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生老病死出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生老病死出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生老病死出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生老病死出處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BBC中文網】東西方有關牀的13個有趣事實 在一天的長途奔波後,沒有什麼比上牀休息再好不過的事了。牀,這個供人們休息和睡眠的地方,其實還有更多的趣聞和歷史。 牀還是英國女詩人雷切爾·隆恩(Rachel Long)創作的靈感來源。她還寫了一首《牀的頌歌》。 牀既是慾望和夢想的空間,也是色情的舞...

生老病死出處 在 心地?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22:10:38

#詩集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更替,就像我們生老病死的過程。 在現實生活裡,經年累月酸甜苦辣的日子,假如我們能將生老病死的無常、榮辱得失的好壞,都不掛在心上,那就是人間最好的時節了。 什麼是人間好時節? 只要我們心好, 看人一...

生老病死出處 在 uulin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6 14:36:22

關於夏日清晨的變身 她有時是狂風暴雨過後的一道彩虹,在空氣中若隱若現。她有時是一座精美的花園,隨著四季更迭循環著生老病死。她是信手捻來的一張碎紙,上面的詩句隨著微風飄盪無所為意。她是一道火焰,將千萬個自己焚為灰燼不留一絲牽掛。她是艾蜜莉·狄金森。 「彩虹從不告訴我」 彩虹從不告訴我 狂風暴雨來襲...

生老病死出處 在 uulin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08:48:08

關於夏日清晨的變身 她有時是狂風暴雨過後的一道彩虹,在空氣中若隱若現。她有時是一座精美的花園,隨著四季更迭凝視著生老病死。她是信手捻來的一張碎紙,上面的詩句隨著微風飄盪無所為意。她是一把火焰,將千萬個自己焚為灰燼不留一絲牽掛。她是艾蜜莉·狄金森。 「彩虹從不告訴我」 彩虹從不告訴我 狂風暴雨來襲...

  • 生老病死出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04 10:29:15
    有 12 人按讚

    【BBC中文網】東西方有關牀的13個有趣事實

    在一天的長途奔波後,沒有什麼比上牀休息再好不過的事了。牀,這個供人們休息和睡眠的地方,其實還有更多的趣聞和歷史。

    牀還是英國女詩人雷切爾·隆恩(Rachel Long)創作的靈感來源。她還寫了一首《牀的頌歌》。

    牀既是慾望和夢想的空間,也是色情的舞台。除睡眠外,人一生的生、老、病、死無不在牀上演繹著。

    BBC為你梳理了我們最鍾愛和富有詩意的家具 - 牀的13個有趣事實。

    一、八萬年前的牀墊

    牀墊比牀出現更早,有關牀墊的最早證據來自七萬七千年前的石器時代。

    在南非的洞穴中人們睡在手工編織的牀墊上。洞穴本身就不是很舒適,再加上為了避免各種爬行的蟲子人們還需要把牀墊墊高 。

    因為那時人們吃住都在洞穴中進行,久而久之牀墊變得骯髒油膩,人們之後就會點火將之焚燒。

    二、最早的牀就是一堆石頭

    土耳其的加泰土丘(Catalhoyuk)是新石器時代(一萬年前)最早的城鎮。人們在搭起的平台上睡覺。

    而在蘇格蘭奧克尼群島擁有六千年歷史的斯卡拉布雷(Skara Brae in the Orkneys)人類定居點中,人們也是在堆起的石頭上睡覺,像動畫片《摩登原始人》裏那樣。這其實就是最早的牀。

