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焦慮症與憂鬱症差別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焦慮症與憂鬱症差別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焦慮症與憂鬱症差別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焦慮症與憂鬱症差別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吳姵瑩Chloe Wu 心理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20的難過事,真是接二連三。 新聞報導提到日本女星竹內結子疑似二寶生完後的產後憂鬱症,因為報導資訊有限,我先跟大家談談「產後憂鬱症」。心中有些感傷,因為她正是2004年出品的《現在,很想見你》的女主角。 在國民健康署的資料整理中,提到: 那些人容易發生產後憂鬱症? ㄧ般認為造成產後憂鬱症的危...

焦慮症與憂鬱症差別 在 海希Healthy——從被助者到助人者的距離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2 20:04:09

2021.03.16 親愛的,你不孤單 / 最近因緣際會看了一本書,一本以前不會看的書,因為它的形式剛好是我最討厭的類型:短篇、翻譯書、作者太多——它們的共通點就是不連貫、很零散,影響閱讀的順暢性與一致性。可是, 這一次意外看得很快,短短幾日已經看了三分之二, 這本書叫做《親愛的,你不孤單》。 書...

焦慮症與憂鬱症差別 在 鄧善庭|發瘋心理師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4 17:47:48

「雖然精神疾患不會消失,但至少這世界還擁有我們的協助。」 謹以此文感謝所有助人相關工作者,這世界有你們而更加美好❤️ / 當遇到憂鬱、焦慮、失眠、感情問題時,你知道到底應該要尋求哪些專業幫助嗎?今天的文章與ēSEN @esen.frd 共同合作,一起聊聊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的專業領域...

  • 焦慮症與憂鬱症差別 在 吳姵瑩Chloe Wu 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9-27 21:25:31
    有 139 人按讚

    2020的難過事,真是接二連三。

    新聞報導提到日本女星竹內結子疑似二寶生完後的產後憂鬱症,因為報導資訊有限,我先跟大家談談「產後憂鬱症」。心中有些感傷,因為她正是2004年出品的《現在,很想見你》的女主角。

    在國民健康署的資料整理中,提到:
    那些人容易發生產後憂鬱症?
    ㄧ般認為造成產後憂鬱症的危險因子有下列幾項:
    @過去曾是重度憂鬱症患者或為其他精神疾患,或前胎有產後憂鬱症,或平時有嚴重經前症候群或經前不悅症。
    @ 懷孕過程中即有憂鬱或焦慮症狀者。
    @ 生活中遭遇重大事件,如:失去親人、婚姻家庭問題、失業等。
    @ 社會支持或資源不足者。
    @ 懷孕或生產時出現併發症,如:妊娠高血壓、早產或生產併發症等。

    而在我的實務經驗中,則看到以下幾個現象,也非常容易造成強烈的情緒困擾,需要加以重視:

    1.母職創傷:我為什麼要當媽媽?
    這一詞源自《後悔當媽媽》是以色列教授奧爾娜‧多娜絲依據自己2008到2103年的質性研究發展的書籍,在說得是許多女性後悔的是有了「母親」的身分,而不是希望「孩子消失」。
    「母親」身份佔據掉女人大半的時間與精力,生活不再擁有掌握權時,對這個身份有後悔感,而不是對擁有孩子這件事後悔。的確,並非每個後悔的母親都能區分「成為母親」與「孩子消失」的感受差別,這也是後悔感容易帶來強烈的罪惡感,壓得一個女人在產後,身體、心理與生活層次上適應更為困難。

    2.懷疑「母親」的角色:我真得可以當好媽媽?
    不是每個人生來就具備強烈母性,即使擁有母性有著捍衛守護與照顧的本能,也不代表你總是能將孩子的各種需求照顧得無微不致,也不代表你的照顧方式在週遭人眼裡都是完美無瑕。
    當一個女人已經傾全心在照顧寶寶,那份身心的勞累,以及一觸即發又瀕臨斷裂的理智線,那份挫敗與有時像是無止盡的照顧之路,很需要身旁的人給予支持與肯定。
    若是一個女人辭去工作,只為專心照顧一個孩子,那份對原本成就的失落感,加上照顧孩子的挫折感,加成之下也能成為擊垮女人身心的利刃。

    3.與寶寶的共生:我只剩下寶寶? 還是我只需要寶寶?
    有時候一個女人生下孩子後,在沒有覺察之下,容易帶著童年的傷口在照顧孩子上。例如一個在童年經驗裡感覺匱乏的女性,就會在孩子身上形成「強制性照顧」,與孩子之間形成共生且融合為一體的狀態,就容易形成一道神聖不可侵犯的牆,阻隔所有外界的人進入這圈關係中,包括丈夫。
    許多生產完的女性當中一項痛苦,是缺席的丈夫,但究竟是丈夫對身為父親的角色無感?對照顧職責常做不好的挫折?還是被排除在外的孤單落寞?

