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生於卒于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生於卒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生於卒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生於卒于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活水來冊房,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本來想偷個懶端午就好好放個假不發文了,滑一滑臉書還是看到很多人分享「戰前沒有屈原傳說」、「戰前沒有划龍舟」、「屈原和划龍舟都是戰後的政治宣傳」等奇怪主張,不得以還是得把舊文拿來轉貼一下: 百年前的臺灣人究竟知不知道屈原啦!?沒辦法觀落陰沒關係,因為百年前就有人幫我們問過了~ 1906年7月7日《...

生於卒于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9 09:38:50

1342年前的今天 673年11月25日 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中國佛教密宗創始人僧一行出生 --------------------------------- 一行(673.11.25~727),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本名張遂,河北巨鹿 人。生於唐高宗鹹亨四年,卒于玄宗開元十五年。 ~~...

生於卒于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9 09:40:17

2643年前的今天 -628年10月27日 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重耳卒 --------------------------------- 前628年10月27日,(魯僖公三十二年冬十有二月已卯)晉文公重耳卒。 ~~~ 晉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姓姬名重耳(chóng ěr),與周王室同宗,...

  • 生於卒于 在 活水來冊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26 19:49:54
    有 1,036 人按讚

    本來想偷個懶端午就好好放個假不發文了,滑一滑臉書還是看到很多人分享「戰前沒有屈原傳說」、「戰前沒有划龍舟」、「屈原和划龍舟都是戰後的政治宣傳」等奇怪主張,不得以還是得把舊文拿來轉貼一下:

    百年前的臺灣人究竟知不知道屈原啦!?沒辦法觀落陰沒關係,因為百年前就有人幫我們問過了~

    1906年7月7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的記錄:
    -
    端陽之有競渡,原以屈子投身汨羅,聊以慰忠魂耳。......不謂世風斯下,竟一變而為博水鬼之歡心,冀免個人之災禍。蓋臺俗以為人溺死者,必見祟于水鬼,其人亦必代之而為水鬼。必待捉有他人,乃可轉世,諺所謂「捉交替」是也。是全失競渡之真意矣。故近日淡水河上漸多謀為競渡者,即溺死者日益加多之所由致也。觀其儀式,乃舉冥紙自船頭撒之,以為祈禱。
    -

    也就是當時的臺灣人認為,端午競渡(划龍舟)原本是為了弔祭屈原的,不過最近淡水河溺死的人太多,所以來個擴大聯合辦理,來個划龍舟灑冥紙大賽。(感覺像是閃靈樂團在漁人碼頭舉辦端午演唱會啊~)

    划龍舟的目的,從「弔祭屈原」演變成「安撫水鬼」的觀察,在1921年片岡巖的《臺灣風俗志》也找得到。在這本書中,作者記錄到臺灣划龍舟與屈原有關的紀錄,還出現了兩次,就是今天分享的這兩頁書影。

    日治時代的文獻中,除了直接紀錄臺灣風俗的《臺灣風俗志》之外,擅長紀錄常民習俗的黃鳳姿在《七娘媽生》裡,也提到了屈原;研究臺灣語言的《語苑》雜誌,更是藉由對話裡的臺灣人之口,說出綁肉粽、划龍舟都與屈原有關;不過,這個臺灣人也提及了划龍舟從弔祭屈原演變成安撫水鬼的演變。

    聚珍臺灣分享的《語苑》雜誌書影
    https://www.facebook.com/gjtwn/posts/601431100026712

    所以,戰前的臺灣人其實是知道屈原的,而且各種活動還落地生根衍生出新的意義;這種原本就流傳在民間的故事,不必等戰後的課本強力放送,在臺灣民間早就紮根了。

    或曰,這些文獻,都是文人階層的東西,與不識字的廣大庶民脫節;這些文獻寫到屈原,不代表百姓知道屈原。

    首先,我一直對論者主張「文人階層」與「庶民階層」分開,是覺得可再討論的。固然文人有自己的文化圈,但他們平時生活也是庶民或者有需要與庶民溝通交流的時候。這是我的生活經驗,我小時候看過多少地方宿儒,平時就是宮廟的主事者,要跟信徒大眾溝通,甚至開個小雜貨店,販夫走卒都有,並不能因為他們讀過書、認識字,就認為他們不是庶民。

