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父母精神暴力法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父母精神暴力法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父母精神暴力法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父母精神暴力法律產品中有1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最近遇到幾個單親媽媽在我成立的群組裡討論前夫不付扶養費的問題,有人說:「沒關係~我要靠自己,就當孩子的爸爸已經不在了!」 我跟她們說,你們可以賭氣、逞強、怕麻煩不要沒關係,但記得一定要在子女成年後讓他們向法院聲請免除扶養義務,免得以後還要養不負責任的老爸~ 大家來看看我之前寫的案例吧! 小惠的...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黃偉民易經講堂,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9年11月19日 黃偉民易經講堂 我們的年輕人,在修行路上,正受種種人間魔考! 中大會戰,理大會戰,浪漫主義對著狂躁警暴,當然傷亡慘重,血流滿地。 警察最討厭學生、記者、年輕人,在沒有責任和後果的背境下,警察開槍隨便了。 他們追著商業電台的記者開槍,從背後射穿了他的背囊和內裡的頭盔,沒...

父母精神暴力法律 在 政經八百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04 16:46:53

#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個人即政治 #性別不平等不是家務事〕 個人即政治 (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 是 1960 年代女性主義的核心精神及口號,直到現在,這句話都還是值得我們用以反思生活中的事件。 ▌家暴法制定的脈絡即是「個人即政治」的意涵 個人即政治的意涵...

父母精神暴力法律 在 黃靖芸律師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3 00:28:57

【家暴、單親:受暴者的困境】 當律師這幾年,遇過無數前來諮詢的家庭問題,其中,較為嚴重的,就是 #家庭暴力。最近也處理兩件 #聲請保護令 案件。 相信現在已經有很多的研究、數據試著以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等等的人口統計,來找出「家暴」的成因,但無庸置疑的是,施暴者長期的情感經驗或許是「情緒壓抑」、...

父母精神暴力法律 在 Stacy Hsu 徐曉晰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1 15:28:02

《15/100感恩日記》 最近發生肉圓家暴和虐童至死的事件 大家看了都非常心痛氣憤 有人主張開打 有人提倡死刑 以暴制暴以牙還牙 這些施暴的父母 可能情緒失控 可能精神異常 也有可能 他們在幼年時 也曾經是承受家暴的無助孩子 除了心痛氣憤 除了加重刑罰 我們究竟還能做些什麼呢 一個社會的治安和...

  • 父母精神暴力法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5 19:47:35
    有 2,470 人按讚

    最近遇到幾個單親媽媽在我成立的群組裡討論前夫不付扶養費的問題,有人說:「沒關係~我要靠自己,就當孩子的爸爸已經不在了!」

    我跟她們說,你們可以賭氣、逞強、怕麻煩不要沒關係,但記得一定要在子女成年後讓他們向法院聲請免除扶養義務,免得以後還要養不負責任的老爸~

    大家來看看我之前寫的案例吧!

    小惠的父親在她小時候就因為經常涉犯刑事案件,遭警察追緝,所以躲在南部鄉下。小惠和母親長年以來都是彼此相依為命,即使父親偶爾上台北也只會跟小惠的母親討錢用。

    小惠高職都還沒畢業,就因為家中經濟拮据而必須在課後打工貼補家用,甚至記憶中,父親還曾經數度在酒醉後返家對母親暴力相向,連小惠結婚當天父親都沒有出席。

    在小惠心中幾乎已經沒有父親這個角色存在時,老天突然開了小惠一個玩笑,在小惠三十歲前夕,接獲一位社工來電聯繫表示小惠的父親因為精神障礙被安置在安養中心,要求小惠必須開始支付往後小惠父親的安置費用。

    怎麼會這樣呢?難道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既然小惠的父親的確和小惠是血緣之親,小惠就得負擔父親的餘生支出嗎?小時候已經享受不到父愛的小惠,此時卻要面臨扶養父親的重擔,這樣公平嗎?

    我們先來看看安養中心是憑什麼提出這樣的請求。

    依老人福利法第41條第一項前段規定:「老人因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對其有扶養義務之人有疏忽、虐待、遺棄等情事,致有生命、身體、健康或自由之危難,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老人申請或職權予以適當短期保護及安置。」

    同條第三項規定:「第一項老人保護及安置所需之費用,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先行支付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檢具費用單據影本及計算書,通知老人之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有扶養義務者於三十日內償還;逾期未償還者,得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也就是說,當社福單位將有生命危難的老人送至安養中心安置後,其所生的相關費用,的確可以依法向有扶養義務人請求償還。

    那麼誰是扶養義務人呢?

    依民法第1114條規定:

    「左列親屬,互負扶養之義務:

    一、直系血親相互間。

    二、夫妻之一方與他方之父母同居者,其相互間。

    三、兄弟姊妹相互間。

    四、家長家屬相互間。」

    你一定沒想到有扶養義務之人範圍還蠻廣的吧!但是每個扶養義務人間的負擔比例都一樣嗎?

    依民法第1115條規定:「負扶養義務者有數人時,應依左列順序定其履行義務之人:

    一、直系血親卑親屬。

    二、直系血親尊親屬。

    三、家長。

    四、兄弟姊妹。

    五、家屬。

    六、子婦、女婿。

    七、夫妻之父母。

    同係直系尊親屬或直系卑親屬者,以親等近者為先。負扶養義務者有數人而其親等同一時,應各依其經濟能力,分擔義務。

    也就是說,扶養義務是有優先順位的,親等近的為先,親等同一則依經濟能力來訂分擔義務的比例。

    這麼說,小惠難道非得扶養這個不盡責任的父親終老嗎?

    其實,法律當然也應該合乎人性。

    在民法第1118條規定:「因負擔扶養義務而不能維持自己生活者,免除其義務。但受扶養權利者為直系血親尊親屬或配偶時,減輕其義務。」

    這在實務上叫做『窮困抗辯』。也就是你自己都養不活自己了,還要付錢扶養他人,實在有違情理,那麼法院可以在受扶養權利人對扶養義務人提出扶養請求時,酌情減輕或免除扶養義務。

    另外甚至在民法第1118條之一有進一步規定:「受扶養權利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由負扶養義務者負擔扶養義務顯失公平,負扶養義務者得請求法院減輕其扶養義務:

    一、對負扶養義務者、其配偶或直系血親故意為虐待、重大侮辱或其他身體、精神上之不法侵害行為。

    二、對負扶養義務者無正當理由未盡扶養義務。

    受扶養權利者對負扶養義務者有前項各款行為之一,且情節重大者,法院得免除其扶養義務。」

    為了調整家庭中先未盡扶養義務的一方,有一天需要扶養時卻反過來要求他方扶養,這種有違倫常的價值觀念,民法特別增訂了本條,讓未被扶養或是曾遭受虐待、暴力或其他身體精神上侵害的一方,可以請法院免除或減輕其扶養義務。

    跟前一種狀況(窮困抗辯)比起來,這種狀況有一點很大的不同,就是窮困抗辯必須在受扶養權利人提出扶養請求時,扶養義務人才能夠提出免除或減輕的抗辯,而後一種狀況是,可以預先主動向法院請求裁判免除扶養義務,在法律上這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形成權」,必須在法院裁判確定之後,才能夠開始免除或減輕扶養義務,在確定之前所積欠的扶養費用還是要給。

    所以儘早向法院提出免除或減輕扶養義務的請求,是有很大的實益的,而不是等被提告的時候才請求法院免除。

    當然,這種扶養權利並不是無限上綱的,否則大家都不要工作,讓扶養義務人來扶養就好。

    所以在民法第1117條也規定了:「受扶養權利者,以不能維持生活而無謀生能力者為限。前項無謀生能力之限制,於直系血親尊親屬,不適用之。」

    除了侍奉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之外,扶養權利是在不能維持生活而無謀生能力時才會產生,而在有扶養權利時,法院也會顧及到窮困抗辯或是曾有未盡扶養義務或虐待侮辱的事實,而予以調整。

    但是這樣人性化的規定,還是要義務人懂得提前去主張,否則依最高行政法院101年判字562號判決裡就有特別明示,老人福利法第41條規定的安置費用償還屬於公法上的義務,須經法院裁判免除扶養義務(不包括減輕),否則仍需償還。

    也就是,如果扶養義務人被請求償還政府機關代墊的安養費,須自法院裁判免除扶養義務判決確定開始,才能免除償還的義務,之前積欠的還是要付。

    這種狀況特別是在單親家庭未任親權的一方未盡到扶養義務時,一定要記得「提前」去主張喔!

