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知森堂建設老闆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知森堂建設老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知森堂建設老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知森堂建設老闆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你不會想到在德國會有人死於洪水之中,或許在其他窮困國家,但不會是發生在德國。」報導中那位德國婦人難過的哭了。 對,當我看到新聞標題德國因大雨引發水災洪流,讓萊茵河畔諸多童話世界般美麗小鎮有如遭轟炸過,滿地都是瓦礫、樹木、房屋幾乎全毀,死亡人數持續增加中。這新聞讓人忍不住驚訝:這是在說德國嗎?德國...

知森堂建設老闆 在 Hay Wong 黃俊熙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0 14:12:03

離開小木屋向苗栗縣北方進發,大約1小時車程就到了後龍鎮好望角。 只要向著超巨大風力發電機就一定沒有錯了,當你走到風力發電機的底下時就會明白超巨大的意思了,抬起頭時會有暈暈的感覺,它就在你的頭上不停地 轉~ 大約90分鐘車程就到了日月潭附近的和菓森林紅茶莊園,日月潭當中紅茶非常出名,一試難忘。和菓森...

  • 知森堂建設老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20 18:45:15
    有 166 人按讚

    「你不會想到在德國會有人死於洪水之中,或許在其他窮困國家,但不會是發生在德國。」報導中那位德國婦人難過的哭了。

    對,當我看到新聞標題德國因大雨引發水災洪流,讓萊茵河畔諸多童話世界般美麗小鎮有如遭轟炸過,滿地都是瓦礫、樹木、房屋幾乎全毀,死亡人數持續增加中。這新聞讓人忍不住驚訝:這是在說德國嗎?德國會因為一場大雨就會引起水災洪流死亡?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如果是發生在其他窮困國家還比較能理解,但德國?西歐先進國家中人民最守法做事最嚴謹,基礎建設一流的德國?德國的水利工程有這麼不堪一擊嗎?

    新聞報導影片中,CNN記者說: 「為了讓您了解這次水患的範圍,我現在站的位置就是在河堤旁的旅館,淹水高度是一直到旅館的三樓,你可以看到水線痕跡,水就是淹到這麼高的高度。」

    水淹3樓高? 那不成了一片汪洋嗎?人要往何處逃?

    這兩日我跟人聊起這個新聞,但得到的回應有點冷。
    「喔,德國嗎? 」
    「我沒看新聞耶」
    「有看到,但沒注意」
    「德國水災,我在台灣要關心什麼?前陣子台灣還在缺水危機咧」
    人性中的樂觀偏見,總覺得別人家的倒楣事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免不了心存僥倖,或盲目自信自己可以控制一切,好比酒駕的人一樣。

    就如同報導中奧地利居民說的:「昨天我們還坐在桌子旁邊,看著關於山的另一頭的影片,說著這一定只發生在德國,沒想到很快就淹到這邊來了,水來得非常快。」

    是的,水患從德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開始,現在連奧地利位處德奧邊境的薩爾斯堡郡也發生水災了,新聞報導整個咖啡座,戶外盆栽都被沖走,大水直接在街道流竄,路上民眾一個不小心,就快被水沖走。

    報導中的這些地方,很多是我走過的地方,北萊茵河、貝希特斯加登郡、薩爾斯堡,有些地方還去了不只一次,貝希特斯加登郡是哪?赫赫有名的國王湖就位處這裡,貝希特斯加登鎮上有條美麗的小河經過,小河蜿蜒在德南邊境,再往前繼續走,是另一個著名景點藍紹教堂,風景如畫,西歐五國這些基礎建設完善的先進國家,人口密集度低,對自然環境的保護程度高的國家,一場大雨都會造成這樣的後果,那我們呢?

    如果這場雨下在你我身邊,我不敢想像。

    報導中CNN氣象主播說:「你可以看到隨著越來越多,豪雨、海岸洪水、乾旱等事件發生,這都是(氣候變遷)的證據,歸根究底的原因就是,越來越暖熱的天氣,會讓水氣停留得更久,就能造成更頻繁且更強烈的降雨,就如同我們在西歐看到的一樣。」

