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牙齒裂開疼痛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牙齒裂開疼痛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牙齒裂開疼痛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牙齒裂開疼痛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937的網紅阿詹愛吃素-美味素食分享專頁,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它身長6.1米, 每小時可游50公里,卻只能在11米寬的缸裡打轉。 它是虎鯨蘿莉塔,4歲被獵捕,在邁阿密水族館裡,ㄧ待就待了50年。 👁四十年的眼部問題 1980年,她的右眼被診斷出患有翼狀胬肉,也因長期在陽光下,而進一步惡化。 她的用藥紀錄顯示,她的眼睛一直處於被刺激的狀態,且有記錄顯示她在演出...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email protecte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杜牙根 專題 - 香志偉醫生@FindDoc.com 資料來源:http://www.FindDoc.com 背景:馮先生女兒玲玲今年6歲,早前發現一隻乳齒大牙有點黑色,似有蛀牙跡象,立刻找牙醫補牙。半個月後,玲玲咀嚼時又覺得牙痛。牙醫建議杜牙根,但馮先生擔心會影響其後恆齒的生長,並沒有為女兒做杜...

  • 牙齒裂開疼痛 在 阿詹愛吃素-美味素食分享專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13 06:18:46
    有 14 人按讚

    它身長6.1米, 每小時可游50公里,卻只能在11米寬的缸裡打轉。
    它是虎鯨蘿莉塔,4歲被獵捕,在邁阿密水族館裡,ㄧ待就待了50年。

    👁四十年的眼部問題
    1980年,她的右眼被診斷出患有翼狀胬肉,也因長期在陽光下,而進一步惡化。
    她的用藥紀錄顯示,她的眼睛一直處於被刺激的狀態,且有記錄顯示她在演出期間多次閉上一隻或兩隻眼睛。

    🩸皮膚灼傷
    由於她經常暴露在太陽輻射下,Lolita的皮膚經常會因皮膚乾燥,裂開流血。

    在一天中陽光最強時,它沒有可遮蔽的陰影處。在野外,鯨魚可以潛入海洋深處躲避陽光,而Lolita卻只能待在淺的池子裡。

    💉藥物
    Lolita長期服用抗生素、抗真菌藥、止痛藥、麻醉劑、類固醇、激素和抗酸劑來治療潰瘍。

    記錄顯示,她幾乎每天至少服用一種藥物。她服用的大量藥物表明她不健康。她接受的所有治療都是針對她被囚禁引起的疾病 。

    🐬海豚攻擊她
    Lolita與關押在她身邊的海豚格格不入,他們經常用牙齒刮Lolita的皮膚 ,有時嚴重到她需要用抗生素治療。她也多次被記錄,表現出焦慮和激怒。

    🦷長期牙痛
    Lolita和許多被獵捕的虎鯨一樣,會感到沮喪、想要逃跑,因此常常用牙齒磨咬 水缸的邊緣,她的牙齒已經出現永久性損傷。水族館對 Lolita 敏感的牙齒進行十多次鑽孔,牙齒神經長期暴露,導致她長期疼痛。

    💰被迫表演
    儘管洛麗塔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行為也越來越神經質,即使她無法睜開眼睛或近期做了侵入性手術,她仍被迫每天表演2到3場。

    💢環境使她感到懊惱
    Lolita經常表現出痛苦和沮喪的跡象,包括搖頭、緊張的身體、張開的嘴、用她的尾鰭(尾巴)或胸鰭拍打、睜大眼睛,無視信號、不尋常的發聲、迴避、沉入水面以及刻意緩慢的動作。

    🆘 她快瘋了
    與許多獵捕的動物一樣,Lolita表現出“動物病”(強迫性、重複性行為)的跡象。它的生活違反她的自然天性,她擁有非常高的智商,但「被餵食」成為它生存的唯一目的。

    沒有需求,就沒有買賣
    選擇你的消費
    我們可以終止這ㄧ切

    請求釋放lolita 的請願連結🔗: https://www.change.org/p/seaworld-free-lolita-the-orca

    關於「Lolita的退休計畫」:這是一個從1995年開始就由海洋生物學家在持續推廣的有序計畫。初步目標是把Lolita放在離近她族群棲息地的大型海灣中,讓她能一邊適應自然的同時,也一邊能與族群交流。只有在生物學家們評估她準備好了,才會真正讓她回歸野外。

    🚨還有機會 在台灣阻止更多悲劇🚨
    台灣的頑皮世界 正在引進非洲18隻瀕危網紋長頸鹿及白犀牛、羚羊、斑馬等野生動物,用以圈養展示牟利
    請連署阻止:https://www.change.org/StopTheImport

