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畢卡索立體派特色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畢卡索立體派特色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畢卡索立體派特色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畢卡索立體派特色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大V生活,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畢卡索】上次教養影片(大V的YT追起來🔔)提到畢卡索的名言「我花了四年學習像拉斐爾那樣作畫,但是我卻花費了終身的時間,去學習像孩子那樣畫畫。」 今天跟亮亮嘗試「立體派」作畫方式,簡易賞析畢卡索,一併紀錄跟孩子們分享!也來複習蒙特梭利常被誤解的「不鼓勵孩子想像與創造」 立體派是用三維空間的點線面...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東京藝大美術館長教你西洋美術鑑賞術:無痛進入名畫世界的美學養成」介紹 訪問主編:李志煌 內容簡介: ◎來自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感性以外」的美術鑑賞術 在美術館或博物館觀賞各類展品時—— ●除了「一般觀賞印象」與「外界評價」外,你還能提出其...

  • 畢卡索立體派特色 在 大V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6-27 14:09:21
    有 225 人按讚

    【畢卡索】上次教養影片(大V的YT追起來🔔)提到畢卡索的名言「我花了四年學習像拉斐爾那樣作畫,但是我卻花費了終身的時間,去學習像孩子那樣畫畫。」

    今天跟亮亮嘗試「立體派」作畫方式,簡易賞析畢卡索,一併紀錄跟孩子們分享!也來複習蒙特梭利常被誤解的「不鼓勵孩子想像與創造」

    立體派是用三維空間的點線面,拆解為二維平面的作畫方式。

    💡簡單舉例來說,你可以畫一隻側臉的貓咪,卻給他正臉的眼睛,背面的耳朵,由不同的角度(情緒)拼湊在同一張畫作上。

    許多人以為蒙特梭利教育不鼓勵孩子的想像力,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相反的,蒙特梭利不但不壓抑幻想力,反而認為兒童應盡量發揮,以獲取最大的利益,所以她提出方法來達到這個目標。

    蒙特梭利認為幻想力必須具有感官基礎,感官教育讓我們能正確地察覺事物性質的不同,幫助我們從外在世界收集資料,提供幻想的空間。

    📌所以我們協助孩子發展幻想力的最佳途徑,就是帶領他去經歷真實的世界,讓他藉由自發性的觀察,多用眼、耳、鼻、口和手去接觸環境,以累積正確的影像。

    因此,我們應該要多帶孩子經歷真實世界,培養他的想像力,提供他想像的空間,讓他自由地創作,不要給他太多的建議,更不要壓抑。

    🌟切記:「有想像力的創造」才是我們的目標。

    2-4歲的孩子正值「塗鴉期」(scribbling stage),這個階段幼兒的塗鴉是沒有規則、沒有秩序的在紙上揮動所留下的痕跡,也是一種本能的表現。

    📍畢卡索的另一句名言:
    I paint objects as I think them, not as I see them.
    (我不畫我所看到的,我畫我所知道的)

    請不要用「你所見的」來評論「孩子所想的」吧!

    🔸認識畢卡索:畢卡索在年幼時畫風跟現在大眾熟知的大不相同,其實他畫的非常好!

    📍畢卡索最有名的一句話:
    It took me four years to paint like Raphael, but a lifetime to paint like a child.
    (我花了四年學習像拉斐爾那樣作畫,但是我卻花費了終身的時間,去學習像孩子那樣畫畫)

    🔸接著進入畢卡索的「藍色時期」
    本質上以單色(陰鬱的藍色與藍綠色)做畫。
    背景簡化,避開光感和深度,把人物結合成簡單的圖樣。
    使用沉重、強烈而流動的線條,給人不真實的、虛擬的印象~用於呈現消瘦、孤獨、窘迫的形象,是貧窮和世紀末的象徵。

    🔸玫瑰時期
    畢卡索與菲爾南德•奧里威爾的同居,他的藍色風格時期也宣告結束。柔和的粉紅色調開始滲透到他的畫布上的單一藍色中去,藍色時期取而代之為玫瑰時期。

    🔸超現實主義時期
    其創作特點是將生與死,夢境與現實統一起來,具有神秘、恐怖、怪誕的氣氛。

    🔸最後來到大眾最熟悉的「立體主義」
    照相機的出現使得19世界末盛行的寫實派(畫的擬真)失去意義,另一部分畫家開始漸漸捨棄原先做法,轉而更多的考慮光線和視覺的,忽略輪廓的描繪~印象派、抽象派也是這時候崛起。

