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社會心理學介紹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社會心理學介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社會心理學介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社會心理學介紹產品中有54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67的網紅政經八百,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八百回合經濟談⁡ 〔#現實版的魷魚遊戲 #一場測試人性之惡的實驗〕⁡ ⁡ ⁡ 壯士們應該都有看到,這禮拜在社群媒體上,《魷魚遊戲》這部影集迅速竄紅,甚至擠上全球排行榜第二名!⁡ ⁡ 在《魷魚遊戲》影集中,我們看到角色們為了讓自己生存下去,不惜泯滅人性,羞辱、欺騙、背叛、甚至拿起刀相互廝殺,展現潛藏...

 同時也有17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4的網紅借問一下_台灣人的 FAQ,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Unconditional Love- 真愛就是要無條件付出,不求回報? 在愛情裏誰是「Giver」or「Taker」 你願意為了無法請假的伴侶放棄免費大獎機加酒? 或是妳曾應允到另一半家陪他難搞家人過聖誕節? 難道常常臨時被迫取消和姐妹的聚會? 怎麼每次看電影都是她在挑選看哪部? 恍然大悟▶你...

社會心理學介紹 在 實用心理學丨心理測驗|心靈成長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7 15:11:58

如何面對人生中的抉擇? 設計你的奧德賽計畫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曾經面臨重大的生涯抉擇,在人生的分岔路上,到底要如何選擇才能獲得最好的結果? 如果做錯決定,選錯路,會不會從此就跟美好人生絕緣呢? 小明是個大四學生,他要在念研究所前參加實習,並申請了6個實習計畫。在6個實習機會中,他成功應徵上了4...

社會心理學介紹 在 工程師の下班一小時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24 14:16:36

權力是照顧你關心的人... . #懂權力在每個角色上發光 20多年權力心理學研究權威、史丹佛大學商學院講座教授葛倫費德,首創將演員思維應用到課堂上,與一流表演藝術家共同合作研發創新的權力課,大受好評,而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選修課。 本書顛覆我們以往對權力本質的所有認知,導正對權力的常見...

社會心理學介紹 在 鏡好聽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6 10:39:52

💥💥 💥💥 💥💥💥💥 ▓█►─═ #我們在知識中爆炸 ═─◄█▓​ ​ ▱ 每天打開追劇平台,卻不知道看什麼嗎?擁有超越影集、媲美電影的華麗陣容podcast的 #鏡好聽,提供你週間的休閒新選擇,#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 ​ ➤ 鏡好聽在此隆重介紹 11 位能帶我們走向知識殿堂的專業講師,主持陣容...

  • 社會心理學介紹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6 23:22:56
    有 7 人按讚

    #八百回合經濟談⁡
    〔#現實版的魷魚遊戲 #一場測試人性之惡的實驗〕⁡


    壯士們應該都有看到,這禮拜在社群媒體上,《魷魚遊戲》這部影集迅速竄紅,甚至擠上全球排行榜第二名!⁡

    在《魷魚遊戲》影集中,我們看到角色們為了讓自己生存下去,不惜泯滅人性,羞辱、欺騙、背叛、甚至拿起刀相互廝殺,展現潛藏在他們心中「惡的一面」。⁡

    但在遊戲開始前,大部分的參賽者其實都是一般的市井小民,背著難以負擔的債務,在社會的夾縫中掙扎,也許稱不上善良,但絕對沒有在遊戲中展現地那麼「惡」。⁡

    於是,今天想來跟壯士們聊聊,一場和測試「人性的惡」有關的實驗。⁡


    ▌ 米爾格倫實驗⁡

    1961 年,猶太裔的美國心理學家 Stanley Milgram 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希特勒要求你電刑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你會執行命令嗎?」⁡

    於是,他找了 1000 位 20-50 歲的男性受試者,告訴他們:這是一項關於「體罰對於學習行為的效用」的實驗。⁡

    並請受試者扮演「老師」的角色,以教導隔壁房間的另一位受試者——「學生」,然而學生其實是由實驗人員假冒的。⁡

    在實驗過程,學生會被綁在電擊儀器上,而實驗負責人(權威角色)會告訴「老師」說:你的任務是教導隔壁的學生認識單字。⁡

    如果學生答對了,老師要繼續測驗其他單字;但如果答錯了,就要施以電擊。⁡

    第一次答錯的懲罰是 15 伏特的電擊,基本上人體感覺不到。但隨著錯誤題數變多,電擊的伏特數也會隨之提升,最高是 450 伏特,且在 375 伏特會標示「警告,危險電擊」⁡

