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無條件的愛心理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無條件的愛心理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無條件的愛心理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無條件的愛心理學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愈吵感情愈好嗎?不見得!但衝突是真正理解對方、改變關係的起點】 (((疫情效應之一:家人彼此厭惡?))) 疫情期間,不少家長私訊給我說家裡的衝突變得很多,除了親子之間,更有天天絕對不連戲、卻沒完結篇的手足衝突,有些連夫妻之間也怒目相對,床頭吵、但床尾也和不了,相看兩厭。 家人之間二十四小時被...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ezManag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身為經理人和管理職,你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獲得自己團隊的信任。不過,你的員工並不會自動給你這份信任。 :: 最敬業的團隊是通過個人的自然優勢來看待個人的 :: 新手主管傾向於關注團隊任務, 而忽略團隊中的個人導致一盤散沙 :: 真正厲害的領導人,不僅能帶領團隊完成任務,還能幫助每名員工的職涯發展,帶...

無條件的愛心理學 在 小妮子情理生活學〡關係療癒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4 15:29:54

/ 許多人都有過關係不對等的經驗,有人說在關係裡無法平等的對話,給予無條件的愛,換來的是對方予取予求,回過神來才發現關係中已出現位階落差。 ⠀ 你是愛一個人而全心全意付出嗎?還是有可能只是單方面的付出...? ⠀ 這些徵兆說明你可能是單方面的愛比較多,心理治療師 April Eldemire 提出以...

無條件的愛心理學 在 健心運動心理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4-04 15:06:57

「為什麼自私的人過得更幸福?」 告別情緒勒索與道德綁架,就算做自己也不感到內疚 本週健心想跟大家分享「自私的藝術」這本書, 要非常感謝大牌出版社的支持, 提供我們兩本「自私的藝術」電子書進行抽獎, 回饋給我們的粉絲❤️ ✨關於「自私的藝術」✨ 「自私」在華人社會眼中是一個負向的詞, 但無條件的付...

  • 無條件的愛心理學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02 17:20:29
    有 167 人按讚

    【愈吵感情愈好嗎?不見得!但衝突是真正理解對方、改變關係的起點】

    (((疫情效應之一:家人彼此厭惡?)))

    疫情期間,不少家長私訊給我說家裡的衝突變得很多,除了親子之間,更有天天絕對不連戲、卻沒完結篇的手足衝突,有些連夫妻之間也怒目相對,床頭吵、但床尾也和不了,相看兩厭。

    家人之間二十四小時被迫黏在一起,到底是親密的「靠」在一起,還是痛苦地「銬」在一起?相信有不少家庭這一陣子已暗潮洶湧、一觸即發,或是早已煙硝處處、千瘡百孔。

    「疫後大未來」作者Scott Galloway精準說到疫情期間全球家庭的兩個共同點:

    •開始厭惡配偶
    •開始厭惡子女(或是子女更厭惡父母)。

    在台灣疫情再度爆發時,一位在美國經歷了一年多封閉生活的同學跟我說,令她非常驚訝的是,不少只羨鴛鴦不羨仙的佳偶經歷了這一年多之後竟變成怨偶,還有人以離婚收場。

    另外,則是青少年把自己封閉,爸媽看不慣他們,他們也完全不把爸媽放在眼裡,防疫禁令如同關禁閉,親子關係比室友還疏離。沉溺在數位世紀的青少年則有愈來愈高比例的憂鬱傾向。

    (((從小一路吵到大的娘家,是我最能自在展現自己的所在)))

    說到家庭衝突,我想到了我的國中生物課,其中有一章是講基因配對,有個重點是關於血型的配對。

    我記得老師說,若爸媽都是O型,那麼,配出來的孩子就全部都是O型,風趣的生物老師還順便說了血型與個性的關係,最後,她居然下了一個結論:

    「如果你們全家都是O型,那你家可熱鬧了,肯定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

    當時這段課程我上得可認真了,因為當下覺得老師已不是生物老師,而是個半仙,真說準了我家的狀況。老師還問:「有沒有人全家人都O型的啊?」我就傻傻地舉了手,老師報以神秘又同情的一笑。