    又是氣候變遷惹的禍,但造成氣候變遷的原因是什麼呢?
    還不是過去這幾十年來人類高度發展導致資源過度開發,對物質過度的追求以及浪費所造成環境汙染讓地球不堪負荷,當然我也是其中之一。那天我去好事多的時候,在冷凍櫃看到一整櫃來自挪威北極圈的熟甜蝦,我當時還愣了一下,記得我到挪威北極圈的時候,就買了這個甜蝦嘗鮮,因為看介紹說這來自無汙染的北極甜蝦滋味鮮美,要是來到產地請不要錯過,(但其實我吃了之後覺得還好而已,因為熟甜蝦是冷凍過的,海鮮煮熟後又經過冷凍退冰,甜味大概也跟隨著解凍中一起流失了。) 我為什麼愣了一下呢,我想起了前往挪威北極圈的路程,那一路可不是普通的遙遠阿,台灣靠海海鮮之多,養殖蝦也不少,我不懂為何要千里迢迢從挪威北極圈運送這些已經不太甜的北極甜蝦來這裡販售,我記得我還跟老頭說:難怪新聞報導貨櫃缺櫃運費大漲,不需要運輸的東西都有運輸的需求了。豈料走了兩步之後,另一櫃寫著大大的南極圓鱈,還特別貴,雖然我也喜歡吃鱈魚,但我們真的需要吃來自北極的甜蝦跟南極的圓鱈嗎? 如果我沒有記錯,台灣的地理位置離赤道比極圈近多了,北回歸線以南都屬於熱帶了,真的需要吃極圈來的食物嗎? 所以我沒有買。

    我知道我自己也挺愛吃些台灣沒產的莓果類,但只要是台灣本土有產的食物,我都會採買本土食材,記得有一次一個朋友跟我說,她只買進口水果,因為全家嘴都刁尤其兩個兒子從小都吃日本進口水果,台灣的水果吃不習慣,她說她們家是注重生活品質的人。

    人都喜歡舒服,我相信若環境可以,大家都會注重生活品質,但生活品質要維持需要安穩的環境阿! 西歐國家環境好人均高,那是安居樂業生活品質高的地方,環境也比台灣好,但看影片中那個超市老闆在一場雨過後說的話:這是我的人生,我的錢,現在全部完了全部都完了。人們以為的安穩其實很脆弱,一場天災財富重寫,很可能從此一蹶不振再難翻身,我想我可以說一個小故事,跟一場雨有關的故事。我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說過小時候家裡環境不好,但那應該是有個分界點的,家人告訴我在我4歲的時候,那一年家裡剛蓋好漂亮的新房子,因為下雨引發土石流,房子滑落石坡全毀,我的命還是我奶奶不要命衝進去房子裡把我抱出來,才救下我這條命,奶奶存的金子沒來得及帶出來,只救出一臉驚呆的我。

    家裡的錢全部拿去蓋房子了,逃出來的時候只有命一條,連衣服都沒有,從此家道中落,4歲照理來說應該有些記憶了,但我對這些事完全沒有印象,可能驚嚇過度又不懂表達,所以我從小才特別膽小吧,特別怕風雨交加雷聲震耳的雨夜,聽說奶奶剛抱出我的時候,房子就從邊坡上滑下去了,一場天災就此改變一家人的人生。

    看到德國水災新聞的時候,我還沒想起這段往事,倒是文章寫著寫著才想起這件塵封舊事,一開始我只是想著,自己能做些什麼改變有助減緩氣候變遷的速度,從生活中減碳?
    一個人的力量會不會太小?
    只有我改變有用嗎?
    這些我常常聽到的話,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這麼想,也不願去做,那減碳之路只會是遙遙無期,綠色和平組織有句話說:「既然人類的行為對環境與氣候造成巨大影響,也表示只要改變人類的決策和運作模式,就有機會扭轉危機。」所以 #不要小看我們每一個人的力量,滴水可穿石,#改變從你我一起做起。

    要怎麼做呢? 綠色和平組織呼籲大家可以減少肉食、聰明消費、無塑生活
    報導中告訴大家消費可以盡量選擇當季、在地產品,減少運輸及存放時所需的能源。而購買的物品,無論是食衣住行或產品包裝,都以可多次使用為原則,例如可重複使用的容器取代一次性塑膠包裝,即能減少資源消耗及背後的環境成本。

    從2020開始,疫情、乾旱、水患、森林大火,這些悲劇能不能提醒地球人,我們該醒了,應該改變些什麼了?
    大雨來的時候,同一塊土地上的人們都會淋濕的,地球毀了,滅絕的不會只有恐龍,還有人類。

    只要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影響另一個人,那麼串聯起來的能量就大了。#一起減碳救地球,好嗎?