    畢卡索透過三維空間不同點線面拼湊為二維空間(平面)繪畫特色。

  • 畢卡索立體派特色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3-15 08:15:29
    有 879 人按讚

    【馬諦斯剪紙藝術】

    馬諦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因運用鮮麗色彩與流暢洗鍊繪畫技法聞名於世。他是畫家、版畫家和雕塑家,作品以繪畫為大宗,並與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同被公認為定義二十世紀初視覺藝術革命性發展的藝術家。

    直到如今,雖常常跟野獸派畫上等號,但實際上野獸派運動僅維持數年便告終。若從1905年野獸派正式登場昭告世人的秋季沙龍(Salon d'Automne)算起,也不過兩年光景。對多數藝術家來說,野獸派只是一個過渡學習階段。

    1908年時,由於人們對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關於自然秩序和穩定結構的主張愈形重視,導致野獸派奔放的情感表現看起來熱情過度動盪不安,反之,被塞尚、野獸派和非洲原始藝術刺激出來的立體派邏輯分析反而顯得更〝塞尚〞。於是野獸派畫家先後陸續散去,尋求出路。

    〝跳槽〞到不同風格的原野獸派成員中,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算是比較早落跑的一位,他與畢卡索聯手發展立體主義,1908年畫下的《艾斯塔克的房子》(Houses at l'Estaque)甚至是為立體派定名之作;儘管始終被畢卡索的光芒掩蓋,兩人合作關係到一戰爆發隨即了結。德漢(André Derain,1880-1954)在受到立體主義短暫嘲諷後,回到新古典主義之路並受到歡迎。

    至於馬諦斯則獨自追尋個人道路,持續前行,在自我情感和所描繪的世界之間取得精妙平衡。

    =======================

    馬諦斯一生創作風格數度轉變,也融合眾多當代藝術特色而發展。他最初接受古典學院訓練,再受到印象派馬奈等人啟發使用明亮色彩;因席涅克(Paul Signac,1863- 1935)點描法與崇拜塞尚而投注分析色彩、形式與構圖的作用,簡化物體細節;接續梵谷、高更等表現性強烈的用色衝擊,更促成高度裝飾性藝術。

    但終其一生,他的基本目標始終不變:『發現事物本質,並創造一種充滿平衡、純淨和寧靜的藝術形式』。

    藝術成就並非一日可幾,1906年之後約莫十年間,馬諦斯陸續創作出許多優秀作品,具備嚴謹風格,強調平面化形式和裝飾圖案。1917年,搬到法國南部尼斯,1920年代洋溢異國風的女性肖像,畫面中充滿光線、鮮豔色彩和大量裝飾圖案,質樸華麗又輕鬆的風格受到好評。1930年之後,他採用了更大膽的簡化形式。

    至此,他將塞尚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為自己闢出康莊大道,開創現代藝術精彩面貌。

    =======================

    然而不像死對頭-短小精悍的畢卡索幾乎終生頭好壯壯,馬諦斯於1941年曾因十二指腸癌接受兩次痛苦手術,當時他已高齡72歲。這般重大手術對多數人來說都是元氣大傷,何況年屆七旬如他。術後雖撿回一命,但傷口組織壞死導致他腹部肌肉不足,再也無法站立,從此只能藉由輪椅代步。

    與病魔角力獲得險勝的馬諦斯,血液裡依舊流淌著藝術創作的豐沛因子,無法站立揮灑顏料,那就躺在床上或坐在輪椅上繪製小型作品。即使在生命的最後兩年,受盡病痛折磨,虛弱到只能長期臥床,他也未曾停止。

    術後受限於生理條件,馬諦斯只能改變工作形式,轉向從事剪貼藝術,剪刀和色紙成為他此時最親近的工具和媒材。

    他使用剪刀將彩色紙張剪成各種形狀和尺寸,接著組合出生動活潑的各式構圖,可說是一種嶄新藝術媒介。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他長期探索線條、形式和色彩完美平衡的最終產物。

    剪紙作品的創作過程被他稱為〝以剪刀繪畫〞和〝直接裁剪色彩〞,也符合其〝簡化形式〞與〝平面裝飾性〞的重要藝術特質。意即透過非傳統的工具→剪刀,將顏料和紙張轉變成一個由植物,動物,人物和各類形狀組成的花花世界。

