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熟識熟悉分別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熟識熟悉分別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tsim (山猴大王吼嚕嚕)看板movie標題[好雷] 午夜巴黎 絕非文青片時間Sat Feb...
熟識熟悉分別 在 安瀞Anki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2 08:15:59
這張好像準備拍什麼謎片😅 天啊太可怕了吧! 昨天做了一個又長又亂的夢...我已經起床很久了現在突然閃過一個片段的畫面,才想起來我做了這麼這麼誇張的夢!夢的內容真的太長又太混亂!分別為上半場跟下半場! - 上半場的大綱是三個女生準備一起完成一次表演,於是三個男生朋友在我們準備表演的過程中多多少少給予...
歡迎連入原文部落格:
http://monkeyinsight.blogspot.tw/2013/02/Midnight-in-Paris.html
這是我心目中2011年最好的電影。很多人說最好要熟悉西方文學藝術才會喜歡,
我完全不同意。片中我認得的人物非常少,只有最有名的海明威、畢卡索而已。
缺乏知識並不阻礙我欣賞這部片,因為他只是用這些歷史背景來設定舞臺,故事
本身很好笑很有創意又很精彩(得到多項最佳劇本獎),而且提供幾個讓我深思
的議題。
巴黎是什麼?好多人夢想著去巴黎。但巴黎不只是一座漂亮的城市,在1920年代
她更是西方各國文化交錯激盪的地方。來自各國的文人,只要懷著追求美感的志
向,不管是法國、西班牙、美國,也不論是小說家、畫家、雕刻家,都聚集在這
裡。大家彼此熟識,互相競爭也互相刺激,作品一篇篇、一幅幅地誕生,於是開
創了一段黃金年代。
巴黎,其實就是一個平台,可以讓你找到知音,討論你很有興趣、周遭卻沒人可
以一起討論的話題,或是分享你很得意、周圍卻沒人能夠理解的成就。這個交流
平台往往創造出一群了不起的人,例如哲學界的維也納圈(The Vienna Circle,
der Wiener Kreis)、經濟學的芝加哥學派(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明
朝的公安派(北京)、或甚至像One Piece中偉大的航道。
這樣的環境當然是令人嚮往的。誰不希望找到同好可以聊天?所以會有很多模型
社、熱舞社、讀書會、插花展、研討會等等,就是要滿足這種需求。巴黎的特別
之處,在於聚集在那裏的人有一群頂尖人物,足以創作出影響世界的作品,所以
會讓文人/文青們嚮往。其實對巴黎的渴望,一部分是想要追求極致的境界。就
像頂尖的工程師想去矽谷,頂尖的漫畫家想去東京,而頂尖的海賊想去偉大的航
道。只不過剛好文人們擅長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所以給我們一種「大家都很想
去巴黎」的錯覺。
在這豐富的巴黎,電影劇情引發的第一個思考是:對一種文化的嚮往,是嚮往他
的精神、還是嚮往那個外在而已?
劇中兩位男性 - 主角Gil和帥鬍子配角Paul - 分別代表兩類沉迷於法國/巴黎
黃金年代的人:Paul沉迷於知識(莫內作畫的時間、凡爾賽的字源、葡萄酒的年
分),而Gil沉迷於感覺(雨中的巴黎)。
劇情安排很諷刺,沉迷於知識的人侃侃而談,令美國女性著迷。但沉迷於感覺的
Gil卻獲得未婚妻Inez無限量的白眼,導演很善良地讓他受到法國女性的喜愛。
這是不是在偷婊美國人很膚淺啊...XD
Inez來自美國富豪階級,在西方文化中,法國文化似乎仍然佔有上風,所以他們
家的人多少還是喜歡法國的。Inez著迷於關於法國的知識(於是愛屋及烏地愛上
的帥鬍子Paul),而她媽媽會講法語,喜歡在法國古董風格的家具店挑選昂貴的
家具。然而,問題是他們僅止於喜歡外在,把自己弄得好像是個法國通,卻對那
個文化的內涵毫無興趣。例如Inez完全不想住在巴黎,她媽媽也極力反對移居巴
黎。又如Gil談到自己想像著夾著法國麵包走在塞納河左岸的時候,Inez她媽一
句「交通超爛」就中止對話。此外,Gil在寫一本關於古董店的小說,這對母女
毫不關心內容,只希望他回去寫好萊塢巨本賺大錢。即使法國文化知識王Paul也
對古董店嗤之以鼻。
顯然這些美國有錢觀光客只是來玩玩的,即使是文學藝術知識王,也沒打算讓自
己沉浸在這個文化之中。
然而,午夜巴黎引發更有衝擊性的問題是,我們有認真體驗當下嗎?