  • 知森堂建設老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16 21:28:01
    有 101 人按讚

    《#創造與漫想》贈書兩本,參加辦法請見部落格文末
    貝佐斯把網路書店變成「什麼都賣」的亞馬遜商業帝國、研發 Kindle 電子閱讀器顛覆紙本出版業、開設 Amazon Go 全自動化購物超市、打造服務全球大小公司的 AWS 雲端運算平台,還推出尊榮會員、一鍵購買、智慧語音助理 Alexa、智慧音箱 Echo。到底,這些獨特且原創的想法如何誕生?
    部落格圖文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invent-and-wander/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創造與漫想》的作者是亞馬遜公司的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本人,這本書的前半部,收錄了 1997~2020 他在CEO任內親手寫給亞馬遜股東的24封股東信全文。後半部是貝佐斯的23篇演講稿、採訪稿,讓我們進一步認識他對商業、科技、人文的洞察。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由大名鼎鼎《賈伯斯傳》的作者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以近二萬字的專文導讀,解析貝佐斯獨樹一幟的領導風格與經營手法。他認為貝佐斯是一位足以媲美達文西、富蘭克林、賈伯斯、愛因斯坦的創新者,不但擁有強烈的好奇心,並且熱愛藝術與科學。

    雖然市面上已經有許多探討亞馬遜成功的書籍,那這本書有什麼不同?我認為是這樣的:其他書籍多以旁人的角度觀察和解析這家公司,但是這本書完整收錄貝佐斯本人的親筆信件和演講內容,讓我們可以從他「本人」的視角,看著亞馬遜從1997年名不經傳的網路書店,逐漸成長到2020年後龐大的商業帝國。透過貝佐斯的一字一句,讓我們得以窺見這趟旅途當中,他經營的理念、堅持的原則和思考的脈絡。
    .
    【這本書給我的五個收穫】
    .
    我很喜歡亞馬遜的故事,曾經讀了介紹貝佐斯生平和亞馬遜創業歷程的《貝佐斯傳》、亞馬遜在職員工談《跟貝佐斯學創業》和「飛輪效應」的應用、以及商管專家談亞馬遜管理系統的《顛覆致勝》和「第一天」企業經營的哲學。但是,我卻沒有完整讀過貝佐斯寫的每一封股東信。這次,藉由讀這本書中的股東信,我體驗到了貝佐斯的思考內容之下更多的內涵。以下簡單分享幾個印象深刻的段落。
    .
    1.第一天,永遠是第一天
    .
    關於貝佐斯的「第一天」經營哲學,許多媒體都已經報導了無數次,簡單來說就是始終牢記最初的價值觀,持續聚焦於滿足顧客的需求,並且依據這個心態做出所有決策。這個概念在1997年第一封信就已經提出來,並且在之後每一年股東信的最後,仍然會附上這封1997年的信。

    在每一年的股東信中,第一天這個詞幾乎每一年都會出現,搭配貝佐斯充滿熱情的口吻:「今天是網際網路的第一天」、「今天是電子商務的第一天」…等等,他認為眼前的成就都不是理所當然,他永遠舉著旗子吶喊,寧可徹底顛覆,也願不安於現況。

    在2016年的股東信他進一步解釋了:「第二天意味著停滯,然後變得無足輕重,接著是極其痛苦的衰退,最終就是死亡。這就是為什麼我總是強調要保持第一天心態的原因。」他不忘強調總是要專注於顧客,同時擁有大公司的眼界和實力,還要擁有小公司的精神和用心。
    .
    2.我們使用的工具會改變我們
    .
    貝佐斯認為,人類會隨著使用的工具進化:「我們改變了工具,工具再改變我們。」特別是近年來,網路工具改變了我們,使人們開始偏好淺嚐資訊,注意力也會隨之縮短。便利性和去除阻礙會讓人更投入,如果我們的工具是讓淺嚐資訊變容易,那我們就會開始偏好淺嚐資訊,較少閱讀長文。

    所以亞馬遜設計 Kindle 電子閱讀器就是為了閱讀長文而打造。雖然,起初在公司內部有許多主管大力反對這項專案,認為電子閱讀器的出現會打擊紙本書籍的業務,但現在看來,Kindle 反而有許多優點:書籍永遠不會缺貨、不會庫存太多、不會浪費太多紙本,而且顧客漸漸愛不釋手。

