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Are Little Zombie》-我們都是小喪屍
Zombie?又是喪屍片嗎?《The Dead Don’t Die》、《Little Monster》,還有近期的《Zombieland 2》,喪屍題材熱門,連日本電影都要分一杯羹。這部電影雖然有著Zombie一詞,卻與那種茹毛飲血的喪屍...
《We Are Little Zombie》-我們都是小喪屍
Zombie?又是喪屍片嗎?《The Dead Don’t Die》、《Little Monster》,還有近期的《Zombieland 2》,喪屍題材熱門,連日本電影都要分一杯羹。這部電影雖然有著Zombie一詞,卻與那種茹毛飲血的喪屍不太沾得上邊。導演長久允以喪屍以比喻人們,尤如行喪走肉般活著,片中的四個小主角也是“Little Zombie“。
・
四個陌生的孩子同時失去雙親,在火葬場外遇見沒掉眼淚的彼此。他們的父母在同一天被火化,灰燼像芝士粉被留下來,灰煙則漂住天空逝去。13歲的他們沒有夢想,不知去向,活得就如喪屍。
他們離開自已本來的生活,四處遊蕩。後來在垃圾場受一班爛民啟發,成立了小喪屍樂隊(Little Zombie),唱出一首樂曲後竟成為暢銷樂隊。
・
可以把「厭世」、「目無漫的」、「青春」如此無縫地展現出來,大概就是這部《We Are Little Zombie》。
電影以一班無父母的小孩開始,凝造一個無政府的社會觀。諷刺社會上的人們毫無目標的活著,活得越來越公式化,僵硬地順從外在的世界。不過這些事情,倒不過是別人的期望,或者是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可能是父母、朋輩、社會的想法。自己或許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身體卻在無動機下行動,彷如一隻喪屍活著。
「我們都是喪屍,但我們活著。」
隨著長大過後,我們會慢慢忘記曾有過的夢想,為符合別人的期望、融入「正常」的生活而隱藏自己的情感。這不止發生在大人身上,連青少年都在茫然渡日。這就成就了片中的四隻Little Zombie。誰的青春不迷茫?但有多少人迷茫過後,未變成喪屍而是像人般活著?
・
這是我本年度最愛的日本電影,不論用色、別樹一格的鏡頭語言、還有如打機般的劇情安排,全都深深的刻在我的腦中。它是部很熱鬧,但又孤單的電影,當Continue出現時,你會按Yes?還是No?
我們都是Little Zombie,不是嗎?
感謝 @edkofilmsltd 的邀請
#電影在11月21日上映
(We Are Little Zombies, 2019)
#film #movie #moviewordd #wearelittlezombie #喪青獻世樂團 #爸媽死了我卻不想哭 #影評 #電影 #電影文字 #陳銳
甚麼是造鏡者公式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甚麼荷里活重啟大量經典,又製造大量失望? | 盧斯達 on Patreon】
後來揭穿了 2008 上映的 《007 量子殺機》敘事鬼五馬六,是因為當年荷里活編劇在搞罷工。越成熟的工業就越趨向流水作業,即「更有效率」的生產方式。現在我們可以擁有《沙丘》、《基地》這種西洋科幻老經典的新影視版本,一方面是由新資本催生的,也是由於工業已經不再那麼著重「原創電影」所致,所以他們會將資源放到重啟經典的計劃,很多已經逐漸被遺忘但其實很迷人的 IP 也得到翻新。
這種繁榮和工業背後的某種枯萎其實是共生的狀態。迪士尼式文化工業體系手下擁有他們的一列經典粵劇,可以不斷改編和重製經典,最後導致該年的大部份高票房電影,都是系列電影,原創劇本能夠拍成荷里活大片好像已經非常革命性。然後近年來一班影壇大佬都在炮轟「 Marvel 作業」,馬田史高西斯直指很多 Marvel 電影都不是電影,後來導演 Denis Villeneuve (異星入侵、銀翼殺手 2049、沙丘) 也跟了帖,表示那些 Marvel 電影只是同一條公式不斷「複製貼上」。
這其實很好理解,也不是那種失去儀態的互嗆。很多 Marvel 超級英雄片自然都是「電影」,它們的格式就是「電影」;但那些導演在裡面是在討論,有一些故事、鏡頭、色彩或者剪接「有電影感」(cinematic) ,他們終其一生都在追尋那種「有電影感」的東西,而他們似乎在批判「作為電影格式的內容,卻缺乏電影感」這件事。至於甚麼是 cinematic ,就要你是他們那種領域才會知道,但「電影感」不只在電影裡出現,在短片、相片、廣告、劇集都可以有電影感。Ridley Scott 就拍過一個 Hennessy X.O 廣告短片,他肯定覺得這個廣告極有電影感——但難道不是嗎?
