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國中地理課本看到
紐西蘭南北島的地形差異
就一直很想嘗試Road trip
這一次露營車初體驗在西澳
.
Benz六人座露營車
我們在Britz campervan Hire租車
沒有特別原因,是朋友幫忙訂車的,純粹聯絡方便,價格可以接受,不過服務的人對車子解說沒有很詳細,一開始我們摸索很久,...
以前在國中地理課本看到
紐西蘭南北島的地形差異
就一直很想嘗試Road trip
這一次露營車初體驗在西澳
.
Benz六人座露營車
我們在Britz campervan Hire租車
沒有特別原因,是朋友幫忙訂車的,純粹聯絡方便,價格可以接受,不過服務的人對車子解說沒有很詳細,一開始我們摸索很久,不懂就直接打給租車公司問。
總費用澳幣15天14夜4611.84含全險
我們又外加了一個package澳幣165 可以不用加滿油跟瓦斯還車,平均一人大概一萬七
車上有廚房、衛浴、廁所及兩張床,四個可以攤開成床的座位,外面有遮陽棚和戶外用桌椅,瓦斯一大一小桶,每個窗戶都有紗窗,車上除了駕駛處有冷氣,後方也有另一顆電池接的冷氣,不過開車的時候沒辦法使用,白天天氣很熱的時候後面很像烤爐。
廚房有四個瓦斯爐,微波爐、烤箱、冰箱和水槽,鍋具和碗盤餐具都幫你準備好了不用自己帶,還有一台用不到的電視。所有盥洗用品跟保養品都是大家分工帶的,減少大家的行李。
車上也有足夠的寢具,至少被子很厚在溫差很大的澳洲,氣溫比較低的時候晚上只要窗戶關好不至於會冷,前提是你的寢友不會跟你搶被子。衣櫃裡也有提供衣架、毛巾,毛巾被我們作為沙灘巾使用,還有很多的小細節,門窗都會有紗窗以防蒼蠅跑進來,遮陽棚下還有餐桌跟BBQ烤盤等等。
由於露營車只能停在規定的營區,加上我們需要插電,基本上我們都是找有水電的營區,通常露營區也都有衛浴,所以車上的浴室成為我們儲藏室,為了不要讓車子臭掉,除非忍不住了大家也不在車上用廁所,有個用的人還有自己清屎的小規則。
車上的空間並不是非常大,沒辦法把大家的行李箱都上車,我們把個人物品分別放置置物櫃後,行李箱留在朋友家裡,不然車上會非常擁擠。我們都是去付費露營區(有水有電)其實不太需要額外加165的package,營區也有廚房,可以省很多瓦斯。
在澳洲Road trip 需要很重要的App wiki camp 介紹給大家,你可以找到所有澳洲的露營區,包括有沒有水電、盥洗室、廚房、能不能帶寵物跟所有營區設施等等,也看得到別人的評價跟營地費用,也可以找到免費營地和附近景點,如果來澳洲road trip時間很長,這個App推薦給大家。
露營車在澳洲最大的缺點是除了兩人外的都不是四驅車,很多地方沒辦法通過就得花錢包行程,時間也會被限制,像是許多國家公園就需要四驅車,還有露營車空間稍微擁擠,但是能在車上處理所有吃喝拉撒睡的大小事還是很棒的體驗。
Btw 你們如果人少,且行程沒有規劃,可以找回頭車,回頭車有些免費,有些一天一塊澳幣甚至還補貼油錢,真的要省錢可以上網找看看,我們除了都是自己煮飯抓魚沒有極端節省支出。
以上分享完畢
#Yachi #wa #perth #camping #roadtrip #campervan #benz #britz
營地大小限制 在 天下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灣水荒恐影響晶片產能?】
全台水情拉警報,晶圓代工廠台積電與聯電已經啟動水車載水備戰利用水車、馬桶水洗晶圓。「不是只有我們,很多廠商都有,台積電總共大概有近300輛水車,幸好這些年有驚無險度過。」多雨的台灣,為什麼年年面臨缺水問題?
📌 加贈3個月!年訂方案優惠立即點擊了解>>https://lihi1.com/0vsDN
營地大小限制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荒野的性格】
不久之前,我將2020年度全國登山研討會的專文題目跟摘要交出去,心裡稍稍鬆了一口氣,但總覺得還有許多空白有待填補,其中之一為:「荒野」是什麼?
美國的荒野(Wilderness)不只於法有據,也有劃分明確的疆域,主管機關很容易就能知道什麼區域之內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臺灣的荒野為何,由於缺乏定義,我們還處在個眾說紛紜的階段,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區在定義上頗為接近,但當我們拿著申請好的入園証,行於山友熙來攘往的步道之上,或是在小白花開滿的營地周邊巡禮,不免會產生極大的疑問──荒野,該是長這個樣子嗎?
