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文)當然,若以一般普羅大眾習以為常的商業電影拍攝手法以為基準的話,坦白說,《海邊的李爾王》確實真像不少網友酸民所言,才十分鐘不到就發揮助眠的功效(笑!),尤其大量運用長(遠)鏡頭、零對白、畫面定格的穿插,乃至於是主角們由遠方走向跟前的畫面,是單調或是呆版?還是海灘上搭起的舞台?
.
看哪!美麗...
(承上文)當然,若以一般普羅大眾習以為常的商業電影拍攝手法以為基準的話,坦白說,《海邊的李爾王》確實真像不少網友酸民所言,才十分鐘不到就發揮助眠的功效(笑!),尤其大量運用長(遠)鏡頭、零對白、畫面定格的穿插,乃至於是主角們由遠方走向跟前的畫面,是單調或是呆版?還是海灘上搭起的舞台?
.
看哪!美麗的天空、蔚藍的大海,迷人的鄉間小路,能登半島本應是心曠神怡之所在,但故事卻上演著如台灣八點檔連續劇般的狗血劇情,似乎很難去理解?
.
理解?
誰?你?
誰要理解甚麼?
.
『人生啊!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一個在舞台上比手劃腳的笨拙可憐者,登場片刻,便在無聲無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個愚人所講的故事,充滿著喧嘩和騷動,但卻找不到一點意義。』
.
《馬克白》(Macbeth),同樣據信是完成於瘟疫隔離時期的莎翁另一部悲劇名作,它早已告訴你答案。既是如夢幻泡影,又是如露亦如電,因為終歸原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執著也,其實與癲狂乃一線之隔。
.
有人說,仲代老師在鏡頭前的氣場太強大,從海灘上的口白到踢鞋子的細微動作,明顯「壓制」過其他演員,等於整部電影就是他的個人演技指導手冊。可某種程度上,更像是摘下面具(直面;ひためん)的日本傳統藝術「能劇」仕手(主角),語調縱使慷慨激昂,但那雙直視靈魂深處的眼睛,卻始終不形於色,冷酷地望著無情的人間。在那虛無中的癲狂下,如螻蟻的我們彷若看到了神佛一般,人們的喜怒哀樂,祂們也許是無動於衷的,「萬法唯心造、諸相由心生」。
.
像阿部寬飾演的行男,人物設定應是以弟子之姿入贅師門,享盡榮華富貴,但經營事業失敗的負債窘境,其心境之掙扎與擺盪,從膽怯畏懼(不敢跟老婆唱反調)、挺身直言(想提出離婚,自己承擔全部債務),最後竟又無奈的任妻子(跟司機?)妄為,好解決棘手的金錢困境,是莎翁所稱鐵石心腸的人們(you are men of stones)嗎?還是充其量只是面鏡子?反射著再也真實不過的人間百態。
.
此外,由佐久間順平老師所操刀的配樂部分,則是請來日本N響(NHK交響樂團)小提琴家齋藤真知亜所主持的「Matthias Strings」弦樂團負責背景音樂的演奏,當中更採用了挪威作曲家葛利格(Edvard Grieg)戲劇配樂《皮爾金》(Peer Gynt, Op. 23)組曲裡相當著名的《蘇爾維格之歌》(Solveig's Song)…
.
冬天不久留,春天要離開,
春天要離開
夏天花會枯,冬天葉要衰,
冬天葉要衰。
任時間無情,
我相信,你會來,
我相信,你會來。
我始終不渝,朝朝暮暮,忠誠的等待。
.
純情的少女蘇爾維格,在故鄉痴痴地望著皮爾金有朝一日的去國歸來。歷經異鄉漂泊,遊手好閒、浪跡天涯的年輕人,末尾皮爾金終於選擇返航,並尋得了生命裡唯一的真愛,但卻也倒在蘇爾維格的懷裡,嚥下了人生的最後一口氣。世事無常,皮爾金窮其一生之力去追求萬般事物,但都不幸落空,然唯有那永恆的愛,能讓他囚禁心靈的牢獄中解脫;
.