    孩子的來臨,對母親、對父親、對家庭都是一項人生新課題,也意味著人生新階段,每一個家庭成員都需要彼此的支持、理解與肯定,才能在挑戰中穩固與強化彼此的愛,而非消磨彼此的情感存款。

    說到這裡,我不確定日本女星竹內結子是否真是產後憂鬱症,但你我都值得關注一個女性在生育孩子中,那難言的心路歷程。

    #圖片:GaragePlay電影劇照

    《走出關係焦慮:擺脫負面自我的18堂內在和解課(特別收錄10個情緒引導音頻QR Code)》
    09/23 預購 ◆ 09/30出版上市
    博客來:http://tinyurl.com/y2qub7w4
    誠品:https://tinyurl.com/y6qtgwap
    金石堂:https://tinyurl.com/y644zb32
    讀冊:https://tinyurl.com/yxbxjse8
    momo:https://bit.ly/3mqZ86X
    三采:http://tinyurl.com/y42bzzed

  • 焦慮症與憂鬱症差別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7-05 07:15:01
    有 3,022 人按讚

    家長霸凌小孩也會造成悲慘的後果,就跟被同儕霸凌一樣。

    諸多研究皆發現:

    ●體罰會增加攻擊性行為。遭到體罰的孩子比較可能透過暴力來解決問題。
    ●體罰會使行為問題惡化。雖然體罰或許可以短期見效,但研究顯示時間一久就會失效。當孩子遭到體罰時,其行為問題會愈來愈嚴重。
    ●體罰與較低智商有關聯。愈常被打的小孩,他們的發展愈遲緩。即使是不那麼常被打的兒童,也很可能智商較低。
    ●嚴厲處罰可能提高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遭到體罰的孩童較可能罹患情感疾患、焦慮疾患、人格疾患以及產生物質濫用問題,影響範圍會從兒童時期延續至成人階段。

    取自《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我們直播的時候,談到愛一個人的方式。在我們的傳統上,也常把處罰孩子美化成一種愛,但這篇摘文顯然不同意這樣的說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85938239315233/

    其實,我們談「正向教養」的時候,大概也都談到這篇摘文裡的重點了。我能理解,很多家長之所以無法停止處罰,甚至是體罰,是因為家長不知道拿掉處罰之後,還可以怎麼教孩子。

    關於拿掉處罰之後,可以怎麼教育孩子,下一篇會有更具體的做法。這一篇主要就是談處罰會造成的困境—其實這些困境我們也都重複談過好幾次了。

    拿掉處罰,意味著我們要花相當多的時間,學習如何用其他方式教育孩子。所以除了下一篇之外,我會再另外找一本書,從正向教養的觀點,再談如何具體地跟孩子討論界線,但同時又能傳達愛。

    祝願您,別心想著要孩子變好,卻使用霸凌孩子的手段!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1126254431091441/

    ……………………………………………………………..

    不混淆管教與處罰

    【文/ 艾美・莫林】

    傑夫與海蒂帶他們十一歲的兒子狄倫來接受治療,因為他們對兒子的行為已經束手無策了。雖然狄倫一直都難以管教,但他愈大變得愈愛反抗,現在什麼話都聽不進去,而且似乎完全不在乎自己被處罰。

    傑夫和海蒂迫不及待地舉出狄倫有哪些不良行為,兩個人甚至搶起話來了。他們表示,狄倫拒絕做家事、對上床時間討價還價,而且一直和他的弟弟打架。海蒂說:「今天稍早也是。他把葡萄汁打翻在客廳的地毯上,他根本不應該在那喝果汁的。結果他不但沒有請我們幫忙清理,反而用椅子把汙漬蓋住。」

    她話才講完,傑夫馬上插嘴:「昨天我叫他沒寫完回家作業不能離開書桌,結果我才離開一分鐘,他就跑去弟弟的房間,想要拿他的掌上型電玩,結果他在偷拿到之前就被我抓到了。」

