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烏山頭水庫建造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烏山頭水庫建造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烏山頭水庫建造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八田與一紀念園區 台南又一處讓我眼睛一亮的所在。 我真的好喜歡這種日式房子,園區可以考慮舉辦 #來去八田與一的家住一晚 活動,我要報名! 八田與一,來自我於 2015 年所造訪的日本石川縣。以嘉南大圳設計者及烏山頭水庫建造者聞名,有「嘉南大圳之父」之稱,如今葬於烏山頭水庫。 感念八田與一先生對這...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5的網紅凌子楚 最清楚,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9.11.01議會影片 一日議會 第十屆第二次大會,本月質詢的主軸,今天的日本,明天的嘉義,以文化為導向,觀光城市設計與發展,第三次質詢社會處和觀光新聞處 (978) 首先,請教我社會處林處長,我行腳過程中,在番社里遇到一位,領有殘障補助的失親媽媽,聲淚俱下,訴說政府殘障...
「烏山頭水庫建造」的推薦目錄
烏山頭水庫建造 在 雙城記事 Siang Siânn Kì-Sū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7 18:21:24
【烏山頭殉工碑】 最近台灣的疫情更趨嚴重了呢,大家也要注意防疫喔。啊各位不用擔心版主會到處趴趴走,敝人最近適逢懶散期不想出門,且光舊照就發不完了,所以應該無什麼大礙。 承接昨日碑竭的主題,昨天說到碑竭有記事的意義,當然也會有紀念的意義。今天的主角在台南烏山頭水庫園區內,他就是烏山頭殉工碑。 話...
烏山頭水庫建造 在 ?獅子瑜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2-04 13:05:35
天壇在以前是中國古代皇帝舉行祭天儀式 祈禱風調雨順之處所 仿北京的天壇,以六分之一比例建造 因地震造成建物有些損害、內部暫不開放 #台南#烏山頭水庫 #天壇#yu🌟🌞🌜...
烏山頭水庫建造 在 呂鴻志 Louie Lu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4 08:55:57
嘉南國小(現在不知道還有沒有學生)裡面,沒有蔣介石的銅像,而是八田與一的銅像。 「據說」嘉南國小是為了讓當初建造烏山頭水庫的台、日工人的小孩可以就近有地方唸書而設立的。我不太清楚當時的地方時空脈絡,所以事實是怎樣我也不清楚(例如,台、日的小孩真的可以在同一班嗎?有什麼差別待遇嗎?當時日本的工程技師跟...
-
烏山頭水庫建造 在 凌子楚 最清楚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11-07 09:11:282019.11.01議會影片
一日議會 第十屆第二次大會,本月質詢的主軸,今天的日本,明天的嘉義,以文化為導向,觀光城市設計與發展,第三次質詢社會處和觀光新聞處 (978)
首先,請教我社會處林處長,我行腳過程中,在番社里遇到一位,領有殘障補助的失親媽媽,聲淚俱下,訴說政府殘障補助立意良善,但資格審查,對收入部分的定義不明確,導致為德不卒。
特別是社工人員訪視時,她本身不良於行,只能靠修改衣服,賺取微薄收入,維持生計。
每年11月和12月兩個月,她幾乎不敢開門,不敢接單,惶惶不可終日,深怕志工對收入認定有所改變,導致他可能沒有辦法養活和她一起的女兒。
請志工訪視時,要建立S O P,告知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而不用擔心權利受損。
第二,建議觀光新聞處張處長,如果沒有聯席會議,要發揮柔性溝通的力量,用文化包裝各局處的公共政策,讓看似局處分工,彼此不相干的公共建設成果,透過歷史文化,用故事把它們串連起來,打造嘉義成為一個有特色的觀光城市,建立有如一日本一般,有高附加價值的觀光產業。
以蘭潭和嘉油鐵馬道為例 ,蘭潭見證了嘉義,在荷蘭和日本兩個時期,公共建設的遺跡。
