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在等你
沒送到的明信片,卻巧遇老闆
☕️:杉舞三生
📍:宜蘭縣員山鄉雙埤路35號
⛔️:目前暫停營業
昨日在宜蘭美術館參與 #影像宜蘭 紀錄片講座,發現同桌的與會人員在最後發表感言時,正好是在雙連埤經營衫舞三生的柯信淳老闆,她除了想拍攝雙連埤居民的故事外,對近期面臨的土地爭議也有話要說:...
#宜蘭在等你
沒送到的明信片,卻巧遇老闆
☕️:杉舞三生
📍:宜蘭縣員山鄉雙埤路35號
⛔️:目前暫停營業
昨日在宜蘭美術館參與 #影像宜蘭 紀錄片講座,發現同桌的與會人員在最後發表感言時,正好是在雙連埤經營衫舞三生的柯信淳老闆,她除了想拍攝雙連埤居民的故事外,對近期面臨的土地爭議也有話要說:
近日,由於 #荒野保護協會 經營生態教室的合約到期,以及雙連埤居民透過宜蘭縣雙連埤地區永續發展協會表達空間使用意向,結果,竟引發網路、媒體流傳大量信息,其中之諸多不實內容,更在爭相附和、轉傳之下,引導大眾產生誤解,且對雙連埤和村民造成莫大傷害。對此,在地村民深感痛心,爰以本聲明端正視聽、表明訴求。
雙連埤分校的歷史淵源 與 村民的處境
一般人所熟知的「雙連埤生態教室」,其前身為「大湖國小雙連埤分校」(以下簡稱分校)。在民國43年由村民集地、親手建造,並交由縣政府管理,定位為學校及當地活動中心之用途(目前現場仍可見這兩個立牌)。爾後,民國82年分校撤校,至民國91年3月荒野保護協會方才進駐。直到現在,分校土地仍屬於鄉公所管有,建物屬於宜蘭縣政府、法定管理者為大湖國民小學。
這個地點承載著~雙連埤人早年為社區公益而自力營造的情感,和當年一起學習和生活的記憶。試想,這個區內唯一的公共空間,若能依照既有的定位來經營,將會讓雙連埤這個資源薄弱的偏村,獲得較方便的學習,並能就近提供各種社區公共服務。然而近二十年來,在地居民並未感受到荒野保護協會良好實現敦親睦鄰的承諾,更不能接受其糾察隊式的「專業」表現,和不信任社區的態度和作法。
如今,我們仍然要感謝荒野,在過去廿年為保護雙連埤所做的努力。但是,失去這唯一的公共空間,已讓我們的社區經營困難重重:沒有固定集會、活動的場地,僅能露天搭棚、因陋就簡,常態借用住家空間做為臨時工作場所。特別是,社區持續自主辦理的各種生態保育、文化承傳等公益事務,已然益加頻繁,因而對公共活動空間的需求格外迫切。這一點,期待能獲得社會給予平衡的認知與體諒。
首先必須澄清外界對居民的誤解
這次由於分校經營權而引發極大的媒體、網路效用,其中大量的不實內容,在爭相附和、轉傳之下,已然形成資訊誤導之實,其抹黑和扭曲的程度,不但悖離事實、讓大眾產生誤解,更對雙連埤和居民造成莫大傷害,而荒野既未曾正面釐清,更放任擴大。對此我們在此嚴正抗議。
這件事,原本是單純的、關於「空間經營」的公共事務,各方應當就事論事、理性溝通,但為何從一開始,即迅速演變成,直接或影射「在地居民對生態保育的態度不佳,不支持保育」的謠言四起,並與「荒野在雙連埤的保育之功」的說法形成反差?這種以矮化他人來凸顯自我成就的作為,我們全然無法認同。
此刻,我們將暫不針對諸多「不實信息」做個案糾舉與控告,但,仍要嚴正聲明:
1. 各方皆不應藉此議題來另做文章,更不應放任、助長不實訊息的傳播。
2. 荒野應主動約束其志工、幹部及同溫的鄉民,並針對直接或影射雙連埤人是反生態保育、破壞環境…等破壞在地形象的信息,做出公開的澄清與道歉。而非僅以「網路上的言論自由」來與「應負責任」做切割。
否則,不但是在助長汙衊在地居民之勢,更在漠視~在地人及各路襄助者,近年齊力在雙連埤所做的努力。
相對於全台廣大的環保社群及環團網絡,雙連埤僅是一個近廿多戶人家的微小地方,我們能做的,是努力學習、成長,並盡我們最大的努力,來保護家園、保護環境,我們謹全心全意於此,而無餘力再去應付網路戰。但是,更不願意讓我們的努力和聲音,被淹沒在外力製造的荒謬資訊和政治運作當中。所以,必要時,我們仍將採取司法途徑。
此外,近日荒野保護協會在媒體採訪中透露~政府要提供空間給環團做保育工作,好讓「國家級的重要生態保育地區」有更好的保護。對此,我們感到相當疑惑:保有一個空間,就一定能把工作做好嗎?一個用心耕作的農夫,就一定要住在他的田邊嗎?