    我娘家共六人,爸媽再加上四個女兒,果真如生物老師的神機妙算,真的三天就有小拌嘴、一週內絕對來個大震盪。

    通常一開始只有兩個人吵架,但因為O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雞婆天性,一定演變成四個人吵;最後,六個人全都會跳下海,變成全家大亂鬥,驚濤駭浪、雞飛狗跳,正是我娘家的寫照。

    當時我驚訝地看著生物老師,點頭如搗蒜。

    可是奇怪得很,一晃眼,快半個世紀過去了,從小一路吵到大的不平靜娘家,如今,卻是全宇宙中,讓我感覺最自在、最肆無忌憚的無偽全真所在。

    幾個姊妹感情至真至深至切,濃得化不開的相互依存感,讓年過半百的我開始不大敢想像姊妹們終究會老去的未來。

    娘家姊妹的Line時刻叮叮咚咚,一點芝麻豆大的事隨時貼、隨便貼、隨時嘻笑怒罵、感時傷懷、喳呼喳呼沒完沒了,一如小時候天天耍寶逗笑或吵鬧不休,只是,到如今,姊妹只耍寶、訴心曲,少了拌嘴與吵架。

    而更奇快的是,從小在沒有教養技巧可言的打罵教育中長大的我們,如今卻是朋友眼中最孝順團結的家庭。老媽幾乎受到皇太后級的高級照護與孝順回報。

    我就在想,為什麼一個從小吵到天翻地覆、全家人都伶牙俐齒、吵起架毫不留情的家庭,最後卻最具支持力量、最溫暖照人、最能讓每個成員無須偽裝展現真性情?

    我是一個親子作家,但是,我自己也有栽在親子問題上受傷難過的時刻,這些時刻,我的姊姊們才不會在乎我是不是個專寫親子議題、道貌岸然的傢伙。

    在她們眼中,我不過就是一個心不平靜、需要倒倒垃圾、抓抓浮木的平凡小妹,她們為一個別人稱呼為「老師」、「親子作家」的家人獻上毫不保留的及時救援。

    (((不是愈吵感情愈好,而是愈吵愈懂自己與對方)))

    難道,感情真的愈吵愈好?不!從小根本沒機會被教導好好傾聽、好好溝通與對話的我們,往往只會破口大罵、甚至演上全武行。

    只不過,年齡增長的我們,馬齒並沒有徒長,各自也修持了幾十年,總歸有點長進,終歸學會了好好溝通的技巧。

    但我真正想表達的是,對照一些寧可保持沉默、甚至冷漠疏離也不願把話說清楚講明白的家庭,我的感悟是:因為願意吵架,所以我們愈吵愈懂對方,最後吵成了彼此肚子裡的蛔蟲。

    我們非常明瞭解彼此的個性與特質,對方的困境、限制、擔憂、苦楚與需求,一切盡在不言中。

    因此,一起長大、一起變老,早就懂得繞過對方的雷、避掉對方的痛點,最後磨成了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最佳應援團。

    我們姊妹之間連哭點笑點都不必點通,一個眼神、幾個字、一個動作,就能引發連鎖反應,笑出眼淚、哭成花臉。

    在這裡我必須鄭重表明,我不是鼓勵吵架。吵架,很不好,代表彼此還沒學會更好的溝通對話技巧,但暗藏於其中有個值得鼓勵的動機,那就是因為在乎彼此,所以很想把話講清楚,有個心想把死結打開來。

    我跟所有私訊我的家長說,家有青少年的家庭,千萬別用無菌高標準來衡量親子關係,因為此時期幾乎很難避開爭吵。

    因為,孩子在短時間之內迅速變化,大多數的爸媽來不及適應與改變對應之道;而孩子也尚未具備完全獨立自我負責的能力,卻又力斥父母的監督與介入。這種充斥著矛盾的不平衡狀態,本來就處處埋藏地雷,沒有人可以完全不踩到。