一是,荷蘭人將蘭潭原住戶遷移之後,建立的水師訓練的基地,所以稱之為蘭潭。
二是,日治時期,將它擴大改建成自來水供應的水庫,供應整個嘉義地區飲水,直到今天,一百多年來,持續不斷地,滿足我們飲用水的需求。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蘭潭的壩堤,是利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完全沒有鋼筋,單純的利用,壩堤本身的重力,建造完成,經歷過多次的地震,都安然度過考驗,是現代自然工法的先驅。
也因為蘭潭水庫成功的經驗,才運用到烏山頭水庫,建造放大版的水庫壩堤,也就是嘉南大圳灌溉渠道的源頭,改變嘉南平原的農業生態,變成今天的米倉,都和蘭潭自然工法的成功經驗有關 。
嘉油鐵馬道,是東北亞最大的溶劑場,通往水上機場,和各地甘蔗甘薯運往溶劑場的火車軌道。
原本生產肥料為主的溶劑場,因為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飛機使用的柴油,受到國際禁運,溶劑場才改用酵素,製造生質柴油,提供飛機燃料使用,意外成為現代生質柴油的先驅,也是現在台灣中油的研發中心 。
所以,以文化為導向,設計的觀光產業,才能創造獨一無二,有生命力,可以深度旅遊的觀光城市和觀光產業。 -
烏山頭水庫建造 在 凌子楚 最清楚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11-04 23:47:53一日議會 第十屆第二次大會,本月質詢的主軸,今天的日本,明天的嘉義,以文化為導向,觀光城市設計與發展,第三次質詢社會處和觀光新聞處(978)
首先,請教我社會處林處長,我行腳過程中,在番社里遇到一位,領有殘障補助的失親媽媽,聲淚俱下,訴說政府殘障補助立意良善,但資格審查,對收入部分的定義不明確,導致為德不卒。
特別是社工人員訪視時,她本身不良於行,只能靠修改衣服,賺取微薄收入,維持生計。
每年11月和12月兩個月,她幾乎不敢開門,不敢接單,惶惶不可終日,深怕志工對收入認定有所改變,導致他可能沒有辦法養活和她一起的女兒。
請志工訪視時,要建立S O P,告知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而不用擔心權利受損。
第二,建議觀光新聞處張處長,如果沒有聯席會議,要發揮柔性溝通的力量,用文化包裝各局處的公共政策,讓看似局處分工,彼此不相干的公共建設成果,透過歷史文化,用故事把它們串連起來,打造嘉義成為一個有特色的觀光城市,建立有如一日本一般,有高附加價值的觀光產業。
以蘭潭和嘉油鐵馬道為例,蘭潭見證了嘉義,在荷蘭和日本兩個時期,公共建設的遺跡。
一是,荷蘭人將蘭潭原住戶遷移之後,建立的水師訓練的基地,所以稱之為蘭潭。
二是,日治時期,將它擴大改建成自來水供應的水庫,供應整個嘉義地區飲水,直到今天,一百多年來,持續不斷地,滿足我們飲用水的需求。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蘭潭的壩堤,是利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完全沒有鋼筋,單純的利用,壩堤本身的重力,建造完成,經歷過多次的地震,都安然度過考驗,是現代自然工法的先驅。
也因為蘭潭水庫成功的經驗,才運用到烏山頭水庫,建造放大版的水庫壩堤,也就是嘉南大圳灌溉渠道的源頭,改變嘉南平原的農業生態,變成今天的米倉,都和蘭潭自然工法的成功經驗有關。
嘉油鐵馬道,是東北亞最大的溶劑場,通往水上機場,和各地甘蔗甘薯運往溶劑場的火車軌道。
原本生產肥料為主的溶劑場,因為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飛機使用的柴油,受到國際禁運,溶劑場才改用酵素,製造生質柴油,提供飛機燃料使用,意外成為現代生質柴油的先驅,也是現在台灣中油的研發中心。
所以,以文化為導向,設計的觀光產業,才能創造獨一無二,有生命力,可以深度旅遊的觀光城市和觀光產業。
烏山頭水庫建造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八田與一紀念園區
台南又一處讓我眼睛一亮的所在。
我真的好喜歡這種日式房子,園區可以考慮舉辦 #來去八田與一的家住一晚 活動,我要報名!
