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眼底攝影檢查副作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眼底攝影檢查副作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眼底攝影檢查副作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眼底攝影檢查副作用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FanR樊兒,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近視雷射 #前置作業 #遠見眼科 以下為重要資訊ℹ️請一定得詳讀 ⬇️⬇️⬇️⬇️⬇️ 戴眼鏡&沒戴眼鏡 除了造型上的不一樣以外 最重要的就是舒適度及方便性🤨 😱😱😱😱 太緊張啦~但又很期待興奮‼️ 花了好大的勇氣終於決定要做「近視雷射」了 以前常常聽到一些⚠️副作用及⚠️風險都不敢做❌ 我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530的網紅黃少谷shaosha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天去做"眼底螢光血管攝影" 是一種診斷眼底病變的特殊檢查。 此項檢查使用特別的相機, 在靜脈注射螢光染劑後,將視網膜作一系列的攝影。 副作用 (一)注射螢光劑後,全身皮膚會變黃,約三、四小時。 (二)眼睛看東西會變紅色約30分鐘左右 (三)螢光劑注射後是經由腎臟排出,所以小便...

眼底攝影檢查副作用 在 ғᴀɴʀ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8 22:07:19

#近視雷射 #前置作業 #遠見眼科 以下為重要資訊ℹ️請一定得詳讀 ⬇️⬇️⬇️⬇️⬇️ 戴眼鏡&沒戴眼鏡 除了造型上的不一樣以外 最重要的就是舒適度及方便性🤨 😱😱😱😱 太緊張啦~但又很期待興奮‼️ 花了好大的勇氣終於決定要做「近視雷射」了 以前常常聽到一些⚠️副作用及⚠️風險都不敢做❌ 我的近...

眼底攝影檢查副作用 在 紅竹竹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10:17:05

2019.10.28正子攝影好消息 經歷一次切片確認了淋巴癌 因為腫瘤太大,所以壓迫自己氣管不能呼吸⋯在手術台上斷氣所以體會鬼門關前走一遭這句話! 用自己血管過一次溫和化療打消比心臟大的腫瘤! 讓它從12*13縮小到2*3,從X光看見的時候,眼淚一把掉⋯因為知道在好轉!但這次的療程還不算是正規的化療...

  • 眼底攝影檢查副作用 在 FanR樊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4-28 16:39:18
    有 420 人按讚

    #近視雷射 #前置作業 #遠見眼科

    以下為重要資訊ℹ️請一定得詳讀
    ⬇️⬇️⬇️⬇️⬇️
    戴眼鏡&沒戴眼鏡
    除了造型上的不一樣以外
    最重要的就是舒適度及方便性🤨

    😱😱😱😱
    太緊張啦~但又很期待興奮‼️
    花了好大的勇氣終於決定要做「近視雷射」了
    以前常常聽到一些⚠️副作用及⚠️風險都不敢做❌
    我的近視大約左右眼各快500度
    但最困擾的是➡️散光
    因為小時候有弱視造成左右兩隻眼睛度數不平衡
    散光250up在晚上視力特別的糟糕 有光線的大方大散〰️〰️到不行

    而且近視眼鏡至少配了5⃣️副
    要拋開至少20年戴眼鏡的習慣
    以及花下大錢配的每副眼鏡😖
    真的是要下決心啊❗️

    從國中戴角膜塑型
    硬式眼鏡的穿戴較不舒適及清潔步驟繁瑣
    到平常化妝打扮美美的戴隱眼
    但時間長了眼睛分常干涉不舒服😨

    戴上眼鏡做任何事情都不太方便尤其是
    💪🏻健身運動的時候
    一流汗就會開滑😑
    還有現在防疫期間需要戴口罩
    有戴眼鏡的一定知道口罩+眼鏡=起霧

    🆘太多太多的不方便
    讓我這次下定決心要雷射掉一切煩惱
    來到【遠見眼科】做第一次的視力檢測
    @眼科職人-張聰麒 / 遠見眼科 好視力 有遠見
    這次檢測報告說明的是👨‍⚕️張聰麒張院長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雷射
    且在雷射手術前會有繁複且詳細的檢測項目