    再來檢視提到屈原的幾個刊物,看看夠不夠代表「民間」。首先前文第一個提到的是《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是台灣日治時代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臺灣風俗志》是台灣風俗調查的集大成之作,我相信作者花了很多苦心田野調查,不宜將之視為高來高去的文人階層互相抄襲資料而已。《語苑》雜誌是教日本人學台灣語言(主要是台語)的刊物,題材尤其多警察偵訊臺灣人的對話,這樣的對話夠民間吧!《七娘媽生》的作者黃鳳姿何許人也?一個生於艋舺黃家,芳齡十二歲的小學女生,就是我們口語常說「這種事連小孩都知道」的那種小孩。

    如果連小孩都知道屈原,我很難相信沒有多少台灣人聽過屈原。我的立論是這樣。

    至於龍舟,戰前雖然沒有雕出突起的龍頭形狀,但從照片和繪畫來看,龍的圖樣也已經畫在船上了,是龍舟無誤。

  • 生於卒于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4-05 14:00:00
    有 289 人按讚

    漢武帝西域戰略:C形包圍圈與「絲路基金」(一)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這是一封兩千年前的情書。
      
    用今天的流行用語,就是「姑娘,約嗎?」如果只是鄰家男女打情罵俏,倒也罷了。問題在於,它除了是一封情書,還是一封國書。
      
    寫它的人,姓攣鞮,名冒頓。收它的人,姓呂,名雉。
      
    這封「情書」的背後,關係到兩個帝國的戰和興衰。

    在冒頓寫這封信之前,劉邦去世了。漢朝被託付給他的妻子。呂雉這年46歲,新寡。她無法忍受匈奴王的褻瀆和輕慢,她要斬使者,發兵北向,擊之!樊噲在一旁請命:願帶10萬鐵騎,橫行匈奴中!季布連忙喝止:當年高祖親率漢軍32萬,被匈奴困在白登,你樊噲作為上將軍,尚不能救,今安敢妄言以10萬橫行!
      
    呂雉表現出了一個政治家的胸懷,與一個女人的隱忍。在那一刻她是偉大的。回信裡這樣寫:國寶給你,且先放過我們這初建的國家吧。然而我國本無罪,你若想踏塞而來,也得掂量下自己的斤兩。這回信不卑不亢。後人皆稱漢朝為「強漢」,殊不知在匈奴帝國的強壓下,也必須學會韜光養晦。

    權力與實力成正比。國與國之間,向來是叢林法則。今日是,他年也是。冒頓有資本羞辱漢朝的皇太后。此時的匈奴帝國,已經佔有東至大興安嶺,西至蔥嶺,南至長城,北至貝加爾湖的廣闊領土,「控弦之士30萬,諸引弓之民俱為一體」。這意味著所有草原部落都將為匈奴提供兵源與賦稅。根據游牧民族全民皆兵的法則,匈奴人已足以和中原王朝大兵團抗衡。
      
    從地緣角度看,匈奴還給漢朝布下了一個「C形包圍圈」。這個包圍圈共有兩層。內層是河西與漠南:河西地(今甘肅境內黃河以西)駐有匈奴右部的修屠王、渾邪王,可以直接威脅漢朝隴西;漠南地則以河套平原為核心,駐有白羊王、樓煩王,威脅漢朝的代郡(今河北蔚縣)、雁門(今山西代縣)、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上郡(今陝西榆林市)等。尤其是河南地,距離長安只有不到500公里,匈奴騎兵跑快點兒,兩天就到了。
      
    外層是河湟與漠北。河湟在青海東部,駐牧有大量羌人部落,通過河西走廊,與塞外的匈奴聯合行動;漠北則是匈奴王庭所在地,單于在此遙制諸部。
      
    匈奴除對漢保持軍事壓力外,還積極培養第五縱隊,與趙、吳、楚等藩王暗通。幸而七國之亂很快平定,否則帶路黨交相呼應,北騎直入,漢地江山不保。
      
    對於初生的漢朝來說,和親,納貢,賞賜,也許是唯一的辦法。然而,韜光養晦之外,強漢的力量在積蓄。經過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漢朝的反擊即將到來!只不過匈奴居無定所,漢與匈奴的大規模戰爭,即便取勝,或能傷其四肢,卻不能斷其根本,茫茫草原,蒼蒼大漠,幾百萬平方公里,如何犁庭掃穴?
      
