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第六期新營區長勝營區市地重劃區係屬新營都市計畫區內之機關用地及公園用地,原供作陸軍通信訓練基地使用(舊稱長勝營區),惟自民國89年陸軍部隊撤出後,土地一直呈閒置荒廢狀態。因此,經臺南市政府檢討及召開機關協調會,該府機關仍有用地需求,另為結合週邊嘉南大圳推動新營美術園區,以公辦市地重劃方式開發,...
臺南市第六期新營區長勝營區市地重劃區係屬新營都市計畫區內之機關用地及公園用地,原供作陸軍通信訓練基地使用(舊稱長勝營區),惟自民國89年陸軍部隊撤出後,土地一直呈閒置荒廢狀態。因此,經臺南市政府檢討及召開機關協調會,該府機關仍有用地需求,另為結合週邊嘉南大圳推動新營美術園區,以公辦市地重劃方式開發,期完成開發能避免用地閒置,維護土地所有權人權益及帶動地區發展。
閒置近20年的新營長勝營區,市府重劃開發為休憩空間,保留綠隧、舊彈藥庫等景觀,3月6日啟用預料將成為打卡新地標。
地政局長陳淑美表示,為完整保留區內既有生態及綠色隧道,採低衝擊低開發方式規劃,減少環境擾動,並創造公園特色,與周邊既有環境資源串聯為生態廊道。
地政局表示,開發區內共約436棵喬木,數量最多為芒果,其次是榕樹,為開闢計畫道路,僅移植37棵喬木(約8.5%)至區內公設用地內,採全樹冠移植工法,目前存活率100%;其餘399棵喬木(91.5%)均區內原位置保留,綠色隧道喬木則採100%原地保留。
調查發現,園區內鳥類種類甚多,常見有白鷺鷥、黑冠麻鷺及白頭翁等,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鳥類-鳳頭蒼鷹,常在園區出現,儼然已成為小型珍貴生態系統;為不因施工而干擾動物棲地,在綠色隧道內植栽全數保留,讓鳥類棲息築巢;隧道內採高架步道,形成生態廊道,動物在步道下自由穿越,避免人類與動物之間互相干擾且和平共存在自然環境中,高架步道更可避免人類踩踏植栽根系,植栽更有喘息的空間,施工期間更採小型機具且分區施工,讓干擾降到最低。
除了區內植栽完整保留之外,舊陸軍營區意象如綠色隧道內早期為防空作戰需求而遮蔽軍用卡車,以榕樹分隔自然形成的特殊停車位,以及舊彈藥庫、崗哨等完整修繕並保留,緬懷早期在此受訓的弟兄。
地政局表示,重劃區總面積11.34公頃,區內規劃住宅區、商業區、行政文教區等可建築用地,面積約7.20公頃;另規劃公園、廣場、停車場等公共設施用地,面積約4.14公頃,公設比為36.51%。
-
原本是台糖的土地,變更為陸軍通訓中心,還記得當初去岡山通訓中心 受無線電專長訓,總會想想這是否是岡山的前身駐地呢呢
這綠色隧道讓我想念起馬祖西莒的有容路啊!
白鷺鷥種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四草紅樹林真的很棒!當天認識很多生態跟候鳥種類~
那我要考你們大家知道白鷺鷥大中小怎麼分嗎?
其實當天我聽了半天我已經忘光了~
但唯一記得的鳥類是小屁顛
因為解說員說小屁顛生的小孩叫小屁孩
哈哈哈哈~
生態之旅很適合親子共遊!很多無法從課本學習的果然還是要親去看去感受啊!
白鷺鷥種類 在 台北旅遊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鄰近 ##內湖 #大湖公園 的三座郊山:白鷺鷥山、康樂山、明舉山,是週末健行的最佳選擇,許多人常常會將三條山林步道連成一線來趟森呼吸之旅。不用跑很遠就能親近大自然,還能眺望大湖公園的湖光山色之美呢🥰🥰
🚶白鷺鷥山親山步道
白鷺鷥山親山步道又稱五十彎步道,步道內古老的蕨類植種類豐富,其他類型植物也都茂密生長,散發出令人心曠神怡的芬多精。
步道入口:內湖大湖公園旁
🚶♂️康樂山親山步道
康樂山步道起點是晨運族最常去的山中小徑,步道的最高點也是欣賞大湖公園的最佳據點!