    當天來掛號的時候超級大爆滿
    大家都搶著給張院長看‼️
    好啦廢話不多說~
    ➡️真正想做眼睛雷射的可以仔細看一下
    下面會跟大家說明一下術前的檢測項目有哪些
    1.全自動驗光機:
    最基本每一次到眼科都一定會測的一台機器
    要你仔細的看前方的熱氣球~一下就測完了!!
    2.眼壓機:
    眼壓機比較特別!會噴出一點點的氣來測試眼壓
    3.最佳視力矯正:
    也是滿少會測到的機器!會以這台機器做更進階的視力矯正
    看一下度數大約在哪裡!也是從機器裡看一下數字啊及符號左右邊及線條之類的測試
    非常的詳細 測了有一段時間!
    4.視力檢查:
    接著就是做一般的開放式視力檢查!
    像每一次我們去眼科或要配眼鏡時會遮住一隻眼睛看符號左右邊一樣
    再次確認眼睛的度數及矯正號的最佳度數!
    5.海德堡眼底斷層掃描:
    海德堡 HRA+OCT是一種非接觸性的廣角及超廣角眼科診斷影像系統,
    用於查看眼睛前、後段,包含2D、3D影像、斷層影像、眼底照相、
    及螢光攝影(螢光、自發螢光),及執行眼睛解剖及眼睛病變的測量。
    6. 角膜弧度儀:
    角膜弧度儀的測量來得到角膜彎曲度的資料,也可以判斷被檢者的散光主要是屬角膜散光或是水晶體的散光。
    7.淚液測試:
    需要點散瞳眼藥水!大概需要30分鐘的時間 這之間會點個三次
    之後再點麻藥後做石蕊的淚液測式
    (散瞳藥水點完後4小時會比較畏光!)
    8.裂隙燈檢查:
    醫生會關燈使用儀器及照燈光做眼睛的檢查
    用於眼前節健康檢查,觀察眼瞼、結膜、鞏膜、角膜前房、虹膜、瞳孔、晶狀體及玻璃體前1/3等。

    以上檢查完到診間醫生會看剛剛所有的檢查報告去評估是否適合做雷射
    張醫師非常的細心講解眼睛的大概狀況
    很開心的我的眼睛可以做雷射沒問題👌🏻

    整體檢查項目做下來
    雖然複雜但都是很必要的檢查
    會影響術前術後的結果以及準確度
    裡面的驗光師都非常專業
    且再檢測的時候會引導你
    讓你不會那麼的緊張😃

    接著就是等下次的手術啦
    大家敬請期待啦❤️
    我會多拍照片跟詳細的說明
    讓想做眼睛雷射手術的你們可以先大概了解!!

    有興趣的也可以在這邊留資料唷
    裡面也有詳細資料🔍可以參考
    ➡️➡️ https://pse.is/MGY4Z⬅️⬅️

    🎉星和醫美集團與 #眼科職人張聰麒醫師 聯手打造星和遠見雷射中心,大家也知道我一直有在星和作保養,所以很信任星和選擇的團隊,決定在星和遠見雷射中心做手術🤩

    【眼科職人-張聰麒院長介紹】
    ✅參考資料學經歷
    1.中國醫藥大學臨醫研究所碩士班
    4.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眼科專科醫師
    2.現任新竹中國附醫眼科主治醫師
    5.台灣白內障屈光手術醫學會會員
    3.前馬偕醫院眼科視網膜主治醫師
    ✅專長
    1.蔡司Smile全飛秒近視雷射
    6.黃斑部病變微創手術
    11.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2.蔡司Presbyond老花雷射
    7.高度近視黃斑部病變
    12.學童近視弱視矯正
    3.微創飛秒白內障雷射
    8.青光眼視神經層掃瞄
    13.電子全自動配鏡儀
    4.高階老花散光水晶體
    9.視網膜裂孔雷射手術
    14.美國角膜塑型驗配
    5.黃斑部病變藥物注射
    10.飛蚊症檢查及治療

    #德國蔡司儀器 #Smile全飛秒 #近視雷射 #星和遠見雷射中心
    #眼科專業權威張聰麒院長

  • 眼底攝影檢查副作用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3-30 17:32:44
    有 2,206 人按讚

    #最新【台灣一日增3起死亡個案,目前重症率為5%~6%;最年輕死亡病例為40歲奧捷團導遊,該團4人確診、3人重症】

    指揮中心今(30日)公布新增3起死亡案例,皆是在昨晚死亡,分別是院內感染指標的案34(50多歲退休婦女)、案108(40多歲的奧地利捷克團導遊)、案170(跟團至西班牙的60多歲旅客),除案170外,皆有慢性病史,台灣死亡案例增至5例。值得注意的是,案108參與的奧捷團,有4人確診,其中3人是重症。
     
    指揮中心統計台灣重症數字,截至3月29日共298例,有15例用過呼吸器,現正使用的有9例,另一種分類則是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嚴重肺炎或是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有19例,總計重症比例約5%~6.4%。
     
