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eep no more Shanghai
最大的心得是不要宿醉去⋯會沒力氣跟著跑哈哈
應該是最幸運的觀眾了 解鎖1-1隱藏支線 值得寫一篇心得紀錄下來
一開始在入口處,一人給了一張撲克牌號碼
隨後3-5人分批進去
「看到燈就轉彎」在全黑的迷宮摸黑前進
不知道是宿醉還是方向感太差感覺在原地打轉...
Sleep no more Shanghai
最大的心得是不要宿醉去⋯會沒力氣跟著跑哈哈
應該是最幸運的觀眾了 解鎖1-1隱藏支線 值得寫一篇心得紀錄下來
一開始在入口處,一人給了一張撲克牌號碼
隨後3-5人分批進去
「看到燈就轉彎」在全黑的迷宮摸黑前進
不知道是宿醉還是方向感太差感覺在原地打轉
被後面的人半推半前進走到了一間酒吧
也就是照片中的這個酒吧 - 整場表演唯一可以拍照的地方,進入飯店(故事發生的場景)之後手機就被鎖在隨身袋裡不能用了
在一人一杯雞尾酒和鋼琴爵士樂表演中揭開序幕
按照剛剛手中的撲克牌叫號
從A,2,3,4...依次開始分批進場
我們一群人一起去的
大家都被拆散了
剛好跟安竹都拿到了2號
本以為lucky me
結果一進電梯 到了2樓
安竹一踏出電梯往外走之後,工作人員馬上把電梯門擋住
我就看著安竹獨行的背影替他捏把冷汗
然後想到我等等也死定了
電梯到了3樓,工作人員把一對情侶之中的男生推出去,也把我推出去,故意不讓認識的人一起行動
被推出去的我們看著電梯關上,尷尬對視了一眼
超級害怕但又要故作鎮定,開始獨自探索這個暗到不行的場所
我的耐怕能力,以1-10區間來說大概位在1.5左右,是大學夜教的時候當隊輔,都會被認識的關主同學嚇哭的那種
但確實因為周圍一個認識的人都沒有 只能在空蕩陰暗的空間硬著頭皮往前走
在轉角處看到了一個粉紅色的霓虹燈寫著「伊樂園」
往裡走是個表演廳
台上有個穿著紅色長禮服的歌手在表演
因為是很一開始被推出電梯的
台下的觀眾包含我在內就三四個
(他們可能拿了A號、或是從其他樓層走來的)
邊聽著歌手唱歌 邊驚慌的環顧四周 思考自己該怎麼度過接下來的三小時
穿著紅色長禮服的歌手唱完了歌 往台下走
走到我身邊時 她對我伸出了手
因為事前完全沒做功課的我
不知道自己即將面對的是什麼超難得的隱藏關卡
也不知道對我伸出手的人是個女巫
我就傻傻的牽上她的手
跟她走進了她的梳妝室
一進入梳妝室 她就把門反鎖上了
我直接懵住⋯自己到底入了什麼坑⋯
在像是歌劇魅影的場景
天鵝絨的牆面、蠟燭、水晶燈、孔雀羽毛和超濃厚的香水味
她坐在她的化妝檯前開始照鏡子
大概就像白雪公主裡的壞皇后或是甄嬛傳的華妃
長得美艷動人神情卻心狠手辣
我驚慌失措 呆站著看著她
她很專注的梳妝
她從她的梳妝檯的鏡子 瞪著站在身旁的我
我不敢吭聲 她就這樣 隔著鏡子盯著我的眼睛 足足三十秒
然後突然站起來開始摸著我的手、打量我
(我一度很想落淚 又覺得她當演員演到一半看到我落淚應該很尷尬 就忍住了)
我超想逃但門被反鎖了 只能任由宰割
她牽著我的手 帶我到另一個巴洛克式的鏡子前
要我照鏡子 我超怕鏡子裡突然出現別人的臉 就眼光飄移不敢盯著鏡子
但她很堅決的站在我身後
邊照鏡子邊講故事
她說從前有個小男孩跟我一樣年輕(我超怕鏡子裡出現小男孩的臉⋯)
話才講到一半,她把我跩進鏡子旁的紅色幕簾後面
幕簾後的小小空間裡全黑
什麼都看不見
我能感受到的只有她牽著我的冰冷雙手和她身上的香水味
她說 小男孩在森林弄丟了戒指
要我幫她找到
她拉著我的手 激動的摸著牆
整面牆都像是用魔鬼氈、樹葉 做成的材質
然後她又突然把我「壁咚」到牆上
在我左耳低語 突然又到我右耳大哭、大笑
(巫婆的那種笑聲⋯)
最後她說:「幫我找到戒指」
我就被她推出這個全黑的小房間
我以為迎接我的會是剛剛的後台梳妝室
結果眼前是一片墓地
蜘蛛網 舊書櫃 與零星蠟燭
本來以為自己要被關在這直到找到戒指為止