    我姑且稱此時期的親子爭吵為「激烈溝通」吧,乃是因為,我覺得其中至少也蘊藏著在乎彼此、想表達關心、想相互了解、想把心結打開的良善美意。

    (((避免衝突、繞過問題,最後會累積成「衝突債」)))

    在「良性衝突」(平安叢書出版)這本書裡,我很認同一個概念,那就是「衝突債」。

    作者Liane Davey是組織心理學博士,他認為「每個組織都無法避免衝突、也都需要衝突,但是人們傾向避免衝突、或避免表達不同意見,以規避問題所在,最後就會形成『衝突債』。」

    我們大多數人從小就被教導衝突是不好的,所以很多人習慣繞過問題,而非去穿越它們,但是作者說:「衝突是組織的基本要素」、「爭議性的問題必須解決才能繼續往前推動」。

    若是問題一直沒有被提出來討論、讓彼此確認界限,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問題與對立就變成一種固定的存在,各自將在自己的玻璃罩下保持慣性且疏離、沒有溫度的關係。這絕對悖離人類合作的群性本質。

    一個正常的家庭絕對會產生各種不同意見的擦撞,因為每個成員都有不同的個性與生活經驗、價值觀與解讀方式都不同,因此,夫妻意見相左、兩代衝突、手足爭吵,絕對不是「和諧」的相反詞,「正是通往真正深層理解與達到動態和諧的必要過程」。

    累績過多懸而未決的內心疙瘩、維持脆弱的表面和諧,整個組織勢必在某一天爆發慘痛的代價:互不信任、彼此猜忌、淡漠疏離、不在乎彼此、無法相互支持照應,最後注定是分道揚鑣的平行線。

    我省察到的是:我們姊妹若從小到大從不敢有衝突,或沒有勇氣表述自我,就絕對無法因撞擊而帶來彼此的覺知,因而去理解到對方的底線與痛點、在乎與不在乎。這將少掉了刺激自我省思、學習分清人我界線的機會。

    良性的衝突,是一種「破壞性創新」,它像一座充滿礦產的危險高山,裡頭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如果願意好好挖掘資源,我們將學會看清對方的脆弱敏感,也能一次又一次讓我們更精準地預測對方的反應,避免挑釁對方的罩門,而隨著成熟度增長、隨著接觸到愈來愈多有效溝通的好工具,我們終將學會如何「好好的吵架」,甚或,平和有效的溝通。

    人若非天生特具慧根,多數凡夫俗子勢必都得經歷一次次的良性衝突,才能提升對人際互動的敏感度,也才可能學會帶著覺知關照自己的表達方式。

    但人們都討厭衝突,因為衝突帶來心裡的不平靜、關係的暫時斷線,但我告訴來信的家長們,當有一天連衝突都嫌煩、都懶的時候,那就是哀莫大於心死,代表連最基本的「在乎」都已消失。

    (((衝突隱藏著豐富的資源,是自我靈性與群性最快速提升的機會)))

    所以,請不要對「衝突」抱著這麼大的畏懼與懊惱,它的背後埋藏著豐富的資源,每一次衝突,請好好抓準這些資源,每個人將會對自己、對別人產生更深的覺知,這是讓自我靈性與群性獲得最快速提升的大好機會。

    如今,若是家裡發生任何衝突,我已學會先觀照自己的情緒,然後,想一想,這個衝突裡面,我如何能讓對方感受到我的心情、想法、界線與原則?而又如何讓對方知道我之所以有這些想法的原因?

    我是否真的能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到他的處境、他當下的心情、以及他背後隱藏的錯綜複雜的爆發源?我能展望到這次衝突帶來彼此更深的覺知與一起成長嗎?