    貝佐斯說:「只要某樣事物變簡單了,阻力減少了,人們就會更投入。」他也期許這類型的裝置,能在往後幾年,逐漸帶我們走向注意力延伸的世界。所以,我們不妨也問自己一個問題,留意一下你手邊常用的工具,是讓你偏好淺嚐資訊的?還是幫助你延伸注意力的?
    .
    3.從需求逆推,發展新能力
    .
    貝佐斯總是重視長遠導向和顧客優先,他也提到為什麼亞馬遜這麼具備「創新」的能量。傳統來說,「技能導向法」是常見的經營方式,從企業已知的能力出發,試圖推動商機。這種企業會問自己:「我們很擅長做X。我們還能用X來做什麼?」這雖然是一種很實用的經營方式,但如果僅僅只是使用這項技能,那公司就永遠不會有開發新技能的動力。

    相反的,當你把顧客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就產了所謂「逆向工作法」,這種做法是從顧客需求往回推,「因為顧客需要,所以我們現在該做些什麼?」這種工作法通常會要求企業學習新技能、施展新長出來的肌肉,不在意剛踏出前幾度時有多麼不自在和彆手彆腳。

    把同樣的道理放到我們個人身上,我想也是非常適用的。穩扎穩打的方式是技能導向法依據自己既有的技能,提供這個職場或社會所需要的價值。當你有能力嗅到職場或社會「需要」什麼,而剛好是沒有人擅長、還沒有成熟市場的需求,這時候就適合用逆向工作法,從需求回推,發展自己尚未擁有的技能。
    .
    4.工作與生活之間的關係
    .
    貝佐斯時常幫公司開設領導課程,也會對實習生進行演講,總是有很多人問他,工作與生活之間該如何取得平衡?他其實不喜歡工作與生活平衡的說法,他認為這樣會誤導別人。他反而喜歡說:「工作與生活和諧」。

    他認為,當工作做得很起勁、樂在工作,感覺到自己正在創造價值、融入團隊,做著讓自己有活力的事情,自己在家裡就會表現得更稱職。同樣的,如果自己在家裡很快樂,就會是個更棒的員工、更棒的老闆。但工作進入緊鑼密鼓的收尾階段,有時不得不多加一點班,但工作時數並非重點。重點通常在「活力」,工作是否令你喪失活力?還是工作帶來充沛的活力?

    書中有個譬喻說得很傳神:「你正在開會,有一個人走進來。有些人加入會議能帶來能量,有些人加入會議只會讓大家洩氣、把會議裡的活力抽乾。你得決定,自己要成為哪一類人。在家裡也是如此。」我讀完這段話後,猶如人生跑馬燈一閃而過,我們該時時刻刻警覺自己正在成為哪一類的人。
    .
    5.與眾趨同將無法生存
    .
    整本書讓我最感到驚喜的,是2020年的股東信末這段話,貝佐斯提到了一則富有深意的引述。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盲眼鐘錶匠》這本書中談到一段生物的原理:

    「生物要不斷努力,才能避免死亡。順其自然什麼都不做,就會死亡,回到與環境一致的狀態。去量一量生物的體溫、酸鹼度、含水量或電位,你會發現,活著的生物體狀態數值與周遭環境截然不同。例如,人類的體溫通常高於周遭環境,在寒冷的天氣裡,人體必須努力運作,才能維持著溫度上的差異。假如一個人死了,他的身體不再運作,溫度的差異就會開始消失,到最後,他的身體溫度會變得與周遭環境的溫度一樣。並非所有動物都會努力避免與環境溫度趨同,但所有動物都有類似的機制。舉個例子,乾燥國家的動植物會想辦法避免體內水分散失至體外,努力保持細胞含水量,對抗水往乾燥處流失的自然作用。如果這些動植物的努力失敗就會死亡。總體來說,要是生命體不積極防止差異消失,就會融入周遭環境,再也不是自主的生物。生命體死亡後,便是這個情景。」

    這段話是很好的隱喻,在說所有的企業、組織和我們每個人。這個世界多麼努力的讓你變得與眾無異?你要多麼努力才能保持與眾不同?你要多努力,才能一直保有讓你與眾不同之處?貝佐斯希望我們去擁抱「獨特性」,務實地了解必須花多大的心力才能維持自己的獨特性。這個世界要你與眾無異,千方百計把你拉向跟大家一樣,別讓它得逞。