  • 牙齒裂開疼痛 在 好好睡覺,好好吃飯 - 李承翰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01 18:00:40
    有 5,702 人按讚

    「有沒有最厲害的牙醫師也無法治好的病人?」 一位患者問我:​

    「有,#無法放過自己 的病人。」​
      ​
    我猜這個回答絕對超出他的預期,"我是在問牙科的問題,怎麼變心理諮商?"這樣​


    現實是,不論牙齒被破壞的多麼嚴重,我們牙醫師總能找到一兩個方法來處理,但有一種類型的患者,是我認為最難根治的:​

    他們來看診時,總是拖著疲憊的身軀、面容緊繃;​
    他們可能是職場女強人、新手爸媽、創業艱辛的30歲男子、受疫情影響的老闆......;​
    他們的責任感重、求好心切、追求完美,是員工心中的好上司,是家長 Line 群中一致認同的模範父、母親...​

    我甚至不用問他們最近過得好不好,因為所有的壓力 #都能從口腔觀察出來——牙齒耗損、臉部肌肉疼痛、咬合關節發炎。​
      ​

    「這些是磨牙造成的。」​


    每當我這麼說時,他們就會急著揮手否認:「不不不,我晚上不磨牙的。」​

    「我沒說你是晚上磨的,#我說的是白天。」他們的手揮得更大力了。​

    沒錯,白天也會磨牙,這又稱為 #緊咬型磨牙(Clenching),指的是 #注意力集中時不自覺的咬緊牙齒。​
    和夜間磨牙最大不同,在於它沒有上下排牙齒水平磨動的現象,就只是單純咬著、用力,因此常被忽視。​

    現在壓壓你兩側耳朵正下方的臉頰及太陽穴後方,肌肉有沒有緊緊、痠痠的?​
    下一次當你緊張、情緒激動時,試著稍微留意一下,不管你表情再怎麼努力淡定,嘴裡是不是正 #不自覺的咬緊牙關? ​

    ——​

    〖#咬緊牙關不好嗎?〗​
      ​
    不一定,有時候我們需要借助這股咬緊牙關的力量,幫助我們處理許多緊急的事件,比如:​
      ​
    耍帥幫女同事抬起 30 公斤的行李、聽慣老闆發表共體時艱宣言時忍住不吐槽,或是熬夜準備明天產品發表會的講稿...​
        ​
    對於運動員來說,也需要這股力量來獲得好成績,像是棒球選手揮棒,拳擊手出拳、舉重選手舉起槓鈴,都需要 #咬緊牙關使出全力。然而,這也會對運動員的牙齒 #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
    倫敦大學曾做過一個研究,發現 352 名頂尖英國運動員當中,竟然有一半人都有牙齒問題,就算他們都一天刷兩次牙,也勤用牙線清潔。研究結果顯示,牙齒問題大多與運動員經常補充的運動飲料中含有大量糖份與酸性物質有關,運動員 #長期的壓力 與 #瞬間爆發 時所需的咬緊牙關也是一大原因。​
      ​
      ​
    〖#上下排牙齒其實很少閉合?〗​
      ​
    你可能會納悶:上下牙齒咬著不是很正常嗎?但其實,人在一天中,#上下排牙齒閉合的時間加起來不到20分鐘,是不是比你想像的少很多?​
    只有吃飯、吞嚥的時候,上下排牙齒會碰到彼此,而且每次都是少於一秒的短暫接觸;其他時候,上下牙齒都是放鬆分開的。​

    不信的話實驗一下,將你的上下排牙齒咬在一起,不要放開,你會發現沒多久,臉頰、太陽穴,甚至肩頸就會開始感到有點痠,兩排牙齒自然就會鬆開了。​

       ​
    〖#為什麼會白天磨牙?〗​

    白天磨牙,原因很多,但追溯到源頭多半與 #精神壓力 有關,焦慮、憂慮、憤怒...,通常伴隨胃腸道疾病、頭痛、內分泌紊亂等身心症狀出現,常發生在完美主義者、性格內向、生活不規律,或情緒易激動的人身上,特別是正在為事業衝刺的 30 到 50 歲中壯年。​


    〖#白天磨牙會有什麼後果?〗​

    全口牙齒長期負擔過大的力量,就容易牙床吸收、牙齒磨損、崩落、甚至裂開,造成牙齒隱隱作痛、敏感、搖動等等。​
    尤其是蛀過的牙齒,就算有填補過,也是拚裝出來的牙齒,現在又每天給它巨大壓力,有的一裂就到牙根,醫師即使有心也難以挽救...​

