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盈餘分配限制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盈餘分配限制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盈餘分配限制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盈餘分配限制產品中有6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美股盤後〉Fed副主席放鷹 標普從高點回落 費半漲逾1% 美國聯準會 (Fed) 副主席克拉里達 (Clarida) 發表鷹派言論,預測 2023 年開始升息,但 7 月 ADP 數據顯示就業成長力道大幅減緩,美股四大指數周三 (4 日) 漲跌互見,道瓊下挫 323 點,標普自歷史新高回落,費半...

盈餘分配限制 在 Ray?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0 04:24:28

如果你爆食、爆卡了一段時間 增加的體重會有多少是體脂肪? • 如果你在這幾天的聖誕節和接下來的跨年 各種連環的飯局Party爆食了好一陣子 身體組成大概會有怎麼樣的改變? • 以下一篇研究跟大家分享 (E Ravussin · 1985) 這個研究共有五位男性為受測者 受測者被給予每天需進食 「維持...

盈餘分配限制 在 Ray?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1 01:14:34

《Training when Cutting》 「維持住肌肉、減少肌肉流失機率」 為訓練在熱量赤字時期扮演著的重要角色 • 攝取熱量赤字,所攝取的熱量小於你的總體消耗,身體的機制會找尋體內的能量來源以平衡這個熱量缺口。 透過阻力訓練能讓你的身體知道 「我需要這些這些肌肉。想找能量來消耗,請去找脂肪。...

  • 盈餘分配限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05 08:38:42
    有 250 人按讚

    〈美股盤後〉Fed副主席放鷹 標普從高點回落 費半漲逾1%

    美國聯準會 (Fed) 副主席克拉里達 (Clarida) 發表鷹派言論,預測 2023 年開始升息,但 7 月 ADP 數據顯示就業成長力道大幅減緩,美股四大指數周三 (4 日) 漲跌互見,道瓊下挫 323 點,標普自歷史新高回落,費半勁揚逾 1%,聯電 ADR 漲近 3%。

    克拉里達表示,Fed 可能在 2022 年底前達成經濟目標、滿足升息條件,並於 2023 年開始升息,目前通膨預期面臨上升風險。這番話顯示 Fed 可能比一些人預測的更早採取行動。

    美國經濟數據好壞參半,7 月 ADP 就業人口僅增 33 萬,遠遜於市場預估,並從 6 月的新增 68 萬大幅減速,反映經濟改善之際,企業招募障礙仍存在,讓本周五的非農就業報告蒙上陰霾。另一方面,ISM 非製造業指數衝上 64.1 歷史新高,服務業的 17 個部門都成長。

    地緣政治消息方面,拜登政府批准他上任以來首宗對台軍售案,潛在價值 7.5 億美元,將出售 40 輛 M109 新型自走砲,以及將近 1700 組精準導引砲彈。本軍售案須先通過美國國會審議程序,再由台灣和自走砲供應商英國航太系統公司 (BAE Systems) 磋商,才會簽約並敲定交貨時間。

    全球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持續發燒,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即時統計,至截稿前,全球確診數飆破 2 億例,死亡數突破 425.29 萬例。美國累計確診超過 3530 萬例,超過 61.47 萬人病故。印度累計確診超過 3176 萬例,巴西累計確診 1998 萬例。

    世界衛生組織 (WHO) 呼籲各國暫緩施打第三劑疫苗,以解決全球疫苗分配不均問題。秘書長譚德塞 (Tedros Adhanom) 認為,必須扭轉疫苗分配情況,將多數疫苗都運往低收入國家,且在確保全球各國均有 超過 10% 人口獲得疫苗保護前,應暫停施打加強劑,至少為期兩個月。

    一名白宮官員透露,拜登政府可能要求所有到美國的外國人都需完整接種計畫,作為日後最終解除大部分國家旅遊限制計畫的一環,目前正在研擬相關計畫。

    周三 (4 日) 美股四大指數表現:

    道瓊工業指數下跌 323.73 點,或 0.92%,收 34,792.67 點。
    標普 500 指數下跌 20.49 點,或 0.46%,收 4,402.66 點。
    那斯達克綜合指數上漲 19.24 點,或 0.13%,收 14,780.53 點。
    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 40.24 點,或 1.18%,收 3,436.90 點。
    標普 500 指數 11 個類股中,10 個類股走低,工業跌 0.3%、能源跌 2.1%。(圖: Finviz)
    標普 500 指數 11 個類股中,10 個類股走低,工業跌 0.3%、能源跌 2.1%。(圖: Finviz)
    焦點個股

