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白紙革命結果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白紙革命結果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白紙革命結果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白紙革命結果產品中有2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譚蕙芸,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He can’t reply] 高等法院第一庭的證人席旁,有個矮身木架,擺放了審訊相關的Bundle。 文件夾每個逾吋厚,約五六個排列在書架上,審訊談到那一份文件或證物,便需要從架上的文件夾中取閱出來。法庭很多時間就是消耗在翻查相關文件的程序上。文件夾背脊貼上了白紙告示,註明了這宗案件的編號及控...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4集 ☞IG:https://www.instagram....

白紙革命結果 在 文青汪的影劇世界?|電影|韓劇 |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5-28 04:31:53

. 《魔戒三部曲 — 也許有一天,人類的勇氣終將耗盡,但不會是在今天 》🎬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𝙏𝙝𝙚 𝙇𝙤𝙧𝙙 𝙤𝙛 𝙩𝙝𝙚 𝙍𝙞𝙣𝙜𝙨 睽違20年經典重映 #人生愛片25單元 #無雷影評 #這句台詞也好適合勉勵疫情現況🥲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魔戒》雖然沒有在我生命扮演舉足輕重的地...

白紙革命結果 在 邱昊奇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27 01:58:09

- 「藉由對於人性的追尋與理解,成就表演藝術。」 - 這概念我猶豫了很久,不是刻意想把它搞複雜,我認為它實在很難用更短的篇幅描述。我也存有一份私心,希望它不那麼輕易的被「簡而言之」開頭的歸結慣性給縮限了。 - 首先,因為人性不是固定不變的,所以,文化不說能說是某種固定人性的本能結果,文化也不是人性用...

白紙革命結果 在 IVORYHO.COM|Graphic Designer ?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9 22:26:39

不知道看了幾本和戰爭相關的書籍, 但和戰爭相關的電影則是少之又少。有時讀戰爭前的蠢蠢欲動,有時是戰爭後價值觀的去逝,對於戰爭當下所描述的書籍看得不多,我想文字也不足以震撼我。 日前看了韓國電影“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是我第一部韓國電影,也是少部分寫實描述革命以及社會運動殘酷面的。大家為戰爭的生離死別...

  • 白紙革命結果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20 21:21:31
    有 8,092 人按讚

    [He can’t reply]

    高等法院第一庭的證人席旁,有個矮身木架,擺放了審訊相關的Bundle。 文件夾每個逾吋厚,約五六個排列在書架上,審訊談到那一份文件或證物,便需要從架上的文件夾中取閱出來。法庭很多時間就是消耗在翻查相關文件的程序上。文件夾背脊貼上了白紙告示,註明了這宗案件的編號及控辯雙方名字。

    這宗案件為「HKSAR v. TONG Ying-kit」(香港政府v.唐英傑)。香港法庭文書處理,細緻非常。姓氏TONG全為大階英文字母,名字Ying-kit 中大小字母分野,讓人明瞭這組英文字需要連起來理解,但中間的「-」號又剛好分開了兩個中文字的粵語拼音。

    唐英傑是誰?去年夏天之前,他不過是一個廿多歲,讀書成續欠佳,曾於台式茶飲店工作,後來到日本餐廳做侍應的香港年輕人。一夜間,他從藉藉無名的青年,變成了一個全港甚至全世界都知道的人。

    只因他於港區國安法實施首日,即2020年7月1日,駕駛了一部電單車,被指衝向警方防線,車上插着「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旗幟,成為了港區國安法第一案的被告人。從此命運被改寫。

    國安法首案開審後,連日來,歷史學者、政治學家、傳播專家,到庭上解說「光時」口號,是否有分裂國家的意思。然而學歷不高的唐英傑自己想甚麼?他想甚麼和案情有沒有關係?