回到安養院大門前又再次出走,桑畑兆吉不願再待在白色的孤老監獄裡,蹣跚的步伐,最後還是來到了海灘,可能早已體悟親情冷暖之慟,也或許想完成人生舞台上最後的《李爾王》;
.
莎士比亞的劇本中,李爾王抱著小女兒寇蒂莉亞的屍體,頭髮花白,面容憔悴的他,此刻已是一個真正孤苦伶仃的老翁。數十載的人生,蓋棺定調之際,勝利?失敗?一切都已經沒有意義了。望著善良而逐漸失去體溫的臉龐,李爾王,忽然胸口一悶,斷了氣。
.
一場奪權大戲已然落幕,宛如輕風拂過沙礫,不留下一絲痕跡。喪鐘為誰而鳴?在那響起的當下,曾經的人已經遠去,只留後人輕聲嘆息。「南柯夢,夢南柯,一夢南柯怎奈何?」,一無所有只能換來一無所有。「昨日少年騎竹馬,今朝化作白頭翁。」,遙想嬰孩剛出生的時候,或許正是因為來到了這個全是傻瓜的舞台之上,所以忍不住放聲大哭吧?
.
尾聲:
.
戲劇寫成於西元1605年,但今日多半以西元1623年《第一對開本》(First Folio:Mr. William Shakespeares Comedies, Histories, & Tragedies)之版本上演的《李爾王》,悲劇性的結尾,多個世紀以來都讓絕大多數觀眾無法接受其命運的殘酷,尤其更刻劃出身為人類的不幸與親情之間的詭詐,到了西元十七世紀末期,歐陸舞台上更出現了李爾勝利,凱旋復位的改編版本,因為莎翁原版真的太無情(無奈?)…
.
或許,如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所言:「世上無人可以寫出比《李爾王》更加悲慘的戲劇了。」,但回想當年身為倫敦瘟疫肆虐時的倖存者,莎士比亞筆下的既視感(Déjà vu)好像穿越到了今日的已知世界,也更像個老頑童般,順手拾起湖畔的小石子,輕輕地擲向遠方,但漣漪,卻在我們身邊擴散。
.
Jesters do oft prove prophets,小丑經常證明自己是先知,莎士比亞說的。#kinglear #movie #japan
皮爾金第一組曲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挪威作曲家葛利格誕辰178週年紀念
Edvard Grieg (15 June 1843 – 4 September 1907)
📹 於德國歐藝音樂節(Euro Music Festival)與德國小提琴家暨威瑪音樂院教授Kathrin ten Hagen演奏葛利格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 作品13,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6418156773107/permalink/242019746546281/
第三樂章: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6418156773107/permalink/242033693211553/
葛利格的《G大調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此曲創作於一八六七年的夏天,葛利格與尼娜結婚並移居克里斯蒂安尼亞,在愉快的夏日蜜月期,他創作出這首奏鳴曲,只花了三個星期就完成。葛利格自年輕時就立下振興挪威民間音樂的理想,他深入山區和農村,親自蒐集並研究當地的民歌和舞曲風格,將這些新穎的素材融入創作中。雖然葛利格最為人所知的是他的管弦樂組曲《皮爾金》,但這首奏鳴曲在當時也獲得李斯特、柴可夫斯基等人極高的評價。在各樂章如歌的主題中除了具有民族色彩,他也巧妙的運用模進、三對二(Hemiola)、特殊和聲及轉調等手法,讓樂曲表現出哀愁、歡樂、激烈、歌唱、寧靜等情緒變化,特別是第一及第三樂章皆使用挪威民間舞蹈“Springer” 的風格,充滿年輕人的熱情與活力。