    這才發現,唯有經歷過意見相左、唯有願意如實表達內心的想法,才有機會成為關係親暱長遠、且值得信靠的真正家人。

    任何一方若不斷隱忍、息事寧人,表面上看似風平浪靜,但最後可能造就出一個只懂自己、甚至只能利己而學不會善解、利他的巨嬰。

    因為沒有任何浪潮打擊到對方的背脊,沒機會刺激到對方的鏡像神經及深層的心智系統。

    這就是為什麼過度隱忍的父母可能養出無法感知別人痛處的自私孩子,但也可能剛好相反,因為這無疑的是一個錯誤的示範,也就是教導孩子,即使不公不義,也絕對不要站出來「用愛心說誠實話」、學習去爭取該有的權益。

    規避問題的父母,很可能為子女示範息事寧人、維持脆弱而疏離的和諧,「因為衝突不被允許,你從未學會如何與人進行開誠布公、善意或有效益的衝突。」

    我想說的是,沒有家庭是零衝突的,這不是要安慰所有疫情中有衝突的家庭,因為,我深切體驗到,衝突,不見得只會造成傷害,破壞裡隱含著「創造性資源」,且絕對遠遠多於「僅止於表面的平靜無波」,畢竟,有適度力道的浪頭,才能衝擊到石頭,石頭才有機會改變位置。

    (((衝突帶來的痛苦,逼使我們學習更有效、締造雙贏的溝通技巧)))

    當然,這裡所說的良性衝突絕非口無遮攔、無休止的大吵大鬧,而是,當難以避免義正嚴詞的「積極溝通」時,請絕對不要只有自責與自愧,在情緒過於激動時停下來、各自分開的那一刻開始,很可能就是開始挖掘資源且創造覺知的起始點。

    於是,爸媽因而體會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在快速改變,開始學著思考如何運用智慧來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如何拿捏介入與監督的分寸,如何締造孩子感受到被相信的正向氛圍。

    而這些看似氣氛搞砸弄僵的一次次激烈溝通,似乎撕裂了親子的情感,但是,隨著孩子不斷長大、隨著離家、隨著必須體驗獨自扛起責任的每個新階段降臨,孩子都會在回溯這些衝突中更加體貼到父母一路來的辛苦與無私。

    這些效應,不可能發生在當下,但是,每一次的良性衝突,都有可能刺激到孩子去體認到父母的焦慮、難處與無條件的初心。

    當然,學習避開引發恨意的溝通技巧,是另一個課題,但是,不斷衝突所帶來的痛苦,痛苦又引發衝突的無限循環,很可能就演變成一股最強勁的動力,逼使我們不得不去學習更有效、締造雙贏的對話與溝通方式。

    所以,帶著覺知來看待衝突,就是引發改變的創造起點。

  • 無條件的愛心理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01 17:54:40
    有 857 人按讚

