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社會學習理論社會認知理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社會學習理論社會認知理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社會學習理論社會認知理論產品中有26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思考框架是創造力背後的推手 我們心中,本來就有各式各樣的思考框架,我們思考的方式就是如此。這些思考框架有的簡單、有的複雜,有的精確、有的粗略,有的美麗、也有的邪惡。但不論如何,都會呈現現實的某些面向,協助我們提出解釋、抓住重點,做出決定。 例如,民主制度是一種思考框架,而君主制度也是一種思考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記得打開CC字幕 #其實台灣也很讚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
「社會學習理論社會認知理論」的推薦目錄
社會學習理論社會認知理論 在 企業精英 Elites Insider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24 16:57:03
你肯定知道錢,但是大部分人對於金錢的認知是錯誤的。我們大部分認知來自於父母和老師。他們教育我們的財富公式是: . 👉【財富的獲取 = 努力工作後得到的工資】 所以幾乎所有人都會陷入一個循環,小時候努力學習,考上好的學校。畢業後加入到一個好的公司。努力工作得到更好的薪水。 這個公式初看沒什麼問題,...
社會學習理論社會認知理論 在 王昱翔®不小王子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18 20:30:44
👁️想過3~5年後,自己的樣子嗎? . 人才、市場的競爭充滿了狼性,但這股狼性的來源會是什麼?又為什麼會有狼性?我覺得狼性說的是人才追求更快的自我跌代,鍛鍊自己更快的市場反應能力,同時重視市場給予的反饋。在這樣來來回回之下,很快的提升自己。 . 快速提升的方法,也是這本《 #實現爆發式成長 》的主軸...
社會學習理論社會認知理論 在 空之客棧 | 自我成長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23:14:34
#今日的成長小方法 1)今天來聊聊,如何提升自己 2)這裡多提一下降維打擊。例如,行銷。如果我們去和競爭對手拋開行銷這個領域的能力,自然pk不過,畢竟有很多很多很多大師了 3)這就很像別人的武功很厲害了,這個時候如果你是武功新學者,就不要和他pk武功,而是引用別的高緯度的武器,例如魔法,例如高...
-
社會學習理論社會認知理論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8-10-19 19:00:09#記得打開CC字幕 #其實台灣也很讚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46 「反文化衝擊」與「文化衝擊」
02:25 反文化衝擊讓人難以適應的原因
03:36 用社會心理學的觀點解釋「外國月亮比較圓」的想法
04:00 文化批評與比較的社會學問題
05:04 我們的觀點
06:54 掰比
【 製作團隊 】
|企劃:土龍
|腳本: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臺灣,是我不再習慣的地方」──接受西方文化洗禮後,面臨「反文化衝擊」的不歸路:https://bit.ly/2RSv2Kk
→「台灣,我待不下去了」:這是個讓年輕人看不見希望的社會 文長慎入…:https://bit.ly/2QP9jBE
→長文「美國,我待不下去了」: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那月亮的陰暗面呢?:https://bit.ly/2AdPQFu
→Simon Woo:文化衝擊──身在異鄉的唏噓:https://bit.ly/2OqhRlP
→國中交換生:現在我回家了,但反文化衝擊讓我的心仍在找路:https://bit.ly/2IZ4keU
→反向文化衝擊:臺灣留學生返國經驗:https://bit.ly/2J2Rn3U
→反向文化經驗中人際溝通的難題與適應:https://bit.ly/2P1t4ZG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社會學習理論社會認知理論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思考框架是創造力背後的推手
我們心中,本來就有各式各樣的思考框架,我們思考的方式就是如此。這些思考框架有的簡單、有的複雜,有的精確、有的粗略,有的美麗、也有的邪惡。但不論如何,都會呈現現實的某些面向,協助我們提出解釋、抓住重點,做出決定。
例如,民主制度是一種思考框架,而君主制度也是一種思考框架。在商業產業上,精實生產(lean manufacturing)是一種思考框架,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標與關鍵結果」,因英特爾與谷歌的先後採用而聲名大噪)也是一種思考框架。宗教是一種思考框架,世俗人文主義(也就是不信神的道德觀)也是一種思考框架。法治是一種思考框架,「強權即公理」也是一種思考框架。種族平等是一種思考框架,種族主義也是一種思考框架。