    相關資訊都可以詢問我們律師的免費法律諮詢喔!
    https://lin.ee/uVH1vuZ

  • 父母精神暴力法律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08 07:30:11
    有 27 人按讚

    【根絕兒虐悲劇,從推翻不當教養觀念開始】
    桃園市中壢區傳出一起家暴毆打女童致死案。40歲謝姓男子疑因3歲女兒不聽話、說謊等,竟用「不求人」、甩巴掌方式,毆打女童直至全身瘀青,謝男6日凌晨發現女兒呼吸發生異樣,隨即送醫急救,但到院前已無生命徵象。
     
    ■女友竟認為正常管教
    警方清晨6點左右接獲醫院通報,隨即到醫院帶回謝男偵訊。警方調查,謝男與其同住女友在醫院時情緒相當鎮定,一語不發。警訊時謝男供稱,兩天前因為女兒不聽話、說謊等行為加以管教,並強調「僅動手1、2次而已,沒想到會這麼嚴重」。被列為關係人的謝男女友,認為只是「正常管教」,所以沒有勸阻[1]。
     
    ■4成兒虐案是不當管教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兒虐案通報中,約有4成都是不當管教造成。專家建議,教養小孩應避免體罰,且應注意自身情緒,可先深呼吸再跟孩子講道理。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簡任視察林春燕表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2016年曾有一個全球的調查,發現2到4歲的幼童中,有75%受到經常性的暴力管教,呼籲國際政府能立法禁止體罰。林春燕簡任說,台灣的教育單位很早就有相關立法,禁止教育單位體罰學生,但在家長端,並沒有類似的立法。家長也普遍認為,孩子就是要管教才能避免做錯事。
     
    但根據統計,保護司受理的兒虐案中,有約4成都是不當管教。林春燕簡任表示,家長的出發點是教養,但當孩子做錯事,家長可能一時情緒激昂,力道就失控。不當管教的方式包含甩巴掌、用水管、棍子等工具打小孩,可能造成孩子嚴重的身心靈創傷。
     
    保護司建議,「教」孩子不應是「教訓」孩子,「教」是溫和堅定的溝通;「教訓」可能只是家長情緒的發洩。家長在面對孩子做錯事、需要給予教導時,應先深呼吸、平撫自身情緒,再好好處理孩子的問題。
     
    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林奕萱醫師表示,根據美國兒童精神科醫學會的資料,體罰可能造成孩子自尊低落、容易害怕家長或照顧者,也會認為「打人是被允許的行為」,有較高風險會霸凌其他小孩、有攻擊行為,或造成人格發展的一些狀況,如可能偷竊、虐待動物等,也可能比較容易憂鬱或焦躁[2]。
     
    ■不當管教與兒童虐待的界線在哪?
    若把兒童虐待界定視為從黑到白的光譜,屬於「黑色」的兒童虐待案例,像是家庭內的亂倫、照顧者吸毒酗酒無法戒斷、長期毆打孩子成重傷和致死等狀況。此類加害人多是患有精神或心理上疾病,需要專業協助治療,而所觸犯的犯罪行為則須負法律責任,認定為兒童虐待是無庸置疑的。
     
    而光譜上灰色地帶通常是家長的「動機」不是加害兒童,發生的狀況往往是面對孩子難以掌控的脫序行為,因為缺乏育兒知能,加上情緒失控,導致責罰失手形成孩子身心上的傷害,其傷害程度符合兒虐指標,若結果是符合兒童虐待指標,沒有灰色地帶,但何以兒保單位要考量「動機」,而認為是不當管教?
     
    許多慈祥有愛的父母,當孩子脫序哭鬧、無法溝通又遇到自己疲累缺乏耐心的時候,也會開玩笑地說能夠體諒兒虐父母崩潰的心理狀態了。當然若能夠用開玩笑表達自己的情緒,表示理智還能控制自己,不會對孩子作出傷害的行為,而許多容易情緒失控出手過重變成管教過當的家長,多已是本身長期深陷婚姻失和、經濟壓力或缺乏社會資源等因素所致。
     
    孩子「脫序」的原因,可能是長期生活在不穩定的環境,如:父母「跑路」,屢換居所而缺乏安全感、日常基本照顧,如:三餐不定,營養衛生不足的疏忽造成生理上不適、情感總是被冷漠對待,如:缺乏心理上的同理慰藉而沒有存在感;或是孩子本身有特殊狀況,如:過動傾向的孩子等,孩子最後只好用「脫序」來表達需求,但父母自己已無能量和能力了解孩子的需求。
     
    針對明顯位於「黑色」地帶的兒虐案,完善的兒童保護制度一定會評估人身安全,立刻安置受虐兒童,安排寄養家庭或育幼機構提供適當的照顧,以修復心中的創傷[3]。
     
    ■父母親應如何區分合理管教與身心虐待?
    ▸「管教」指的是以正向、支持的方式示範或告訴子女其應有之行為。
    ▸「虐待」則是以憤怒、負向的方式對待孩子。
     
    ▸「管教」是父母與子女均知道管教的原因及其行為的結果為何。
    ▸「虐待」則是父母單向、強制的壓迫,子女無法知悉自己為何遭受不當之對待。
     
    ▸「管教」是出於協助子女學習自我負責需要、有合理管教原則(符合兒童的年齡及身心發展)、並給予具體說明。
    ▸「虐待」則是出於父母自己的情緒需要、以不當的方式(如恐嚇威脅)、缺乏一致或合理的管教原則、未加說明。
     
    ▸「管教」是允許子女去練習父母所期望的行為,錯誤仍有更正的機會,所以子女可從中得到成長、學習。
    ▸「虐待」則是當子女有錯誤即會受到嚴苛的處罰,而讓子女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壞人",子女無法內化紀律,反與父母關係更為不信任與仇恨。
     
    ◉例如◉
    ▸(管教)為了讓5歲小明學會吃飯前要洗手的習慣,當爸爸發現小明沒有洗手就來吃飯時,爸爸選擇帶著小明前往洗手間洗手並再次提醒飯前洗手的重要性。
    ▸(過當管教/虐待)為了讓5歲小明學會吃飯前要洗手的習慣,當爸爸發現小明沒有洗手就來吃飯時,剛好爸媽又因家用衝突,爸爸隨即拿棍子責打小明的手腳,並不准小明吃飯,因為他沒洗手[4]。
     
    ■親權與懲戒權的行使界線
    當父母逾越親權和懲戒權的行使界線,可能帶來哪些法律後果?根據媒體日前報導,一名「虎爸」因為不滿女兒表現不佳,接連以電蚊拍、皮帶或腳踹體罰,導致女兒受傷,最後被高雄地方法院以傷害罪判處1年有期徒刑。
     
    民法第1084條第2項和1085條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有保護、教養的權利義務,甚至可以在必要範圍內懲戒子女。然而,上述的報導為民法規定帶來一個問題:「父母對子女的懲戒和教養權是否有界限?」
     
    基於父母的親權和懲戒權,父母可以在必要範圍內處罰未成年子女,只要處罰的原因和手段是在必要限度內,就算處罰造成子女身體或精神上的痛苦,父母也可以阻卻違法。
     
    但關鍵就在於「必要限度」,必要限度的標準,可以分成幾個層次來探究。首先是懲戒的目的,懲戒必須是為了矯正、改善子女的不當行為。而不是出於矯正目的的處罰行為,就不能認為是必要的懲戒。例如為了發洩情緒而痛罵或痛打子女,就不是必要限度的懲戒。
     
