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白色恐怖起因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白色恐怖起因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白色恐怖起因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白色恐怖起因產品中有3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Auguste關德輝,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昨天,我離開了一個有著超過三十年情誼的群,起因是因為其中一位說了「塔利班開始朝著開明開放的路線前進了」這句話。對恐怖組織一向抱持懷疑的我第一時間回:「這個我先持保留🤔要觀察」 坦白說,我覺得塔利班變得開明…比要求污桶青蛙不再貪污不再搞種族主義更加不容易實現(😄當然我是希望都能實現啦哈哈哈,不過活到...

白色恐怖起因 在 啡聞 1 c.c.|法式觀點筆記:文化 X 時事 X 歷史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3 20:07:12

#一杯咖啡懂歷史 法國大革命是國家主義的自我摧毀 ——— 托克維爾 你知道嗎? 恐怖主義的前世今生 跟法國總統的悲劇有很大的關聯喔~ . 你對這則專題分享感興趣嗎? 喜歡就愛心 + 收藏 再分享給你的朋友吧! ——————— 👉🏼主角是誰? 瑪利·弗朗索瓦·薩迪·卡諾 MarieFrançois...

白色恐怖起因 在 ?????????電影 美食 音樂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3 19:12:45

記住過去的犯傻而做錯,期許未來的平凡而自由 #返校 #Detention ⠀ ⠀ 【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生而為人,有人性、有私情、有黑暗面 難免會因一時情緒而做出了害理之事 原本單純是為了滿足、證明自我,到頭來才發現 出鞘的刀刃不只斬斷了心中認定的異己 也劃破了那些原本關係融洽的心 更使...

  • 白色恐怖起因 在 Auguste關德輝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11 15:00:29
    有 358 人按讚

    昨天,我離開了一個有著超過三十年情誼的群,起因是因為其中一位說了「塔利班開始朝著開明開放的路線前進了」這句話。對恐怖組織一向抱持懷疑的我第一時間回:「這個我先持保留🤔要觀察」

    坦白說,我覺得塔利班變得開明…比要求污桶青蛙不再貪污不再搞種族主義更加不容易實現(😄當然我是希望都能實現啦哈哈哈,不過活到這把年紀了很難繼續保持好傻好天真😝)管理羊群的狼宣佈吃素,是好消息👏🏻👏🏻👏🏻但真的抱著希望狼會落實?那未免太天真了。

    後來越扯越離譜,這位大發厥詞不斷「重新定義」文明的群友還把話題扯到香港的政治去😤一大堆讓人消化不良的「正能量」文章,最後終於踩到了我底線:把平民百姓犧牲性命的悲劇拿來「正能量」還發出讓人難以忍受的類似鼓勵白色恐怖的"玩笑"敬告小弟:「還想賺XXX的話最好小心說話哈」,呵呵。

    憑良心說,馬來西亞我們的祖國難道還不夠讓我們擔心、操心、關心的嗎?雖說關心國際形勢是應該的,但是像個國策顧問一樣的在群裡「好為人師」指點江山,從塔利班扯到香港、又從香港青年扯到幾十年前死了許多人命的悲劇…坦白说我只覺得荒謬。這個世界上最可悲的,就是有著奴才的命,卻操著皇上的心;身為韭菜,卻維護著鐮刀的思想。

    北野武說過:「災難不是死了兩萬人這樣一件事,而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生了兩萬次!」沒有憐憫同情心的「朋友」,其實拉黑絕交了也不可惜😢可怕的是:生而為人,卻泯滅人性…往往是不自覺的。今天是911慘劇發生20週年,也是塔利班在阿富汗建國大典的日子,就讓我們擦亮眼睛看看:「是否文明真能戰勝野蠻。」那些選擇為暴力強權鼓掌,為恐怖主義洗地,認為無辜人命流血犧牲是「必然」的「無需指責無可指責」的,你們可以拉黑我了,道不同不相為謀。活到這把年紀,真的不需要浪費美好的光陰在讓自己不快活的事情上,這話對雙方都適用,是為記。

  • 白色恐怖起因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23 21:00:39
    有 1,349 人按讚