    電壓越高,「學生」的反應也會越來越激烈,從尖叫、敲打牆壁、到哭喊表示患有心臟疾病。最後當伏特數提升到 330 伏特以上後,學生會突然保持沉默,並停止所有反應(上述反應皆為錄音機預先錄製好的)。⁡

    在這過程中,許多受試者都希望暫停實驗以檢查學生的狀況。此時實驗人員會嘗試說服受試者,並告知他們「不會有任何責任歸咎」。⁡

    如果經過四次回覆的慫恿後,受試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實驗便會停止。否則,實驗將繼續進行,直到按了 3 次 450 伏特的按鈕。⁡


    ▌ 米爾格倫實驗的結果⁡

    壯士們猜猜,最後有多少人按到 450 伏特?⁡

    Stanley Milgram 問了 40 位精神科醫師,他們預估只有 1% 的美國人會按到 450 伏特,因為那是虐待狂般的行為,而全美約有 1% 人口有類似傾向。⁡

    但實驗結果和精神科醫師的預期大相逕庭,雖然所有的受試者都表示感到不舒服,並質疑這項實驗的目的,但最終有 62.5% 的受試者按到 450 伏特、且沒有參與者在到達 300 伏特之前堅持停止!⁡

    後來 Stanley Milgram 自己,以及許多全世界的心理學家都做了類似的實驗,但都得到差不多的結果。⁡

    馬里蘭大學的 Thomas Blass,在重複進行了多次實驗後也發現:無論實驗的時間和地點,每次實驗都有約 61% 至 66% 的參與者願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數。⁡


    ▌ 米爾格倫實驗的啟示與爭議⁡

    這個實驗想測試的是,人們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傷害他人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

    Milgram 在文章《服從的危險》(1974)中寫道:「這個實驗是為了測試一個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輔助實驗的科學家所下達的命令,會願意在另一個人身上加諸多少的痛苦。⁡

    當主導實驗的權威者命令參與者傷害另一個人,更加上隔壁傳來的痛苦尖叫聲,即使受到如此強烈的道德不安,多數情況下權威者仍然得以繼續命令他。⁡

    實驗顯示了成年人對於權力者有多麼大的服從意願,去做出幾乎任何尺度的行為。」⁡

    然而,它不可避免地引起一些爭議。⁡

    因為這項實驗對受試者施加了極度強烈的情感壓力,雖然這種壓力是由受試者的自由操作所造成的,但許多當代科學家將這類實驗視為是違反實驗倫理。⁡


    ▌ 匿名有多危險⁡

    另一個今天想介紹的研究,是在探討「戰士穿著統一服裝以達匿名性,對於戰場的表現是否有影響?」⁡

    在眾多文明中,戰士們穿著統一服裝以達到匿名性,美國人類學家 John B. Watson 就在 23 組文明中找到兩組變因,比較他們是否更換制服(15 個是;8 個否),與他們是否殺戮、折磨、殘害(13 個是,10 個否)之間的關係⁡

    結果發現,如果該文明的戰士不更換制服,8 個文明只有 1 個文明有殺戮、殘害;但如果穿著制服,13 個文明中有 12 個都會表現出殺戮等殘暴行為,也就是說,一旦匿名之後,有 90% 的文明都會展現殘暴行為。⁡


    ▌ 《魷魚遊戲》中的惡⁡

    今天介紹的兩個研究,各自代表了「盲目服從權威」及「匿名性」,是如何驅使人們展現那些泯滅人性的行為。而這兩點,似乎可以和影集《魷魚遊戲》的部分情節有異曲同工之妙。⁡

    首先,當簽下同意書,加入遊戲開始之後,身穿紅色制服的面具人們,就成為玩家盲目服從的絕對權威者。⁡

    而「匿名性」,則可以從穿著桃紅色衣服的工人身上體現。⁡頭戴面具不許脫下、身穿制服、沒有名字,這樣「對自我去個體化」的規範,讓每一個人都與其他人無異,完完全全地統一,降低了執行殺人指令的罪惡感,也模糊化「惡行」的界限。⁡
    ⁡(小結放留言!)

