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坦誠文章 @bigtan_bibi
高職三年級,那些被學渣碾爆的婊子們還好嗎?
-
這是我的17歲。
-
這些年 我還算可以 至少都對得起自己
謝謝你 是你的單純 給了我指引
遇見過 很多很多人 完成了一些些事情
你一定 還無法想像 多精彩過癮
誰說人生是公平的 它才不管我們想要怎樣
很感激...
我的坦誠文章 @bigtan_bibi
高職三年級,那些被學渣碾爆的婊子們還好嗎?
-
這是我的17歲。
-
這些年 我還算可以 至少都對得起自己
謝謝你 是你的單純 給了我指引
遇見過 很多很多人 完成了一些些事情
你一定 還無法想像 多精彩過癮
誰說人生是公平的 它才不管我們想要怎樣
很感激 你那麽倔強 我才能變成今天這樣
-
一個國中小婊子整天看小說、打神魔之塔,成為第一屆會考白老鼠,啃著4B1C的成績單,虛度三年光陰,鑽進了和自己實力門不當戶不對的花商應外科。
因為該死的虛榮心,覺得制服好看,殊不知這是許多人不惜放棄花中、花女而擠進的志願,突然意識到這種落差的小婊子,第一次段考馬上成為大家口中的吊車尾。
-
高職生活的第一天,就被會計老師多留半個小時輔導,一方面覺得第一天就留是在哈囉,但意外地覺得會計有趣。
除了會計之外,其他作業都是抄別人的,每天到學校第一件事就是抄作業當小婊子,覺得身為高中康輔豬,自己ig粉絲人數有兩千就是網美,整天打公關跑社慶有夠快樂交一堆朋友,然後繼續吊車尾。
面臨高三,總幻想可以靠會計乙級技優申請國立大學,但赫然發現在校成績太爛,進不了證照班,就突然有種算了,反正我就這樣子吧,沒差吧?的感覺,繼續混。
這是我的17歲。
-
有天被經濟科老師唸了幾句,上課都不聽,以後能去哪?當下原本不以為意,但到家後就突然想起這句話,陷入一陣沉思。好好笑,對,我怎麼那麼好笑。
以為會計好就能當上會計師嗎?以為大學考試沒有其他科目?能考去哪?到底能幹嘛?
這是我的17歲,第一次為了自己的人生思考,不是僅僅因為制服好看而做的選擇。
-
暑假結束後高三來臨,把課桌椅從最混的最後一排搬到講桌旁,迎面而來的是一整年的倒數生活與考試抱佛腳,放學後晚自習,晚自習後再到麥當勞,那時後每天兩包大薯胖爆。
是真的吧?人生第一次意識到,努力是有收穫的。
班排名從32到一段26,再到班排20內,五模校排前50;從一個大學渣,到前10名學霸跑來問我專業科目怎麼讀的;從段考完大家討論說,欸你剛剛猜了幾個C,到切磋很難的題目,順利分析出答案。
是真的吧?17歲的我終於有資格選擇未來嗎?