在我們的種種推理上,思考框架不但是重要基礎,而且應用極為廣泛。近幾十年間,從哲學到神經科學,各式各樣的領域都曾研究人類的思考框架,只是用來描述的術語有所不同,包括:模板、抽象概念、再現(representation)、基模等等。
時至今日,不論是硬科學或社會科學領域,多半都已經接受「人類透過心智模型來思考」的概念。只不過,這其實是相對晚近的概念。在二十世紀初,多半還只有哲學家在思考「人類如何思考」的問題。佛洛伊德對大腦的奧祕深感興趣,但他是當時的例外,而非常態。到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像是卡西勒和維根斯坦等哲學家,則是以心智所操縱的符號與語詞為基礎,以此來認識心智。這確實是邁出了一步,讓人以更理性的方式來瞭解「認知」,但一切仍然只是理論,沒有實證。
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有實證科學家研究人類的心智—心理學家接手哲學家的研究,特別是開始思考大腦內部的認知過程。一開始,學者認為認知過程就像是嚴格的邏輯運算,但實證研究並無法支持這種論點。大約在1970 年代,「心智模型」的概念開始流行,眾人也開始認為人類的推理並非邏輯形式的運作,而更像是在模擬現實:我們評估各種選項的方式,是去想像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
如今,這種觀點已經由許多心理學家與認知科學家經過眾多實驗得到證明。近年來,由於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能夠即時視覺化呈現受試者的腦部活動,就連神經科學也踏入了這項研究領域。舉例來說,研究顯示,人類構思未來的時候,會啟動那些和空間認知與3D 思考相關的大腦區域。可以說,其實就是在有目的、刻意的做夢。
這項研究成果,讓我們對人類如何思考的理解,開始默默改變,瞭解了心智模型是人類認知的基本構件。不論我們任何的所見、所知、所感、所信,都始於我們對宇宙萬物的思考方式。我們如何理解世界,會受到我們「相信」世界如何運作所影響,包括:事情為何會發生、未來會如何發展,以及如果我們採取行動之後又會如何。
.
▍「解釋」帶來的好處
因果框架要求一切必須有說得通的解釋,這點除了讓我們得以歸納類推,也讓我們得以學習。這是一項重要特點,而且也是一項相對較新的發現。一般來說,學習是發生在得到資訊的時候—聽到老師講課、看到書上的描述、或是學徒動手修修補補的時候。但在做因果解釋的時候,那位提供資訊和解釋的人其實也在學習。這項觀點是由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倫布羅佐(TaniaLombrozo)提出,她是這個學術領域的熠熠新星,引領著一套關於「解釋」機制的新科學。
倫布羅佐從大學時期開始,就發現不論在心理學、社會學、哲學,處處可見關於解釋的想法。雖然這似乎就明擺在眼前,但事實證明,關於「解釋」這件事本身,科學界的研究都還不夠深入。舉例來說,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某些事值得解釋、又有某些事不值得解釋?解釋能讓我們如何有所成就,或者如何讓人誤入歧途?倫布羅佐的研究從心理學和哲學出發,填補了一些我們關於解釋的知識空白。
倫布羅佐對於「透過解釋而學習」的研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實驗中,倫布羅佐請成年受試者看看兩群來自外星的機器人,分別名為glorp 和drent。兩群機器人各有不同的顏色、體型、腳部形狀的特徵,但受試者並不知道真正的重要區別是哪一項。實驗人員請一半的受試者去描述glorp 和drent 各有何特徵,而另一半則是要解釋glorp 和drent 各有何特徵。(兩群機器人都很可愛,但是真正區分的重點並不在於顏色或體型,而在於腳部的形狀。)
結果如何?比起那些只需要描述而不需要解釋的人,那些必須提出解釋的受試者,在找出真正區別之處的表現,明顯高出一截。倫布羅佐做了很多次實驗,結果都類似。她甚至也對小孩做了實驗,結果一樣:如果要小孩提出因果解釋,他們的表現就會更棒。
讓我們把這點再拉回來討論思考框架:我們用因果框架來解釋這個世界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學習,因此我們會更瞭解這個世界,我們也能產生更深入、更準確的見解。而且,向別人解釋這個世界,也能讓自己更瞭解這個世界。這項發現對教育和育兒來說,具有直接的意義:記得要小孩解釋他們推論的過程,而不只是要他們給答案。(這或許也有演化上的意義:比起其他不去解釋這個世界的動物,人類透過解釋的機制,也就學得更快、學得更多。)
這件事能帶來的好處,絕不只是知道怎麼區分glorp 和drent而已。人類從最早的時候,就開始想像出各種秩序的概念,在群星當中勾勒眾神的身形,將各種物種加以分類。小孩會花上幾小時,分類排列著自己的小車車、小布偶、樂高積木,還有萬聖節糖果(直到爸媽半夜偷偷來吃掉)。這種分類和重新分類的動作,靠的就是我們取得抽象概念、進行歸納類推的能力。
要是少了取得抽象概念的能力,我們就會覺得自己碰到的一切都是完全陌生,沒有任何一般法則能夠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
以上文字摘自
《#造局者》
思考框架的威力
Framers: Human Advantage in an Age of Technology and Turmoil
.
