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烏龜爬門檻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烏龜爬門檻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烏龜爬門檻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烏龜爬門檻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奧運精神 Eric創下奧運游泳最差成績。 但卻成了奧運史上永遠的傳奇 那些奧運會教會我的事 。。以下圖文截自網路。。 這個不是什麼金牌得主的故事 創下奧運游泳最差成績。 但他成了奧運史上永遠的傳奇 Eric Moussambani, 一個創下奧運100米自由泳史上最差成績的選手,但21年...

  • 烏龜爬門檻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29 10:42:12
    有 53 人按讚

    奧運精神

    Eric創下奧運游泳最差成績。
    但卻成了奧運史上永遠的傳奇

    那些奧運會教會我的事

    。。以下圖文截自網路。。

    這個不是什麼金牌得主的故事

    創下奧運游泳最差成績。
    但他成了奧運史上永遠的傳奇

    Eric Moussambani,
    一個創下奧運100米自由泳史上最差成績的選手,但21年過去了,

    這是個神奇又勵志的故事…
    Eric來自赤道幾內亞,
    這是一個人口不足100萬的非洲小國。

    足球是他們國家的主要運動。
    游泳比賽對他們很陌生。
    在他之前,
    他們國家甚至從來沒有人參加過奧運會的游泳比賽。

    但2000年,
    國際奧組委為了鼓勵體育設施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參加比賽,
    就給他們國家發了「外卡」,
    為他們降低了參賽門檻。

    那屆奧運會在2000年9月15日在悉尼舉行。
    Eric從來沒出過國,
    他不知道奧運會是什麼,
    也不知道澳洲在哪裡。

    那一年年初,他聽收音機,
    剛好聽到國家在招奧運會的游泳選手。
    他一聽,感覺蠻有意思,
    決定去試試。
    到了現場,才發現就他一個男的報名…

    於是,毫無懸念的,他拿到了奧運會的入場券。
    然而,入場券是拿到了。
    泳還不怎麼會游啊!
    不急,不是還有8個月嗎!
    學就是了!

    他沒有教練,也沒有泳池。
    找了一圈,
    終於找到一個可以教他游泳的人——一個酒店的員工。

    酒店員工表示:OK,可以教你游泳,
    酒店泳池也能借你練習,
    但你必須每天早上5點過來,練1個小時就得走,
    因為這泳池是給客人用的。
    這是一條20米長的泳池。

    從那之後,Eric每天一大早起來去酒店練習,
    酒店時間到了,就去河裡,海裡接著游。
    在海裡游泳的時候,當地漁民會指導他怎麼用腿和手臂讓自己漂浮在水面上。
    就這麼臨時抱佛腳訓練了8個月後,

    Eric出發徵戰奧運了!
    整個赤道幾內亞,加上他,
    一共就4名運動員。
    Eric揣著50英鎊,和隊友一起,
    花了3天時間,輾轉好幾個國家,終於到了悉尼。

    因為個子最高,他還臨時充當了開幕式的旗手。
    因為沒見過這種大場面,Eric全程緊張到看地。
    但最讓他緊張的,還是游泳!

    在悉尼,Eric第一次見到了50米長的泳池。
    這一看,他就嚇尿了。
    「怎麼這麼大?!比我平時游泳的泳池大太多了!」
    在這麼大的泳池游泳,他感覺整個人都慌了。

    更要命的是,
    赤道幾內亞的官員搞錯了,
    一直跟他說給他報的是50米自由泳,
    他一直也是以50米來進行訓練的…
    結果到了悉尼,他們才發現,
    原來報的是100米自由泳…
    這一下,突然增加一倍的距離!