    上天給了漢朝君臣一個機會。
      
    漢武帝從匈奴降卒口中得知,匈奴襲破了一個名叫大月氏的游牧民族,將他們國王頭顱製成了飲器。大月氏國恨家仇,希望與他國結盟,共擊匈奴。要通使大月氏,必須取道匈奴,一路凶險,說不定就交代在路上了。朝廷發布了招募令,一個叫張騫的郎官應聘。
      
    張騫是漢中人,此地南接巴蜀,北望關中,屬於通衢,這開闊了張騫眼界。而擅長武藝與騎射,也是作為郎官的必備條件。張騫的使團有100多人,從隴西出發,踏上了漫漫西行之路。這裡的使團,除漢使的隨員、將吏之外,可能還有民間企業家——富貴險中求,只有高額的利潤才能驅使人走上絕域。隊伍裡既有漢廷的賜物,也有商人的貨品。
      
    史書上記載,張騫一行不久就被匈奴兵抓住了,還被帶到王庭,單于親自質問他:大月氏在匈奴西北,漢使想作甚?假使我派人出使南越,要經過漢地,你漢朝願意麼?張騫被困在匈奴十幾年,娶妻生子,但力保漢節不失。隨著看管日益鬆懈,張騫和部分隨員逃出了匈奴,西行數十日,來到了一個國家。這是大月氏嗎?不是。這裡叫大宛,張騫向大宛王闡述了漢廷的意圖,並描繪了漢朝的富庶,希望與之通好,大宛方面便嚮導指引張騫一行,經康居到達大月氏。
      
    此時的大月氏已經佔據了中亞國家大夏的領土,肥沃安逸,已無復仇之志。張騫呆了一年,遂經南山(崑崙山)回國,途徑青海羌人地區時,又被匈奴捉住,乘單于新死,國內大亂之際,才與匈奴妻子、嚮導甘父回到長安。出發時的100多人,只剩下張騫與甘父兩人了。  
    (三之一,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生於卒于 在 Dr. Shu 的旅遊文化攝影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1-30 19:00:01
    有 114 人按讚


    瑞士最重要的修道院——聖加侖

    聖加侖(St. Gallen)是瑞士東部最重要的城市。
    不過城市的規模不大,人口大約接近七萬五千人。

    地名有個"聖"字,自然跟宗教有關。
    的確,聖加侖是西元612年愛爾蘭僧侶加勒斯(Gallus)所建。
    傳說中,加勒斯將法蘭克國王的未婚妻從惡魔手中拯救出來。
    國王於是封了一塊地給他。
    在那塊地的基礎上,建造了自己的修行草堂。

    除此之外,他還降伏了一隻熊,那熊就成了他的侍者。
    瑞士關於熊的故事很多。
    例如傳說中首都伯恩(Bern)這個字,就是從熊(Bear)來的。
    大概中世紀時代,瑞士熊滿為患吧。

    在這一組照片中有座噴泉雕像,就是聖加侖噴泉(Gallusbrunnen)。
    雕像下方刻著幾行字;

    聖加侖,於550年生於愛爾蘭,於646年卒于瑞士阿爾本(Arbon)。

    他是隨著聖歌倫巴努斯(St. Columbanus)從愛爾蘭到歐洲大陸奉獻一生的十二個門徒之一。
    雕像顯示他對獻給他一根木棍的熊祈福。

    我們可以看到雕像的右手示意祈禱,左手則拿著熊獻給他的木棍。
    以熊為寵物,在今天絕對是條新聞。

    從聖加侖噴泉的碑文可以知道,他享壽96歲。
    中古世紀歐洲人的平均壽命不到四十,而他竟然能夠如此高夀。
    也許精神力量非常重要。

    加勒斯死後一百年,一位神父在草堂的原址上蓋了一座修道院。
    以修道院為方圓,逐漸成了一座都市。
    這就是聖加侖的由來。

    別看神父建造的只是座修道院,早期整座城市都屬於修道院管轄。
    一直到1457年才與其他的瑞士獨立城市結成聯盟,脫離修道院的控制。

    聖加侖不過是座小城,故事也沒有特別多,但卻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基督教第一位女性聖者(Canonized Saint)就在此地產生。

    故事是這樣的;
    西元926年,一位名叫微柏拉妲(St. Wiborada)的修女感應到修道院會遭到攻擊,就呼籲院中的出家人趕緊逃難。

    果真,匈牙利人來襲, 而有所準備的修士與院中神器都倖免於難。
    然而微柏拉妲卻選擇與修道院共存亡,以致殉道。

    對於Dr. Shu未來行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http://wesleyshu.wix.com/hom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