作者:庫基耶, 麥爾荀伯格, 德菲爾利科德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昨天在贈書直播中,談到用過去經驗類比現在或未來未知的處境,是大腦很重要的工作。說真的,這項能力對我們活下來真的幫助很大。
然而,我們昨天也提到,這種思考慣性同時也造成了某些限制。尤其過去經驗本來就比較偏頗,這種慣性要調整,就必須經過有意識的自我教育。
「思考特定議題的時候,我腦海裡如果浮現越多人的立場,最後得到的結論就越讓人信服。」~漢娜鄂蘭
版面上的朋友們,因為常閱讀不同作者的智慧,所以特別能進行討論。這其實更有利於我們看到不同人的觀點,並且選擇適合我們的思考方式,而不只是因循故舊。
今天晚上沒有直播,明天晚上的直播,會再談談傳統教養跟自我傷害的關係。這實在是一種沉重的話題,錯用思考框架,讓我們代代相傳著創傷。
祝願您,能充實我們的思考框架庫,這是能有多元選擇的基礎之一!
社會學習理論社會認知理論 在 Elites insider 企業精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肯定知道錢,但是大部分人對於金錢的認知是錯誤的。我們大部分認知來自於父母和老師。他們教育我們的財富公式是:
.
👉【財富的獲取 = 努力工作後得到的工資】
所以幾乎所有人都會陷入一個循環,小時候努力學習,考上好的學校。畢業後加入到一個好的公司。努力工作得到更好的薪水。
這個公式初看沒什麼問題,你也是認同的。這才是危險的地方。你的人生潛能很有可能被這個所謂的正確公式鎖死了。
如果你和身邊很多真正成功的人聊天。你會發現財富的公式應該是:
‼【財富的獲取 = 去解決一個問題 + 運用足夠大的槓桿】
🔺要理解這個公式,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金錢是什麼?
.
站在社會的角度,金錢是在你為社會解決了一個問題後,社會給你的回報。金錢遊戲不是一個零合遊戲(zero-sum game),而是一個正合遊戲(positive-sum game)。理論上錢是賺不完的。不會存在說因為你變得有錢了,別人就不能變得有錢了。要記住,你沒錢並不是因為富人賺走了你的錢,而是你沒有為社會解決足夠大的問題。有些同學會不好意思賺錢,這種思想是不能有的,有能力的人,就應該要擁有更多的財富。那些賺不到錢,又在說自己不屑於賺錢的人,其實只是他沒有解決足夠大的問題而已。
.
👉找一個足夠大的問題
.
⭕你的目標就是去找到一個問題去解決,而不是盯著錢。許多人都把這個因果關係搞反了。你父母/老師教給你的公式是「努力工作後得到的工資」是財富,你的目標是錢,你甚至都不在乎你做的是什麼工作,你只是想要一份薪水高,穩定的工作而已。我面試過無數多的候選人,問他們為什麼選擇這份工作。理由大部分是:有好的薪水,更大的上升空間,更穩定。還是盯著錢。很少人真正對做的事情感興趣,對解決問題感興趣。如果把目標搞錯了,自己又不知道想要幹嗎的人,就不要抱怨別人壓榨你。有很多人以為自己做生意會賺很多錢,所以選擇創業。還是先盯著錢,先去找一個可能賺錢自己又能做的事情:開一個奶茶店,開一個餐廳,但是很少去想真正為社會解決了什麼需求。這樣的生意也大概率不會賺到多少錢。如果比要做的事情更讓你激動的,是創業本身。那麼要注意了,這很有可能會讓你因此而浪費好幾年。
.
