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社會學與臺灣社會第五版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社會學與臺灣社會第五版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第五版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社會學與臺灣社會第五版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8萬的網紅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回顧 #法客電台 #促轉星期四 如同促轉會小編在最後一集的最後十分鐘所說,討論轉型正義中的各個議題,最終都會讓我們開始思考:「我們如何認識過去是怎樣的國家,以及未來想變成怎樣的國家,我們會有自己回應這個歷史的行動和想像。」 促轉會小編也說道,以前在談轉型正義都是歷史、法律、政治或社會學家用精闢...

  • 社會學與臺灣社會第五版 在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2-24 18:14:54
    有 156 人按讚

    #回顧 #法客電台 #促轉星期四

    如同促轉會小編在最後一集的最後十分鐘所說,討論轉型正義中的各個議題,最終都會讓我們開始思考:「我們如何認識過去是怎樣的國家,以及未來想變成怎樣的國家,我們會有自己回應這個歷史的行動和想像。」

    促轉會小編也說道,以前在談轉型正義都是歷史、法律、政治或社會學家用精闢的觀點讓大家去認識,但是當我們從民主時代回去看威權時代,這個轉型正義的工程,一直在強調有一個重新面對歷史的角度,而這個角度就會很多元,會從不同人的角度去認識。

    這次促轉會跟法白合作促轉星期四也是這樣的嘗試,轉型正義不是一個人提出一個版本並且大家去記憶那個版本的歷史,而是每個人都能在事實的基礎去重述及回應這個故事,並且建立臺灣社會共同的價值與座標。像是葉虹靈副主委以自身曾在民間推動轉型正義的經驗、潤男從情慾控制的角度、台通用自己的方式來詮釋。

    第一集葉虹靈副主委說,暸解歷史真相與脈絡是為了避免重蹈覆徹,以及共創臺灣社會欲建立的價值。

    第二集「台通」也用以往輕鬆逗趣的方式講到慈湖、大中至正等等白色恐怖時期威權象徵是如何無孔不入地滲透生活,最後李毅誠也表示「只要越多轉型正義的思維,就會產生與威權時期不同的價值」。

    讓最多聽眾表示這集的故事聽得好沈重、痛苦的第三集,「潤男」說,在威權統治時期,待廁所打手槍的次數及時間會被監控;「下體潑糖水,讓螞蟻鑽進去」性器官成為刑求針對的地方,女性或同志身份常常成為國家白色恐怖的利器,並且這也是轉型正義中,較少被談論的性少數、性別運動觀點。

    林佳和老師與施又熙老師在第四集帶我們討論,誰是白色恐怖的參與者及加害者,又該如何處置、如何揭露及其影響,這個問題很困難,因為我們不能用單薄的方式去定義「加害者」,不會只有兩蔣,亦不會「所有國安單位都是壞蛋」,但是找到方法描述威權時期加害者的輪廓,是台灣社會應該做的功課,否則過去的傷害永遠會像隱疾一樣,在我們社會中揮之不去。

    在第五集珞亦表示,如果他出生在 1950 年代可能已經被處死了,也解釋當時的政治犯加入共產黨,但是不能一概用現今的意識形態或政治詞彙,來理解 1950 年代政治犯加入「共產黨」的動機。

    另外就像促轉會小編在第六集所說,我們可以用烈士、或者高大上的角度去看轉型正義或是政治犯的故事,也可以從本集所分享的愛情故事中看到「原來這些人是這樣活過、看到的世界是長這樣」會發現這些人不是只存在石碑上,而是更貼近那段歷史,去看見曾經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

    各集討論的議題不同,但是想要表達的觀念卻相同,當非民主國家轉型到民主國家的這個過程中,我們怎麼看待這些歷史故事,就是我們未來想變成怎樣的國家,我們不會想要留下過去威權化的足跡;我們不會想要我們的國家將女性或同志身份作為歧視的利器;以及,當我們討論誰是受害者,並且撤銷司法不法的有罪判決時,也該逐步思考台灣威權時期的加害者輪廓,因為這些問題一日不處理,就會像隱疾永遠存在。