    今日另新增8例,其中唯一一起本土案例僅5歲,為桃機旅服中心確診人員的小孩。
     
    ■台灣累計個案306例,死亡個案多有慢性病、癌症及肥胖因子
     
    台灣累計案例達到306例、5人死亡,目前死亡個案佔比約1.6%。
     
    5名死亡個案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疾管署署長周志浩表示,案34入院前心臟就已經非常不好,經醫護人員悉心治療,肺炎有改善,本來想說會比較好,但因這名婦女是末期心臟衰竭,最後因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往生。
     
    案34是一名50多歲的台灣婦女,為台灣院內感染指標個案,總計此起院內感染共有9人,至今找不到感染源,因有心血管病史,3月12日因心衰竭急救,3月25日雖然肺炎已明顯改善,但仍因預後不佳,不幸於3月29日病逝
     
    案108是奧捷團導遊,3月25日出現急性呼吸窘迫,3月28日心臟驟停並急救,然而仍因休克、多重器官功能損傷等情形,不幸於3月29日病逝。周志浩表示,他體重比較重,心肺功能較差,3月25後情形變不好,呼吸窘迫,嚴重肺炎。莊人祥則補充,這名病患除了心肺功能較差,也有高血壓,除此之外無其他病史。
     
    莊人祥透露,案108參與的奧捷團有4人確診(案61、72、104、108),其中就有3人是重症,包括案61,50幾歲有高血壓、肥胖狀況,3月18日插上呼吸器。案72為70幾歲女性,有糖尿病、高血壓和肥胖,3月23日插呼吸器。案104則可能因為年輕、沒有慢性病,沒有重症。
     
    案170是3月12~20日跟團到西班牙的男性,3月23日有明顯肺炎病徵,3月24日轉入加護病房、3月25日病情惡化,3月29日出現急性器官功能損傷及嚴重肺浸潤,並因嚴重呼吸衰竭不幸病逝。周志浩表示,這名患者住院前就出現肺炎症狀,有使用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治療,但沒有好轉,轉加護病房後因多重器官衰竭,主要是肺部有非常嚴重浸潤,昨天晚上不幸往生。
     
    莊人祥表示,案170除了癌症病史,沒有其他的病史,他的病情變化快速,在3月23日確診,當天就有明顯肺炎,使用氧氣,24日用羥氯奎寧治療,24日轉入加護病房,25日血氧惡化,插管治療,29日情況惡化,多重器官衰竭死亡。
     
    莊人祥在記者會後補充,這3案都有使用羥氯奎寧,但案34用了之後效果不佳,且有副作用,最後停用。
     
    ■短短4天,重症個案增至19例、插管病例増加2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台大副校長張上淳曾公布,截至3月25日資料,台灣235名個案中,有14名符合WHO重症定義,7名病患正使用呼吸器。但這幾天,台灣整體重症比例及發展狀況,指揮中心未再有更新說明。
     
    由於目前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限時、也限制記者提問數,記者會後,記者再主動追問,指揮中心才補充說明台灣重症比例,莊人祥表示,截至3月29日298例(不計今天增加的8例),其中15例曾用過呼吸器,目前正在使用中的有9例。重症率為5%。但若以WHO重症定義「嚴重肺炎或是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有19例,總計重症比例約6.4%。
     
    自3月26日迄今,僅僅4天,重症病患就增加至19例,呼吸器使用者也增加了2名。周志浩透露,目前30歲以下的重症患者有一例。
     
    不過相較於之前指揮中心詳細說明案34等重症病患情況,指揮中心今天拒絕透露重症患者病情、病程如何、案例號碼,而在指揮中心負責講解病況的張上淳,今也罕見沒有出席記者會說明。
     
    莊人祥表示,公布全部重症資料「有點太過」,有死亡就會提供,因為他們現在還在住院,只能跟大家說over all(整體概況)。不小心透露出奧捷旅遊團病況,「我現在也有點後悔。」
     
    他表示,是否重症還是跟年齡、慢性病、有無及早診斷治療較相關。
     
    ■醫師建議:不必公布個資、但應適當公布患者背景及疾病進程,供一線醫護診治參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表示,肺部症狀常常是導致重症的主要原因,目前台灣確診中6%有嚴重肺炎,從過去面對病毒性肺炎,如流感重症的經驗,一旦病患到了嚴重肺炎、需要插管階段,死亡率會飆升到2至3成。各國在疫情爆發開始,確診個案不多時,按照該國的醫療水平、國民健康水平,有疾病自然的死亡率;但當確診人數飆升,醫療無法負荷,各國死亡率就會有明顯不同,如義大利,死亡率從開始的2、3%一路增加到10%。台灣的確診人數與重症數據算是很合理。
     