    三、古埃及人的牀

    富有的古埃及人牀腿有精美的雕刻,底部往往雕成動物爪子形狀以支撐整個牀。

    跟現代牀相反的是,古埃及人的牀不是平的,它中間彎曲或是牀腳向下傾斜,比牀頭低。因此,牀尾處往往要放腳凳以防止人往下滑。

    四、睡在牀上不意味著高人一等

    在西方,睡在牀上而不是地鋪意味著你的社會地位更高。但在東方和世界其它一些地方未必如此。

    例如,日本傳統的榻榻米就是直接鋪在地板上的。

    在哈薩克斯坦的部分地區,人們用一種叫tushuks的睡袋鋪在地板上睡覺仍然十分普遍。這是因為傳統的遊牧習慣,不得不攜帶帳篷和牀一起遷移。

    五、羅馬人和希臘人在牀上吃飯

    古羅馬人和希臘人的牀更是多功能的:它們不但用於睡眠,同時還用於就餐。人們會斜倚在牀上,伸手拿桌上喜愛的食品來吃。

    因此,下次你在牀上吃東西時也不必感到內疚,因為你只不過是追隨羅馬富人的習慣而已。

    六、一些中世紀的牀巨大無比

    在中世紀的歐洲,大多數窮人是睡在稻草和乾草上的。

    但富人則開始打造「大牀」。這些牀巨大無比,最著名的當屬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時代晚期的維爾大牀(也有稱韋爾鎮的大牀,Great Bed of Ware)。

    這些牀超大,足可以睡下一整隊足球隊員。這種牀設計成可拆除移動型,因此,當有錢人旅行到下一個鄉村莊園或城堡時就可以帶上它。

    七、與牀有關的引文短語從何而來?

    英語中有一個短語叫「sleep tight」, 意思是睡個好覺。這個短語的來歷就跟牀的製造有關。

    早期的現代牀通常都是木牀,牀腿和牀架都是木製的。但是牀中間的格柵繩索往往使用天然纖維,它們有伸展性,有時會變得鬆弛因此需要扯緊。這就是「sleep tight」晚安短語的出處。

    八、四帷柱大牀彰顯身份

    四帷柱大牀(the four poster bed)誕生於1400和1500年代。這種牀上面有頂和遮蓋,周圍則有厚厚的帷幔。牀上還有許多靠墊。整個牀就像一個小劇場一樣。

    這種漂亮的四帷柱大牀是展示身份的方式,不僅僅是因為牀主人需要侍從伺候。

    九、牀曾是政治生活的中心

    近代早期,牀在歐洲君主政治生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包括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和英國國王理查二世是宮廷中發展這種文化的兩位主要君主。

    對他們而言,牀是政治生活的中心。巴洛克政治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國王和王后就是國家權力的化身。

    因此,你越靠近君主和他們的私密日常生活,你就越得寵。君主的牀就是一個舞台,它是君主進行各種活動和禮儀的中心,以展示誰才是他們最得意的大臣。

    在凡爾賽,最受寵的大臣甚至可以獲得邀請見證國王晨起的經過。

    十、嬰兒搖籃上方掛刀辟邪

    過去,基督徒相信人在睡覺時非常脆弱,這時他們的靈魂容易受到攻擊,因為魔鬼的力量在黑暗時達到巔峰。

    《聖經》中有許多人們在睡夢中被謀殺的例子。因此,人們在上牀就寢前有一大堆禮儀。

    除了最常見的牀前祈禱外,人們還會用一些由珊瑚製成的辟邪物和護身符防身。有人還會在脖子上戴狼牙,嬰兒的搖籃上方也會懸掛鐵刀辟邪。人們認為金屬可以抵禦惡魔攻擊。

    十一、牀墊越多越好

    同樣在近代早期,家家戶戶都非常重視牀,並為此投入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金錢、時間和資源。取決於你的身份地位有多重要,你可以把6個牀墊重疊起來。人們花在牀以及牀上用品的開銷佔整個資產的三分之一。

    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在遺囑中把他認為第二好的一張牀留給了他妻子,廣為人知。

    十二、英國女王維多利亞時代引進鐵牀防病

    直到19世紀,幾乎所有牀都是木製的。大約在1860年代,人們開始意識到病菌的存在,木牀框容易受到細菌和虱子的攻擊,因此人們開始改用鐵牀架。

    鐵牀更容易清潔,因此也更衛生。同時,牀墊設計也開始改變,螺旋式彈簧牀墊開始應運而生。

    十三、英國女王維多利亞時代發明了嬰兒室

    在古代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一家人都是睡在同一張牀上的。但1837年至1901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人們開始辯論是否應該分牀睡。

