雖然這篇社會系統學派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社會系統學派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社會系統學派產品中有8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Zen大的時事點評,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社會學誕生於,現代社會萌芽之初的社會動盪時期(法國大革命+英國工業革命)。 正因為社會不再穩固確定,一切都跟過往不一樣了,於是,人們開始思考,這個新形態社會是什麼?新的社會秩序如何建立?我們該如何在新的社會存活? 也就是說,社會學是誕生於現代社會萌生自我意識,擺脫過往神學時代的瞬間。 現代社會...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給我們的訓誡書:伊格言的瘟疫書單8 種〉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11/%E3%80%90%E7%AB%AF%E5%82%B3%E5%AA%92%E3%80%91%E7%B5%A6%E6%88%91%E5%80%91...
社會系統學派 在 孟庭謝謝ㄋ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7 13:40:47
嗨~我是曾有過五段諮商關係的人,想跟大家分享諮商相關的經驗! (因為寫太長所以分次發布,這是最後一篇了!) - 有蠻多朋友跟我要過推薦的諮商資源,前陣子也看到有朋友在彙整。 這些清單時常更新,有需要可以隨時問我! 我個人對西藥、尤其精神用藥,一直有不可言喻的排斥,可能是小時候過敏看太多醫生吃太...
社會系統學派 在 海希Healthy——從被助者到助人者的距離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02 20:04:09
2021.06.01 SFBT的基本假設 /⠀ 傳統的精神分析療程很長,動輒以年為單位,現代為了講求經濟效益和時間效率,發展出許多更適合短期諮商的學派取向,短期焦點解決治療(SFBT)就是其中之一。因為它的概念和技術明確易懂,通常是心理相關科系學生的入門,也很適合一般民眾學習來幫助自己,或者和身邊的...
社會系統學派 在 書閣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19 09:47:51
#來點成長吧 👑歡迎收藏或分享,推廣閱讀需要您。👑 此書於圖書館線上預約系統排了好久,拿到後發現原來挺厚挺大本的,用字精準,與書中的哲思一同思考,十分地好看! 本書從介紹亞里斯多德的生平開始,不時穿插一些其他哲學家的故事與思想。以亞里斯多德的哲學觀點分為10篇,談幸福、潛能、面對死亡…等等。其...
-
社會系統學派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3-19 22:15:12☞〈給我們的訓誡書:伊格言的瘟疫書單8 種〉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11/%E3%80%90%E7%AB%AF%E5%82%B3%E5%AA%92%E3%80%91%E7%B5%A6%E6%88%91%E5%80%91%E7%9A%84%E8%A8%93%E8%AA%A1%E6%9B%B8%E2%94%80%E2%94%80%E4%BC%8A%E6%A0%BC%E8%A8%80%E7%9A%84%E7%98%9F%E7%96%AB%E6%9B%B8%E5%96%AE8%E7%A8%AE
☞本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223-culture-booklist-vir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書單 #新冠肺炎 #槍砲病菌與鋼鐵
─────
你知道隋煬帝楊廣為什麼要蓋運河嗎?難道他不知道修建大運河可能勞民傷財,民怨四起,導致帝國毀滅嗎?
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隋煬帝之所以決定修建運河,其實根本是不得已的。
因為先前南北朝時期,連年征戰,為了一統天下,軍隊規模已過度膨脹。
而此刻天下太平,不再需要那麼多軍隊了;
留著他們,軍餉將拖垮國家財政;但要是讓他們全都解甲歸田,則等同於製造大量失業人口,導致社會問題。
束手無策之餘,只好開個運河工程讓大家來做了。
沒錯,這是一種解釋──而且是一種經濟學上的解釋。
修建運河,其實正是隋煬帝為解決民生問題,不得不採取的「擴大內需」措施。
我們暫且不去論斷此種說法的對錯──無論如何,用這種角度來理解歷史,是不是也給我們打開了不同的視野呢?
而類似瘟疫流行這種大規模影響國計民生的重大事件,事實上也特別適合讓我們拉遠距離,從更大的巨觀尺度上來理解它。
這正是一種「大歷史」的概念。
讓我們先從這種概念的科幻版本開始吧──首先,伊格言提到,瘟疫時期,我們應當讀讀科幻大師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的《基地》系列作。
這位俄裔美籍科幻大師出生於1920年,是美國科幻的代表人物之一。
看看他本人,是不是長得很像電影裡那種瘋狂科學家的樣子呢?
在他的經典小說《基地》三部曲中,艾西莫夫設想了一門全新學科:心理史學(Psychohistory)。
這是一個有趣的想像。「心理史學」是什麼?
那是一種用以**測度群體眾人之心理傾向與集體選擇**的統計學──它假設,如若群體人口夠多,則我們將可預測未來。
什麼意思?這乍聽之下匪夷所思,然而不難理解──
舉例,你無法預測伊格言今天晚餐會吃什麼,因為單一個人的選擇變數太大,無從評估。
然而,如果要預測整座港島今日晚間約有多少比例人口以撈麵為晚餐主食,則相對容易得多,誤差也小得多。
以此類推,當群體數量夠大,當數據蒐集夠多,我們將可預測集體的心理傾向;而當此類計算愈趨精密,則終有一日,我們將可預測未來。
聽來是否似曾相識呢?