  • 社會心理學介紹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6 23:19:59
    有 6 人按讚

    #八百回合經濟談⁡
    〔#現實版的魷魚遊戲 #一場測試人性之惡的實驗〕⁡


    壯士們應該都有看到,這禮拜在社群媒體上,《魷魚遊戲》這部影集迅速竄紅,甚至擠上全球排行榜第二名!⁡

    在《魷魚遊戲》影集中,我們看到角色們為了讓自己生存下去,不惜泯滅人性,羞辱、欺騙、背叛、甚至拿起刀相互廝殺,展現潛藏在他們心中「惡的一面」。⁡

    但在遊戲開始前,大部分的參賽者其實都是一般的市井小民,背著難以負擔的債務,在社會的夾縫中掙扎,也許稱不上善良,但絕對沒有在遊戲中展現地那麼「惡」。⁡

    於是,今天想來跟壯士們聊聊,一場和測試「人性的惡」有關的實驗。⁡


    ▌ 米爾格倫實驗⁡

    1961 年,猶太裔的美國心理學家 Stanley Milgram 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希特勒要求你電刑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你會執行命令嗎?」⁡

    於是,他找了 1000 位 20-50 歲的男性受試者,告訴他們:這是一項關於「體罰對於學習行為的效用」的實驗。⁡

    並請受試者扮演「老師」的角色,以教導隔壁房間的另一位受試者——「學生」,然而學生其實是由實驗人員假冒的。⁡

    在實驗過程,學生會被綁在電擊儀器上,而實驗負責人(權威角色)會告訴「老師」說:你的任務是教導隔壁的學生認識單字。⁡

    如果學生答對了,老師要繼續測驗其他單字;但如果答錯了,就要施以電擊。⁡

    第一次答錯的懲罰是 15 伏特的電擊,基本上人體感覺不到。但隨著錯誤題數變多,電擊的伏特數也會隨之提升,最高是 450 伏特,且在 375 伏特會標示「警告,危險電擊」⁡

    電壓越高,「學生」的反應也會越來越激烈,從尖叫、敲打牆壁、到哭喊表示患有心臟疾病。最後當伏特數提升到 330 伏特以上後,學生會突然保持沉默,並停止所有反應(上述反應皆為錄音機預先錄製好的)。⁡

    在這過程中,許多受試者都希望暫停實驗以檢查學生的狀況。此時實驗人員會嘗試說服受試者,並告知他們「不會有任何責任歸咎」。⁡

    如果經過四次回覆的慫恿後,受試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實驗便會停止。否則,實驗將繼續進行,直到按了 3 次 450 伏特的按鈕。⁡


    ▌ 米爾格倫實驗的結果⁡

    壯士們猜猜,最後有多少人按到 450 伏特?⁡

    Stanley Milgram 問了 40 位精神科醫師,他們預估只有 1% 的美國人會按到 450 伏特,因為那是虐待狂般的行為,而全美約有 1% 人口有類似傾向。⁡

    但實驗結果和精神科醫師的預期大相逕庭,雖然所有的受試者都表示感到不舒服,並質疑這項實驗的目的,但最終有 62.5% 的受試者按到 450 伏特、且沒有參與者在到達 300 伏特之前堅持停止!⁡

    後來 Stanley Milgram 自己,以及許多全世界的心理學家都做了類似的實驗,但都得到差不多的結果。⁡

    馬里蘭大學的 Thomas Blass,在重複進行了多次實驗後也發現:無論實驗的時間和地點,每次實驗都有約 61% 至 66% 的參與者願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數。⁡


    ▌ 米爾格倫實驗的啟示與爭議⁡

    這個實驗想測試的是,人們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傷害他人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

    Milgram 在文章《服從的危險》(1974)中寫道:「這個實驗是為了測試一個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輔助實驗的科學家所下達的命令,會願意在另一個人身上加諸多少的痛苦。⁡