    維多利亞健康專家撰文寫道,兒童應該與父母分開睡,以免他們的青春能量在夜間睡覺時被成人吸走。

    #生活 #歷史 #文化

  • 生老病死出處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5-16 14:00:00
    有 489 人按讚

    明成祖尋覓建文帝 需要鄭和七下西洋?(一)|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燕王的人馬已經到達了南京金川門,建文帝打算出迎,左右人等都散去了,只有幾個貼身侍從在旁邊。建文帝嘆息說:「我沒臉相見啊!」於是在宮裡放火自焚了。燕王高風亮節,摒棄前嫌,派遣太監前往救援,可惜來不及了,只從大火中把建文帝的屍首搶了出來。燕王哭著說:「你果然如此癡呆啊,我來是為了幫助你做好皇帝,你竟渾然不覺,而走上絕路!」

    中國古代有一本書叫《春秋》,有一個歷史時期叫春秋時期,另外,還有一種寫歷史的方法叫做春秋筆法。上面這段文字是燕王朱棣幹掉自己的侄子建文帝篡奪帝位後,史官運用春秋筆法描寫建文帝之死的「傑出」作品。當我們查閱中國的史書時,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遭遇春秋筆法了,那些毫無出處和佐證的歷史根本沒有參考價值。更可怕的是,許多史官在皇權的威懾下胡言亂語、胡編亂造,誤導我們這些後世的閱讀者。

    建文帝之死就是一宗無頭案。當時宮中大火也許是真的,但那些給朱棣臉上貼金的描寫,你要真信,就上當了。建文帝也許的確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了,這讓他的叔叔朱棣十分煩惱。如果這個侄子還活著,可以逼迫其「退位」給自己;如果這個侄子的屍首找到了,舊帝死了,自己可以順理成章地繼承大統,成為新皇帝。找不到建文帝,朱棣只能編一套瞎話,說這個侄子想不開,放火燒死了他自己,龍椅自然也就該由叔叔來坐了。

    朱棣當上皇帝,按說這宗無頭案也就過去了。然而朱棣在位期間,命令手下一位太監率領龐大的艦隊和士兵,劈波斬浪,耗資無數,多次下西洋,讓人不禁疑惑朱棣做這件事的動機,是不是為了尋找那個人間蒸發了的建文帝?

    找個逃跑的廢帝,用得著七下西洋嗎?

    那個太監,就是大名鼎鼎的鄭和。其實他本名不叫鄭和,而是姓穆罕默德,一聽這個姓就不是祖籍中土的人士。實際上,鄭和的祖先原本是中亞貴族,在元朝初年遷到了中國,後來定居於雲南,取了一個漢姓「馬」,與穆罕默德的「穆」字諧音。鄭和本名馬三寶,12歲的時候,飛來橫禍,明軍打到了雲南,他被抓進了軍營,閹割後做了太監。不幸中的萬幸是,他跟對了主子,進入了燕王府做事,這位燕王,當然就是後來的明成祖朱棣了。

    朱棣對這個馬三寶非常賞識,在發動叛亂後,馬三寶還為朱棣立下了戰功,看來這個太監絕非常人。打下江山之後,朱棣論功行賞,賜馬三寶「鄭」姓,改名鄭和,授予四品官職。皇帝賜姓對於臣子來說,是至高無上的榮耀,許多一品大員也沒有這樣的待遇,可見鄭和多麼受到朱棣的器重。

    永樂三年(即1405年),鄭和奉皇帝的命令,率領28 000餘人、40餘艘船,從蘇州劉家河出發,開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壯舉。到宣德五年(即1430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為止,鄭和帶隊總共7次下西洋,每次的人員、船隻規模基本上都和第一次沒有什麼差別。按照永樂皇帝朱棣的詔書,下西洋的目的是揚我天朝國威,讓四方蠻夷歸服。不過根據《明史•鄭和傳》透露,「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踪跡」,也就是說,朱棣懷疑建文帝跑到了海外,所以派鄭和去尋找這個廢帝的下落。