不要忽視雙連埤人~我們愛鄉護土,正努力走在時代的尖端
雙連埤重要濕地劃設於民國92年,當時的社會背景,保育觀念尚未普及、成熟。廿年之後,當年的孩子已然成長、農夫也已年邁,如今,第三代、四代、五代青年陸續返鄉、投入友善耕作,年輕輩的愛鄉護土情感、意志和決心,已在世代之間產生了共鳴,以致每年有更多農地轉作有機或友善農業。
這個趨勢,讓一些原本即有心從事保育工作的村民,開始更積極地溝通,並已凝聚一群跨世代的有志者,在109年立案、創立「社團法人宜蘭縣雙連埤地區永續發展協會」,以保育在地生態永續發展為核心宗旨,在長期學習並信仰「里山倡議」的理事長的帶領下,努力推動友善農耕,結合政府計畫修復古水圳,常態、自發辦理村民老中青跨代共學活動…等,成果已獲得各界正面回響。凡此,更吸引旅外的雙連埤人,每個周末返鄉討論公共事務、共學、共做,一起勞動、一起生活,雙連埤正在改變當中。
我們的共同目標,是要營造「人與自然共生」的「雙連埤-里山村落」,讓保育能兼顧人與社區的發展,照顧到村民的生活與情感。在我們的願景當中,目前的「生態教室」將是以保育工作、環境教育為主的「里山村落推廣中心」,並涵融多元社區服務功能,包含:是學習、研討所在的活動中心,是照顧老人與兒童的保健、關懷據點,是在地友善農產品的行銷平台,更是返鄉人的生活支持與教育場所。
全文請看@宜蘭縣雙連埤地區永續發展協會 FB
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 在 社區力 empower and togeth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資源連結|108年度苗栗縣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今年以青年參與社區資源活化運用及整合結合苗栗慢城精神為目標,提出「青年同好」、「地方寶藏開箱行動」及「推動鄉鎮市社區整合計畫」補助徵選辦法,鼓勵青年以耆老為師,為社區注入新生命力,提案詳情起參考官網:goo.gl/mN3Fqn 或臉書搜尋「文化創意新苗栗」。
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 在 桃園市政府顧問 張肇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聽到很好聽的客家音樂聲時..
請記得要丟垃圾喔!
其實倒垃圾可以很文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YvfI5oASN0
嶄新的垃圾車音樂..
12月份開始..
全面普及全龍潭區唷!!
~~~~~~~~~~~~~
龍潭客家庄垃圾車新氣象--庶民生活的全新感受
每當聽到「給愛麗絲」和「少女的祈禱」的音樂響起,大家就知道要衝出門倒垃圾;垃圾車使用西洋古典樂是臺灣人特有的生活記憶,過去數十年已經成為庶民生活的一部分。龍潭愛樂管弦樂團在文化部、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和桃園市政府環境清潔稽查大隊(龍潭區中隊)大力協助下,嘗試將前述兩首音樂更換為「桃花開」、「桃花過渡」兩首客家樂曲,並且由在地樂團--龍潭愛樂管弦樂團演奏管弦樂版音樂,讓龍潭區居民每天街頭巷尾倒垃圾時擁有獨一無二的在地氛圍。
曾經多次登上國家音樂廳的龍潭愛樂管弦樂團團長張鴻宇表示:龍潭愛樂管弦樂團為推動龍潭地區藝術文化,讓客家音樂成為社區總體營造的養分,凝聚在地居民社區意識、發揚客庄文化特色,向文化部、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提出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不僅獲得文化部大力贊助,同時獲得桃園市客家事務局的支持。桃園市清潔稽查大隊(含龍潭中隊)全力支援計畫的執行,地方仕紳及各里里長皆樂見其成,極力宣導推動。張團長期望龍潭地區生活藝術相結合,讓管弦樂曲不再是音樂廳內獨享的文化資源,而是存在每個人生活周遭,每天能聽、能見的生活元素。
垃圾車音樂播放目前規劃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由龍潭愛樂管弦樂團演奏錄製『桃花開』、『桃花過渡』,於龍潭五福街市場試播。10月22日龍潭市場試播結果,市場攤販、街坊鄰居反應熱烈,普遍覺得新鮮且親切,多持正面態度;第二階段將於11月21日百年里(百年大鎮)與佳安里兩條垃圾車路線試播放;第三階段:視兩階段播放狀況與市民接受程度,再擴大於龍潭區全面播放,預定全面播放日期為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