⭕所以先找到社會上一個問題,一個痛點。是這個社會還沒有很好解決方案的。不要告訴我沒有。有太多問題需要被解決。或者你認為有些問題解決不了?停止抱怨。一定有解決方案。社會的進步,就是靠著這羣解決問題的人,社會也會給予豐厚的回報。你覺得打車很難,特別是惡劣的天氣,計程車有時候還拒客。你只是抱怨幾句,覺得這個問題太大自己解決不了。程維就做出了滴滴,現在打車方便多了。他解決了社會上一個大家都存在的大問題。所以他能財富自由。如果你覺得現在的滴滴還是不夠好,你能不能想出一個比滴滴更好的解決方案?如果你能,那麼你也能成功。
.
⭕你解決的問題越大,社會給你回報就越大。人們有獲取信息的需求。在以前,報社通過編輯寫文章,賣報紙獲利的形式滿足了某些用戶對信息的需求。但還有大量的用戶不買報紙,需求沒有被滿足。今日頭條通過算法改變了傳統的分發信息形式,人人可發布信息,人人也可以獲取個性化優質信息。解決了更大人羣的訴求。社會也就給予其更豐厚的回報。
.
⭕如果你真的想成為一個不平凡的人。第一步,去找到一個社會中存在的足夠大的問題。如果你還沒有找到,多去體驗這個世界,多去和別人交流,一定有無數多的大問題等著大家去解決。如果你現在覺得迷茫,就是因為你還沒找到那個你想用這一輩子解決的大問題。
.
✅鼓勵大家年輕的時候多去探索這個世界,去世界各地走走,和不同文化和階層的人交流。你的視野決定了你的世界。也決定了你能看到多大的問題,解決多大的問題。隻在城市裡呆著的人是體會不到農村人刷拼多多的快樂的。只在國內呆著也很難感受到國際化帶來的文化碰撞與機遇。
.
✅如果你已經下定決心解決一個問題了,請不要動搖。不要因為哪天哪個公司願意高薪挖你,或者遇到困難,你就放棄了。
.
✅如果已經找到一個問題,那麼恭喜,你已經成功了50%。那麼接下來,就是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
.
#elitesinsider
加入群組: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26540257666105/
-------------------------------
加入「精英閣」= 一年陪你读完100本经典好书
➡️15-20分钟读书音频
➡️干货总结思维导图
📍還在等什麼?趕緊点击鏈接🔗:https://pay.weread.com.tw/facebook/jingyingge/
-------------------------------
馬來西亞 Shopee FREE Shipping
https://shp.ee/a54n9zf
社會學習理論社會認知理論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透過身體的反映認識真實的自我
尼采認為,身體才是深淵中的深淵。
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出現過許多次「深淵」這個詞,指得也是身體的深淵。身體,就是這麼有深度且模糊,遠比我們所認知的語言和理性更巨大,紮根於更深的深層心理,因此難以靠近,但也是越了解就越覺得新奇。
因為那樣的模糊,我們的四周圍繞著許多扭曲與壓抑,無數的情緒層層糾纏;那些情緒先於語言,伴隨著無以名狀的事物。那樣複雜的情緒會以模糊的感受、以身體的感覺出現。
也因此,為情緒取名時,絕不能使用抽象的名字。身體已經產生模糊的情緒了,我們卻為它取了一個類似「憤怒!」的抽象名字,或僅是以「生氣!」這種單純的情緒名詞代稱,並無法使兩者相符。這是因為用語言切斷的部分情緒,與實際發生的情緒並不一致。當我們所認知到的事物與情緒不一致時,身體自然不會有所回應。我們應該要保留那份模糊,並且為其取一個十分具體的名字。就像前面說過的「沸騰的心」、「沉重黑暗的恐懼」等。即使實際取名仍沒有任何反應,那麼通常都是因為太過抽象或是名字過於簡單的關係。
模糊的情緒,會以十分細微的差異偏離你所取的名字,這時應該更仔細觀察,再為它取一個更符合、更貼切的名字。例如:本以為是沸騰的心,但其實可能是熊熊燃燒且緊繃的攻擊欲望。這樣一來便必須配合這種感受,再次將其取名為「熊熊燃燒且緊繃的攻擊欲望」,並觀察看看身體有沒有反應。
此外,有時身體不會從某個部份產生鮮明的感受,反而是淸楚地想起特定的景象,就像對情緒的隱喻一樣。如果能夠具體且生動地將那景象表達出來,也能達到認淸情緒的效果。
