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當代藝術博覽會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當代藝術博覽會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當代藝術博覽會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當代藝術博覽會產品中有35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典藏 ARTouch.com,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典藏新刊 |《 典藏.今藝術&投資 (Artco Monthly & Investment) 》第346期7月號上市!】​ ​ 🔻本期專題:​兩岸三地藝術市場近觀​ ​ 面對全球近乎停擺一年多的藝文活動,藝術產業從惶惑不安到隨著拍賣市場的告捷,一步步穩定運行著。隨著疫苗於各國紛紛開打、普及率漸次...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醫學領域進行專題研究的莊媖智,赴美讀書、工作,另外也修習了攝影課程,並因此開展攝影創作計畫《Sunday at East Palo Alto》――她在北加州墨西哥移民的教會裡拍攝。她發現,移民們面對白人社會,常處於擔憂戒慎的情況,唯有在自身社群的教會裡,才能安心的完全做自己,與人互動親密且自在。莊...

當代藝術博覽會 在 HF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04:04:47

HF HAPPENINGS ✨「完全離開城市,走進森林...深綠色的森林比藥物更能穩定內心。」(to be completely out of the city, heading into the forest...the deep green of the forest stabilized me...

當代藝術博覽會 在 HF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17 15:47:01

HF HAPPENINGS ✨ 展出超過500件作品,巴黎龐比度中心原創展覽《Women in Abstraction》向女性藝術家致敬 🖤⁣⁣⁣ ⁣ 在La Prairie的支持下,巴黎龐比度中心舉辦首個向女性藝術家致敬的大型展覽,以原創手法重新審視源於1980年代的抽象藝術史,共有接近110位來...

  • 當代藝術博覽會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03 15:00:37
    有 45 人按讚

    【#典藏新刊 |《 典藏.今藝術&投資 (Artco Monthly & Investment) 》第346期7月號上市!】​

    🔻本期專題:​兩岸三地藝術市場近觀​

    面對全球近乎停擺一年多的藝文活動,藝術產業從惶惑不安到隨著拍賣市場的告捷,一步步穩定運行著。隨著疫苗於各國紛紛開打、普及率漸次提高,各國也開始相繼規劃邊境解封。儘管台灣從五月中進入三級警戒後首度面對各國於去年一整年面對的難題,六月下旬也漸漸開始擬定解除文化場館參訪限制,在疫苗陸續到位後,「如常」變得益發指日可待。​

    五月下旬,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在眾人雖不看好但依舊期待下開幕了,儘管規模無法與往年相比,海外畫廊也普遍選擇僅展出作品而不派遣員工前往參展,依舊熱絡的人潮與現場交易,令不少人訝異,過往只被認為是「交易平台」的香港,竟然擁有足以支撐當代藝術博覽會的在地收藏。那麼,它擁有的究竟是什麼樣的收藏面貌?收藏群體又是如何建立、養成?而與香港藝術市場息息相關、長期以來為人矚目的中國購藏實力,在近期又呈現什麼樣的面貌?首度面臨疫情衝擊的台灣藝術市場,又有哪些機會與難題,值得我們在此時停頓時刻,靜下心來審視與面對?也因此,本期專題典藏編輯團隊以台灣、香港、北京為核心,訪問了多位業內人士,試圖呈顯、勾勒三地近期當代藝術市場的面貌。(企劃/編輯部)​


    🔻HIGHLIGHT​
    . #陳界仁 韓國善宰藝術中心個展「傷身與流身」​
    .開啟藝術市場新樞紐:倫敦克倫威爾藝術場​
    .反紀念碑裡的創傷治療與記憶工事​
    .雙眸裡的寧靜凝望 #提姆埃特 的畫中世界​
    .香港亞洲藝術市場裡的那隻獨角獸​
    .第五屆 #Pulima藝術節「Mapalak Tnbarah 路 折枝​

    🛒 藝文精彩內容全在《今藝術&投資》 🛒​
    博客來:https://reurl.cc/EngDQA​
    誠品:https://reurl.cc/6ajkqk​
    官網:https://reurl.cc/MA6D6m

  • 當代藝術博覽會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15 17:00:45
    有 13 人按讚

    #新聞 #ART021首個設計與藝術博覽會
    DnA SHENZHEN是品牌「#ART021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繼上海、北京之後親力打造的第三個博覽會,也是首個設計與藝術博覽會。第一屆DnA SHENZHEN設計與藝術博覽會將於2021年9月30日至10月4日亮相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

  • 當代藝術博覽會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25 17:00:29
    有 137 人按讚

    #NFT專題 #NFT市場觀察
    在3月中旬見證了藝術家Beeple的NFT作品《每一天:前5000日》(Everydays —— The First 5000 Days)的天價拍賣成交,佳士得全球非執行副主席李昕,聯合Dragonfly Capital,RAM上海外灘美術館與Artsy在一個月後,於2021年4月20日以及ART021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的創始人,聯合創辦了 #NFT藝術品 的全新平台 #TR_Lab。新平臺總部位於香港,團隊分布在北京、上海、倫敦、紐約和舊金山。藝術品一級二級市場雷厲風行的聯動,儼然一副引領新型藝術品交易先驅部隊的模樣。幾個字母代表的虛擬作品,究竟來者何物?又何以引起交易平台如此之大的動靜?