    這的確是一個貌似合理的下西洋理由。在儒家思想的灌輸下,古代中國人非常熱衷於維護「正統」,朱棣雖然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但按照正統的說法,朱元璋的位子是要傳給大兒子的,大兒子早死,所以才傳給了大兒子的大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皇位根本沒有朱棣什麼事兒。朱棣奪位之後,當時的天下第一大儒方孝孺拒絕為他服務,披麻戴孝在朝堂之上寫下「燕賊篡位」,憤怒的朱棣滅了方孝孺的九族後還不解恨,連帶著方孝孺的弟子、朋友一併殺戮,這就是所謂的滅十族。

    這種維護正統的觀念在古代異常強大,所以一天不能確定建文帝已經死了,朱棣一天都不能安心。這樣看來,讓自己的心腹鄭和興師動眾地去海外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並不算是鋪張浪費,事關自己的寶座,花多少錢都是值得的。

    但是這個理由無法解釋朱棣為什麼讓鄭和前後六次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時朱棣已經死了),從永樂三年一直找到永樂十九年。第一次下西洋,鄭和的船隊就已經到了印度西海岸一帶的古里,並在那裡立碑留念,碑上刻字「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如果倉皇出逃的建文帝能跑到比古里還遠的地方,那得在海上以劉翔一般的速度飛奔了。尋找一個生死不明的廢帝,根本用不著下西洋這麼多次。

    所以,尋找建文帝最多只能算是個附帶任務。那麼揚我國威是不是主要任務呢?明朝的確有這樣的傳統。朱元璋開國之初,就派人奔赴日本國和東南亞各王國,宣布現在中土是明朝了,各位要積極前來朝貢,還把許多東南亞王國列為「不征之國」,那意思就是天朝不會派兵攻打你們,你們不用害怕,我天朝過去不稱霸,現在雖然強大了,但還是不打算稱霸,只是你們一定得來朝貢啊!

    明朝建立的事情,經過朱元璋這麼大肆宣傳,早就被東南亞各國所知曉了,本來不需要再去宣傳。不過朱棣篡位之後,為了打扮自己的「正統」形象,還是很有必要再次對外宣傳宣傳,讓國際友人都知道自己是如假包換的明朝新皇帝。

    鄭和下西洋在外交上的確下足了功夫,每到一國,就和國王搞好關係,撒下大把的財物,力邀國王派出使節回訪天朝,甚至有些國王還親自動身回訪天朝。當然,那個時代不是聯合國裏一國一票,大家平等的當代,當年那些東南亞國家國王雖然貴為國家元首,其實比部落酋長強不到哪裡去,隨便帶一些土特產去明朝,就能獲得豐厚的回報,順便旅遊一下見見世面,還不用自己掏路費,何樂而不為呢?有些小國國君甚至在旅遊期間,病死在大明王朝境內,真是此間樂,不思蜀啊!

    但話分兩頭說,如果鄭和下西洋真的是為了揚我國威,建立睦鄰友好關係,明朝似乎也太不值得了。首先論實力,當時鄭和接觸的這些東南亞、南亞國家沒有一個能上枱面的,不論人口、面積還是經濟,和明朝至少差兩個數量級。一頭獅子願意和一群狼睦鄰友好一下,卻肯定懶得搭理一群老鼠。生物界的規律如此,古代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弱國無外交。第一次下西洋,鄭和這個老江湖就已經把這些小國的實力摸得八九不離十了,揚我國威的目的也已經達到了,沒必要再浪費財力再下西洋了吧?

    其次論距離,鄭和拜訪的一些國家甚至遠在印度洋的西海岸,那些阿拉伯部落和非洲沿海部落除了給天朝送來幾隻長頸鹿,讓天朝誤以為是麒麟之外,還有什麼利用價值呢?就算是為了交朋友,也沒必要帶上兩萬多士兵和幾十艘大船過去吧?

