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牙齒痛到臉頰腫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牙齒痛到臉頰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牙齒痛到臉頰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牙齒痛到臉頰腫產品中有2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兒科急診的小故事 早上有一則新聞,屏東有一名21歲的男大生,7月在牙科診所拔左下方「智齒」時,拔到一半突感不適、呼吸困難,醫師掀開治療巾一看,發現男大生左臉頰及脖頸如吹氣般腫脹,趕緊轉送醫院急診,發現是頭頸部的皮下氣腫及縱膈腔氣腫。 先前,我在兒科急診上班,也有一個類似案例,有一位16歲男孩拔完...

牙齒痛到臉頰腫 在 魏君如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21:41:46

之前分享過關於我的飲食障礙的文章,這次選擇用不同方式呈現,但某個點卡住,即便一直惦記著,圖跟文卻遲遲無法完成,失眠好幾天。 真心希望我對於這個議題的分享,能有更多的預防效果或實質的幫助。(文長,會分成兩次分享) ▪️先來聊聊什麼是暴食症(Bulimia nervosa)呢?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

牙齒痛到臉頰腫 在 瓦lis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18 21:41:06

- 2010年12月你來到了我們家,因為身體灰灰白白的,我覺得像雲,所以用泰雅族語給你起名叫Yulung. - 時間過得很快,領養你的時候我剛好從台藝大休學。你陪我重考,住在我的房間裡跟我睡,貓砂盆也擺在房間裡。媽媽每次都唸我跟貓睡對身體不好,貓毛跟貓砂塵對肺不好,叛逆的我還頂嘴道:「我還不曾看過新...

  • 牙齒痛到臉頰腫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27 11:16:55
    有 901 人按讚

    兒科急診的小故事

    早上有一則新聞,屏東有一名21歲的男大生,7月在牙科診所拔左下方「智齒」時,拔到一半突感不適、呼吸困難,醫師掀開治療巾一看,發現男大生左臉頰及脖頸如吹氣般腫脹,趕緊轉送醫院急診,發現是頭頸部的皮下氣腫及縱膈腔氣腫。

    先前,我在兒科急診上班,也有一個類似案例,有一位16歲男孩拔完「智齒」後4小時,突然出現胸痛、呼吸不順,媽媽帶來兒科急診求診,我們安排胸部X光檢查,X光結果顯示病童有皮下氣腫及縱隔腔氣腫。

    「拔牙後的提醒」

    大家都有拔牙的經驗,畢竟牙齒痛起來是很折磨的。

    拔牙尤其是拔智齒,是有機會造成氣胸、皮下氣腫、縱隔腔氣腫。雖然機會不大,但是還是可能會遇到!

    原因是什麼?

    聽我說說看⋯

    當我們接受牙齒治療時,尤其是拔牙時,牙醫師都會使用噴氣來清理患者口中的唾液與血水。

    我們人體的「舌根」與「口腔底部」連結處有一細微間隙,稱為「翼顎間隙」 Pterygomandibular Space 。

    所以當拔牙時間太久,噴氣使用過多,入口氣體量可能太多,氣體確實可能從此處進入胸腔。

    「拔智齒因時間較久,氣胸可能性較高」,過去也有文獻報導類似病例。

    我們人體的縱隔腔是在胸腔內的兩側肺臟中間處,內有重要器官,例如胸線、心臟、大動脈、大靜脈、氣管、食道等,正常狀況下,除氣管、食道有空氣,其他部位不該有空氣,因此若是出現「從口腔灌進的空氣」,「確實很危險」,不只氣管、食道被壓迫,還可能因帶菌空氣引發全身性感染致死。

    所以呢!

    假如你今天拔「智齒」,而且「花的時間比較久」,拔完牙回家後,若你出現胸悶、呼吸不順的症狀,最好是盡速就醫治療比較妥當。

  • 牙齒痛到臉頰腫 在 屏東新聞 PT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27 09:40:08
    有 748 人按讚

    拔牙引發皮下氣腫 轉送屏基住院治療

    一名21歲男大生,日前在他院拔左下方智齒時,拔到一半他突感不適、呼吸困難,醫師掀開治療巾一看,發現男大生左臉頰及脖頸吹氣般腫脹,趕緊轉送屏東基督教醫院急診室,會診牙科及整形外科協同治療。

