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造鏡者公式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造鏡者公式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造鏡者公式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造鏡者公式英文產品中有3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週五和菓子抽獎時間 🌸 週五到了,和菓子抽獎時間又到囉❤️ 這次,和菓子要送親愛的幸福文化今年的暢銷重磅食譜書:《懶惰鬼的幸福早餐:日本食譜書大獎獲獎料理家教你260個早餐創意,5分鐘就能做出美味、營養又健康的元氣早餐!》,趕快動動手指呼朋引伴分享好消息一起拿獎品唷! 👉 👉 👉 抽獎前...

造鏡者公式英文 在 Yiu Fai Chow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12:45:41

#Repost @hk_songoftheday with @make_repost ・・・ . //Gutters - Lost With Vincy // Music Reviews Collab. // 2021 Summer . @vincychan . 🇭🇰Chapter 2 - A j...

造鏡者公式英文 在 siuhak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8-10 21:25:53

長文慎入—— 是咁的,我間唔使會响FB share呢個光頭佬嘅片,但通常都無乜反應,估計呢次都無。 明嘅。 但我更相信FB/IG數據分析其實建基於你此刻自身所需——當你瞓醒,一開FB/IG見到某唔多熟嘅朋友嘅泳裝打卡、或某名星嘅唔知咩宣傳片,OK,代表你呢刻需要entertainment 多於其他;...

  • 造鏡者公式英文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13 06:39:13
    有 187 人按讚

    🌸 #週五和菓子抽獎時間 🌸

    週五到了,和菓子抽獎時間又到囉❤️

    這次,和菓子要送親愛的幸福文化今年的暢銷重磅食譜書:《懶惰鬼的幸福早餐:日本食譜書大獎獲獎料理家教你260個早餐創意,5分鐘就能做出美味、營養又健康的元氣早餐!》,趕快動動手指呼朋引伴分享好消息一起拿獎品唷!

    👉 👉 👉 抽獎前必看!參加和菓子抽獎活動的必中幸運小撇步:
    1、https://reurl.cc/Nrb215
    2、https://reurl.cc/zeRaz7
    3、https://reurl.cc/O03Koy

    🎀 贈獎獎品 |懶惰鬼的幸福早餐:日本食譜書大獎獲獎料理家教你260個早餐創意,5分鐘就能做出美味、營養又健康的元氣早餐!
    🎀 贈獎名額 |共3名(臉書兩名,IG一名)
    🎀 贈獎辦法 |回答問題拿好禮
    🎀 贈獎期間 |截至2021/8/16(週一)台灣時間中午十二點前
    🎀 贈獎內容 |https://reurl.cc/ZGxeYV
    🎀 贈獎問題 |以標準格式「週五和菓子抽獎時間 ❤️ ○○○○○」回答指定問題,留言告訴和菓子你最喜歡的早餐 + 你最推薦的早餐店,和菓子就要送給幸運兒禮物囉!

    🌸 和菓子中獎小技巧:
    和菓子IG : @jpfoods目前的中獎機率非常高,歡迎大家兩邊一起參與增加中獎機會哦:
    https://www.instagram.com/jpfoods/

    ⋯⋯⋯⋯⋯⋯⋯⋯⋯⋯⋯⋯⋯

    懶惰鬼的幸福早餐:日本食譜書大獎獲獎料理家教你260個早餐創意,5分鐘就能做出美味、營養又健康的元氣早餐!

    ★最可愛的早餐時尚秀登場~~保證一打開書立即被「圈粉」★
    ★日本食譜大獎獲獎料理家吸睛之作★
    ★名插畫家大野正人專為本書設計,好感度大爆發的插圖,顏值爆表★
    ★讀者盛讚:「我在等這樣的書!」、「令人躍躍欲試!」、「會傳達開心的早餐!」

    懶懶族、賴床族們不用勉強自己早起,
    只要多挪5分鐘出來,馬上端出豐盛的早餐!

      傳授「偷懶」3守則:
      不用砧板、不開火,還不用洗碗!(絕對加分!)
      想要更好吃、更幸福,也要很簡單,
      不用廚藝就能做出,好吃到下巴掉下來美味早餐~~

      260個小創意,讓三明治、沙拉、飯糰、甜點變著花樣輕鬆做,創意、時尚、美味、簡單搭配,讓你開啟元氣滿滿的新一天!

      ‧簡單到不行,美味水果三明治,無須廚藝誰都會做
      //草莓煉乳薄荷三明治//香蕉可可楓糖奶油三明治//美奶滋優格三明治…這幾款的美味,懶惰鬼同學一定要試試看。

      ‧誰都想要吃的12種異國風味的熱三明治!
      熱氣蒸騰、黏稠濃郁、香味四溢的祕訣只有一個:「用平底鍋烤過」。
      下列的組合絕對會讓你直呼好吃:
      *火腿+美乃滋+法式吐司
      *酪梨+煙燻鮭魚+起司
      *培根+美乃滋+高麗菜絲
      *水煮紅豆+奶油乳酪+堅果料,原料可以任意堆疊,都快滿出來……

      ‧單手就能吃早餐,懶惰鬼的最愛!
      55種米飯糰創意連發,沒有靈感時,就用這一招很可以喲
      //米飯拌橄欖油+黑胡椒//米飯拌麻油+青紫蘇葉//醬油+柴油香鬆//鮭魚片+海苔//
      //鮪魚罐頭+美乃滋//明太子+美乃滋//韓式泡菜飯糰…一次多做幾個,吃不完就冷凍!