    每當他有偏差的行為,他們就會拿走一樣他喜歡的東西,跟他說只要他當個「乖孩子」就可以拿回去。但他乖乖聽話的時間都沒有久到可以把東西領回去,所以他漸漸失去所有福利。傑夫解釋:「他的房間現在只有一張床和幾件被子,其他什麼都沒有了,我們不得不把其他東西都拿走。」狄倫不准使用任何電子產品,還被禁足在家,除了在學校以外,都不能跟朋友見面。

    海蒂說:「我們之前會打他屁股,但他長大了,繼續打屁股實在不太恰當,現在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傑夫附和道:「我爸爸以前會用皮帶打我。我一直跟狄倫說,他很幸運,我沒拿皮帶抽他。但他的行為舉止再不改善的話,我可能真的會這麼做。」

    爸媽講話的整個過程中,狄倫只是靜靜地盯著地板。為了讓他加入對話,我問他在學校有沒有遇上什麼麻煩,他說:「不算有。」海蒂表示,他有時會因為上課說話被老師叫去談話,有幾次則是因為功課沒寫完,下課必須留在教室,但他從未受到任何重大的違紀處分。我問海蒂和傑夫,他們覺得為什麼狄倫在學校表現這麼好,海蒂說:「可能他喜歡學校,為了老師才乖乖表現。」

    經過詳細的評估後,我向傑夫和海蒂說明,狄倫沒有憂鬱症、焦慮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或任何其他心理健康問題。一開始他們很失望,本來希望我的治療可以找出他素行不良背後的潛在問題或「根本原因」。但我向他們解釋,好消息是只要稍稍改變他們的教養方式,應該就能導正他的行為。他們已經絕望到什麼都願意嘗試了,因此立刻點頭答應。

    他在學校表現良好,證明他具備在有秩序的環境中控制自己行為的技巧。我制定的計畫是讓狄倫無需接受治療也能做出改變。畢竟,我不想負責說服他遵守爸媽訂的規矩,但我可以為他爸媽提供協助,想辦法讓他在家也會想好好表現。
    我要協助解決的主要問題有二:

    1. 狄倫沒有遵守規矩的動機。他的父母沒收了他的所有東西,又沒說清楚狄倫要怎麼做才能把東西拿回來,所以他乾脆直接放棄。
    2. 海蒂和傑夫對狄倫已有偏見,因此影響了他們的教育方式。他們認定他是「壞孩子」,總認為他不會乖乖聽話。

    我建議他們透過下列三種方式來處理這兩個問題:

    1. 花時間與狄倫好好相處。起初,他們堅持不要和狄倫玩遊戲或做好玩的事,因為他們覺得他不會變好。但我建議他們和狄倫建立一些正面的時光,讓他有動機改變自己。每天只要花十五分鐘,全心全意地陪他玩接球遊戲或桌遊,就能改善他的行為。
    2. 注意狄倫的好表現。我鼓勵他們每次看到狄倫表現良好就讚美他,不管是多小的事都好。接下來,為了進一步強化狄倫的良好表現,他們應該在狄倫聽得到的時候,多向彼此、奶奶或是其他人說狄倫的好話。如果他能夠聽到爸媽讚美他乖乖聽話,他就會更有動力保持下去。
    3. 每天給狄倫重新開始的機會。為了增加狄倫的動機,他必須知道自己每天都有機會獲得福利。如果他在學校表現良好,就可以看電視;或是回家作業寫好了,就能有玩電腦的時間。

    海蒂和傑夫以為需要用更嚴厲的處罰,才能「讓狄倫學到教訓」。然而,唯有改變他們和狄倫的互動方式,並善用管教而非處罰,才能修正他的行為。

    傑夫認為他們給予狄倫的正面關注,是所有介入方法中最有效的一個。狄倫的許多行為問題都是源自於想要獲得爸媽的注意力,即使是負面的關注也不打緊。從他們每天都花一定時間陪伴他後,他的失控行為就少了很多。

    海蒂和傑夫也漸漸相信狄倫有能力做出更正確的選擇。而當他們開始相信他能夠守規矩後,狄倫對自己也更有信心了。

    …………

    為什麼父母會把管教與處罰混為一談

    海蒂和傑夫以為必須要執行嚴格的處罰,才能讓狄倫的表現有所改善。因此他的行為愈脫序,他們就處罰得愈兇,結果演變成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