    但這時候也沒有退路了。
    只能抓緊比賽前的最後幾天來突擊練習。
    「那裡有南非和美國的游泳選手,
    我就觀察他們是怎麼動腳,怎麼用技巧的,
    然後向他們討教。」

    在泳池中,其他選手都穿著專業的游泳裝備。
    而Eric穿了一條從二手商店買的短褲。
    一名南非的游泳教練看到他,
    甚至壓根不相信他是來參加比賽的。

    「你在幹什麼?」
    「游泳啊。」
    「你看著像要去沙灘度假。你的裝備都不達標,
    你穿這褲子會被取消比賽資格的。」
    「那怎麼辦?」
    「我送你一條泳褲和泳鏡吧。」
    就這樣,臨比賽前幾天,
    Eric才終於第一次有了一條自己的泳褲…

    然而他還是很緊張。
    100米的距離,他實在是游不動。
    在比賽前,他試了一遍又一遍,沒有一次成功…
    「我不知道怎麼換氣。」
    還沒等他學會游100米,比賽日到了…

    「我很怕別人會笑我…
    但我腦子里有個聲音一直對我說:去吧!你可以的!」

    比賽日那天,他們組本來有3名選手…
    結果,
    另外兩位選手因為搶跳都被取消了比賽資格。
    那一組,就剩他一個人…
    但他還是得游…

    此時,場館中17000名觀眾,電視機外,
    數十億觀眾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他身上…
    他緊張得走到泳池邊,
    隨著指令聲的響起,他一躍而下跳進泳池。
    剛開始的50米,他游得還算正常。
    但50米之後,他開始明顯體力不支。

    「我感覺不到我的腿和我的手臂,一切都很重。」

    他越游越慢,動作也開始變形,只能出於本能在水中晃動著雙腳,像「烏龜」一樣艱難的往前爬行。
    到了最後25米,他幾乎整個身體都要沈下去。
    「他看起來游不到終點了,可能隨時就要抱住泳道旁的繩索。」 當時有解說員這樣說道。

    但Eric沒有放棄,
    全場觀眾也開始為他加油吶喊。
    最後15米的時候,Eric實在是游不動了,
    「是觀眾的歡呼和掌聲,讓我撐到終點」。
    在龜速的游動下,Eric終於游到了終點。

    最後成績1分鐘52秒72。
    這是奧運會歷史上最慢的100米自由泳成績,
    當時的冠軍霍根·班德只用時48秒3就游完了全程。
    但所有人都為Eric歡呼。

    「飛魚」索普在場邊目睹了全程。
    他對記者說道:「這才是真正的奧林匹克精神。」

    這故事對大家是否有什麼啓發?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沒有機會
    而是機會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是否有把自己做好
    可能你我的起步就像Eric一樣
    總欠缺很多資源
    但只要你定好了自己的目標
    再難再累再辛苦也要游到終點
    戰勝自己比任何獎牌來得更有價值

    https://youtu.be/YDqwYUe_U7I

  • 烏龜爬門檻 在 DJ金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5-30 00:34:01
    有 413 人按讚


    專業好文

    死亡的禁區,聖母峰上的致命塞車

    【本篇文章摘錄自王士豪醫師最新力作《瘋高山:登山狂醫師私房安全攻略&高山紀行大公開,讓大人小孩都能放心入山》,康健出版,6月即將上市,敬請期待。】

    2015年4月以前,從尼泊爾聖母峰南側路線在登頂聖母峰山頂前,最後、最高、最難的一關,是在海拔接近8800公尺,距離聖母峰山頂僅60公尺,高度有12公尺高,幾乎垂直的岩石斷面——希拉瑞台階(Hillary Step)。希拉瑞台階一路上要用冰雪岩混合攀登才能突破爬上去。這一個關卡,是以往爬聖母峰登頂前的最後大魔王,也是最客觀、最無情的技術天險與技術門檻。即使登山客再怎麼有錢,聘請再多雪巴,買再多氧氣鋼瓶,如果自己的技術水平不夠,大家也會因為這個技術門檻的存在,不太會因為口袋很深,就一窩蜂地去爬聖母峰。

    然而,在2015年4月,芮氏規模7.9的尼泊爾大地震。把希拉瑞台階震崩塌了,「希拉瑞台階」變成「希拉瑞雪坡」,變成一個難度大大降低的坡面。聖母峰的最後大魔王不見了,登頂難度瞬間降低,登山客們趨之若鶩,因此從尼泊爾攀登聖母峰的人數年年攀升,直到今年攀登季節達到歷史新高。

    而死亡人數也達到新高,為什麼?就人數多了點,塞車而已,大家也都還有氧氣,為什麼會要人命?