    當主導實驗的權威者命令參與者傷害另一個人,更加上隔壁傳來的痛苦尖叫聲,即使受到如此強烈的道德不安,多數情況下權威者仍然得以繼續命令他。⁡

    實驗顯示了成年人對於權力者有多麼大的服從意願,去做出幾乎任何尺度的行為。」⁡

    然而,它不可避免地引起一些爭議。⁡

    因為這項實驗對受試者施加了極度強烈的情感壓力,雖然這種壓力是由受試者的自由操作所造成的,但許多當代科學家將這類實驗視為是違反實驗倫理。⁡


    ▌ 匿名有多危險⁡

    另一個今天想介紹的研究,是在探討「戰士穿著統一服裝以達匿名性,對於戰場的表現是否有影響?」⁡

    在眾多文明中,戰士們穿著統一服裝以達到匿名性,美國人類學家 John B. Watson 就在 23 組文明中找到兩組變因,比較他們是否更換制服(15 個是;8 個否),與他們是否殺戮、折磨、殘害(13 個是,10 個否)之間的關係⁡

    結果發現,如果該文明的戰士不更換制服,8 個文明只有 1 個文明有殺戮、殘害;但如果穿著制服,13 個文明中有 12 個都會表現出殺戮等殘暴行為,也就是說,一旦匿名之後,有 90% 的文明都會展現殘暴行為。⁡


    ▌ 《魷魚遊戲》中的惡⁡

    今天介紹的兩個研究,各自代表了「盲目服從權威」及「匿名性」,是如何驅使人們展現那些泯滅人性的行為。而這兩點,似乎可以和影集《魷魚遊戲》的部分情節有異曲同工之妙。⁡

    首先,當簽下同意書,加入遊戲開始之後,身穿紅色制服的面具人們,就成為玩家盲目服從的絕對權威者。⁡

    而「匿名性」,則可以從穿著桃紅色衣服的工人身上體現。⁡頭戴面具不許脫下、身穿制服、沒有名字,這樣「對自我去個體化」的規範,讓每一個人都與其他人無異,完完全全地統一,降低了執行殺人指令的罪惡感,也模糊化「惡行」的界限。⁡

    ▌ 小結

    獨編第一次看到這兩個研究時,只覺得當下毛骨悚然,但並沒有留下太多後續的感觸。

    直到這幾天追完《魷魚遊戲》,看見人性在瀕臨絕望時刻的細膩刻劃,再回頭看米爾格倫實驗,才意識到,原來普通人也「很可能」在整個社會體制的作用下,成為他人眼中的惡人。

  • 社會心理學介紹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2 10:35:45
    有 42 人按讚

    有一本書,之前都有介紹過,對我的影響幾大,看完所學到的東西,也對我有好的影響,今早起來看看書,有點少少筆錄分享,書名叫《破梯效應》。

    簡單說一下書的重點,作者認為社會上窮人富人有一條階梯,由低層窮人到富人高層,可能階梯有十個級別,然而每個人對自己的階級定位有不同,很有錢的人覺得可能自己是中層,中層的人可能覺得自己是高層或低層,這都是個人的主觀看法。

    作者是心理學教授,當中做了很多心理學的實驗去看人性,也提出一些令我們活得更好,更聰明的比較方法。當中我書寫幾點深刻的學習,與大家分享。

    (一)自我感覺愈貧窮(階梯低層)的人,愈急功近利
    有一個研究發現,活在愈貧窮家庭的男女孩,愈早熟,女孩也有較大的機會早生育和男孩會更大機會作出犯罪的行為。因為他們見到不公平,也很難改變情況,因此活在當下的感覺,使他們更易冒險和作出危機的行為,因為想更快得到想要的東西。

    改變:自我感覺貧窮是自己定義的,我們應該改變覺得貧窮的感覺,改變只活在當中的感覺,對未來抱更多的計劃和希望,這樣對投資/理財都會有更穩定的心態,更易做到長線投資,改變短線投機的行動。

    更易有投資的平常心。師傅說:「平常心,其實就不平常心。」我認為:平常心是需要練習的。

    (二)不是收入愈多愈好,幾多是足夠?
    美國2010年出的一項研究,收入愈多的人愈快樂,但是到了一個點,快樂便不會隨收入增多而增加很多的快樂,轉捩點為7.5萬美元,即年收入約60萬,每月5萬左右,我覺得大家不妨也可以參考一下。

    改變:更重要是,明白自己需要什麼,家庭需要什麼,如果一味追求華麗的生活,600萬年收入也是不足。

    (三)對自己有益的比較:向上比也要向下比
    「乞丐不會介意富人生活比他好,但會妒忌隔壁的乞丐比他富有。」
    這是有趣的人性,不難發現,我們時常跌入這個人性愛比較的盲區。

    改變:做對自己有益的比較,向上比也要向下比,多感恩自己擁有的會是不錯的練習,也要聰明的比較。

    (四)寫下自己重視的價值觀
    人最易在物質的擁有上與人作出比較,是人性的習慣。

    改變:寫下自己重視的價值觀
    (1)我相信棉花糖實驗:耐性比一朝暴富更合理,節制自律的人最後會得到更多。
    (2)金錢可以祝福自己和家庭,也可以祝福比你不幸的人,善用金錢。

    祝大家中秋快樂!