步道入口:內湖成功路五段黃石公廟旁
🚶明舉山親山步道
明舉山親山步道保有較多的森林原貌,是一條鄉野氣息濃郁的狹窄山徑,讓人不用跑遠就能感受最自然的新鮮!
步道入口:內溝生態展示館旁
攝影/高讚賢
更多資訊請看👉https://www.travel.taipei/zh-tw/attraction/details/180
白鷺鷥種類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他種的米直送教宗餐桌,區塊鏈如何翻轉台東青農命運?
2019.10.09 by 高敬原
他種的米,不僅上架亞馬遜進攻北美市場,還躍上教宗的餐桌,卻也曾經面臨銷售不佳的困境,如今因為區塊鏈背後的信任基礎,他的米挑戰的是全球市場。
火車一路往台東池上接近,沿途的綠色稻田像是覆蓋在大地上的地毯,這裡有許多農民投入有機稻米種植,水鴨、白鷺鷥、環頸雉都是田裡的常客,在泥土上留下路過的腳印。
從這些痕跡,可以看出一塊農田生態環境是否良好,然而當我們購入一包米時,要怎麼知道種植的條件,是否真正有機、對環境友善?
10年前回到池上接手家中農田,第三代的青農魏瑞廷,對於科技技術根本一竅不通,一年前憑著一股衝勁,跟區塊鏈新創奧丁丁合作生產履歷。
彷彿是一塊敲門磚,區塊鏈讓魏瑞廷的品牌「池上禾穀坊」打開銷售通路,不僅上架亞馬遜進攻北美市場,端上教宗的餐桌,展開一場他從沒想過的驚奇之旅。
對區塊鏈一竅不通,卻讓教宗、亞馬遜都買單
過去一年,魏瑞廷接受數十次的媒體採訪,《金融時報》甚至飛越太平洋來到台東,就是想一探這塊藏著區塊鏈祕密的稻田。
不僅受到媒體關注,銷售上也得到實質回報。今年年初,魏瑞廷自掏腰包花了十幾萬做清真認證(Halal Certification),也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讓池上的米,攻進了杜拜、阿曼、香港民眾的餐桌;今年夏天,池上的有機米從台灣直送教宗居住的聖馬塔之家(Casa Santa Marta),成為教宗的午餐;九月時,更進攻電商亞馬遜(Amazon),席捲加州華人的味蕾。
世界上產米的地方這麼多,為什麼名人、知名電商、中東大國都認可魏瑞廷的米?區塊鏈就是不需要翻譯的關鍵密碼。
不到40歲的魏瑞廷,從大學到博士班都是生態農業背景,10年前返鄉接手三代耕耘的稻田,一開始為了推廣家中稻米,周末都到台北市集擺攤,銷量卻不如預期,賣沒幾包。
五年前開始經營自家品牌「池上禾穀坊」,在Facebook上小量販售,為了強調有機種植,魏瑞廷把種植過程全部上傳粉專,不僅建立起口碑,在去年偶然被奧丁丁集團創辦人王俊凱注意到。
「本來都不認識,根本不曉得他是圓的還是扁的。」在奧丁丁找上魏瑞廷合作區塊鏈生產履歷前,魏瑞廷對區塊鏈根本毫無所悉,甚至以為奧丁丁是想發幣,「後來我自己去查了很多資料,大概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去年八月就開始合作將生產資料上鏈。」
上鏈的資料可能造假嗎?