    如同之前我讀過《黑馬思維》這本書所寫下的筆記,對於勇於反抗標準化的體制、創造自我的黑馬而言,這條路或許艱難、或許罕無人跡。但懂得培養獨立思考、發覺內在動力、掌握個人發展策略,才能在這個高度「從眾」的世代,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貝佐斯最後說:「『忠於自我』的童話故事告訴你,只要你讓自己獨一無二的特點發光發熱,你就不會再痛苦了。但那是誤導人的故事。忠於自我是值得的,但你不能以為很容易,或者可以不勞而獲。你必須不斷付出努力。」永遠、永遠、永遠別讓宇宙把你融入周圍環境、變得無異於眾生。
    .
    【後記:下一段旅程】
    .
    《創造與漫想》原汁原味呈現了貝佐斯創業和經營的心路歷程,從書中一系列股東信裡,我們可以發現這家企業如何迎接新的挑戰、如何面對各種失敗、如何永保初衷堅持長期發展和顧客至上。貝佐斯也即將在2021年卸下亞馬遜CEO的職務,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是另一個時代的開始。

    在貝佐斯心中,他還有一個太空夢。在這本書中摘錄了他對自己的太空公司「藍源」(Blue Origin)和太空計畫的論述。他想打造太空基礎建設,讓年輕一輩的創業家和探險家站在紮實的基礎上,發展出真正的太空產業。

    他心目中的太空英雄吉姆.洛威爾在阿波羅八號任務環繞月球,做了一件偉大的事。他伸出大拇指後發現,在千里之外,他可以用拇指遮住整個地球。所有我們知道的一切,都可以用一個拇指遮住。然後他說了一句了不起的話:「我希望自己死後上天堂,但我在那一刻明白了,你一出生時就在天堂。」

    地球就是天堂,明天仍然是第一天。
    .
    這次《創造與漫想》抽獎贈書感謝 天下讀者俱樂部 提供
    曾經參加抽獎的朋友可能會問,為什麼我要改成在部落格文章抽?因為臉書最近的演算法,非常排斥在貼文呼籲任何行動,所以之前的抽獎文和抽獎名單,時常被屏蔽或者刪除。這次換一個替代方案來試試看,對這本書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參加新的抽獎方式,你還可以邀請朋友一起參加提高中獎機率唷!有任何想法和建議都歡迎留言跟我說。p.s. 上一本抽書結果順利,以後先沿用這模式唷!

  • 知森堂建設老闆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9-10 07:15:00
    有 1,607 人按讚

    光是當個好人,我們的影響力將永遠無法觸及那些講不聽的傢伙。

    老是循規蹈矩地配合別人,我們內心的壓力會不斷累積,終至於我們必須找一個發洩的管道。所以說在某個時間點上,我們都會需要用某種不著痕跡的手段去間接表達立場,並藉此為自己多爭取一些控制力與影響力。

    或許我們會微妙地表達出對人的鄙視,或許會明褒暗貶地輕輕挖苦人,讓他們不舒服,但也因此讓對方對我們產生質疑。又或許我們的某次發言看似中性,但其實我們的語氣與表情已經顯示出在生氣,而這便會撩撥起聽者的愧疚之情。

    以上種種做法,我們可將之統稱為「被動的」的攻擊性,主要是我們會表面上看來只是在做自己,而不是在很積極地操控人或影響人。但其實,已經在透過訊息傳達來創造出渴望的效應。

    覺得自己收斂被動,都只是我們的想像而已,人沒有什麼真正的被動。

    取自《人性18法則》

    ……………………………………………………………

    各位朋友,早安:

    為了讓更多人看見這本書,我特別挑了「被動攻擊」這個部分,要跟讀者進行討論。這篇在文字的語氣上,就比較接近一般心理勵志類書籍,不像教科書。

    然而,因為被動攻擊的篇幅較長,我分成兩篇分享,這篇是上篇。光是上篇,我猜就足以讓朋友們辨識出,我們曾在生命的某一段遇過類似的人。

    我們自己也可能使用被動攻擊,這也是我們要放進意識覺察的部分。然而有些人長年慣性使用被動攻擊,找他溝通,又閃躲防衛,難以真誠敞開,這可能讓整個家常陷入烏雲罩頂的處境,付出的代價甚鉅。

    要改變對方,其實很不容易,尤其對方幾十年都如此。可是,跟我們內在的罪惡感對話,釋放它,放過我們自己,我想,這比較容易做到。

    祝願您,能擺脫被動攻擊的束縛,走向明白敞亮的人生!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2571846303126785