    孩子違規要承受的後果,哪種具有教育性質,哪種只是加以懲處,兩者間的差異十分微妙。但如果你無法分辨不同之處,就可能會讓情況變得更糟。

    ▍家長相信處罰有效

    我幾乎每天都會聽到家長說「現在都不能管教小孩了」,或是「這就是當今社會的問題所在,連懲罰小孩都會惹禍上身」。或許你聽過類似的話,甚或你自己也曾說過。我同意,現在許多小朋友沒有受到足夠的約束,但我不認為加重懲罰是解決之道,孩子需要的是適度管教。

    處罰和管教之間有很大的差異:管教是為了訓練、教育孩子為未來做好準備;處罰則是讓犯錯的人接受會使他感到痛苦的罰則。

    處罰強調的是錯誤,讓孩子對自己的不當行為心生愧疚,而管教則可以告訴孩子下次要做得更好。

    處罰可能是體罰,像是掌摑、打屁股或用棍子揍;但也可能是言語上的,例如吼叫、詛咒或辱罵。

    在公開場合羞辱孩子或使其感到丟臉都屬於處罰的一種。為了讓孩子感到難堪,在臉書上說他成績單上沒一科及格,也算是處罰的一種。

    ▍處罰有時是出自於絕望

    二○一六年春天,華特迪士尼世界的海灘發生一起兩歲男童被鱷魚咬走的事故,全世界的人開始爭相討論男孩的父母是不是「失職家長」。這對父母在這起可怕的意外中失去了孩子,還要被一群聲稱自己絕不會如此「疏忽大意」的人安上壞人的罪名。這則新聞報導播出不久前,還有另一起小朋友在辛辛那提動物園裡,掉到大猩猩圍欄內的不幸意外。令人惋惜的是,動物園飼養員怕小孩子被殺死,只好開槍射殺大猩猩。那名孩童在意外中沒受到嚴重的傷害,順利脫身。

    該起意外的影片在網路上廣為流傳,社群媒體被無數留言灌爆,批評該對父母「教養失敗」。雖然大家對意外發生前幾分鐘的狀況一無所知—像是家長距離小孩子有多遠,或是小孩子怎麼掉下去的—但還是大力要求追訴家長的刑事責任。即便調查人員已經宣布,他們不會被控告危及兒童安全或其他罪名,但輿論還是認定他們有罪。

    這類新聞報導清楚說明我們現在的社會風氣。網際網路對某些人來說,就像在邀請他們在公開場合對當家長的人品頭論足一樣。這類批評言論讓父母覺得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被放大檢視。如果孩子在超市裡鬧脾氣,別人會怎麼看待你的教養方式?或是你在他比棒球時想要給他一些建議,但他卻出言不遜,其他家長會怎麼看你?相較於花時間教孩子自制,當爸媽的有時難免狗急跳牆,不惜採取他們想到的一切必要手段來管好小孩。

    ▍處罰立即見效

    處罰帶來的恐懼和痛苦短期內可以立即見效,不過可惜的是,也會造成長期的後遺症。但對只想要孩子馬上聽話或立刻安靜的父母來說,處罰確實是有效的手段。

    以下舉例說明家長偏好處罰而非管教的常見原因:

    ●處罰比較不需要家長花太多心力。小孩不乖打屁股大概只會用掉你二十秒的時間,但沒收電子產品二十四小時則表示你要面對百無聊賴的孩子一整天。
    ●處罰讓某些家長感覺自己擁有主控權。如果用一個恐嚇的眼神或打兩下就能讓孩子守規矩,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大權在握。
    ●處罰會讓家長心裡好受一點。因為孩子不肯安靜讓你忍不住對他吼叫,或是因為他在超市讓你丟臉,所以你打了他,這些行為或許可以稍稍發洩你內心壓抑的情緒。

    ▍混淆管教和處罰會損及孩子的自我價值

    自從海蒂和傑夫用更嚴厲的方式處罰狄倫起,他們的關係就開始惡化,狄倫也不再想試著遵守他們訂的規矩。他的叛逆行徑讓他們灰心喪氣、心生挫敗,但不斷施加處罰只會讓他的行為更加乖張而已。

    我遇過很多像狄倫父母的個案,這些家長用盡手段想要逼孩子乖乖聽話。但我也發現,有些家長對不是很重大的違規行為也會施以嚴厲的處罰,即便這些處罰不常發生,但還是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體罰會造成反效果

