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無遠弗屆典故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無遠弗屆典故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無遠弗屆典故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無遠弗屆典故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117的網紅袁智聰 Yuen Chi-Chu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期《art plus》我寫上月逝世的Silver Apples靈魂人物Simeon。 悼念紐約電音先鋒Silver Apples靈魂人物 Simeon Coxe (1938 – 2020) 文:袁智聰 美國紐約市電子音樂先鋒/前衛迷幻電音二人樂團Silver Apples靈魂人物Simeon(全...

  • 無遠弗屆典故 在 袁智聰 Yuen Chi-Chu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0-18 23:23:25
    有 9 人按讚

    今期《art plus》我寫上月逝世的Silver Apples靈魂人物Simeon。

    悼念紐約電音先鋒Silver Apples靈魂人物
    Simeon Coxe (1938 – 2020)
    文:袁智聰
    美國紐約市電子音樂先鋒/前衛迷幻電音二人樂團Silver Apples靈魂人物Simeon(全名Simeon Oliver Coxe III)在9月8日於費爾霍普市家中因肺纖維化逝世,享年82歲。

    Silver Apples在1967年由Simeon與鼓手Danny Taylor二人組成。Danny Taylor早已在2005年病逝,相隔15年後Simeon也告與世長辭,如今兩位Silver Apples的創團成員皆已作古人,歸於塵土——我隨即想起了在Silver Apples的1968年首張同名專輯《Silver Apples》一首喚作〈Dust〉的歌曲:”A broken bottle's inside / Strewn with rinds of love / And shattered shells of soul / Dust of other days… / Crumpled hours of devotion / Washed down gutter streams / To sink within the tide”。

    毋庸置疑,Silver Apples是首隊讓前衛電子音樂與流行音樂通婚的隊伍(比德國電音教父Kraftwerk還要早),而且也是史上首隊二人電音樂團。Silver Apples的音樂,就是破格而簡約地只有由Simeon的實驗性電聲演奏與主唱,以及Danny Taylor的鼓擊所構成,在那個迷幻搖滾的音樂紀元開創了一種前無古人的電音主導迷幻流行樂,啓動了電音流行曲(electronic-pop)的雛形與先河,留下是無遠弗屆的影響力。

    作為一隊電音先驅樂團,Silver Apples之傳奇性是他們只曾在1967至70年間曇花一現,留下來只有兩張錄音室專輯《Silver Apples》(1968年)和《Contact》(1969年)(第三張專輯《The Garden》乃胎死腹中、要相隔近20年後才重見天日);他們活躍的年頭,就連那個progressive電子音樂運動也尚未全面爆發。正是因為Silver Apples走得太前,所以他們並不及之後的一眾電音先鋒名字那麼廣為樂迷熟悉,而是一個埋藏著的傳奇,有著他們的傳說中”cult band”地位。直到1996年間退出樂壇20多年的Simeon終告回歸、讓 Silver Apples 重出江湖,而他們的兩張錄音室專輯也以CD形式再版發行,Silver Apples之典故才開始廣泛地流傳。

    前身是一行五人搖滾樂隊The Overland Stage Electric Band的Silver Apples,取名自愛爾蘭詩人William Butler Yeats詩篇《The Song of the Wandering Aengus》一句”The silver apples of the moon”(美國學院派avant-garde作曲家Morton Subotnick的1967年電子音樂曲目也是不約而同地以William Butler Yeats這首詩篇而命名為《Silver Apples of the Moon》)。貴為電音先鋒,電聲演奏家Simeon卻並不是鍵琴手,他誠然:「我從不懂演奏鍵琴,我也不懂彈奏結他,我所知道的就是有一個驅動來以這些小盒子的旋鈕(dial)和手柄(knob)來製造音樂。」因此Simeon不是採用任何當年仍非常昂貴的電子合器作演奏,而是以一組組他自製的古老oscillator(電子振盪器)來建立出他的一套oscillation電子演奏系統,D.I.Y.創造出他的「原始電子合成器」,這套機器系統也是因他命名、喚作「The Simeon」。Simeon不但反搖滾、也反樂器,樹立出其D.I.Y.音樂態度。