      ‧一定要學起來!6種水煮蛋的運用方法,
      無論是切塊用、弄碎、幫蛋調味,輕鬆點綴不同的早餐

      ‧感受季節變化,每月選一天吃香噴噴馬芬吧!
      //開春馬芬//巧克力草莓奶油馬芬//炒蛋荷蘭蛤蜊馬芬//小黃瓜火腿製成的鮭魚旗馬芬//繡球花馬芬//奶油醬香菇菇馬芬/……鹹味系列塗美乃滋,甜味系列搭配奶油,為一成不變的早餐來點刺激。

      ‧運用牛角包,夾入不同的餡料,1秒變甜點。

      ‧從身體裡徹底溫暖起來的湯品,蔬菜湯,有菜、有肉,給你滿滿的營養

      ‧多汁又爽口:前晚切好的蔬菜棒沙拉,是主角也是配角

      ‧「哇!好可愛」,不只做早餐,還有拍成時尚秀,成就感加分!
      幫你的早餐拍成「作品」的5個公式一次傳授!
      公式1/像顏料一樣的豐富色彩
      公式2/用淺盤子來增加拍攝的亮點
      公式3/用配菜來襯托出高級的質感
      公式4/水果和優格是百搭的配角
      公式5/在盤上擺上杯子

      〜〜這些都只要5分鐘!讓你的早餐充滿驚喜及期待!~~

    本書特色

      ★最可愛的早餐書,懶懶族最愛!
      ★日本食譜書大獎獲獎料理家新作品,日本累計銷量突破15萬冊!
      ★更好吃、更幸福,但是很簡單!只需5分鐘,就能每天吃到「開心」「好吃」的早餐,迎接元氣滿滿的新一天!
      ★260個小創意,三明治、沙拉、飯糰、甜點等變著花樣輕鬆做,簡單快手,營養健康,日常食材就能輕鬆搞定,讓元氣早餐喚起你新一天的活力!
      ★美味,時尚,創意,快手,還能少洗餐具!只要一點巧思,就能讓你的每天充滿驚喜和期待!
      ★無論你是忙碌的上班族,還是料理新手,都能輕鬆上手,享受美味早餐帶來的滿滿幸福!

    各界名人手指愛心推薦

      知名人氣料理作家/Amyの私人廚房
      二次元料理還原系YouTuber /RICO
      愛上早餐 Ilisaliu

    讀者好評

      ˙非常喜歡的書,簡直愛不釋手,很喜歡裡面的插畫和插圖,太可愛了吧,看了有種躍躍欲試的感覺。
      ˙這大概是我看過最有吸引力的一本美食書了。
      ˙在看水煮蛋的六大活用法之前,真沒有想到,水煮蛋這麼有用。
      ˙對於日本人一些生活的小細節,一直很羡慕。即使是做一個午餐盒飯也會讓人覺得非常的精緻美味。
      ˙這本書最優秀的就是——不用洗餐具!!!小仙女怎麼可以洗碗呢?
      ˙運用了各種食材,只要學會書中的食譜,大概可以一個月早餐不重複。

    ★啓動週一活力的早餐
    ・一大早就好吃到掉下巴的美味早餐:會造夢的水果三明治
    ・只要改一下汆燙的方法就會變得又脆又彈!最有口感的香腸
    ・熱氣蒸騰、黏稠濃郁、香味四溢的異國風味的熱三明治
    ・酥脆X新鮮X香濃:只用三種材料的聖代
    ・將甜味濃縮成精華的什錦水果蜜餞
    ・早餐、中餐和晚餐,餐餐都美味:鹹甜煎蛋捲
    ・切塊用、弄碎用,賞心悅目:6種水煮蛋應用方法
    ・飯糰從圓變方的時代來了:米飯薄片的舞台
    ・感受季節的變化吧!12個月的馬芬日曆早餐
    ・誰勝誰負!?終極早餐對決無敵早餐

    ★單手就能輕鬆吃早餐
    ・QQ軟軟,一入口馬上化開的55個方便御飯糰
    ・多汁又爽口:前晚切好的蔬菜棒沙拉
    ・剛蒸好了吃,或是放冷了吃,都很美味:鬆鬆軟軟的饅頭
    ・雖然直接吃也可以啦:小鹹餅乾的抉擇
    ・用法國長棍麵包感受巴黎風情:和風開放式三明治
    ・增加早餐樂趣的吐司抹醬盤
    ・甜點大變身!吃起來像派的可頌三明治
    ・補充水分:適合早上喝的飲品
    ・只要○○就搞定的方便早餐
    ・設好時間,等待早晨來臨:現炊七寶菜飯
    ・只要加點料就行:昨天的剩菜蓋飯
    ・冰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即可開吃的吐司冰淇淋蛋糕
    ・只要微波一下:熱呼呼的咕溜溫豆腐
    ・前一天拌好,早上直接喝:靜置一晚的濃湯
    ・只要裝進容器裡:堆疊的常備菜
    ・一早淋上甜甜配料即可:濃郁的優格點心

    ★喚醒活力的營養早餐
    ・簡單卻營養滿分:黏呼呼臥巢蛋
    ・美容養顏、幫助排便、集中注意力的大份量沙拉
    ・擁有吃完蔬菜的滿足感:蔬菜味噌湯
    ・味噌不是調味料,它是道道地地的「食物」!不須配料的美味味噌湯
    ・舌尖上的偉大冒險:酪梨的乘風破浪
    ・紓解緊繃的心情:香草雜炊
    ・攝取滿滿的優質蛋白質:兩款納豆雞蛋拌飯
    ・讓疲倦身體恢復元氣的幕後推手:適度補充鐵質
    ・再冷也不需要暖暖包:從體內徹底溫暖起來的湯品
    ・被遺忘的主食:年糕的逆襲!

    ★時尚又可愛的早餐
    ・何謂時尚?時尚早餐的真面目解析
    ・不需要多洗餐具,卻可以這麼時尚:拼盤系列講座
    ・把蔬菜的力量團結起來!可以用來點綴的生菜名錄
    ・麵包的切法:時尚街拍美起來
    ・其實沒這麼難嘛:讓造型變得有趣的方法
    ・相機先生親號自傳授拍攝技巧
    ・微笑地說著:「路上小心!」:傳達訊息的早餐
    ・依口感選擇的早餐
    ・早餐是可以吃的「希望」

    作者簡介

    小田真規子

      日本食譜大獎in Japan 2016獲獎料理家、營養師。是料理教室「Studio nuts」的負責人,不僅研發食譜、設計菜品,還涉獵各種與食物相關的領域,像是參與日本國中家政課課本(平成28年)編撰等等。她的著作以「每個人都能輕鬆製作出健康且簡單的美味料理」為訴求,作品超過100本,其中基礎料理和備用小菜的食譜最為熱銷。她負責《Orange Page》、《ESSE》等生活雜誌以及NHK《朝一》等節目的定期單元,淺顯易懂的食譜更讓她圈粉無數。作品豐富多元,深受讀者喜愛。

    大野正人

      作家、繪本作家。1972年出生於東京。文筆邏輯性強且觀點深入,但卻能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參與的著作累積超過300萬本的銷售量。包含《こころのふしぎなぜ?どうして?》(暫譯:心的奧秘)(高橋書店)在內的「快樂學習系列叢書」已累計突破200萬本的銷量。