    科技五大天王僅臉書上漲。蘋果 (AAPL-US) 跌 0.28%;臉書 (FB-US) 漲 2.19%;Alphabet (GOOGL-US) 跌 0.37%;亞馬遜 (AMZN-US) 跌 0.34%;微軟 (MSFT-US) 跌 0.21%。

    道瓊成分股僅兩檔上漲。Amgen(AMGN-US) 大跌 6.46%;雪佛龍 (CVX-US) 重挫 2.24%;Wallgreens Boots Alliances(WBA-US) 跌 2%;開拓重工 (CAT-US) 跌 1.9%。Salesforce(CRM-US) 漲 1.23%;Nike(NKE-US) 漲 0.4%。

    費半成分股漲多跌少。超微 (AMD-US) 大漲 5.52%,再創新高;II-VI(IIVI-US) 漲 3.61%;輝達 (NVDA-US) 漲 2.32%;Analog(ADI-US) 漲 2.31%;艾司摩爾 (ASML-US) 漲 2.05%。

    台股 ADR 樂漲 。台積電 ADR(TSM-US) 上漲 0.28%;日月光 ADR(ASX-US) 漲 2.39%;聯電 ADR(UMC-US) 勁揚 2.82%;中華電信 ADR(CHT-US) 漲 0.45%。

    企業新聞

    羅賓漢 (HOOD-US) 連續第二天暴漲,盤中最高漲 81%、多次漲停熔斷,終場收高 50.4% 至每股 70.39 美元,是 Reddit 知名論壇 WallStreetBets 鄉民討論度第一的股票,這檔在迷因股熱潮中受到關注的交易平台,似乎也獲得散戶押注。本周累計漲逾 100%。

    晶片股周三普遍上漲,超微大漲 5.52% 至每股 118.77 美元新高,盤中最高漲至 122.49 美元,股價連續第六天改寫新高,也是連續第六天漲逾 2%。

    超微日前公布的財報強勁,愈來愈多數據顯示超微正在搶奪英特爾市占,此外,彭博報導英國主管機關考慮是否以國安風險為由,擋下輝達 (NVDA-US) 收到安謀 (ARM) 交易,若交易告吹,將可減緩超微在顯卡領域和輝達競爭的壓力。超微並於周二發表供蘋果 Mac Pro 使用的新一代 Radeon 晶片。

    通用 (GM-US) 暴跌 8.53%,抑制美股大盤的走勢。該公司周三上修全年調整後息稅前利潤 (EBIT) 預測,第 2 季營收優於市場預期,但調整後 EPS1.97 美元,低於市場所估的 2.23 美元。

    Uber(UBER-US) 盤後大跌 8%。根據盤後公布的財報,Uber 第 2 季營收 39.3 億美元,每股盈餘 0.58 美元,勝過市場預期,但 Uber 為了因應缺工祭高額獎勵招募司機,使投資人心存疑慮。

    Roku(ROKU-US) 盤後公布財報,第 2 季營收 6.45 億美元優於市場預期,第 3 季營收預測良好,但因用戶成長乏力,盤後股價重挫 9%。

    經濟數據

    美國 7 月 ADP 新增就業 33 萬人,預期 67.5 萬人,前值自 69.2 萬人下修至 68 萬人
    (圖: Zerohedge)
    (圖: Zerohedge)
    美國 7 月 Markit 服務業 PMI 終值報 59.9,前值 64.6
    美國 7 月 Markit 綜合 PMI 終值報 59.9,前值 63.7
    美國 7 月 ISM 非製造業指數報 64.1,預期 60.5,前值 60.1
    上周 EIA 原油庫存 + 363 萬桶,前值 - 408.9 萬桶
    華爾街分析

    Prime Capital Investment 投資長 Chris Osmond 說:「市場似乎因為所謂的『三重觸頂』(triple-peak theory) 感到遲疑,即企業獲利、經濟成長、財政和貨幣刺激政策可能觸頂。雖然企業獲利和經濟成長可能已經觸頂,但不代表兩者就要萎縮,現在只是成長減速。」

    對景氣敏感股票是周三領跌的類股,能源股因油價挫跌而下滑,銀行股和 Honeywell 等工業股欲振乏力。

    在 Delta 病毒擴散導致各種防疫措施回籠的情況下,投資人期待從本周五的 7 月非農就業報告,觀察美國勞動力市場的改善程度,但周三的 ADP 報告顯示成長減緩,潑了一桶冷水。

    美國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接近 1.8%,在優於預期的 ISM 7 月服務業指數出爐後,殖利率一度略為回升。