    #為彼此建立關係安全感 #愛心理
    #親密關係中的安全堡壘 #吳姵瑩心理師
    .
    對你而言,什麼是安全堡壘?
    你是否能成為伴侶的安全堡壘?
    伴侶又是否能成為你的安全堡壘?
    .
    但令很多人困擾的是,明明相愛的兩人,卻經常有許多爭吵,通常一直吵架的伴侶,你可以說是兩人都缺乏安全感,你也可以說是這段關係缺乏安全感的元素,而一段有安全感的關係,在情緒取向治療(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簡稱EFT)就提出需要能做到以下三個重要的元素:可及性、回應性與投入性。
    .
    因此,伴侶間的吵架,吵得往往都是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問題,如何在吵架中讀懂自己與對方的不安全感,才是真正對症下藥,找回彼此親密與安全的感受。
    .
    🟧可及性(Accessibility)
    ▫️「我能靠近你嗎?」
    ▫️「我能找到你嗎?」
    .
    例:「你要晚回家為什麼都不會說一下?你不知道我有多擔心嗎?」「你手機為什麼不讓我看,你是不是心裡有鬼?」
    .
    其實你想要找得到對方,總覺得對方不在你身邊,並且也不願意交代清楚行蹤,你有時很希望對方的行蹤與行為都能透明化,讓你可以都看得見的感覺,但很可能造成對方很巨大的壓力。
    .
    因此你一方面要問自己,對方怎麼做讓你感覺找得到他?一方面也要思考關係的透明度要多高你才能感受到心安,並且用這幾個方式與對方澄清和討論,才不會形成你追他跑的局面。
    .
    🟧回應性(Responsiveness)
    ▫️「你會回應我的需求嗎?」
    ▫️「我能從對方身上得到回應嗎?」
    .
    例:「我跟你說你媽對我很不好,你不幫我就算了,還說我想太多!」 其實你難過的是對方不能「體會與回應」你的辛苦,看見你的難受和委屈,有時候你真正要的並不一定是要對方當個違逆母親的兒子,而是希望對方可以跟你站在同一陣線,不一定要對方改變婆婆的行為,而是同理你當下的處境。
    .
    因此你可以嘗試將你的感受說明得更清楚,也讓對方聽懂你的需求,才不會讓你對關係的期待淪為無止盡的指責,惡化關係。
    .
    🟧投入性(Engagement)
    ▫️「你願意認真經營這段感情嗎?」
    ▫️「你有人在心在嗎?」
    .
    例:「你為什麼忘記幫我買東西呢?你上次就記得幫你媽買!你到底把我當什麼?」其實你知道伴侶本來就會忘東忘西,但你就是受不了他總是忘記你的需求,一忘記代表他不在乎你。但當你跟他吵架時,他總是摸不著頭緒地認為,不過就是忘記買這種小事,你為什麼這麼生氣?
    .
    因此你真正生氣的,是他「到底有沒有把你放在心上」。你一方面要思考,對方做過什麼讓你感覺被放在心上,也讓對方聽懂這種「在乎」的感覺,因為「在乎」一詞極為抽象,當你沒有具體的例子,就會演變成「努力扭轉對方糟糕性格」的爭論不休了。
    .
    很多讓彼此爭吵的,不一定真是大事,往往是生活中瑣碎的小事,但也就是小事的加總,讓你越愛越沒有安全感,而當你跟伴侶在此吵架時,也許你就要能自我檢視,我現在感受到關係中缺乏安全感的,究竟是哪一個元素,真正對症下藥才不會吵不停。
    .
    親愛的,看懂自己、看懂對方、看懂關係,你就能為彼此建立安全又親密的互動了。
    .
    談完了安全感元素的吵架,接下來談談「需求」。人心靈深處兩個最大的心理需求,同時得到滿足被愛人無條件接納被愛人無條件接納在愛人心中居首位在愛人心中居首位,進入關係每個人都渴望從關係中獲得情感連結與歸屬,然而讓很多人痛苦的,卻是這些看似很基本的需求,一在被忽略與延宕。
    .
    其實,需求滿足有時候還是要能評估,究竟你的需求是否合理,以及你如何表達需求,很多人的困擾往往在於,我的要求明明沒有很多,為什麼他做不到?我已經什麼都不要了,為什麼他還這樣對我?
    .
    會發出這樣問題的人,往往更多時候,在乎的是自己有沒有被愛,即使很用力去愛對方,也不一定給出對方渴望的愛,是一種自我中心的愛之外,更是可能充滿幽微又強制性的需求。
    .
    曾經在一堂課中,有學員跟我說他在關係中沒有需求,但也很明顯的,他在關係裡一點都不快樂,接著我就問他:「你希不希望你在關係裡被了解?」「你希不希望你在關係裡被陪伴?」
    .
    看他愣在那裡後,我就接著說:「你要承認你有需求,並且用適切的方式取得你的需求,否則這種隱含在地底下的渴望,雖然沒有浮到檯面上,卻會讓另一半一直有一種莫名被索取的感受,不自覺想要遠離你。」然後我再說:「因為對方逃走,你會覺得不應該再要,但是需求一直都在,而變得委屈又不快樂。」
    .
    例如,你很希望他週末陪你,但你覺得他很忙,就不好意思說,等著他開口,接著他跟你說他要出差,你也只能答應了。然後到下一週,他可能電話沒有及時回應你的時候,你開始有一股怨氣,接著對方感受到了,卻不知道自己做錯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才對,自然想要開始有距離。
    .