    病患經電腦斷層及臨床檢查發現,有氣體聚積在皮下軟組織及縱膈腔中,按壓病人浮腫的頭頸部時有爆裂聲出現,因此診斷為皮下氣腫,屏基牙科主任劉振聲研判應是拔牙手術過程空氣由皮瓣進入皮下組織及組織間隙,造成其臉部、頸部與胸部縱膈腔氣腫。由於氣腫壓迫著緊鄰的食道、呼吸道等組織,使得男大生產生吞嚥與呼吸困難。而灌入的空氣和水並非無菌,有可能引發細菌感染,甚至造成敗血症及少見但會致命的壞死性縱膈腔炎,因此由整形外科林佑宗醫師收治住院給予氧氣及抗生素治療。

    四天後,男大生皮下與縱膈腔氣腫逐漸消退,而未拔成功的智齒,也由屏基牙科主任劉振聲予以拔除。雖然拔牙造成皮下氣腫並不常見,但其併發症嚴重時卻會危及生命,不能不小心謹慎,要避免發生皮下氣腫,宜使用電動器械設備。

    屏基牙科主任劉振聲表示,拔牙是一種手術,因此必然存在風險,像是傷口感染或傷口持續出血、周邊組織創傷、牙齒誤入其他組織間隙或是併發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等。拔牙因為需要麻醉,因此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以及凝血功能有問題的病患;或正使用抑制骨吸收藥物例如雙磷酸鹽類的福善美或是單株抗體抑制癌細胞骨轉移藥物的民眾,都應該在拔牙前和牙醫師好好討論,以降低拔牙後遺症的風險。

    拔牙後,原本就會有疼痛、酸麻的感覺,一般來說,只要按照醫囑服用醫師開立的消炎止痛藥物即可,但若在48小時後,腫脹的狀況沒有改善,且仍出血不止、出現發燒、畏寒等狀況,應儘快就醫檢查。

  • 牙齒痛到臉頰腫 在 陳亮宇醫師 /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20 14:32:58
    有 99 人按讚

    🙀🙀🙀潛水平壓大卡關!原來是鼻涕倒流、過敏、鼻息肉在作怪👃👃👃

    35歲的阿德平日工作繁忙,周末最喜歡和朋友相約玩水肺潛水,過去往往都能順利下水。來診時自述這次潛水耳壓平衡一直無法做好,下潛後耳朵本來很痛但突然間便不痛了,隨之而來的卻是一陣天旋地轉,發現自己完全失去方向感,所幸身旁潛伴很快意識到阿德的異狀,趕緊將他拉出水面。

    經過問診與檢查,原來阿德在潛水的前一天晚上和朋友開心飲酒,結果喝到吐,以致胃酸逆流至耳咽管開口,造成鼻咽部有腫脹發炎現象,因此耳壓平衡才會發生困難。下潛後耳朵痛感消失又暈眩,則是因為他下水用力過猛不僅僅使得耳膜用力過猛而破裂,他的內耳淋巴管也因為壓力失調而引發眩暈。

    有鑑於熱愛潛水的人越來越多,但卻未必認識潛水時可能遇到的耳鼻喉相關問題,以下就來針對幾個常見狀況為大家解說吧!

    ⭕做好耳壓平衡關鍵:將耳咽管順利打開

    我們的耳朵主要由外耳、中耳和內耳三個結構組成,平常中耳腔內充滿了空氣,並透過耳咽管和咽喉連接,讓氣體得以進出。不過,耳咽管一般都是關閉的,需藉由打呵欠、吞口水、收下巴等動作,使提顎張肌和顎環張肌收縮而將耳咽管打開,達到耳壓能和外界壓力平衡的作用。
    依據波以爾定律,當溫度處於穩定狀態時,氣體的體積和壓力成反比。下潛時因為壓力變大、氣體體積變小,中耳腔裡感受的壓力就會和外界壓力不同,這時便需要耳咽管來幫助平衡中耳腔內外的壓力,即所謂的「平壓」。一般潛水最常使用的平壓方式有兩種:

    1.閥式耳壓平衡法:用手指將鼻子捏住,嘴巴吸氣後緊
    閉,之後再輕輕從鼻子吐氣。當氣體停留在鼻子中間時
    壓力增加,耳咽管就會開啟並把空氣送至中耳腔,所以
    會感覺到耳朵有嗡嗡的響聲。
    2.法蘭左耳壓平衡法:這是許多自由潛水者常做的一種方
    法,同樣是把鼻子捏住,但卻是透由吞嚥口水的動作,
    讓肌肉帶動耳咽管使其打開。簡單來說,是用自主肌肉
    來調控耳咽管的開關。