.
1. 美國的戶外精神核心
精神文化永遠凌駕於制度文化,所以在討論無趣的定義之前,我們不如先講講美國人與荒野的關係。不論你信或是不信、說或是不說,我們腦袋之中的觀念與想法,才是型塑體制的終極力量,以下簡化的內容也是我會在專文中提到的一小段歷史。
簡單來說,要從20世紀初的兩個偉人講起,約翰‧謬爾(John Muir)和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總統,一個是民間人士,一個是政治家,兩人看待自然生態的理念各不同,但起碼在保護環境這個目標上有一些共識。
約翰這一派的環境保護主義(environmentalism)認為,自然之美能觸動人們的靈魂,國家公園該是「休息、啟發和祈禱」的場域,應完整保留某區域的原始狀態,禁絕人為開發與利用;老羅斯福這一派的天然資源保護主義(conservationism),就如同名字所代表的一樣,視天然環境為「資源」,應該妥善保護、管理並讓人類永續利用。
舉例來說,兩者都會同意森林不該遭到濫墾濫伐,但當後者想要建造水壩,為日益增加的地方人口提供穩定的水資源時,前者就會認為此舉無異摧毀自然之美,應該要尋求替代方案。
民生與經濟,環境與生態,遇上這全世界共通的難題,不妨想想,你會站在哪個陣營呢?
.
2. 荒野與獨處權
再來講到關鍵的點:荒野的性格。
美國荒野法(The Wilderness Act)上的定義出人意表的詩情畫意:
「荒野,和人類與人造物充斥的地區相反,在此認定為一塊大地與生態系不受人為妨害的區域,且身處其中的人類純為一介過客。」
由此可以知道為何所有喜歡自然的人,都會希望山林間的人造物越少越好,因為自然與我們靈魂的交流與互動,唯有在環境保持原始狀態時方能深刻。然後,這就要接續到美式荒野的一個重要使命,也是咱們比較不熟悉的抽象概念了:
「荒野提供我們絕佳的獨處機會。」
沒錯,獨處。
這不見得是指一人單獨行動,因為每人的心靈都是獨特的存在,對孤寂感的認知也有所不同,比如說有人會認為荒山野嶺之間與三五好友結伴同行也是種獨處,有人可能夜裡坐公車睡過頭到了鄉間的總站,就覺得四下安靜、荒涼的可怕。
正是這個深植於美國精神文化中的觀念,竟讓荒野中的「獨處」成為受法律保護的公民權利,至今還深深影響著美國國家公園和林務機關的政策。
.
3. 荒野與商業行為的關聯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要在保存荒野性格和訪客的獨處權上取得平衡 (人潮也會破壞體驗),申請憑證往往需要額外付費、接受宣導教育和規範限制,而且一旦園方認為環境有遭到破壞之虞,還會進一步限縮團體大小或禁止商業嚮導服務進入荒野區域。
為何要針對商業隊伍?因為獨處權的另外一面就是「自給自足」的能力。原則上來說,崇尚獨立精神的美國人會希望民眾靠自己的力量領略荒野之美,最大化獨處所帶來的心靈感動,而不是依賴以團體行動為主的商業服務。
如果有嚴格的總量限制,再加上商業嚮導服務是個必要存在,甚至還會採用配額制保障自組隊伍的權益,例如迪納利國家公園和保留區(Denali 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的措施。不為什麼,因為美國人的精神文化如此,精神文化又影響了制度,如此而已。
.
4. 結語
獨處的美好對我們臺灣山友來說並不難理解。尤其是只能在周末連假登山的朋友們,應該都能認同「包場」的珍貴──不用搶好營地、不用忍受打呼聲跟噪音、不用懼怕裝備被別人拿走、拍照也不用等前面那人連換七七四十九個姿勢 …
看了我以上的分析,大家應該對於什麼是荒野能有些共識吧。很遺憾的是,以美式的定義來說,熱門健行路線經過之處都不能稱得上是荒野。我們現在擁有的路線,視情況皆需要以適度開發和集中管理來降低人為衝擊──這更是主管機關不可逃避的責任。
過往政府消極的封山封海,出了事就罰錢,將責任推回到民眾「不守法」之上,但情況並沒有好的轉變,如今國賠的緊箍咒隨著山林解禁正式鬆綁,我們是否能看到當局拿出積極的作為呢?