    =======================

    馬諦斯如何進行剪紙作品?老先生已經疾病纏身且行動不便,工作室助理當然得扮演重要角色。

    首先,助理使用水粉顏料(gouache)在紙上著色。

    馬諦斯從巴黎和尼斯購買了多色顏料,助理會從大捲紙筒裁剪紙張,將水粉顏料塗在紙上等待乾燥。近看這些剪貼作品會發現,有些紙張上的顏料塗抹得較稠密,有些筆觸則較為明顯。

    然後,馬蒂斯會將各樣色紙放在地板,剪下形狀,再將它們排列成構圖。

    如果是尺寸較小的作品,藝術家會直接使用圖釘在板子上排列。若是尺幅較大,他會指示助理將紙片釘在工作室的牆上。整個構圖確定之後,再由專業人員永久固定。裁剪時多數使用大剪刀進行,不過仔細檢查作品中大小不同的紙片,便能發現他肯定使用了各種尺寸的剪刀。

    彩色紙片可能是用別針或圖釘固定。尤其製作大型作品時,助理會按照藝術家的指示,將切割好的紙片釘在牆上,進行多次拆卸調整。有些圖形邊緣的針孔便記錄了這些在創作過程中,被重新定位和安裝的痕跡。

    =======================

    追溯起來,馬諦斯的剪紙藝術並非到晚年才突然從天而降,依照他自己的說法,多年前便已開始默默發展→暗自留一手才能嚇嚇〝好朋友〞畢卡索啊~

    早在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為俄羅斯芭蕾舞團(Ballets Russes)所作舞碼《夜鶯之歌》(Le Chant du Rossignol,1920年首演)中,他就以剪紙設計了舞台布景。

    接著1930年代初期,馬諦斯接受重要的美國贊助者阿爾伯特,巴恩斯博士(Albert Barnes,1872-1951)委託,為其大宅製作壁畫《舞蹈》(Dance)→靈感源自1910年為俄羅斯慈善家兼收藏家謝爾蓋・舒金(Sergei Shchukin,1854-1936)所繪製的《舞蹈》(Dance)。

    《舞蹈》壁畫突出女性身影在抽象幾何背景下,簡潔純粹卻極具動感的特質。再者馬諦斯選擇壁畫也是為了突顯作品紀念性意義。此般畫作結合建築物的形式,讓他朝向實現夢想邁出了一大步,後來1948-51年的汶斯小教堂(Chapel of the Rosary)室內裝飾設計則為其圓夢之作。

    =======================

    身為現代藝術領頭人物,馬蒂斯的創造力源源不絕,剪貼藝術曾擴展到書籍插圖領域,比如1947年出版的《爵士樂》(Jazz)小書。書中共包含20幅作品,主題以馬戲團和戲劇為主,命名為《爵士樂》的原因很可能是來自這本小書高度實驗性的即興創作特質。

    繼反應熱烈的《爵士樂》之後,馬諦斯剪紙藝術越臻成熟並穩步增長,終究創造出大如壁畫之作,例如1946年的《天空的大洋洲》和《海洋的大洋洲》是他最初大型剪紙作品。畫面中布滿各式魚類和海洋植物,很可能反映了藝術家進行手術之前,仍能自由活動時,前往大溪地的旅遊經驗。靜觀畫面時,似乎自己也會跟著一頭栽進大溪地明媚風光,怡然優游於大洋洲的碧海晴空之中。

    《有面具的大型裝飾》(Large Decoration with Masks,1953)則為所有剪紙作品中,尺寸規模最大型者。這幅作品最初被認為是用來研究陶瓷壁畫之用,大器壯觀,結構對稱,具備建築物的規模比例。兩側柱子將每4列一組的花結包圍,在近10公尺的廣闊區域上形成了網格狀。

    《有面具的大型裝飾》看來雖是相對靜態,但透過生動色彩分布增添大量活潑動勢感。明亮蓬勃色調與白色背景相映襯,流溢於整個表面,使得觀者雙眼在充滿平靜有序和動態能量的對比效果中來回移動,進而感受高度感官歡愉。