    其次,手段的強度也必須斟酌,一方面當然是處罰手段本身不能太過激烈,例如用水果刀割傷子女、把子女倒吊起來抽打,無論如何都是太超過了,當然不屬必要限度。另一方面,手段的強度也必須與懲戒原因相結合,懲戒原因愈瑣細,允許的手段就愈輕微。講白了,就是殺雞不能用牛刀,孩子上課睡過頭以及在學校犯錯被記過,這兩種情況所允許的懲戒手段當然有所不同。
     
    ■逾越界線懲戒的法律效果
    下一個問題就是,如果父母確實有逾越必要限度的懲戒行為,會帶來什麼法律效果?如果父母對子女的過當懲戒已經達到刑法可以處罰的程度,父母就不能免於刑事處罰。包括傷害、強制、妨害自由等罪,都可能是伴隨著過當懲戒而來的罪名。甚至除了體罰之外,若父母對子女的辱罵和威脅過當,也可能構成公然侮辱或恐嚇危安罪,而不能拿「管教小孩」為擋箭牌。
     
    當然,對於子女的肉體或精神上處罰,也可能構成家暴。法院可以依聲請核發保護令,禁止父母繼續接近子女,或是採取其他保護措施。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特別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兒少福利法),如果父母對子女不當管教情節嚴重,依據兒少福利法第56條規定,縣市政府主管機關可以緊急保護或安置小孩。
     
    甚至如果經過主管機關評估後,認為孩子不適合繼續在原來的家庭裡生活,可以依據兒少福利法第71條,請求法院宣告停止父母的親權,如此一來,父母對子女就完全沒有保護教養或懲戒的權利[5]。
     
    ■兒虐是從何時開始?最初有什麼徵兆?背後又有什麼原因?
    關於「兒虐」我們不斷地探究與反思,姑且不論兒虐事件背後的脈絡與原因,許多涉及毆打、羞辱、甚至殺子自殺等兒虐行為的家長,往往具有某些傳統的不當教養觀念,諸如把孩子視為自己的附屬品,或認為「孩子是我生的,我想怎樣教就怎樣教!」、「孩子不聽話就要打」、「我只是恨鐵不成鋼,罵你是為你好」等種種的觀念下,不小心便頻頻以「愛」為名,合理化自己的情緒化打、罵行為,以「教養」為名,施行「恐嚇脅迫」教育。
     
    兒虐是從何時開始的?也許最初只是家長偶發的情緒化教養行為,久而久之,它逐漸演變成一種慣性的過當教養方式,這些教養行為對孩子內心造成的傷害與陰影將隨著他的成長不斷累積,而我們更懼怕的是,當家長不當的教養行為演變得愈發嚴重,最後會否失手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根絕兒虐悲劇,從推翻不當教養觀念開始
    我們相信,若要終結兒虐的發生,得從源頭做起,例如:近幾年「兒福聯盟」的橘絲帶兒保運動,開始嘗試與家長探討親子教養議題,並推動「不打不罵」的溫柔教養主張。提醒家長打罵教育對孩子造成的傷害與內心陰影,鼓勵家長們應多以尊重、傾聽、陪伴的方式,逐漸建立起與孩子理性溝通的良好互動關係,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覺察並處理自己的情緒後,再和孩子進行理性的溝通,以及若不小心做出懊悔的教養行為時,能勇於向孩子認錯等等教養觀念。
     
    讓孩子理解父母也是凡人,偶爾也會犯錯,但能勇於認錯,做為最好的身教典範。讓孩子理解你尊重他的想法,也很努力想與他溝通,因為你愛他,所以願意好好跟他說[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中時新聞網)「狠父不求人怒毆 打死3歲女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807000405-260106?chdtv
    [2](TVBS 新聞)「4成兒虐案是不當管教 專家:教養小孩應避免體罰」:https://news.tvbs.com.tw/life/1124374
    [3]「不當管教與兒童虐待的界線在哪?」:https://www.cgmh.org.tw/cgmn/cgmn_file/1803011.pdf
    [4](新北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區分管教與虐待」:https://www.dvp.ntpc.gov.tw/home.jsp?id=4fae2e3470ce3aca
    [5](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當父母逾越親權和懲戒權的行使界線,可能帶來哪些法律後果?」: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6783
    [6](兒福聯盟─孩子的守護者)【從兒虐談到教養】我們能做些什麼,來挽救無辜的孩子?:https://orange.children.org.tw/news/news_detail/123
     
    ➤➤照片
    (關鍵評論)「《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孩子不當行為背後的四大錯誤信念」: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7338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兒虐 #兒童虐待 #不當教養 #不當管教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 / 兒福聯盟─孩子的守護者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父母精神暴力法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16 07:50:31
    有 157 人按讚

    好書推薦《#造局者》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 2 本
    這是我今年讀過最喜歡的書之一,作者探討在這個 AI 崛起和時局飄渺動盪的年代,人類已經無法跟演算法和電腦的計算速度競爭。但是,身為人類的我們仍然擁有一項電腦無法取代的優勢:「懂得建立、想像、創造各種思考框架的能力」,掌握這項能力的人在未來會愈來愈有優勢。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framers/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造局者》這本書的作者是三位學者共筆,他們都是在 AI 和 大數據領域有卓越的成就,分別是《經濟學人》雜誌資深編輯庫基耶(Kenneth Cukier)、英國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教授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歐洲管理科技學院教授,決策、模型暨數據中心主任德菲爾利科德(Francis de Véricourt)。

    他們發現在 AI 崛起和世局動盪的現在,人類最無可取代的能力之一就是「決策能力」,而要擁有好的決策能力就必須掌握許多不同的「思考框架」。因為當一個人能提出正確的思考框架,就能找出更多的選項,做出更好的決策,創造更好的局勢。深諳此道的人就被稱之為「造局者」。

    這本書從人類如何做出好的決策出發,談到建立思考框架的重要性,也提供我們三種最重要的建立思考框架的方式。在書本中段,則說明了遇到瓶頸的時候,如何重啟另一個思考框架。在後半段則說明了我們該如何學習更多的思考框架,以及讓自己擁抱更加多元性的策略,並且培養敏銳的心智。

    如同這本書的介紹影片裡談到的:生活中一切都需要抉擇,而做出更好抉擇的秘訣,就在於思考框架。駕馭這種思考方式可以讓你更瞭解世界、改善工作表現和人際關係、促進社會進步。這也是人類之所以能夠勝過機器和 AI 的因素。成為「造局者」正是未來人才必不可缺的關鍵技能。
    .
    【什麼是造局者?】
    以標準的定義來說,「造局者」(Framer)指的就是起草美國憲法的那一群人,他們建立了聯邦政府的框架。因為美國憲法就像是一個思考框架,用來定義和界定聯邦政府的職權及程序。而在這本書中,造局者指的就是那些「懂得建立和運用思考框架的能手」。

    這本書要講的重點之一,就是無論人們的地位高低,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造局者:「能夠發揮和建立思考框架,或是重啟思考框架的能力,讓自己的生活乃至於整個世界有所不同。」作者也不斷強調建立思考框架所需要的技巧,可以靠著訓練與經驗不斷進步。這本書就像是一本操作指南。
    .
    【什麼是思考框架?】
    在1970年代,「心智模型」(Mental Model)的概念開始流行,人類的推理並非以邏輯形式在運作,反而更像是在模擬現實:人們評估各種選項的方式,是去想像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我們對於世界萬物的思考方式,會受到你「相信」這個世界如何運作而影響。因此,面對同樣一件事情,用不同心智模型在思考的人會有不同的觀點。

    而在這本書中所謂的「思考框架」(Frame)就是我們選擇和應用的心智模型,這會決定我們如何理解世界、決定我們如何行動。面對一個新的情境,我們也可以用思考框架去歸納和歸類,並且想出一個抽象的概念,在應用到這個全新的情境裡面。