    24歲的唐英傑,身型壯碩,已還押逾一年。在三位穿墨綠色制服的懲教署職員押解下,進入犯人欄。連日審訊,他都穿同一套衣服。深藍色的西裝外套,黑色恤衫,配襯黑色領呔。同色系的領呔和恤衫融為一體,無聊時,他會用手指把玩領呔。

    這天是審訊最後階段,控辯雙方律師「結案陳詞」的日子。唐英傑進入犯人欄後,三位法官未出來之前,律師團隊走到犯人欄旁,跟唐英傑商討甚麼。

    律師們透過金屬欄柵送了文件給唐,而唐又俯身聆聽意見,多達九人的律師團隊有老有嫰有男有女,圍着犯人欄談笑。有些時候,律師們和唐談得輕鬆,抑壓着的「嘻嘻」聲在寧靜的法庭後方傳出來。

    此案關於唐英傑的資料,有時是控方披露,有時是辯方提供,但唐自己沒有選擇出庭作供,只有他一名前僱主出庭作證。這位旺角台式飲品店老闆娘,指唐在社會運動期間擔任急救員,在案發當天約了唐到銅鑼灣吃午飯。

    警方則從唐手機裡截取了社交媒體紀錄,對話裡,唐與友人於案發當天,收發過海隧道有設置了路障的資訊,而唐亦提時間「沒有遲,銅鑼灣未聚夠人」的說話。但辯方律師解釋,唐是社運的急救員,當天預備替傷者急救,而也約了友人在銅鑼灣區吃飯。

    辯方今天翻出了唐英傑的中學成績表。辯方大狀Clive Grossman(郭兆銘)已達八旬,他手震震,口震震地拿着唐的成績表說:「中三那年,他的中史分數,一百分滿分,他只拿了五十分;全班130人,他考第124。」顯然,郭資深大狀想說明,唐英傑沒可能理解深奧的學術知識。

    唐的爛成績,在辯方口中是說明他不知道口號的歷史意義;但對於控方來說,唐英傑在香港接受教育,有讀過中史課,而當日是七一香港回歸日,國安法生效第一天,加上關於國安法的報導已沸沸揚揚,控方周天行專員指,唐不可能不知道這支旗的意思。

    周天行請法官翻看一個港島彩色地圖,周天行指出,唐英傑當天開着電單車,從東區海底隧道到港島,卻沒有直接去銅鑼灣,而是先到中環、金鐘、再繞回灣仔,先後經過(周指是衝過)四個警方防線。而從社交媒體截圖可見,唐知道自己在幹甚麼。

    周續形容,唐四次被警方防線要求截停,但繼續駕駛,其中一次被射胡椒球也沒停下。控方指,唐非但沒停車,甚至加速,最後令三個警員身體「受嚴重傷害」。而現場圍觀人士拍掌歡呼,可見唐的行為嚴重危害警方及道路使用者安全。

    相反,代表唐的辯護大狀郭兆銘則指,唐經過首三條警察防線,沒有直接衝向警察,而是繞開了,而第四次發生意外時,煞車燈一度閃亮。

    郭資深大狀認為,「這不是恐怖分子的行為。恐怖分子不會按煞車掣,他也不會在社交媒體約人去吃飯,或帶急救用品出去。恐怖分子自毁之前不會說,我要約人去吃飯。」然而法官們卻指出,證據指當時煞車燈有亮起,但有交通意外專家卻指,其後車速是減慢還是加速沒法知道。

    郭資深大狀又指,控方形容三個警員嚴重受傷是誇大了。「電單車不是致命武器,它不是機關槍。他在車上掛着那支旗,可以說是在showoff (炫耀)。但控罪說『嚴重危害社會安全』實在說不上。現場的圍觀人士,在拍掌喝采,那不是感到危險的人會做的事。怎能說公眾安全受威脅呢?」

    郭更說,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也不見得受影響。法官杜麗冰此時指出,有證據指當時附近有一對年紀老邁的男女長者,正想過馬路。但郭堅持,沒有人感到危險。