    譯者簡介

    婁愛蓮

      專業譯者,喜歡優游文字、喜歡學習語言、喜歡涉獵新知,所以始終熱愛翻譯這個工作。英文譯作有《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走進西藏聖山》、《鏡頭背後的勇者》、《旅行,教孩子學會勇敢》等;日文譯作則有《惡意》、《白色巨塔》、《米樂的囚犯》、《黃色大象》、《活屍之死》、《Another》、《味的散步》等。

    ⋯⋯⋯⋯⋯⋯⋯⋯⋯⋯⋯⋯⋯
    趕快回答問題把幸福文化《懶惰鬼的幸福早餐:日本食譜書大獎獲獎料理家教你260個早餐創意,5分鐘就能做出美味、營養又健康的元氣早餐!》幸運帶回家❤️

    🌸獲獎名單將在週一台灣時間中午十二點留言截止後公佈,獲獎者請於指定時間內以指定方式聯繫,逾期未收到中獎人完整收件資料者視同放棄中獎資格,抑不得補贈且不另行通知。

    馬上呼朋引伴加入《和菓子の日本零食與可愛小物》社團還有IG:jpfoods接收更多美食與贈獎活動訊息,祝福親愛的一定要幸運中獎!

    和菓子聯合主辦的贈獎說明、活動時間與注意事項:
    https://sweet-cute.com/gossip/8249

  • 造鏡者公式英文 在 你(妳)好,我是莎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4-24 21:39:35
    有 149 人按讚