    在海拔八千米以上的地區,又稱為死亡區,在這個高度以上的地點,大氣壓力只有平地的三分之一,人們能利用的氧氣也相當於只有在平地的三分之一。人類在這個高度活動,即使靜止不動,也多半需要氧氣才能存活,只有最頂尖的登山家,例如呂忠翰、張元植,才有辦法在這個高度,不靠額外的氧氣,能存活,甚至還能爬山。

    然而,以聖母峰為例,八千米登山者爬的山真的只有8,848公尺嗎?在地理學上當然是,但如果是以生理學的觀點來看,他們爬的山,不只8,848公尺!

    為什麼?

    因為,人體如果從事劇烈運動,身體需要的氧氣量增加,因此,在高海拔地區從事劇烈運動,會讓原本就稀薄的氧氣,顯得更不夠用,而使得身體實際感受到的高度,會比實際上地理上真實海拔高度還要更高。在過去的研究指出,在海拔約4000公尺的高海拔地點從事劇烈運動,生理的海拔高度大約比實際地理高度高出500公尺之多,而這個差距,會隨著海拔高度上升,差距更大。

    八千米攀登者,最高生理高度會發生在甚麼時候呢?答案就是登頂前的最後爬坡衝刺到山頂的那一段,如果是以聖母峰為例,大概就是希拉瑞台階到山頂那一段。這時候攀登者的生理高度,可能高達9,300公尺,甚至逼近10,000公尺!

    攀登八千米巨峰額外使用氧氣,一言以蔽之,就是讓登山者的生理海拔高度降低。

    在爬八千米的巨峰,在最後登頂日,通常在當地時間晚間九點左右起床,十點左右出發。利用夜間沒有陽光照射,冰雪坡因低溫凍結穩固,比較不會有落石或落雪的時刻來進行攀登。這時候,登山者的每一步,也可以藉著冰爪,牢牢地卡在凍結的冰雪坡上,步伐比較穩健,攀登起來比較安全。登山者登頂八千米巨峰的時刻,多半會落在上午六點到十點之間,而且登頂後立刻火速下山,下到海拔高度低於死亡區的安全營地時,多半已經是傍晚。因此,在八千米巨峰登頂日那一天,登山客暴露在氧氣只有平地的三分之一的死亡區的時間,大約是接近20個小時。

    最高生理高度,就代表最容易發生高山症嗎?其實不一定,高山症,不會突然發生,是抵達一個新的高度後,逐漸發生的。因此,通常會是在最高生理高度後幾個小時內逐漸發生。如果是以攀登八千米巨峰來說,就是在登頂之後的下山途中,因為,已經停留夠久了,高山症差不多要發生了。而,下山時,也剛好就是氧氣快用完的時候。

    在過去聖母峰的山難事件,不管是有使用氧氣攀登,或是沒使用氧氣攀登,最多人數死亡的時段,都是在下山時段。這是因為下山時,在死亡區的低氧暴露已經超過12個小時,這樣的暴露時間實在是太長了,不管是高海拔腦水腫、或是高海拔肺水腫,早就有可能會發生。有些登山客,甚至會發生原本毫無症狀,突然「當機」的現象。這特別容易發生在登頂完畢後,下山時間過久,氧氣用完的時刻。

    這種「當機」是甚麼呢?