-
17歲接著統測一同完結,經濟從0分讀到96分,英文從20分背到72分,但數學只有24分。
雖然沒有考上第一志願,但還是很感謝17歲的自己。
-
高中老師曾經放過一部日本電影《墊底辣妹》,是真人真事改編,辣妹從小學程度最後考上慶應大學。當時看完衝擊很大,甚至得到了人生座右銘「沒有做不到的事,只有不夠努力的自己」。
比起那些不切實際的人生勝利組故事,這種比自己還慘的人設,靠努力翻轉的情節更加吸引我的目光。但數學真的很擊敗,不是我在開玩笑,被當三年真的不太吸引人。
-
有次班導在課堂上,要大家站起來說出自己的志願科系,那時我很彆扭地說,我想考O大會計系。
原本預期班上會出現嘲笑聲,大家說著「會的啦,一定可以的,你那麼認真」,真的差點哭出來。
這是當初只想著,喔,花商制服好好看的我,
從來不敢想像的情節。
-
如果沒有那個放手一搏的17歲的自己,就不會有現在的我。
-
比起制式的考試,大家應該更需要知道,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想要做怎樣的工作,想要過怎樣的生活。
雖然不知道自己未來會過得好不好、體不體面,但知道自己絕對不會想念個大學,什麼都沒學到就畢業,應徵了不用念大學也可以做的工作,再來抱怨自己怎麼那麼慘,沒人愛,沒人疼,沒錢,變成怨天尤人的人生失敗組。
-
17歲是人生第一個選擇的關卡。
那時總說,天啊,我的人生好難,
但其實更難的都在17歲之後。
常告訴學弟妹說,就算不喜歡這個科系、不去轉系也沒關係,至少也要找出自己的興趣,思考自己要做什麼、學什麼、怎麼找資源。但比起做選擇,大家需要的是學會為自己思考。這是我的17歲領悟到的第一件事。
-
很多人會問打工好不好?老實說,打工也要有有目的,至少花一樣時間、賺差不多的錢,至少也要是對未來加分的工作,更不是父母花大錢讓你念書後,你因為打工荒廢課業,本末倒置。
每個人一樣都讀大學,但畢業後,自己的籃子裡裝的東西不見得一樣,你可以裝滿兩個、三個籃子,但你也可以把你的籃子丟了。
-
比起那些很厲害的國立頂大生來說,真的很微不足道,甚至那個17歲的小婊子也沒因為努力,就像電影演的那樣,一舉衝破天際。
但我還是很感謝17歲的自己。
謝謝你,謝謝你好好地長大了,
漸漸成為了別人眼中的引路人。
-
不管你現在在準備什麼考試,做著什麼樣的工作,念著什麼樣的科系,我們繼續走下去,繼續往前進,看這條路我們能走到哪裡,走到那個我們都想去的地方。
後記:
其實上面應該要附加一點黑暗的成分,到後期發現好像唸的還行的時候,如同標題所述,有些討厭鬼剛好很聰明(不是同班的),就想要讓他們嚐嚐被學渣碾過的羞辱感,對於考生來說,最簡單的動力我歸類成以下三種:
有效程度 🌝🌝🌜🌑🌑
1.在學科中得到成就感 (順便從中找興趣)
有效程度 🌝🌝🌝🌝🌑
2.虛榮心 (考試不求過求排名,讀書為了被說好厲害)
有效程度 🌝🌝🌝🌝🌝
3.碾過那些婊子,多跟成績好的人吵架 (這招太屌)
#花蓮高商 #應用外語科 #會計系 #康輔社 #墊底辣妹
#學渣 #統測 #十五歲的自己 #劉若英 #童軍社 #考試
申請國外大學在校成績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海外讀研經驗傳授】#實用QA
留學申請乃漫漫長路,常會有種「啊⋯⋯如果我當時知道/做了 xxx 就好了」的想法,做好申請國外學校的準備絕非一蹴可幾,即使沒有考慮要出國讀書,把自己的學習歷程好好記錄下來,也會有令你意想不到的收穫。
美國研究所碩士班基本上要求的文件大同小異,不外乎履歷表(Resume)、申請動機(Statement of Purpose)、推薦信(Recommendation)、在校成績(GPA)、英文能力成績(TOEFL/GRE、GMAT),文章中,Alice Yang(哈佛姐夢遊矽谷)要將她的經驗與了解傳授你。針對某位版友想申請哈佛教育學院所提出的問題,希望解答能給有需要的人參考→
▍Email 訂閱《全球事件簿》每週接收世界消息 >> bit.ly/2PfOGnb
▍春季刊《世界人才在台灣》>> bit.ly/3pQtPE7
▍2021 全年份季刊一次訂 >> bit.ly/3bfZJEW