    瑞典在一九七九年成為第一個禁止對孩童體罰的國家。起初,反對派認為這會讓整個國家陷入一片混亂,因為小孩子將無法學到何謂適當的行為。但第一代不受體罰的小孩長大成人後,全國的犯罪率並沒有升高,而且偷竊罪與毒品相關犯罪甚至還有下降的趨勢,飲酒問題和青少年自殺率也有所下滑。

    緊接在瑞典之後,許多國家也明文禁止了對兒童體罰。然而在美國,打小孩屁股還是合法的。事實上,美國有十九州允許學校管理人員用戒尺處罰行為不當的孩童,而在其他州內,用木製品打小孩則被視為虐待兒童。然而,我們很難在體罰和身體虐待之間劃出一條明確的界線。媽媽的男朋友可以打她小孩的屁股嗎?你可以用皮帶打小孩嗎?可以在孩子身上留下傷痕嗎?美國的某些州明文規定了哪些是不允許的行為,但其他州則仍留有解釋空間。

    文化和宗教上的諸多差異在在影響著家長要不要打小孩的決定,但我想大多數的專家都會同意,因為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而打小孩,絕非可以接受的行為。

    反對體罰兒童的重要組織機構眾多,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美國兒童與青少年精神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以及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是其中幾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一項為期五十年的研究及其他諸多研究皆發現:

    ●體罰會增加攻擊性行為。遭到體罰的孩子比較可能透過暴力來解決問題。
    ●體罰會使行為問題惡化。雖然體罰或許可以短期見效,但研究顯示時間一久就會失效。當孩子遭到體罰時,其行為問題會愈來愈嚴重。
    ●體罰與較低智商有關聯。愈常被打的小孩,他們的發展愈遲緩。即使是不那麼常被打的兒童,也很可能智商較低。
    ●嚴厲處罰可能提高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遭到體罰的孩童較可能罹患情感疾患、焦慮疾患、人格疾患以及產生物質濫用問題,影響範圍會從兒童時期延續至成人階段。

    針對體罰進行的所有研究,幾乎都沒發現體罰有任何好處。不過,二○○五年發表在《臨床兒童和家庭心理學評論》(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上的一項研究確實發現,二到六歲的兒童如果拒絕去旁邊暫時隔離冷靜,偶爾用打屁股的方式處罰他們,效果遠勝於其他管教策略;該研究也發現,把孩童強制放在隔離的空間一下下也有同樣效果。然而,有效不代表小孩不會因此受到體罰的長遠後果影響。

    ▍大吼大叫同樣有害

    有些家長會很自豪地說:「我從不打孩子。」但這些家長有的會吼叫、咒罵孩子。

    研究顯示,包括咒罵、吼叫、辱罵等嚴厲的口頭管教,其造成的傷害可能跟體罰一樣。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二○一三年的一項研究追蹤了九百六十七名中學生兩年,發現遭到嚴厲口頭管教的孩童,比較可能會有行為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發現吼叫沒有任何效果,受試兒童的問題行為並沒改善。即使他們的家庭大部分的時候都是溫暖有愛的,但難聽的話語會讓孩子失去守規矩的動機。

    ▍管教過當讓孩子成為高明騙子

    一位惱火的媽媽對我表示:「她動不動就在說謊,連她自己都搞不清楚她什麼時候在說真話了。」她說她十歲的女兒奧麗薇亞無時無刻不在說謊:「她會說『沒有,我沒有吃杯子蛋糕』,但明明滿嘴都沾滿了糖霜。」上星期她的爸媽質問她為什麼房間這麼亂,她居然說,她上學前已經整理乾淨了,一定是有小偷闖進家裡把房間翻得亂七八糟。她爸爸大聲說:「你能相信嗎?」

    奧麗薇亞實在太奸詐狡猾又滿嘴謊言,導致她爸媽再也不相信她說的任何話,也實在不知該拿她如何是好。

    不過當我了解他們的管教策略後,奧麗薇亞不說真話的原因就不證自明了。她爸媽的脾氣不好,一生氣就大吼大叫,之前只要她不乖,他們就會打她屁股。

    而且,他們的管教策略也前後不一,一下是不給她看電視,一下是叫她做額外的家務。有次奧麗薇亞說她在打掃房間,但實際上是在看電影,爸爸發現後,氣到把她房間的門整個拆下來,而且再也沒有裝回去。

    難怪奧麗薇亞要撒謊,如果爸爸一生氣就拆門,誰會想老實說:「嘿,我今天做錯事了。」奧麗薇亞知道說實話和說謊話的差別,但誠實只會害她重重受罰而已,所以她學會了避開爸媽怒火的最好辦法就是撒謊。