    但蘇一峰認為,指揮中心不需公布病患姓名資料等個案,但最起碼應該公布年齡、性別、疾病表現、病人從第幾天變成重症、有沒有相關的共病等,更細微的重症患者資料。「因為目前資料都在疾病管制署手上,但這些資料對我們第一線臨床醫師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心裡就會有底,馬上釋出才可以讓醫師預估眼前的病人會不會是重症高危險群、在治療上也會更有方向。」
     
    ■台大公衛研究:患者發病前就可能有傳染力,建議往前追溯採檢
     
    對於台灣的防疫措施,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也提出了建議,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林先和今發表最新研究,COVID-19病患可能在發病前就有傳染力,建議指揮中心追蹤出現症狀前的接觸者。
     
    林先和和同仁吳大洲及疾管署,追蹤了1月15日到2月26日所有確診個案的近距離接觸者,總共有1043名接觸者,其中12名確診,3名無症狀,林先和以剩餘9名出現症狀的確診者(臨床發病者)判斷,整體的平均臨床發病率(有症狀的發病個案/全部接觸者)是0.9%。
     
    研究團隊發現COVID-19在症狀出現早期,甚至是症狀出現前就已經傳播,等到出現症狀一週症狀比較嚴重後,傳染力反而偏低。
     
    林先和指出,這樣的研究跟北海道大學、中國等病毒學、流行病學研究推論一樣,國際間也都推斷症狀出現早期是傳播高峰,香港疫調已經擴大到症狀出現前2天的接觸者,WHO甚至建議調查到症狀出現前4天,建議指揮中心追蹤出現症狀前的接觸者。
     
    這份研究也發現,和病患同住與非同住家人風險最高,此次研究的同住家人接觸者共36位,臨床發病率達到13.9%,非同住家人47名,臨床發病率約6.5%,和整體平均0.9%比起來,機率高出許多。
     
    現在台灣許多境外返台居家檢疫者,林先和強調一定要小心,就算個案本身還沒出現症狀,也要加強防護,在家中戴口罩等,因為症狀出現前也可能傳播。
     
    他也建議指揮中心防治策略要深化,防治措施不要僅聚焦在發燒、典型呼吸道症狀,若疫情升溫,應建議室內密閉空間要戴口罩。
     
    ■今日新增8例,案269桃機旅服中心員工幼兒也確診
     
    台灣今天新增8例,7例是境外傳入,一本土案例為案269桃機旅服中心員工兒子(案299),就讀幼兒園,3月26日出現發燒症狀,27日由衛生單位安排接觸者採檢,於今日確診,為一起家庭群聚;目前這名男童已無症狀,這起群聚共3人,掌握接觸者24人,其中一名老師已隔離,17名幼兒園同學停課。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7例境外移入個案為3女4男,年齡20多歲至70多歲,入境日介於3月2日至22日,發病日介於3月6日至26日;個案發病前活動地包括英國、美國、菲律賓與埃及,其中5人與群聚事件相關。
     
    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今天也發布新聞稿,分析兒童病例的特徵。理事長、林口長庚兒童急診吳漢屏指出,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3月18日刊登的兒童感染病例報告指出,在1,391名接受檢測的兒童中,有171名(12.3%)被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兒童年齡的中位數為6.7歲。
     
    171名確診兒童中,有27名(15.8%)沒有病理及臨床症狀,12名病童在胸部放射線檢查已呈現肺炎現象,臨床上也仍無感染的徵狀。在病童住院過程中,有3名病童(1.8%)需要重症照護並給予氣管插管治療;這3名患者都有其他疾病史,包括腎積水、白血病(此為接受化療中之病童)和腸套疊,其中10個月大的嬰兒,因腸套疊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在入院4週後死亡。「確診兒童發燒天數的中位數為3天(最短1天;最長則到16天)。其中,有一些病童有出現腹瀉(7.6%)及嘔吐(6.4%)症狀,可見腸胃道症狀也是兒童在診查上不可忽略的重點,」吳漢屏提醒。
     
    ■成人口罩改為2週領9片,不限單雙號天天可領
     
    指揮中心今也公布最新的口罩實名制領取額度,4月9日起,領取口罩週期改為2週,兒童14天可領10片,大人14天領9片,未來也不再分身分證號碼單雙號,改成每天都可以買。
     
    陳時中補充,另外也允許可以寄口罩給國外二等親內家屬,每2個月可寄30片,等於2天可用一片。
     
    不過要怎麼證明是二等親、由誰去核准證明,莊人祥表示,一切還在討論中,有細節會公布。(文/林慧貞、陳潔;攝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中央社)
     