    這是氧氣耗盡後,登山客因為生理海拔高度瞬間上升,造成的高海拔急性衰竭,又分為腦性高海拔急性衰竭及肺性高海拔急性衰竭。腦性高海拔急性衰竭,也就是突然昏迷,我稱為「高海拔腦當機」!肺性高海拔急性衰竭,也就是突然喘不過氣來,我稱為「高海拔肺部馬達縮缸」!這兩者一旦發生,登山者會瞬間沒力、昏迷、或是因為無法行動而快速失溫,最終導致死亡。

    實際上,因為最高生理高度太高,暴露時間長,即使有使用氧氣,也有些登山者會「當機」。

    因此,爬八千米的登山者,在登頂日那一夜一天(沒錯,從晚上爬到白天)的低氧暴露,實在是海拔太高、時間太長、運動量太大了、生理高度太高了!太危險,下山途中在死亡區的停留時間,也就是高海拔暴露時間,多一秒鐘都嫌多,多一分鐘都像一整天一樣難熬,都會增加死亡機率,容不下任何一絲一毫的延遲。

    更何況是因為人潮擁擠,造成塞車。造成下山的時間拉長,讓原本足夠使用的氧氣耗盡。

    2015年4月發生的那場尼泊爾大地震,讓原本攀登聖母峰的技術門檻希拉瑞台階震崩塌了,變成一個雪坡,大量登山者湧入,這包含了登山習慣不佳、腳程很慢的登山者。把聖母峰南側的攀登路徑擠爆。又因為他們技術不好、體能不佳,行動緩慢,造成下山時塞車,而讓所有人的下山時間延長,延長超高海拔的低氧暴露時間,造成在他們後面的許多無辜登山客因為高山病病發而死亡。

    沒錯,這就像是公路上慢慢開的烏龜車三寶,更像是在落石不斷的山區路段,還遇到烏龜車,慢慢開,結果烏龜車自己沒事,反而讓後面的車子被落石砸到。

    我這幾年來幫呂忠翰(阿果)和張元植攀登八千米巨峰的計劃擔任醫療顧問,在今年四月他們要出發去爬海拔8485公尺的馬卡魯峰(Makalu)當天,我塞給他們一個秘笈,茲公開如下,讓未來想去攀登八千米巨峰的朋友們參考:

    「如果出現高海拔腦水腫或腦性高海拔急性衰竭或肺性高海拔急性衰竭時:打救命針(類固醇)、 下撤、求救、吸氧氣、沿途每六小時打一支救命針(類固醇)!」

    上個月,我看到阿果和元植成功登頂馬卡魯峰(Makalu)後平安歸來,真的為他們感到非常高興。尤其元植最後放棄無氧攀登,改使用氧氣來爬,我更是深深覺得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一件事情。我想,這是他們長年的攀登經驗之下,所做的成熟的決定。

    其實,我常在講:「登頂誠可貴,無氧價更高,若為保命故,兩者皆可拋。」

    在八千米攀登過程中失去性命,對登山者們而言應該算是一個還可以接受的浪漫歸途。

    然而,活著回來,登山者才能把浪漫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們聽,來激勵更多的人心。

    登頂誠可貴,無氧價更高,若為保命故,兩者皆可拋。

    活著回來,登山者才能把浪漫的故事,講給我們聽,來激勵我們。

    山雲白袍健康顧問公司 
    王士豪醫師 
    2019.05.29

  • 烏龜爬門檻 在 張旖旂 WaW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5-29 08:00:00
    有 148 人按讚


    最近登山新聞熱度最高的應該是攀登聖母峰,卻因為塞車(人)而造成多位的登山者死亡的新聞,而這醫生文中所提到的兩位做足準備的登山家呂忠翰、張元植,成功征服世界第五高峰,接下來還要挑戰世界第二高峰K2
    他們帶著敬畏的心情,做好準備,還有大家的祝福準備出發,希望他們平安回來!