    促轉星期四雖然結束了,但是轉型正義的討論不會結束,民間與團體都有為了轉型正義在努力的人,包括在聽促轉星期四的你,也期望促轉星期四有帶給聽眾不一樣的觀點與想像。

    葉虹靈副主委說明為何要做轉型正義,並分享民間團體到機關的經驗
    🎧 EP1 https://bit.ly/2M6l9KH

    台通逞誠和家倫談生活中無孔不入的威權象徵
    🎧 EP2 https://bit.ly/3rq2qd9

    潤男從性少數觀點看白色恐怖時期國家對思想和身體的控制
    🎧 EP3 https://pod.fo/e/a9522

    林佳和老師和施又熙老師討論社會該如何判別誰是加害者
    🎧https://pod.fo/e/aa6ef

    貴智和珞亦回顧1950年代政治犯的行動和思想脈絡
    🎧https://pod.fo/e/abc42

    小編從年輕世代角度看待轉型正義與台灣歷史
    🎧https://pod.fo/e/acf4e

    ——
    #法律白話文運動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SoundOn 聲浪

  • 社會學與臺灣社會第五版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2-27 11:12:13
    有 455 人按讚


    憶 傅達仁主播

    傅達仁主播已於2018年6月7日在瑞士為自己的人生畫下句點,讓我們回顧2016年12月27日「傅達仁生前追思會」現場播放的珍貴紀錄片,一同緬懷他。

    1933年4月3日,傅達仁生於山東濟南,母親因難產過世,父親傅忠貴身為國民革命軍少將,於1938年9月23日對日抗戰時,戰死在山東黃河邊;年幼即成了孤兒的傅達仁過著饔飧不繼的流浪日子,直到就讀蔣宋美齡在南京成立的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後,生活才較為安定。

    1948年,15歲的傅達仁隨國民政府來台,其後以公費完成國校學業,中學時被選為籃球校隊隊員,半工半讀兼打籃球,考上臺灣省立法商學院(今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

    1958年,25歲的傅達仁入選籃球國手,代表國家參與國際賽事,但他的國手生涯極短,於1960年27歲時即告退休。

    退休之後,傅達仁曾擔任不少甲組籃球隊的教練。他在任職警察廣播電台主播期間,留職停薪,受邀代表中華民國外交部帶領馬來西亞國家籃球代表隊,於1969年的第五屆亞洲籃球聯盟錦標賽(亞洲籃球錦標賽前身)以 84:76 擊敗中華民國代表隊,轟動一時。

    傅達仁與妻子鄭正玨在警廣相識,當時傅達仁是籃球隊教練兼警廣記者,鄭正玨是廣播名媛。兩人婚後,傅達仁任職台視記者,鄭正玨擔任台視益智節目《分秒世界》提問人。

    傅達仁曾在2009年出版的《時報周刊》裡這樣描述妻子:「她說的北平話非常標準,我滿口山東腔。字正腔圓的她,常教我說標準口音。」

    進入台視工作後,傅達仁以其體育和籃球專才為台視播報比賽,他在90年代的NBA轉播給人深刻的印象。據傳,現今台灣許多中文籃球術語是由傅達仁發明或發揚光大的,例如「火鍋」(或作「蓋火鍋」)、「冷箭」和「騎馬射箭」等。

    傅達仁在台視服務期間,因業務需求,與盛竹如輪流擔任棒球比賽轉播的主播,他在播報球賽時的生動用語令人記憶猶新,例如「壞壞壞,連三壞」是他用來敘述連續出現三個壞球的名句,而「三不管地帶的安打」則是他用以形容因球被打到無人守備區而出現安打的狀況。

    1985年1月1日19:00至19:30,台視播出《強棒出擊》第1集,當時每週一至五播出的《強棒出擊》每集有三個單元,其中第三個單元是由多位台視新聞記者接力主持,傅達仁負責主持每週三播出的《體育的光芒》

