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跑了幾趟 Hoka One One Clifton 8
感覺起來八代整體比七代更為緊緻
乍看感覺鞋身幾何幾乎一樣
但仔細一瞧又全部都做過調整
像是沒有鈑金共用的車型小改款
第一印象是
後跟更穩固
鞋身更合身一點點
中底內側彎進來的曲線多一些些
釋放了中底的結構,讓八代的足弓感覺比七代舒緩
...
最近跑了幾趟 Hoka One One Clifton 8
感覺起來八代整體比七代更為緊緻
乍看感覺鞋身幾何幾乎一樣
但仔細一瞧又全部都做過調整
像是沒有鈑金共用的車型小改款
第一印象是
後跟更穩固
鞋身更合身一點點
中底內側彎進來的曲線多一些些
釋放了中底的結構,讓八代的足弓感覺比七代舒緩
----
中底是 Clifton 系列的主軸
以 CMEVA 壓鑄出來的中底線條比七代更明顯
後跟線條讓視覺效果變得豐富
實際跑起來基本延續 Clifton 7 代的調性
是款重量與緩震平衡的 Daily Trainer
因為中底實在很大塊
所以即便腳下有明顯的潰縮感
但鞋子外圍沒受力的絕大部分仍維持原來形狀
所以不會有搖晃不穩定的感覺
甚至可以說是雙相當穩定的跑鞋
我查了一下 Clifton 8 的中底厚度
簡直像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作文題(笑
網路上有各種數據跑出來
29-24mm
33-28mm
37-32mm
38-34mm
這誤差也不需要太考究
畢竟連國際田總在測量中底厚度的規定
也不是想像中沿鉛垂線量測的方式
不管數字怎樣
Clifton 8 是一雙高緩衝足跟差 5mm 的日常厚底跑鞋
這點我覺得不用懷疑
穿著 Clifton 8 起跑
從鞋身往外擴的大中底一巴掌打在地面上
卻是不痛不養
標誌性的緩震效果隔絕了水泥路面的無情
跑了一兩公里後,我開始忽視自己落地的方式
前掌 中前 或是後跟 跑姿都先放一旁
只想順順往前
把注意力放在大腿帶動上
Clifton 8 對腳掌的導向、反應跟驅動我覺得並不明顯
跑超過五公里之後身體運作開來 連續動作
但 Clifton 8 還真沒有勸說我加速的意思
相較之下
Hoka 用 ProFly 中底與碳板結合的 Carbon X 鞋款
就有目標鮮明的 Meta-Rocker 結構跟跑感
Clifton 8 雖也維持系列中的 Meta-Rocker 元素
但滾動的程度真的輕微許多
也不太有讓人加速離地的暗示
這幾次跑下來
中底的吸震與舒適支撐
是 Clifton 8 留給我的印象
而另一方面
Clifton 8 的中底還有另外一個謎
是 Hoka 在資料裡提到中底材料有 15% 的輕量化
但 Clifton8 與 Clifton7 的鞋款重量幾乎相差無幾
都是 250g 左右(算是相當舒適的 Daily Trainer 標準)
我想省下來的重量可能都用在鞋身上了
----
鞋身部分
雖然 Clifton 8做滿滿的厚底
外觀上讓人感覺是又胖又高的一雙鞋
鞋身實際上給我的體感其實蠻低筒
這個配色屬寬楦設定
拿了一般尺寸
覺得寬楦版本 Clifton 8 的鞋身寬度長度其實剛好
並不會覺得有多餘空間
足背高度就比較有寬楦的感覺
但是鞋帶拉緊也不會讓鞋面皺起
腳踝周圍沒有壓迫
鞋身後跟的展開也相當開放
阿基里斯腱不會受到壓迫
Clifton 8 是可以光腳穿
不用擔心摩擦問題的一雙鞋
我蠻喜歡這次鞋舌跟後跟的布料
很容易穿進去 也具有科技感
彈性鞋舌連結到兩側
中度的填充避免鞋帶拉緊的壓迫
但是想要拉緊緊綁死死的穩固感就沒有辦法了
我會建議把最後一個鞋帶調整到靠近小腿的那孔