    [紀錄片的社會啟蒙](個人拙見)
    我是從去年開始,才開始關注所謂社會之於我。
    ·
    我對自己感到詫異,明明生活在社會之中,生活中的一切動輒都覆含在社會這個大前提之下,我卻選擇視而不見,新聞上播的畫面對我來說都像是假議題一樣地扮家家酒。我將自己的人生簡化為一道道看似複雜無解的公式:工作、想辦法找人戀愛、維繫一些保險般以防失戀時沒人聽你靠腰的友情、空閒時怨天尤人地補充因工作不足的睡眠、計畫下一次旅行或正在旅行途中、擔憂這個月錢花太多沒存到錢而未來的我有辦法搬出家裡嗎?
    ·
    這些看似私密個人的事,其實都受社會影響而少有人關懷。好像社會是一場遊戲規則不能改變鬼抓人,遊戲裡的人都在為了存活拼命,自顧不暇、無法分神,以至於我們都忘了,遊戲規則是「人」訂的,不是那冥冥中存在卻其實不然的鬼魂。若以經濟學的角度而言,那鬼就是亞當斯密所謂市場裡一雙看不見的手。
    ·
    不過那手真的看不見嗎?
    ·
    其實我們都看見了,市場裡是哪個國王出手攪和。卻很少有人敢直言不諱,背地裡連議論紛紛的力氣都沒有。
    ·
    ·
    ·
    ·
    去年我的人生發生了一件很大的事,這件事大到,連帶影響了上萬與我完全不相識的人。我參加了罷工。
    ·
    我原以為罷工只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堅定團結地不工作至提出的訴求能被討論為止,直到看見和我們一樣每日來現場站崗的警察、媒體、網路上的輿論,我才發覺自己的生活其實動輒得咎,社會原來可以不是自掃門前雪的冷漠。
    ·
    在罷工中後期,為了引起更多關注,我參加了苦行活動,從我的公司門口徒步走將近三十公里路到總統府陳情。
    ·
    罷工之前,我其實就隱然發覺這個社會有一種殘忍,便是人很容易被各種極致所吸引,不論是極致美麗的,還是極致血腥的,如果無法造成話題,人便會漠然,因為光是忙著活就佔去了人絕大多數時光,況且這個世界還有這麼多人願意貢獻各種極致:為了奧運金牌努力、為了炫耀財富裝逼、為了平息心中某種不平衡殺人越貨、為了被注目而寫下文字拍攝影片⋯⋯。因此,即便我的理智知道苦行活動並不能實際解決問題,蔡英文也不會因此出面,卻也認同必須要做些什麼被大量注目,才有機會翻轉情勢。
    ·
    在苦行的途中,來了幾家媒體一路跟拍。雖然大部分時間記者都是搭車隨行,但也有不少路段記者是實際陪我們一起走的。我們一開始很高興也很感動,高興似乎受到了重視、感動媒體願意陪我們這樣辛苦。不過路程才不到三分之一,便有人發覺事態有異。當我們頂著超過三十度的烈陽走到第一個休息站麥當勞時,有一起苦行的同事發覺有記者刻意拍攝我們打哈欠、吃蛋捲冰淇淋的畫面,似乎想要營造我們懶散、根本不累的觀感。因此走到第二個休息點時,大家都警覺起來,除了上廁所,不敢有一點歡樂嬉鬧的感覺。
    ·
    中午行至餐廳用餐,是一間有在操辦婚宴的海鮮餐廳,工會替大家點購的菜色是最平實粗飽的炒飯、炒麵、炒青菜、沙拉,一大盤一大盤一起上上來,用完餐便繼續行程。為了答謝隨行的記者朋友,工會也準備了一桌相同菜色令他們食用。
    ·
    從早到晚,走了超過八個小時終於行至總統府,平時有運動習慣的人,竟也累掛,結束行程和我一起去做腳底按摩的同事,在按摩店內睡到打呼。
    ·
    隔日,看新聞,有些媒體內容和我們行程本意千差萬遠,有些行文著重在我們中途休息、有些更特意翻拍我們中餐餐廳的宴會菜單,睜眼說瞎話直指我們吃了龍蝦、鮑魚(明明你們和我們吃一樣的食物啊)。我的身體很累,對這個社會也感覺好累。
    ·
    ·
    ·
    ·
    我是相當自私的人,因為對公司政策不滿、認為自己被剝奪,才開始關心社會之於我的事情。公司雖是民營,卻也必須要遵守公司法、勞基法,就像個人也需要遵守交通規則一樣,生活中看不見卻無所不在的秩序便構成了虛擬名詞的「社會」。
    ·
    因為終於切身感受到社會對於我的虧欠,雖然這虧欠好像小到可以被忽略,不過是薪水比同行少一點、不過是工時比別人長一點,但一旦關切了便無法移開雙眼,我便是這樣不合群且自利的人。
    ·
    或許是因禍得福,我因為我的自私自利,開始想要花時間深入了解一個「議題」,再也不願被表面浮誇求極致的大膽標題操弄,想要以少而深的方式,去觸碰所有我可及的事件。剛好,我是喜歡看電影的人,我相信在所有人被工作佔據大部分時間、又有好萊塢漫威英雄電影的今日,沒有人在交友軟體上的自介不會說興趣是看電影,因為那是最快、最輕鬆,可以看起來有點文藝深度又安全的事,比起興趣是收集充氣娃娃要教人感覺正常可靠多了。
    ·
    不過我自我感覺良好地認為自己較一般人多了一份文青式的驕傲,我會自己一個人去看電影,會去松菸誠品、國賓長春看一些非常小眾的影展得獎片,片子來自美日泰韓以外的製作團隊。我秉持著我自私的性格、文青的驕傲,以及一些對社會失望的複雜情緒,開始看我從前從沒有注意過的電影類別——紀錄片。
    ·
    即使是在已故導演齊柏林的《看見台灣》當紅的時候,都沒有激起我為紀錄片花電影票錢的一絲慾望。我購買了影音平台的會員資格,看了我第一部有意為之的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後來又陸續看了《一首搖滾上月球》及《灣生回家》。
    ·
    有別於一般電影像是無中生有般創造出一個世界,紀錄片則是在這個已經發生且已被形塑出的社會找尋題材,花時間聚焦,企圖以重新拼接的畫面呈現真實,每一顆鏡頭都來自你我周遭不完美的景觀、人物,有些甚至醜陋地令人不忍直視。
    ·
    我突然明白為什麼從前不喜歡看紀錄片,因為即便是一般電影刻意描寫的悲傷、痛苦,人都能藉由螢幕隔出的雙重標準,融入卻又自外於影像之外。有點像是觀眾都愛嘲笑恐怖片主角,總要白目去開地下室的門、總要自告奮勇去冒險一樣,我們可以接受螢幕裡的人物去做出現實中不可能的事,一個人進入鬧鬼森林、暴露於伽瑪射線竟沒死還成了特異功能人士、倒掛於飛機之外,我們能從這些虛假、被設計出的情節得到一種自己也身歷其境的快感;紀錄片卻不然,刀刀見肉的真實題材,沒辦法令人產生一時麻痺的雙重標準,如果看完了紀錄片卻沒有做點什麼,好像還有種無情的罪惡感,而我們平時的人生已經夠累了,看電影是為了逃避現實,不是為了將自己更逼近現實。
    ·
    ·
    ·
    ·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是一部以「太陽花學運」和其他社會運動為背景的紀錄片,鏡頭環繞在學運領袖陳為廷及在台中國留學生蔡博藝之間開展。我對紀錄片的刻板印象大約是和關懷弱勢掛勾,從沒想過電視新聞、政論節目日日在報已經令人煩膩生厭的政治,竟也能成為被記錄的主題。
    ·
    而我對政治冷感,每次大選投票都比較像是參加廟會一般地湊熱鬧;我是本省人且母親來自台南,卻對民進黨沒有歸屬感,對國民黨也沒有好印象。我覺得政治比較像是一群追逐權勢利益的小丑共演的一齣野台戲,我不知道誰選上了、誰推動了什麼法案會對我有什麼影響,國土計畫法只要沒有計劃到我家,我好像沒有置喙的理由、紅色媒體其心可議,但我不看就好所以也沒差。
    ·
    不過或許是《我》片裡的青春火焰太過耀眼,竟讓年過的三十的我開始檢討起自己的政治無感。我隱約想起一句看過的話:「三十歲前不是左派沒心肝;三十歲後還是左派沒腦袋。」而我從來沒左沒右、隨波逐流,我是不是沒心肝也沒腦袋?
    ·
    我不懂那些學生為什麼要為一個看似那麼遙遠的議題(黑箱服貿)冒險翻進立法院。影片中段,主角之一陳為廷由一個帶頭違法佔領立院的學生,搖身一變為學運明星,然後受黨團徵招參選立委,企圖以合法手段前進議場,後來卻又戲劇性地因為過往的性騷擾案件而黯然退選。另一位主角蔡博藝,也因為以中國學生身分參加淡大學生會會長競選遭到操弄、調侃,在她參選之前的競選公報上從未印過「國籍」項目;在她參選後,公報上非但加入了「國籍」一欄,還刻意似地放得極大,然而中國人蔡博藝參加支持的台灣社會改革運動,我相信比兩千四百萬人中的兩千萬人還多。
    ·
