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父母干涉太多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父母干涉太多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父母干涉太多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父母干涉太多產品中有17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家有國三生之晚自習篇 對隔年五月要會考的國三生來說,九月一開學,會考就剩下不到九個月了!哇!眼看人生中的第一場大型戰役就迫在眼前,除了上課認真聽講,還有什麼事是更重要的事呢? 告白?你是來亂的吧!言歸正傳。晚上的自習效率是最重要的事。 剛開學,國三的幼子就在跟我商討,要不要留在學校的圖書館進行...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1/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4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2019.01.05 開課!】 《學「思」~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

父母干涉太多 在 尼克小姐|精神科職能治療師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08:51:35

[壓抑中長成了大人] 在精神服務的日子裡,總有幾個一起合作的個案會令人印象深刻。家庭是每個人最初始成長的人際關係,不見得會攤開來給別人看,但在精神科裡,不管幸與不幸總會窺探到。 一位憂鬱來接受治療的父親,在成長過程中對父親的印象是打罵、咆哮,連現在同住在一個屋子裡也是疏離。他不是生下來就憂鬱,在成...

  • 父母干涉太多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9 09:21:29
    有 46 人按讚

    家有國三生之晚自習篇

    對隔年五月要會考的國三生來說,九月一開學,會考就剩下不到九個月了!哇!眼看人生中的第一場大型戰役就迫在眼前,除了上課認真聽講,還有什麼事是更重要的事呢?

    告白?你是來亂的吧!言歸正傳。晚上的自習效率是最重要的事。

    剛開學,國三的幼子就在跟我商討,要不要留在學校的圖書館進行晚自習呢?

    等到看到學校晚自習的意願調查表,我們考慮了幾個點進行討論:

    1、從三點五十分放學回家,到五點三十分去學校晚自習,來回奔波浪費時間。但跟著大家一起讀書,就環境來說,不但有約束力,也會刺激唸書的執行力,到底該如何選擇呢?

    2、晚自習一節固定七十分鐘,然後休息十分鐘,再自習七十分鐘後放學。孩子覺得不自由,如果其他時間累了也不能休息一下,好像還是在家裡好。

    3、家裡自在舒服,誘惑也多,要靠什麼來督促自己專心讀書呢?要靠自己設定目標,完成任務,端賴自律和效率。

    4、除了參加學校的圖書館晚自習,或是在家裡自習,還有什麼選項嗎?孩子說:「我也可以去圖書館唸書。」長子跟幼子都去圖書館唸書過,差別在長子喜歡在自修室內唸書,幼子喜歡在圖書館裡找地方唸書。相同的是在圖書館唸書時的績效都還不錯。

    5、晚上的時間很珍貴與稀少,要如何安排才不會浪費呢?孩子說:「先寫功課,再複習明天的考試,再念自己安排的進度。我如果去圖書館念書,騎單車去也可以當作運動。」

    跟孩子討論了這幾個大項下來,孩子對自己的晚自習時間,是不是有了輪廓和執行步驟呢?

    國三的孩子夠大了,不要再事事由父母說什麼才做什麼,這樣他進入升學壓力更大的高中時,可能會適應不良。雖然會考的時間快到了!但從現在開始,讓孩子認清楚自己面對會考的責任是什麼,目標是什麼,選項是什麼,執行面又是什麼時,這樣孩子才會承擔起自己學習的責任與日後要面對的結果。

    當孩子開始執行晚自習的計畫時,父母不用干涉太多,但還是需要觀察與監督,畢竟國中孩子的心性還不定,偶爾還是需要父母的善意提醒和幫忙。

    這幾天高二的長子跟國三的幼子,都各自騎著單車去圖書館念書。側邊觀察長子大多有在10點半時睡覺,隔天六點起床。幼子大概到十一點多才睡覺,隔天六點半起床,這樣睡眠時間好像有點少,我需要叮嚀他晚自習回家會,還是要注意一下時間與效率。

    教養孩子,
    是深層自我探索的生命歷程。
    在辛苦中偶爾有痛,
    在愛中也生產甜蜜。

    我們不能幫孩子過他的人生,但可以提供他需要的幫忙和引導。讓他尊重與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時間,過著有感受、有覺知的生活,就需要他投入熱情的參與、選擇、執行和承擔後果。