    復國投資研究所策略師 Scott Wren 說:「我們需要消費者出門購物、打開錢包消費,不要只是坐在家哪都不去,或為了病毒發愁。從目前股市還徘徊在歷史高點的情況來看,我們可以合理推測,投資人暫時還沒那麼擔心 Delta 擾亂美國經濟的潛在風險。」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694516?exp=a

    【全球股市觀察站】2021-08-04(美國時間)

    阿斯匹靈實戰文章
    https://scantrader.com/u/9769/service

    阿斯匹靈IG
    https://www.instagram.com/aspirin_grandline/?hl=zh-tw

  • 盈餘分配限制 在 股人阿勳-價值投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23 21:25:27
    有 152 人按讚

    台新老董 : 彰銀不守承諾,拖累台新!?
    🔽 以下是台新與彰銀的恩怨情仇:
    ----------
    股東會通常會做的幾件事情包括 :
    1. 通過盈餘分配案 (股利)
    2. 董監事選舉
    而去年的彰銀股東會上,
    財政部又與台新金槓上了,
    兩者在炒什麼,
    這要從阿扁的年金改革開始,
    我們就來回顧一下起承轉合吧 !

    ✅ 2005 年,台新金成為最大股東
    2005 年,剛經歷本土金融風暴,
    彰化銀行累積許多呆帳
    時任總統陳水扁,
    執行二次金改的決策,
    由於當時的彰銀資本適足率不足,
    因此計畫發行 ADR 增加其資本,
    但最終計畫失敗,只好向台灣內資求助,
    而當時吸引注資的籌碼是 : 未來經營權
    也就是財政部以讓出彰銀經營權為誘因,
    來吸引台灣金融業及外資,
    最終由台新金 (2887) 以 366 億新台幣,
    標得彰銀私募增資案,
    成為占股 22.6% 的最大股東,
    財政部則從 22.69% 降為17.7%,
    變為該銀行第二大股東。
    -
    ✅ 2014年,馬政府不認承諾
    2014 年,馬政府上任後,
    時任的財政部長張盛和,
    不承認當年扁政府對台新金 (2887) 的承諾,
    於是以政府的強硬姿態,
    泛公股事業聯手加碼買進彰銀股份,
    在彰銀股東會中取回經營權,
    財政部次長蘇建榮表示,
    過去台新金曾發動過四次合併,
    經營權只是假議題,
    台新金其實是想併購彰化銀行,
    只是因相關條件未具公平合理,
    未獲財政部及其他民間董事同意。
    此舉氣得台新金向法院提出告訴。
    -
    ✅ 2017 年,法院判台新金勝訴
    2017 年 5 月 17 日,
    二審宣判結果出爐,
    高等法院宣判台新金勝訴,
    代表財政部應支持台新金
    取得過半數的彰銀董事席次,
    而財政部不服,認為按照立法院決議
    「公股不能支持民股」再提起上訴。
    -
    ✅ 2019 年,蔡政府堅決不讓
    2019 年,蔡政府的內閣 蘇貞昌
    上任後動用各部會資源,
    聯合台酒與中華郵政加買彰銀,
    政府的彰銀持股已達 35%,
    而最高法院則於 2019/8/23 宣判,
    「財政部支持台新公司取得經營權之時間是否已逾合理範圍,造成股份與表決權長期分離,對公司治理不利,而其仍應受其拘束,是否有違公序良俗?非無探求之餘地」。
    白話文 :
    廢棄二審原判決,要求高等法院重新審理。只要最高法院認為,高院判決有疑問之處,即會發回更審,且沒有次數限制;換言之,短時間不會有結果。
    -
    ✅ 2020 年,財政部慘勝
    時間來到 2020/06/19 彰銀股東會
    財政部領導的泛公股再度取得過半席次,
    在 9 席董事中奪下 5 席一般董事,
    台新金取得 1 席一般董事、3 席獨董,
    總席次比原先多 1 席,經營權仍在政府。
    而在會後也傳出,
    台新金控已透過管道向行政院高層表達,
    希望政府可以買下其所有股權,
    台新金已不再堅持以每股 26 元成本價出售,
    但財政部則表示 :
    「公股相關事業投資部位都有限制,沒有能力再承接持股了;台新金除了要公股金融機構承接外,也可以自己設法找買主,或直接在市場賣出。」
    白話 :
    要台新金自己在市場賣掉,政府不會出錢溢價跟你買。
    -
    ✅ 彰化銀行每年貢獻台新金多少獲利?
    由於台新金已經失去對彰化銀的控制,
    因此就不能納入合併財報,
    而是採用權益法認列,認列在
    「採權益法之關聯企業及合資損益之份額」
    2019 年獲得 14.3 億元現金股利
    比照台新金 2019 年的 144 億淨利,
    獲利貢獻差不多是 10% 左右,
    是一筆不少的獲利貢獻,
    而且還有股票股利,
    也難怪台新金一直不肯賤賣。
    -
    ✅ 2021 年
    目前看來,台新已經決議要賣了,
    剩下要考慮的是要賣多少,
    誰又會是最大買主呢? 政府? 散戶 ?
    -
    P.S 如果你是台新金管理階層,要賣嗎 ?
    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
    -
    💁‍♂️阿勳的價值投資社團
    傳送門 : https://pse.is/3aj2de
    -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685889?fbclid=IwAR399zARsnm-XC9lCHiirmbAggmTQbVQllxpCL-ujuYjSpfA78TTb9D4bUs&utm_medium=news&utm_source=fbfan