    就在Silver Apples的1968年首張同名專輯《Silver Apples》裡,Simeon便全是利用九台oscillator進行演奏:五台是以腳踏演奏低音,三台是以電報鍵來奏出節奏,餘下的則以手柄來作主奏,以”beeps” / “boops” / “swoops”來構成他們的未來派電幻聲音——專輯開場曲正是喚作〈Oscillations〉、道出「電子振盪」聲響之意義;而來自新奧爾良的Simeon,他的歌曲亦有著藍調與民謠的根源。也可想而知,早年Silver Apples為一個在紐約中央公園舉行的三萬人馬拉松音樂會作暖場表演(同場有The Steve Miller Band、The Mothers of Invention等名團),那是有幾驚世駭俗的事情。對Silver Apples為之驚為天人的還包括Jimi Hendrix,雙方曾一起來過jam seesion奏出美國國歌《The Star Spangled Banner》。

    當年Silver Apples之所以瞬間走向終結,因為第二張專輯《Contact》唱片封面的飛機駕駛艙內有個Pan Am「泛美航空」商標,而唱片封底則是飛機失事殘骸,故此令到Pan Am對他們作出百萬美元的法律訴訟,加上唱片公司改組,所灌錄好的第三張專輯《The Garden》也無法面世,Silver Apples就在1970年解散收場。

    廿多年後,Simeon帶同Silver Apples回歸,先是跟鍵琴手Xian Hawkins和鼓手Michael Lerner組成新陣容,灌錄過《Beacon》(1997年) 和《Decatur》(1998年)兩張專輯;繼而Simeon與Danny Taylor復合,兩位創團成員再合體。可是隨著Danny Taylor在2005年離世,Silver Apples便餘下Simeon獨力經營下去,帶著Danny的鼓擊sample繼續巡演。

    而Silver Apples的最後一張專輯,是2016年的《Clinging to a Dream》。

    慶幸我曾首兩度看過Silver Apples的現場演出——2011年Silver Apples舉行中國巡演,我看了在廣州TU凸空間的一場(還有北京及上海兩站);2014年Silver Apples則來港為香港Art Basel節目《Apocalypse Postponed》的表演。即使只有Simeon單人匹馬表演,但單是能夠現場看到他如何把弄操控其古老的oscillator電音演奏系統,已是大開眼界的事。何況這兩次我都有親身跟Simeon接觸過,當時他已是70多歲的老而彌堅高齡音樂家;也好記得廣州那場,最後Simeon出來encore時他說只會多玩一首歌曲,我即馬上向著舞台喊出〈You And I〉,Simeon說:「我就玩出〈You And I〉吧。」

  • 無遠弗屆典故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5-09 17:00:46
    有 76 人按讚

    旅行與料理是許多人在工作之外認識這個世界的重要方式,在旅行之中我們可以遇見各種人,在料理之中我們則進一步探索不同地理下發展出來的口味,兩者都是重要的文化體驗方式。

    這篇來自【Rakuten Kobo】上轉載自《環遊世界80碟菜》的文章,帶我們看到作者對於旅行與料理兩者所帶來之間的文化體驗的差距,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自己在旅行時、在做料理時,又是以什麼樣的心情與態度在面對異文化的刺激。

    ------------------------------
    假使你周遊四方,就像我曾有的那些機會,觀察周遭各色民族吃些什麼、如何吃並探究緣由,那麼你會發現,很多民族雖然享用著明顯不智的食物組合,但很少(根據統計數字以及專治消化不良藥品的普及)像現今吃罐頭食物的美國人和生活簡樸的英國人那麼常犯胃疾。

    英國食材若運用得當是非常好的:但通常是料理方式出了問題。我寫這本書的用意,不是要把你從美好的英國食物帶開,而是提供你補充菜色之用的一趟料理之旅──透過餐桌看看世界其他地方,但願其他民族的食物會讓你對自身的飲食更感興趣──以及最重要的,更關心好料理的標準何在。在我暢談從旅行中收集來的各國食譜之前,我想對卡路里妖怪盤據日常生活,使得人們還沒學會做菜已經對卡路里小題大作的情況略抒己見。這妖怪似乎無所不在,一個無遠弗屆、遍行全球的煞風景傢伙。當今在近東國家,飢荒並非陌生,而豐腴曲線還曾經備受激賞,但營養學陰險地抬頭,街上到處可見磅秤,面露焦急的鄉下人像中邪似的一而再站上磅秤,就像露天遊樂場的遊客走走逛逛餘興的雜耍秀。

    曾經,吃得好本身就是目的。人不是吃得好,就是吃得不好。富人吃過量,窮人吃得不夠;然而狄更生說過,牡蠣是窮人的食物,看來貧苦人家也得到了彌補。過去很多人「在餐桌上勝出」,這一開始的錯誤觀念,讓他們的腰線很快失守。而如今陰影降臨廚房內。某種集體的飲食意識像鬼魅般在每一席盛宴出現,嘶吼著:代糖!生菜!不要麵包!只要一顆馬鈴薯!