翻箱倒櫃找不到戒指
還好找到旁邊有個簾子可以出去 我趕緊開溜 又重新回歸人群了
接下來的故事就是「正常版」的sleep no more
大家「追」著演員跑 有的演員在浴缸洗澡、有的在收行李、有的在吵架
演員們的舞藝、歌藝、顏值皆驚人
觀眾要把大家的故事合在一起 拼湊成自己的故事
但能跟女巫1-1 恐怕是飛到紐約也不一定有的難得體驗
以此記之
也給自己耐怕能力重新打分
從1.5提升到3
看到蜘蛛號碼 在 台籍女子在德國的吱吱喳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電話恐懼症Telephone phobia》
這個字用維基百科查,沒有中文版本,日文翻譯是「電話恐怖症」,中文的資料真的不多,但是英文和德文寫得很詳細,就是撥接電話會感到不適,面對面說話沒有問題,跟極為熟悉的人講電話也沒有問題,成因有可能先天氣質敏感或是曾經有不好的經驗,也跟現代通訊科技有關,尤其是1990年後生的人,因為簡訊和通訊軟體的發展,讓我們除非是緊急狀況,不然不習慣打電話。
我記得小時候我曾經對人說過這個困擾,但是得到的回應是「這有什麼好怕的」、「妳好奇怪哦」於是我就不再對任何人提起這件事,怕別人覺得我是怪胎,每當我又因為撥接感到不安的時候,總是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別人都不怕,就妳有問題,妳真的很奇怪」
直到研究所的某一天,裁縫室電話響了,我開始緊張,因為我不想接電話,在場也沒有人要接,最後我受不了了,很心虛地說出:我怕電話😖。當場有5個人,突然其中一個同學抬起頭說:不然妳以為為什麼沒人要去接電話😐。這時候裁縫老師趕忙從辦公室衝進來接電話。
後來我們因為這件事聊開了,我才知道這件事很平常,很多人都有這個問題,現場5個人當中,3個有這種問題,在那個瞬間我覺得自己被理解了,有一種如釋重負、原來我不奇怪的舒坦😌。
我曾經想過,是不是因為我到了德國、換了語言造成的,後來想想好像這只是加重我這個問題的原因,從我有印象以來,我就記得我不喜歡打電話接電話,我也不記得我對電話有什麼不良記憶,小時候還沒有吳博義和潘達富的年代,訂Pizza還是要打電話,我是真的連訂pizza都會緊張要把想講的話rehearsal 一遍才全身發抖去打電話的,但是真正的成因我也不知道,可能就真的是天生氣質問題,ND其實不太能理解這是什麼情況,對他來說打電話接電話就跟呼吸一樣普通,他甚至跟我說過:「這到底有什麼好怕的!?」、「不然妳多練習啊!」這類的話,我當時生氣地對他大罵:你自己是醫生,你自己都知道不能對憂鬱症患者說「你不要想太多」、「是你太悲觀、不知足」這種話,如果能快樂,沒有人會想選擇憂鬱,這也是同樣道理啊!!!如果能不怕,像所有人一樣輕鬆愉快地撥接電話,我為什麼會想要這樣心跳加快、頭皮發麻、手心出汗甚至腸胃翻攪的感覺?!
我這樣吼完,ND似乎也知道自己錯了,他就默默地開始查一些相關資料,還真的就查出好幾拖拉庫的資訊,往後只要是要打電話預約的事情,如果他時間允許,他都會盡量幫我打那些電話。
有一天ND跟我的幾個同學見面聊天,其中一個突然手機響,他真的就是盯著手機直到不響為止,然後google 那支電話號碼是哪裡來的,他稀鬆平常地說他也不喜歡撥接電話,電話一響他也會緊張。ND很驚訝,這個同學也沒有什麼不良經驗,另一個同學也說他也是這樣,真的是從小就不喜歡,也因為這件事,ND不再對我說「多練習就能解決」這種話。
這種天性敏感,人稱毛很多的症狀,以我的經驗來說,不會因為練習而治癒,我只能想一些方法來面對,比如說打電話前把我要講的話寫在紙上,打通之後照稿唸,雖然我還是緊張不舒服,但是這是我面對問題的解決辦法,我只能想辦法跟這樣的人格特質和平共存,希望跟我有一樣問題的人看到這篇,也能知道自己不奇怪不孤單☺️。
本篇的重點是:沒事不要打給我!!!!!!