    千萬別低估朱棣與鄭和的智力,這一君一臣完全可以位列最精明的一批中國人之列,千萬不要以為,他們只是腦子發熱,才幹出這種賠本賺吆喝的事情。不會,絕對不會!這君臣之間一定還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鄭和連下西洋,其實是為了執行某些秘密任務。

    差錢,還是差錢

    下西洋行動的總策劃是朱棣,因此我們得站在朱棣的角度來想問題。作為一個泱泱大國的皇帝,朱棣要處理的重大問題無非是兩件事,一件是國防,要時刻警惕元朝的後裔——蒙古人捲土重來。朱棣雄才大略,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直面北方的挑戰,並數次御駕親征,大大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實力,使蒙古鐵騎幾十年間不敢越雷池一步。鄭和下西洋顯然和國防扯不上關係。

    另一件就是內政了,朱棣面對一個老爸朱元璋留下的難題:差錢。

    其實,中國境內金礦和銀礦十分稀少,因此在金屬作為貨幣的古代,一旦中國的經濟有所發展,經濟總量和貨幣總量的矛盾就會日益突出。朱元璋一開始試圖沿用元朝印製紙幣的老辦法,發行大明寶鈔來增加貨幣供應量,與日益增長的經濟總量相適應,結果由於無法控制紙幣的貶值問題,大明寶鈔可恥地失敗了,民間依舊用銅錢作為貨幣。

    但是銅錢本身是賤金屬,一枚銅錢的價值很小。在小額交易中銅錢還是很方便的,比如買棵白菜、打瓶醬油甚麽的,但是經濟越發展,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大額交易,這時銅錢的麻煩就來了。大額交易對銅錢的需求量非常大,可是古代銅的開採量受到技術落後和銅礦難尋的限制,不能在短時間內提升。同時從鑄造角度看,鑄造一批銅錢和鑄造一批銀幣所費工時基本一樣,但是平攤到每枚錢幣上,銅錢的鑄造成本同它本身的價值相比,就非常可觀了,相反銀幣由於本身價值高,所以鑄造成本相對來說比較低。
    (二之一,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生老病死出處 在 游大東【鴻鵠志-影視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4-01 10:00:00
    有 185 人按讚


    【 2017年舊文重推/張國榮逝世十七周年 】

    四月一日,憶念哥哥。

    我的懷念方式有二,也可視為一種習慣,就是在每年哥哥的逝世周年紀念,細聽他兩首偏鋒主打 ── 《偷情》(《紅》/1996)和《枕頭》(《Untitled》/2000),以及重溫他的幕前演出。去年因為電影節選播的緣故,人生第一次在戲院觀賞吳宇森執導的《英雄本色》4K數碼修復版,鏡頭下,狄龍(宋子豪)如此的英氣、發哥(Mark哥)如此的霸氣、哥哥(宋子傑)如此的帥氣(還有稚氣),30年前的經典,再看依然情懷不老,無可替代。

    至於今年的選擇,是在網上觀賞張國榮在《浮生六劫》(1980)的演出片段。熟知背景的讀者都知道,年青時的哥哥原本在英國讀書,後來因為父親酗酒中風而中途輟學回港,1977年參加麗的電視舉辦的《第二屆亞洲業餘歌唱大賽》,憑演繹Don McLean經典金曲《American Pie》而獲得香港區亞軍,順理成章簽約麗的當演員,參演過的劇集計有1978年的《鱷魚淚》和《浣花洗劍錄》、1981年的《對對糊》和《甜甜廿四味》等等。

    為何刻意選擇《浮生六劫》?因為每逢媒體記者撰文講述哥哥在麗的拍劇的歷史時,總會出現上述這些劇名,惟獨極少提及《浮》劇,其實這齣由李兆熊監製(與麥當雄、屠用雄並稱「麗的三雄」);蕭若元、江龍、程潔茵擔任故事創作的經典港劇,在過去半世紀的本地電視發展史之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1980年2月4日首播的《浮生六劫》,周一至周五,每晚八時追打收視乏力、夏雨主演的「翡翠劇場」《名劍風流》,造就麗的強勁氣勢,及至後來麗的派出《大地恩情》接捧,結果使甘國亮創作的經典《輪流傳》播至22集腰斬,成為五台山一時佳話,講到亞視執笠為止。