    影片最後,紀錄片導演傅榆哭了,兩位主角由原先的揮灑熱血,初生之犢地企圖改變這個社會,到最後光環退去,被一些無法改變的個人現實吞沒,陳為廷無法否認性騷擾的過往、蔡博藝無法拒絕中國人的身份。即便他們曾有一顆熱切的心,被視為救世主一樣地高高抬起,他們卻終究只是凡人,就像我們這些始終只敢躲在鍵盤後的魯蛇。
    ·
    傅榆哭,是因為她不知道她的電影該怎麼ending,不知道曾經寄予希望的目光在希望破滅以後該怎麼收回。一個紀錄片導演在紀錄片中將自己的影像、自己的信念一併帶入影片中,某種程度是有違紀錄片倫理的,不過這部片令我感動的地方便是在於,我看著看著,竟也和傅榆一樣,懂了那種想被人拯救的無奈沈重。我們都不關心政治、覺得自己沒左沒右、隨波逐流,但心底竟也有一塊地方期待能有完人現世,漫威英雄般替我們拯救世界。接著發現英雄也不過就是跟你我一樣,看a片、打手槍、無法逆流自己的血液,我們失望了但隨著影片的進展一絲絲熱情也被喚起,卻只能卡在中間進退兩難,這便是青春無以名狀的憂鬱、是代表自己「左」過的一點點證據,然後我們回到現實,這部片便是在紀錄人回到現實的現實。
    ·
    ·
    ·
    ·
    《一首搖滾上月球》是用夢想包裝的晦澀,六個家有罕見疾病孩子的父親組成了搖滾樂團,要花一年的時間從零到有站上貢寮海洋音樂祭的舞台。我不知道導演黃嘉俊是怎麼挑選出這個主題的,不知道他怎麼能用「罕病兒的爸爸有夢想」這樣的角度切入觀眾對罕見疾病的關注,而我會點開這部片來看,便是被這樣獵奇超展開的主題給吸引。看完以後我大受震動,而我的震動不是因為同情,卻是因為終於能夠「同理」。
    ·
    印象中,各種描寫罕見疾病的電影、小說,無不聚焦在疾病患者本身,強調他們也需要受人尊重的空間與權力,《一》片卻告訴眾人照護者的生命也一樣珍貴,即便分出了心神在罕病兒身上,夢想仍然不是遙不可及。當我們將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得到罕見疾病有多不幸、多痛苦的時候,我們也就掉入了「同情」的陷阱,只能用一種上對下、慶幸自己是「正常」的眼光看待;但當我們將目光換到和我們一樣「正常」的照護者身上,突然就明白了不論是什麼人、在什麼情況下,都會有同樣的渴望與意欲暫時拋下一切的喘息。
    ·
    影片中,一位爸爸說儘管又要練習樂器又要照顧家裡很辛苦,但每個禮拜和其他爸爸們一同練團的時光卻是他沈重生活的救贖,能夠感覺夢想還握在手上,就有勇氣再面對下一個挑戰。
    ·
    我可以感覺得到影片中的每個爸爸都很愛自己的孩子,就像天下其他爸爸愛自己健康的孩子一樣,而這就是同理了,不論面對什麼情況,有一樣的愛、一樣的需要暫時從家庭現實中翹課的小確幸,不論自己的孩子健康與否、自己的小確幸是練團還是打籃球,人都是一樣的。
    ·
    在這部片中我感受到的不是罕見疾病好可憐,所以我們要多多關心他們(片中每個罕病兒都是幸福的),而是明白每個人都有一樣的需求,所以應該要將這個社會改造成能容納所有人需要的所在,不該只為了「健康」的人設計。我想起年初我到加拿大知名雪場惠斯勒滑雪,居然在海拔兩千英尺的高山上看見有人用特殊改造的輪椅滑雪(將座椅下部改成雪橇狀),那人速度極快,我匆匆看見他的身影後擺動我粗壯的雙腿居然追不上。當我一直誤以為這個世界只有一種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二分法,《ㄧ》片讓我看見,只要讓世界容納所有人,人人都可以是贏家;輪椅滑雪客的恣意暢快也令我知曉容納眾人不是夢想,那是一種可以成為日常的實在。
    ·
    ·
    ·
    ·
    《灣生回家》雖然在片子上映時有些爭議,便是電影製片田中實加(陳宣儒)冒名灣生後代出書一案,這也造成了我在點擊影片前有些猶豫,不過再多查詢了一些資料發現電影內容是導演黃銘正自己找到灣生取材,田中實加僅是提供初步構想,而影片中的灣生的確是真人真事,才放心點開。
    ·
    《灣》片聚焦在一小段被歷史變遷快速洗刷的過去。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當時殖民台灣的日本政府放棄台灣主權,所有在日台人必須回到日本。日本殖民台灣五十年,有些日本人在台灣出生長大,認台灣做「故鄉」,因而被稱為「灣生」,卻因為國與國的無情競爭,像是棋子一般被移動來移動去,因為開墾需要移來台灣,因為戰敗移回日本。如果我們不認識這些灣生,這段歷史便只會像是呈堂證供一般冰冷,證明有罪但人已死了那又如何?
    ·
    影片一開始,一名灣生爺爺回到花蓮村落找尋兒時的朋友,他喊著一些中文名字、也喊著一些原住民名字,爺爺說,小時候他們不會管對方的族裔,大家都是一起玩的好朋友;還有一個灣生奶奶,中學時唸北一女,她的父親在台灣總督府(現總統府)工作。這幾年,台灣開放一般民眾參觀總統府,她也特地來台報名。奶奶說即使自己年紀一大把了,走在總統府中,卻還是有種好像自己的父親隨時都會從哪個角落走出來的錯覺。這些灣生爺爺、奶奶,對台灣有種不合時宜的執念與情感,如此詭異,又如此真切。
    ·
    儘管我們都被教育了要愛國,這是現今世界再政治正確不過的一項觀念,但對於那些國族認同被歷史、被他人的貪婪切一刀的人來說,鄉愁依舊是無法斷開的念想。在《灣》片之前,我無法想像有哪個國籍在GDP比台灣強大國家的人會對這座鬼島存有思念,更何況我們的身邊,還有這麼多人想逃出去,想去做別國人民。
    ·
    有人看《灣》片是加深了對台灣的認同,有種「連日本人都說我們地方好」的潛節奏;我看《灣》片是終於能稍稍理解了死忠藍營支持者,也許他們覺得只有國民黨才能帶他們回「家」,不論是統一還是被統一、一中各表還是一國兩制。
    ·
    其實我的願望是世界大同,人類世界再無種族、國籍之分,人喜歡去哪便去哪、想留在哪裡就留在哪裡。《灣》片用一種溫柔到近乎殘忍的方式重新顛覆了我對國家的想像,然後才發覺,啊,「國家」這個名詞,不也和「社會」一樣是一種人造的箝制?只是它被造久了,久到我們都以為它是天然的。我可以將「社會」解釋為人與人之間需要一種相處的共通原則;但「國家」的樹立,綜觀歷史,好像除了令彼此敵視、征服與被征服以外沒有用處,聯合國及歐洲共同體內也是處處算計,人類不過是登陸月球的猴子。
    ·
    ·
    ·
    ·
    現實是,即便我看了紀錄片也無法改變這個世界。
    ·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媒體便是這社會的一股洪流,他們有因為同業競爭壓力而發展出的不負責任、不公正報導方式;也有人願意花一年、兩年、五年、六年⋯⋯只為了鑽研一個議題。如果這社會是張網,那麼媒體和我們一樣,都是網中的一部分,這代表著閱聽人的選擇與喜好,亦是間接造成媒體亂象的幫兇。
    ·
    好的媒體,可以是人民的力量,真正成為監督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第四權」。而人的目光向哪,媒體的鏡頭便會追隨。在我們對社會失望,覺得假新聞滿天飛、沒什麼可以相信的時候,我想我們更不能小看自己。德國哲學家班雅明提過一個「微弱的彌賽亞」概念,彌賽亞是基督宗教中的「救世主」之意。我一個人拯救不了世界,可是一群人可以,因為彌賽亞的力量便是散落在每個人體內,當人能結合在一起,彌賽亞就會出現。
    ·
    ·
    ·
    ·
    雖然眼下這疫情肆虐,我們還是可以慶幸,這個病毒沒有人類的狠心及愚昧,造成的死亡人數還不及我們打的一場世界大戰。
    ·
    我是一個沒有政黨傾向的本省人,性格自私自利,身體健全,也沒有令島國人民求之不得的雙重國籍。我的歷程,有造成我成為我的必然,我無法選擇家庭、族裔和基因上的染色體,但我同時也遇見了許多偶然,一點一點侵蝕了我以為不可能被改變的部分,像是我開始願意去了解政治,去設想很多好像離我很遠的事(要是有一天出車禍半身不遂,可是家門口沒有輪椅專用坡道怎麼辦),去感覺如果我是一個被歷史切一刀的人,我會怎麼看待台灣。
    ·
    我不知道你的必然是什麼,但我希望這篇文章也能成為你的一種偶然,成為我們投射目光的望遠鏡。