會多些固定感 要不要用上 Runner’s Loop 就看個人了
Clifton 8 在踝關節周圍加入了一圈填充
舒適度很好
但腳跟穩定度蠻靠近臨界值
穿著站立時
坦白說是有些微的不安全感
我有一些後跟太開放的的錯覺
但其實稍微按捏比較
Clifton 8 在腳後跟的燕尾與杯狀支撐
其實比 Clifton 7 來得更結實許多
而實際跑起來後跟沒有出現滑動的感覺
我想這跟 5mm 的足跟差也有點關係
腳掌不會一直往前「兔」
----
非常有「飽足感」的中底是 Hoka One One 的特色
自2009打娘胎誕生就已經不安於份
近年更有不少誇張前衛的設計
在重量與緩震之中找尋平衡點的 Clifton 系列在 2014 年第一次問世
如今看起來也是越來越順眼
Clifton 8 是在超級避震款 Bondi 與競速鞋 Carbon X 的一個中點
少了點乖戾之氣
穿著他跑步似乎稜角也不是那麼銳利
Clifton 8 是一雙平衡的日常跑鞋
我覺得等級上類似的有 ASICS NOVABLAST, ADIDAS ULTRABOOST, NIKE PEGASUS , MIZUNO WAVE RIDER 25 還有 BROOKS GLYCERIN
有趣的是在這區間裡
各家品牌的設定也讓這等級的每一雙都特色鮮明
彷彿是平行宇宙之中的各種洛基(咦
Clifton 8 會建議找寬楦版本
尺寸選擇正常一般大小就可 也不用小半號(我覺得)
速度上我會使用在五分半到六分半的舒適跑的設定
距離守備範圍相當廣
從3KM 5KM 甚至半馬應該都行
只是我應該熬不過這陣子要命的大太陽
@hokaoneone_tw #hokaoneone #clifton8 #kenlugo @kenlu_net #titan太肯 #running #runningshoes #shoereview #hokaclifton8 #hokaclifton
皺起意思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內心的創傷,得被踩到才會發現】
大約一兩個月前的某天晚上,輪到我做飯。蕃茄和傑克在客廳那邊的地板上玩,我在廚房覺得有點浮躁。等我把菜都燒好,東西都端到餐桌上,喊了「晚餐好了可以來吃」以後,逕自坐下來等。
傑克跟蕃茄還在用樂高玩數學,嘰嘰喳喳講個沒完,等了一陣,覺得亂無趣一把的,我就自己吃了起來。
吃沒幾口,一大一小一邊聊一邊往餐桌這邊過來,蕃茄很顯然還陷在話題裡,雖然坐下來了,但是腦袋轉個不停。
「5+15是20吧?再問我一題!」
「15+15呢?」
「嗯⋯⋯等我一下唷!」
蕃茄離開座位,到地板上拿了一把樂高回到餐桌,開始排來排去不知道在幹嘛,手肘動來動去,隨時有機會把碗或餐具掃到地上去。我皺起眉頭,把碗跟餐具都移動到遠處,覺得很煩。玩具根本就不應該拿到餐桌上的。
「這樣是5+15⋯⋯這樣是5+17⋯⋯爸爸你看!」
我沒好氣地出聲制止。
「可以不要玩這些東西嗎?吃飯就專心吃。」
蕃茄嘆了一口氣把樂高推到旁邊,終於拿起筷子夾了一片蘑菇,正要送到嘴裡,突然又放下來。
「1+2+3+4+5也等於15嗎?」
「對喔。」
夾了東西準備吃,想到什麼要講就又停下來,傑克回應他之後,蕃茄就更開心,腦袋又繼續轉,回頭夾起剛剛的菜要吃,又放下來講新的數字⋯⋯。就這樣不斷循環不斷循環不斷循環,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越來越投入,我心裡的火也開始越燒越旺越燒越旺越燒越旺。
莫名其妙這什麼吃飯的規矩,都坐下來十分鐘了連一口都沒吃,老是讓小孩養成這種習慣,邊摸邊玩邊吃是要吃到什麼時候?每隔一陣子就要來一次真的是煩死了!