八田與一,來自我於 2015 年所造訪的日本石川縣。以嘉南大圳設計者及烏山頭水庫建造者聞名,有「嘉南大圳之父」之稱,如今葬於烏山頭水庫。
感念八田與一先生對這片土地的貢獻 👏
/ Info. /
八田與一紀念園區
地址:臺南市官田區嘉南里66號
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烏山頭水庫建造 在 立法委員葉毓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自由時報以幾近半版的篇幅報導警大的中正堂更名大禮堂,是轉型正義,我猜也應該是促轉會主動發布的新聞,作為大吹大擂他們在轉型正義的重大成就。
說實在,中正堂改名為大禮堂或大會堂,我超級無感。因為老蔣總統自出生後,使用的名諱很多,出生時按照族譜命名為蔣周泰。後來上學時,改為志清,所以到日本留學期間,學校的花名冊上還是蔣志清的名字。在日本留學期間創辦了一本叫《軍生》的雜誌,在雜誌上就用了"介石"這個筆名,回國後又叫做蔣中正。我自己名字筆劃太多,從小就很困擾,對於老蔣總統名字越改筆畫越少,到是覺得還蠻有智慧。否則,想當年在威權時期,光光要寫領袖的名諱,要浪費多少筆墨。
更何況,中正出自中國上古經典《易經》中之豫卦六二『介於石,不終日,貞吉。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而大中至正最早出自漢唐以來經學家對於《尚書·洪範》的註解,起初乃是意指「無偏無黨」,如果是他自己選擇取這個名字,還蠻有見地。
但是自由時報的報導中,不難看出促轉會不會以把中正堂更名為滿足,劍指校園內的蔣公銅像,必欲除之而後快。很巧的,自由時報同版下方,也有報導蔡英文、蘇貞昌出席嘉南大圳開工百年和八田與一逝世69周年的紀念活動。
嘉南大圳設計者及烏山頭水庫建造者八田與一是日本人,去年我去烏山頭水庫,在風景區管理處的史蹟陳列室,在當年烏山頭水庫的工程史料照片前,感念八田與一在百年前修築的工程嘉惠嘉南平原與台灣;一如我多年前首度前往成都旅遊,在都江堰的造福萬代、澤被千年的牌匾前,也是佇立良久,緬懷李冰父子2500年前的壯舉,奠定天府之國富強的基礎。
這些都是歷史的軌跡,都是人類文明的資產,警察大學校園內的蔣公銅像亦復如是。那是在抗戰時期,警官學校因戰亂遷校,而校長蔣中正軍務倥傯,所以塑鑄一座 蔣公銅像在校園中朝夕督勉師生,民國30年起,這座銅像就與警官學校同在,從重慶、南京、台北,到今天的龜山,就像警大校門門楣上的【警政奠基】一樣,這是與校史共存的文化資產,不是威權標記!
銅像的故事全文在網路上可以慢慢看,促轉會有種就把真正阻撓台灣民主化,在高雄事件時出賣施明德的爪耙子公諸於世,別專找軍警麻煩!
銅像的故事: http://fatherofpolice.cpu.edu.tw/education_bronzestatue.htm
#警大的蔣公銅像是文化資產要保存
烏山頭水庫建造 在 張光偉 Wayn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好棒的文章!好棒的角度!
💚 臺灣啊,你是上帝疼痛的海島 / 台大教授 張文亮
「海島和其上的居民,都當向耶和華唱新歌,從地極讚美他。」(以賽亞書四十二:10)
臺灣不是一個島,而是太平洋大陸棚邊緣,日本千島群島弧與菲律賓呂宋島弧中間的群島。群島是由最大的島嶼「臺灣」,與澎湖、鼻頭角、蘭嶼、龜山、火燒、紅頭嶼等84座島嶼所組成,總面積約36,000平方公里。
獨特的地理位置
這些島嶼與大陸福建相對,但是幾千年來,以黃河文化為主體的大陸,認為那孤懸外海的島嶼,不過是化外之民、落後的地方、蠻族的住處、海盜的居所,是巴望大陸皇帝垂憐施恩的一群賤民。
真的是這樣嗎?