    在昔日,英國和美國旅人只要涉足海外,踏上歐陸,便會展開一系列虔誠的美食朝聖,帶著飽足之人特有的泛著油光且目光呆滯的神色,從餐廳轉戰到美食重鎮。但如今,不管在家鄉或海外,他們入座後看著菜單計算著卡路里(尤其是在意身材的美國人),用過去盤纏有限的旅人會有的那種專注,盤算著自己的度量衡(「不要湯,要一份甜點,……咖啡算是額外的」)。

    因此,我有心理準備讀者會一面翻書頁一面不安地嘀咕。假若一整頓餐全端出我收錄的菜餚,而不是如我建議的偶爾當作試驗的新菜色,結果可能會份量太多了。但我遵循所謂美好又有趣的老派飲食標準,而且視為首要。所以,走下磅秤進廚房吧!

    烹調就跟吃一樣是由你去創造的。對某人來說,烹調是一種習慣;對其他人來說,是一種充滿想像的藝術。每一道菜背後都有好幾世紀的歷史、典故、探索和冒險。我這一生都喜歡吃得好。我總懷疑那些口口聲聲說「我不在乎吃」的人。多年來我甘於享受他人的料理,從餐廳的菜單裡發掘抽象或空談的樂趣,並將我的發現貼在美食剪貼簿上。

    一直到後來,而且是很後來,我才進廚房,為俄裔法籍丈夫洗手作羹湯。我想像自己做出意想不到的美味佳餚,還想像我們夫妻倆一同在廚房裡度過許多歡樂時光,一同俯身在爐火前,實驗新菜色,因成功而紅光滿面,烹調出各種經典菜色,揮灑創意,每一樣都散發了幾許個人特色。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tw.news.kobo.com/%E5%B0%88%E9%A1%8C%E4%BC%81%E5%8A%83/blog_summary_20200503?fbclid=IwAR0UWMOgw15mdFEC3sCafcmMDpe4i7WoRKS4twUuSdkcoiaTcDW0AB1icTg#utm_source=Publisher_post&utm_medium=FB%20post&utm_content=blog_summa

  • 無遠弗屆典故 在 陳 小曼 Slow Food Desig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9-03 10:07:16
    有 173 人按讚

    島作第三回,參戰確定!
    .
    #放下槍來個幸運卡諾里
    “Leave the gun, take the (Fortune) Cannoli”
    .
    .
    電影《教父》(The Godfather) 不僅公認經典,也被美國公會選為史上最偉大作品。其影響力無遠弗屆,將義大利的黑幫文化深刻烙印在觀眾心中,以及,同時也包含了,西西里的經典甜點 Cannoli。
    .
    Cannoli 是一個管狀的煎餅餅乾(拉丁語Canna原意為蘆荻-管狀的植物),預炸之後在中間填入Ricotta餡料,最後撒上如雪花的糖粉。在義大利各地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口味,如開心果、榛果等,是為義大利西西里的經典甜點。隨著義大利移民傳到美國後,則發展出Mascarpone或卡士達內餡的做法。
    .
    教父的經典場景,Peter Clemenza 在部下殺掉了叛徒 Pauli 之後,對 Rocco 說:“Leave the gun, take the Cannoli” 這一幕在原著小說中並未出現,但卻在電影中以一句台詞非常精準且隱諱地體現了義大利的家庭觀;其後,Cannoli 在《教父3》也巧妙扮演了關鍵暗殺道具。也因為這個場景,Cannoli 成為大家心中的義大利黑幫代表點心。
    .
    而幸運餅乾,也是在美國的華人移民文化中發展出來的產品,是在美國唐人街中餐廳最後一道的甜點。脆餅中有一句從華人諺語翻譯的箴言與幸運數字;起源不明,有一說是由日本移民將「御神籤」餅乾傳入美國並改造;亦有華人將其根源連至元朝朱元璋中秋謀反時將起義訊息塞入月餅中的典故。
    .
    雖然現在連求籤擲筊都可以online,這種神秘的飲食文化還是很引人入勝。這次島作臨時店,我們選了五部跟教父相關的電影,發展出他們自己獨特的 Cannoli口味,向經典致敬,還偷偷把訊息放在餅乾裡。吃完 Cannoli,別忘了尋找屬於你的經典台詞。
    .
    今天的你,是哪一部電影?
    .
    .
    島作 松菸文創園區 北向製菸工廠
    9月6日-9月8日(10:30-18:30)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