「55是1加到10嗎爸爸?」
「可以專心吃飯嗎?」
「爸爸,55是1加到十嗎?」
我極度不爽地瞪著傑克,示意要他快點阻止這個小鬼繼續囉唆下去,沒想到傑克扒了兩口飯,說了「我想一下喔」,就站起來從旁邊拿了紙筆回來,要在餐桌上算給蕃茄看。
「啪!」
我的理智瞬間斷線,直接從傑克手上搶走紙筆,重重放在旁邊桌上。
「你幹嘛啊!」
「還好意思問我幹嘛???他就已經沒在吃了,你還拿紙筆來是什麼意思??再算下去是要吃到什麼時候????吃個飯可不可以專心一點不要在那邊東摸西摸搞一堆有的沒的????」
我氣到大聲尖叫。傑克看著我好一陣子。
「我是覺得你之前就開始在生氣了。」
「有可能啊!我就累了你們還在那邊囉囉拉拉胡說八道,煩死人了!隨便你們啦,你們愛弄到幾點就弄到幾點,愛怎麼吃就怎麼吃,不要拖我在這裡!」
小孩沒規矩就算了連大人都加進去胡鬧是怎樣?我把剩下的幾口飯「唰唰唰」一口氣全吞掉,摔下碗筷,頭也不回走進房間,關門。
***
我個人認為,在理解「為什麼會造成創傷」之前,比這更重要的事情是「辨認出創傷反應」。所謂的「創傷反應」的意思是,這個人現在處在一個特別的狀態下,他的傷口被掀起來了,所以他整個人的思考跟反應都亂掉了,不能跟平時的狀態相比。
類似當你左手臂上有一個傷口,結果朋友從旁邊走過來隔著袖子「啪」地一聲就拍下去,你只能「幹!!!!!!」,然後抱著手臂蹲下來好半天都說不出話來的狀態。
當我們心裡的傷被碰到的時候,我們是會有類似的強烈反應的。但是這個反應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如果對於「創傷反應」的表現沒有概念,我們會誤以為「我/這個人的個性本來就這樣」。
當我們把「創傷反應」誤認為「個性」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認為「我好好的」,或者是「這個人好好的」,只是個性需要改一改而已。這樣的後果就是,我們一直以為被體罰或是被辱罵的孩子們都「好好長大了」。我們辨認不出來自己或者是周遭親友身上留下來的後遺症,所以摸不出怎麼跟彼此相處,也不知道該如何去溝通。
這種情況下,我們也很容易認為「創傷」是那些受到虐待或是性侵的人才會有的遭遇,而錯失了讓我們療癒自己,或者是調整自己教養方式的機會。
對我而言,「療癒」,還有「成為跟父母不一樣的家長」這兩件事情,是必須先從「清楚看見自己身上的傷痕」開始的。
在《創傷的智慧》紀錄片的官方網站上,除了幾位專家的對談之外,Dr. Gabor Mate還提供了12段影片詳細談論「創傷」。在第一個單元《了解創傷》裡,他有幾段描述我覺得非常精彩。因為他是口述,有時語句會有些重複瑣碎,以下是我精簡過後的翻譯:
『「創傷」這個詞彙來自於希臘文的「受傷」。所以創傷是一種傷害。如果你用傷害的譬喻來思考,一個傷口的自然特徵是什麼?也許你可以說,創傷有兩種特徵。一個是當傷口被劃開,還很燒灼的時候,他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如果你去碰它或者是他被什麼碰到的話,是非常非常痛的。所以從這個概念去理解,創傷其實是一道還沒癒合的傷口。
舉例來說,在現在這個當下,有人不理解你,你感受到心痛。其實,「有人不理解你」這件事本身其實沒什麼讓人痛苦的事。如果你能理解自己,「有人不理解你」就沒什麼大不了的。如果我現在對著你說匈牙利語,或者倒過來說,如果你現在對著我說芬蘭話,或者保加利亞語或阿拉伯文或希伯來文或俄文,我根本沒辦法理解你,對吧?但是這不會讓你覺得很心痛。你只會認為,喔這個人不會說這些語言。「有人不理解你」這件事本身不會讓人心痛。
