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狄卡科技營收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狄卡科技營收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狄卡科技營收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狄卡科技營收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92的網紅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歐洲獨角獸Mindmaze把VR技術導入醫療,協助中風患者復原!還有哪些應用? 2021.08.19 李翊巧 瑞士醫療神經修復科技公司Mindmaze僅創立3年,就獲得瑞士政府和天使投資者共850萬美元(約2.37億新台幣)的投資。 2015年,MindMaze發布全球首款靠意念控制的虛擬實境...

  • 狄卡科技營收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19 11:28:07
    有 0 人按讚

    歐洲獨角獸Mindmaze把VR技術導入醫療,協助中風患者復原!還有哪些應用?

    2021.08.19
    李翊巧

    瑞士醫療神經修復科技公司Mindmaze僅創立3年,就獲得瑞士政府和天使投資者共850萬美元(約2.37億新台幣)的投資。

    2015年,MindMaze發布全球首款靠意念控制的虛擬實境(VR)遊戲系統—MindLeap,其新穎的概念及技術備受各界矚目,因此吸引來自世界各國的企業及投資機構爭相投資;2016年,Mindmaze獲得印度家族集團設在瑞士的私人銀行Hinduja Group投資1億美元(約28億新台幣),使其公司估值達到10億美元(約280億新台幣),正式加入新創獨角獸的行列。

    近幾年,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問題逐漸增加,民眾對於Mindmaze產品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讓Mindmaze的規模及營收也因此水漲船高,不僅成為歐洲最大的VR獨角獸公司,更是在全球VR和擴增實境(AR)領域中,名列第二的獨角獸公司。

    近年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問題逐漸增加,民眾對於Mindmaze產品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

    Mindmaze是由神經科學家泰吉·塔迪(Tej Tadi)於2012年成立,總部位於瑞士洛桑,是一間醫療神經修復的科技公司,專注於利用AR和VR技術結合本身神經專業知識,推出一系列VR和AR的神經治療相關系統;此外,團隊亦利用AR和VR技術完成治療性的遊戲,希望幫助像是中風患者等人員訓練身體運動,讓他們自行測量相關資料,並就如何提高運動技能和認知功能的恢復提供建議。

    之所以能做到這點,Mindmaze執行長泰吉.塔迪(Tej Tadi)表示,他們的VR科技同時運用動態捕捉感應器與軟體來接收電子脈衝,藉此偵測人體的運動,而這項技術可以利用上述獲得的訊息,在VR中創造一個互動角色(即為avatar),並即時模擬現實中人的動作,在歐洲的醫院裡,主要用於幫助中風患者、截肢者,以及身體衰弱的病患們,協助他們重拾肢體的運動力。

    2017年,美國知名演員李奧納多·狄卡皮歐也投資Mindmaze,李奧納多在聲明中說道: 「我對Mindmaze技術發展的可能性感到相當興奮,尤其在未來幾年可能作為推動媒體與娛樂產業的潛能。」

    截至目前,Mindmaze已在神經科學、生物傳感、工程學、混合現實和人工智慧的交叉領域進行十幾年的研究和探索,使用VR和AR技術推出的一系列產品皆備受各界肯定,去(2020)年9月,Mindmaze和紐約的西奈山醫療機構(Mount Sinai Hospital)宣布一項可在家進行的遠端神經康復治療研究,以輔助中風患者透過臨床醫生的虛擬支持下,繼續在家中進行康復訓練治療,一推出,即大獲好評,引起許多企業的興趣,並紛紛加入投資的行列,截至今(2021)年,Mindmaze已融資超1.085億美元(約30億新台幣)。

    未來,Mindmaze將利用自身擁有的專利和臨床資料瞄准其他疾病,並讓自己成為製藥和醫療器械公司的優秀合作夥伴,對此,泰吉·塔迪表示: 「我們的技術是可擴展的,目前正應用於解決7到8種不同的疾病,包括帕金森氏症、癡呆症、阿爾茨海默氏症、多發性硬化症…等老年人常會出現的疾病,且公司正在構建相關的軟硬體,並希望通過VR和AR來幫助患者與多種疾病奮鬥。」

    此外,MindMaze也將繼續研發提高人類在神經疾病後的康復、學習和適應能力的技術,並探索醫療保健以外的其他領域,將突破性的神經科學技術帶入日常生活,為下一代人機介面提供技術支持。