    聊《#天橋上的魔術師》最終章〈#超時空手錶〉,從伍迪艾倫《開羅紫玫瑰》談起。
     
    ——因應讀者建議設置防雷——
     
    六年前第一次看《開羅紫玫瑰》的感受,我現在還記得。故事主人翁 Cecilia 歷經 30 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丈夫家暴、嗜酒,Cecilia 無處可逃的「現實生活」,唯一能去的地方叫「電影院」,漆黑盒子講述一遍又一遍的「虛構故事」,提供 Cecilia 避世的位置。
     
    Cecilia 的電影看著看著,虛構角色竟從銀幕跳出,成了現實人物,Cecilia 逐步和嚮往的角色談戀愛,虛構故事成了現實寄托,帶著 Cecilia 遠離悲傷。就從這裡開始,伍迪艾倫毫筆一揮,糢糊了 Cecilia 的現實/虛構,進而影響觀眾。
     
    在《開羅紫玫瑰》的虛構文本中,「電影中的電影」成了現實,這樣的手法同時雜揉了角色和觀眾之間的現實/虛構,魔幻時刻成立,電影魔法於焉而生。Cecilia 因為電影短暫體驗了美好事物,我則在《開羅紫玫瑰》中印證療癒人心的電影魔法,人們在漆黑盒子中,將自身投射於銀幕上的故事,對 Cecilia 來說、對我來說,箇中的魔幻時刻就是一場救贖,能影響現實。
     
    六年後,我在《天橋上的魔術師》 EP.10〈超時空手錶〉中感受到一樣的事。
     
    在 EP.9 〈金魚〉之中, 在點媽「全/半熟蛋」的問句過後,小不點選擇揮別特莉莎返回家庭,但讓小不點離開的,也恰是 EP.10 〈超時空手錶〉點媽的那句:「為什麼不見的不是你。」換句話說,留下到離開,以小不點 4 年級 到 6 年級的生命軌跡來看,「家庭」是左右生命的符旨,「家庭關係」就成了〈超時空手錶〉要處理的難題。
     
    這樣的難題,就靠著電影的魔法來解。
     
    對於小不點來說,《戀戀風塵》的電影世界是逃離現實的地方,置換成點爸、點媽的角度,播放《戀戀風塵》的戲院則是修補親子關係的媒介(楊雅喆甚至在售票處貼上另一部電影《父子關係》),而小不點在銀幕中哭喊的:「舶來品、舶來品,高級鞋墊,三雙兩百,快來買喔。」這句台詞之後,對我來說藏在背後同樣重要的宣言是——「保證千山萬水走回你身邊」(雖然劇組沒拍),於是小不點想著現實世界的羈絆,在《戀戀風塵》的虛構世界中踏遍千山萬水,終究從「九十九樓」回到現實。
     
    不過,帶小不點歸返的主因,還是點爸、點媽在銀幕前的聲嘶力竭、膠卷上的淚滴成雨,這是壓抑過後的醒覺,而促成「對話」的關鍵是「電影」,小不點與現實世界/家庭關係的千絲萬縷,隔著銀幕伴著影像乘風而來,「虛構」與「現實」交融,寫實魔幻的意義,在這一刻完整體現。
     
    2021 年《天橋上的魔術師》挪用 1985 年的美國電影,透過台灣電影《戀戀風塵》勾勒 1986 年的時代風景,成了片中最迷離的魔幻時刻,伍迪艾倫和楊雅喆做到同一件事,皆以電影作為媒介,讓角色對話、給予救贖,而對於觀看影像的我來說,這是最令人動容的事,他們皆提醒了我,電影/影像真的能成為某種救贖,或許這也是人們熱愛影像的原因。
     
    在我看來,〈超時空手錶〉有著《開羅紫玫瑰》的靈動神采,觀眾在光影間擺盪與遊歷,現實已經夠亂、夠痛、夠苦,但透過影像人們好像還能去反思,還能去醒悟,雖然某些時刻對於諸多議題有種無能為力的失能感,但在電影之中,或許人們終能找到一處安身的位置。
     
    在艱困的時局當中,我仍堅信藝術能撫慰人心,消弭隔閡,我時常在電影當中找到靈光,如同楊德昌說的:「電影能延長三倍的人生。」
     
    某程度上電影就是魔法、會是永恆的,就算時代消失,某些事情仍存於膠卷、活在記憶之中,而有些電影/事件不管過了幾年,只要有人還記得,就不會下檔(反轉了魔術師說的這句台詞「電影就要下檔了」)所以人們在 2021 年能看到 1986 年的台灣再現,楊雅喆全劇在描述的就是這件事——「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然後他在第一集第一場戲就說了。
     