    舉例來說,當我們要畫地圖的時候,經常會採取「笛卡爾直角坐標」的思考框架,這上面有X軸和Y軸的維度可以幫我們用2D的觀念畫出相對的距離和位置。可是當你要在台北市搭捷運從A地到B地的時候,反而採用「捷運地圖」的思考框架比較有效,雖然捷運地圖的站點之間,距離和位置都不是真實的呈現,可是卻能幫助乘客直覺地理解:下一站要去哪裡。這時的重點就不是距離和位置,而是清楚地辨認出目的地的站點該搭乘哪一條線。

    所以當我們問:「哪一種地圖最好?」這個問題本身並沒有意義,而是會因為使用的情境和目的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答案。所以,也沒有什麼叫做最正確的思考框架,都是要看情況和目的而定。讓自己成為建立思考框架的能手——也就是造局者,就能懂得如何選擇並且應用思考框架,這會是各種決定與行動的基礎。
    .
    【思考框架的轉變】
    在聊主動建立思考框架之前,讓我們先看一個被動轉換思考框架的真實故事,這是書中提到一段關於朗讀到默讀的閱讀框架轉變。在西元11世紀之前,歐洲大部分都是在教堂才會有閱讀的行為,而且都是以「集體朗誦」的方式在進行,主要的目的是讓大家參與一個讚頌神的集體活動。但是到了11世紀之後,開始出現另外一種閱讀的框架,也就是「默讀」。

    默讀讓閱讀這件事情不再是集體的體驗,而是一種個人的經歷。每個讀者都可以控制自己要讀快一點或慢一點,你也可以重複閱讀某一些篇章,自己可以慢慢思考書裡面的內容,產生新的點子,促進獨立思考。到底,是什麼東西造成了人們從朗讀的閱讀框架,轉移到默讀的閱讀框架呢?

    在早期的書籍和文章裡面,常常沒有標點符號,字跟字之間也沒有空格,就像是一連串的字母之間不斷地延續。這種情況下光是要閱讀就非常困難了,想要默讀更是不可能的任務。這個時候集體朗讀就有它的功能,因為在一群人裡面,總會有人過去曾經讀過這篇本文,還記得某些字跟段落該怎麼念,就可以帶領大家一起朗讀下去。

    在後來才出現了一項創新,書籍的字裡行間,開始有了「空格」和簡單的「標點符號」,這個時候就不再需要有人帶領,許多讀者可以自己進行斷句,獨自閱讀一本書了。於是,在這個時候人們就可以切換到另外一種閱讀框架。這件事情的影響非常的深遠,因為這一整個新世代的讀者都可以自行默讀,有助於人們自己的獨立思考,進而激發出更多元的思考框架。
    .
    【建立思考框架的三個方式】
    建立思考框架的方式有三個:想清楚因果關係,想像出平行現實,運用物理學定律制定適合的限制條件。這三個特色正是應用思考框架的時候最重要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思考框架本身並不是解決方案,而且是尋找解決方案的工具。以下分別介紹這三個方式:
    .
    1.#因果關係
    人類運用因果思維來看待這個世界,可以更容易理解世界,也有助於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可以說人類是天生「因果推理」的機器。相較起來,AI 科技就無法擁有自己的因果思維,而是需要人類幫忙設定。舉經典的 Dota 電腦遊戲來說,這是一個兩隊人馬 5 vs. 5 互相廝殺,力求破壞對方大本營的遊戲。

    科學家找來遊戲高手擔任 AI 策略的開發人員,設計了一些獎勵因素,讓 AI 跟自己進行的數百萬次的對戰,反覆嘗試錯誤,找出最好的操作手法。但是當 AI 跟人類正式交鋒的時候,人類還是取得了上風,尤其在團隊合作上面 AI 顯得像一團散沙。

    後來,開發人員發現說,一般玩家會分成三個階段來安排戰鬥,所以開發人員就依照這樣的順序安排程式,在不同的階段給予不同的策略,調整獎勵的優先次序。然後開發人員就發現說一開始機器人通常只會照顧自己,所以還得幫他們建立「團隊合作」精神的框架。他們建立起了一些跨越個人遊戲角色的「超參數」,調整成一隻要達成共同獎勵的團隊。經過這一些修改之後,AI 反過來把人類打得落花流水。

    值得注意的是,電腦不是自己學會這些事情的,而是因為人類先輸入了一些「因果框架」的獎勵因素,才可以讓這些運算發揮它的功效。同樣的現象發生在其他像是圍棋和西洋棋遊戲的對決,真正的突破並不在於機器高速的數字運算,而在於人類調整了 AI 對於因果關係(獎勵)的思考框架。
    .
    2.#平行現實
    書中的說法是「反事實思考」,但我認為有點難懂,用「想像出另一個平行現實」比較好理解。這個方法可以讓我們跳脫當下對世界的認知,想像出一個全新的情境,問自己:「如果……會怎樣?」就像是小孩子在玩扮家家酒,或者是科學家透過抽象理論設計出全新的實驗。透過想像出一個平行現實,我們可以將因果關係轉換成實際行動,測試看看可能有什麼影響,帶來什麼後果。

    心理學家高普尼克(Gopnik)認為這種能力其實在人類孩童時期就已經具備了,他還把嬰兒稱為「搖籃裡的科學家」,她設計過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名叫「贊多測試」的假裝遊戲(贊多指的是顏色鮮豔、形狀可愛的物體)。

    實驗的第一階段,高普尼克和孩童待在同一個房間,孩童會學到一個因果關係:把贊多放到一個機器上面,機器就會播放生日快樂歌,幫一隻猴子玩偶慶生。然後,在實驗的第二階段,會有實驗人員走進來把機器和贊多拿走,高普尼克和孩童一起露出失望的表情。

    這時候高普尼克會拿出一個「盒子」、兩個不同顏色的「積木」,並對孩童說:「我們假裝這個盒子是機器,這塊積木是贊多,另一塊積木不是贊多。」接著她鼓勵孩童繼續幫猴子玩偶慶生。此時,孩童挑選了正確的積木,放到盒子上。即使她把兩塊積木的定義互相對調,孩童都能夠選到正確的積木。

    這個假裝遊戲的實驗,證實了人類自幼就擁有了反事實思考的能力,也就是有能力可以想像出另一個平行現實。高普尼克發現,更會玩假裝遊戲的孩子,就能對平行現實做出更好的推論。她說:「嬰兒和幼兒就像人類社會的研發部門,至於成人這是那些單調無聊的製造與行銷部門。」許多人在成年之後,反而容易落入單一現實的思考方式,而忘記了我們天生就有想像平行現實的能力。
    .
    3.#限制條件
    作者提到,所謂的建立思考框架,並不是任由想像力無邊無際地飛翔,也不是像斷了線的氣球到處亂飄,而是要有一定程度的「條件限制」,有助於約束我們的想像力,讓平行現實的想像維持在可以執行的程度,這才能讓思考光架真正發揮效用。

    書中舉了一個很像電影裡才會發生的真實故事「恩德培行動」,這是一個以色列精銳部隊在恩德培機場的行動中,從恐怖分子手裡救出人質的戰鬥情節。1976年,恐怖分子綁架了飛機上106名人質,關押在烏干達的恩德培機場航廈中。當時烏干達獨裁者跟以色列當局並不友好,出動軍隊肯定不是好的選項。另一個方案是讓突擊隊員假裝成獲釋的巴基斯坦犯人,但太容易被看穿了。還有人提議讓突擊隊員降落在機場旁的湖裡,但是湖裡有許多鱷魚,而且任務結束之後這麼多人該怎麼全身而退?