這部片的結尾顛覆了整部片。主角Gil是個懷古的人,他緬懷美好的巴黎1920,
整部片看起來都在讚許他融入1920年代的心態。然而到了片尾,那位來自1920
巴黎的Adriana竟然說1920不好,巴黎1890才是最好的。然後1890的那群人竟然
說1890不好,文藝復興才是最好的。原來大家都在懷古,一懷還有一懷古!
懷古是很多人的想法,總覺得以前好像比較好。不只現在會聽到別人說二三十
年前有多好,孔子也整天憧憬著堯舜的年代。原來歐美國家也有這個現象。懷
古有兩個原因,一是要逃避當下諸多不如意,但其實我們只是無法設身處地體
會古人不如意的事情罷了。二是要追求心靈的源頭。劇中的人物夢想著回到過
去,因為過去的藝術家是他們的啟蒙老師。他們讀著這些古人的書籍長大,想
要親自跟那些古人對話,這是一種感性的想法。其實這是很常見的心理,這幾
年有很多國外知名老樂團來台灣開演唱會,吸引了非常非常多人。對很多歌迷
而言,那個樂團是他們的啟蒙團,所以他們要去「朝聖」。
朝聖是正常的,重點是我們會不會因此而以古非今,還是能夠珍惜地活在當下?
Gil和我最後才領悟到,沒有必要沉溺於過去的什麼美好,因為過去不會只有美
好。過去的人也有生活的種種壓力,所以反而緬懷更過去的時光。大家都羨慕
別人好的一面,以及怨嘆自己不好的一面。但其實只要想到未來的人也可能羨
慕我們,就會驅使我去思索當下事物好的一面。
因此這部片的結局改變了我的想法。我現在覺得自己身處的就是黃金年代。儘
管也有種種不理想之處,但有幸經歷到周杰倫、五月天、張惠妹、SHE並出的
音樂盛世,經歷到台灣首兩輪政黨輪替,經歷到電腦普及化,經歷到網路崛起。
雖然有人說我們是草莓族,但現在大家展現的多元創意不是上一個苦幹實幹世
代所能做到的。這段經驗非常珍貴,後人一定會羨慕我們能身歷其境。
其實這也就是說,這部片到最後簡直是顛覆了自己。活在當下美國的Inez一家
和帥鬍子Paul才是最實際的,男主角Gil四處追尋反而領悟這個追尋毫無必要。
(最最活在當下的是Inez的爸爸,他只跟法國人有金錢往來而沒有心靈交流,
紅酒也只喝美國產的。)不過,導演再度很好心地不讓男主角追逐到最後剩一
場空,折衷方法是讓Gil選擇留在現代,但不是回美國,而是在巴黎。Gil不願
意留在今日最重要的文化基地之一的好萊塢(也許50年後的文人們都羨慕今天
能在好萊塢寫劇本的人),但也不想回到1920年了,滿足兩者的選擇就是待在
今日的巴黎。他還是決定去想像中美好的國度,不知道住一段時間之後會不會
體驗到法國的一切不美好而回美國?
我很喜歡午夜巴黎這部片,他提醒我要好好體驗生活、體驗當下,同時也催促
我要找到自己的巴黎,創造自己的黃金時代。
除了這些心得,這部電影的對白有太多精采的地方(簡直把假文青婊到翻天),
想寫也寫不下來,只能請各位細細品嘗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62.5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