    於是在 EP.10〈超時空手錶〉和 EP.1 〈九十九樓〉,楊雅喆設計迴圈,利用陳明章和許景淳替《戀戀風塵》譜下的樂音,首尾呼應,以小不點的「逃離」和「歸返」完整了全劇。結束和開始自成圓圈,小不點在〈九十九樓〉夢著「離開」;在〈超時空手錶〉說著「回來」,會有這樣的轉變,是因為〈小黑人〉、〈水晶球〉、〈石獅子〉、〈文鳥〉、〈影子〉、〈火柴〉、〈錄音帶〉、〈金魚〉、〈超時空手錶〉的鋪陳,小不點和觀眾共同走過小八、Nori 、猴蘭戀、特莉莎、報攤火災等無以名狀的死亡/消失,也正因為消失,意識到傷痛曾經真實烙下,才有機會共存,於是尋求歸返。
     
    最終,這些故事在小不點/觀眾心中撒下種子,灌溉後發芽,小不點會帶著這些記憶成長,如同台灣人的集體記憶般,終於在影像的魔力中被看見、被記得,電影下檔了,劇集載完了,但影像世界會留著,如同《天橋上的魔術師》再現了《戀戀風塵》,提醒人們記得那時代永遠存在。
     
    或許再嚴重點說,《天橋上的魔術師》全劇就靠著混淆虛構和現實,對全台灣施以《開羅紫玫瑰》的電影魔法,後設地看,坐在螢幕前看著《天橋上的魔術師》的觀眾,何嘗不是坐在影廳看著《戀戀風塵》的點爸、點媽,楊雅喆化身為魔術師(他在第十集尾聲巧妙地替魔術師配音,成為導演的再現),或許希冀在諸多暴力/惡行、死亡/消失之後,觀眾能從影像之中尋回救贖,與時代共存、和解。
     
    從此角度切入,小不點以及所有劇中角色,皆似時代幽魂,中華商場之中有所謂的本省人、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香港人等等,中華商場作為上世紀標誌性的空間場域,從日本政權到國民政府,權力系統轉移的傾軋與擺盪烙下痕跡,將族群熔於一爐。隨著中華商場的繁盛與興衰間,歷史目睹了從鄉野移居都市懷著「台北夢」的人們,當然也在其中發現跟隨國民政府「避難」、「反攻」的「大陸人」,這種台北城市的人口組成和住商混合的商業發展路徑,被《天橋上的魔術師》以某種戲劇性的張力鋪展開來,直到 1992 年正式拆除的舊城世界,成了真正的時代幽魂,或許這種幽魂,一直於台北城上徘徊,尚未消散。
     
    在戒嚴神話中,後解嚴幽魂下,台灣人幾十年處在意識型態斷裂、重塑的過程中,不斷對「台灣人」的身份提問,而《天橋上的魔術師》就是楊雅喆對台灣拋下的定錨——好好認知過去,與消失的記憶相處,勇於認錯、承認存在,〈超時空手錶〉的功能才得以發揮,這是楊雅喆的「轉型正義」。
     
    因此小不點變成隱形人時,阿卡與阿蓋丟棄桌子時說:「忘記你,就不會痛苦了。」小不點焦慮回應:「不要忘記我啦!」此處的台詞設計,或許恰恰契合主題——「不要忘記的痛苦記憶」就是楊雅喆回望 80 年代的大聲疾呼。
     
    王家衛在《2046》說:「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楊雅喆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則魔幻地道出:「所有的記憶都與消失有關。」首集與終章播出之後,「原來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這句原先似是而非的話,便清楚明瞭地定義這齣旗艦大戲。
     
    1980 年代的消失,楊雅喆到了 2021 年用影像魔法提醒世人過往的時代傷痕,而行過死亡幽谷之後,最終轉化爲樂觀的謙卑態度,這是楊雅喆和劇組暖心的「最後一次溫柔」。
     
    後記:
     
    看到吳明益老師在 2018 年於臉書提到:「我期待《天橋上的魔術師》能成為一部有文化底蘊的影片(包括人性、成長經驗、多元語言、族群史、城市文化史、政治史)、也能成為一部「展示美學的影片」(語言、視覺、時代、生活)。我也希望這部片能留下比影集更多的事物,期待它能帶領觀眾對流行音樂、懷舊事物、家族與城市記憶的共感與風潮。」
     