  • 盈餘分配限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31 21:57:05
    有 1,166 人按讚

    #外帶外送是一門長期的生意

    全國三級警戒延長至六月十四日,全國餐飲業一律外帶。

    霎時間,餐廳的競爭者,從餐廳同儕,變成了調理食品、雲端廚房、家庭煮夫煮婦。

    當然,餐廳原本就要和以上飲食選項競爭消費者的注意力與時間,然而,禁止內用,等於斬斷餐廳的主要命脈,也阻止「完全服務餐廳」(full-service restaurant)發揮其優勢— 創造現場體驗。一間餐廳的營收來源,假設原本有內用、外帶外送、外燴服務、活動包場,禁止內用與聚會,就只剩下外帶外送了,只能約莫涵蓋原本營收的二至三成,毛利還較低。

    外帶外送,該不該做,該怎麼做?

    #疫情迫使消費轉型

    很多人早早跳下來做了,先做再說,拼現金流,銷庫存。一時之間也無法細想成本結構和持續性。根據美國舊金山「Golden Gate Restaurant Association」調查四百間餐廳的數據,舊金山餐廳在疫情初期,去年三月封城到去年五月之間,有六成業者外帶外送是虧錢在做。台灣業者的情況,很可能也是這樣。

    也有人先按兵不動,熄燈休業。疫情存活率,比的是手骨粗,但手骨再粗,也會面臨消費轉型、人才流失的挑戰。我的意思是,這疫情不是一時半刻捱過去就行了。首先,病毒一旦進入社區,就很難走回頭路,看看鄰近的香港,即便目前屬於低風險,去年十一月初爆發的第四波疫情,也是到今年三月底、四月初才近尾聲,那是足足五個月;而即便高峰過去,也會有一段震盪期,每天都會有確診病例,只是看傳染鏈明不明確。

    即便之後開放內用,應也會有梅花座、客容量限制等等規定,繼續箝制營收,與消費者出門吃飯的信心。

    美國「國家餐廳協會」(National Restaurant Association)今年一月的統計資料顯示,53%的美國成年人將外帶外送視為「基本的生活方式」,並且有6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比疫情前更傾向消費外帶外送的食物;美國餐廳也回應以上需求,46%的家庭式餐廳或fine dining餐廳表示在去年三月至十二月之間增加了外送選項,casual dining和fast-casual餐廳的比例則是44%。即便美國正在推進疫苗施打,許多州解封,餐廳客流量回籠,外帶外送的趨勢也不會一夜逆轉。事實上,美國餐廳業者對於近在眼前的全面解封,仍然有疑慮,因為去年真的讓他們怕了,如果不小心再來一次封城怎麼辦?

    正在重啟營業的美國餐廳,還遇到另一個問題:徵不到人。先前疫情的失業潮,逆轉成為人才荒,許多餐廳員工不願意回到餐飲業,或者因為領取政府補助而未回應徵才需求(但許多州正在收緊失業救濟)。對於重視服務、強調手藝的餐廳而言,解僱了團隊,很難再把一樣有才華、有默契的成員組回來。

    #外帶外送是長期戰

    這是一場長期戰;病毒進入台灣社區後,趨勢更明顯了。解方是疫苗,沒有錯,但我們都知道那要花一段時間,目前餐飲業的作戰持續到今年底,都是樂觀的。

    餐廳經營者動起來,一方面回應消費趨勢;二方面保住團隊人才;三方面維繫供應鏈,食材生產者、進口商、酒商、餐具商等等等等,牽連範圍很廣。

    尤其,對於重視手藝與服務的餐廳來說,與疫情搏鬥的困境,其實是一個「去廚師化」的過程。外帶外送、調理食品、雲端廚房,越能標準化越好,越有一致性越好,即便會減損個性與才華的光亮,只要送到消費者手中具備穩定的水準,最妥當。各位廚師們,你們不會不服氣嗎?