    延伸閱讀請參看我的新書:
    #剛剛好的管教:放心與放手,讓孩子長出自信和力量
    博客來:https://bit.ly/36sxboH
    誠品:https://bit.ly/2VspZ9H
    金石堂:https://bit.ly/2T48eg5
    momo:https://bit.ly/3k7Inz9
    讀冊:https://bit.ly/3hxZhVJ

  • 父母干涉太多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21 10:27:34
    有 3,125 人按讚

    今天早上在 葉丙成 Benson 教授的FB上看到這篇:
    https://www.facebook.com/pcyeh.NTU/posts/6832576873434619)
    ⠀⠀⠀
    關於建議父母可以怎麼做,葉教授在很多文章與演講都有提醒,那些分享都很棒(也建議可以看葉教授的著作與新書:《無意良母》。)我想討論的,是文章的最後,說到:「建議爸媽先拆除心底的『鐵床』,身為兒女的也試著站在爸媽的立場多些著想;再加上有信任的師長或親友做為溝通橋樑,相信一切可以有圓滿的收場。」
    ⠀⠀⠀
    ⠀⠀⠀
    我想說的是:當父母跟小孩在生涯的看法不同時,要讓彼此都不會不舒服,而且能互相認同,是很困難的事。
    ⠀⠀⠀
    ⠀⠀⠀
    要做得到這樣,除了彼此有清楚的情緒界限與安全感,父母跟孩子都知道對方「不按照我的方法做,不代表不愛我」之外,父母要有辦法放下內心忍不住想為孩子負責任、擔心孩子受傷受挫的心情,才有辦法讓孩子去找尋自己人生的路。
    ⠀⠀⠀
    ⠀⠀⠀
    而孩子,要有能力可以放下「我希望父母能夠認同我的選擇」以及「我的選擇一定要不能失敗」的這個壓力,才能坦然做出自己的選擇。
    ⠀⠀⠀
    ⠀⠀⠀
    之前在一篇文章分享,在我三十歲決定從傳播轉諮商時,我媽媽是很焦慮的。很少質疑我選擇的她,甚至問了我一句:「你會不會之後又說後悔?」
    ⠀⠀⠀

