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第二題作文大要》
.
———第二題———
.
第二題分為事物類、新詩類、名言類、圖畫類、開放填充題目、動作類
回觀多年的擬題方向。事物類出現兩次,新詩類出現一次,名言類一次,圖畫類一次、開放填充一次。
簡單回顧題目再加上拆題方向如下:
1、2013《孩子成長》,可以用角色法,看待成長之中被...
《2021第二題作文大要》
.
———第二題———
.
第二題分為事物類、新詩類、名言類、圖畫類、開放填充題目、動作類
回觀多年的擬題方向。事物類出現兩次,新詩類出現一次,名言類一次,圖畫類一次、開放填充一次。
簡單回顧題目再加上拆題方向如下:
1、2013《孩子成長》,可以用角色法,看待成長之中被動填滿,主動探索,以帶出教育孩子應該因材施教,而非專制教育、高壓控制等等
.
2、2014《夢想看似不切實際,其實很有意義。》需要論述為何不切實際以及夢想本身的意義所在,最後帶出夢想必然是不實際,不實際才會有意義,導引人類往前發展。
.
3、2015《陽光與陰影》需要結合圖像來論述出陽光與陰影關係,從而帶出人生順逆之中自處之道,且帶出陰陽共生,順逆本無執著,也是人生之一環,從而帶出安然自處順逆,才能釋懷得失,看破成敗,豁達逍遙人生。
按:重點是不停回扣圖片的孩子不同處境之心情,從而帶出哭笑之間不過被外境所牽引,我們何須執著一時的成敗得失,且哭後從容出發,終究尋覓那人生艷陽所在。
.
4、2016《我從_____尋覓快樂。》重點不是填充的字眼,重點是如何藉助三個片段、或三件事、抑或舉出三件事後縱橫議論帶出快樂的意義,最重要的是帶出三個層次,從純粹快樂、感官快樂、遞進成精神之樂,或是實踐自我、協助他人、甚或更大快樂是逍遙之樂、精神思維快感之樂。需要學生從三件事,帶出自己快樂所在,快樂因人而異,但是可以寫到三個層次就足夠,最後可以帶出快樂是簡單的,只是營營役役的人們都忘記了。
.
5、2017《足印》,事務類的題目有許多拆題的方法,只是因為其開放性質,而促使許多學生誤會所有題目都可以用以下技巧。
→階段式:帶出不同年齡中,不同足印之意義,童年之足印是探索,青年之足印是追夢,成年之足印是跟從,中年之足印是恰意從容之人生觀,老年之足印是智慧領略。
/
→層面法:人世間的足印是寶貴之回憶,文學之足印是慰藉自我,知識之足印用來承先啟後,歷史之足印用以反躬自省,文明之足印是人類之探尋。最後帶出最重要的足印是「我在」帶出對於生命之期望。
/
→探究法:定義足印是實在,也是虛幻的,從而帶出其正面和負面意義。正面意義要寫三個,負面意義可以寫一個,最後帶出自我看法。簡單行文下,就是:足印是我們人世間之回憶,承載我們悠悠回憶;足印是人類知識記載,承先啟後;足印是人類在文明之探尋,象徵科技之發展;足印是指引,也是限制,我們要打破足印之限制,繼而尋覓到自己方向所在。
/
→三境法:從王國維《立守得》中帶出不同人對於足印之看法,從而帶出立志者的足印是追尋理想之印證;守志者的足印是困境中砥礪心志之明證;得志者的足印是驀然有所得之領會,是智慧之總結;唯獨留意王國維參照了尼采人生三階而整合成三句詩詞,且其本質是儒家的,最後一階段用辛棄疾的《青玉案》的「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以應用儒家之入世實踐作為分析,帶出對於事業、目標、志向之實踐。要是忽然寫道家之出世無為,釋懷人生,就未必扣合。原句大有用淋漓血肉灌溉出之鮮花,或畢生精力鑄造之大廈之盡其力無悔人生之志。
按:曾教授此法,學生大多誤用了此法,而變成搬弄文辭,務必小心,不應用既定框架寫文,除非真的出了對於「夢想」、「志向」、「信念」之追求,否則不應該亂來。
.