    郭資深大狀續指:「那是示威的時候,很多人在街上,街上很多人不滿政府,不滿警察。但說他這個行為嚴重危害社會,達至恐怖活動?說不上。控方引述的警方調查只證明,有人舉『光時』旗,有其他人喊港獨口號,但不能說所有人都同意其港獨訴求。」

    控方周天行專員,今天帶出了要理解口號除了參考專家,也要考慮口號的 “ordinary meaning”, “ordinary understanding” 。周專員並引述案例指,常人理解口號意思如何,已可達至煽動入罪理據。

    至於爭拗多天的專家意見,控方的周專員認為,包括辯方專家也同意劉智鵬教授對光時的理解(帶有分裂國家意思)是其中一個可行的理解。

    周專員指控,辯方雙李專家指「光時」意義抽象又多樣的報告,不可靠又不可信。周專員指,辯方雙李專家(Eliza及 Francis)並非歷史學者,辯方報告裡的研究,也不是特意為此案進行,又指焦點小組的調查員在調查時發問了「引導性問題」。

    但辯方的郭大狀則多次強調,法庭要小心不要隨便否定兩位辯方專家意見。「Eliza及 Francis是其領域上具權威的學者,兩人做的研究、著書、教學,均通過嚴謹的學術標準。控方劉智鵬或許是稱職的歷史學家,但劉智鵬教授不是政治學者,也不是政治傳播學者。Eliza及 Francis是真正的專家 (They are experts in real sense) 。」

    今天代表辯方發言的郭兆銘資深大律師,年屆八十,眉毛稀疏,胖得有雙下巴,鼻子尖尖,耳朵卻特大。他在英國出生,曾於南非讀書,他嗓子陰柔,以英語提醒法庭:「正正是因為Eliza及 Francis的研究,不是特別為此案而做,而是他們老早以學者身份進行,更顯得他們是獨立而且不偏不倚 (independence and impartiality)。學界一直是這樣做研究,他們的方法受國際學術圈子認可。」

    郭資深大狀,不時調整頭頂的假髮,或扯一扯身上的大狀袍,或在說英語的時候伸伸舌頭,舐舐自己乾涸的唇:「希望法庭不會說,這些專家的意見,我不用去理會,指控這些專家們是錯的,甚至說專家們一直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兩位學者告訴我們,社會運動的口號是抽象的,供人各自解釋,因為口號不只要帶出實質政治訴求,還要表達情感,團結群眾。」法官杜麗冰深思着,嘴唇緊合,神情嚴肅。

    郭大狀也提及,控方證人劉智鵬教授,自己曾陪伴嶺大校長現身2019年7月「光復元朗」活動:「劉教授自己出現在『光復』活動,卻說自己不知道活動主題,也堅持自己不是參與者,只是去關心學生,這種說法很令人懷疑(suspicious)。」

    控方還指辯方專家一個「關鍵性缺失」在「時間脈絡」不足,即「雙李」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2019年,非案發的2020年。郭資深大狀在自己的總結中幽了對方一默:「吓,時間脈絡的欠缺,好像控方專家犯這個錯誤更嚴重,劉教授指口號意思幾千年不變,他好意思去挑戰辯方專家幾年或幾個月的差距?」

    郭資深大狀,肚腩大大,說話帶有老派英式紳士的幽默感。對於控方的指控,例如舉起「光時」旗有煽動成分,是恐怖活動,郭資深大狀攤開他的老人手掌,不住反問: “What? How? Why?”