    ……………………………………………………………

    【文/ 羅伯‧葛林】

    我們多數人都害怕正面衝突;我們都希望看起來斯文而與人為善。但有時候為了一償宿願,我們總是會不得不為了自己站出來。光是當個好人,我們的影響力將永遠無法觸及那些講不聽的傢伙。還有就是老是循規蹈矩地配合別人,我們內心的壓力會不斷累積,終至於我們必須找一個發洩的管道。所以說在某個時間點上,我們都會需要用某種不著痕跡的手段去間接表達立場,並藉此為自己多爭取一些控制力與影響力。或許我們會多投資些時間去回應人、與人溝通,或許我們會微妙地表達出對人的鄙視,或許會明褒暗貶地輕輕挖苦人,讓他們不舒服,但也因此讓對方對我們產生質疑。又或許我們的某次發言看似中性,但其實我們的語氣與表情已經顯示出在生氣,而這便會撩撥起聽者的愧疚之情。

    以上種種做法,我們可將之統稱為「被動的」的攻擊性,主要是我們會表面上看來只是在做自己,而不是在很積極地操控人或影響人。但其實,已經在透過訊息傳達來創造出渴望的效應。覺得自己收斂被動,都只是我們的想像而已,人沒有什麼真正的被動。在大腦的深處,我們永遠都很清楚自己在幹什麼。君子報仇三年不晚,代表我們記仇記了整整三年。當我們話中有話時,字裡行間的刺都是有意放進去的。但在此同時,卻又可以在自己跟世界面前演的好像自己很無辜(這種自我矛盾但又不會打結的能力,是人才有的本事)。整體而言,我們必須認清這種日常的被動攻擊性,僅僅是社交生活中一點點討人厭的插曲,這是所人的共業。所以在文明社會中遇到不是太過分的被動攻擊,都應該盡可能包容,畢竟這種事情層出不窮,而我們自己也免不了會對人出手。

    但問題是有些人的被動攻擊是一種長年的習慣。就跟積極性的攻擊者一樣,他們往往有用不完的能量,而且控制慾甚強,但同時他們又很不想跟人正面對撞。他們往往有一雙跋扈而對孩子輕忽照顧的爸媽,而被動的攻擊性是他們習慣用來吸引注意、表現自己,但又能不會招來處罰的辦法。長此以往,這種行為會變成他們成年之後的一種模式,主要是兒時有效的策略,他們即便長大了也會繼續食髓知味(仔細去觀察這些被動的攻擊者,我們會看到其成熟的臉孔背後是一個懂得操控人的孩子在窺視)。

    這些習慣性採取被動攻擊的人在職場上有之,在個人關係中亦有之。他們會用滴水穿石的方式,讓攻擊的效果在目標對象身上慢慢顯現。他們是模稜兩可與捉摸不定的高手──我們很難百分百確定自己遭受到他們的攻擊。我們會不禁懷疑起自己是不是太多心,還是有被迫害妄想症。被人直接攻擊,我們會生氣,會抗拒,但間接性的攻擊只會讓我們陷入混亂,而攻擊者便會利用這種混亂來對影響我們、控制我們。遇到真正厲害的人讓我們的情緒上鉤,我們的日子會變得非常不好受。話說主動型的攻擊者很多是二刀流,他們往往可以在主動出擊之間穿插被動式的攻擊行為,就像洛克斐勒那樣。被動攻擊於他們只是多一個好用的武器,反正不管黑貓白貓,能幫他們控制人的就是好貓。而不論在任何情況下,捍衛自己不受被動攻擊者傷害的最佳戰略,都是要盡早發現他們在搞什麼鬼。

    下面我們來看被動攻擊者最愛怎麼搞,而我們又可以如何見招拆招。

    …………

    默默存在著的優越感

    你可能有某個朋友、同事或員工是惡名昭彰的遲到大王。但他永遠有言之成理的藉口可以說,外加總是會楚楚可憐地道歉,所以最後都可以全身而退。這種人還可能會忘記開會、忘記重要的日子、期限,但又總是能信手拈來就是無懈可擊的託辭。這種行為重複太多次,你會覺得愈來愈難忍耐,但要是你跑去跟他們攤牌,他們又會反過來搞得好像你才是壞人,是你做事太沒有彈性,對人又沒有同理心。他們會說這不能怪他們──他們事情太多,別人給他們的壓力太大,他們是習慣不拘小節的藝術家個性,總之就是他們事情多到難免會忘記。他們甚至會指控你也是他們的壓力源。