情緒不是只有一種,尤其模糊的情緒更是如此。那些模糊的事物,其實是眾多情緒堆疊而成,其中甚至可能混入了扭曲、壓抑其他情緒的恐懼等。
舉例來說,現在有個失戀的人,他因為失去摯愛而感到心如刀割,但靜靜觀察那份情緒,會發現其中有「是不是該再努力挽回試試看?」的「遺憾」,也有即便只有一次機會,也仍希望能再擁抱對方的「渴望」,更有再也無法與愛人在一起的「恐懼」;更可能參雜了曾經視為此生摯愛的對象消失,所帶來的「空虛」,以及因兩人關係破裂而起的閒言閒語所導致的「羞愧」等情緒。我們可以說,這世上沒有一種只能稱為「悲傷」的離別情緒。
試著回想生氣的瞬間,便會發現也是一樣的情況。首先,我們會感覺對方與自己站在對立面,但那一刻也能感受到對當下狀況的「恐懼」、對對方的「愛」。相反地,那些靜靜聽從對方指示的人,也可能會同時感受到必須服從的心態,與討厭這種虛耗的「不滿」。
實際上,就連吃東西也藴藏了多種情緒。例如:現在有個喜歡吃辣的人,由於他平時就吃得很辣,所以經常感覺肚子不舒服,胃部的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如果我們把雖然很辣,但卻看起來很美味的食物,端到這個人面前會怎麼樣呢?他或許會開心地享用,然後感到非常滿足。他會想:「啊,辣到讓人說不出話來,居然有這麼美味的東西……。」不過另一方面,他內心也會有另一個聲音說:「哎呀,肚子好難過,這樣下去會不會把我的胃搞壞?」萌生對健康的擔憂與不安。情緒就像這樣,不只會有一種。
由於我們生活在用語言裁決一切的社會中,因此會單純且習慣性地認為情緒就只有一種。這或許是因為我們不假思索地、在半推半就的情況下認定「事情本來就是這樣」所致。畢竟,依照我們所學,離別就只是心如刀割的「疼痛」,生氣就是「憤怒」的爆發。也因為我們一直將感受或情緒是為單一的存在,所以經常無法更專注傾聽更根本的情緒。
如果能為自己模糊的情緒與感受取名,一層又一層的情緒就會漸漸顯露。只要一個名字取對了,身體就會產生對該情緒的反應,模糊的情緒感受便會改變;接著再為改變後的情緒感受取名,就會再產生另外的反應,情緒感受再一次改變。如同前面的例子,失戀的人在意識到「喪失感」之後做出情緒反應,接著轉化成「惋惜」,那份惋惜再轉化成「渴望」與「害怕」,緊接著是「羞愧」,我們能夠發現情緒的接連排解與改變。
我們可以藉著為身體反應取名,慢慢逐一讀出自己隱藏的情緒,並往我們極度渴望理解的深層心理靠近,進而認識到自己深深埋藏的眞實面貌,並與其展開對話。
許多人會為了瞭解自己的深層心理,去學習夢的解析或精神分析。不過對這些理論的解釋會因為流派不同,而大相逕庭;更需要大量的專業知識支撐,且沒有明確的答案。相較之下這種觀察身體的技巧,則是人人都能夠輕易嘗試的。
運用這種簡單的方式,能觀察到自己身上隱藏的情緒,這是一種令人驚訝的體驗。重要的是,我們能在生活中透過親自體驗身體的反應變化,證明對情緒解釋是否妥當。當我們面對自己的情緒與身體的感受,並找到合適的名字時,就能夠經常接收到「對的」感受,也能感覺到心中那種負面情緒逐漸改變的喜悅。面對特定對象與情況時,便能以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感覺去接受它。比起單純用話語改變自我,這種方式更能讓我們透過實際改變,感受這個世界。
過去糾結的情緒、此刻折磨自己的情緒都將重新建構,進而讓我們感到更安定,就像已經獲得治癒一樣。
.
《#讓尼采當你的心理師》
學習用最快樂的方法享受痛苦、成為超人,從此不再被情緒左右
.
作者:朱賢成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今天(9/10)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身體跟情緒緊密相關。為情緒命名,固然可以帶著我們去認識情緒,然後,聚焦在身體感受它,才能回到根本。
清楚在身體層次感受,再回到語言,梳理情緒與想法,這能讓人獲得一時的輕鬆,進一步指引我們前行的方向。讓情緒自由,這個世界因此多彩,我們也確實能走向安定。
祝願您,能享受感受情緒,並且看著它們不斷流轉變化的無常!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