    控方指梁天琦本人支持港獨,故「光時」八字有港獨意思;控方指此八字在中聯辦外被叫喊,故「光時」有分裂國家意思。郭資深大狀連續用英語輕輕而高音地反問,說話時縮起他那佝僂的肩膀,攤開滿佈手筋的手掌: 「“So What?” 梁天琦怎樣想,被告人怎知道?“So What?”中聯辦外的活動,被告人連去都沒有去,他怎知道?」

    郭大狀重申了Eliza及 Francis的意思:「口號意思是多元的,抽象的。」他舉起了右手拳頭,舉向天:「正如我喊:『Let’s go out and fight for our rights!』(我們出去爭取權利。英語fight有『打鬥』和『爭取』雙義),你可以理解為我要去寫信給報紙投稿,或參選議會,或者出去打人。一字歧義,是常見之事。」

    「Eliza及 Francis提過,發訊者若想表達清晰的意思,會挑選一個意思更清楚的詞,不會選一個抽象的字去表達。『光時』這口號意思不明白,並不像『我們要去打林鄭月娥 (let’s go and beat up Carrie Lam)』那麼明確。」郭大狀語氣在說笑,但法庭裡卻沒有甚麼笑聲。

    國安法首審,條文意思如何詮釋,萬眾觸目。這天,法官也曾和控辯雙方討論條文的法律觀點。

    代表政府的周天行專員,提到「恐怖活動」罪行時,指出「光時」旗幟是一支帶有「政治議題(political agenda)」的旗幟,會向附近的人宣揚其包含的分裂國家意思,嚴重危害社會。

    此時,唯一男性法官陳嘉信提出,根據國安法「恐怖活動罪」相關條文(24條),「造成嚴重社會危害的恐怖活動…..即屬犯罪。」陳官指,這條文是談活動(activity)而不是政治議題(political agenda)。陳官強調「的」這個字。而24條的細項指出,活動包括暴力、爆炸、縱火、破壞交通、干擾水電通訊等。

    陳官解釋時,杜麗冰點頭。

    周專員呢喃回應:「對,字面是這樣。」

    彭寶琴插話:「不只是字面,是條例這樣寫,恐怖_的_活動,不是關於政治議題。(Activities intended to cause grave harm to society, not about political agenda)」杜官再點頭。

    周堅持自己在提供事件的背景。彭官再重申。「我恐怕這一條法例不是談口號或談追求政治議題,而是關於破壞社會的活動。周先生,你是否接納這樣的解釋?」

    周再說,因為唐的行為是針對警察。

    彭官及杜官再重申條文是談「活動」。

    周最後同意,恐怖活動罪的焦點是在「活動」一字上。

    至於關於「光時」口號的控罪,則是國安法20條「煽動他人分裂國家罪」。

    彭寶琴問辯方,光時口號多義,為何郭大狀說「應當無罪」,兩者關係如何?彭官指出,「煽動」於口號有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指口號在這個考慮了歷史及處境,合理地造成一個事實,是口號有可能去煽動 (capable to incite)。第二部分,是指被告人當時的理解,有沒有犯罪意圖 (Mens Rea刑事意圖)。

    而根據控方劉教授的報告,劉也承認,被告人車上插旗時腦海想甚麼他也不知道。於是大家在爭拗第一部分,即「光時」八個字,可不可能在不考慮唐英傑想甚麼的情況下,造成煽動。

    郭資深大狀澄清,辯方認為,尤其考慮要對被告人公允,若有其他可能性,根本不應入罪。郭的話是指,這口號太抽象,根本不可能煽動 (the slogan is too vague to incite)。

    最後,代表辯方的郭大狀,呈上了唐英傑之前的刑事紀錄,唐曾收過超速和受限制時間駕駛的告票罰款罪行。彭官指,現時唐被告三項罪,兩項和國安法有關,這些駕駛案底不相關,可以理解唐沒有「犯罪傾向」;然而第三項交替控罪,是和駕駛安全相關,則這些案底則要考慮了。

    控辯雙方結案陳詞延續了一整天。下午四時許,大家也不知道,結案陳詞是否可以這天完成。

    郭資深大律師未完成發言,他望了望時鐘,顯得有點擔心。結案陳詞的流程是,控方先說,到辯方再說,由於控方先說,辯方可以回應控方的話。

    郭大狀不好意思的說,「我擔心之後要讓控方回應我,不夠時間。」此時杜麗冰法官微笑回答:「他 (控方周天行專員) 不可以回應,被告人擁有最後的回應權利。(He can’t reply. The accused has the last word.)」