  • 社會心理學介紹 在 借問一下_台灣人的 FAQ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7-30 04:48:05

    Unconditional Love-
    真愛就是要無條件付出,不求回報?
    在愛情裏誰是「Giver」or「Taker」

    你願意為了無法請假的伴侶放棄免費大獎機加酒?
    或是妳曾應允到另一半家陪他難搞家人過聖誕節?
    難道常常臨時被迫取消和姐妹的聚會?
    怎麼每次看電影都是她在挑選看哪部?

    恍然大悟▶你完全是為愛而生的「Giver」給予者?
    (Bob直翻👉施人)🤦
    驚喜交集▶原來你是予取予求的「Taker」受惠者?
    (Bob再翻👉受人)🤷‍♂️

    咦!原來關係之中,不只有這兩種身份

    不論公平性🙈
    無條件的愛其實很偉大?還是莫名很變態?
    公平和計較🗽
    🤔Bob總是宣導健康的戀愛應該是雙方平等
    但為愛癡狂的文青姊可能追求平等互惠嗎😅

    這集繼大受好評「S3ep.01 吃醋篇」之後
    再來隨堂測驗美國心理學網站的「公平篇」
    挑選幾個絕對讓大家非常有感的生活狀況題
    要陪聽眾一起赤裸裸的檢查關係是否已失衡

    🔊一邊聽一邊捫心自問是心甘情願或不甘願
    也可找你的baby兩人真心話大冒險快問快答
    40分鐘揭曉愛裡誰是「Giver」誰是「Taker」
    再反思無條件不求回報的愛你能走到最後嗎?

    對了對了~ 記得到 APP 訂閱頻道🎶
    IG 搜尋「借問一下」按下☑追蹤 follow
    還有iPhone 五星 rating🌟🌟🌟🌟🌟
    覺得好好笑就介紹給親朋好友聽起來呦

    🚀借問螢光筆捷徑
    (01:30) 什麼是詩(施)人和獸(受)人
    (02:00) 📝伴侶臨時揪累累der 你去夜店怎辦!
    (06:40) 原來我和Bob 是同一款的「詩人」
    (07:30) Bob 首次自省的人格缺陷
    (08:30) 📝另一半卡一個局到GNO有夠不上道?
    (11:20) 📝是否該拒絕和伴侶去面對他難搞家人
    (14:10) Bob 總是在平行時空騙吃騙喝

    (15:15) 📝「妳耳背嗎」追劇好大聲快翻桌🤬
    (20:30) 對音量很有堅持的兩個 Podcaster
    (22:30) 📝倒水、跑腿、當司機,Bob 都OK?
    (24:40) 文青姊的初戀男友創辦了Ubereat 🍜
    (27:00) 同時期初戀男友也創立了Uber 🚙?
    (28:45) 📝你的伴侶常常不小心選到爛片嗎 📽

    (31:00) 📝倆人同行免費機加酒🛩 居然要放棄
    (35:40) 文青姊耳提面命的ATM 定論
    (36:40) 無條件的愛原來是存在的嗎
    (37:00) 如何戒掉失衡愛情:說xx / 講oo
    (38:30) 原來關係不只兩個角色▶ Matcher
    (39:20) Giver & Taker 到底應該跟誰交往🎎
    (40:20) 「愛到卡慘死」逼出了Bob 的壓力源
    .
    .
    .
    #借問一下 #魔羯男 #白羊女 #兩性 #關係 #愛情 #男朋友 #女朋友 #深夜馬戲團 # #付出 #愛的代價 #爽到你艱苦到我 #uber #ubereat #giver #taker #matcher #施比受更有福 #心甘情願 #歡喜做甘願受 #寵愛 #愛到卡慘死 #UnconditionalLove
    ---------------------------------------------------------
    洛杉磯文青姊 橫跨太平洋的 mix and match 頻道,拼盤式單元從放洋姐弟私房話、兩性顯微鏡、酷思維蒐集、迅捷式閱聽到社會化研究,日不落不累陪伴全球聽眾