    📌《NFT 2.0.數位化.浪潮》專題連載中>> https://bit.ly/3hEjGsI
    🔸NFT優化數位藝術的交易市場與收藏體系>>https://bit.ly/3bNWfte
    🔸泡沫化了嗎?專家來解惑:Jcard談藝術產業與NFT的初貌,與Lootex的生態觀察>> https://bit.ly/3uiqVtc
    🔸洪司丞 IOYOI:NFT藝術在人們思維模式的變化下茁壯>> https://bit.ly/3firdM6

  • 當代藝術博覽會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6-28 17:22:34

    在醫學領域進行專題研究的莊媖智,赴美讀書、工作,另外也修習了攝影課程,並因此開展攝影創作計畫《Sunday at East Palo Alto》――她在北加州墨西哥移民的教會裡拍攝。她發現,移民們面對白人社會,常處於擔憂戒慎的情況,唯有在自身社群的教會裡,才能安心的完全做自己,與人互動親密且自在。莊媖智自言,她頗為喜歡突破外界既有印象,深入到場域內部的私密感。

    返台後,莊媖智在工作之餘,花費4年時間拍攝的《西門時刻》,也有近似的意味。進入不同社群的私密空間拍攝後,莊媖智明瞭,每個群體有自身的文化、生活的品味與調性,而他們都能夠在三教九流匯集的西門町,找到自己的位置。

    猶如《愛麗絲夢遊奇境》,莊媖智就像摔進洞中,體驗各式空間的獨特情景。而這些空間的使用與布置、擺設,都有自身文化的意義,且空間不止是空間,更隱含她自身與及該群體的心理狀態。此外,莊媖智在攝影時,就已經明白這些空間的變異迅速,它們有一大半很快就會消失,包含重新裝潢、易主或關閉,因此作品也就蘊含進入死亡夢境的意味。

    莊媖智相信真實的接觸,勝過於表面的現象。《西門時刻》是她遊走與瞭解的過程,她不諱言自己對人比對作品更有興趣,因此她在意的是那些群體的內在邏輯,空間反倒是理解眾人的途徑。

    身為女性,在龍蛇混雜的西門町進行拍攝,莊媖智會進行防衛措施,如設Line群組、請友人幫忙留意她的動向,抑或拒絕各種人等的主動幫忙,無論拍攝什麼樣的空間、親自交涉有多難,她都希望由自己主控。而有一回莊媖智切實感覺危險,當她在老人喝茶店拍攝後,感覺被年輕異性釘上跟蹤,藉由疾走於西門町的各種小巷,甩脫對方,儼然驚悚電影。

    西門町外在跟內部有著巨大的不同,這也是它的魔幻魅力所在,各式各樣的不同人聚集,在底下形成種種暗流,宛如龐大的地下生態體系。自言是比較低調、不明顯的莊媖智,亦具有內外的差異性,似也無須意外她會被西門町打動與吸引。


    小檔案
    莊媖智,台北市人,長期以攝影來關注特殊社群之文化樣貌和生活處境。2012-2016年進行攝影專題「西門時刻」,拍攝台北市西門町的私密空間,呈現不同族群次文化的氛圍和情感,獲得2012年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攝影新人獎(Epson獎),以及2016高雄獎入選。2016年參加中山好融異街區藝術計畫,進行「熟悉/不熟悉的所在」攝影專題,拍攝有代表性的公共/消費空間,希望藉由觀看照片,能促使居民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社區。2017年參與嘉義市人文攝影計畫,拍攝國宅式之軍眷舍,試圖理解「現代眷村」的家庭空間會如何延續或演變。2017年並獲得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的專家面對面之評審團特別獎。2018年出版首本攝影集《西門時刻》。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後製:黃丞瑜
    作品提供:莊媖智  場地提供:布拉格咖啡館