    她問的這句話,是重重一擊,也是我那段時間不停問自己的。畢竟,在很多人的眼中,三十歲,實在沒有太多出錯的機會。
    ⠀⠀⠀

    我後來跟她說,我必須試,不然我擔心以後會後悔。
    ⠀⠀⠀
    ⠀⠀⠀⠀
    說這句話不是中二,而是因為,我真的知道,如果年紀再大一點,我更沒有嘗試的機會了。這次的選擇,我做了許多評估,才下了決定;但我仍知道可能會出錯、會失敗,會發現這可能不是我想要的。
    ⠀⠀⠀⠀⠀
    ⠀⠀⠀⠀
    但我仍相信,過程中,我會學習到更多探索與尋覓生涯的方法。
    ⠀⠀⠀⠀⠀
    ⠀⠀⠀⠀
    我很感謝我媽媽,那時候她「忍住」了:忍住了滿腔焦慮,閉嘴一句話都沒說。我也很感謝我自己,我願意相信媽媽即使不認同仍然會愛我,就算她不肯定我,不代表我是錯的。
    ⠀⠀⠀⠀⠀
    ⠀⠀⠀⠀
    畢竟,這是我的生命,我得為我自己負責,而 #不能急著一直找別人的正確答案來放在我身上。
    ⠀⠀⠀⠀⠀
    ⠀⠀⠀⠀
    到了現在,我了解到:有些人生涯的路,是一開始定終生,很早就知道一生的方向與志業;有些人,如同我,可能需要花一生的時間慢慢找尋,而且會一直調整。
    ⠀⠀⠀⠀⠀
    ⠀⠀⠀
    我想起有次我去醫學院演講時,一個同學跟我抱怨:
    ⠀⠀⠀⠀⠀
    ⠀⠀⠀
    念醫學院的他,想要輔系或雙主修文學,但父母說他「玩物喪志浪費時間」,很不認同他的選擇。他非常生氣,覺得父母「情緒勒索」,問我該怎麼辦。
    ⠀⠀⠀⠀⠀
    ⠀⠀⠀
    我好奇地問他:「學校要修輔系或雙主修,需要經過父母同意嗎?你應該滿二十歲了吧?父母是不准你去選嗎?」
    ⠀⠀⠀⠀⠀⠀
    ⠀⠀⠀
    他回答,不需要父母同意,他只是回去跟父母商量時,父母的反應讓他覺得很挫折。嚴格來說,他真的選了,大概父母也不能怎麼辦,只是可能會一直唸。
    ⠀⠀⠀⠀⠀⠀⠀
    ⠀⠀
    我點點頭,告訴他:「真的會很挫折,你一定很希望父母能夠支持你的選擇。不過,父母跟你是不同生活背景、跟你是不一樣的人,他和你會有不同的看法與選擇,其實是很正常的。
    ⠀⠀
    如果今天他們會在你交出輔系申請單時,衝去學校把申請單撕爛,那是另一回事;但如果他們只是不認同你的選擇,這件事卻這麼影響你,你可能需要思考兩個問題:
    ⠀⠀
    ⠀⠀
    一、⠀為什麼我這麼需要父母的認同與肯定?是根本上他們真會干涉我的選擇,還是他們的不肯定對我有什麼影響?我其實很希望得到他們的認同?
    ⠀⠀
    ⠀⠀
    二、我這麼想得到他們的認同,會不會是因為我對這個選擇也有點猶疑?擔心自己選了可能影響自己主業的功課,擔心自己做錯選擇?所以才希望找父母一起來背書,至少有問題的時候,有人可以支持我、鼓勵我的選擇?
    ⠀⠀
    ⠀⠀
    在這部分,我有一個小小的看法:
    ⠀⠀
    ⠀⠀
    身為父母,即使不認同子女的選擇,願意給空間,願意讓孩子可以嘗試,即使失敗仍然對他的人生有幫助、有學習,於是可以支持與討論,是一件很棒的事;身為子女,做出選擇,代表我們要負起自己的責任,我們需要評估做這個選擇之後的現實與未來,思考完整之後,再去與身邊的人討論分享。
    ⠀⠀
    ⠀⠀
    如果你已經想得很清楚,聽到對方給你的否定,你可能有能力再試著了解他的擔心是什麼,試著再修正你的執行方法,這其實不會影響你的決定,卻會幫助你前往夢想的路執行策略可以更完整。
    ⠀⠀
    ⠀⠀
    有時如果你正在猶疑,對方的否定,可能反而很容易讓你覺得生氣、憤怒,覺得被否定,因為你自己也不太確定這個選擇對或不對,他只是說中了你內心最害怕的事情。
    ⠀⠀
    ⠀⠀
    如果你不在乎他們的認同,他們念其實不太能影響你;但如果你在乎、或覺得被唸很煩,可以試著去理解並且跟他們說明你的決策過程,有些父母的擔心是因為不理解,而不是真的想反對到底。
    ⠀⠀
    ⠀⠀
    當然,用過激的手段逼迫孩子選擇父母想要的未來,這兩邊必須付出的代價與對關係與孩子的傷害,其實遠比想像得還大;而我一直覺得:父母願意放下內心對安全感的渴求,願意給孩子空間、營造出孩子可以選擇讓自己有自主性、可以有幸福感與熱情的生涯與生命選擇,是父母一輩子最困難的課題。
    ⠀⠀
    ⠀⠀
    卻也是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禮物。
    ⠀⠀
    ⠀⠀
    附註:
    ⠀⠀
    ⠀⠀
    有不少朋友在留言區回應:「我頭腦知道要放下,但我做不到QQ」。
    ⠀⠀
    ⠀⠀
    這篇文章,我雖然有談一點爸媽可以怎麼做,卻分享了更多孩子可以怎麼做的原因,是因為,當我們一直討論父母,卻困在無法與爸媽心理分離的狀況,是一件很無力的事情。
    ⠀⠀
    ⠀⠀
    因為,或許有些父母可以看了一些不同的文章與言論,而有一些不同想法、願意調整,但有些人仍然不會改變。身為孩子,如果我們認為自己能做的很少、需要父母改變才能達成時,被父母錯待的痛苦固然需要要被看見、被接納,於是當下感覺比較舒服,但若變成了無解的抱怨時,緊接著,我們會感覺到的是對自己生活與生命的無力,因為我們的一生,似乎注定著都會被對方影響、無法有任何改變。
    ⠀⠀
    ⠀⠀
    情緒處理上最痛苦的,有時不是問題沒有解決,而是我們沒有選擇。
    ⠀⠀
    ⠀⠀
    當我們希望能做不一樣的選擇、生活能更讓我滿意的部分,這些居然都得靠對方的改變才有機會達成時,那是非常辛苦的。
    ⠀⠀
    ⠀⠀
    「放下」不是容易的事,而是我們在長大過程中,可能必須一直去考驗自己的過程。如果可以,我們願意接納自己的「放不下」,也願意給自己機會,慢慢覺察自己放不下的是什麽,可以幫助理解自己,也比較有機會能跳出這個困住的迴圈或多一點選擇。知道但做不到的時候,是很適合靠近、陪伴、理解自己與情緒的時候。
    ⠀⠀
    ⠀⠀
    做這樣的練習,鍛鍊自己與父母的分離程度,#我們才有機會把自己的自主權拿回來。有一天,我們或許會發現,原來我長大了。
    ⠀⠀
    ⠀⠀
    過去那些會影響我心情的事情,現在雲淡風輕,我可以更堅定地做自己的選擇時--
    ⠀⠀
    ⠀⠀
    我會把它稱之為「肚臍眼的勝利」,當你發現別人的聲音越來越難影響你,代表你不再只聽別人的聲音,你終將能夠站在你自己這一邊,跟自己同一國,聽自己的聲音、做自己的夥伴時,你會發現,你能得到的力量與支持,比你想像都大。
    ⠀⠀
    ⠀⠀
    ⠀⠀祝福大家。
    ⠀⠀
    ⠀⠀
    照片來源:性格鬍子教授 葉丙成 Benson
    ⠀⠀
    ⠀⠀
    也請大家多多支持葉教授與賴曉妍作者的新書:《無意良母》!!