    在關係中的需求,代表的是一個人懂得自己要什麼,而要到了、滿足了,會覺得幸福快樂的狀態。越是覺得自己是以對方為主,在關係中又常不自覺生悶氣,往往是關係中更難討好的人,也讓對方在關係中缺乏安全感,或感到疲於奔命。
    .
    親愛的,#有需求並不代表自私,因為在關係中你不可能不期待另一半愛你、懂你、尊重你、珍惜你、陪伴你,這是在關係中最基本的需求。
    .
    所謂的自私,是根本不在乎伴侶能不能滿足你的需求,也不去思考跟明辨你的要求是否合理。而越是害怕自己自私的人,就越容易吸引到只注重自己需求的伴侶,更是不會注意到你的需求,而讓你在關係中委屈受傷。
    .
    例如:你喜歡週末去踏青,而伴侶跟你一起去,你自然對關係滿意度提高,就算有時候伴侶沒有及時陪伴或回應你,你也不容易大驚小怪。
    .
    而當一個人覺得自己沒有需求,也可能代表他不懂什麼會讓他幸福快樂,而不幸福、不快樂就是他基本的常態,跟他在一起的人自然就痛苦不已。還有另一種情形則是,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而這情形往往是因為對自己的需求感到羞愧,因此總等待伴侶來發掘自己的需求。
    .
    這也是關係中許多人常有的迷思,認為你愛我就應該懂我,如果是我要來的,就不真誠。因此當有一天對方因為你說想看電影而陪你去看,但看完之後對方問你開不開心時,獲得的回應往往不是「我很開心」的喜悅,而是「要不是我要你陪你也不會主動」這類的嘲諷,而讓對方在關係相處上更形挫敗。
    .
    所以,如果你什麼都不要,那其實也不用待在關係中,因為沒有滿足、沒有開心,只有委屈和難堪。或者,從現在起開始好好正視,你在關係裡渴望獲得什麼,而你的伴侶是否可以溝通討論,練習將需求表達出來,才不會成為那個已經委屈求全,卻讓人覺得難搞的人。
    .
    說到這裡,如果願意承認需求的存在,又怎麼讓另一半滿足需求呢?
    .
    最近接連好幾組伴侶來談,都在對另一半生氣,為什麼只是每天好好吃個飯、或者坐在沙發上一起窩著看電視,或者手牽手一起去散步,這麼短暫也許不用15分鐘的相處時間,但另一半都給不了!? .
    在這樣相處氛圍下,勢必覺得疲累、難受、委屈與憤怒之外,還會覺得不被愛、不被在乎,甚至自己不再有魅力與吸引力。也許你可以先嘗試問自己三個問題:
    .
    👉要對方滿足自己的需求,你是否理解對方的需求?
    .
    在伴侶諮商中,我通常容易聽見一方有各種需求,例如希望對方提早回家、回來之後不要一直滑手機、能聊聊公司發生的事情等等,但往往另一半的需求會在關係中消失,而當對方的需求消失,往往也會用行動或身體消失來回應你,因為這代表對方在關係裡感覺總是壓力,而非支持。
    .
    因此,在說出自己需求時,請嘗試詢問對方需求:「有沒有我在做某件事時,會讓你覺得開心呢?」並不是每個人都懂自己的需求,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提出自己的需求,因此當你可以問出對方的,也滿足對方,對方就會有力氣或自然而然地回應你的需求。
    .
    👉當對方對你的需求,總是有千百個無法做到的理由?
    .
    「我回家就很累了,哪有力氣!?」「你為什麼要求這麼多?」當一個人在付出愛的過程感到困難,要先理解他是一開始就如此,還是越來越走樣?一開始就如此的人,代表他在關係中本來就習慣當接收者/被照顧者,而你可能本來就以當付出者/照顧者為樂,要反轉關係模式除非有人生病或者有人要離開時,才有可能鬆動。
    .
    但當對方是越來越如此,代表他在關係中提出的需求經常被忽略,以至於下意識地逃避你的需求,並且絕對找得到理由,而變得「沒心」。
    .
    因此,當對方一在說出做不到時,與其生氣與委屈,不如轉向真誠關心對方,瞬間能引發他們對你的在乎與愧疚。你可以說:「抱歉,我不知道你最近這麼疲累,有什麼我可以為你做得嗎?」相信就能讓他的防禦和抵抗降低許多。
    .
    👉當對方滿足你的需求時,是否獲得正向回應或理所當然?
    .
    當伴侶曾經很樂意取悅你、滿足你,後來卻不願意了,你就要思考是不是在關係中索取地理所當然。很多人進入關係,就是希望有一個人可以理解、包容與照顧自己,卻沒有意識到,這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而是需要透過正向言語的表達來維繫關係的親密與支持感,當你理所當然久了,對方自然「切心」了。
    .
    因此,你可以說:「親愛的,謝謝你願意為了我這麼做,跟你在一起真得好幸福!」這樣一句話,其實就能為對方充很多電了。
    .
    說到這裡,親愛的,你都怎麼幫另一半充電了?其實充飽電就是一種需求被好好滿足了,回到我們前面提到,最重要的需求滿足,其實就是好好感受到對方的愛,與好好付出愛,讓彼此之間愛意流動,相處在一起基本上就為彼此充電了。
    .
    ▫️▫️▫️▫️▫️▫️▫️▫️▫️▫️▫️▫️▫️
    .
    本文摘自《愛無能:為什麼我們想愛,卻無法好好愛?》,作者 吳姵瑩Chloe Wu 心理師 , 愛心理:探索心理認識自己的最佳平台 創辦人。擅長將心理學融入生活與企業管理中,致力於推動心理、情感與家庭教育,更期盼幫助每個人建立心理健康的觀念。
    .
    📖閱讀更多:https://tinyurl.com/ye92a3bx