    求生為先,很無奈地,外帶外送可能是眼下最直接的變現方式,如果要做,主廚與餐廳業主就要把外帶外送看成一門相對長期的生意。若著眼於調理食品,或也是做出更美味產品的契機。積極地想,這或許是正向循環的起點。

    把外帶外送建制化,相當於,開一間新餐廳。聽起來頭大,但是,餐廳不能一直仰賴熟客的愛心與義氣。我說的是,沒有電子支付,只能現金面交或者轉帳;外帶自取流程不便,外送時間難以控制;餐點打包冷熱不分,失溫衰退;餐點本身禁不住運送。

    這些都是痛點,都要解決,而一旦解決了,生意會更上層樓。

    #第三方外送平台的替代方案?

    我原本經常使用第三方外送平台,這陣子我刻意不用,直接支持餐廳的外帶外送。身為消費者,我希望外帶外送的體驗可以更流暢,我會更樂意訂購。就像,以前總會想一週挑個幾餐去餐廳吃,現在的情境,就是轉成外帶外送。

    此刻會讓我考慮是否選擇某家餐廳的外帶外送,有二大因素:付款方式、運送方式。最理想的狀況是,我可以線上付款,並有外送員直接將餐點送到我家門口,完全零接觸。

    第三方外送平台直接解決這二個問題,但餐廳付出較大代價,二大主流UberEats、Food Panda的高額抽成(35%),尤其對成本結構以內用為主的業者造成傷害。有什麼替代方案?概括來說,只要抽成沒那麼高(例如20%以內),卻能同時提供訂購介面、金流服務、物流服務,對於餐飲業者就比較有吸引力。例如新加坡商線上訂餐系統「Oddle」,或者開闢外帶外送服務的「inline」,都是抽成較低的方案。

    有沒有可能餐飲業者自己搞定第三方支付與物流呢?第三方支付如Line Pay、街口支付,手續費約莫2.3%,只有金流服務,沒有訂購介面、物流服務,餐廳老闆要自己斟酌;至於物流,Lalamove爆單的情況下,越來越難媒合司機,是否有可能將餐廳的閒置人力轉為物流服務?

    外送平台的替代方案,是不是有可能用「合作社」的模式來經營?這是我看到的一個美國案例:「Loco Co-Op」,一個由餐飲業者自己經營的外送平台。他們的做法是,設立一定數量的股份,假設一股二千美元,餐廳業者可以來認購,分店數量越多的業者,可以認購更多股。想加入的業者也未必要認購股份成為投資人,也可以單純加入成為會員。一旦成立,其運作就和一般外送平台沒什麼二樣:由承攬司機負責運送,用平板來操作後台;消費者則是下載app來訂購餐點。雖然期初仍要向使用服務的業者抽成15%,但希望隨著規模擴大而能降低抽成。

    和一般外送平台不一樣的地方是,這外送平台的盈餘,會分配給各該投資人,也就是餐廳老闆自己;若有剩餘,也會以回扣的方式,依照餐廳業績,發放給非投資人的餐廳會員。

    合作社的外送模式,是否有可能讓幾個相熟的餐廳老闆自己就組織起來呢?

    又或者,政府能積極介入?高雄市政府「高雄好家載—防疫互助經濟」紓困方案,讓閒置的計程車投入外送,就是很好的作法。根據自由時報5月29日的報導,此方案「整合餐飲業、點餐平台與一卡通,由14家計程車隊擔綱外送,民眾只要點餐滿499元,高市府就補貼85元基本車資,讓運將將美食送到家,預計下週上路。」

    #問題定義了生意

    最後,想與大家分享一段很棒的話。

    美國餐飲大亨、創辦Shake Shack漢堡、Union Square Cafe的Danny Meyer,在NPR的podcast節目《How I Built This》中,提到他的外祖父、也是一位成功企業家給他的建議:

    「別再抱怨問題;問題定義了生意。生意做得好的人,不是那些問題最少的人,而是那些善於解決問題、享受其過程,並和優秀的同僚一起面對的人。」

    ("Stop complaining about problems; problems are the definition of business. The people who do best in business aren’t the ones with the least problems, but are the ones who solve their problems better and have more fun doing it with better people.”)

    與大家共勉。

    (圖為Wildwood與Tart Taipei的外送餐點:牛排沙拉、酥脆中卷、貓耳朵麵、炙烤玉米、焦糖布蕾塔、班蘭咖椰塔、草莓香草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