  • 父母干涉太多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17 07:00:17
    有 341 人按讚

    【自我:我能為自己負責】

    收到一個讀者媽媽來訊,詢問我「該如何為自己負責」,媽媽提到前不久,我文章裡寫道在我意外懷了老三時,我同先生談孩子是去是留,便是以「我能為孩子負起全責」為由,與先生做出了完全相左的決定,我願承擔孩子未來的所有責任,不是意氣用事,也不是威脅,而是真誠實意的向先生表達我的訊息。

    什麼叫做「我為我自己的決定負責」?

    過去的成長經驗中,大部分的傳統教養養育出來的孩子,不是任勞任怨,就是人生充滿抱怨,例如:考試考不好,怪罪父母沒有陪讀;上學遲到了,怪罪公車開太慢;跌倒了,怪罪大家都沒等他。

    種種的怪罪,便是意圖「讓他人為我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些都不是良善的「負責態度」。

    在學習薩提爾模式時,薩提爾女士一直深信,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而這份存在,是建立在「自我負責」的體認上,這份體認將帶給人們平穩堅定,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個認知,那就是「我有選擇的自由,亦有承擔選擇之後的責任」。在自由與承擔的循環作用下,人才能真正成為自由之人。

    薩提爾女士說,每個人,都應該要有三個選擇,擁有三個選擇的人,才是自由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當一個人,只有一個選擇時,那就被迫。當人擁有兩個選擇時,那叫選邊。只有擁有三種選擇時,自由才能真正發揮出意義。

    因此,面對意外懷孕,我與先生持相左的想法,該如何相互協商,相互退讓,彼此同理,這看似艱難的課題,於我而言,只是一次「選擇與承擔」的展現。

    面對意外受孕,先生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割捨,他所持的理由是:經濟重擔已經壓的他喘不過氣,養育兩個孩子已經是他的極限。

    面對先生的理由,於我而言是沒有選擇的,我只有「接受」或者「不接受」的選項,這並不是自由,而是被迫選邊站。

    我理解先生的負擔與心理感受,但割捨孩子所需要承擔的內心悲傷,非我所願,因此若選擇先生的選擇,我是不自由的。

    為了讓我自己能擁有自由的選擇權,我將所有我和先生的選擇一一擺放在我的面前,孩子的去與留,家庭關係的去與留,我與先生的去與留,在在都是一種選擇,這些去與留都是選擇,選擇過後所需要承擔的責任都不盡相同,哪一個可以照顧先生的期待(割捨孩子),又可以兼顧我的期待(留下孩子)?