    評估了各種可能選項後,在種種條件限制之下,以色列想出了一個奇招:讓突擊隊搭乘運輸機在夜間降落到機場,搭乘機場內常見的車輛前往航廈,消滅恐怖份子、救出人質之後搭乘運輸機直接回國。他們在空軍基地搭建了航廈的等比例模型,透過少數獲釋的人質口中知道人質的大約位置,並且一次又一次地排練所有行動,講究到每一秒、每一步該怎麼進行。

    在一個沒有烏雲的午夜,29位突擊隊員搭乘運輸機降落機場,他們身穿烏干達軍隊的服裝開著機場車輛前往航廈。突擊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突擊航廈,只花了十分鐘就解決所有的恐怖分子,然後就帶著人質直接搭乘運輸機返回以色列。整場行動中只有三位人質喪生,而且連烏干達政府都還來不及反應。這個故事從天馬行空的平行現實裡,限縮了各種條件,找出了最可行的方案,最後成功執行了這次任務。
    .
    【重啟另一種思考框架】
    當你想要解決一個全新問題的時候,尤其是還沒有人曾經解決過的問題,你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這個時候,先透過兩個步驟來思考:(1) 先從自己腦袋裡的框架庫找找看,有沒有其他適用和類似的框架、(2) 檢查其他不同領域的框架庫,看看有沒有能夠直接借用,小幅度調整就可以使用的框架。

    如果這兩個步驟都找不到適合的框架庫,那麼才嘗試最困難、也是最後的殺手鐧:「發明新的思考框架」。作者提醒道:「切換到不同的思考框架,能讓你對世界有不同的觀點,但這也有風險。」一旦你重新找到一個新的思考框架,帶來的報酬可以是相當可觀的。

    書中有一個重啟框架的例子很值得我們參考,美國紐澤西南邊的小城市康登市為了改善當地的犯罪率,直接解散整個警察隊伍並且重整執勤策略。當時城市的治安非常糟糕,市容也很破舊,到處都會發生大小程度不同的犯罪。這還不是最慘的,警方栽贓、造假、暴力執法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民眾除了害怕黑道,也非常害怕警察。

    當地首長找來社區領袖和居民共同商討,最後決定放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貼膏藥方式,採取全新的執法策略。解散警隊之後,他們精挑細選和新聘任的警察,改變了巡邏的方式。他們逐家登門拜訪、自我介紹、談談可以幫忙居民什麼。警察在街頭舉辦派對,和民眾聚餐,和小孩打籃球。

    過去的思考框架是「警方將人民視為罪犯」,但是新的思考框架則是「警民一家親」的社區群體,警察從原本打擊犯罪的戰士,搖身一變成了社區當中親切的守護者。最後,康登市的犯罪率下少了一半,謀殺率少了六成,警方過度使用武力的案件少了九成五。重啟思考框架的方式,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
    【創造多元性的四種策略】
    作者指出,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想要擁有多元性就代表要接觸大量的想法和觀點,其實那是抓錯了重點。多元性的優勢不是來自於數量,而是來自於差異。找出七百個類似的想法,不如找出七個不同的想法來得有價值。如果一個工具箱可以有七種不同的工具,絕對會比擁有七百把錘子的工具箱更加實用。

    如果我們想要擁有多元的思考框架,就是要刻意的去營造,以及一起維護,這並不是一次的成功就可以高枕無憂。如同貝佐斯在《創造與漫想》書中提到的:「這個世界要你與眾無異,千方百計把你拉向跟大家一樣,別讓它得逞。」人類本能的從眾傾向,以及社會自然而然的同質化趨勢,都需要我們自己刻意地、有意識地選擇,才能夠擺脫與眾趨同的自然發展,擁抱更加多元化的觀點和想法。

    如果你想為自己的生活、家庭、工作環境創造出多元性的樣貌,可以採取以下四種策略:擁抱變化,運用教育,鼓勵遷徙,容許摩擦。
    .
    1.#擁抱變化
    如果一個思考框架一直以來都行不通,最好的做法就是擁抱改變,試試看別種思考框架。書中舉例同性戀婚姻的推動者,把美國從1995年支持同婚的人從25%提高到2020年將近70%。以前的同志運動一直把婚姻當成是核心議題,也一直把爭取這種「法律權利」當作是重點。但是進展並不顯著。

    當時那種法律思考的框架,講究的是「法律權利」,但就是沒有效果。那種框架太缺乏想像力、太唯物主義,沒有說服力。到了2000年,他們研究很多民意調查還有焦點團體的意見,想弄清楚大家到底還有什麼疑慮。他們去思考說要怎麼樣用大眾的思考模式來談。最後他們選定了一個價值觀的思考框架,鎖定大部分的人結婚的原因:「愛、奉獻、家庭」。

    他們把同性戀婚姻不再當成一種自由或者是權利,而是對於愛的表達與承諾。他們漸漸的讓大家知道,世界上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框架,而且都同樣正當。到了2011年,第一次出現的黃金交叉,支持的人數正式超過了反對的人數。根據調查,只有14%的人會說這是一種「自由」,而有32%的人會說這是一種「愛」,是一種人類的情感。最後在2015年聯邦最高法院正式裁定的用憲法來保障同性伴侶的結婚權利。這並不是強迫民眾接受某種特定的思考框架,而是讓各種不同的思考方式能夠共存。
    .
    2.#運用教育
    要建立起多元的思考框架,從教育著手是非常有效的模式。美國有一個很有趣的研究,就是去看美國的白人父母和黑人父母怎麼跟孩子談論種族。發自內心一片好意的白人父母,通常不會去刻意談到種族議題,因為他們相信「種族色盲」這種做法比較能夠讓孩子避免成為種族主義者。

    另一方面,黑人父母卻常常和孩子討論種族議題,在他們看來,這種種族色盲的做法就是在故意忽視各種明顯的歧視現象。例如逛超市的黑人被懷疑是小偷,開著車子卻無緣無故被警察攔下來,黑人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是要強調看到「種族的各種顏色」在日常生活的各種影響。

    最後,這些社會學家發現,種族色盲的框架正好是種族歧視的主要來源,白人父母雖然出自於好意不想強調種族之間的差異,但也在無意之間,否認了有色人種遭受到歧視的真實狀況。這種教育方式忽略了差異,抹去了多元性。要培養多元的思考,就必須認識到差異的存在,承認仍然存在的落差。
    .
    3.#鼓勵遷徙
    如果我們能夠鼓勵遷徙及流動,人們會把自己的文化和思考方式帶到別的地方,促進融合和變化。曾經有學者研究各個區域和城市的經濟成敗因素,發現了這些地區成功背後的原因有三個主要的因素:「科技、人才、寬容」。作者認為,「寬容」是其中最關鍵的一項,那些現在最開放的地方,經濟表現就最好。因為這些地方有更大的思考地圖,會讓人能夠放手冒險,這也是思考框架多元化所造成的經濟紅利。

    像是美國被譽為一個民族「熔爐」,但是最近比較像一個「燉湯」,也就是讓裡面的好料都還維持各自的形狀。像是韓國人會住在洛杉磯的韓國城,華人會住在舊金山的唐人街,拉丁美洲的族群住在德州南方,古巴人住在佛羅里達州,巴西人就住在波士頓。雖然這種文化融合的速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快速,但是不同的文化激盪之下,也為美國社會注入了很多元的觀點和看法。
    .
    4.#容許摩擦
    把社會上的摩擦,看成是這個社會的優勢、而非缺點。作者說到:「如果在社會裡面維持思考框架的多元化,確實會讓人們彼此之間感覺到不安很衝突,就是因為大家要看到彼此的不同,而且還要可以彼此互動。但畢竟,大家觀點不同、意見相對,本來就是正常生活該有的模樣。」

    哈佛法律學院的昂格(Unger)教授認為,如果要讓政治進一步的去中心化,就必須要用一些反事實的模型來做思考。他說:「當社會很果斷地沿著一條路前進的時候,應該要多方下注,以避免損失,也就是要允許在特定的地點或部門,跳脫一般的解決方案,實驗看看不同的國家走向會怎樣。」