然而,在人生當中,有一個時期,不被了解是非常痛苦的。當你是一個幼小的孩子,你需要被理解,但是沒有發生,而這樣的狀況傷害了你。於是現在有人不理解你的時候,真正被碰觸到的是那個傷口。所以才會這麼的敏感。因為在你的心裡,有一個傷口,還有不被理解的恐懼。這就是我所謂的傷口的敏感性。你只是碰了一下然後就「唉唷」,痛死人了!但是我們感受到的這些痛苦,他們跟當下沒有關係。他們其實跟過去有關。而這裡真正的教導是,我們在當下感受到的痛苦,其實是來自過去的傷口。我們背負著這些創傷而他們被當下的事件碰觸到了,所以我們覺得很痛。接下來我會讓你看見,幾乎每次你在感到不舒服的時候,都跟當下的事件無關。這跟過去有關。跟你的創傷有關。
所以第一件事,是他的敏感性。第二件事情是,他感覺很像是裂開來一樣。當我們身上有傷口的時候,會形成疤痕組織。疤痕組織負責保護傷口,他會用某些比較堅硬,比較厚實的組織來替換原本的組織,把傷口周圍的組織重新密合起來。這樣一來身體就可以繼續運作。但是疤痕組織的天然特性是什麼?他確實有保護作用,但是他同時也非常的堅硬。當你觸碰它的時候他非常不敏感,幾乎沒有什麼感覺,因為疤痕裡沒有神經末梢。同時它也毫無彈性。僵化。他是束縛性的。
所以「創傷」既是一個未癒合的傷口,同時也是疤痕組織。這個部分讓我們過度敏感,過度反應,相對於當下的刺激來說。但是這個部分也同時很僵化、堅硬、遲鈍、讓我們毫無感覺,無法成長。疤痕組織無法繼續生長。疤痕組織不具有彈性。」
我從Dr. Mate這一段的描述當中理解,就是因為「創傷」的保護性,會讓我們某部分的自己變得遲鈍和僵化,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坐在沙發上捧著一杯熱咖啡,輕輕鬆鬆地回想自己的童年,用這樣的方法去摸索我們的心理是否有留下創傷,因為他已經被傷疤遮蓋住了,我們會自動跳過,覺得「很好啊都沒問題」。
心理上的傷口,只有在被一腳踩上去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原來這裡有一個很深的洞。
也就是說,如果發生了某一件事,這個人,或是我們自己做出來的反應,激烈到不成比例的時候,就表示這很可能是一個「創傷反應」。我們會這麼激動,就是因為這是一個「幹!!!!!!」的時刻。
聽起來好像很抽象,但是生活當中其實隨處有例子。
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幾年前一個很大的新聞,花蓮有一個檢察官,因為懷疑女兒在幼稚園被霸凌,帶著警察直接衝進女兒的學校。當時我對「創傷」還不是很理解,但是內心裡有一個強烈的直覺:「這個爸爸很有可能自己曾經被霸凌過。」因為他自己有過那樣的經歷,一想到女兒可能會遇到相同的事,他的情緒就完全失控了,淹沒自己的理智。
另外就是在DCard或者批踢踢上,時不時會看到有人求助,說自從有了小孩之後,發現配偶原來脾氣非常容易失控,一些小事就對孩子大吼大叫。雖然事後都會表現得很懊悔,也知道自己不應該這樣,但是還是一直發生。
以上的兩個例子,我都看到網路上許多強烈批評的留言,認為他們太誇張,這麼大的人了還不知道怎麼控制情緒,也不少人認為這種人就是應該要「放生」,讓們知道沒人有義務忍受他們這種爛脾氣,尤其他們還傷害小孩。
我同意他們的反應過度,也同意他們的行為會傷害到孩子,但是我不同意任意下結論這些人是「不知道怎麼控制情緒」或是「判斷能力有問題」。他們有可能是因為心理的傷被踩到了,所以失控了,指責他們管理自我的能力,等於是在要求一個人被打到鼻梁的時候自我控制露出微笑一樣。
同時,一個人的傷口會被碰到,是因為跟別人的距離很近。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沒有想要跟別人的內心靠近的時候,他內心的傷口是不會被掀開的。為什麼這些情緒很失控的人總是「欺負」身邊的人?或者為什麼我們有些雷總是只會被身邊的孩子或者配偶踩到?因為我們很想靠近他們。但是在接近的時候,就是會有傷口被撞到的風險。
當我們理智斷線的時候,我們是否有能力可以看清,觸發我們的究竟是什麼?真的是我們以為的「我就是受不了孩子吃得桌面亂七八糟」、「我就是無法忍受小孩說話沒禮貌」、「先生/太太就是想要故意氣死我」嗎?