照片為沒有餐廳、咖啡廳可以去了,只能去河邊野餐 🍁
#為什麼有人怕蟑螂怕蜘蛛怕蛇 #沒有原因沒有理由 #就是怕 #電話恐懼症 #也是同理
看到蜘蛛號碼 在 芯睿帶路!親子出遊就醬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芯芯&睿睿出遊必備單品-防走失名牌】
出去玩最擔心小孩不小心走失😥
小小孩還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名字
更不可能記住爸爸媽媽的手機號碼
所以我都會買這種 #行李吊牌 或是 #識別證帶
寫上【小孩名字】&【爸媽手機號碼】
出去玩時,把它掛在小孩脖子上
或是他們自己的隨身包包外
這樣倘若真的不小心跟大人走散
路人或警察可以看到他們身上的名牌幫助他們聯繫到爸爸媽媽 ❗️防走失名牌資訊應有❗️ ▪小孩的中、英文姓名 ▪兩個以上同行人的聯絡電話
(避免其中一人無法接聽或漏接電話的情況) ▪若經常出國,電話開頭應留+886 或 留下自己的Line ID
(避免出國換sim卡電話會打不通)
▪吊牌應掛在【脖子上】或【隨身包包顯眼處】
這是芯睿媽的小小孩防走失撇步
跟大家分享
當然等孩子大一點後
就應該教導孩子走失時正確應對措施
畢竟我們大人無法時時刻刻在身邊保護孩子
孩子們學習如何保護自己
還是最重要的!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還算實用
請幫我們按讚+分享🙌🏻 #芯芯的名牌長的跟她太像了😂
#睿睿最近很愛英雄系列卡通人物
#防走失名牌 #靈感來自狗牌😆
#旅行必備好物 #旅行必備單品
#親子旅遊 #親子旅行 #不二家 #蜘蛛人 #行李吊牌 #識別證
看到蜘蛛號碼 在 Jenny Yu 珍妮游 零極限 -育兒丶旅遊和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失敗有獎
這些天,兒子怪怪的,蜘蛛似地整日黏在網上。
我暗自納悶:「他在聊天,玩線上遊戲,還是看影片?」
下線之後,他也是若有所思,跟他說話心不在焉,
宛如走火入魔。這些年來,我們彼此信任相處的默契,
我在等待,他親口告訴我緣由。
他沒有辜負我,謎底終被揭開,他見我經常發表文章,
便下定決心,要與老媽比高低。
於是,將自己的作文,貼在一家兒童刊物的約稿網裏。
一次、兩次,不停地失敗,可是他不服,
得到了編輯的指導後,又繼續衝刺。
終於有一篇被留用,編輯說,文筆精彩,相當看好。
他說:「表現得那麼神秘,只是想給你一個驚喜。」
收到這份驚喜的,卻不只我一個。
到底是孩子,藏不住心事,幾乎要昭告全天下,
親朋好友、老師同學,無人不知。
班導師允諾,一看到雜誌,就給他頒發「創作之星」獎。
可是,雜誌卻遲遲不來,兒子日日巴望著,
郵差一來,他總最先迎上去,然後落寞地走開。
忽然有一天,他把自己關在屋子裏,很久才出來。
他告訴我,編輯在網上留言,那篇文章始終沒過終審。
他默默地吃飯,寫作業,洗漱。
我抱著一盒漫畫書,敲開他的門。
這個禮物,是他夢寐以求的,他卻倔強地扭過頭去不接。
我說:「這是獎品,是失敗獎。」
他驚訝地睜大眼睛,薄薄的單眼皮澀澀地重疊著,
很顯然他哭過。
我誠懇地說:
「我要獎勵你,你勇敢地向媽媽挑戰,
又勤奮地練習寫作,作文取得那麼大的進步,
兒子,我真的為你驕傲。」
他抬起頭,頓時眉宇舒展開來。
第二天放學,他開心極了,
說大家都羡慕他有這麼酷的媽媽,居然給孩子發失敗獎。
而那個失敗在孩子們眼裏,竟然也變得光彩奪目了。
我做飯,兒子翻看著桌上的《讀者》,
裏面轉載了我的《親人節快樂》一文。
兒子發現雜誌設了一個<最受讀者歡迎的文章獎>,
可以透過發訊投票。
他一下振奮起來,預備在親朋好友間拉票,