大膽放手一試,卻也差點合作不下去,開始合作的第一個月,魏瑞廷不斷跟工程師吵架,「那時候真的很不想做了,非常不順,平常的工作也受到影響。」關鍵在於,科技人不了解農業知識、稻田實務面臨的狀況,而魏瑞廷對技術也不理解,雙方完全不在同一個溝通頻率上,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冒出,奧丁丁的工程師最後決定親自走一趟台東農田,雙方合作終於上軌道。
生產履歷,是奧丁丁落地成功的區塊鏈應用之一,概念是將到種植的環境資訊,上傳到區塊鏈上,藉由不可竄改的特性,消費者掃描貼在產品上的QR Code貼紙,就能清楚稻米生產歷程,食安出現問題時,也能有查證依據。
過去農委會也有推行產銷履歷,第一線農民觀察,驗證基準並不嚴謹,產品若要外銷,背後並沒有強大信任機制供檢驗,中東市場、教宗之所以買單魏瑞廷的米,就是因為相信區塊鏈背後的信任機制,為產品品質做另類擔保。
奧丁丁的生產履歷貼紙,是根據鏈上記錄的產量狀況,發放相對數量的貼紙給農民,農民自己沒有辦法印製,且每個Code都有一組序號,可以避免重新包裝的狀況,Code只要被掃瞄,馬上就會推播通知到農民手機上,如果Code被掃描的次數過多、被掃描地點異常,工程師也會發出示警,代表可能有被仿冒的疑慮。
針對區塊鏈技術的討論中,會被質疑上鏈的資料是否有造假的可能性。這可以分兩個層面觀察,透過感測器即時上傳的紀錄,幾乎沒有造假空間,會有灰色地帶的是農民手動上傳資料的部分。
農民認為,實務上來說,食品若真要造假,並沒有一種方法能夠100%防堵,就連國際上的清真、FDA認證,也不會天天有人盯場。也因為區塊鏈的角色並不是驗證資料真偽,而是像一本筆記本,老老實實的把資料紀錄,供日後查驗,主動將種植數據上鏈,也成為另一種信用的型態存在。
而區塊鏈價值在於事後沒有竄改資料的空間。食品生產履歷上鏈,對相信區塊鏈的人來說,可以加強信任感,並增加商品價值,像是一種說服買主的信用狀。魏瑞廷認為,區塊鏈生產履歷也是一種使用者付費的概念,消費者想知道關於產品的更多細節、認同品牌理念,自然會願意付錢購買。
導入微形氣象站,紅冠水雞、白鷺鷥出沒都知道
一開始,奧丁丁在魏瑞廷地農田裡放置物連網(IoT)感測器,每兩分鐘會記錄一次日照、土壤濕度、土壤溫度等資訊,並將資訊上鏈儲存。
其實稻田環境的變化並不大,兩分鐘記錄一次的頻率不僅太高,更累積大量相似的數據。退一步來說,日照、土壤濕度、何時插秧這些資料,對於消費者在判斷是否要購買產品上,並沒有太大的價值。
奧丁丁今年初做了一次改良,跟擅長農業科學化生產管理解決方案的新創「阿龜微氣候」合作,在田裡架設微型氣象站,靠著太陽能板發電供給運作,能夠加碼紀錄雨量、紫外線、風速、風量等數據,並將資料上鏈的時間從每兩分鐘延長到每兩小時,機台內裝有SIM卡會即時自動上鏈。
也在田裡裝設紅外線攝影機,拍攝出現在農田中的動物,「這個也是判斷產品好壞的依據。」田裡穩定出現紅冠水雞、白鷺鷥、鼬獾代表環境狀況良好,如果動物種類減少,就可能是環境受汙染的警訊。
並非所有農田內的風吹草動都會自動上鏈,像是使用的肥料種類、紅外線攝影機拍到的動物種類、播種時間、整地、除草,感測器都無法判判斷,必須仰賴農民手動輸入上鏈。例如,為了符合清真認證以及教宗飲食規範,就必須使用植物性肥料;因為沒有影像辨識功能,魏瑞廷必須查閱動物圖鑑,判斷究竟是拍到哪一種動物,再將資料輸入上鏈。
這些資料也能帶給農民許多好處,用更科學的方式種稻。以施肥來說,老一輩的農民大多憑經驗下肥料,透過感測器對農田環境的變化紀錄,農民可以以此為依據,判對該下多少肥料,可以對肥料的用量成本精準控制,且不會造成浪費。