***
回到開頭的故事吧。
當天我氣呼呼地回到房間之後,心情依然極度惡劣。我確實覺得我的反應很大,但是想來想去也沒什麼頭緒,就以「應該就真的是太累了」作結,不再去鑽研什麼了。
幾天之後,我跟傑克一起看完《創傷的智慧》記錄片,我一邊估狗Dr. Mate的個人經歷,一邊跟傑克聊天。
「欸,剛剛電影裡不是說,有『成癮行為』的人都是因為心裡有一些痛苦需要轉移嗎?」
「嗯嗯,是啊。」
「這裡有一句Dr. Mate的話很有趣,他說『90%的人都有成癮問題,剩下10%的人是在欺騙自己。」
「那不就全部的人都有了?」
我想了想,坐直了身子問。
「如果這句話是真的,你覺得你對什麼事情上癮?」
「呃,我不是很確定。晚睡算嗎?我對晚睡上癮。」
「好像是耶,你真的一直都很晚睡。」
「那你呢?」
「我喔,我覺得我好像對聊天上癮。」
「有,我覺得有。你最近聊得滿誇張的。」
我安靜下來,開始思考。我最近確實在網路上聊個不停,有的時候還會帶ipad進去廚房,邊聊邊煮飯。雖然我知道這樣很危險,也無法專心,可是,我就是沒有辦法停下來。如果這個真的是我的「上癮」,那我是在轉移什麼樣的痛苦呢?
胸口突然一陣糾結,想起那天蕃茄滔滔不絕邊算數邊吃飯的那個晚上,我看著他跟傑克熱烈的互動,渾身不自在,內心的火焰越燒越烈的刺痛感。我以為我是因為蕃茄吃飯不專心所以被惹毛了,但是其實我是因為他們兩個人好熱絡,把我晾在一旁的情境,把我的創傷喚醒了。
從小我在家裡就是比較笨的那個,因為我擅長的是沒有用的文科,就算我功課不錯也沒有用。弟弟從小就數學腦,高中還進數理資優班,腦袋跟爸爸一樣好。每次吃飯談到課業,我就只能坐在那裡埋頭吃自己的東西,聽爸媽不停稱讚弟弟,吃飽以後默默離開。
現在我長大了,我不怕你們了!我不接受這樣的對待了!我可以摔碗筷不用忍耐了!!你們不敢再這樣對我了吧!!!
當下的我根本沒有發現,眼前的人早就已經不是爸媽和弟弟,是傑克跟蕃茄,他們只是聊天聊得很開心,他們沒有不在乎我,也不是故意要忽略我。
「創傷」就是像這樣隱藏在我們生活中的細節裡,難以察覺。必須要刻意往自己的內在探索,才能逐漸辨識出來。
不過,只要記得Dr. Mate說過的:「幾乎每次你在感到不舒服的時候,都跟當下的事件無關。這跟過去有關。跟你的創傷有關。」用「驗證看看這句話是不是真的」的想法來讓盛怒下的自己停下來,觀察「現在的我到底在氣什麼」。就算沒有辦法當下就釐清,(我也一樣沒有辦法),都是在累積一個重要的線索,幫助我們一步一步摸清楚自己的內心。
先說到這裡,下回再繼續分享!