    2005年12月1日,台北小巨蛋啟用開幕,傅達仁擔任東森巨蛋體育總監。

    2006年,傅達仁獲選第六屆國立臺北大學傑出校友。

    2012年,傅達仁擔任第九季超級籃球聯賽(SBL)全明星賽土洋對抗賽的教練。

    成年後的傅達仁不斷地尋找父親的墳墓,但即使走遍黃河沿岸也沒能找到,直到2013年9月24日,他看到《聯合晚報》上一篇由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刊登的「忠烈祠 要找回烈士遺族」啟事,隨即去電詢問台北忠烈祠,遂得知原來台北忠烈祠一直供奉著父親的牌位。

    2014年1月22日,傅達仁於農曆年前帶著全家大小前往台北忠烈祠祭拜父親,當時媒體以「傅達仁過世父親的牌位終於找到了」等標題報導此事,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父親英雄,兒子好漢,全家愛國」。

    祭拜之後,傅達仁在臉書發文:「身為烈士遺族,來台66年不知爸爸牌位榮安於圓山忠烈祠,直到看到《聯晚》這則報導。感謝主,感謝忠烈祠,年前能拜祭先父在天之靈!」

    2016年12月6日,傅達仁籌辦「生前追思會」,上書總統蔡英文呼籲立法院通過安樂死法案,願以自身當台灣合法安樂死首例,甚至把他在同年12月27日下午舉辦的自傳書《達仁傳奇》發表會定義為「生前追思會」,希望大家在他還活著的時候與他一起追憶包括籃球、教練、廣播和電視一甲子的精彩故事,想法相當前衛。

    傅達仁說:「歐美先進國家安樂死,已行之有年。我以自己、一位病魔纏身的84歲老人身分為例;自願安樂死可以免除自身及家人痛苦,同時減少因高齡社會配套長照政策所造成的國家資源浪費。」

    2016年12月14日,傅達仁收到中華民國總統府公共事務室主任張文蘭回信,稱總統府已經函請行政院處理。

    2017年2月9日,傅達仁收到行政院秘書長陳美伶回信,他說信中以安寧緩和醫療擋下安樂死法案。

    2017年10月11日,因病先後摘除膽囊與切除半胃的傅達仁,公開表示罹患了胰臟癌,壽命僅剩2個月,他透露自己「原本是因膽管支架受盡折磨,後來大腸又切除息肉,最近榮總又發現我多了胰臟癌,活得很沒尊嚴。」在家接受仁愛醫院醫師到府之安寧療法的他,以打針與吃止痛藥來舒緩癌症所引發的疼痛,坦言自己真的活得很痛苦。

    2018年6月7日(瑞士時間6月7日上午11點,台灣時間6月7日下午5點),傅達仁在瑞士的安樂死機構完行陪伴性自殺,為人生畫上句點,享壽85歲。

  • 社會學與臺灣社會第五版 在 巷仔口社會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2-03 20:37:09
    有 277 人按讚

    「巷仔口社會學」的新書來囉!!《巷仔口社會學3:如果贏者全拿,我們還剩下什麼?》是「巷仔口社會學」時隔兩年再度優選站內好文集結成冊,兩年前的《巷仔口2》以「性別」作為選文主題,本次新書,則是以在臺灣極富研究活力的「經濟社會學」作為主題。