    也有人牙齒沒問題,但關節卻有問題,耳朵前面痠痛、嘴巴張不開、無法講話咀嚼...等,這也被稱為「#顳顎關節症候群」。​
      ​
     ​
    〖#應該怎麼預防白天磨牙?〗​
     ​
    讀到這裡,你會不會越看越擔心,然後臉頰又開始繃緊了?​
    如何減緩這種緊咬的狀況呢?這裡教大家一個方法:​

    當你發現自己咬緊牙關時​

    1. 請將嘴巴微微張開,輕輕地將舌尖抵到上顎門牙的後端​
    2. 用鼻子自然地呼吸十次,輕輕感受呼吸的氣流進入身體的感覺​
    3. 用這短短的時間放空一下大腦,什麼都不用做,給自己一個停下來的空間​

    常常這樣練習,可幫助你放鬆緊繃的肌肉及過度激發的神經系統。​
    定時提醒自己放鬆, #有意識地 觀察口腔狀況,是不是又自己咬起來了。​

    日間緊咬是一個徵兆,它提醒你壓力可能過載了。​
    別擔心,事情總有一天做得完的。​
    分辨對你真正重要的事、做能做到的、放下不能改變的,慢慢餘裕就會增加。​
    先好好照顧自己,才有力氣照顧身邊重要的人​

    ——​

    每當患者回診,我發現他牙齒磨損或顳顎關節的狀態改善了,我都會在內心恭喜,恭喜他找回屬於自己的生活。​
      ​
    「別再咬緊牙關,放過牙齒,也放過自己。」​
      ​
      ​
    ▶︎▷ #悦庭口腔功能修復團隊︎ ▶︎▷​
    你很怕看牙,但其實身為牙醫的我們,比你更怕看牙。​
        ​
    我們是一群牙醫師,在我們多年執業,經手上萬個案後,我們發現​
    「#只需要一點點的習慣改變,#每個人都能少看幾十次牙醫」​
    然而卻沒有人整理這類資訊,於是我們成立了這個粉絲團。​
    讓我們一起為了『不看牙』而努力!​

    ——​
    願你能好好睡覺,好好吃飯,好好生活,口腔健康,少看牙醫。

  • 牙齒裂開疼痛 在 在家好到府坐月子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7-14 13:39:33
    有 10 人按讚

    坐月子的正確觀念,讓身材、體力快速復原

    【早安健康/柳知沅(韓國未來小兒婦產科院長)】

    坐月子的由來

    當媽媽生下寶寶後,家裡長輩或周遭的人都會叮嚀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產婦的身心完全復原期約需100天,所以最理想的坐月子期間就是100天。過去人家因為生活窮困,需要從事種田等農作,所以一般以21天做為坐月子的期限,之後就需到外面去工作,因此也有三個星期內禁止外出或外人來訪的習俗。

    坐月子的正確方法?

    坐月子的必要性
    自古生完小孩的產婦需在家中被照顧、吃營養食物、坐月子。三個星期的坐月子期間,一般都是安穩地待在溫暖的床上、喝月子湯、禁止洗澡等。即使是炎熱的夏天,也會穿著長袖衣服與內衣,用以保暖身體。

    已經有生產經驗的婦女常告訴產婦,當身體吹到冷風時,全身有可能會出現痠痛等後遺症,甚至一生當中都因此而受苦。西方國家又是怎麼坐月子呢?美國、加拿大、法國等西方社會,在生產後不會另外食用特別的食物或坐月子。一般自然分娩後24個小時內,就可以回到家中過正常生活。

    產後風
    產後風又是什麼樣的疾病,為何會出現在孕婦身上呢?產後風是指產後脆弱的骨頭、關節等受到風寒的症狀,會產生痠痛、麻木等不適感。那麼生完後,若直接吹到冷風,骨頭就會受到風寒嗎?不是的。

    女性在經過懷孕、餵母奶的時期,體內的女性荷爾蒙雌激素會達到最低點。原本雌激素具有幫助骨頭留住鈣質的作用,可避免鈣質流失,但是到了餵母奶期間,雌激素濃度變淡,使得骨頭中的鈣質自然流失到血液中,因此骨頭變得脆弱,所以才容易受到風寒入侵。

    避免鈣質不足
    與西方相較之下,國人在牛奶等乳製品或鈣質上的攝取量都是不足的。孕婦一天的建議用量應要達 1000毫克。縱使攝取的鈣質已經補足,又會因為餵母奶的關係,使鈣質流失,骨頭密度因此快速變稀疏。換句話說,因為骨頭本身脆弱很多,所以關節腔的耗損會增大。生完小孩時,手掌或膝蓋等關節容易會感到非常刺痛,腰部、手臂、腿部也常有疼痛感。