  • 造鏡者公式英文 在 你(妳)好,我是莎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4-24 21:31:21
    有 165 人按讚

    [紀錄片的社會啟蒙](個人拙見)
    我是從去年開始,才開始關注所謂社會之於我。
    ·
    我對自己感到詫異,明明生活在社會之中,生活中的一切動輒都覆含在社會這個大前提之下,我卻選擇視而不見,新聞上播的畫面對我來說都像是假議題一樣地扮家家酒。我將自己的人生簡化為一道道看似複雜無解的公式:工作、想辦法找人戀愛、維繫一些保險般以防失戀時沒人聽你靠腰的友情、空閒時怨天尤人地補充因工作不足的睡眠、計畫下一次旅行或正在旅行途中、擔憂這個月錢花太多沒存到錢而未來的我有辦法搬出家裡嗎?
    ·
    這些看似私密個人的事,其實都受社會影響而少有人關懷。好像社會是一場遊戲規則不能改變鬼抓人,遊戲裡的人都在為了存活拼命,自顧不暇、無法分神,以至於我們都忘了,遊戲規則是「人」訂的,不是那冥冥中存在卻其實不然的鬼魂。若以經濟學的角度而言,那鬼就是亞當斯密所謂市場裡一雙看不見的手。
    ·
    不過那手真的看不見嗎?
    ·
    其實我們都看見了,市場裡是哪個國王出手攪和。卻很少有人敢直言不諱,背地裡連議論紛紛的力氣都沒有。
    ·
    ·
    ·
    ·
    去年我的人生發生了一件很大的事,這件事大到,連帶影響了上萬與我完全不相識的人。我參加了罷工。
    ·
    我原以為罷工只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堅定團結地不工作至提出的訴求能被討論為止,直到看見和我們一樣每日來現場站崗的警察、媒體、網路上的輿論,我才發覺自己的生活其實動輒得咎,社會原來可以不是自掃門前雪的冷漠。
    ·
    在罷工中後期,為了引起更多關注,我參加了苦行活動,從我的公司門口徒步走將近三十公里路到總統府陳情。
    ·
    罷工之前,我其實就隱然發覺這個社會有一種殘忍,便是人很容易被各種極致所吸引,不論是極致美麗的,還是極致血腥的,如果無法造成話題,人便會漠然,因為光是忙著活就佔去了人絕大多數時光,況且這個世界還有這麼多人願意貢獻各種極致:為了奧運金牌努力、為了炫耀財富裝逼、為了平息心中某種不平衡殺人越貨、為了被注目而寫下文字拍攝影片⋯⋯。因此,即便我的理智知道苦行活動並不能實際解決問題,蔡英文也不會因此出面,卻也認同必須要做些什麼被大量注目,才有機會翻轉情勢。
    ·
    在苦行的途中,來了幾家媒體一路跟拍。雖然大部分時間記者都是搭車隨行,但也有不少路段記者是實際陪我們一起走的。我們一開始很高興也很感動,高興似乎受到了重視、感動媒體願意陪我們這樣辛苦。不過路程才不到三分之一,便有人發覺事態有異。當我們頂著超過三十度的烈陽走到第一個休息站麥當勞時,有一起苦行的同事發覺有記者刻意拍攝我們打哈欠、吃蛋捲冰淇淋的畫面,似乎想要營造我們懶散、根本不累的觀感。因此走到第二個休息點時,大家都警覺起來,除了上廁所,不敢有一點歡樂嬉鬧的感覺。
    ·
    中午行至餐廳用餐,是一間有在操辦婚宴的海鮮餐廳,工會替大家點購的菜色是最平實粗飽的炒飯、炒麵、炒青菜、沙拉,一大盤一大盤一起上上來,用完餐便繼續行程。為了答謝隨行的記者朋友,工會也準備了一桌相同菜色令他們食用。
    ·
    從早到晚,走了超過八個小時終於行至總統府,平時有運動習慣的人,竟也累掛,結束行程和我一起去做腳底按摩的同事,在按摩店內睡到打呼。
    ·
    隔日,看新聞,有些媒體內容和我們行程本意千差萬遠,有些行文著重在我們中途休息、有些更特意翻拍我們中餐餐廳的宴會菜單,睜眼說瞎話直指我們吃了龍蝦、鮑魚(明明你們和我們吃一樣的食物啊)。我的身體很累,對這個社會也感覺好累。
    ·
    ·
    ·
    ·
    我是相當自私的人,因為對公司政策不滿、認為自己被剝奪,才開始關心社會之於我的事情。公司雖是民營,卻也必須要遵守公司法、勞基法,就像個人也需要遵守交通規則一樣,生活中看不見卻無所不在的秩序便構成了虛擬名詞的「社會」。
    ·
    因為終於切身感受到社會對於我的虧欠,雖然這虧欠好像小到可以被忽略,不過是薪水比同行少一點、不過是工時比別人長一點,但一旦關切了便無法移開雙眼,我便是這樣不合群且自利的人。
    ·
    或許是因禍得福,我因為我的自私自利,開始想要花時間深入了解一個「議題」,再也不願被表面浮誇求極致的大膽標題操弄,想要以少而深的方式,去觸碰所有我可及的事件。剛好,我是喜歡看電影的人,我相信在所有人被工作佔據大部分時間、又有好萊塢漫威英雄電影的今日,沒有人在交友軟體上的自介不會說興趣是看電影,因為那是最快、最輕鬆,可以看起來有點文藝深度又安全的事,比起興趣是收集充氣娃娃要教人感覺正常可靠多了。
    ·
    不過我自我感覺良好地認為自己較一般人多了一份文青式的驕傲,我會自己一個人去看電影,會去松菸誠品、國賓長春看一些非常小眾的影展得獎片,片子來自美日泰韓以外的製作團隊。我秉持著我自私的性格、文青的驕傲,以及一些對社會失望的複雜情緒,開始看我從前從沒有注意過的電影類別——紀錄片。
    ·
    即使是在已故導演齊柏林的《看見台灣》當紅的時候,都沒有激起我為紀錄片花電影票錢的一絲慾望。我購買了影音平台的會員資格,看了我第一部有意為之的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後來又陸續看了《一首搖滾上月球》及《灣生回家》。