    資料來源: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4571/mindmaze-vr-eu-medical

  • 狄卡科技營收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5-10-08 22:00:01
    有 237 人按讚


    【閱讀的島:環島書展+巡迴講座】
      
    為了扭轉台灣圖書經銷體系的結構失衡,讓獨立書店都可以取得想要陳售的書籍、可以將好書推薦給每處在地的讀者,台灣七十二家獨立書店與閱讀空間聯合組成了「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
       
    這一年的年度活動「閱讀的島:環島書展+巡迴講座」(https://goo.gl/xZWC7T ),友善書業希望透過產業上下游的協作、作家或出版人的策展、書店中的交流互動,讓在主流暢銷法則下被沖遠的好書重回架上,以環島接力的議題講座深化討論,讓閱讀扎根。
        
    《報導者》顧問黃哲斌受邀擔任第三季的主題策展人,因此很高興能與粉絲們分享這有意義的活動。
       
    --------------------------------------------------------------------------------
       
    ★策展主題
    衝浪,在數位媒體的潮尖:我們這時代的新聞與網路 
      
    ★策展人
    黃哲斌(《報導者》顧問 )
      
    ★策展說明
      
    1974年,溫頓.瑟夫與鮑勃.肯恩定義了網路傳輸協議TCP/IP;1990年,提姆.柏納斯.李寫出第一個WWW網頁,他們當下或許沒料到,人類的溝通模式、上百萬人的產業生計,即將被徹底顛覆,從此無法回頭。
       
    在他們之前,「網路」是一種軍事設施或學術實驗;在他們之後,「網路」是一個劃分時代的紀年方式,就像「石器時代」一樣,網路將「數位移民」與「數位原住民」劃分為二。
       
    如今,我們都身陷其間,網路永難回歸地,改變了我們傳送口信、聆聽音樂、戀愛、吵架、查閱資料、維繫友情、採購、銷售、聚眾滋事、推翻政權的方式,也永恆扭轉了印刷、郵務、攝影、唱片、電影等老派產業的營生模式。
       
    喔,對了,還有新聞這一行。
       
    在網路普及之前,媒體產業粗分為「紙本媒體」與「電子媒體」,前者以報紙與雜誌為大哥,後者以廣播與電視為龍骨。然而,當網路封包的主要幹道,從書房中電話撥接的數據機,不斷進化為寬頻光纖、蜂巢網絡、無線Wi-Fi、藍芽,如今,看不見的電波在我們周圍密織成網,撒佈一道又一道的資訊任意門,新聞媒體也被迫轉化,或者死亡。
       
    以台灣經驗為例,1988年,解除報禁,1993年,開放廣播電台與有線電視,新聞媒體一度有如繁花盛放。兩千三百萬人口,除了四家無線台的新聞時段,台灣的五百萬有線電視收視戶,遙控器上有七家全時新聞頻道隨時任選,還不包括公共電視、專業財經台,以及大愛新聞等宗教性電視台。
       
    超量供給的電視新聞,像是過度通膨的資訊產品,投入爭逐有限的廣告市場,使得多數媒體都處於飢餓邊緣。以報紙廣告量為例,1990年,全台灣報紙仍有300億台幣的廣告營收,2001年剩下206億,這兩年不到九十億,蒸發超過三分之二。另一方面,擁擠的頻道追逐過少的眼球,有線新聞台的收視率,幾乎都在小數點以下競爭,加上頗受質疑的收視率調查機制、迷信收視數字與每千人成本的廣告主,共同打造「只為收視率活一天」的電視新聞生態。
       
    當網路大浪來襲,年輕讀者快速逃離,然後是壯年讀者、中年讀者,民生報與大成報熄燈,三家晚報只剩一家,「時報集團」率先不支易主,售予在中國經商致富的旺旺集團蔡家。三年前,台灣「壹傳媒」傳出將以175億元由五大財團「團購」,旺旺蔡家赫然是其一,且出資最多,此事驚動台灣社會,掀起一波「反媒體壟斷」運動。在主管機關NCC阻擋下,交易破局,黎智英將壹電視賣給他人,仍保有旗下報紙與雜誌。
       