    《天橋上的魔術師》播出的這一個月,激盪的討論不絕於耳,政治性如葉永鋕、鄭南榕、林宅血案等事件被召喚,而文學、音樂、影像如黃春明、陳昇〈最後一次溫柔〉、黃韻玲〈藍色啤酒海〉和台灣新電影等作品被挪用,甚至上一代對於「中華商場」有無遭受「白色恐怖」都引起論戰。
     
    從文學、政治到影像美學,我認為劇組團隊做到了吳明益的想像,《天橋上的魔術師》是一部有「文化底蘊」的作品,人性、成長經驗、多元語言、族群史、城市文化史、政治史皆裹藏其中,更召喚了時代的鄉愁,同時另闢蹊徑,用影像語言的魔法取代文字的想像,烙下影像創作者的獨有印記。
     
    圖片來源:【天橋上的魔術師 公視影集】

  • 白色恐怖起因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19 13:40:57
    有 7,508 人按讚

    記得當初看完《天橋上的魔術師》試映後,跟製作公司的人聊天,我說:​

    我一直以為白色恐怖是很久以前的事情,沒想到離我們那麼近。​

    《天橋上的魔術師》故事背景是1980年代解嚴前後的台灣,有看的人應該都知道,第四、五集柴家雙胞胎主題講的就是白色恐怖,無論是幾個小朋友的超強演技、特務緊迫盯人的窒息氛圍、老百姓自由意識處處受限的無奈和憤怒等等,都相當精彩。身為80中後出生的我,沒有親身經歷、以前歷史課讀不到的,都在這齣戲感受到了。​

    這幾天看了一些評論,發現因為加入這些元素,有些黨國教育體制下成長的人看了很不舒服,他們覺得那故事中講述的這座商場,跟當時他們所經歷的快樂購物、吃吃喝喝、五湖四海民族和樂大熔爐不一樣。​

    我覺得大家得搞清楚的是,改編劇本的意思本來就是在基本的故事架構下加入新構想的橋段、人物等等,何況不高興的人提出的論調居然是因為他們沒有感受、經歷到那些劇裡描述的事情,所以他們覺得失望?​

    人生在世很多事情不是你沒經歷過就不存在,何況白色恐怖確確實實的存在。我可以接受你在承認這些過去的同時為當初的黨國體制辯解,無論是要說維護秩序或是穩定社會什麼這種理由,但是如果你硬要因為自己沒有看過、沒有聽過、心裡不願意面對就說這些事情不存在,那真的很對不起因為這些事情徹底在世界上消失的人們,他們的存在可是因為你們口中的不存在而被硬生生抹去。​

    另外,也很看不過去用省籍問題戰這部戲的人,提出「故意設定壞人都是外省人」的,那表示你們沒有看懂,也根本沒有認真用心看。勇於印製《自由中國》的柴家爸爸是外省人、對養子小八呵護備至的點心世界老張是外省人,客家人蓋媽蓋爸、本省人點媽點爸,還有其他的各種族群,以及嘴裡指責別人顛覆國家但眼裡和肢體都表現出內心不忍的老師,明明劇組已經很認真持平溫暖地在表現在所有龐大議題下每個族群、身分都是一樣的,為什麼看不懂還要亂講話?​

    看到這部製作細膩極致的戲劇被冠上洗腦兩字,真的感到很遺憾。如果每集都有追,我相信都會很驚艷怎麼台灣有一齣戲可以把性別認同、白色恐怖、兩性交往等議題搭配那麼好的劇本、畫面、剪接、音樂等元素討論,做這樣完整的呈現,這就是為什麼我一開始就說看這齣戲是一種享受。​

    你可以說不好看、看不懂,也可以說魔術師有時候話真的太多(我是這樣覺得啦),但僅僅因為自己認知的過去受到挑戰,而且這個挑戰似乎出自你自己的不願意理解實情,好像不是一個成熟的觀眾所為。​

    很感謝楊雅喆導演和劇組完成了那麼難的一件事,這種規模,光是想到撤場有多累我就快哭了。本周末最後兩集,好期待故事會怎麼收尾。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