    戴了長方型眼鏡,年紀比郭大狀年輕,黑色短髮以Gel鞏固得竪起來的周天行,望了一眼他身旁的郭大狀,沒說甚麼,低頭做筆記。

    這天所有程序完畢,三名法官宣佈,一星期後的7月27日下午三時,將會宣佈判決。

    周專員向法官表示,當天他有事缺席,由另一位同事頂上。

    而國安法案件,亦會排着隊開庭。

    專家證人會不會再次在法庭就示威口號的意思交鋒,還看一周後,第一審結果如何。

    (圖為今天替辯方結案陳詞的資深大律師郭兆銘 Clive Grossman)

  • 白紙革命結果 在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02 14:24:16
    有 7,077 人按讚

    「失職!說謊!跳票!卸責!陳時中下台 台灣要活命」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再加上疫苗短缺,染疫與死亡人數不斷增加,疫情警戒第三級邁入第二周,百工百業哀鴻遍野,幾乎陷於半停擺狀態,民怨已到達高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每天下午2點的記者會 ,只剩下播報染疫和死亡人數的工具人,對於防疫作為只有一再說謊、跳票、卸責,失去的人命只是他口中的數字般的冷血以對。國民黨團今(2)上午召開記者會,今天防疫破口就是衛福部長陳時中錯誤政策、防疫資源嚴重不足、沒有充足疫苗所導致,陳時中已經成為台灣防疫最大絆腳石,呼籲請蔡英文搬開這個絆腳石,台灣才有活命機會。國民黨團已經完全無法相信陳時中向國會做出的報告是真?是假?會慎重可慮下周二臨時會,審查《紓困條例》預算行政院長蘇貞昌前來進行專案報告可行性,不誠實的部長,不配到立法院來。

    總召費鴻泰表示,從兩周前國際各大媒體包括英國BBC、紐約時報、CNN、TIMES有許多報導,其中TIMES指出,台灣有最膨風的防疫政策。費鴻泰強調,昨天英國金融時報講的非常傳神,造成台灣破功的防疫政策兩大因素:一、欠缺大規模篩檢機制;二、官僚文化不敢「逆時中」所致。費鴻泰指出,陳時中不適任有三大原因:一、不誠實、說謊,5月31日立院要求衛福部提供3+11決策會議紀錄,結果居然沒有。原來在2月26日給BNT疫苗緊急授權藥證,4月27日偷偷從官網下架,國民黨團去函要求說明原委,回文竟說5月3日獲知無法如期獲得BNT疫苗下架,回文內容完全胡說八道、一派胡言,國民黨團退回衛福部答覆回文,要求重寫。

    費鴻泰指出,陳時中口口聲聲說超前部屬,結果疫情爆發後,才發現陳時中口中的超前佈署,竟然是缺疫苗、缺病床、缺篩檢能量,還引以為傲的「校正回歸」變成國際大笑話。一個剛愎自用,完全聽不見別人的話,身邊跟著一群不敢「逆時中」的馬屁精,能立足又玩文字、數字遊戲欺騙國人的部長,必須立刻下台,蔡英文總統難道心中只有疫苗公司的股價,百姓的性命不是性命?費鴻泰呼籲蔡英文翻翻歷史,當年法國大革命期間,巴士底監獄怎麼被攻破的?唯有撤換陳時中,台灣還能保命。

    書記長鄭麗文表示,國內疫情嚴峻,完全肇因於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 失職、無能、說謊、卸責,接下來防疫要成功、台灣要戰勝疫情,陳時中必須立刻下台,他是這次全台疫情的始作俑者,阻擋防疫緊急措施,防疫作戰最大絆腳石,如果不把絆腳石搬開,不知道還要賠上多少人命。鄭麗文指出,英國金融時報都認證,台灣防疫失敗來自於:欠缺全面篩檢和官僚文化處處阻擋防疫作為,全台灣不敢逆時中,就是防疫失敗的主要原因,結果時間與事實證明,我們必須要下架陳時中,台灣疫情才有所轉圜。鄭麗文指出,5月31日院會為了《紓困條例》朝野協商,所做出的附帶決議陳時中滿口答應,走出會議室之後全都變相跳票,實在可惡至極。