    這,也是馬諦斯一生創作宗旨:既活潑又和諧,豐富多彩且牽引人心的表現形式。

    =======================

    先不管民俗傳統,剪紙在藝術創作上是一種新媒材,至少在西方藝術史中,尚無人如此應用。這些追求色彩與形式高度平衡的藝術表現形式,已經不再是單純繪畫,而是種直覺雕塑。

    老先生曾說,剪紙藝術讓他在作品中尋得自我,與作品融合成一體,就像裁出一隻小鸚鵡時,自己隨之變成小鸚鵡般。這也是最索性乾脆的自我表達方式。當他過濾了複雜外在,裁出物體的純粹本質時,即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平衡和精確性。

    即使承受肉體衰敗老去,依舊無所畏懼,創作不輟,徹底實踐現代藝術多元開放特質。馬諦斯在晚年藉著剪紙實踐了終生藝術關鍵思想與邏輯,因為造型極為單純,更加磨練他的裝飾才能,同時實踐〝以最簡約造型激發人類最豐沛情感〞的主張;尤其絢麗色彩效果,對年輕藝術家具有重要啟發與意義。

    欣賞這些看似童趣,實則融匯大師藝術思路的精彩作品,再對照他當時的健康狀況和工作方式,你真的不得不由衷佩服,更深切感動於藝術之美好。

    =======================

    下回若有機會見到剪紙作品本倫,尤其是大型作品時,不妨仔細觀察,找找色紙上的顏料筆觸和邊緣針孔。然後還可以想像一下自己萬般榮幸地充當大師助手,被吆喝來吆喝去,在牆面上上下下整個很忙碌的畫面…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20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 畢卡索立體派特色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9-22 21:00:44
    有 28 人按讚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出版社粉絲頁: 方舟文化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東京藝大美術館長教你西洋美術鑑賞術:無痛進入名畫世界的美學養成」介紹
           
    訪問主編:李志煌
       
    內容簡介:
      ◎來自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感性以外」的美術鑑賞術
      
      在美術館或博物館觀賞各類展品時——
      
      ●除了「一般觀賞印象」與「外界評價」外,你還能提出其他論點嗎?
      ●你能清楚且簡潔地說明,眼前這幅作品為何能成為名畫嗎?
      ●巴洛克、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的特色各是什麼,差異何在?
      ●宗教畫、風景畫、人物畫、抽象畫……創作訴求大不同,怎麼解讀?
      
      「顏色很漂亮」、「構圖很有張力」、「真不愧是名畫」……,
      這種訴諸「感性」的鑑賞方式十分重要;但,光有感性還不夠。
      一般人缺少的,是「感性以外」的鑑賞能力,而這樣的能力是可以訓練的。
      日本最紅火的藝術專案負責人秋元雄史,帶你這樣鑑賞西洋美術:
      
      步驟一/從作品表現鑑賞:看懂繪圖技巧、色彩與主題等。
      步驟二/從歷史背景鑑賞:理解創作當時的社會與思想背景等。
      
      藝術名作中的確存在著「留芳百世,聞名全球」的理由。
      如果沒能仔細地解讀暗藏其中的各種主題與寓意,
      就只能淪為膚淺的走馬看花、拍照打卡。
      相較於此,習得「感性以外」的鑑賞能力,就能更接近西洋美術本質,
      日後不論碰上何種藝術作品,都能觸類旁通地舉一反三。
      
      本書共收錄23件(共22幅名畫與1件工業製品)西洋美術史上,
      曾引發各類革命性演進的關鍵作品,
      透過這些曠世巨作的剖析與解讀,無痛習得「感性以外」的美術鑑賞術。
      
      而在掌握了這套「作品表現、歷史背景」的美術鑑賞術之後,
      觀看其他作品時,你的觀點與視角也會跟著改變。
      面對藝術創作,你會有更深層的體悟、發表評論時更言之有物;
      告別過去「真好看」、「好漂亮」、「很特別」等空洞感想,
      成為談吐更有涵養、品味更上層樓的成熟大人。
        
      ◎館長帶逛!秋元雄史教你這樣參觀美術館,保證值回票價
        
      ‧常設展通常票價便宜,可用來練功;若是特別企畫展,先上網做功課。
      ‧就算一頭霧水也沒關係,觀展當下就是「張大眼睛用力看」。
      ‧把眼前所見全數「語言化」,看見什麼就說什麼,有助理解與體悟。
      ・其實沒人看得懂「抽象藝術」,這時把「體驗」設為首要目標即可。
      ・太多作品逛不完?那就以「五件集中」的方式加速參觀,怎麼做?
        