6、2018年《禁區》也是事物寫法,可是我會用另外的思維來作思考,以彌補上面的方法不足之問題。
→階段法:帶出不同階段,禁區之不同意義:童年之禁區意義為保護,應安然接納;青年之禁區意義為限制,應該打破;成年之禁區意義為尊重,應該相敬如賓;中老年之死亡禁區意義為讓領略智慧。
→實虛法:定義禁區,繼而帶出現實的禁區是為了保護和限制。虛寫的禁區為人性之禁區、社會之禁區、法律之禁區、道德之禁區、自然之禁區、宇宙之禁區。從而帶出其不同意義和分析如何自處。
→探究法:定義禁區,為何會有禁區,禁區之意義(正面和負面),如何面對自己的禁區呢?
.
7、2019年《想想別人》屬於新詩題,就著新詩啟發也好,必然要引用其中詩詞以作延伸用。簡單的做法如下
→探究法:定義想想別人,如何想想別人,想想別人之意義。
.
→層面法:定義想想別人,個人層面如何有所想想別人之心,社會中如何想想別人,國家之層面如何想想別人,未來之層面如何想想日後之人們。
.
→角色法:代入不同角色,寫寫他們如何想想別人和想想別人之意義。為人子女→社會的人→國君→人類之整體。
.
8、2020年《微笑以對》屬於動作+場景之題目,不應反向說微笑是負面的意義,正如你不會說讀書是無用之做法,應該正面入題,帶出不同層面之意義就好了。
.
→階段法:童年的你微笑以對生活未知,可探索萬物;青年的你微笑以對生活困境,可自強不息;成年的你微笑以對複雜人事,可保護自己;中年的你微笑以對人生收穫,可初心不改;老年的你微笑以對生離死別,可釋懷無常;
.
→三境法:從「立守得」中帶出微笑以對不同人生之追求,最後帶出向陽意志,心之所向,素履之往就好了。
按:此題目寫階段最好,但是務必小心陷入階段法之迷思,不能被技巧控制,我們是掌控文字的人,而非是被文字掌控的人。
.
總括而言,第二題發揮性比較大,其不應亂用技巧,凡事都直接寫題目對於你的啟發的意義就足夠了。
.
加油,希望這篇2102字文章,IG可以出得了。
生命無常詩詞 在 書閣&生活隨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來點詩及散文吧
🍺歡迎分享或收藏,推廣閱讀需要您。🍺
今日來介紹熱騰騰新書,是林嵩老師創作的第一本文集,收錄了散文、詩詞、小說。筆觸鏗鏘有力,一如老師在課堂上授課般的單刀直入。
自序道:「如果生活給了你掙扎,而你依然一無所懼的獨行,那便是浪子。如果生活給了你一碗酸飯,你偏要咀嚼每一粒米,吃出味道,那便是浪子。」全書字裡行間都可以看出浪子的身影,嗅出一點不認輸的精神。而於此同時,或許能讓你打破一點對浪子的刻板印象。
回憶故鄉的泛黃歲月、人潮來了又退的生活、上下起伏的生命之泉,都是作者涵養出此書的養分。不需要多做解讀,藉由每一位散文作家的眼,分享其生活,引領讀者們一窺究竟,其實是件很享受的事呢。尤其故事時而慷慨激昂時而真摯感動,交織出一篇篇盪氣迴腸的人生之歌。
喜歡作者描述跳水:「原來許多事情,你得幼稚,才能體會純粹。」站在跳臺時勇氣總是不足,不小心跳下去反而會心無牽掛,跟人生想太多而無法前進的我們,好像。
尾章是個很精彩的故事,面對世事無常,終究所有的珠子會串在一起,這牢不可破的輪迴啊,有著電影「大佛普拉斯」中小人物的惆悵感,至於畫面是黑白抑或是彩色,就由廣大讀者自行挖掘了。:)
書名: #橫濱浪子
作者: #林嵩
出版社:感謝《 #一品文化 》分享。
#再掙扎也要浪漫 #等一個故事#華文創作#散文#詩#書#本#詩集 #小說#好書#讀書心得 #book #好書推薦 #好書分享 #閱讀 #閱讀日常 #閱讀心得 #閱讀筆記 #博客來#誠品 #書蟲 #書單 #看書 #好書#圖書館