    愛爾達電視20190529/
    台灣青年登山家 挑戰登頂世界第二高峰
    https://youtu.be/KfpKGSAiIb4

    死亡的禁區,聖母峰上的致命塞車

    【本篇文章摘錄自王士豪醫師最新力作《瘋高山:登山狂醫師私房安全攻略&高山紀行大公開,讓大人小孩都能放心入山》,康健出版,6月即將上市,敬請期待。】

    2015年4月以前,從尼泊爾聖母峰南側路線在登頂聖母峰山頂前,最後、最高、最難的一關,是在海拔接近8800公尺,距離聖母峰山頂僅60公尺,高度有12公尺高,幾乎垂直的岩石斷面——希拉瑞台階(Hillary Step)。希拉瑞台階一路上要用冰雪岩混合攀登才能突破爬上去。這一個關卡,是以往爬聖母峰登頂前的最後大魔王,也是最客觀、最無情的技術天險與技術門檻。即使登山客再怎麼有錢,聘請再多雪巴,買再多氧氣鋼瓶,如果自己的技術水平不夠,大家也會因為這個技術門檻的存在,不太會因為口袋很深,就一窩蜂地去爬聖母峰。

    然而,在2015年4月,芮氏規模7.9的尼泊爾大地震。把希拉瑞台階震崩塌了,「希拉瑞台階」變成「希拉瑞雪坡」,變成一個難度大大降低的坡面。聖母峰的最後大魔王不見了,登頂難度瞬間降低,登山客們趨之若鶩,因此從尼泊爾攀登聖母峰的人數年年攀升,直到今年攀登季節達到歷史新高。

    而死亡人數也達到新高,為什麼?就人數多了點,塞車而已,大家也都還有氧氣,為什麼會要人命?

    在海拔八千米以上的地區,又稱為死亡區,在這個高度以上的地點,大氣壓力只有平地的三分之一,人們能利用的氧氣也相當於只有在平地的三分之一。人類在這個高度活動,即使靜止不動,也多半需要氧氣才能存活,只有最頂尖的登山家,例如呂忠翰、張元植,才有辦法在這個高度,不靠額外的氧氣,能存活,甚至還能爬山。

    然而,以聖母峰為例,八千米登山者爬的山真的只有8,848公尺嗎?在地理學上當然是,但如果是以生理學的觀點來看,他們爬的山,不只8,848公尺!

    為什麼?

    因為,人體如果從事劇烈運動,身體需要的氧氣量增加,因此,在高海拔地區從事劇烈運動,會讓原本就稀薄的氧氣,顯得更不夠用,而使得身體實際感受到的高度,會比實際上地理上真實海拔高度還要更高。在過去的研究指出,在海拔約4000公尺的高海拔地點從事劇烈運動,生理的海拔高度大約比實際地理高度高出500公尺之多,而這個差距,會隨著海拔高度上升,差距更大。

    八千米攀登者,最高生理高度會發生在甚麼時候呢?答案就是登頂前的最後爬坡衝刺到山頂的那一段,如果是以聖母峰為例,大概就是希拉瑞台階到山頂那一段。這時候攀登者的生理高度,可能高達9,300公尺,甚至逼近10,000公尺!

    攀登八千米巨峰額外使用氧氣,一言以蔽之,就是讓登山者的生理海拔高度降低。

    在爬八千米的巨峰,在最後登頂日,通常在當地時間晚間九點左右起床,十點左右出發。利用夜間沒有陽光照射,冰雪坡因低溫凍結穩固,比較不會有落石或落雪的時刻來進行攀登。這時候,登山者的每一步,也可以藉著冰爪,牢牢地卡在凍結的冰雪坡上,步伐比較穩健,攀登起來比較安全。登山者登頂八千米巨峰的時刻,多半會落在上午六點到十點之間,而且登頂後立刻火速下山,下到海拔高度低於死亡區的安全營地時,多半已經是傍晚。因此,在八千米巨峰登頂日那一天,登山客暴露在氧氣只有平地的三分之一的死亡區的時間,大約是接近20個小時。

    最高生理高度,就代表最容易發生高山症嗎?其實不一定,高山症,不會突然發生,是抵達一個新的高度後,逐漸發生的。因此,通常會是在最高生理高度後幾個小時內逐漸發生。如果是以攀登八千米巨峰來說,就是在登頂之後的下山途中,因為,已經停留夠久了,高山症差不多要發生了。而,下山時,也剛好就是氧氣快用完的時候。

    在過去聖母峰的山難事件,不管是有使用氧氣攀登,或是沒使用氧氣攀登,最多人數死亡的時段,都是在下山時段。這是因為下山時,在死亡區的低氧暴露已經超過12個小時,這樣的暴露時間實在是太長了,不管是高海拔腦水腫、或是高海拔肺水腫,早就有可能會發生。有些登山客,甚至會發生原本毫無症狀,突然「當機」的現象。這特別容易發生在登頂完畢後,下山時間過久,氧氣用完的時刻。

    這種「當機」是甚麼呢?