對的,於《基地》系列成書之一九五〇年代,我們叫它「心理史學」,psychohistory;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我們叫它──**大數據**。
伊格言提醒我們,對,這不就是大數據的概念嗎?
在數十年前,人類蒐集資料的能力有限,所以也不容易蒐集到堪用的、數量如此龐大的數據。
而現在,這已經一點也不奇怪了──記得武漢封城初期,網路上相傳來自支付寶後台的那張「逃離武漢落點圖」嗎?
那張圖,和後來中國各地肺炎的感染數據,是否可能直接相關呢?
所以,理論上,在當初,我們是否能從那張圖相當程度地「預測」或「演算」出後來中國各地的病例數字呢?
對,瘟疫聽來科幻,一種全新的、無解藥的傳染病聽來科幻,
但我們終將承認,我們竟是如此真實地生存於科幻之中──那不正是這個世界給我們的一記警鐘、一紙訓誡書嗎?
所以,讓我們也來讀讀賈德‧戴蒙的經典名作《槍砲、病菌與鋼鐵》吧......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社會系統學派 在 Zen大的時事點評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社會學誕生於,現代社會萌芽之初的社會動盪時期(法國大革命+英國工業革命)。
正因為社會不再穩固確定,一切都跟過往不一樣了,於是,人們開始思考,這個新形態社會是什麼?新的社會秩序如何建立?我們該如何在新的社會存活?
也就是說,社會學是誕生於現代社會萌生自我意識,擺脫過往神學時代的瞬間。
現代社會跟前現代社會很大的不同是,現代社會具備自我意識,現代社會能夠推動自己前進(各理論學派有不同的概念闡述之),不需要上帝等外力推動...
社會學是現代人用來自我探索的學門,是必須具備的思考工具之一,因為社會學致力於探究社會秩序如何可能?社會真實如何可能?現代社會的特性?人與如何連結?不連結又會發生什麼事情?人與社會的關係又如何?如何和跟我們不一樣的人共存?
社會學不認同理所當然,會去認真思考被他人視為理所當然之存在中,好像有哪裡怪怪的地方?
社會學相信建構論,會探索一個事件或現象的社會成因?社會條件,以及如何建構?
也就是,質疑既有秩序,並將他人以為的理所當然視為偶然構成,試圖去找出背後的原因?
比起必然與確定,社會學更重視偶然與不確定。
社會學的研究,全部都能夠應用於改善個人生活或社會制度之不足,讓人看見自己的思考決策盲點,少犯錯。
社會學可以幫助人從宏觀系統看世界運作規則,找出自己安身立命乃至瓦解既有規則的切入點,消極能夠保命,積極可以開拓未來。
像是同儕壓力,社會壓力,從眾性,社會衝突的功能,社會化,社會角色,人口學統計,犯罪分析等概念,對理解社會生活中貌似無解難題,另闢蹊徑,也有很大幫助。
社會學概論主題讀書會-線上版
https://zen1976.com/post-1372127402/
社會系統學派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於一個人的中心思想-無趣文章 慎入。
企業家、生意、網紅、黑道...都有分層級,公司有分大小、上市上櫃,網紅也有幾萬粉絲、百萬人氣,是性感還是搞笑型、才藝型、知識性...黑道也有地方角頭或是幫派組織...他們影響的族群、階層完全不一樣。
(聽眾、觀眾、留言者,都是什麼階層,是可以影響到高端的那些人嗎? 因為高端是極少數,必須非常有中心思想、論述、系統、規格....才能傳播你的理念和知識)
你是可以影響哪一個區塊?這些人看得出來你是什麼階層的領袖、老闆。
最重要的是「中心思想」,這些是內核、生命經歷、智慧。
我這裡不是區分貧窮與富有,因為平凡人也能有影響力,雖然比較無法和有權勢的人相比,但也有自己的範圍,他們的受眾群和他們生活圈的人有共鳴;
上班族或是一位農夫或是傭人、工人請他們分享生命歷程,那會是一場震撼人心的演講,這些底層勞工的生命韌度,可以感動人心,所以任何階層都有影響的人群。
但現實面,影響力和做生意一樣,必須衝到高階,因為只有在高端才能成功才能賺到錢,雖然有些人甘於平凡,但你要問問自己,你想要的影響力是什麼?