    鄭麗文指出,3+11諾富特華航機師破口是這次疫情主兇,是誰做出錯誤決策?陳時中在國會公然說謊甩鍋,還說沒有會議記錄,怎麼可能沒有會議記錄?又不是談話會,為什麼不敢公布?最後證明陳時中再度說謊,3+11破口的錯誤決策 是陳時中拍板。此外,攸關疫苗緊急授權,陳時中說法前後不一,且多次在官網公布的公文,事後下架修改,現在指揮中心變成謊言製造中心了嗎?2月明明公開宣佈,BNT疫苗取得台灣緊急授權,卻在4月27日從官網悄悄下架,連緊急授權都要阻擋民間力量取得BNT疫苗。鄭麗文痛批,高端股票跌停板,蔡英文總統馬上開記者會,顯示其只在乎股價,國民黨支持國產疫苗,但是要經過WHO認證才能施打,質問政府為何不敢公開和國產疫苗簽約內容,到底在護航什麼?

    鄭麗文強調,這次疫情破口,全台陷入染疫恐慌,3+11就是關鍵。5月11日發生本土感染,到15日長達5天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不肯升級警戒到3級,若不是因為雙北市長提前部署,廣設快篩站,縱使中央阻擋,雙北市提前全面快篩,否則台灣已成人間煉獄。此外包括中央說有2萬床,事實僅剩下600床, 醫療資源幾近崩潰,陳時中竟說病床多的是;篩檢通報嚴重塞車落後。陳時中發明校正回歸混淆視聽,連死亡人數都無法精準報上來,如今已經犧牲137條人命,難道不是政策決策錯誤、耍官威導致延宕所造成的嗎?陳時中說只有1%不嚴重,冷血至此 137條人命 換不到陳時中的幡然悔悟,也換不到蔡英文任何關切。鄭麗文嚴正指出,今天防疫破口就是陳時中錯誤政策、防疫資源嚴重不足、沒有充足疫苗所導致,陳時中已經成為台灣防疫最大絆腳石,呼籲請蔡英文搬開這個絆腳石,台灣才有活命機會。

    首席副書記長陳玉珍憤怒地表示,陳時中是把立院通過的附帶決議當廢紙嗎?白紙黑字寫的內容,還有朝野各黨團代表的簽名,明白寫著「對進入離島民眾進行全面篩檢」,不是疾管署所制定的「無症狀者不需要篩檢」,陳時中難道不知道,現在有無症狀感染者嗎?台灣疫情會變得如此嚴峻,就是陳時中不願意進行全面普篩所導致,立院通過附帶決議居然陽奉陰違,根本就是藐視國會。陳玉珍指出,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守不住桃園,現在全台灣只剩下金門是唯一沒有確診者的淨土,陳時中、疫情指揮中心不願意守、守不住,金門人幫你守住,金門人不是次等公民,當初中國大陸爆發疫情時,包括行政院長蘇貞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要禁止金門的農畜產品不得帶入台灣,理由是金門離大陸太近;現在金門人要求進入金馬澎等離島需要篩檢,就變成雙標?陳玉珍嚴正呼籲陳時中,不要再繼續跳針好嗎?