--
歡迎到以下連結匿名留言:
https://padlet.com/tomatogreenlife/5njdu44phvgf6rrn
皺起意思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秋季檔期星巴克我終於喝到啦
膽固醇從小偏高(試過滿多方式,最後出社會後有吃藥調整)後來改變飲食
吃菜+肉低碳(少澱粉)無奶低低低糖的生活 其中無奶是我覺得最難的部分
很多食物幾乎都會放牛奶,就像我喝完麥片發現裡面也有放少量花生我不知道(然後我皮膚就開始起癢🤣🤣)
過敏又是另一個故事🥲
我曾經放飛自己過一陣子,因為選擇食物太難了
而且很容易讓身邊的人不方便
但數據上升之後 我還是怕屎乖乖的就範
跟不熟的朋友同事在一起我會選擇自己去吃飯,一起訂餐都會被誤會很難搞🤣
就像我曾經很不好意思的說我要奶油球的奶茶不要鮮奶茶,讓很多朋友困惑的皺起眉頭
(現在奶油球採用非氫化油脂,奶精球≠反式脂肪,還是要看店家)
團訂飲料我還是點無糖青茶吧…體質搞怪就是欠捶🤣
星巴克九月推出植物基餐食,產品中未使用動物性蛋白質、奶、蛋及蜂蜜等成份,鹹甜都有
尬許…難搞的體質也有東西可以吃了🤣
真心感動喝下好久沒有喝到的鮮奶油
米製鮮奶油完全跟鮮奶油味道一樣好啊
燕麥奶杏仁奶(個人愛燕麥奶味道多一點)代替了我曾經最愛的牛奶🥛
我整路喝一直「嗯~~~棒」的稱讚
(這是什麼沒有建設性的讚美)
而且也因為限時動態,發現難搞體質很不孤單🤣大家以後吃飯喝飲料都有朋友啦
#星巴克 #米製奶油 #無麩質 #燕麥奶 #杏仁奶
皺起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孩子說「我要殺死你」,是怎麼一回事】
回到家以後,某天三個人一起吃早餐。傑克煎了兩個荷包蛋,一起盛在同一個小盤子裡,放在我跟蕃茄中間。
我拿起筷子,掀了一下其中一顆的蛋白,發現會扯到。兩個荷包蛋有點重疊,蛋白處疑似有點黏在一起。我不想冒險硬翻,怕會把半熟的蛋黃一起拉破。猶豫半天,先從邊邊沒有重疊到的蛋白開始吃。想一想,吃一點左邊的,再想一想,再吃一點右邊的。好苦惱,到底怎麼吃比較俐落咧?想一想,又吃了一點左邊的⋯⋯。
蕃茄忍不住說話了。
「我看不懂你在吃哪一個荷包蛋。」
「哎唷,被你看出來了。我也不太知道我在幹什麼。我剛剛想說吃左邊的,可是發現蛋白跟右邊的有點黏在一起,就想說不然把兩個的下緣都吃掉,留著上半部⋯⋯」
「你就專心吃左邊的那個就好吧?」
我看到蕃茄微皺眉的臉,忍不住笑了出來。不愧是高敏感人生出來的高敏感人,介意的點都ㄧ樣,我們都很不喜歡「屬於我」的東西被別人亂動。除非我主動說要分你,或者你先問過我,不然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我不越界,你也不要過來。
想到這裡,心裡又湧起一股感動和驕傲。因為,蕃茄雖然很介意,但是他沒有爆炸。雖然他還是皺起眉頭,但是他好好的給了我一個建議,順利用平靜的語氣解決了這件讓他很心煩的事。
這麼一件細微不起眼的日常互動,對於高敏感的孩子來說,卻是非常大的進步。這是大人小孩一起付出了多年努力才達到的成果。
***
有時,我會估狗有關高敏感特質的文章,看看專家們說些什麼,然後再對照我自己的經驗。但是看來看去,不知為何,總是覺得沒有講到「痛點」,比較像是關於這個特質的一個形容或簡介,並沒有真的點明這個特質最棘手的部分。
我認為跟高敏感族群相處,最大的挑戰在於「狂暴的情緒」。
高敏感是一種特質,所以不會因為長大或者訓練就變成非高敏感。這件事我原本就「知道」,但是一直到這次回台灣,我發現親戚叔叔也是高敏感人的時候,我才真正把這個描述跟我的經驗結合起來。
在許多年前,我「有幸」見識過親戚叔叔因為地雷被踩到,大發飆的樣子,那真的像是天打雷劈一樣,在場的我已經超過二十歲,而且只是旁觀者,但是都還是嚇到不敢出聲,彷彿要是我弄出一點聲響,叔叔會立刻衝過來把我殺掉一樣。
這次跟其他人一起回憶這個經驗,我才驚覺,親戚叔叔抓狂時的樣子,跟蕃茄一模一樣。這一年多以來,如果我跟傑克錯聽蕃茄的意思、出聲提醒他該做的事、或者是壞了他的興頭,他會瞬間進入發狂的攻擊模式:
你根本就沒有在聽我講話!!!