    翻查資料,《浮生六劫》的「劫」,又稱「劫波」,梵文為「Kalpa」,原為古代印度婆羅門教極大時限的時間單位,佛教沿用之,意思是對人類而言,無法計算的極長時間,說明世界生成與毀滅的過程。
    「浮生」二字的詞義相對簡單,就是浮生若夢,人生短暫而虛幻,引伸下去,大概也會聯想得到,《浮生六劫》是長劇格局(全劇76集),因為要說的,正是故事主人公(岳華飾演的程瑞祥)面對1949年中國解放後的大時代變遷(逃難來港、家貧賣妻、拉人力車維生)的起伏跌宕,經歷富貴榮華(自立門戶搞海味生意)和痛苦交纏(與梁淑莊、周慧娟和馬敏兒三女角的情感轇轕;梁淑莊病死令他出現事業危機;與陳秀雯的父女關係欠佳等),走到人生邊上,回望過去,人生旅途不過是一場春夢。

    雖然岳華是主角,但張國榮在《浮》劇中極為搶鏡。岳華飾演的程瑞生一角,因為得到上海大亨車月亭(平凡飾)的幫助,才能平步青雲,車月亭有三名子女(改名見家族南遷的背景,有心思),分別是長女車京生(魏秋樺飾)、二女車滬生(馬敏兒飾),以及三子車穗生(張國榮飾)。車穗生的角色設計,看似《儂本多情》(1984)的詹時雨相近(都是富家子弟),其實兩者不盡相同。張國榮飾演的車穗生,是屋企有錢,父親過份溺愛驕縱的貴公子,至於詹時雨,有很重張愛玲筆下《第一爐香》花花公子喬琪喬的影子(當年甚至有指《儂本多情》的劇組抄襲張愛玲原著),他得不到老父寵愛(其母亦然),卻因家中富裕,而變成詹家的「失匙夾萬」。

    重溫《浮生六劫》的片段,驚訝張國榮雖然從未接受過任何正統演藝訓練,竟然可以在舉手投足之間,演活了車穗生應有的貴氣(演得極之自然,完全沒有新人的稚嫩感覺),這種氣質,在當時的「五台山鮮肉市場」上甚為罕見,能夠與之競爭的,只有在《輪流傳》飾演王穎兒(森森飾)胞弟王啟聰的陳百強,二人代表不同電視台,透過電視機隔空比併,為港劇中一眾少爺仔角色重新定義,變得更加立體。

    去到《浮》劇後段,車月亭死後,車穗生既要揭發趙振鵬(劉志榮飾)的罪證,又要顧及車京生的姊弟情(她是振鵬的女人),性格上變得沉鬱、冷靜,張國榮演繹時,處理得剛剛好,細膩而不過火,十分好看,大概當時麗的節目總監麥當雄發現張國榮是Born to be an actor,所以給予哥哥極重戲份(劉翁可是當年的麗的當家小生,兩者的戲份幾乎一樣多!)。後來哥哥在合約完結後,過檔無綫,結果大紅大紫,漸漸登上巨星之巔,證明麥當雄實在獨具慧眼,不過,倘若當年哥哥念舊,繼續留守麗的(或後來的亞視),他往後成績至少打個三折,而香港的演藝界輝煌歷史亦會完全改寫。

    *原文刊於2017年4月1日《蘋果日報》 ─ https://bit.ly/3dJIDP5
    *圖片出處:1980年2月9日《電視週刊》

    【 憶念哥哥系列 】
    *陽光今天這麼燦爛,多麼想你:http://bit.ly/2GpOyfi
    *《春光乍洩》之當年王家衛玩即興:https://bit.ly/2UzP2Vv
    *新聞故事,張國榮16年前自殺,突發記者何以沒有拍到遺照的內幕:https://bit.ly/2JwbPuU

    (01042020)

    #游大東 #游大東影視筆記 #張國榮 張國榮國際歌迷會 Leslie Cheung International Fans Club 做乜膠睇電視 Written on the Wind(電影資訊) 快樂的 #張國榮逝世17周年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