最早認識臺灣重要性的,不是中國人,而是西班牙人。十五世紀初期,西班牙的探險家縱橫四海,他們早就發現,若以臺灣為中心,北到日本橫濱的距離,與南到菲律賓馬尼拉的距離相等,再延展範圍,北到俄國海參威,南到新加坡的距離幾乎一致。原來臺灣是亞洲沿海地理位置的中間點,是東太平洋接觸大陸沿海諸港的門戶。
西班牙人對臺灣的影響
1626年,西班牙人前來北臺灣,占據淡水,固然一時訝異於這島嶼的美、生物相的豐富、原住民的純樸;可惜心中覬覦的,還是島上的黃金、可製炸藥的硫磺,與能賣錢的茶葉,因此西班牙人在淡水附近開採黃金,在大屯山上採硫磺,並在坪林伐木種植茶葉。
西班牙人在臺灣北部設立港口,期待成為馬尼拉與日本貿易的中繼站,卻引起了荷蘭的緊張。荷蘭基於國際海上貿易的競爭,唯恐影響與日本、中國間的貿易,因此於1642年圍攻淡水城,將西班牙人驅離臺灣。
上帝對臺灣的保守,常是經歷了許多外來的破壞,卻總是留下值得讚美的可愛。西班牙開發了「淡水」港,成為進出臺灣的門戶;開發了山坡地的茶園,使「茶葉」成為臺灣北部丘陵地的主要作物。
荷蘭人對臺灣的經營
荷蘭曾被西班牙管轄,1579年獨立後,反成西班牙競爭的對手。1602年,荷蘭在亞洲成立「東印度公司」,經營在亞洲的貿易權。荷蘭人也很早就知道臺灣的特殊性,在1624年前來南臺灣,在臺南鹿耳門登陸,與附近的漢人與平埔族人爭戰,逐漸統轄臺灣西部臺南到彰化之間的廣大平原。荷蘭是世界著名的農業與花卉國家,雖然將臺灣視為殖民地,收取許多稅金,卻給臺灣帶來農業技術,奠定了臺灣的農業基礎,發展出日後有別於大陸的農業特色。
例如荷蘭人為臺灣帶來種植甘蔗與榨汁製糖的技術,如今嘉義以南一片又一片的甘蔗田,是荷蘭人留下的功績。荷蘭人選種甘蔗,是影響臺灣深遠的正確判斷。嘉義以南廣大的平原經常缺水,甘蔗是耐旱的作物,土地愈旱,甘蔗愈甜;海風很強,甘蔗密集生長,根系又深,抓地力強,還可以為人擋下海風;土壤貧瘠,甘蔗需要的是排水良好的沙土地,能在貧瘠地區生長良好。
迫害的再臨
此外,荷蘭還在臺南沿海低窪區教人養殖虱目魚,在山坡地種植增加穩定水土的銀合歡,為花園引進蜜源植物馬纓丹與含羞草,為果園引進芒果、釋迦與蕃茄,為農地引進豌豆(又稱荷蘭豆)、胡椒、蔥、薄荷、高麗菜與蕃薯。
荷蘭的宣教士在臺南地區還帶領約5,900位平埔族人信耶穌,並為他們設立學校與神學院,也為臺灣畫下第一張準確性高的地圖。
可惜,1661年,鄭成功自中國帶領十萬個士兵前來,毀去所有學校與神學院,殺光基督徒,還將宣教士的孩子分給將領為奴隸。動刀的一定會被刀所滅,22年後,滿清政府滅了鄭氏王朝。
臺灣人的標誌
此後,約有十萬的漢人隨著軍隊湧入,先是泉州人,後是漳州人。泉州人與漳州人多次械鬥,死傷眾多。而後客家人來,泉州人與漳州人聯合,驅趕客家人。
1662年到1895年期間,臺灣大小械鬥不斷,幾乎是三年一小亂,十年一大亂,導致死傷無數、田園破壞、鄉舍塌毀,加上颱風、水災、旱災、地震連連,漢人大量墾地種稻,但稻田水流遲緩時,容易成為瘧蚊與鼠疫滋生的場所。從此天災與人禍連連,臺灣人的生命深處深深烙印一個標誌——「不平安」。
因著不平安,臺灣人出海怕沉船、出外怕瘴癘、蓋屋怕路衝、婚喪喜慶怕忌諱、蓋墳怕風水、祭祀怕冒犯,生死都不得安寧。百姓需要討好各路的神明,敬拜各樣的偶像,祭祀各式的鬼魂。這也影響臺灣的社會與政治的發展,神鬼既然可以「賄賂」,人更可以用金錢、色情來打通,結果產生了臺灣人好賄賂、好賭、好鬥與好色的習性。
福音的腳踪
上帝沒有放棄這個島嶼。臺灣人心改變的契機,由黑暗看到光明,是清朝末年,外國宣教士不斷的前來,1865年馬雅各(James L. Maxwell, 1836~1921)、1871年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 1841~1921)、1872年馬偕(George L. Mackay, 1844~1900)、1875年巴克禮(Thomas Barclay, 1849~1935)、1895年蘭大衛(David Landsborough, 1870~1957)等福音的使者,像一粒又一粒的種子埋在這裡,並將福音傳到臺灣各鄉鎮,從此臺灣人才開始擁有真正的平安――「耶穌的救贖」。