    你必須理解在這種行為模式的背後,藏著的是他們的一種需求:他們需要告訴自己也告訴你,誰比較了不起。當然若他們長篇大論地說自己比你了不起,那結果很有可能是自取其辱與招來訕笑。所以他們不會親口這麼說,他們會希望你能自行去體會當中的奧妙,好讓他們可以抵賴自己真正的想法。讓你覺得在他們面前矮上一截,也是一種控制,因為這就代表你們的關係是由他來定義。你不用去管他們道歉的內容,你該注意的是他們的行為模式與為自己開脫時的非語言線索。他們會一邊道歉一邊唉聲嘆氣,就像在抱怨這都是你造成的問題。他們會看似用非常有誠意的風格去道歉,但最終你會發現他們說了半天,都在講自己的生活如何不順遂,至於他們遲到所給人添的麻煩,則根本不是通篇的重點。換句話說,他們並不是真心想道歉。

    即便他們老是狗改不了吃屎,你也絕對不能動氣──否則你就中了被動攻擊者的計。正確的做法,是你要保持冷靜,並在有意無意間化身為一面鏡子,讓他們透過你,在眾目睽睽下體會到這樣的行為有多麼不對,甚至能勾出他們的一絲羞愧。你可以跟他們約好時間,然後放他們鴿子,或很晚到之後再拼命道歉。這麼做,是要讓他們在感覺這一幕似曾相似之餘,還能察覺到一絲諷刺。但你也不用明講,就讓他們有時間慢慢去想。

    知名的心理治療師米爾頓.艾瑞克森在生涯早期,曾經是某間大學的醫學教授,而他有過一名天資聰穎的學生叫安妮很愛上課遲到,更愛在遲到之後卯起來道歉。她正好是個每門課都拿A 的優等生,而她每次都保證下堂課會準時,但最終都沒辦法說到做到。她一個人遲到,也給同學們造成不少困擾:不論是老師講課還是實驗流程,都會因為她的缺席而無法順利進行。有回艾瑞克森又開了一門由他親授的聽講課程,而第一天上課,他就料到安妮會故態復萌,於是他事前想好了對策。等安妮一如預期的姍姍來遲後,艾瑞克森便帶著全班一起起立向她鞠躬,用致敬的方式來酸她。就連課上完了,她走下大教室階梯的時候,兩旁的同學也不住地向她鞠躬。老師跟全班想要傳達一個很清楚的訊息:「不要把我們當白痴,我們知道你在玩什麼把戲」。這讓她很不好意思,甚至覺得有點愧對老師跟同學,於是這之後她就沒有再遲到過了。

    如果讓你苦等的是老闆或有權力者,而他們表達優越感的方式一點都不拐彎抹角,那你能做的也就是盡量保持冷靜,用沉得住氣與不受影響來表現出你不吃這套。

    …………

    苦肉計

    你身邊可能會有這樣一個人,他是永遠的受害者,而害他的可能是不理性的敵意、不公平的環境、或是社會整體。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種人在自身有如連續劇的遭遇裡樂在其中,而他們的座右銘是誰能比我慘。注意去看,你會發現他們在聽取別人問題的時候顯得百無聊賴,甚至會開始發呆。而因為很愛扮演受害者而且演技浮誇,所以你很容易一時不察而讓同情心遭到激發。而一旦成功讓你心生同情,他們就會得寸進尺地要求幫忙、要求照顧、要求關心,而這,就是他們控制你的方式。他們會用非常敏銳的雷達去觀察你臉上的哪怕一絲絲懷疑,同時他們完全不想聽你給他們任何建議或建設性的批評。你膽敢如此,他們就會把你列入加害者的黑名單。

    這種人有時候並不容易看穿,因為往往他們還真的有著會讓人掬一把同情之淚的悲慘遭遇。問題是,他們很多時候是自找的。他們會「故意」遇人不淑,會在工作上態度不好而招致批評,會不拘小節到令人髮指的程度,去到哪裡就把那裡搞得一塌糊塗。所以把他們害慘的不是殘酷的命運,而是他們內建的瓊瑤主角人格。真正意義上的受害者,會不由自主地覺得自責,覺得羞恥,因為人類有一種代代相傳的迷信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所以真正的受害者會非常吝於與人分享他們的經歷。就算要講,也會像擠牙膏一樣,不會全盤托出。但被動的攻擊者在這點上非常不一樣,因為他們會拚了命地跟人分享自己的遭遇,然後沉浸在旁人的關心裡做日光浴。