    這是氧氣耗盡後,登山客因為生理海拔高度瞬間上升,造成的高海拔急性衰竭,又分為腦性高海拔急性衰竭及肺性高海拔急性衰竭。腦性高海拔急性衰竭,也就是突然昏迷,我稱為「高海拔腦當機」!肺性高海拔急性衰竭,也就是突然喘不過氣來,我稱為「高海拔肺部馬達縮缸」!這兩者一旦發生,登山者會瞬間沒力、昏迷、或是因為無法行動而快速失溫,最終導致死亡。

    實際上,因為最高生理高度太高,暴露時間長,即使有使用氧氣,也有些登山者會「當機」。

    因此,爬八千米的登山者,在登頂日那一夜一天(沒錯,從晚上爬到白天)的低氧暴露,實在是海拔太高、時間太長、運動量太大了、生理高度太高了!太危險,下山途中在死亡區的停留時間,也就是高海拔暴露時間,多一秒鐘都嫌多,多一分鐘都像一整天一樣難熬,都會增加死亡機率,容不下任何一絲一毫的延遲。

    更何況是因為人潮擁擠,造成塞車。造成下山的時間拉長,讓原本足夠使用的氧氣耗盡。

    2015年4月發生的那場尼泊爾大地震,讓原本攀登聖母峰的技術門檻希拉瑞台階震崩塌了,變成一個雪坡,大量登山者湧入,這包含了登山習慣不佳、腳程很慢的登山者。把聖母峰南側的攀登路徑擠爆。又因為他們技術不好、體能不佳,行動緩慢,造成下山時塞車,而讓所有人的下山時間延長,延長超高海拔的低氧暴露時間,造成在他們後面的許多無辜登山客因為高山病病發而死亡。

    沒錯,這就像是公路上慢慢開的烏龜車三寶,更像是在落石不斷的山區路段,還遇到烏龜車,慢慢開,結果烏龜車自己沒事,反而讓後面的車子被落石砸到。

    我這幾年來幫呂忠翰(阿果)和張元植攀登八千米巨峰的計劃擔任醫療顧問,在今年四月他們要出發去爬海拔8485公尺的馬卡魯峰(Makalu)當天,我塞給他們一個秘笈,茲公開如下,讓未來想去攀登八千米巨峰的朋友們參考:

    「如果出現高海拔腦水腫或腦性高海拔急性衰竭或肺性高海拔急性衰竭時:打救命針(類固醇)、 下撤、求救、吸氧氣、沿途每六小時打一支救命針(類固醇)!」

    上個月,我看到阿果和元植成功登頂馬卡魯峰(Makalu)後平安歸來,真的為他們感到非常高興。尤其元植最後放棄無氧攀登,改使用氧氣來爬,我更是深深覺得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一件事情。我想,這是他們長年的攀登經驗之下,所做的成熟的決定。

    其實,我常在講:「登頂誠可貴,無氧價更高,若為保命故,兩者皆可拋。」

    在八千米攀登過程中失去性命,對登山者們而言應該算是一個還可以接受的浪漫歸途。

    然而,活著回來,登山者才能把浪漫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們聽,來激勵更多的人心。

    登頂誠可貴,無氧價更高,若為保命故,兩者皆可拋。

    活著回來,登山者才能把浪漫的故事,講給我們聽,來激勵我們。

    山雲白袍健康顧問公司 
    王士豪醫師 
    2019.05.29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