生命無常詩詞 在 詩聲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詩.聲.字 x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鄭愁予〈手術室初冬〉
一圈綠衣的
實習醫生
手垂著
(這人在床)
青瑩燈下
喉結的紅
要比
輸氧筒顫動的指針
紅一些
窗前
一柄解腕刀
獨擱到下午
新雪在窗外
雪上一列
新的靴痕
那人窺望 彤眉含煙
那人轉身 皀衣小帽
那人去了
白色比別的多
死亡的白 是
介于護士白與雪白之間的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作者後記:
赴美前,與世旭至醫院探視朱橋,淚眼中作別,期渠新生。未意渠仆而再起,起而復仆,終於棄世。殉事之忠,死事之烈,不亞於民初君子。冬初過跫音橋,沿坡登醫院區,原為檢查耳疾,卻偶止於一手術室外。驀見朱橋臥於室中,一時諸色紛然:綠、青、紅、彤、皂、白,使予驟陷於冥幻世界。繼而彩色凝凍,點滴成冰,竟白茫茫地化為真的世界了。
#鄭愁予 創作
#陳宛詩 手寫,Instagram:wanshihchen
#葉映禎 詮釋,Instagram:ying.jhen.ye
※特約撰稿人 映禎 詮釋
此詩收錄於《燕人行》,為詩人赴美前所寫的悼詩。
從詩名〈手術室初冬〉來看,詩人似乎是把此詩的關鍵色:白、綠、紅、黑收進了隱形珠寶盒裡,留待讀者從節與節中解開色彩的謎語。「一圈綠衣的/實習醫生/手垂著/(這人在床)」讀到這裡時,或許你會有個疑惑:「為什麼是實習醫生?」我想,在面臨人生中每個生離死別的當下,我們永遠都是青澀,且不斷在學習的,在內心的交戰與抉擇下,我們偶爾就像詩中的實習醫生,時而感到束手無策。(這人在床)小編讀來有兩種想法,其一,通常括弧內的文字是可以省略的,但藉由這樣的方式卻能點出此人的存在性,只是此處以括弧來呈現讓小編不禁懷疑詩人是否有意製造出生命在生死交關時的明滅之感;其二,在藝術手法上,以「括弧」表示「床」的形狀,凸顯此人之狀態。
「青瑩燈下/喉結的紅/要比/輸氧筒顫動的指針/紅一些」第二節出現了兩次的「紅」,首先,喉嚨是用來發聲的,此處「喉結的紅」小編亦有兩種看法,假若此處的「紅」所代表的是生命的希望與熱情,配合第二節的後半來看,輸氧筒上指針的紅可能就有危險、危及的意涵,而雙紅拉扯,緊張氛圍下看似有生命力的一方暫時壓過死神的催討,真是如此嗎?小編進而想提出第二種想法,「喉結」也可以有嚥下最後一口氣的意涵,若以古典詩詞的藝術手法來看,「青瑩燈下∕喉結的紅」青瑩燈光作為背景,「喉結的紅」就像落日霞照下的山景,眼一眨,天就黑了,如此一來輸氧筒上指針的紅反而是希望的紅、救命的紅。於此,小編先保留兩種想法,藉由接下來的第三、四節來提供我們更多的想像。
「窗前/一柄解腕刀/獨擱到下午/新雪在窗外/雪上一列/新的靴痕」窗前的解腕刀分割了窗外與窗內的世界,詩人的心魂進入窗內的世界看著一切的發生,只是窗內的人似乎已形魂分離,飛到窗外的世界了。「一柄解腕刀/獨擱到下午」是誰在等待時機呢?「解腕」放在此節有棄世或殺生的意涵,這裡的「獨」字所透露的是長久以來所受的痛苦,此處,也有可能在暗指,是手術延遲了死亡,而「下午」後啟「新雪」兩字實在有些可疑,在這裡小編想到台語的「往生」,也就是死亡的訊息。而雪上一列新的靴印可能就是窗內那人的心之足跡,他已經翱遊到另一個維度了。