    經濟社會學,顧名思義,是以社會學的視角,分析與解釋人類的經濟行為或經濟現象。與新古典經濟學不同的是,經濟社會學並不預設「自利」是人類經濟行為的主要動機,而是強調經濟行為是「鑲嵌」在社會環境之中,受到制度、文化、網絡關係的影響。也因此,經濟社會學也不像經濟學一樣,將人視為「原子」般的存在、獨立地進行「理性選擇」,經濟社會學強調人生活在「社會」之中,人們的行為與選擇,會受到其他個人與團體的影響。最後,經濟社會學也不認為「市場」或「經濟部門」是自成一格、獨立運作的系統,經濟社會學將「市場」視為財貨分配的社會機制之一,與社會中的其他部門相互作用;而且,經濟社會學家也發現,在世界各地不同的經濟模式中,儘管有像英美這樣強調「自由競爭」的經濟模式,也有類似德國或日本這樣,強調廠商信譽、廠商間的合作關係、以及勞資雙方協商關係的經濟模式,換句話說,經濟社會學者並不會認為「效率」是「自由市場」的專利。


    在經濟社會學的視角之下,能夠讓我們看見怎樣的一個不同於經濟學解釋的世界呢?在《巷仔口3》中,每一篇文章都與台灣社會息息相關,但是研究範圍橫跨了不同產業,從汽車業、半導體業、醫藥業、到金融業;在方法與題材上也非常多樣,有民族誌寫作、有歷史研究、有理論概念的引介、也有統計數據的分析。本書的主編,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的潘美玲老師,與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的王宏仁老師,為本書撰寫了精彩的引介序言,如果你還想多了解經濟社會學到底是什麼、想進一步挖掘《巷仔口3》的更多內容,請不要錯過這篇非常精彩的主編序言!


    買書這裡請(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0505

    目錄
    ▎第一篇 市場不只一種可能
    台灣黑狗兄的未來:如何讓中小企業成為隱形冠軍?(鄭志鵬)
    不同顏色的供應鏈:透過社會價值來創造產業升級(潘美玲)
    中國大推進式發展半導體產業可行嗎?(吳介民)
    誰的公司、為誰治理?社會學怎麼看公司治理(鄭力軒)
    市場是展演,是社會─技術的組裝物(王驥懋)
    社會科技系統中的想像與合理性(楊智元)
    台灣的汽車安全應該回歸什麼樣的市場機制?(劉清耿)

    ▎第二篇 借貸人生
    簡介「金融化」的故事及其測量(夏傳位)
    從市場工具到社會空間:台灣證券營業廳的轉變(陳宇翔)
    社會金融是什麼?以及如何可能?(吳宗昇)
    欠債與還債:債務的社會學世界(吳宗昇)
    債務與不平等的社會學(翁志遠)
    能體會幾分街友漂泊?寫在流浪生活體驗營後(黃克先)

    ▎第三篇 好工作與壞工作
    好工作不見了嗎?從工作機會變遷談青年就業困境(張宜君)
    證照對謀職或加薪有利嗎?(林大森)
    當社會學遇見管理學:一個小主管的經驗談(李香潔)
    台商如何想像越南女性勞工?偷竊、搞破壞、集體昏倒(王宏仁)
    竹科園區零工會的奇蹟背後:個別化的勞資關係(林倩如)
    新年到,揮別「招裁禁飽,薪餉四成」的人生?(邱毓斌)

    ▎第四篇 消費萬萬歲
    戴上「現代」:日本及台灣草帽的誕生與流行(苗延威)
    都市的大型慶典:狂歡解放?財團宰制?(董建宏)
    巨型活動進化史:由民族主義到資本主義的兩種都市競技場(蘇碩斌)
    「砍掉重練」的世界觀:你想線性累積?或是循環重生?(蘇碩斌)
    消費如何改變社會?從兩個消費者組織的故事談起(萬尹亮)

    ▎第五篇 真實烏托邦
    市場中的擴散?社會學的觀點(鄭力軒)
    從黑手變頭家到隱形冠軍:台灣中小企業的產業升級與技術創新(1996-2011)(謝斐宇)
    巷仔口的中藥房:醫藥專業鬥爭與中藥房的降格(安勤之)
    建構台灣茶:喝茶如何成為台灣的日常生活文化?(陳宇翔)
    禮物經濟與公民社會:台灣的捐款文化(田畠真弓)
    作環保的社會想像與實踐:社區、經濟與環境(郭瑞坤)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