    交叉思索過後,我得到一個能留下孩子我又能承擔後果的答案。

    我告訴先生:我想生下孩子,我也知道你的經濟壓力很大,所以我想跟你談的是,我能保證生下這個孩子,不會增加你任何開銷,奶粉、尿布、吃的用的、未來保母費、孩子將來的學費,我都能自己負擔,可以嗎?

    先生苦澀的告訴我:你的身子不好,之前懷兩個孩子身體都有些狀況,現在我們又已經有兩個孩子了,這樣很足夠了,家裡夠熱鬧了,這是我能負擔的起的,再多一個就太多了。

    我歪著頭想了想,問先生:你的意思,你的能力只能養兩個孩子,對嗎?

    先生:對。

    我:即使我說我要負擔老三的所有開銷,你也不能接受,是嗎?

    先生:三個我真的覺得太多了,而且就算你說要負擔孩子開銷,但有三個孩子日常生活多少都會受影響,我不希望這樣。

    我:那我懂了,所以你希望家庭裡維持兩個孩子,對吧?

    先生:沒錯。

    我:既然你的能力能養兩個孩子,你覺得有三個孩子的日常生活不是你要的,而我卻覺得我養一個孩子是沒有問題的,我有這個能力,所以不如這樣吧,我們分開吧,你照顧兩個孩子,我自己獨立生活工作,照顧一個孩子。

    先生錯愕的看著我,我卻坦然的回望他。

    這是我幾經思量,從眾多的選擇中,挑選其中我願意承擔後果的選項的結果,面對需要承擔的後果,我是認真覺得自己可以承擔,不是賭氣的選擇,這是我所想得到既可以滿足先生的期待,又可以滿足自己的期待,因此才真誠的將之提出。

    在這個選擇之下,雖然看起來我在我自己以及先生中間做了殘忍的切割,但在情感上,於我而言是沒有改變的,我仍然深愛著我的先生,我只是去除了形式上的關係,藉此滿足先生的期待,也滿足自己的渴望。

    最後,先生退讓了,他不希望因為這個意外而失去與我的婚姻,而我得以在維持婚姻的狀態下,承諾承擔第三個孩子所有的開銷,讓先生與我都能在這個選擇下,得到最大的自由與空間,讓彼此都能繼續在愛裡扶持。

    「我為我自己負責」是所有人在關係中協商的基礎,因為我們無權干涉他人,我們能改變的永遠只有自己,因此在這道課題中,誰學習的越透徹,誰就能抵達「負責與完整」的境地。

    唯有為自己負責,我們才能擁有選擇的自由,選擇與承擔是息息相關的課題,也唯有自己為自己負責,才能讓自己更堅定的踩在堅硬的土地上,讓自己更坦然,更真誠的面對所有事物。

    ☞8/25線上講座台灣地區已額滿,馬來西亞與新加坡朋友仍可報名 https://reurl.cc/ZGk4bg (請私訊小編)
    ☞講座已全數寄發成功報名通知,若沒收到信件請務必私訊小編
    ☞底下匯款資料若是你的帳號,請儘速私訊小編:6XX11、6XX47、0XX46、4XX87、3XX96(小編有事需要你們協助喔)

  • 父母干涉太多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07-31 19:00:02

    【11/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4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2019.01.05 開課!】 《學「思」~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第四期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2976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8/12(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09.29(六)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最近我讀到一個笑話,這個笑話的來源是來自於,一位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叫哈利.柯洛托爵士。他的科學貢獻是因為他發現了「碳60」,那他笑話的內容是什麼呢?