      美術鑑賞已是現代成熟大人必備的全新知識,
      無痛進入名畫世界的美學養成,就讀秋元雄史的西洋美術鑑賞術。
        
      【全書收錄作品一覽】
      ●《雅典學院》拉斐爾.聖齊奧
      ●《蒙娜麗莎》李奧納多.達文西
      ●《最後的審判》米開朗基羅
      ●《倒牛奶的女僕》約翰尼斯.維梅爾
      ●《世界的起源》古斯塔夫.庫爾貝
      ●《奧林匹亞》愛德華.馬內
      ●《印象.日出》克洛德.莫內
      ●《向日葵》文生.梵谷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保羅.高更
      ●《聖維克多山》保羅.塞尚
      ●《綠色條紋的馬諦斯夫人》亨利.馬諦斯
      ●《亞維農的少女》畢卡索
      ●《吶喊》愛德華.蒙克
      ●《紅、黃、藍、黑的構成》皮特.蒙德里安
      ●《白色上的白色》卡濟米爾.馬列維奇
      ●《橫躺的裸婦和貓》藤田嗣治(Léonard Foujita)
      ●《扎辮子的少女》亞美迪歐.莫迪里安尼
      ●《噴泉》馬歇爾.杜象
      ●《記憶的堅持》薩爾瓦多.達利
      ●《都市全景》馬克斯.恩斯特
      ●《One Number 31,1950》傑克遜.波洛克
      ●《空間概念:期待》盧齊歐.封塔納
      ●《瑪麗蓮.夢露》安迪.沃荷
           
    作者簡介:中山七里Nakayama Shichiri
    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教授、知名藝術專案負責人 秋元雄史(Yuji Akimoto)
      
      1955年出生於東京。現任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教授,以及練馬區立美術館長。
      
      1991年進入福武書店(現已改制為Benesse Corporation,倍樂生集團),兼任國吉康雄美術館主任研究員;之後因策畫「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Benesse Art Site直島)聲名大噪,成為知名藝術專案負責人(Art Projector)。
      
      2001年,秋元雄史除了孕生出直島的象徵作品:草間彌生《南瓜》「Out of Bounds」展外,更居中斡旋、企畫了舊民宅作品化的「家 Proiect」。2002年,他開始構思「地中美術館」(Chichu Art Museum)並參予指導,其靈感來源為莫內的名作《睡蓮》。自2004年開館起,他出任地中美術館長兼公益財團法人「直島福武美術館」財團常務理事,同時擔任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的藝術總監。過去,直島倍樂生一年內的遊客不到三萬名,卻在2005年突破了12萬人次,達到首次的單年度盈餘。
      
      2007年,秋元雄史就任金澤21世紀美術館館長,創下年間最多達255萬名參觀民眾的冠軍紀錄。任職10年後退休,並出任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及教授。

  • 畢卡索立體派特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10-08 22:00:12

    本集主題:「東京藝大美術館長教你西洋美術鑑賞術:無痛進入名畫世界的美學養成」介紹
           
    訪問主編:李志煌
       
    內容簡介:
      ◎來自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感性以外」的美術鑑賞術
      
      在美術館或博物館觀賞各類展品時——
      
      ●除了「一般觀賞印象」與「外界評價」外,你還能提出其他論點嗎?
      ●你能清楚且簡潔地說明,眼前這幅作品為何能成為名畫嗎?
      ●巴洛克、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的特色各是什麼,差異何在?
      ●宗教畫、風景畫、人物畫、抽象畫……創作訴求大不同,怎麼解讀?
      