    昂格鼓勵讓社會充滿摩擦,也鼓勵教育上面要用辯證式的討論方式,不要讓社會被束縛在單一的版本,而是可以嘗試其他的社會組織方式。運用和擁抱多元的思考框架,才能擁有多樣化的各種策略,再從中選取適合的方案。
    .
    【對思考框架保持警覺】
    這本書告訴我們,幾乎沒有錯誤的思考框架,只有不適合某種情況的思考框架。而且各種框架應該要有共同存在的權利。但是作者們提醒我們要保持一個警覺,他們說:「唯一要注意的是,這種慷慨的態度要有一個前提,也就是說:『唯一』的一種錯誤的思考框架,就是拒絕其他的思考框架。」

    要讓框架多元性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各種框架可以彼此競爭、互補、對抗、共存。然而,如果有某一套思考框架的目的在於完全抹煞其他框架的存在,這就是不可被接受的。所以作者們才說:「如果你聽到有任何人或團體,說只有自己的思考框架放諸四海皆準,只有自己說的是真理的時候,千萬別相信。」
    .
    【後記:拓展想像的邊界】
    如果說另一本我很喜歡的《超級思維》那本書是心智模型的「百科全書」,那麼《造局者》就像是心智模型的「使用指南」。書中有清楚的概念和步驟,讓我們了解為什麼要學習更多的心智模型,以及該怎麼樣活用各種心智模型,並且在必要的時刻推翻自己的假設,重新啟動一個新的心智模型。

    這本書是今年我讀過的書裡面感到非常印象深刻,也讓我的思考方式深受啟發的。作者們把故事和理論的比例搭配得恰到好處,從一則又一則的故事和研究案例當中,會自然而然地理解作者們要帶給我們的觀點,也讓我感受到什麼叫做多元性,以及為何要擁抱差異。

    從書中也可以發現,AI 並不會削弱心智模型的重要性,反而是增強了心智模型的重要性。因為 AI 無法自己建立思考框架,仍然只能依靠人類。人類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可以處理「假設之外」的新問題,能夠把心智模型的空間拓展到可以親身體驗的範圍之外,也就是能夠做到抽象與推理。人類只靠著極少數的資料,甚至是完全沒有新的資料,就能夠適應全新的、過去從來沒有體驗過的情境。

    作者最後提醒到:「這是一個救贖也是一個警訊:一個人如果擁有建立思考框架的能力,就會保有價值。但要是放棄了努力,沒有辦法做好這件事情,就會失去現在人類的特權地位。」我們能夠想像的邊界,就是我們世界的邊界。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rRI8Kg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FRAMER
    使用期限:8/15~8/21
    .
    感謝 天下文化 提供贈獎抽書

  • 父母精神暴力法律 在 黃偉民易經講堂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11-19 18:46:57

    2019年11月19日 黃偉民易經講堂

    我們的年輕人,在修行路上,正受種種人間魔考!

    中大會戰,理大會戰,浪漫主義對著狂躁警暴,當然傷亡慘重,血流滿地。

    警察最討厭學生、記者、年輕人,在沒有責任和後果的背境下,警察開槍隨便了。

    他們追著商業電台的記者開槍,從背後射穿了他的背囊和內裡的頭盔,沒有什麼原因,只是警察殺得興起。開槍警辛苦了,所以事後休假。

    警察無編號,蒙面,行動不受指揮,暴力、開槍,不被調查,社會亂源已現。

    師出以律,紀律部隊第一戒條不遵守,怪現象便相繼出現。

    駐港的解放軍部隊,突然「自發」的出營執垃圾。

    執垃圾的工作,不是食環署做的?為什麼出動了人民解放軍?

    這和2017年天鴿風災後,崔世安主動要求駐軍救災不同。

    特區政府發言人事後說,政府沒有請求解放軍出營,他們是「自發」性質的。

    不理《駐軍法》,也沒有中央軍委命令,他們「自發」出來執垃圾,下次就「自發」出來打邊爐和BBQ了。

    武裝部隊不守紀律,香港就動亂了。

    香港兩支武裝部隊,警察不守法,駐港解放軍也不守《駐軍法》。

    警察蒙面無編號的打市民,解放軍就便服執垃圾。

    這是什麼象?

    是否意味著有一天,北京有高人認為,香港多曱甴,是由於垃圾堆積?要處理曱甴,先清理垃圾?

    根據曾鈺成接受法國媒體的訪問,建制派大部份都認為需要設立獨立調查小組,以解決目前的局面。但林鄭一力反對,理由是警隊對此反應強烈。

    林鄭、張建宗都不敢觸碰警隊的逆鱗,因他們背後有中聯辦;但駐港解放軍可以做的。

    解放軍的指揮權,不在國務院,而在中央軍委。所以,他們離營執垃圾,不需要知會什麼港澳小組,港澳辦,中聯辦的。

    八九年六四,為什麼趙紫陽會被拉下馬?他當時是共產黨總書紀,中國國家主席,但在中央軍委,他只是第一副主席,他之上,有鄧小平做主席。

    按《基本法》的《駐軍法》,駐港解放軍不能干預香港事務(第九條);

    訓練、演習等軍事活動,也應事先通報特區政府(第十一條);

    特區政府有需要,先請求中央批准,駐軍經中央軍委的命命,才能協助維持治安和救災任務,完成即返回駐地(第十四條)。

    這是說法律。但今時今日,香港警察都可以蒙面執法,無艸警員編號下威嚇市民,不守香港法律;駐港解放軍也就入鄉隨俗,便宜行事,「自發」離營執垃圾了。

    如果曾鈺成說的沒錯,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可緩和香港局勢,但阻力來自警隊;那駐港解放軍,除了執垃圾,也可以發揮其他作用的。

    不會發生意外衝突的。香港警察只會向學生、記者開槍,槍口不敢向著解放軍的。

    執垃圾的解放軍對著記者鏡頭說,得到香港市民的掌聲,他們便夠了。是否有一天,香港市民再發掌聲,他們也會看管失控的香港警隊?

    難道這就是解放軍離營執垃圾,這異象的微言大義?

    亂局半年,香港人人參與其中,無人倖免。

    死傷無數,學生義憤填膺,父母寢食難安,拉了五千人,用了萬枚催淚彈,幾千橡膠子彈、海綿彈、布袋彈、實彈……

    林鄭政府仍然相信,子彈、毒氣就可以平民憤?

    星期日的《易經》課,教到周易第十卦天澤履卦。

    履卦之後,才到泰卦。

    泰,通達,國泰民安。我們廣東話說,安樂晒。

    如果泰卦是成佛,履卦便是修行。不通過腳踏實地的步步修行,是無法成佛的。

    《說文解字》:

    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履,是足之所依也。

    本意是鞋底,象徵走路,腳踏實地才能走得好。

    我們今日說的履歷,就是我們人生的實幹經驗。履行職務,時間久了,經驗豐了,便叫履歷。

    履,人的走路,象徵行事,是我們的價值觀,一個社會的共同價值觀便是核心價值。

    履,是落實執行我們追求的核心價值,所以《序卦傳》說:

    履而泰,然後安。

    泰卦,大家便安居樂業了,但關鍵在履。

    履才能泰,然後才能安。講一千句話不如做一件實事,老實地一步一腳印的修行就是履卦。泰,是靠腳踏實地的爭取回來的。

    履,也就是禮。大家的行事準則,價值觀,就會形成一套人人遵守的規矩。禮,就是一個社會人人信奉的規矩。

    《論語》說: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一個社會,形成的規矩,基本精神,是一個「和」字,大家都接受,大家都感覺良好和舒服的。

    我們中華文化,最優良美好的傳統,就在這個禮字。不論大事小事,都由禮的精神來處理,失了禮的精神,社會就會出毛病。

    禮的重點,不是形式上的規矩,是信念,是一個地方的核心價值。

    履卦的卦辭:

    履虎尾,不咥人,亨。

    踩著老虎尾巴,老虎也不回頭咬你,便是功夫,人生修練到此,便可以亨通了。

    我們面對的血肉人生,有無數的風險,無從迴避。由履卦到泰卦,要掌握最重要,最難克服的部份,能履險如夷,才算修成正果。如果碰到像老虎尾巴,這個最敏感,最痛最大反應的部位,便不敢觸碰,像我們的人性三毒貪嗔癡,既存在,又不敢面對,它便為我們一生製造無數的憂傷煩惱。

    兇殘的老虎,象徵生命中的種種危險,或者與生俱來的欲念,能不能將它化解於無形,敢於面對踩下去?都是人生重要的歷練。

    如何能「履虎尾,不咥人」咁好死呢?