    ·
    有別於一般電影像是無中生有般創造出一個世界,紀錄片則是在這個已經發生且已被形塑出的社會找尋題材,花時間聚焦,企圖以重新拼接的畫面呈現真實,每一顆鏡頭都來自你我周遭不完美的景觀、人物,有些甚至醜陋地令人不忍直視。
    ·
    我突然明白為什麼從前不喜歡看紀錄片,因為即便是一般電影刻意描寫的悲傷、痛苦,人都能藉由螢幕隔出的雙重標準,融入卻又自外於影像之外。有點像是觀眾都愛嘲笑恐怖片主角,總要白目去開地下室的門、總要自告奮勇去冒險一樣,我們可以接受螢幕裡的人物去做出現實中不可能的事,一個人進入鬧鬼森林、暴露於伽瑪射線竟沒死還成了特異功能人士、倒掛於飛機之外,我們能從這些虛假、被設計出的情節得到一種自己也身歷其境的快感;紀錄片卻不然,刀刀見肉的真實題材,沒辦法令人產生一時麻痺的雙重標準,如果看完了紀錄片卻沒有做點什麼,好像還有種無情的罪惡感,而我們平時的人生已經夠累了,看電影是為了逃避現實,不是為了將自己更逼近現實。
    ·
    ·
    ·
    ·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是一部以「太陽花學運」和其他社會運動為背景的紀錄片,鏡頭環繞在學運領袖陳為廷及在台中國留學生蔡博藝之間開展。我對紀錄片的刻板印象大約是和關懷弱勢掛勾,從沒想過電視新聞、政論節目日日在報已經令人煩膩生厭的政治,竟也能成為被記錄的主題。
    ·
    而我對政治冷感,每次大選投票都比較像是參加廟會一般地湊熱鬧;我是本省人且母親來自台南,卻對民進黨沒有歸屬感,對國民黨也沒有好印象。我覺得政治比較像是一群追逐權勢利益的小丑共演的一齣野台戲,我不知道誰選上了、誰推動了什麼法案會對我有什麼影響,國土計畫法只要沒有計劃到我家,我好像沒有置喙的理由、紅色媒體其心可議,但我不看就好所以也沒差。
    ·
    不過或許是《我》片裡的青春火焰太過耀眼,竟讓年過的三十的我開始檢討起自己的政治無感。我隱約想起一句看過的話:「三十歲前不是左派沒心肝;三十歲後還是左派沒腦袋。」而我從來沒左沒右、隨波逐流,我是不是沒心肝也沒腦袋?
    ·
    我不懂那些學生為什麼要為一個看似那麼遙遠的議題(黑箱服貿)冒險翻進立法院。影片中段,主角之一陳為廷由一個帶頭違法佔領立院的學生,搖身一變為學運明星,然後受黨團徵招參選立委,企圖以合法手段前進議場,後來卻又戲劇性地因為過往的性騷擾案件而黯然退選。另一位主角蔡博藝,也因為以中國學生身分參加淡大學生會會長競選遭到操弄、調侃,在她參選之前的競選公報上從未印過「國籍」項目;在她參選後,公報上非但加入了「國籍」一欄,還刻意似地放得極大,然而中國人蔡博藝參加支持的台灣社會改革運動,我相信比兩千四百萬人中的兩千萬人還多。
    ·
    影片最後,紀錄片導演傅榆哭了,兩位主角由原先的揮灑熱血,初生之犢地企圖改變這個社會,到最後光環退去,被一些無法改變的個人現實吞沒,陳為廷無法否認性騷擾的過往、蔡博藝無法拒絕中國人的身份。即便他們曾有一顆熱切的心,被視為救世主一樣地高高抬起,他們卻終究只是凡人,就像我們這些始終只敢躲在鍵盤後的魯蛇。
    ·
    傅榆哭,是因為她不知道她的電影該怎麼ending,不知道曾經寄予希望的目光在希望破滅以後該怎麼收回。一個紀錄片導演在紀錄片中將自己的影像、自己的信念一併帶入影片中,某種程度是有違紀錄片倫理的,不過這部片令我感動的地方便是在於,我看著看著,竟也和傅榆一樣,懂了那種想被人拯救的無奈沈重。我們都不關心政治、覺得自己沒左沒右、隨波逐流,但心底竟也有一塊地方期待能有完人現世,漫威英雄般替我們拯救世界。接著發現英雄也不過就是跟你我一樣,看a片、打手槍、無法逆流自己的血液,我們失望了但隨著影片的進展一絲絲熱情也被喚起,卻只能卡在中間進退兩難,這便是青春無以名狀的憂鬱、是代表自己「左」過的一點點證據,然後我們回到現實,這部片便是在紀錄人回到現實的現實。
    ·
    ·
    ·
    ·
    《一首搖滾上月球》是用夢想包裝的晦澀,六個家有罕見疾病孩子的父親組成了搖滾樂團,要花一年的時間從零到有站上貢寮海洋音樂祭的舞台。我不知道導演黃嘉俊是怎麼挑選出這個主題的,不知道他怎麼能用「罕病兒的爸爸有夢想」這樣的角度切入觀眾對罕見疾病的關注,而我會點開這部片來看,便是被這樣獵奇超展開的主題給吸引。看完以後我大受震動,而我的震動不是因為同情,卻是因為終於能夠「同理」。
    ·
    印象中,各種描寫罕見疾病的電影、小說,無不聚焦在疾病患者本身,強調他們也需要受人尊重的空間與權力,《一》片卻告訴眾人照護者的生命也一樣珍貴,即便分出了心神在罕病兒身上,夢想仍然不是遙不可及。當我們將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得到罕見疾病有多不幸、多痛苦的時候,我們也就掉入了「同情」的陷阱,只能用一種上對下、慶幸自己是「正常」的眼光看待;但當我們將目光換到和我們一樣「正常」的照護者身上,突然就明白了不論是什麼人、在什麼情況下,都會有同樣的渴望與意欲暫時拋下一切的喘息。
    ·
    影片中,一位爸爸說儘管又要練習樂器又要照顧家裡很辛苦,但每個禮拜和其他爸爸們一同練團的時光卻是他沈重生活的救贖,能夠感覺夢想還握在手上,就有勇氣再面對下一個挑戰。
    ·
    我可以感覺得到影片中的每個爸爸都很愛自己的孩子,就像天下其他爸爸愛自己健康的孩子一樣,而這就是同理了,不論面對什麼情況,有一樣的愛、一樣的需要暫時從家庭現實中翹課的小確幸,不論自己的孩子健康與否、自己的小確幸是練團還是打籃球,人都是一樣的。