且讓我們心中繼續保持著對純淨荒野的憧憬,不要中斷關注的力量,一起看下去吧。
營地大小限制 在 謝智謀-小謀老師 Chihmou Hsieh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每次戶外領導課程,我們所訓練出的戶外指導員都必須有優越與正確的判斷能力,具備下列軟硬技能。
1.決策與問題解決
2. 領導
3. 探險行為與團體動力
4. 環境倫理
5. 基本露營技巧
6. 營養及其比例規劃
7. 裝備、器材與衣物選擇使用
8. 氣候
9. 健康與衛生
10. 戶外旅行技術
11. 導航
12. 安全與風險管理
13. 野外緊急醫療處遇
14. 自然與文化歷史
15. 一些特定的戶外旅行與冒險活動
16. 團隊經驗處理與溝通技巧
17. 行程規劃
18. 教學與學習遷移能力
戶外領導課程如此專業,他真的不是只帶人爬山與登頂而已!想想這價值,跟一般登山隊伍有何差別!
因為他有優越與正確的判斷能力,以至於在戶外課程中能夠有安全及良好的教育環境,進行戶外教學課程。因此戶外教育18項課程是每一位戶外指導員非常清楚而且可以將這18用來教學與帶領課程。
1.決策與問題解決:學員必須學會決策與問題解決策略。也能在不同環境與團隊中做正確演練,同時在真實生活中的決策能力也有可轉移運用。
2. 領導:在指導員督導下,學員可以運用領導知識,帶領團隊。過程也會考慮安全標準,領導技巧,生態倫理等。每天並給予當日領導 (Leader of The Day)充分回饋。
3. 探險行為與團體動力:在不同情境中,對於個人、個人與個人、個人與團隊、團隊之於個人的需求、動機、想法、感受都能清楚覺察。也能採取適當的領導技巧。
4. 環境倫理:學員會學習到對戶外最小衝擊的思維觀,包括露營技巧、炊事、裝備、自然歷史、健康衛生等。對於無痕山林七項準則的了解及應用自如。
5. 基本露營技巧:在考量環境倫理之下,採用適當的露營技巧。包括何處紮營、用火安全、生火考量,營帳或外帳設置、廚房管理、鍋爐具使用,以及了解如何避免動物對營地干擾的預防工作。
6. 營養及其比例規劃:每一位學員有能力規劃計算、打包、與烹煮至少兩周戶外食物。包括食物成本、營養價值、重量、合理成本的購買商店。
7. 裝備、器材與衣物選擇使用:對於裝備器材與衣物的設計、修護、儲藏有正確認識,並能實際應用。學員對於設計、成本、可行性、重量與品質有所認識與有能力使用。
8. 氣候:學員清楚雲層、氣象預測、及氣象對於團隊安全、教學環境的影響。學員能夠對於氣候變化的徵兆及不同區域下的氣候型態有充分認識。
9. 健康與衛生:對於戶外品質、安全、舒適的健康與衛生環境,有能力保持與維繫。包括,淨水、適當處理垃圾、洗碗水的衛生處理、食物準備等。而以環境最低衝擊的洗澡與衣物清洗方式,也充分理解。
10. 戶外旅行技術:有能力規畫戶外活動行進的安全、舒適度與團隊組織。事情行程規劃包括 時間管理、體力的維持控制、氣候的掌握、呼吸的節奏、走路的技巧,行走步道的禮儀。
11. 導航:有能力透過導航定向,安全與有效率地,從一點移動到另一點。地圖的理解、指北針使用及一些可能的限制因素,如氣候、身體能力與團隊動機都有所認識,並列入移動考量。
12. 安全與風險管理:學員理解最新的法律與安全、風險管理過程,包括保險、法律以及學員應負的個人責任。
13. 野外緊急醫療處遇:會預防、診斷與處理受傷與意外事件。如呼吸、循環、神經系統受傷的處理,骨折,疲憊,擦傷、水泡、脫水、失溫、熱症、扭拉傷,動物咬傷……………….等,野外醫學處理。
14. 自然與文化歷史:了解該區域的生態自然與文化歷史,包含動植物、地理環境,歷史內涵等。 並在置入課程中討論與傳遞。
15. 一些特定的戶外旅行與冒險活動:學員能精通一、兩項戶外移動技術或冒險活動。例如,登山、背包健行、滑雪、泛舟、輕艇獨木舟、攀岩;橫渡溪流、冰、雪攀、洞穴探勘、定向……………….等。
16. 團隊經驗處理與溝通技巧:對於團隊發展、溝通技巧、衝突處理、問題解決技術,還有學習模式均有清楚理解,並能運用。並具備團隊建立、團隊溝通相關活動帶領能力。
17. 行程規劃:學員有能力規畫10天或以上天數的戶外課程。包括能考量年齡、團隊大小、活動目標、天數、地形與移動方式。
18. 教學與學習遷移能力:學員能夠執行教學將所學的知識、能力、技術運用出來。並能夠將所學的遷移至另外一情境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