    他說喔,一個男子在街上走,他看到一個人帶著一隻大狗,於是呢這個男子就問狗主人說:「你的狗會咬人嗎?」

    對方就回答:「我的狗不會咬人啊!」

    於是那個男的去摸那個狗,結果反而被狗咬了一口。
    他就大叫說:「啊~你不是說你的狗,不會咬人?」

    對方這時候冷冷的回答說:「啊這又不是我的狗!」

    不知道你聽完這個由科學家所提供的笑話,你會不會覺得很好笑?你有什麼感受?

    我想或許在科學家的訓練裡面,他們研究任何問題的時候,首先一定要先去釐清他們研究的「是什麼問題?」,不然的話,以他們嚴謹的科學訓練,並且是熟悉的實驗習慣。

    他們可能很快的去做很多很對的流程、很對的實驗,然而他們卻不一定是在一個正確的「前提」底下,去做研究。

    這樣的情況,就好像是我們在學生時代的時候,面對考試,我們可能很快的一拿到考卷,我們就開始做答,但我們卻沒有先「看懂問題」,或看清楚這個問題到底在「問什麼」?

    我們呢這個時候,會很生氣的去說老師都出陷阱題,但事實上來說,你仔細想一想,究竟是老師的陷阱太厲害,還是我們從一剛開始,就沒有先看清楚問題,或者事先弄清楚「前提」呢?

    這個在人際裡面,也經常有這樣的一個狀況喔,就是我們經常用自己「以為」的方式去對待別人,用自己認為「好的」方式,套用在自己生命當中在乎的關係。

    就好像是我遇過很多「孝順」的兒女,他們都很希望自己的父母親的相處模式,跟自己理想中最好的狀況是一模一樣的;他們很看不慣自己父母親吵吵鬧鬧。

    然後從他們自己角度來理解,都會覺得這根本是雞毛蒜皮的事,有什麼好吵的?甚至有些人會有很大的擔心,擔心自己的父母親,長此以往下去可能會出問題。

    可是事實上,我們不妨冷靜下來想一想,如果他們會出問題的話,他們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出問題;再來,他們的相處模式的確是你不喜歡的,但是這件事情真正的關鍵在於,他們兩個人「彼此」能不能接受,而不是在於你「覺得」他們相處好不好,不是嗎?

    就好像是這個笑話一樣啊,你問狗主人說他的狗會不會咬人,你等於已經假設,他牽著的那隻狗是他自己的狗,那當然從這個笑話情境來說,是有點詭辯啦。

    如果是我,我在路上看到一個人,牽著一隻狗問他說「狗不會咬人」,事實上,我也會假設那狗是他的。只是呢,如果我們暫時不要討論這個笑話,是不是真的很tricky。

    我們回到我們自己的生命當中,我們是不是真的有太多的「理所當然」、有太多的「想當然爾」;然這些理所當然跟想當然爾,它會不會就是我們在面對人生或人際裡面,之所以會辛苦的一個原因?

    我們可能常常會把不需要我們扛在身上的事情,扛在我們身上,就如同我剛剛說的,父母親的相處其實只要他們彼此能接受,日子能過得下去就好啦!

    如果我們身為兒女,要盡一份孝心,那就是你跟爸爸,或你跟媽媽之間的關係,而不是去干涉爸爸跟媽媽,這兩個大人之間,他們是怎麼相處的。

    你可以說這樣的思維,是一種清楚的界限,你更可以說這一份界限,其實打自內心的尊重。並不是拿我們自己「認為」對的、好的標準,去套在別人身上,而是尊重別人,他的人生、他的日子想要怎麼過?

    希望我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有一個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11月6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

    如同我們在內容當中跟你分享的,其實有太多時候,我們的辛苦來自於我們的「以為」,然而我們真的應該弄清楚的部分,我們卻沒有真正的把它弄清楚。

    於是很多衝突、很多共識,之所以沒有辦法達成,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先看懂、聽懂別人。那麼在『高難度對話』這一門課當中,它首先就會讓你學會,怎樣真正的看懂、聽懂別人。

    盡可能拿掉自己的「投射」,並且透過有效的問句跟引導,讓共識成為彼此之間,自然而然呈現出來的結果。我很期待能夠在11月6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