雖然,你也可以完全劣評那個廣告,所以「有電影感」不一定代表「你會喜歡」,不一定會賺錢,它確實是一種獨特的審美,但只是整個光譜的一支。甚至從整體票房來說,人類也很喜歡「沒有電影感」的電影。在一部電影裡打算完成整個故事的電影也似乎在減少。有設定或劇情上的空洞甚至是一件好事,可以之後補完,發展更多關聯作品,而追尋這些作品互文性和設定細節,在流行文化中也成了宅度可以很深的「彩蛋學」。
所以「重啟經典」就成為這個時代荷里活的顯學,但我們和經典明顯水土不服,從系列作品重啟並紛紛仆街的不同例子,我們發現雖然這一代創作人都是喝上一代的經典奶水長大,你拍黑幫片甚至只是那一段用了一點黑幫元素,你不可能沒看過《教父》。但如果 (只是如果) 今日荷里活「重啟」教父,多數會變成怎樣?「教父」一定會成為一個飽受攻擊、虛偽、截肢的角色,甚至「黑幫片」這個類型也會被解構,而重點多數會轉移到劇中的新角色,例如是女人、黑人、跑腿、黑幫中的精神病患問題等等。因為存在於這個時代的我們,經典的精神對我們已經遙遠到不可能正確或客觀領會。當然我們還可以用最新的串流方式重看《教父》,但不毀掉《教父》的方法,最好就是不碰它。
《星球大戰》也是這個處於這個困境。星戰對很多人都是這樣:從來不抱期望,但你拍了出來,總會看看它搞成甚麼樣子。然後設定為 7、8、9 集的重啟,最近又被正傳的剪接師狂鬧,直指迪士尼的主席「根本不懂星戰的魅力」,又有消息說這三集會被視為黑歷史,再重啟。
星戰的魅力是甚麼不太好總結,但迪士尼拍出的三部曲帶來的詭異感覺也一樣難以總結。
製片方面對經典的龐大壓力,也許都寄托了在 Adam Driver 那個角色,面對自己心目中難以企及的標竿,真是六神無主,顛倒夢想。有時你很想模仿父親,就像他會模仿黑武士,後傳也基本上全部使用星戰的龐大設定,但同時你也很想殺死父親,所以劇組為了培育「本世代的英雄」而逐一殺死經典角色,最後經典角色殺死了,但「本世代的英雄」卻沒有扶植出來。
「第 8 集 」似乎表達出弒父的激情,但這企圖心可能遭遇類似《正義聯盟》被掐死的事件,又可能本身的企劃本身就是這麼差。總之,兒子總是想掐死父親,這激情被寄托昇華在希臘神宙斯推翻父親的故事之中。為甚麼中東人西方人都想掐死猶太人,都可以總結以宙斯那種想推翻父親 (更古遠的存在) 的慾望。
甚麼是造鏡者公式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甚麼荷里活重啟大量經典,又製造大量失望? | 盧斯達 on Patreon】
後來揭穿了 2008 上映的 《007 量子殺機》敘事鬼五馬六,是因為當年荷里活編劇在搞罷工。越成熟的工業就越趨向流水作業,即「更有效率」的生產方式。現在我們可以擁有《沙丘》、《基地》這種西洋科幻老經典的新影視版本,一方面是由新資本催生的,也是由於工業已經不再那麼著重「原創電影」所致,所以他們會將資源放到重啟經典的計劃,很多已經逐漸被遺忘但其實很迷人的 IP 也得到翻新。
這種繁榮和工業背後的某種枯萎其實是共生的狀態。迪士尼式文化工業體系手下擁有他們的一列經典粵劇,可以不斷改編和重製經典,最後導致該年的大部份高票房電影,都是系列電影,原創劇本能夠拍成荷里活大片好像已經非常革命性。然後近年來一班影壇大佬都在炮轟「 Marvel 作業」,馬田史高西斯直指很多 Marvel 電影都不是電影,後來導演 Denis Villeneuve (異星入侵、銀翼殺手 2049、沙丘) 也跟了帖,表示那些 Marvel 電影只是同一條公式不斷「複製貼上」。
這其實很好理解,也不是那種失去儀態的互嗆。很多 Marvel 超級英雄片自然都是「電影」,它們的格式就是「電影」;但那些導演在裡面是在討論,有一些故事、鏡頭、色彩或者剪接「有電影感」(cinematic) ,他們終其一生都在追尋那種「有電影感」的東西,而他們似乎在批判「作為電影格式的內容,卻缺乏電影感」這件事。至於甚麼是 cinematic ,就要你是他們那種領域才會知道,但「電影感」不只在電影裡出現,在短片、相片、廣告、劇集都可以有電影感。Ridley Scott 就拍過一個 Hennessy X.O 廣告短片,他肯定覺得這個廣告極有電影感——但難道不是嗎?