我絕對會殺死你!!!
你要是再這樣跟我說話,我就絕對不會吃飯!!
爆炸的速度之快,強度之猛烈,真的像是一腳踩上地雷一樣,一點醞釀期也沒有。我經常會在那一瞬間呆住,摸不清我剛剛到底說了什麼,做了什麼,這個孩子怎麼會氣成這樣?一個不到六歲的孩子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怒氣?
不對,我不是沒有。
我想起在差不多年紀的時候,看見母親拿起武器要打人的時候,我準備好隨時要衝上去把他撕爛的火氣。我有,我的內心裡有同等的憤怒,但是我的環境跟蕃茄不一樣,我學會壓抑了,所以我誤以為我「好了」。但是我每次感到憤怒的時候都有一種內心的黑洞崩潰的感覺,那個感覺如果被釋放出來,駭人的程度跟蕃茄和叔叔是不相上下的吧。
讓其他人很弄不懂的是,這些讓我們瞬間爆炸的事情,經常是小事。在其他人的經驗裡,甚至包含我這個高敏感人在看蕃茄這個高敏感孩子的時候,有時也會覺得,這些人怎麼這麼容易「因為小事就大爆炸」。
但是這句話要拆開來看。認為是「小事」的,是周圍的他人。那些「小事」對高敏感人來講是天大地大的事。原句很容易讓人以為,這個人是在找碴,或者是藉故發脾氣,要逼別人配合。
不是這個樣子的。高敏感人沒有覺得自己這樣很了不起或者這樣就可以贏。我們其實對這樣的自己也感到很困擾。但是會讓情況更惡化的是,周遭的親人不只不懂我們在抓狂什麼,還覺得我們大驚小怪。
小時候,我跟弟弟都很喜歡吃樂天小熊餅。有時爸爸會買回家給我們吃,通常都會買兩種口味,一種草莓,一種巧克力。我跟弟弟都比較喜歡吃巧克力。只要爸爸有買回來,我們姐弟的默契就是分好一人一半。差別在我跟弟弟的習慣不同,我會把愛吃的留在最後吃,弟弟會把愛吃的先吃。
然後就出事了。
那次弟弟先吃完了自己的巧克力口味,還想再吃,就趁我不在家把另一包巧克力也吃完了。等我上完才藝課回家,蹦蹦跳跳去開櫃子找我的小熊餅乾時,發現剩下兩盒草莓口味的。我只想了兩秒就知道怎麼回事了,「碰」一聲把櫃子門摔回去,大跨步在家裡找「兇手」。看到弟弟在爸媽房間的時候,我尖叫:「你這個賤貨!!!!!」然後狂奔過去。
爸爸發現狀況不對,立刻把在床邊的弟弟抱起來,剛好閃過我的飛踢。我一腳踹在床底板上,整個板子被我踹破了。那整件事情當然是我的錯,因為我提不出證明我跟弟弟有說好一人一半,我所謂「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分」是一種片面說詞,弟弟也否認,所以是我太計較,脾氣太差。
跟親戚叔叔聊起我們彼此的童年,我才知道,像這樣被認為「你太誇張」、「你太愛生氣」的經驗,都讓我們深深覺得,沒有人愛我,沒有人在乎我,我說的話沒有人要聽。
大人這樣的指責,對高敏感的孩子是沒有幫助的,因為我們介意的事情還是存在,並沒有消失。而孩子也不可能學會怎麼讓自己「不那麼愛生氣」,因為這是無法控制的。孩子真正應該要學習的是如何表達情緒,還有如何讓自己先用不傷人的方法處理完情緒以後,再做溝通。
除了指責以外,還有另外一種常見的回應方式,也會讓事情更糟糕。
這次去找親戚叔叔跟阿姨的時候,就聊到他們當初新婚前幾年的幾次經典大衝突。時間久遠,起因已經忘記了,總之就大概是牙刷沒有插回杯子裡的這種蒜皮小事,但是後續兩人倒是記得清清楚楚。
「反正只是因為這樣他就生氣了,然後就三個禮拜不回房間睡。」
「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錯什麼啊!」
「可是我有處理啊,我有一直要找你說話也一直在道歉,可是你都還是一直生氣。」
「你講那些話根本沒有用!」
「為什麼沒有用?不然是還能講什麼?」
我一邊聽著他們的對話,一邊回想我經驗裡這兩個人的互動方式,突然懂了。
「阿姨,你說你有道歉,可是你的道歉是不是其實是在哄他?」
「呃,對啊?」
我大笑。
「不行唷,哄人的話你就完蛋了。」
為了確認這件事不是一種「家族怪僻」,我到處去問身邊已知的高敏感人,包括傑克和其他朋友。
「誒,我問你,如果今天有人踩到你的雷,然後看到你氣得要死,想要讓你心情好一點,就開始裝可愛,討抱抱,撒嬌,逗你開心,這樣的話你的心情會變好媽?」
「幹,三小啦這更氣吧,是要逼我揍人喔?」
用比較好懂的方式說明的話,在氣頭上被哄,感覺就像是你的高跟鞋踩在我的腳上,跟你說很痛,結果你不是把腳移開,是在那邊說:「哎唷生氣氣,不要生氣氣嘛皺眉頭都變醜醜的了~~~」
幹,腳啊!!腳移開啊你到底是哪裡有問題啊啊啊啊啊!!