      「顏色很漂亮」、「構圖很有張力」、「真不愧是名畫」……,
      這種訴諸「感性」的鑑賞方式十分重要;但,光有感性還不夠。
      一般人缺少的,是「感性以外」的鑑賞能力,而這樣的能力是可以訓練的。
      日本最紅火的藝術專案負責人秋元雄史,帶你這樣鑑賞西洋美術:
      
      步驟一/從作品表現鑑賞:看懂繪圖技巧、色彩與主題等。
      步驟二/從歷史背景鑑賞:理解創作當時的社會與思想背景等。
      
      藝術名作中的確存在著「留芳百世,聞名全球」的理由。
      如果沒能仔細地解讀暗藏其中的各種主題與寓意,
      就只能淪為膚淺的走馬看花、拍照打卡。
      相較於此,習得「感性以外」的鑑賞能力,就能更接近西洋美術本質,
      日後不論碰上何種藝術作品,都能觸類旁通地舉一反三。
      
      本書共收錄23件(共22幅名畫與1件工業製品)西洋美術史上,
      曾引發各類革命性演進的關鍵作品,
      透過這些曠世巨作的剖析與解讀,無痛習得「感性以外」的美術鑑賞術。
      
      而在掌握了這套「作品表現、歷史背景」的美術鑑賞術之後,
      觀看其他作品時,你的觀點與視角也會跟著改變。
      面對藝術創作,你會有更深層的體悟、發表評論時更言之有物;
      告別過去「真好看」、「好漂亮」、「很特別」等空洞感想,
      成為談吐更有涵養、品味更上層樓的成熟大人。
        
      ◎館長帶逛!秋元雄史教你這樣參觀美術館,保證值回票價
        
      ‧常設展通常票價便宜,可用來練功;若是特別企畫展,先上網做功課。
      ‧就算一頭霧水也沒關係,觀展當下就是「張大眼睛用力看」。
      ‧把眼前所見全數「語言化」,看見什麼就說什麼,有助理解與體悟。
      ・其實沒人看得懂「抽象藝術」,這時把「體驗」設為首要目標即可。
      ・太多作品逛不完?那就以「五件集中」的方式加速參觀,怎麼做?
        
      美術鑑賞已是現代成熟大人必備的全新知識,
      無痛進入名畫世界的美學養成,就讀秋元雄史的西洋美術鑑賞術。
        
      【全書收錄作品一覽】
      ●《雅典學院》拉斐爾.聖齊奧
      ●《蒙娜麗莎》李奧納多.達文西
      ●《最後的審判》米開朗基羅
      ●《倒牛奶的女僕》約翰尼斯.維梅爾
      ●《世界的起源》古斯塔夫.庫爾貝
      ●《奧林匹亞》愛德華.馬內
      ●《印象.日出》克洛德.莫內
      ●《向日葵》文生.梵谷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保羅.高更
      ●《聖維克多山》保羅.塞尚
      ●《綠色條紋的馬諦斯夫人》亨利.馬諦斯
      ●《亞維農的少女》畢卡索
      ●《吶喊》愛德華.蒙克
      ●《紅、黃、藍、黑的構成》皮特.蒙德里安
      ●《白色上的白色》卡濟米爾.馬列維奇
      ●《橫躺的裸婦和貓》藤田嗣治(Léonard Foujita)
      ●《扎辮子的少女》亞美迪歐.莫迪里安尼
      ●《噴泉》馬歇爾.杜象
      ●《記憶的堅持》薩爾瓦多.達利
      ●《都市全景》馬克斯.恩斯特
      ●《One Number 31,1950》傑克遜.波洛克
      ●《空間概念:期待》盧齊歐.封塔納
      ●《瑪麗蓮.夢露》安迪.沃荷
           
    作者簡介:秋元雄史(Yuji Akimoto)
    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教授、知名藝術專案負責人
      
      1955年出生於東京。現任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教授,以及練馬區立美術館長。
      
      1991年進入福武書店(現已改制為Benesse Corporation,倍樂生集團),兼任國吉康雄美術館主任研究員;之後因策畫「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Benesse Art Site直島)聲名大噪,成為知名藝術專案負責人(Art Projector)。
      
      2001年,秋元雄史除了孕生出直島的象徵作品:草間彌生《南瓜》「Out of Bounds」展外,更居中斡旋、企畫了舊民宅作品化的「家 Proiect」。2002年,他開始構思「地中美術館」(Chichu Art Museum)並參予指導,其靈感來源為莫內的名作《睡蓮》。自2004年開館起,他出任地中美術館長兼公益財團法人「直島福武美術館」財團常務理事,同時擔任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的藝術總監。過去,直島倍樂生一年內的遊客不到三萬名,卻在2005年突破了12萬人次,達到首次的單年度盈餘。
      
      2007年,秋元雄史就任金澤21世紀美術館館長,創下年間最多達255萬名參觀民眾的冠軍紀錄。任職10年後退休,並出任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及教授。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