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石一籠大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石一籠大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石一籠大竹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飲食文化不光是只有料理的口味,其實背後還有豐富深厚的自然地理條件與人文歷史,造就了當地的物產條件,進而才能發展出各種獨特的食品。 這篇來自【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上轉載《風城味兒》的文章,特別深刻地介紹了新竹的飲食文化背後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讓我們在吃各種新竹美食時,也能多學習...
石一籠大竹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飲食文化不光是只有料理的口味,其實背後還有豐富深厚的自然地理條件與人文歷史,造就了當地的物產條件,進而才能發展出各種獨特的食品。
這篇來自【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上轉載《風城味兒》的文章,特別深刻地介紹了新竹的飲食文化背後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讓我們在吃各種新竹美食時,也能多學習到一些知識。
---------------------
九降風吹進新竹大南勢,成就了溫潤清香的米粉。
大南勢,因為在崙子之南而得名,是王世傑等人拓墾南庄二十四個聚落之一。此地成為米粉勝地,有其風水與風俗因素。
好風好水,位於市郊,即成地利優勢。大南勢正當九十九彎的客雅(隙仔)溪彎處,地勢平坦開闊,日照充足,夏天有南風吹拂,秋冬有九降風長驅直入,終年皆有海口風形成的強勁風勢。
來自泉州惠安的郭、曾、陳、何等姓移民,承繼百年家傳的米粉祖業,一眼便看出此地與原鄉風水相似,就此落地生根。以郭家祖厝汾陽堂(唐代郭子儀官封汾陽王)為圓心,延續泉州的傳統與作法。日據時代郭樹再返回原鄉學習、引進炊粉技術,炊粉因先經過蒸熟的工序,口感更加細膩彈牙。光復後炊粉開始風行台灣,風城人習慣簡稱一碗清香蒸騰的切仔炊粉為「炊粉」,不再是「米粉湯」或「湯米粉」了。搭配在地的美好食材如貢丸,或炒鴨肉米粉,簡直是美味升級。炊粉改變了新竹米粉業的生態,開啟另一個米粉寮的百年基業。
米粉的製作工序繁複。先是將米浸泡一夜使其軟化,再以石磨磨成米漿,盛袋、過濾,接著將米漿壓製、捏成適合蒸煮的小粉糰。因應新竹米粉分為水粉與炊粉兩種,小粉糰在此依其使命分道揚鑣。水粉預備糰入大灶煮,炊粉預備糰入蒸籠蒸,待三、四分熟後貴妃出浴,放入舂臼中攪拌均勻(順便按摩),入米粉車擠壓成細條(強迫瘦身)。
小苗條們再度回浴,至水粉、炊粉各自熟成後,裁切成適宜長度,一份份平躺在長九尺半、寬二尺半的大竹篾上,出門到溪埔去吹風納涼。(浴乎沂,風乎舞雩。這本是曾點的生活志趣哩!)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