    ·
    在這部片中我感受到的不是罕見疾病好可憐,所以我們要多多關心他們(片中每個罕病兒都是幸福的),而是明白每個人都有一樣的需求,所以應該要將這個社會改造成能容納所有人需要的所在,不該只為了「健康」的人設計。我想起年初我到加拿大知名雪場惠斯勒滑雪,居然在海拔兩千英尺的高山上看見有人用特殊改造的輪椅滑雪(將座椅下部改成雪橇狀),那人速度極快,我匆匆看見他的身影後擺動我粗壯的雙腿居然追不上。當我一直誤以為這個世界只有一種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二分法,《ㄧ》片讓我看見,只要讓世界容納所有人,人人都可以是贏家;輪椅滑雪客的恣意暢快也令我知曉容納眾人不是夢想,那是一種可以成為日常的實在。
    ·
    ·
    ·
    ·
    《灣生回家》雖然在片子上映時有些爭議,便是電影製片田中實加(陳宣儒)冒名灣生後代出書一案,這也造成了我在點擊影片前有些猶豫,不過再多查詢了一些資料發現電影內容是導演黃銘正自己找到灣生取材,田中實加僅是提供初步構想,而影片中的灣生的確是真人真事,才放心點開。
    ·
    《灣》片聚焦在一小段被歷史變遷快速洗刷的過去。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當時殖民台灣的日本政府放棄台灣主權,所有在日台人必須回到日本。日本殖民台灣五十年,有些日本人在台灣出生長大,認台灣做「故鄉」,因而被稱為「灣生」,卻因為國與國的無情競爭,像是棋子一般被移動來移動去,因為開墾需要移來台灣,因為戰敗移回日本。如果我們不認識這些灣生,這段歷史便只會像是呈堂證供一般冰冷,證明有罪但人已死了那又如何?
    ·
    影片一開始,一名灣生爺爺回到花蓮村落找尋兒時的朋友,他喊著一些中文名字、也喊著一些原住民名字,爺爺說,小時候他們不會管對方的族裔,大家都是一起玩的好朋友;還有一個灣生奶奶,中學時唸北一女,她的父親在台灣總督府(現總統府)工作。這幾年,台灣開放一般民眾參觀總統府,她也特地來台報名。奶奶說即使自己年紀一大把了,走在總統府中,卻還是有種好像自己的父親隨時都會從哪個角落走出來的錯覺。這些灣生爺爺、奶奶,對台灣有種不合時宜的執念與情感,如此詭異,又如此真切。
    ·
    儘管我們都被教育了要愛國,這是現今世界再政治正確不過的一項觀念,但對於那些國族認同被歷史、被他人的貪婪切一刀的人來說,鄉愁依舊是無法斷開的念想。在《灣》片之前,我無法想像有哪個國籍在GDP比台灣強大國家的人會對這座鬼島存有思念,更何況我們的身邊,還有這麼多人想逃出去,想去做別國人民。
    ·
    有人看《灣》片是加深了對台灣的認同,有種「連日本人都說我們地方好」的潛節奏;我看《灣》片是終於能稍稍理解了死忠藍營支持者,也許他們覺得只有國民黨才能帶他們回「家」,不論是統一還是被統一、一中各表還是一國兩制。
    ·
    其實我的願望是世界大同,人類世界再無種族、國籍之分,人喜歡去哪便去哪、想留在哪裡就留在哪裡。《灣》片用一種溫柔到近乎殘忍的方式重新顛覆了我對國家的想像,然後才發覺,啊,「國家」這個名詞,不也和「社會」一樣是一種人造的箝制?只是它被造久了,久到我們都以為它是天然的。我可以將「社會」解釋為人與人之間需要一種相處的共通原則;但「國家」的樹立,綜觀歷史,好像除了令彼此敵視、征服與被征服以外沒有用處,聯合國及歐洲共同體內也是處處算計,人類不過是登陸月球的猴子。
    ·
    ·
    ·
    ·
    現實是,即便我看了紀錄片也無法改變這個世界。
    ·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媒體便是這社會的一股洪流,他們有因為同業競爭壓力而發展出的不負責任、不公正報導方式;也有人願意花一年、兩年、五年、六年⋯⋯只為了鑽研一個議題。如果這社會是張網,那麼媒體和我們一樣,都是網中的一部分,這代表著閱聽人的選擇與喜好,亦是間接造成媒體亂象的幫兇。
    ·
    好的媒體,可以是人民的力量,真正成為監督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第四權」。而人的目光向哪,媒體的鏡頭便會追隨。在我們對社會失望,覺得假新聞滿天飛、沒什麼可以相信的時候,我想我們更不能小看自己。德國哲學家班雅明提過一個「微弱的彌賽亞」概念,彌賽亞是基督宗教中的「救世主」之意。我一個人拯救不了世界,可是一群人可以,因為彌賽亞的力量便是散落在每個人體內,當人能結合在一起,彌賽亞就會出現。
    ·
    ·
    ·
    ·
    雖然眼下這疫情肆虐,我們還是可以慶幸,這個病毒沒有人類的狠心及愚昧,造成的死亡人數還不及我們打的一場世界大戰。
    ·
    我是一個沒有政黨傾向的本省人,性格自私自利,身體健全,也沒有令島國人民求之不得的雙重國籍。我的歷程,有造成我成為我的必然,我無法選擇家庭、族裔和基因上的染色體,但我同時也遇見了許多偶然,一點一點侵蝕了我以為不可能被改變的部分,像是我開始願意去了解政治,去設想很多好像離我很遠的事(要是有一天出車禍半身不遂,可是家門口沒有輪椅專用坡道怎麼辦),去感覺如果我是一個被歷史切一刀的人,我會怎麼看待台灣。
    ·
    我不知道你的必然是什麼,但我希望這篇文章也能成為你的一種偶然,成為我們投射目光的望遠鏡。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