    在此過程中,被動的攻擊者會顯露出各式各樣病徵,像是:恐慌症發作、抑鬱、頭疼,好讓他們不會看起來像在無病呻吟。從小,我們就都很會裝可憐來討拍。這包括我們會用莫須有的焦慮把自己弄得心力交瘁,會憑空讓自己陷入憂鬱。所以你要去觀察的是一個人有沒有這樣的模式:每次這些被動攻擊者看來可憐兮兮的時候,就都那麼剛好是他們需要協助,需要你留下來,需要額外安全感的時候。不論怎麼講,他們都會把你的時間跟精力吸個精光,以各種負能量感染你,讓你難以脫身的程度就像毛衣沾上鬼針草一樣。被動攻擊者最愛鎖定的目標就是容易有罪惡感的人──敏感而喜歡照顧人的那種人。而要避免遭到被動攻擊者的操控,你需要跟他拉開距離,但那並不容易。想做到這一點,唯一的辦法就是想到你好心想幫助他們,而最後浪費在他們身上的精力與時間,由此去覺得生氣跟憤恨不平,畢竟他們完全不懂得要稍稍報答你。說起朋友間的關心,你們之間永遠都是一面倒的由他占便宜,而這也反映了他們對你具有的控制力。創造出內心的距離,足以讓你更容易看穿他們,也能最終讓你完成對這種不健康關係的戒斷。不要覺得不好意思。你會因為他們多快能轉臺到新歡那兒而嘖嘖稱奇。

    …………

    創造你心中的依賴

    突然有個超關心你、超為你著想的人跑過來,說要跟你當朋友。他們主動表示想在工作上或生活上助你一臂之力。他們說想傾聽你一路以來的挫折與艱辛,你會感覺這是多麼難得,多麼讓人耳目一新的友誼。你會發現自己一天天更加依賴他們對你的付出。但三不五時,你會察覺到他們有些冷淡,而你想破了腦袋,就是想知道自己是不是說錯了什麼話,還是做錯了什麼事。但事實上,你連他們是不是在生你的氣都不能確定,但你還是拼命地想去示好,於是乎在不知不覺裡,你們逆轉了兩人之間的主從關係。他們不再那麼關心你,反而是你開始對他們噓寒問暖。

    類似的狀況,有時會出現在親子之間。比方說女兒小的時候,母親可能會盡心盡力地去呵護她、愛她,但當有朝一日女兒想要獨立的時候,母親就會將之視為是一種有攻擊性,而且不知好歹的動作。為了避免罪惡感,女兒會停止主張自己的身分,並更努力地去挽回母親的愛,畢竟經年累月下來,她對母親就是有那一分放不下的依賴。這麼一來,母女間的互動就逆轉了,而長此以往,母親就會控制住女兒生命中的各個環節,包含財務、職業、婚姻。夫妻間也可能看到類似的狀況。

    這一招有一種變形。有一種人很愛答應別人各種事情(說要幫忙、說要借錢給人,或說要替人介紹工作),但最後都只是講講而已。他們對於自己說過的話,都會忘光光,要不然就是答應的事情只做一半,然後藉口一堆。跟他們抱怨,他們會倒打你一耙,給你安上貪婪跟自私的罪名。搞得你必須要追上去為自己的粗暴道歉,希望他們能好心地履行一部分自己的承諾。

    總而言之,這一招的重點在於用力量去控制人。對方一旦在你內心植入了對他們的依賴性,你就會變回到那個既黏人又脆弱,永遠想要更多的小孩。我們很難想像一個人曾經或依舊那麼主動熱情,但其實都只是在對你用計,也難怪你會傻傻地相信。新朋友對你太過殷勤,你就要小心了,因為從一開始就放下對你的懷疑,是一件很不自然的事情。他們這麼做,可能就是想讓你在某方面產生對他們的依賴性,所以我們一定要先釐清新朋友的動機,不要一下次就讓他們步步逼近。若他們開始冷淡,而你又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那你就可以九成九確定這人是在玩弄你。若你的距離感讓他們生氣或不滿,那就代表你們之間確實在彼此角力,你們比的是誰比較需要誰。像這種關係,早一秒脫身都是好的。

    總歸一句,你萬不可百分百把人的承諾當真,也不可以把要緊的事情寄託在別人身上。食言而肥很少是獨立的事件,這種人你就得有多遠閃多遠。

    .

    以上文字取自
    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
    ★博客來 https://reurl.cc/EzZGkR
    ★誠品 https://reurl.cc/3L5Odj
    ★金石堂 https://reurl.cc/ld5v3A
    ★讀冊 https://reurl.cc/2goLMr
    ★momo書店 https://reurl.cc/Y6jell

    李茲文化 Leeds Publishing
    https://www.facebook.com/leedspublishing/

    .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