說了這麼多,來結論一下好了。
總之,高敏感特質的人,不管是成人還是兒童,當介意的點被踩到的時候,是會瞬間大抓狂的(有很外顯的,也有生悶氣的那種,但是都是非常生氣的表現,親近的人一定知道)。我自己也有莫名被蕃茄炸到的許多經驗,所以我明白被這種情緒炸到的時候,其實是非常不舒服的。
但是,後來我觀察自己的反應,我才發現,我會覺得不舒服,或者在親戚叔叔發脾氣時感到害怕,是因為我認為這種怒氣是「對我個人的攻擊」。當我讓自己看清楚,這個激烈的表現不是攻擊,而是一種「溝通」的時候,我反而能夠更理解當下的狀況。
這個人/孩子不是在威脅我,他是真的很不舒服,真的太生氣了,所以才會說「我要殺死你」。他用這些很糟糕的說話方式,是希望我能理解他。
這個認知讓我能夠逐漸放鬆,平靜看待蕃茄的火爆狀態。我會立刻跟他表示我理解他的想法,我剛剛確實沒有聽懂他說的話,或者是我剛剛確實忍不住提醒他了,我知道他不喜歡。蕃茄通常會落下一句狠話,然後跑到另一個角落去安撫自己。
我們不因為怕他一直不開心,所以拿玩具或是其他的東西轉移他的注意力,因為這只會讓他更生氣而已。他當下需要的,就是讓那股狂暴的怒氣能夠順利地流洩掉,就只是這樣而已。他不需要說教,不需要被哄,不需要任何外力的介入,只需要一個空間冷靜,然後隔一段時間有人過去問他:「你還好嗎?要聊聊嗎?」就好。
讓他自己處理,就是最好的處理。但是事後一定向他表示我的關心。
我的經驗是,越是給足空間讓孩子把憤怒完整表達出來,他越能從一次一次的經驗當中學習如何調整自己。當然,當我們也確實被他的憤怒激怒到的時候,適度的反擊也是合適的,等於給出一個「請你適可而止」的訊息。但是不需要追著孩子這個時候的態度、用詞來算總帳,因為這是敏感的孩子必經的學習過程。給他越多的批評,這段路會走得更慢。
面對高敏感的大人,我理解大家會比較難給出耐心和空間,覺得都大人大種了憑什麼你就可以這樣把怒氣亂甩。不過,因為我們的文化長年以來對於「表達情緒」這件事都是採取禁止的態度,所以會到這個年紀還很狂暴的大人,是因為在小時候沒有被好好引導過,沒有機會認識自己的情緒,也沒有學習過如何好好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方面的能力是沒有辦法隨著年紀增長自然學會的。我不認為我們有義務幫忙高敏感的大人學會情緒管理,不過對於他的困境有所理解的話,至少可以避開一些會火上加油的回應方式,不讓情況更加惡化的。
想法太多,總覺得寫得有點亂,有想回應的人我們留言討論吧!
---
歡迎到下面的連結匿名留言:
https://padlet.com/tomatogreenlife/5u8kzcaak979qb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