雖然,你也可以完全劣評那個廣告,所以「有電影感」不一定代表「你會喜歡」,不一定會賺錢,它確實是一種獨特的審美,但只是整個光譜的一支。甚至從整體票房來說,人類也很喜歡「沒有電影感」的電影。在一部電影裡打算完成整個故事的電影也似乎在減少。有設定或劇情上的空洞甚至是一件好事,可以之後補完,發展更多關聯作品,而追尋這些作品互文性和設定細節,在流行文化中也成了宅度可以很深的「彩蛋學」。
所以「重啟經典」就成為這個時代荷里活的顯學,但我們和經典明顯水土不服,從系列作品重啟並紛紛仆街的不同例子,我們發現雖然這一代創作人都是喝上一代的經典奶水長大,你拍黑幫片甚至只是那一段用了一點黑幫元素,你不可能沒看過《教父》。但如果 (只是如果) 今日荷里活「重啟」教父,多數會變成怎樣?「教父」一定會成為一個飽受攻擊、虛偽、截肢的角色,甚至「黑幫片」這個類型也會被解構,而重點多數會轉移到劇中的新角色,例如是女人、黑人、跑腿、黑幫中的精神病患問題等等。因為存在於這個時代的我們,經典的精神對我們已經遙遠到不可能正確或客觀領會。當然我們還可以用最新的串流方式重看《教父》,但不毀掉《教父》的方法,最好就是不碰它。
《星球大戰》也是這個處於這個困境。星戰對很多人都是這樣:從來不抱期望,但你拍了出來,總會看看它搞成甚麼樣子。然後設定為 7、8、9 集的重啟,最近又被正傳的剪接師狂鬧,直指迪士尼的主席「根本不懂星戰的魅力」,又有消息說這三集會被視為黑歷史,再重啟。
星戰的魅力是甚麼不太好總結,但迪士尼拍出的三部曲帶來的詭異感覺也一樣難以總結。
製片方面對經典的龐大壓力,也許都寄托了在 Adam Driver 那個角色,面對自己心目中難以企及的標竿,真是六神無主,顛倒夢想。有時你很想模仿父親,就像他會模仿黑武士,後傳也基本上全部使用星戰的龐大設定,但同時你也很想殺死父親,所以劇組為了培育「本世代的英雄」而逐一殺死經典角色,最後經典角色殺死了,但「本世代的英雄」卻沒有扶植出來。
「第 8 集 」似乎表達出弒父的激情,但這企圖心可能遭遇類似《正義聯盟》被掐死的事件,又可能本身的企劃本身就是這麼差。總之,兒子總是想掐死父親,這激情被寄托昇華在希臘神宙斯推翻父親的故事之中。為甚麼中東人西方人都想掐死猶太人,都可以總結以宙斯那種想推翻父親 (更古遠的存在) 的慾望。
甚麼是造鏡者公式 在 整理師的極簡之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收到一些暖心的訊息,說替我被淘汰感到可惜(代表有準時收看節目,很棒👼)但我非常欣然接受這個結果。
這集要跟自己的戰友廝殺,前有激勵暖心的演說家Cheng-Wei Lin,後有機智風趣的主持人KJ說 ,而我一招半式闖江湖,只要離開整理收納主題就氣勢萎靡,能走到倒數四集,已經非常感激。
而這半年,在戰隊導師 謝文憲-憲哥粉絲團 的用心指導,還有其他戰友的切磋下,我也有感受到自己慢慢進步。
像是回覆客戶問題時候,會不自覺套入學過的演說技巧與公式,因此傳達更清楚,成果更顯著。
像是合作的影片底下許多留言,都說喜歡我的說話方式,建議要我當Youtuber不要浪費口條(剪片太難我不會😂)
像是採訪的媒體曾回饋:「妳在鏡頭前超流暢,幾乎不NG卡詞,拍妳都能提早收工。」
廣告台詞——「我憨慢講話,但是我很實在」相當深入人心,但如果專業人士能夠談吐流利且真誠,又會創造出什麼可能性呢?
無論在生活或職場,表達力都攸關一個人的形象與影響力。
誰語爭鋒是台灣第一個知識型演說選秀節目,每一集都是製作單位的嘔心瀝血,戰隊導師的傾囊相授,還有每個參賽者的焚膏繼晷組成。
看星光大道不一定能學唱歌,但看誰語爭鋒可以學講話!說故事、談情感、教方法、賣東西、辯思維,這些主題我們都比過,相信每個人都值得一看,都能從中得到一點學習跟娛樂。
希望大家繼續支持這個節目,Youtube都看得到完整版👍
也希望會有第二季,讓跟我一樣,不一定靠嘴巴吃飯,但很多話想講的人,有個舞台可以傳遞。
#還有一些感性的話我要等最終集再來說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