皮爾金第一組曲 在 Fan-Chiang Yi 范姜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於歐藝音樂節(the 34th Euro Music Festival)與德國小提琴家、萊比錫音樂院教授Kathrin ten Hagen演奏葛利格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 作品13。
🎵與大家分享其中的第三樂章~
葛利格的《G大調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此曲創作於一八六七年的夏天,葛利格與尼娜結婚並移居克里斯蒂安尼亞,在愉快的夏日蜜月期,他創作出這首奏鳴曲,只花了三個星期就完成。葛利格自年輕時就立下振興挪威民間音樂的理想,他深入山區和農村,親自蒐集並研究當地的民歌和舞曲風格,將這些新穎的素材融入創作中。雖然葛利格最為人所知的是他的管弦樂組曲《皮爾金》,但這首奏鳴曲在當時也獲得李斯特、柴可夫斯基等人極高的評價。在各樂章如歌的主題中除了具有民族色彩,他也巧妙的運用模進、三對二(Hemiola)、特殊和聲及轉調等手法,讓樂曲表現出哀愁、歡樂、激烈、歌唱、寧靜等情緒變化,特別是第一及第三樂章皆使用挪威民間舞蹈“Springer” 的風格,充滿年輕人的熱情與活力。
🎵 音樂會場所:哈雷大學大禮堂
哈雷-維滕貝格大學(MLU)創建於1817年,由維滕貝格大學(成立於1502年)和哈雷大學(成立於1694年)合併而成,是一所擁有近2萬名學生、5000名教職員工的研究型公立大學。
哈雷-維滕貝格大學為薩克森-安哈爾特邦(Saxony-Anhalt)規模最大的大學,設有神學、法學、經濟、哲學、醫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等學院。在這現代化校園內,有20間圖書館、先進的教學設備、優質的教學內容,提供260個學士、碩士、博士專業課程,並和馬克斯普朗克學會(Max Plank Institute)等200家國內外研究機構合作,定期邀請各領域專家參與學術討論,以確保教學品質,學生也能從中擁有實際應用的經驗。又與世界50所以上大學合作,提供學生許多國際學術交流的機會。
皮爾金第一組曲 在 Lee388 Hi Fi 發燒專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張大提琴Mischa Maisky最新推出的CD…名為Adagietto。至於“Adagietto”這個名詞是古典音樂中表示演奏的速度,“Adagietto”就是稍慢板,所以已經說給樂迷知,這張CD的演繹和音樂取向是緩慢、舒情的音樂。當我聽畢這張CD後,我覺用Largo(最緩板)更為適合,就如第一首改編至馬勒第五交響曲,這段Adagietto的音樂,Mischa拉奏出來的速度相當之慢,不知道是否想表現出他的功架?因為弦樂器要拉得慢而要清楚是相當困難,當然Mischa沒有使人失望,他是落足心機演繹。
這張CD除了主題曲改編至馬勒第五交響曲的Adagietto外,還有Grieg作曲這首 Solveing's Song也不錯。不過這張CD拉奏速度相當緩慢,大家一定要放鬆心情來聽。
【曲目】
1. 馬勒:稍慢板(選自第五號交響曲)
2. 馬伽羅/巴哈:慢板(選自D小調雙簧管協奏曲)
3. 巴哈:小抒情調(選自清唱劇「我有一隻腳踏進墓穴」)
4. 莫札特:帕米娜的詠嘆調「啊!一切都過去了」(選自歌劇「魔笛」)
5. 聖桑:詠嘆調「你的聲音喚醒我的心扉」(選自歌劇「參孫與達利拉」)
6. 馬斯奈:泰綺絲冥想曲(選自歌劇「泰綺絲」)
7. 柴可夫斯基:十月秋天之歌(選自鋼琴組曲「四季」)
8. 柴可夫斯基:憂傷圓舞曲(選自六首鋼琴小品,作品51-6)
9. 史克里亞賓:如歌的行板(選自十二首練習曲,作品12)
10. 史克里亞賓:浪漫曲
11. 葛利格:蘇爾維琪之歌(選自劇樂「皮爾金」)
12. 舒伯特:慢板(為鋼琴三重奏而寫的夜曲)
13. 舒曼:如歌的行板(鋼琴四重奏第三樂章)
14. 布拉姆斯:行板(鋼琴四重奏第三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