到了第四節,又再一次出現紅色,但紅色後所接的顏色卻是——黑色。「窺望」亦給人一種等待時機成熟之感,最後,那人轉身了,臨行之前彷彿對著這個世間說:「嗯,可以了!」。此節的彤眉含煙、皂衣小帽或許就是死者生前最美好的樣子,在這裡可以注意到的是,詩人以古典筆法,委婉地陳述逝世這件事。雖然留下來的人會感到遺憾、難過,但能把斯人離去時的背影存放在心中不也是件莊嚴且美好的事嗎?「彤眉含煙」的另一個想像是,在一片雲霧繚繞的山巒之中,晚霞染紅了畫面,或許也在暗示生命的終點。
最後一節,以白色為基調,將死亡的抽象凝結成接近具體的既視感,「死亡的白 是/介於護士白與雪白之間的」這裡的護士白,給人安心、舒適的感覺,也是窗內世界的濃縮,而雪白比較像是指窗外的未知,即我們無從掌握的一切,再來,護士白在感官溫度上是指正常的體溫,而雪白卻是冰冷的、失去生命力的,詩人以此兩種不同色溫的白來呈現由活著進入到氣絕的過渡狀態。故事從顏色的發散開始,止於最後的「白」,而白色正是所有可能的集合體,行至終點的同時亦是收斂到了原點,乃生命的復始。詩中多次出現「雪」與「白」,而這兩個字都有虛空之意,雪的質地柔和、細緻,可惜當我們掌握到它的同時,也注定了即將的消逝,給人似幻而真的惘然感。從選字上來看,可以發現詩人已意識到流動宇宙中的無常,或許萬物之生滅就來自於虛與實之間永恆的辯證。
#詩聲字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疾病詩 #探病 #鄭愁予 #手術室初冬
生命無常詩詞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x @詩.聲.字】
手術室初冬 ◎鄭愁予
一圈綠衣的
實習醫生
手垂著
(這人在床)
青瑩燈下
喉結的紅
要比
輸氧筒顫動的指針
紅一些
窗前
一柄解腕刀
獨擱到下午
新雪在窗外
雪上一列
新的靴痕
那人窺望 彤眉含煙
那人轉身 皀衣小帽
那人去了
白色比別的多
死亡的白 是
介于護士白與雪白之間的
-
作者後記:
赴美前,與世旭至醫院探視朱橋,淚眼中作別,期渠新生。未意渠仆而再起,起而復仆,終於棄世。殉事之忠,死事之烈,不亞於民初君子。冬初過跫音橋,沿坡登醫院區,原為檢查耳疾,卻偶止於一手術室外。驀見朱橋臥於室中,一時諸色紛然:綠、青、紅、彤、皂、白,使予驟陷於冥幻世界。繼而彩色凝凍,點滴成冰,竟白茫茫地化為真的世界了。
-
◎作者簡介
鄭愁予,本名鄭文韜,祖籍河北,生於一九三三年,少年來臺,於新竹長大。畢業於中興大學,後赴美入愛荷華大學取得藝術碩士學位,先後任教於愛荷華大學、耶魯大學和東華大學。曾加入現代派、創世紀詩社,曾為聯合文學社長。出版詩集有《夢土上》、《窗外的女奴》、《衣缽》、《燕人行》、《雪的可能》、《刺繡的歌謠》、《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等。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國家文藝獎和時報文學獎。
-
◎「詩.聲.字」特約撰稿人 映禎 賞析
此詩收錄於《燕人行》,為詩人赴美前所寫的悼詩。