  • 無條件的愛心理學 在 健心運動心理團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1-04 19:30:29
    有 8 人按讚

    「為什麼自私的人過得更幸福?」
    告別情緒勒索與道德綁架,就算做自己也不感到內疚

    本週健心想跟大家分享「自私的藝術」這本書,
    要非常感謝大牌出版社的支持,
    提供我們兩本「自私的藝術」電子書進行抽獎,
    回饋給我們的粉絲❤️

    ✨關於「自私的藝術」✨
    「自私」在華人社會眼中是一個負向的詞,
    但無條件的付出、不懂的拒絕,
    則會讓我們能量耗竭。

    好不容易擺脫情緒勒索,
    卻還是逃不了道德綁架的內疚
    而你,是否也曾有過相同感受😔

    知名心理學家大衛‧西伯里說:
    「現代人最大的苦惱在於,
    過度迎合和討好他人的過程中,
    漸漸失去了自我和實現自我的方式。」

    自私的藝術將教我們練習「高尚的自私」,
    當他人對於我們的時間、精力,
    與情緒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
    我們該如何說「不」,
    捍衛自我的「良性自私」才是讓人們獲得幸福快樂的關鍵因素❤️

    一起開始無恥生活,
    為自己而活🤟🏻🤟🏻🤟🏻

    ✨關於電子書✨
    除了上次提到的優點外,
    電子書的存在是延續了紙書的生命力。
    能夠永久不壞不佔空間的保存。
    在書店中,
    而紙書會有缺貨的問題,電子書則永遠不會,
    立即下載,立即閱讀,滿足你立即想看的慾望🤩

    閱讀會一直存在,電子書則是閱讀的多一種選擇。
    還沒有試過的你,一起來試試看吧☺️

    ✨抽獎方式✨
    1. Instagram追蹤我們
    2.在Instagram上按此篇文章愛心
    3.在現時動態分享這篇貼文並tag我們(若是不公開帳號我們看不到,麻煩幫我們截圖留存喔!)
    4.留言留下你想對我們說的話(許願、心得、建議等都可以)或「我要一起來看電子書」並tag兩位好友
    5.兩週後(11/18)抽出兩位得獎者

    我們也會持續努力提供給大家運動心理學、心理學、正念等相關知識~
    大家快來按讚並Tag你的朋友一起參加抽獎吧!!
    我們下篇文章見!