另外,也能從風速判斷稻穀是否會有稻熱病的風險、透過氣溫提醒農田是否需要斷水,甚至判斷這塊田,在每一期適合種植哪種品種的稻米、預期產量有多少,管理農田更有系統,農民不再看天吃飯。
區塊鏈也並非沒有缺點,剛開始手動上鏈資料時,魏瑞廷時常記錄錯誤,但因為上鏈的資料無法修改,只能再補記一筆資料,解釋先前的錯誤。對年長的農民來說,操作手機更是一大挑戰,他建議,未來應該結合聲控功能,讓農民直接用說的方式紀錄資料,此外,紅外線攝影機也應該增加影像辨識功能,讓資料紀錄流程更加自動化。
因為區塊鏈,台東青農也能接觸國際市場
經過一次次調整後,現在消費者掃描生產履歷的QR Code,可以看到生產者的姓名、產地座標、產品簡介、當期產量等資訊,如果想了解更細一點,也能看到稻米種植時的光照變化、環境溫度,以及整地、施肥、收成、碾製、裝袋的時間,資料上鏈時,都會同步翻譯成英文,產品銷往海外也沒問題。
魏瑞廷認為,區塊鏈的優點,是可以讓每個農民更容易凸現出產品特色,「每個人想要強調的重點不同、想解決的問題也不同,可以透過資料紀錄,操作不同議題。」像是魏瑞廷的稻米強調有機生態,所以加裝紅外線攝影機記錄動物足跡。
如果專攻清真認證食品、瞄準海外市場外銷的FDA認證,就能在上鏈時,特別強調這些資訊,同樣是稻米,卻能透過生產履歷做出產品區隔,打入不同市場。
食品生產者究竟要不要導入區塊鏈技術,核心的關鍵,是必須想清楚用區塊鏈的目的,「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就是本末倒置。」
跟著魏瑞廷穿梭田中採訪,他說,因為區塊鏈議題,以及網路的傳播力,這一年來多了許多科技業背景的顧客,甚至有人會照著著QR Code上記錄的稻田座標,直接到現場驗證,「他們來了跟我說:『你真的在這裡工作喔?』我不在這裡工作要在哪裡工作。」這時的魏瑞廷忍不住笑了出來。
因為區塊鏈,讓在池上種稻的魏瑞廷被世界看見,他說,最大的收穫就是接觸到許多海外通路、不同背景的顧客,讓更多人認識台東有機米。回顧這一年的驚奇旅程,魏瑞廷望向看不到盡頭的翠綠稻田,大聲的說:「這一年超屌的,屌到炸。」
附圖:不到40歲的魏瑞廷,從大學到博士班都是生態農業背景,10年前返鄉接手三代耕耘的稻田。
攝影 / 高敬原
消費者掃描貼在產品上的QR Code貼紙,就能清楚稻米生產歷程,食安出現問題時,也能有查證依據。
攝影 / 高敬原
奧丁丁與新創「阿龜微氣候」合作微型氣象站,夠加碼紀錄雨量、紫外線、風速、風量等數據。
攝影 / 高敬原
田裡裝設紅外線攝影機,拍攝出現在農田中的動物,紅冠水雞、白鷺鷥、鼬獾都是常客。
攝影 / 高敬原
播種時間、整地、除草,因為感測器都無法判判斷,必須仰賴農民在手機上,手動輸入上鏈。
攝影 / 高敬原
消費者掃描生產履歷的QR Code,可以看到生產者的姓名、產地座標、產品簡介、當期產量等資訊。
奧丁丁的生產履歷貼紙,是根據鏈上記錄的產量狀況,發放相對數量的貼紙給農民,農民自己沒有辦法印製。
攝影 / 高敬原
因為區塊鏈議題,以及網路的傳播力,魏瑞廷這一年來多了許多科技業背景的顧客,甚至有人會照著著QR Code上記錄的稻田座標,直接到現場驗證。
攝影 / 高敬原
資料來源: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5056/owlting-agriculture-blockchain?fbclid=IwAR2ZTq5haX64_0Z8gXYZ75XCpEKrh2SKWVHeTHeZNxmFyCIVKU8mUWnjv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