我忐忑不安地說:
「兒子,這不好吧,如此興師動眾,萬一失敗了,
媽媽該多不好意思啊!」
他笑了:「媽媽,別怕失敗,失敗了,我也給你發獎!」
我暗自慚愧,我們這些大人指導起孩子來,
個個都很權威,一旦遇到同樣的事,
最缺乏勇氣的往往是我們自己。
新一期《讀者》上市了,兒子拉著我,
急急地去看獲獎名單,看一遍,沒有我,
再看一遍,仍然沒有。
他呆住了,半晌才說:「媽媽,我們又失敗了。」
聽到這個脫口而出的「我們」,我心裏微微一暖,
仿佛有早春的陽光,灑落心底,
原來,有愛的人在旁邊,連失敗都有甜蜜的滋味。
第二天,我剛起床,兒子就高喊著口令進房來。
他昂首挺胸、踢正步敬禮,
然後,舉起一個紙筒,開始發表莊嚴的頒獎演說。
可是,剛開頭就忘了詞,他滿臉尷尬,
乾脆直接把獎品塞給我。
那是一個金色的小球,用手指一捏,
就有嬰兒此起彼落地嬌憨、無邪笑聲,
極富感染力,我們倆爭著去捏,刹那間笑聲滿屋。
兒子的生活,竟漸漸變得精彩紛呈,
隔些時候就有最新消息播報
──數學測驗成績不佳、口語比賽獲獎、乒乓球賽慘遭淘汰、競選音樂課代表大獲全勝……
勝了,由學校發獎,
輸了,由媽媽發獎。
他愈戰愈勇,仿佛每一次挑戰,都有無窮樂趣。
他的班導師對我感嘆,你兒子變得好勇敢,
愈來愈讓人刮目相看。
早餐桌上,
我問道:「連班導師都刮目相看了,
是你改寫了金氏記錄,還是改變了全球氣候?」
他說:「我給老師發了一個失敗獎。」
失敗獎都給到老師去了,
原來是這個舉動引人側目與驚嘆,
我不禁戲謔著說:
「如果下次你要給外星人發失敗獎的話,
一定要邀請我去做觀禮嘉賓喔。」
沒多久,我接到一個遠從珠海打來的電話。
對方說,他去年學校剛畢業,曾在兒子的班裏試敎。
那天早上由於扁桃體發炎、高燒,再加上緊張,
課上得一團糟,實在撐不下去,他狼狽得想逃。
他在學生們面前告解:
「這節課太失敗了,我知道自己不會被錄用,
我們提前下課吧。」
說著,年輕的淚,就那麼當眾落下。
忽然,我的兒子舉起了手,
對新老師說:
「我們家有個失敗獎,無論誰失敗了,都可以領獎。
因為每次失敗,都是一次獎勵,收集很多的失敗,
就可以換到一個成功。」新老師頓時傻了。
兒子給新老師的獎品,是首流行歌,
歌名是──《我的麥克風》。
先是他一個人唱:
「是誰搶走了我的麥克風,沒關係,我還有我的喉嚨,
是誰看扁了我沒有觀眾,我自己,第一個被感動。」
後來,孩子們漸漸都站起來,
跟他一起唱:
「有誰成功沒下過苦功,有誰出生就拿著麥克風?」
歌聲越來越響亮,連評委老師都不禁動容。
而那位失敗者,在向孩子們鞠躬時,已是淚流滿面。
他說,他得到了世上最好的獎品,
他發誓,一定要成為最好的老師。
臨走時,他記下了兒子的電話號碼。
「現在,我是三年級的班導師,
我在班裏設了一個失敗獎,所有的孩子都相信,
每次失敗都是一次獎勵,
收集很多的失敗,就可以換到一個成功。」
門鈴響了,郵差送信進來,
是給我的一本雜誌和一張淺綠色的匯款單,
附註欄寫著──「最受讀者歡迎文章獎」,
我急忙翻開書,我竟然是第一名,
原來,獲獎名單要隔兩期才會公佈。
「我們都成功啦!」
兒子用他的鼻尖,緊緊抵住我的額頭。
歲月綿長,成功、失敗我們都該好好地享受,
只要有顆勇敢的心,無論遇見的是什麼,
都是生命一場又一場的豐厚的恩賜。
即使失敗也沒關係
許多孩子有遇上一點挫折就垂頭喪氣的通病,
對於這樣的孩子,不論如何鼓勵或斥責,
都不太能夠發揮效果。
要使孩子擺脫消極內向的個性,
必須先教導他們「失敗的價值」。
父母可以跟孩子分享自身的挫敗經驗,
告訴他們自己從中學習到的事情,
促使孩子效法父母,慢慢不再畏懼挫折。
本文摘錄自:《家有中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