    #運動 #心理 #運動心理 #健心運動心理 #壯猿運動訓練室 #匯傑國際行銷junction #自私的藝術 #大塊文化 #抽獎 #抽書 #情緒勒索 #道德綁架 #幸福

  • 無條件的愛心理學 在 ezManag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2-22 08:19:28

    身為經理人和管理職,你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獲得自己團隊的信任。不過,你的員工並不會自動給你這份信任。
    :: 最敬業的團隊是通過個人的自然優勢來看待個人的
    :: 新手主管傾向於關注團隊任務, 而忽略團隊中的個人導致一盤散沙
    :: 真正厲害的領導人,不僅能帶領團隊完成任務,還能幫助每名員工的職涯發展,帶人也帶心。要成為這種領導人相當不容易,因為一旦有機會達到這種等級,基本上踏入什麼領域都難不倒你,最終都能成為員工和公司的靠山。

    #國外商管類 讀書會,Great Managers are made, not born. 管理職人、熱愛學習的夥伴們,用一杯茶的時間,減少眼力腦力轉換成本,內化成你的獨門攻略。

    ★ 本集私語:
    本集有點衝擊我們傳統的觀念與經驗

    ★ 本集重點摘錄:
    STRIVE TO BE HUMAN, NOT A BOSS 努力成為HUMAN,而不是老闆
    帶人帶心的實際心法
    1.展現同理
    2.尊重和關心下屬的錯誤迷思與較佳做法
    3.承認你的錯誤和你不足正在成長的領域
    3.1 心理學: 展現脆弱與信任之間的關係
    3.2 與下屬每周1:1 (一對一會談) 實作步驟, 方法 與tips
    4.對下屬誠實和透明

    ★ 本集分點章節:
    (00:01:20) 本集大綱
    (00:02:20) 聽友主管真心話
    (00:03:25) 讀書會內容開始
    (00:04:42) 微觀管理Micromanagement: 事事干涉的龜毛上司
    (00:08:10) 尊重關心下屬的錯誤迷思與實例分享
    (00:10:11) 私人與專業工作的融合, 無條件的尊重
    (00:16:22) 中場_聽友留言

    ★ 本集提到的過往重點:
    Ep5.8.9.11 四種成為主管的路線以及致勝秘訣,
    Ep13開始 進入了打造團隊信任的主題

    ★ 本集補充資料
    1. 在商業管理中,微觀管理(英語:Micromanagement),亦作微觀管理學、微管理學、微管理或顯微管理學,一種管理風格,與宏觀管理的理念相反。 在這種手法裡,管理者透過對被管理者(員工)的密切觀察及操控,使被管理者達成管理者所指定的工作。

    2. 《脆弱的力量》TED演講視頻中文字幕 18mins https://reurl.cc/9Z4xnd

    Music C.C. by Chester Bea Arthur -Folk Physics

    @同步更新至
    Spotify|Google podcast|Firstory|KKbox|SoundOn|Pressplay| Youtube |TuneIn|MB3|Himalaya ...

    @節目鼓勵與反饋請到Apple Podcast 給五顆星留言& 記得訂閱|
    https://lihi1.cc/H9Zqo
    :: 愛心donate斗內小額鼓勵💰 https://lihi1.cc/s1mES 用於音質設備提升與穩定、節目抽獎等。 (50秒影片教學, 見底部YT網址)

    @活動: 一日之星|讀書會群組|報名當來賓|播客串門子
    @ 歡迎分享
    1. 你為何會當上主管?
    2. 你是幾歲當上主管?
    3. 留下一句主管真心話
    ★ 本集快問快答:
    你喜歡工作跟生活mixed的程度是幾%呢? Ep18上(00:10:11) 所述 , 完全分離0%, 完全融合100% (渡假時/在家辦公, 睡在公司?...etc.)
    以上都來這網址分享 https://lihi1.cc/tZCUD

    @你也想要有一個公司以外的交流成長小組、經驗轉換&彼此支持嗎? 免費加入
    :: IG:www.instagram.com/ezmanagergo
    :: FB學習社團: https://lihi1.cc/NOlrM

    @合作接洽ezmanagerGo@gmail.com (不分大小寫)


    :: 上Youtube搜尋「怎麼給星評分」一分鐘教學,或點這 https://lihi1.cc/N8vYt (分享給你沒在聽podcast的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