申請國外大學在校成績 在 葉丙成 Benso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美國法院的驚天判決帶來的省思】
看到親子天下執行長 何琦瑜 引的美國這個新聞,很值得我們關注。一方面是以申請國外大學為標的的國際學校,未來該如何因應。另一方面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美國法院認定了考試取才,是讓窮學生更難翻身。
前幾年我寫過,現今以考試分數為主的選才方式,會讓沒有資源補習的弱勢孩子很吃虧,更難翻身。但台灣仍有許多人看不清楚這個問題,依然認為聯考取才才是窮人翻身的機會。
事實是,大多數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考試是很難考得過中產家庭的孩子。以考試分數為主的取才方式,對大多數窮孩子是壓著他們無法翻身的主因。
美國這次的判決的主因,正是如此。
———
何執行長寫的這段分析很精闢:
「這是個值得注意的典範轉移。
高等法院判決,加州大學系統未來「不得」用SAT或ACT等標準化測驗成績篩選學生。因為標準化測驗成績,對弱勢和殘障學生不利。這是高等法院因應一名殘障學生提出訴訟的判決。
這篇文章裡引用2015一份研究發現,SAT成績最低分群,多半來自年收入未達兩萬美金收入的家庭;而高分群,多半來自家庭年收入20萬美金以上的家庭。若用種族分析,社經地位較低的西班牙裔和非裔美國人,成績都低於亞裔和白人同儕。顯示標準化測驗是有利於社經地位優勢的族群,對弱勢家庭不公平。
過去我們在爭論入學方法時,很多人主張會考或學測指考等紙筆測驗,是有利於弱勢家庭的孩子,能讓階級翻身最「簡單公平」的入學方式。但這個判決顛覆了這個長久以來的假設。
補充背景說明一下,美國如果不採納SAT等標準化測驗,他們的大學用什麼素才選學生呢?除了台灣漸漸也了解的各種多元表現/作品集外,還有各校不一好多要回答的小論文(多半是幫助學校認識學生特質的那一類題目),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我覺得對認真努力的弱勢學生是有利的,但也是台灣最害怕覺得最不公平的,就是高中三年的在校成績。在校成績的組成,不只是大小考成績,也包括上課參與、作業繳交等「勤奮度」的評量。在《恆毅力》一書中,作者也提到他們的研究發現,美國高中三年的在校成績,比SAT等標準化測驗,更能準確預測學生的恆毅力和未來表現。
目前加州大學考慮上訴中,不知道結果如何。不過這則判決應能刺激大家想一下,我們長久以來習慣的自以爲是的假設,真的是對的嗎?」
申請國外大學在校成績 在 白瑜 心星占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白瑜在電影[模犯生 ]裡看到的人性心理:
如果沒有意義,人生會是什麼樣子? 】
高智商、高效率、高專注力、高理解力、高整合力、高表達力。如果可以同時擁有這些,你想要拿什麼來交換,來當一個炙手可熱的菁英呢?
泰國電影「模犯生」,給了一個如同「美人魚」故事「用聲音交換雙腿」一樣的殘酷考驗——
讓一個人,在平窮困頓的環境裡,擁有強大的大腦裝置。
在我看來「模犯生」提出了幾大人性心理的議題:
1)如果可以突破環境困境,該如何運用自身的資源?
小琳,天才高中生,她的學習能力,是同班同學望其項背的高手級能力。葛瑞絲和阿派,這對情侶,一個為了參加社團一圓演員夢,一個為了獲得學歷好接收家族事業,一同用「足以讓一個貧困學生輕鬆生活」的金錢籌碼,想與高材生小琳交換考試答案。
這對於小琳來說,簡直是久旱逢甘霖般的機遇,這樣的無本生意,靠自己,就能一解家中困頓,只要簡單這麼一想,就感覺自己可以變身正義的化身,從天而降,拯救單親爸爸苦撐家境與女兒學業的局面。
高智商,出於自己的努力,再用努力得來的成績,為辛苦的爸爸解決經濟難題,這樣的運算公式馬上成立,於是,用「金錢交換考試答案」的「作弊交易」一拍即合。高材生小琳落入「用自身資源獲得經濟支持」的「假象正義」裡。
2)如果想要追求認同,如何看待自己內置的能力?