    🎤播Fun 普拉斯🎲S3單元:
    《假abc543》文青姊合體Tony放洋姐弟來喇賽
    《深夜問一下》文青姊+Bob=男女糾察隊
    《Cast Talk》文青姊 feat 嚴選玩伴聊聊天
    《查閱900秒》和文青姊旁聽老查15min一本書
    《文青釘孤支》單純是姊的生活觀察報告

    🎧試聽加訂閱、隨手五顆星 https://linktr.ee/excusemejwes
    Instagram 搜尋:借問一下https://www.instagram.com/excusemejwes/

    💰鎂三元嚇嚇我:你/妳真的愛我們(先抱一個)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fd651a9a-5412-4967-8d4d-0b611fa8d483

    🔊按下PLAY、APP 訂閱 Channel 不Delay
    💡 IG搜尋:借問一下、無縫追蹤OMG

  • 社會心理學介紹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7-06 19:41:00

    那是一堂選修課
    老師發下講義
    大大一行字寫著:「賽局理論」
    下面滿滿的公式彷彿在告訴我:「摁,可以準備補眠了」
    這是我過去接觸賽局理論的經驗


    為了不讓公式壁壘擋住我們認識賽局理論
    這本書可說是非常親民
    只有很後面時講到一點點公式(看不懂也不影響理解)
    書中講到的社會困境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分
    它讓我瞭解到
    除了過去常提到的心理學啊經濟學等等的範疇
    其實賽局理論也是關鍵之一
    說了這麼多好話
    我也得誠實地說
    作者的寫作方式
    對我來說順序或是章節邏輯的編排
    有點不太習慣

    付費贊助: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 社會心理學介紹 在 維思維WeisWa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6-20 21:00:13

    測試鏈接:
    中文
    https://www.hollandexam.com/
    英文
    https://www.mynextmove.org/explore/ip

    在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有個心理學教授名為約翰·霍蘭德(John Holland)
    在1959年霍蘭德教授提出了個「工作匹配理論」
    霍蘭德教授就提出了六種人格特質分別將所有職業相互匹配起來
    R 現實型、I 研究型、A 藝術型、S 社交型、E 企業型、C 常規型

    ------------------------
    【歡迎加入會員】
    https://bit.ly/2CoCFFD

    【訂閱按這裡】
    https://bit.ly/38OqWfl

    【維C Line貼圖】
    https://line.me/S/sticker/13483644

    【目錄】
    00:00 介紹
    01:10 什麼是何倫碼
    03:16 現實型(何倫碼分析)
    03:59 研究型
    04:40 藝術型
    05:30 社會型
    06:13 企業型
    06:55 常規型
    07:40 結語
    08:13 精選留言 + 記得分享喔!

    --------------------------------------------

    【想當YouTuber的按這裡】
    ▶️ 課程【內有介紹】 ‣‣ https://bit.ly/2Z0DLjb
    (現在$200 OFF)

    數據分析工具(免費)
    https://bit.ly/2CurquY

    想學動畫!(有免費的)
    https://bit.ly/393B8kd

    ----------------------------
    【其他平台按這裡】
    Facebook: 維思維
    https://www.facebook.com/weisway18/

    IG :weisway18
    https://www.instagram.com/weisway18/

    ----------------------------
    【推薦你的影片】
    你有「反社會人格」?:https://bit.ly/38UyyNd
    為什麼鏡子裡的你比照片好看!https://bit.ly/2WaJDEM
    如何控制夢? : https://bit.ly/2AQZb9l
    為什麼聽自己錄音會覺得難聽?https://bit.ly/3elDRXh
    失眠?這樣做!: https://bit.ly/2Cm6DJT
    你到底是「內向」還是「社交恐懼症」!:https://bit.ly/2OgD9Qn

    --------------------
    【播放列表】
    心理學小知識 https://bit.ly/3gUi1LR
    生活小知識: https://bit.ly/3j42fjI
    科學小知識 https://bit.ly/2DyyDuu
    健康小知識 https://bit.ly/3egiPJj
    動畫謎語 https://bit.ly/3eswQE9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