    孔子在履卦《彖傳》中,這樣說:

    履,柔履剛也。
    說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
    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我們一生都在「履」之中。

    孔子開宗明義的告訴我們,我們像履卦的主爻六三,要掌握主動,以柔克剛。

    履卦五陽一陰,我們像六三這支唯一的陰爻,面對人生種種的艱難,像踩在老虎尾巴一樣,充滿風險。

    人的一生,高低崗位不同,從初爻的基層,到九五君位的領袖角色,都有不同的挑戰。

    從基層到高層,內部到外部,地方到中央,只有實踐經歷,才能累積智慧。所謂的「履歷」,便是這樣來的。沒有履,沒有實際的走一轉,後面是無法到達「泰」,這個境地的。

    人生沒有秘笈,三藏法師到天竺取的那本「經」,不在靈山,那本是無字天書。他的「經」,是經歷。由長安到靈山,十萬八千里的經歷,種種魔考,那便是「真經」,真實的人間經歷。

    之前小畜卦醞釀的種種,以小畜大的理論,要經過切實執行的履卦,才能算數。

    經歷,不是理論可以取代。難纏的人,難纏的事,面對過,處理過,實際接觸和紙上談兵不同。

    以柔履剛,我們是柔,碰到的人和事,都是難搞的剛,件件硬嘢,但只要始終把持著柔的精神,不硬碰硬,便是練達處事的智慧。

    說而應乎乾,天澤履卦,上卦乾為天,至剛至健;下卦兌為澤,為悅,開開心心。

    無論遇到的事多剛多難搞,我都開開心心的面對,這樣,便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

    如果帶著恐懼或憤恨,來面對人生的種種橫逆,結果只會沒完沒了,一生在地獄道中。

    說而應乎乾,就是教我們掌握了下卦兌卦的卦德,悅字訣,面對人生的磨難挑戰,就是這麼簡單。

    孔子看到卦象,解釋到秘訣只有一個,說而應乎乾。

    除了陰爻的六三,另一個重要的爻,九五君位,大權在握的人,又如何在履卦的人生中,做到履虎尾都唔出事呢?

    九五得位得中,履行領袖的職責,一切行事都要依從乾卦象徵的天理行事,但這支爻,無應無比乘剛,無論周圍上下,都不獲認同,注定是寂寞的。這是執掌權力者的宿命。

    但既依天理而行,沒有什麼好內疚的。所以,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光,是指坤卦;明,是乾卦。

    乾說大明終始,坤說含弘光大。先由乾卦發出光的內涵,經坤卦具體的發出光線,是乾坤陰陽剛柔互動的結果。從乾到坤,從理到勢,從自強不息到厚德載物,是圓融無礙的,在履卦,人生修行中體現出來。

    這個星期日(11月24日)是區議會選舉投票日,只要林鄭政府不賣弄聰明,不借故suspend選舉,請大家到投票站,為香港明天,投下一票。

    為了對香港的愛,很多年輕人犧牲了,受傷了,被捕了。無數捱了打,流了血,吸了大量毒煙,在疲累絕望中。我們起碼要做的,星期日,去投下我們的一票。

    履而泰,然後安。

    安居樂業,要一步一腳印的爭取回來的。

  • 父母精神暴力法律 在 まとめまとめの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7-03-01 05:30:46