    預防產後風
    即使為了要預防產後風,也沒有必要在炎熱的夏天裡包裹著厚被子。雖然產後免疫力變弱,有可能罹患感冒等疾病,但若不是遇上寒冷的天氣或強風,就無需過度擔心。室內維持適當的溫度與濕度,有助於產後復原。服用產後所需的鐵質、鈣質、維生素D等,並補充適量的營養補充劑,可以預防產後風。

    各個季節坐月子的要點

    夏天坐月子
    生完小孩後吹到冷風,有可能罹患產後風,所以要盡可能讓身體保持在溫暖的狀態。在連坐著都會流汗的夏天裡,該如何坐月子呢?結論是「適度」。氣溫不可過熱,也不可過於涼爽,平均溫度維持在微暖的23∼25度之間,濕度維持在40∼60%左右。不可以讓身體直接吹到冷風,天氣不管再怎麼熱,也最好蓋薄被子。不要用冷水洗澡,先用微溫的水洗澡後,再用乾毛巾拭乾身體。如果因為天氣太熱,就喝冷水或吃冷食,有可能造成牙齒損傷與胃腸障礙,需多加注意。

    冬天坐月子
    室內以「保溫」與「保濕」為核心重點。不僅房間的地板,整個房間裡的空氣,都需維持溫暖。若過於乾燥,更容易引發感冒。可以利用加濕器、除溼機或洗過的濕衣物,讓室內溼度維持在60%左右。洗澡時,浴室空氣常是冷的,所以先放熱水,讓浴室空間變暖之後再洗澡。

    讓身體快速復原

    生完小孩後,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坐月子中心或家中休息,一邊接受家人或專家的幫助一邊坐月子。
    有不少人會小心翼翼地不讓孕婦過勞,讓她們得到充分的休息,甚至連動也不動。為了未來辛苦的育嬰之路,在這個時期需做好充分休息與努力,請參考下列內容,以快速且健康的方法復原吧!

    坐月子期間該怎麼過生活?

    請勿一直躺著不動
    剛生完小孩的第一天,有可能因產後痛、會陰部疼痛、手術部位的傷痕而很難行動。建議到隔天再由家人協助,站起來活動看看。若因為很痛而繼續躺著,反而很難恢復。初期適當走路,反而有助於加速惡露的排出與身體的復原。

    開始洗澡的時間點
    第一天因分娩而導致的體力耗損與失血,自己獨自站著都會有困難。自然分娩的產婦,一般在第二天雖然可以較輕鬆地站立了,但仍有些吃力,想要洗澡的話,就用溫水洗個簡單的澡。剖腹生產的產婦,因為進行手術而有傷口的關係,五天內需避免洗澡。手術部位若沾到水,有可能引起傷口發炎,最後導致傷口裂開或留下疤痕。

    不要造成關節的過大負荷
    當孕婦的體內察覺到要分娩時,會增加鬆弛激素等身體荷爾蒙的分泌量,讓骨盆關節打開,同時也會對骨盆關節、全身各個部位的關節造成不良影響。所以手腕、腳踝等都很容易因姿勢不良或承受過大的壓力,而造成損傷。餵母奶時,手腕會受到很大的傷害,即使有戴上護手腕帶,也盡量不要用手腕出力。

    TIP | 妊娠與鬆弛激素
    鬆弛激素是從卵巢、乳房、妊娠期胎盤與子宮內膜中分泌出來的荷爾蒙,男性則是從前列腺分泌出鬆弛激素。沒有懷孕的女性,會在排卵期從卵巢中增加鬆弛激素的分泌量,對心血管進行作用,維持適當的心搏次數與血管適應力。孕婦則從胎盤、子宮內膜、絨毛膜等中分泌出鬆弛激素,從懷孕第14週左右起分泌量開始攀升、達到最高點,所增加的鬆弛激素一直到生產前都維持在高濃度。懷孕期間鬆弛激素具有增加心輸血量、使血管鬆弛、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懷孕最後一個月時,這種荷爾蒙也對骨盆韌帶產生作用,幫助骨盆隨著子宮變大而順利變大,有助於分娩時恥骨的鬆弛。這種鬆弛激素的分泌量會在生產後急遽減少。鬆弛激素的影響期間因人而異,一般約為5∼6個月左右,也有12個月的情況。

    不要害怕排便
    會陰部切開後,會陰部與肛門周圍都會非常疼痛。有些孕婦在想要排便時,會擔心因排便刺激受傷部位而忍著。用力時,也擔心會陰部切開部位會裂開。事實上,會陰部上的縫合部位若沒有發炎,即使用力也不會再次裂開,所以無需因此而害怕排便。