    #延伸閱讀
    資訊圖表【從武漢到世界──COVID-19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懶人包【10個「為什麼」,看懂COVID-19病毒特性與防疫策略】https://bit.ly/2WDiECP
    抗疫時間軸【武漢肺炎大事記:從全球到台灣,疫情如何發展?】http://bit.ly/2twBVtC

    ★紀錄關鍵時刻,看見事實重要,#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疫情,即時接收推播,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 http://bit.ly/2YeHAOP

    #防疫 #2019新型冠狀病毒 #武漢肺炎 #報導者 #COVID19

  • 眼底攝影檢查副作用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1-18 10:00:55
    有 16 人按讚


    過年的失智恐慌症
    陳乃菁/神經內科醫師(高雄市)

    (高雄長庚醫院陳乃菁主任表示,長輩平日可以做些簡易的手腦協調運動健腦。聯合報系資料照 記者/王昭月攝影)

    眼看就要過年了,身在白色巨塔中的我忍不住想分享一個有趣現象。那就是每到家人團聚年節時刻,急診室會出現一波吃壞肚子病人,緊接著就是門診爆量;醫護人員準備面對,兒女帶著老父母往腫瘤科、神經科等門診衝的盛況。

    這現象其實是可理解的,現代社會忙碌,子女為生計遠離家鄉,往往只有在重要節日回到原生家庭,重溫與老父母和兄弟姊妹團聚。一年中大半日子裡多靠電話,或是Line來Line去,沒有機會看到老父老母最真實生活狀況和身體變化。

    以我的失智門診言,常會遇到:「醫師,我媽媽把整個冰箱裡都冰滿魚,可是我家從來不吃魚!現在一口氣買了卅條魚,還都放到壞也不處理!」及「醫師啊,我哥哥前腳才跟媽媽說再見,隔天媽媽竟問我過年哥哥怎麼還不回來?她一定哪裡不對勁。」

    每回聽到這些,心中有數這都是典型失智跡象,通常是將老人家送去做檢查後,就會得到輕度失智症診斷。我總慶幸有年節團聚,讓兒女提早發現長輩變化,也讓患者能及早治療。

    近年來,隨著政府和民間推動認識失智症,家屬來門診描述開始有了變化。最近是這樣說:「醫師,我媽走到廚房、好像會忘記要拿什麼,卻是兩手空空走回來」、「媽媽最近反應有點慢」、「爸爸最近好像有時會問重複問題」。但當我問說,這現象發生次數頻繁嗎?是每小時發生,還是一個月內偶而呢?長輩睡眠狀況好嗎?飲食正常嗎?兒女們往往答不上來,做完檢查多是虛驚一場。

    所以,大力推廣認識失智症有利有弊,好處當然是可幫助更多患者和家屬,但同時副作用就是愈來愈多人開始擔心,更害怕自己有天成為失智患者照護者,會急忙拖著長輩來看病。

    遇到這樣家屬,我總先安慰他們不要慌;說到底,記憶力好不好不是那麼容易判斷,但誰能告訴我們正確答案呢?

    還是要回到子女身上,唯有當他們察覺老人異常,才可能提早面對失智症診斷和治療。關鍵在於家人必須體會到長輩表現和之前的他「相比」下,的確有異常,而不僅僅是從片斷資訊,就捕風捉影驚慌了。

    既然「熟悉」是關鍵字,應鼓勵兒女多回老家探視,平常也要多聯繫、詢問日常瑣事,至少每逢年節好不容易大老遠回家一趟時,也要記得和父母多相處,除吃吃飯,更要好好聊天講話,找機會一起做點事,如一同上市場買菜,一起準備餐點,飯後別忘了下棋、聊天、出遊、拜訪親友等等。如此一來,能增進與父母親的感情,讓老人家開心,更能準確判斷是不是該帶老人家看門診。這所有的努力都是期望能讓有跡象患者提早就醫,無徵兆的長輩可延緩退化,全家享有美好團聚時光。

  • 眼底攝影檢查副作用 在 黃少谷shaoshao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1-01-07 01:57:43

    今天去做"眼底螢光血管攝影"
    是一種診斷眼底病變的特殊檢查。
    此項檢查使用特別的相機,
    在靜脈注射螢光染劑後,將視網膜作一系列的攝影。
    副作用
    (一)注射螢光劑後,全身皮膚會變黃,約三、四小時。

    (二)眼睛看東西會變紅色約30分鐘左右

    (三)螢光劑注射後是經由腎臟排出,所以小便會變螢光色,
    約24小時才漸回復淡黃色。

    有兩個人渣團員,知道我會尿螢光尿
    開始幫倒水,要看我尿尿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