從詩名〈手術室初冬〉來看,詩人似乎是把此詩的關鍵色:白、綠、紅、黑收進了隱形珠寶盒裡,留待讀者從節與節中解開色彩的謎語。「一圈綠衣的∕實習醫生∕手垂著∕(這人在床)」讀到這裡時,或許你會有個疑惑:「為什麼是實習醫生?」我想,在面臨人生中每個生離死別的當下,我們永遠都是青澀,且不斷在學習的,在內心的交戰與抉擇下,我們偶爾就像詩中的實習醫生,時而感到束手無策。(這人在床)小編讀來有兩種想法,其一,通常括弧內的文字是可以省略的,但藉由這樣的方式卻能點出此人的存在性,只是此處以括弧來呈現讓小編不禁懷疑詩人是否有意製造出生命在生死交關時的明滅之感;其二,在藝術手法上,以「括弧」表示「床」的形狀,凸顯此人之狀態。
「青瑩燈下∕喉結的紅∕要比∕輸氧筒顫動的指針∕紅一些」第二節出現了兩次的「紅」,首先,喉嚨是用來發聲的,此處「喉結的紅」小編亦有兩種看法,假若此處的「紅」所代表的是生命的希望與熱情,配合第二節的後半來看,輸氧筒上指針的紅可能就有危險、危及的意涵,而雙紅拉扯,緊張氛圍下看似有生命力的一方暫時壓過死神的催討,真是如此嗎?小編進而想提出第二種想法,「喉結」也可以有嚥下最後一口氣的意涵,若以古典詩詞的藝術手法來看,「青瑩燈下∕喉結的紅」青瑩燈光作為背景,「喉結的紅」就像落日霞照下的山景,眼一眨,天就黑了,如此一來輸氧筒上指針的紅反而是希望的紅、救命的紅。於此,小編先保留兩種想法,藉由接下來的第三、四節來提供我們更多的想像。
「窗前∕一柄解腕刀∕獨擱到下午∕新雪在窗外∕雪上一列∕新的靴痕」窗前的解腕刀分割了窗外與窗內的世界,詩人的心魂進入窗內的世界看著一切的發生,只是窗內的人似乎已形魂分離,飛到窗外的世界了。「一柄解腕刀∕獨擱到下午」是誰在等待時機呢?「解腕」放在此節有棄世或殺生的意涵,這裡的「獨」字所透露的是長久以來所受的痛苦,此處,也有可能在暗指,是手術延遲了死亡,而「下午」後啟「新雪」兩字實在有些可疑,在這裡小編想到台語的「往生」,也就是死亡的訊息。而雪上一列新的靴印可能就是窗內那人的心之足跡,他已經翱遊到另一個維度了。
到了第四節,又再一次出現紅色,但紅色後所接的顏色卻是——黑色。「窺望」亦給人一種等待時機成熟之感,最後,那人轉身了,臨行之前彷彿對著這個世間說:「嗯,可以了!」。此節的彤眉含煙、皂衣小帽或許就是死者生前最美好的樣子,在這裡可以注意到的是,詩人以古典筆法,委婉地陳述逝世這件事。雖然留下來的人會感到遺憾、難過,但能把斯人離去時的背影存放在心中不也是件莊嚴且美好的事嗎?「彤眉含煙」的另一個想像是,在一片雲霧繚繞的山巒之中,晚霞染紅了畫面,或許也在暗示生命的終點。
最後一節,以白色為基調,將死亡的抽象凝結成接近具體的既視感,「死亡的白 是∕介於護士白與雪白之間的」這裡的護士白,給人安心、舒適的感覺,也是窗內世界的濃縮,而雪白比較像是指窗外的未知,即我們無從掌握的一切,再來,護士白在感官溫度上是指正常的體溫,而雪白卻是冰冷的、失去生命力的,詩人以此兩種不同色溫的白來呈現由活著進入到氣絕的過渡狀態。故事從顏色的發散開始,止於最後的「白」,而白色正是所有可能的集合體,行至終點的同時亦是收斂到了原點,乃生命的復始。詩中多次出現「雪」與「白」,而這兩個字都有虛空之意,雪的質地柔和、細緻,可惜當我們掌握到它的同時,也注定了即將的消逝,給人似幻而真的惘然感。從選字上來看,可以發現詩人已意識到流動宇宙中的無常,或許萬物之生滅就來自於虛與實之間永恆的辯證。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詩聲字 #疾病詩 #探病 #鄭愁予 #手術室初冬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5/blog-post_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