    服用鐵劑
    在分娩過程中會流很多血,自然分娩的失血量約600cc,剖腹生產的失血量約1000cc。為了養出健康的新生兒,產後仍需繼續服用懷孕期間服用的鐵劑。想要補充在分娩過程中所失去的血液,需連續服用三個月左右。貧血症狀若得不到改善,就會感到異常地無力、頭部疼痛、容易疲倦等。唯有媽媽健康,才可以養出健康的孩子,請多加留意身體狀況。

    攝取牛奶或鈣質
    東方人較少吃牛奶或起司等乳製品,所以平常攝取的鈣質量就比西方人少。尤其女性們在懷孕、生產、餵母奶期間,骨骼中的鈣質會大量流失。為了不讓骨頭變得脆弱,需多喝牛奶或服用鈣片。

    女性荷爾蒙雌激素本來具有預防骨骼流失的作用,但在餵母奶時,雌激素會快速降低。此時期如果沒有攝取適量的鈣質,就有可能造成骨骼的損傷。即使不會馬上出現什麼問題,但已變脆弱的骨質將大幅提升引起關節炎、椎間盤、骨頭痛等症狀的可能性。

    攝取適量的高蛋白、高脂肪食物
    餵母奶時所需的熱量比懷孕期間更多,每天需要多攝取500大卡。可能有人會懷疑,這樣熱量不
    會太高嗎?的確,如果攝取過多的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反而會造成肥胖,為產婦帶來更多的煩惱。那麼為什麼還建議產婦要多攝取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呢?

    初乳結束後,進入到成熟乳階段時,50%的母乳是由脂肪所構成的。母奶中的脂肪來自於媽媽,所以與媽媽身體的營養狀態息息相關,而營養狀態又以體脂肪率為重要指標。早期大部分的人因為營養不良,常常是皮包骨狀態,體脂肪率很低。這個時期產婦為了分泌營養的母乳,需攝取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才可以順利餵母奶。但只要產婦的營養狀態良好,就沒有必要一直攝取高脂肪食物。以自己一天所需的熱量為目標,均衡攝取即可。

    不要執著於麻油雞湯
    麻油雞湯自古以來即是坐月子的代表性食物。雖然米酒、老薑、麻油都有溫補的作用,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無需天天吃或過量食用。三餐飲食還是營養均衡最重要,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都要攝取,食譜最好以含鐵質與鈣質的菜色為主。

    產後第二個星期浮腫完全消除
    到了懷孕最後一個月時,因為受到荷爾蒙的影響, 再加上血液循環不佳,孕婦的手、腳、大腿等身體部位會浮腫得很重。但在孩子出生後,過去累積在體內的水分開始往外排出。一般從分娩第2∼3天開始,尿液量會急遽增加,約有1∼2公升左右的水分被排出。消腫的速度因人而異,但一般在第 1∼2個星期內會大量排出體液,消除浮腫。

    南瓜或玉米茶等利尿作用佳的食物,最好等到浮腫現象自然消除後再食用。在這段透過尿液讓體液大量排出的時期,若再食用利尿效果佳的食物,就會使體液一次突然排掉過多,反而引起低血壓,進而導致嘔吐、暈眩等症狀,且母乳的量也會隨之減少。所以建議等兩個星期浮腫現象消失後,再食用這類食物。這時期也要記得隨時補充大量的水分,讓體液保持充足。

  • 牙齒裂開疼痛[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4-05-13 16:57:06

    杜牙根 專題 - 香志偉醫生@FindDoc.com
    資料來源:http://www.FindDoc.com

    背景:馮先生女兒玲玲今年6歲,早前發現一隻乳齒大牙有點黑色,似有蛀牙跡象,立刻找牙醫補牙。半個月後,玲玲咀嚼時又覺得牙痛。牙醫建議杜牙根,但馮先生擔心會影響其後恆齒的生長,並沒有為女兒做杜牙根。

    (一) 如玲玲真的做杜牙根,會否影響其後恆齒的生長呢﹖是否有必要杜牙根?0:30

    (二) 馮先生的疑問是女兒玲玲很少吃糖果,早晚也刷牙,為何會蛀牙呢?0:53

    (三) 聽說牙齒死左或杜牙根後會容易鈣化,過兩年就要套住,究竟這說法是否真確?(FindDoc健康資訊)1:24

    查詢醫生資訊:
    http://www.finddoc.com/

    Let's Connect: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https://plus.google.com/102821364210960788806/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