    副書記長李德維表示,全國民眾都在質疑,陳時中為何要掩蓋真相?諾富特事件的5+9到3+11,連會議紀錄到5月31日國民黨團要求衛福部說明時,才說都沒有?到底想要掩蓋的真相是甚麼?陳時中說,衛福部次長薛瑞元參加民進黨不分區立委范雲的公聽會,又說防疫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參加專家會議決定放寬機師3+11規定,最後遭到媒體爆料後才改口是他拍板定案,說會負責到底。但是國民黨團質疑,這根本就是陳時中企圖掩蓋真相,從不提供會議紀錄到沒有會議記錄,誰能夠接受陳時中反覆的說法?李德維嚴正要求陳時中不要把防疫當兒戲、文字遊戲、數字遊戲,從「校正回歸」到做「疫苗做完三期」;從提供國人施打疫苗數字到每天確診與往生人數,都不斷變動、調動。甚至連防疫超前佈署都是空話,所謂的醫界大老說:「疫苗採購不是上街買菜」,但是台灣需要疫苗不是現在才需要,國人給疫情指揮中1年半的時間準備,結果呢?指揮官無能害死百姓,陳時中還做得下去?

  • 白紙革命結果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26 11:51:39
    有 958 人按讚

    -
    「藉由對於人性的追尋與理解,成就表演藝術。」
    -
    這概念我猶豫了很久,不是刻意想把它搞複雜,我認為它實在很難用更短的篇幅描述。我也存有一份私心,希望它不那麼輕易的被「簡而言之」開頭的歸結慣性給縮限了。
    -
    首先,因為人性不是固定不變的,所以,文化不說能說是某種固定人性的本能結果,文化也不是人性用來被動調適自己的固定依據。
    -
    否則歷史上就不會有那麼多人發動他內在的力量,試圖去改變這些文化浪潮與思想脈絡。舊體制、舊概念、舊的價值觀在一片噓聲辱罵中被搗毀,新的思潮不斷湧上聚光燈,接受觀眾的檢視與挑戰。
    -
    歷史綿延的大河證明,人是一個行為主體,他在天性上會奮力抵抗那些不利於自己的社會體制及文化壓力。
    -
    但是如果我們反過來,把人看成是文化模式下被動形塑的結果,甚至只是依據某種出生時辰或天體運行的規律所造成的固定結果,那將會是對於人性延展性的否定。
    -
    誠然,在大部分的時候,人們不會一直處於抵抗與革命的極端狀態,人總是可以適應各種事與願違的境況。但是在這些適應的過程中,他也會因為自己本性的特質,而形成特定的心理狀態與情感反應。
    -
    例如,人可以適應奴隸的身份,但他反應的方式就是貶抑自己在知性和道德上的性質;人也可以適應一個充斥懷疑與敵對感的文化,但他對這個文化的反應就是變得軟弱或是麻木不仁。
    -
    人可以適應一個壓抑對性愛渴望的文化,但為了能成功適應,他也許會像弗洛伊德所說的那樣,產生精神官能症。
    -
    一個人幾乎能適應各種文化模式,順利的活著,但由於這種文化模式違背了他的本性,所以他會產生各種畸形痛苦的心理和情感的反應,最終會逼得他不得不去改變這些境況。
    -
    也許是掀起伴侶之間的革命、家庭革命、為某種理想中福祉與權利浴血奮戰。或者,索性否定一切、逃離一切。
    -
    以上的結果進一步的延伸了一開始我們所思考的:
    「人性不是固定不變的」,但也不表示人是一張可以讓文化任意書寫的白紙。
    -
    「人,是一種同時負載能量與特定本性的存在。」如同弗洛姆的描述,就算一個人他今天打算自我調適,也確實認為自己已經成功的適應了,但他還是會以某種特定且可以被感知的方式回應外在環境。
    -
    作為表演者,除了看見他外顯的行為表徵,進而模仿與再現這份表徵之外,更必須延伸出一份好奇心,去意識到這同時也是他的本性在適應這種特定文化脈絡下的情感回應。
    -
    也許他正藉由貶抑自己的某些特質來達到成功適應,也許他築起了否定與麻木不仁的壁壘,也許他在正處於某種熾熱的革命狀態,隨時打算濺灑自己的鮮血來換取減輕疼痛,也許他已經處於某種精神官能症的癥狀而毫無覺察。
    -
    從更靠近源頭的地方著手,礦藏越堅實難攻,但是它的純粹所映照出來的絢爛光暈,永遠令人著迷。