    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二○一一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相較於一般的孩子,受到嚴厲管教的孩子更常說謊,而且他們的撒謊技巧會變得異常高明。到三或四歲時,這些孩子為了避開麻煩,還能夠編織出縝密的謊言。也就是說,嚴峻的處罰導致孩童更不會對自己的不良行為負起責任,因為他們不會把心思花在修正自己的行為,反而會想辦法避免被抓包。

    ▍公開羞辱會導致孩子自我觀感變差

    為了讓孩子乖乖聽話,家長圈最近出現一個令人有些擔憂的趨勢,也就是利用羞恥感讓孩子服從。並且有許多家長轉而透過社群媒體來執行公開羞辱策略,為的是讓孩子記取教訓。

    加州的一位媽媽為了處罰她十一歲的女兒,逼她拿著一張告示牌站在街角,上頭寫著「我在學校舞蹈表演上跳電臀舞,絲毫不尊重我的爸媽」。另外有一位科羅拉多的媽媽,她發現十三歲的女兒在臉書上假裝自己已經十九歲,因此拍下了自己質問女兒的片段,並在影片中逼女兒承認她還會看迪士尼頻道,然後把影片張貼在社群媒體上。

    還有一些家長開始用髮型來讓孩子感到丟臉。喬治亞州甚至有一位理髮師設計了一款名為「班傑明巴頓特別造型」的髮型,專門用來懲罰不乖的小朋友,讓他們理完後看起來像小老頭一樣。

    值得玩味的是,許多父母擔心霸凌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結果自己卻成了惡霸。家長霸凌小孩也會造成悲慘的後果,就跟被同儕霸凌一樣。

    當然,這些都是比較極端的案例。但許多父母或多或少都做過類似的事,像是在Instagram上張貼小孩凌亂的房間照片,或是在臉書上公開孩子的偏差行為。在YouTube上搜尋「兒童羞辱」(child shaming)就會跑出超過十四萬筆影片結果,裡面都是家長逼小孩拿著標語說「我是惡霸」這類的話語。

    公開羞辱兒童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甚至會讓行為問題更加惡化。試想一下,兩個小朋友同時有機會接觸到毒品,其中一個覺得自己很好,另一個覺得自己是壞小孩,你覺得誰比較可能為了自己好向毒品說不?

    不用說,讓孩子難堪也會傷害你們的關係。你的孩子會把你當作邪惡的怪物,專門帶來痛苦和折磨。與其這樣,難道你不會希望有個尊重你意見的孩子嗎?

    .

    以上文字取自
    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掌握13不原則,堅定父母教出堅強小孩
    大 塊 ✦ https://bit.ly/3bUic7l
    博客來 ✦ https://bit.ly/2WQG3jY
    誠 品 ✦ https://bit.ly/3bNgKU8
    momo ✦ https://bit.ly/2NCHAVo
    金石堂 ✦ https://bit.ly/2WRPoYy
    讀 冊 ✦ https://bit.ly/2LR6xvm

    大塊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LocusPublishingCompany/

    .

    7/11台北公益免費_葛拉威爾《解密陌生人》新書分享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136708193381293/

    已額滿_7/14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我們與和解的距離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368801245302/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焦慮症與憂鬱症差別 在 幽樹的療癒客棧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28 12:30:00
    有 36 人按讚

    【變態心理學講座--恐懼症與焦慮症】
    今天是我在 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官方粉絲團 主講恐懼症與焦慮症單元的日子,以前曾經有療癒師很緊張的問我:「個案說他有焦慮症,他會不會忽然動手打我?」也曾經有療癒師的朋友這麼說:「我覺得那都是他自己的信念創造出來的痛苦,看不清焦慮與恐懼只是一場幻覺」。

    當下我百感交集,身為心理師與療癒師,我始終相信這些受苦的人,其實與我們並無太大不同,焦慮、恐懼、憂鬱....都是我們生命中不陌生的情緒,差別可能在於我們擁有足夠資源來消化這些情緒,又或許單純是自己比較幸運,免除了飽受情緒折磨的痛苦。

    接續著上一場憂鬱症的單元,我同樣以情緒開始,希望可以與線上收看的伙伴們一起去貼近這些人的內在世界,並且明白,只要願意,我們都可以找到與這些人之間的內在連結。
    #每一個讓我們受苦的症狀都藏著一份生命的祝福
    #藍海變態心理學講座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