任何產業你都要往高處,才能成功,我舉例,如果做餐飲,你是開麵店,(我們不要談連鎖加盟那些,就存粹一家普通路邊攤麵店)
你可以甘於一個月賺幾萬塊,那它就是好的,但你的客群就是一般老百姓,而且它只會利潤越來越少,
但如果你餐飲做中高階,你是一個月百萬,你可以維持客群水平,
如果你的餐廳做高檔米其林,那就不會遇見地痞流氓,不是他們吃不起,而是他們不會想到那種地方用餐,
只有在中高階你才能有資源。
現在有一位紅人,曾經做偏門被抓,社會新聞版面很多,他是網路有影響力的人,但他的觀念只能影響下面的人,政商名流不可能會去看他的直播學他的價值觀。
XX叔叔、XX妹、x長,他們很草根,他們非常有網路渲染力,甚至x長已經算是網路勢力,總統也接見他,他們影響現代年輕人。8+9、小流氓,年輕人,都會崇拜他們,因為那些人覺得很有共鳴,接地氣。
但他們比較難打進另一層的世界,而專家學者或是文青也打不進這些草根性的世界,他們說的話文縐縐、很無趣,不會吸引他們,不會有共鳴。
所以社會也必須有這些草根性的網紅,每一種階層都有影響者,因為沒有他們,演說家、作家、學者的直播,談學術、談哲理、談心理學的派系...這些話題,他們的觀眾群不會想看。
所以我們自己要很清楚我們想要影響的市場是哪一塊,輸出要給誰,聆聽者又是誰?
如果我們都一樣沒有中心思想,就會被這些話語牽動著走,而一個影響力者,會有強大的中心思想,
那個中心可能來自於心理學派的知識、聖經的根基、儒家、道家思想....從自己的中心那邊延伸出他所談論的-家庭、朋友、工作、關係、組織....等等,他的思想永遠不會改變原本的真理。
但我們很多是沒有中心思想,就是很感官、很感覺,用大部分的思維來談論事情。
所以複製貼上別人的文字、截圖別人的心靈雞湯、說著別人說過的話,他自己沒有中心思想,如果他有,他會有屬於自己的論述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他才能影響高度的人,而不是那些隨波逐流。
#歡迎轉發
#中心思想
#高度影響
社會系統學派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來探討很久沒寫的話題-
在面對種各種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係的時候,我們是否時常沒有界線,不管在家庭、愛情、職場、合作...當中,常因為加了私人友情,在面對處理情緒或談到金錢而變得敏感,這就是因為在一開始你沒有設立你的界線。
因為我們常常想當好人、不想讓人失望、不想讓人討厭,所以常違背自己的意願,常被這社會世俗定義的傳統或是道德綁架,以至於我們常混亂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讓別人常常用他們的情緒來掌控我們的人生,所以心理界限非常重要。
「心理界線」這一詞最先是由家族治療中的結構學派大師薩爾瓦多·米鈕慶 提出,是用已規定在家庭這個大系統中,不同個體該扮演什麼角色,例如 夫妻、手足、父母、婆媳...等等
心理界限是在每個人在心理上能承受的極限範圍,如果超過了就會覺得被免強、逼迫的感覺。
而我們應該要學習的是有界線的處理各種關係。
在東方家庭中最常見的是:你是哥哥姊姊就得幫忙、你是哥哥要照顧妹妹喔、你是姊姊讓一下弟弟會怎樣呢?你這個當姊姊的要做人家的榜樣啊!
然而這些哥哥姊姊才和弟弟妹妹才相差一兩歲,在仍舊需要被父母關愛的年紀就要被迫長大,他們為了贏得父母的認同關注,必須壓抑個人的需要,接受父母投射在他們身上期待的子,
對這些小大人來說必須自立自強、扛責任,他們被忽略、覺得孤單,以至於長大後,即便離開原生家庭,扔就改不掉這樣的習慣,會把不屬於自己的責任與壓力攬在自己身上。
但如果家庭中懂得設立界線,誰什麼角色扮演好位置,就不會有這麼多越界的事情。
有很多女性代替哥哥養家、女生照顧比自己年長的哥哥姊姊,倒置很多家庭那些女兒的疲乏,她們雖然任勞怨,但是當分配遺產或是兄弟姐妹鬩牆的時候,最常拿出來吵架的是:
爸媽都是我在養,你們有拿錢回家媽?生病都是我在照顧,你們這些做兒子的有回來照顧嗎?
我們必須知道自己該負責的部分,來做調配,不做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不要把孝順混為一談,因為盡孝道是應該的。
在家庭或是感情當中都一樣,要有一把尺,清楚地知道什麼地方該設定到哪裡。
但是東方的文化當中,界線太難達到,有自主想法或是拒絕別人,常被認為是冷漠、無情,但有了界線,我們就會知道哪些事務該由誰負責,哪一個行為只存在某一種系統中,不適合放入關係裡;
像是夫妻關係就由他們自己解決,不能把小孩或是父母拉進來,這樣很容易造成系統的混亂,嚴重一點造成當機,甚至整個家庭功能的停擺。
家庭最最健康的互動關係,就是界限的適中,這會讓人有歸屬感,同時又保有個人的獨立。必要時候家庭成員能夠團結再一起,共同應付危機、困難、壓力,當問題消失後,又能回到各自舒服的狀態中,界線清楚的人可以自由地調配自主與親密兩種特質,依照不同的狀態下來呈現不同的反應。
這樣的家庭系統的機運作才能健康。
人的心理線看不見,不代表沒有,若沒有設立好界線,一直踩破底線,總有一天會消磨殆盡。
#歡迎分享
#心裡界線
#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