這群高中生,無論是天才小琳、班克,還是富二代葛瑞絲、阿派一席紈褲子弟,他們有充分認知自己擁有的資源的能力,更有充分生產和建立資源的能力。小琳、班克努力學習,拿獎學金為家裡減輕經濟負擔。小琳入學面試時,在校長面前計算入學費用的這一段,就是「發揮自己的認知資源,以求獲得認同,爭取更多資源」的充份表現。
但經濟的拮据、爸爸的疲累、媽媽的困境⋯⋯如果這些能力,無法直接助益於自己追求的認同,該怎麼辦?
於是,小琳發展了「鋼琴曲作弊法」,掉入「為了得到而不斷追求」的「匱乏性生存」陷阱中;而班克,經過舉報、掙扎,也加入了「為生存而戰」的思維困境裡。
3)如果有資源願意注入「自我認為匱乏」的區域,該如何整合現有資源與外部資源?
兩個天才高材生,一樣的出生貧寒、父母困頓。每天看著家人的身心疲乏,「作為只會學習考出好成績的孩子,我能做點什麼呢?」這是小琳和班克,不可避免,一直在不停高頻率運轉的問題。
一心求學的年紀,核心價值觀受到這樣巨大實際生活的考驗,連精神都會跟著動搖吧!
此時想不勞而獲的富家子弟們,乘虛而入,運用「同為學生需要交代成績」的同理心洗腦,再用「大家都輕而易舉可以提供資源」、可以「金錢與知識有償交換」作為誘惑,小琳和班克的價值觀,毫不猶豫的轉向了「不向命運低頭」的「一心求榮」的心理欲求中。
4)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有衝突,要如何辨別取捨?
為了生涯規劃,葛瑞絲和阿派需要成績單、小琳和班克需要一筆錢申請國外的大學。
當「需要」變成「虛妄的想要」,交易再次被啟動。因為各自都有目標要達成,各自都有門檻阻擾,舉步維艱。那麼,就合作一把吧!
跨國作弊,在時間上「獲得先機」,金錢和知識各取所需,高材生生與富二代們又再一次一拍即合。
為了能夠支撐這麽龐大計畫的實施,「作弊小作坊」必須擴大邊際效應,以便滿足多方利益。而交易被滿足的同時,組織、計畫都必須精密運算的。
這時候,有誰又有精力去思考:「如果精密計畫的哪個環節斷鏈、出錯,個人信用破產的風險是什麼?」他們已經不知不覺地擴大了「目標」的「即時效應」,掉入單一的「目標導向」,走火入魔。
5)沒有意義的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分別?
周星馳在電影「少林足球」裡面有一句經典台詞:「做人如果沒夢想,那跟鹹魚有什麼分別?」如果,再在這句經典台詞後面再追問一句:「沒有意義的夢想,跟鹹魚又有什麼分別?」你又怎麼想?
在跨國作弊失敗後,高材生小琳後來想通了。如果她的夢想,是讓爸爸和自己的生活過得好,可以用自己的能力,支持別人的獨立和成長,把自己的能力放在「對自己、對社會有幫助」的意義上,她和爸爸的生活才能過得好,她才能活得安心而有意義。
而高材生班克顯然覺得,人生的意義就是巧取豪奪,外在的豐滿可以遮蔽內在的空虛無力。
兩個同樣出身貧寒的天才,在雷同的經歷中,抉擇了不同的意義,樹立了不一樣的人生觀。
話說回來,一個人過得好不好,不管人前如何風光無限、低調嚴謹,我們終究逃不過有別於「鹹魚」的人性考驗——自我審判。
而自我審判,終究只是在思考「意義」這件事。
#模犯生
#badgenius
#白瑜的心然空間
#點這裡可以看白瑜在電影裡看到的人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