    ⭕鼻塞別輕忽!耳咽管恐被阻塞難平壓

    因此,假使鼻腔和耳咽管不夠健康、功能不佳,自然會導致平壓過程出現困難,甚至使耳膜受到擠壓有疼痛感。包含過敏性鼻炎、鼻涕倒流、鼻竇炎、感冒等等,都可能會讓耳咽管變得腫大或有堵塞現象。有趣的是,臨床上碰到不少病人平日多有鼻塞症狀,卻不覺得需要就醫找出問題,直到開始接觸潛水之後發現耳咽管打不開,這才到耳鼻喉科求救。
    之前曾有位二十多歲的女病患,十分嚮往不需背氧氣瓶、裝備很輕簡的自由潛水,可是在試著做平壓時卻頻頻失敗,非常挫折來到診所。檢查後才發現她鼻腔內長了一顆很大的鼻息肉,導致只要一吸氣息肉便會將耳咽管開口塞住。經手術切除後再搭配沖洗鼻腔與使用鼻噴劑,情況就此改善許多。

    ⭕潛水常見不適症狀有哪些? 

    海水壓力會隨著深度而增加,代表身體進入水中時也會因氣壓帶來變化,其中要格外小心的像是鼻竇、中耳腔、腹部、肺部、胃等空腔,在氣體體積改變後可能造成組織變形或損傷的「擠壓傷害」。因潛水引起的不適,大致有以下幾種常見症狀:

    #頭痛:病人經常主述只要一下潛就會感覺頭痛,包括頭部、眼睛上方、臉頰兩側等部位。問題主要出在很靠近腦部的鼻竇,當開口有阻塞或有通氣不順致使壓力不協調,便會引發頭痛。
    #流鼻血:有些人甚至是一潛水完就有大量流鼻血的現象,這是因為氣體的擠壓傷害導致鼻黏膜撕裂出血,只不過一開始出血時可能會先積在鼻竇裡,等到出水後 壓力釋放才會一次流出。此外,有蛀牙的人可能也會在下水後因氣體的壓力傷害而有牙齒出血症狀。
    #暈眩:若平壓過程過於用力或姿勢不對,亦可能造成內耳圓窗破裂,導致內耳淋巴流出而發生嚴重暈眩,在海底下形成致命風險。
    #空氣栓塞:這是一個常見但非耳鼻喉科的症狀,即血管被空氣堵塞。通常是因為下潛與上浮速度過快,氣泡或其他氣體跑到關節、血管裡,或是氣體在肺部過度膨脹,而有胸悶、胸痛、氣胸、肺氣腫、局部皮下氣腫或頭痛、關節痛等栓塞不適。

    ⭕把握6要點,避免潛水傷害
    希望享受潛入海底的樂趣,無論是哪一種潛水方式,安全絕對是第一守則,建議務必注意幾點:

    ✅有任何鼻子或感冒問題需先妥善處理,特別是有用藥者
    要先和醫生討論,因為某些抗組織胺藥物可能會導致嗜
    睡,以致下水後容易迷失方向感或發生其他意想不到的
    危險。
    ✅若是因內耳不平衡或耳朵構造有問題造成的暈眩,比較
    不建議進行潛水。假如是因為貧血或血壓較高導致暈
    眩,經醫師評估安全無虞後,原則上應該也不會有什麼
    問題。
    ✅下水遇到阻礙如耳壓無法平衡時,都不可有用力過猛或
    逞強行為,一旦超過身體能負荷的範圍,也會提升危險
    性。
    ✅盡量避開菸酒,可能會讓鼻黏膜變得腫脹或引發胃食道
    逆流,難以有效做好平壓。
    ✅不可戴耳塞,耳塞會將外耳道和耳膜之間的氣體壓住,
    反而使擠壓情形變得更嚴重。
    ✅不可單獨進行,無論是多麼熟悉的海域或以前潛水一直
    都很順利,每一次下水皆應有潛伴陪同,彼此支援。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提醒您〕
    雖然潛水有助放鬆、紓壓,很多人都把它視為一種休閒運動,我也碰到不少人常常是朋友一揪就去上課、接著便馬上下水了。可是潛水對我們的身體來說其實是一種極限運動,如果沒有經過合格專業的醫師評估,還是存在一定的風險,建議除了遵從潛水教練的指導之外,下水前應向耳鼻喉科醫師諮詢,經整體評估確保適合從事後再進行,且須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量力而為。

    #潛水醫學門診
    #好久沒潛水了
    #快悶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