  • 白紙革命結果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9-21 21:45:13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4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解說 #影評 #諾蘭 #解析
    ─────
    上一集我們以一種不嚴密但直觀的思考方式大致走完了本系列的第一個論證:「時間」可能並不存在──或者至少可以確定,時間是個「怪怪的」,很不尋常的物理量。它和長度、重量等其他物理量是截然不同的東西。然而問題來了:這和「因果律」或《天能》又有什麼關係呢?

    有的。讓我們再次回到《天能》主角的受訓時刻──面對主角的質疑(「**因果律**該怎麼說呢?原因不是應該先於結果嗎?」),女科學家並未正面回答,反而莫名其妙地強調了兩件事。一是,「別試著理解它。去感受它」;二是回應主角,「自由意志還是很重要的」。

    何謂「自由意志還是很重要的」?這是最初當主角尚未掌握將逆轉子彈由桌上「吸回」手中的技巧時,女科學家的指點──「你心中要想像自己正意圖將子彈放下」。而類似心法則重複出現於主角練習射擊時──對的,逆行物質的正確用法是,你同樣必須「想像將子彈射出」;而當你如此想像,亦即試圖**實現個人射出子彈的自由意志**時,子彈便會由牆上硬生生地「時間逆行」回到原本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的手槍彈匣中。

    換言之,作者諾蘭是毫無保留地高舉了自由意志的重要性。這是大白話了。而女科學家的文不對題也同時洩漏了《天能》的斧鑿痕跡──沒錯,這對話不太自然,是以雖然情節上那是一場「教學」,但實際上,我們也可將之理解為作者自己的個人看法。否則你怎麼老答得有些牛頭不對馬嘴呢?

    但讓我們暫時忘卻這些對話的生硬(且認定確實就是諾蘭的斧鑿與失誤吧),回到關於時間與因果律的討論。如前所述,於上一講中,我們論證了**時間並不存在**。伊格言說,事實上,關於此一命題,我們還有個旁證──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其實也早就證實,時間是相對的。換言之,時間是「有觀點」的;先後次序也並非絕對。對你而言,A事實先於B事實發生,但對另一個人而言,A與B的先後次序卻可能並無意義(而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就是資訊的傳播需要時間,並非瞬間完成,而且無法快過光速這件事)。

    在此讓我們稍作整理:首先,時間並非絕對──至少不是傳統的線性時間觀所預設的那樣,有個固定的、不可更易的先後次序。時間甚至可能並不存在,而自始至終只是人類意識中的想像。當時間變得如此曖昧難定,因果律也就變得無比可疑;因為你總該先有個固定的次序(先有因而後有果),才好判定因果關係吧?

    這正是諾蘭之所以藉主角之口「摧毀因果律」的原因。記得電影結尾Neil對主角的真情告白嗎?永別之前,Neil將演算器的一部分交給主角(且後續即將逆行回到戰場坑道中迎接死亡)時,告訴他,「這是我們美麗友情的結束。我們的友情,對我來說是很久以前的過去;但對你來說,卻是很久以後的未來」──毫無疑問,這正是時間逆行所導致的「因果律的崩毀」。事實上,根據邏輯學家朱迪亞・珀爾(Judea Pearl)著作《因果革命:人工智慧的大未來》(The Book of Why: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書中闡述,人類對因果關係的判定,來自於「人類意識的主觀預設」與「人類對客觀事實的實質體驗」二項因素的彼此互動、彼此修正。這並不代表因果關係是不理性的,而是指,因果關係顯然無法脫離人的主觀預設;它必然帶有主觀色彩。換言之,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絕對客觀的因果。但這是另一大題了,有機會我們會另做一組影片來討論 ( ←老高上身 )......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