    【まとめのまとめ】
    チャンネル登録はこちら
    https://goo.gl/QN6ioA

    旦那には10才年上の兄がいて、

    旦那の実家で同居してた。

    旦那家の跡取り。

    私と旦那がお付き合いしだす
    前からその環境で、

    旦那は兄の結婚と同時に家を出た。

    私は長女なので旦那に婿入り
    してもらった。

    そのとき私は病院で働いてた。



    結婚して一年とちょっとしたころ、

    義母がコンクリートの
    階段から転げ落ちたらしくて入院。

    足の骨が骨折、聞き手の左腕
    粉砕骨折、

    右手首骨折、頭もぱっくり
    割れてと重症で、

    手術もして金具で骨を止めた。

    リハビリをする必要が
    あるからと転院をすることに
    なったんだけど、

    なかなか受け入れ先が
    見つからなくて、

    義兄嫁さんから私の働いてる
    病院で面倒見られないかと
    頭を下げてきた。

    旦那の母親だしと仕方なく
    病院に頼み込んで受け入れて
    もらった。

    旦那の親とは言え、片手で
    数えるほどしか会ったことの
    ない人だから、

    病院と義母両方に気を使って
    板挟みで辛かった。

    そして私の働く病院に転院さ
    せてから、

    義兄も義兄嫁も何もしなくなった。

    私と旦那は同居してたわけでも、

    まして名字さえ違うから

    手続きがとても複雑になって
    大変だったのに、

    義兄たちは何一つしてくれなかった。

    どころか一月もすれば
    見舞いにも来なくなった。

    職場だから毎日顔を見に行く
    んだけど、

    義母は私を見る度
    「早く家に帰りたい」と泣きつき、

    でも義兄に伝えると義兄
    嫁から「無理」とかえってきた。

    確かに車椅子必須になった
    義母の面倒を見るのは大変な
    のはわかる。

    でも家は義母のものだし、

    要介護の認定もおりてるから、

    ヘルパーを雇って帰る権利も
    あると思うのに、

    リフォームすら拒否していた。

    介護認定も私が役所に行って
    手続したんだけど、

    義兄たちからは

    「余計なことをして」と
    遠回しに言われてた。

    私の働く病院は隣に施設も
    併設されてるので

    最終的に義母をそちらに
    うつすことになったんだけど、

    家に帰れないと知ってか、

    義母はストレスからか斑
    ボケのようになってしまって、

    私は立場的に余計苦しく
    なってしまった。

    しかも義母、ボケてから
    我儘が酷くなって、

    私のことをずっと罵倒し、

    骨のつかない手で暴力も
    ふるっては悪化させてた。

    周りからも名字の違う義母の
    面倒を押し付けられてるのを
    冷ややかな目で見られてた。

    義母みたいな入居者はすごく
    嫌われるんだよね。

    それからしばらくすると、

    義母は頻繁に高熱を出したり
    するようになり、

    怪我の部位が腫れ上がって
    動けなくなり、

    寝たきりになったら
    あっという間に弱ってしまった。

    いくつか原因がわかってたけど、

    治療しようにも麻酔に体が
    耐えられる状況ではなく、

    しばらくは頑張ったけれど
    旅立たれた。

    終わったとき、正直ほっとした。

    悲しみにくれる旦那に私の
    両親は激怒してたけどね・・・。

    ほぼ私一人で義母みてた
    ようなものだから。

    義母が亡くなってまだ
    お葬式も終わってなかったのに、

    義兄から

    「俺たちはずっと同居してた。

     面倒を見てたのは俺たちだから

     遺産は俺たちに譲ってお前は
     遠慮してくれ」

    と旦那に打診があった。

    旦那はそれを鳩のように

    「こう言ってるし、遺産
     放棄でいいかな?揉めたくないし」

    と言ってきた。

    私は病院の請求書と離婚届を
    旦那に渡した。

    もう何もかもが嫌になって、

    葬式のときに旦那も義兄も
    義兄嫁も纏めて八つ裂きに
    してやろうかとも思ってた。

    でも実の親が止めてくれた。

    離婚を決意するまで待ってて
    くれたみたいで、

    私を迎えに来て旦那から
    引き離して実家に連れ戻してくれた。

    自覚がなかったけど、

    鬱病になってた。

    母につれられて弁護士事務所に行き、

    必要な書類を職場から取り寄せ、

    旦那と義兄宛に書類を送った。

    あとは弁護士に任せて私は
    鬱の治療をしてる。

    躁と鬱を繰り返してるから、

    自分のこともままならない。

    私も傍から見たら斑
    ボケだった義母のようなんだろうな。

    きちんと読み直したんですが、

    文脈でわかりにくいところが
    あったらすみません。

    鬱になってから文章を
    書くというのが酷く難しく
    なってしまって、

    理路整然としたつもりですが、

    読みにくくても堪忍してください。



    読みやすかったよ。

    お疲れ様。

    大変だったね。

    今の貴女にこんな事を書いて
    いいのか分からないけど

    介護義務がない他人に
    そこまで出来たのは立派だし
    誇りに思っていいと思う。

    疫病神どもの事は存在ごと
    消しちゃって穏やかに楽しく
    過ごしてください。



    無事離婚できること、

    その後の幸せを祈る。

    屑旦那一族は毎日小指を
    タンスの角にぶつけて発狂
    すればいいのに。



    お疲れ様。

    本当にお疲れ様。

    看病と介護を丸投げしながら
    遺産をクレクレしてきた義兄
    夫婦はクズだよ。

    しかも義兄夫婦に丸め込ま
    れた旦那はカスだね。

    ゆっくり治してね。

    介護の暴力被害って本当に大変だよ。

    介護ってただでさえ大変なのに。



    みなさん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義兄と旦那は今でも
    八つ裂きにしてやりたいと
    思うんですけど、

    私の話を聞いた
    カウンセリング的なことをした人は、

    「義兄嫁さんもあなたと同じ
     立場なのよ。

     血のつながりがない人と長年
     同居して、

     その苦労は認めてあげないと。

     あなただけが辛かった
     わけではないのよ」

    と諭されて、

    その言葉が消化できなくて、

    イライラして、そんな自分に
    嫌気がさして、

    自分で訳がわからない状態に
    なってしまっています。

    義兄嫁は旦那が高校生の
    ころから同居していて、

    気を使った旦那はそのために
    高校から寮に入って、

    一度も家を出たことがない
    義兄じゃなくて、

    どうして15歳で家を出て
    婿入りまでした旦那にも
    介護を全部押し付けたのか。

    押し付けたのにどうしてその
    苦労を認めて遺産の一部でも
    譲ってくれないのか。

    何より悲しいのが私が
    どれだけ頑張ったとしても、

    義母に連なる人が誰も認めて
    くれないことと、

    最後まで面倒を見たところで
    遺産の話には口を出せないし、

    それが義母からも認めて
    もらえなかったように感じること。

    それを口に出すと
    「そんなに金が大切か」と
    罵られること。

    じゃあ、私の苦労は何で報わ
    れればいいの?
    という気持ちが渦巻いてしまって、

    どこにこの気持ちをぶつけて
    いいのかわかりません。

    心の中で

    「この苦労は義兄嫁が
     するべきだったのに」

    「私は義兄嫁の身代わりにさ
     れたんだ」

    と言う思いもあって、

    だから義兄嫁のことも凄く
    憎くて憎くてたまりません。

    今でも八つ裂きにしたいくらい。

    病気だからこんなことを思うのか、

    生まれ持った私の人間性なのか、

    人を恨まずに生きられる人に
    なりたいです。

    恨んでいること自体がとても苦しい。



    いいんだよ、受け入れなくても。

    「100%自分が正当
     ・100%義兄夫婦と旦那が
     諸悪の根源」

    でいいよ。

    暴力を伴う大変な介護を
    終えたあなたが、

    それなりの報酬を求めるのは
    当たり前。

    それを金欲だ金欲しさだと
    責められる筋合いは無いよ。

    憎くて憎くて当たり前。

    あなた自身があなたの
    言い分を否定しちゃいけない。

    だけど、残念だけど、
    あなたの言い分を理解出来る
    存在はあなた自身しかいないから、

    孤独を感じてしまうかも。

    だけどあなたは間違ってないからね。



    まあ、よくある話だよね。

    どれだけ誠心誠意尽くしても
    相続権のない嫁

    あるいは、同居・
    独身だからと介護を押し付け
    られた子に対し

    相続は平等とか、介護の
    ために退職したのに、

    「ニートだったくせに」とか
    言われちゃう。

    だから介護の為に仕事を
    辞めちゃいけない。

    カウンセラーの言葉もわかるよ。

    だって、あなたも
    「同居しているんだから」と
    親の面倒を押し付けてきたんだから。

    その間にどんな確執が
    あったかわからないし。

    一旦別居してみると、

    もう二度とあの生活には
    戻りたくないと思うんだよ。

    あなたが亡くなった時に
    ほっとしたようにね。

    兄嫁さんからしたら、

    「私が今まで苦労したんだから、

     今度は弟嫁」

    と思っているんだろうし

    旦那さんが別居した時も、

    「逃げやがった」と思って
    いたかもしれない。

    だからと言って、
    あなたに対して
    「ありがとう」の一言がない
    のは別問題。

    その一言があったら、

    今のあなたの気持ちも全く
    別のものになっていたんだと思うよ。

    悪いのは旦那さん一人だと思う。

    兄夫婦への配慮も足りなかった。

    あなたに対しての配慮もなかった。

    忘れろって言われてそう
    簡単に忘れる事は出来ないだろうけど

    忘れるのが一番だと思う。

    離婚して別の人と幸せになるでも、

    趣味に没頭するでもいい。

    失恋と一緒で、なんで
    あんなに苦しんだ
    んだろうって思えるようになるよ。

    だからって宗教にハマったり
    しないでね。

    私は義兄嫁さんの立場で離婚
    したんだけど

    離婚した瞬間、全てが他人事
    みたいにどうでもよくなった。

    憑き物が落ちたって、

    この事か!!と思ったよ。



    私の中の価値観ですが、

    私は

    「名前を継ぐ人が介護をする
     義務がある」

    と思っていました。

    かわりに私は私の両親の
    介護をする義務と責任が
    あると思っています。

    実際に母には兄がいましたが、

    おじさんは婿入りしたため、

    祖父母の名字をついであとを
    継いだ母が全て引き受けました。

    かわりにおじさんは遺産に
    全く手をつけず、

    おじさんはおじさんで婿入り
    した家の親を介護しています。

    義兄は旦那実家の跡取りで、

    義兄嫁もそれを承知で嫁いで、

    同居もしてた。

    それは私と旦那が出会う
    前から営まれていたことで、

    だから私が押し付けた意識は
    ありません。

    私は協力はしても、私が介護
    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義務なんて無いのだから、

    義兄嫁に押し付けられたと
    思われていたら、

    それこそ逆恨みだと思っています。

    墓も土地も何もかも継ぐ
    跡取りである以上、

    それを守ってきた人たちを
    受け入れるのも義務だと思うから。

    私の考えが世間一般とと
    大きくずれているのでしょうか。

    他の方がどう考えているのか
    よくわかりません。



    民法は改正されたんだよ。

    日本では、1947年以降、
    嫁入りしようが婿入りしようが、

    子供たちが親の扶養義務を担うから、

    全ての子供が介護義務があるの。



    法律に“介護義務”なんて
    言葉はないし、

    子の嫁を含む姻族に扶養義務もない



    義兄嫁は養子縁組でもしてたのかな

    だとしたら介護義務は
    あちらにあるよね



    正直、好き好んで介護なんて
    やりたい人いないよ

    介護は簡単に引き受けてはいけない

    連帯保証人と介護だけは何が
    何でも逃げきれ

    同居はしてはいけない



    「あなたの」コネで病院と
    施設に押し込んで

    「あなたの」時間と精神力
    削って介護したのに

    義兄夫婦は知らん顔で
    あまつさえ遺産放棄を旦那に迫る

    これあなたと義兄夫婦と
    どっちが金に汚いったら義兄夫婦よね

    だから許さなくていいよ一生
    憎んでいいよ許すなんて普通
    できないって

    ごちゃごちゃ抜かすやつは
    放置して新しい人生に踏み出してね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