    這就是台灣傳媒的當代處境,扭曲的競爭生態,失衡的供需關係,緩慢痛苦的數位轉型,管理失當的肥大組織,共同造就一個悲劇性的產業文化。從業者缺乏健康的流動管道,被迫在掙扎懷疑中度日;由於退出門檻過高,不甘認賠的老闆撐著不走,拼命刪減採訪預算,千方百計擠榨營收,不惜犧牲記者權益與新聞品質,廣受詬病的「即時新聞」熱潮即是如此產物。
       
    監視器與YouTube儼然是電視新聞的主要消息來源,新聞網站一篇又一篇抄著名人臉書及其他媒體的新聞。然後是臉書小編,架構這時代的獨特媒體現象。網路帶來痛楚與裂變,也帶來希望與許諾,兩者一樣公平,一樣未知。
       
    在此一「水泥未乾」的媒體時代,讓我們一起閱讀媒體,也閱讀網路。
       
    ★推薦書目21本
     
    報紙消失中:變異中的新聞業──
    《給年輕記者的信》,塞繆爾.弗里德曼(五南)
    《記者囧很大》,林靜梅(廣場出版)
    《介入的旁觀者》,阿潑(麥田)
    《黑夜中尋找星星》,何榮幸、台大新聞研究所(時報出版)
    《新聞的騷動》,艾倫.狄波頓(先覺)
    《草根媒體》,Dan Gillmor(歐萊禮)
    《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尼克.比爾頓(行人)
    《別對我撒謊》,約翰.皮爾格(商周出版)
    《街頭守門人》,新聞e論壇(衛城出版)
    《大媒體的金權遊戲》,朗諾.貝提格、琴.琳.霍爾(漫遊者文化)
    《新聞業的危機與重建》,羅世宏、胡元輝編(允晨文化)
      
    那些網路教我們的事:通往未來的科技許諾──
    《誰控制了總開關?》,吳修銘(行人)
    《聰明網路使用手冊》,霍華德.瑞格德(行人)
    《鄉民都來了》,克雷.薛基(貓頭鷹)
    《下班時間扭轉未來》,克雷.薛基(行人)
    《政府正在監控你:史諾登揭密》,格倫.格林華德(時報出版)
    《科技想要什麼》,凱文.凱利(貓頭鷹)
    《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伊萊.帕理澤(左岸文化)
    《網路讓我們變笨?》,尼可拉斯.卡爾(貓頭鷹)
    《全民書寫運動》,約翰.哈特利(漫遊者文化)
    《TOO BIG TO KNOW》,大衛.溫柏格(貓頭鷹)
      
    ★參展書店
     
    台東.晃晃書店、旗山.小露吃双淇淋、新營.曬書店×新營市民學堂、溪州.成功旅社農用書店、花壇.有此藝說、台中.新手書店、新竹.水木書苑、平鎮.晴耕雨讀小書院、中和.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淡水.有河book、台北.註書店、宜蘭.松園小屋。
      
    ★巡迴講座
     
    台中.新手書店
    10/28(三) 19:30-21:30
    新媒體動力源哪裡來 
    主講:鄭國威(《PanSci 泛科學》總編輯)
     
    新營.曬書店×新營市民學堂
    11/07(六) 14:30-16:30
    臉書如何改變了我們的手機螢幕:數位時代的十個關鍵字
    主講:黃哲斌(媒體觀察者)
     
    旗山.小露吃双淇淋
    11/14(六) 14:00-16:00
    走一條不同的路──我們的新聞小革命
    主講:何榮幸(《報導者》共同創辦人)
     
    平鎮.晴耕雨讀小書院
    11/14(六) 19:00-21:00
    關於數位的變化,還有時代的故事
    主講:盧諭緯(《數位時代》編輯總監)
      
    中和.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
    12/12(六) 14:30-16:30
    我們這時代的新聞與網路 
    主講:陳順孝(輔大新聞系副教授)
      
    台東.晃晃書店
    12/22(二) 19:30-21:30
    新媒體與新聞的情仇 
    主講:張約翰(世新大學博士候選人)
       
    宜蘭.松園小屋
    12/26(六) 14:00-16:00
    記者的真相肉搏戰 
    主講:林靜梅(公共電視記者)
     
    ★「閱讀的島」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FribookerFair

    #報導者 閱讀的島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