  • 當代藝術博覽會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6-10 11:06:46

    因受台灣大學黃宗慧教授的啟發,再加上回溯國中時期做科展,對寄居蟹進行研究時的疑問,包含海洋生物專家告知,可以燒寄居蟹的殼、剪壞寄居蟹的眼睛等等,以及冬天怕寄居蟹冷死,下意識地加熱水溫,卻遺忘寄居蟹原就是冷血動物,進而害死寄居蟹,羅晟文乃決心以攝影創作,探索當代動物問題。
    他長期關注生活中人與動物間的關係,並以創作介入,試圖誘發討論。羅晟文常使用錄像、攝影、電玩、裝置等媒材。由於曾受科學訓練,科學方法與價值對他來說也很重要。
    羅晟文自2014年,走訪歐洲與中國共26個圈養北極熊之動物園,進行《白熊計畫》創作,此系列榮獲2018世界新聞攝影大賽(WPP)數位敘事第3名,是台灣首位能夠在WPP達到如此成績的攝影師。
    拍攝期間,羅晟文為求有效控制經費,歐洲與中國分別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展開猶如行軍般的移動,兩天一站,嚴厲而精準地完成計畫。在歐洲時,羅晟文每天都只能以蘋果加麵包裹腹度日,北極熊的食物裡也常有蘋果與麵包,有時候熊還會將沒吃的麵包仍進水裡,教食物不足的羅晟文,很是感慨無奈。
    其平面攝影的部分,聚焦於動物與擬自然空間的人造場景(如在水泥地上油漆雪景乃至於畫出冰山),透過詭譎不安視覺的呈現,希冀觸發觀者討論與省思。錄像作品《大白熊進行曲》則鎖定北極熊的刻板行為(stereotypical behavior),透過長時錄影與高速播放,也想要讓人們重新認識北極熊的心理反應與生存處境。
    個人檔案
    羅晟文,1987年生於台灣高雄,現居荷蘭,當代攝影藝術家。2012年自台大電腦音樂實驗室畢業,2015赴荷蘭藝術學院攻讀攝影碩士。現任台北Lightbox攝影圖書室之創意總監,在駐歐期間藉由撰文、座談、展覽、工作坊等方式,促進台灣與歐洲當代創作交流。
    作品獲2018世界新聞攝影大賽(WPP)數位敘事第3名、2015年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專家面對面計畫最優秀作品獎(Best Portfolio Award)、法國PX3-金牌、銀牌、銅牌,法國PX3-廣告分類總獎,美國IPA-銀牌與銅牌。曾於荷蘭EYE電影美術館、世界新聞攝影展、美國ICP攝影中心、英國FORMAT、Belfast攝影節、中國連州攝影節展出創作。
    相關新聞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1116/1466463/

  • 當代藝術博覽會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11-14 12:42:18

    黃建樺,2003年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2003至2006年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所就讀,轉向影像創作,試圖將對實體時間空間的存在獨有看法,帶入當代科技影像。2017年餘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持續對人類存在於影像時代的身分定位做探討。
    近年來,黃建樺參與國內外各項主要展出,包括《2005高雄獎》於高雄市立美術館、《INDEPENDANT@RICE+》於東京、《城市曼波》於雪梨Stone Villa、《第二種視野》於國立台灣美術館、《永恆的成人遊戲工廠》於關渡美術館、《粉樂町當代藝術展》、《2009YOUNG ART TAIPEI–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及《輕度》於國立台灣美術館數位藝術方舟。
    個展則有2004年《片段城》於台北新樂園藝術空間,2006年《走獸》於台北自強貳捌肆,2008年《我不乖》於日本岐阜文化中心,2010年《空景》於奧克蘭UNITEC大學,2012年《雜碎寓言》及2016年《編碼者》於台南INART SPACE。
    主要獲獎紀錄為2003年台北美術獎優選、2005年高雄美術獎首獎、2008年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際交流補助。作品並獲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等單位典藏。
    黃建樺善用影像合成技法,他認為閱讀或創作影像,重要的並非真假的辯證,而是在於想像力,亦即如何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呈現出不可見不思議的影像,讓人們對世界樣貌有多樣化的期待,同時引發對於種種社會現象的關注。
    就讀台南藝術大學時,無意間撞見小男孩喊著一頭黑豬,鄰里間也都喊黑豬哥哥,男孩的父親則將黑豬視為子,對於動物扭轉改易了人的主體性,令黃建樺產生換位思考的可能,有如發現新世界。
    從此黃建樺並以動物為創作主題,開啟動物三部曲系列的創作,包含《走獸》、《空景》與近年的《編碼者》。對經常至動物園拍攝的他來說,該場所儼然人類現代社會的縮影,換言之,動物並不止是動物,更可以是形形色色不同人類的慾望與情緒的轉化與投射。他在意動物的處境,更關注人類本身的問題,乃至於整個社會的結構。
    《編碼者》系列就意圖使動物置身遊樂園的情境,以蒙太奇也似的流暢畫面,產生擬人式的寓言,顯示出人們面對當前現代場所的種種曖昧難解、捉摸不定的複雜面向。

    相關新聞

    https://goo.gl/17Ct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