宣教士們有著屬天的樂觀,因著信,將臺灣轉換為福音能夠發芽生長的所在,例如馬偕就寫道,臺灣人在聽信福音上,有四個特點:
1. 臺灣人的學習慾望強,學習慾望高的人,常成為最先信耶穌的一群人。所以將文化、科學轉化為教育材料時,可以將福音放入。
2. 臺灣人尊重以身作則的人。傳福音的人必須先贏得聽眾的尊敬,臺灣人才聽得進。所以傳福音的人所受的教育,或從事有益於人的職業,能成為傳福音的管道。
3. 臺灣人較聽得進臺灣事,有效率的工人收割禾場,懂得用正確的鐮刀與合宜的畚箕。因此,需要有智慧地了解臺灣的文化、種植、食物、地理、地質、動物、音樂、氣候、習俗、社會等,以臺灣本土的材料,作為傳福音的素材。
4. 臺灣人聽得進朋友的話,有熱忱融入一般人的生活,就能讓臺灣人接受福音。但要保持自身的潔淨,不同流合污。
原住民福音的復興
1895年馬關條約之後,日本占領臺灣,給臺灣帶來數十萬人的傷亡。尤其持續與原住民爭戰,封鎖山區,不讓外人進入。沒想到上帝藉著太魯閣族的基督徒姬望,將福音傳給原住民。迄今,原住民仍是臺灣基督徒比率最高的族群。
在世界上很少有一個地區或島嶼,有像臺灣這麼多樣、多種的原住民,使臺灣更具文化的多樣。目前人類考古學還無法確定臺灣原住民的來源,是南海島嶼的居民在不同時間前來形成不同的族別,還是由臺灣分散到南海各島嶼。原住民使臺灣人的血源更多樣,長期的通婚生子,使臺灣人的血緣漸與大陸的漢人迥別。在上帝的救恩中,不同種族共享同一救恩之源,在基督裡合一。
日據的年代
日本據臺期間,帶來工業化,開發大型的烏山頭水庫,建造桃園大圳,引入西式教育,並育種與推廣優質的「蓬萊米」,使得臺灣「北茶葉、中水稻、南甘蔗」三足鼎立。但是日本厲行天皇崇拜,與軍事管轄的壓力,使臺灣的基督徒飽受壓制。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曾傳日本官方擔心盟軍可能登陸臺灣,將下令囚禁與殺害全臺灣的基督徒,以免替盟軍帶路。幸好盟軍後來越過臺灣。
1945年,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撤出臺灣,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接收軍隊紀律不佳,形象很差,與接收政府的貪污無能,不只是國民政府即將在大陸全面潰敗的預象,更引發了廣泛的民怨。
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造成許多臺灣菁英的死傷,不少無辜的死難份子是基督徒。1949年大陸戰爭失利,國民政府全部撤退來臺,超過一百萬大陸各地的百姓逃來臺灣。那是風雨飄盪、人心惶惶的危機年代。
共產黨占據大陸後,迫害基督徒,關掉教會,趕走宣教士,一樣的方式應該可以在臺灣炮製。1949年大陸派軍攻打金門古寧頭,實在稀奇,共產黨軍隊在大陸連戰連勝,幾乎是四處追趕著國民政府的軍隊,沒想到在臺灣海峽的一個小小島嶼上,竟然吃了大敗戰
。1950年韓戰爆發,共產黨軍隊大量北調,喪命在北韓陌生的土地上,也消耗了武力侵略臺灣的力量。同時美國第七艦隊協防臺灣,不久中共與蘇俄交惡。1966年,又爆發文化大革命與一連串權力鬥爭的內耗,大大消減臺灣軍事的危機,也免去臺灣遭受文化大革命的火煉。
避難地反成燃起福音之火的起點
當二千個宣教士自大陸撤返來臺,在1950~1960年,臺灣興起一波福音的復興,可見上帝保守臺灣的手,依然沒有退縮。
1960~1980年期間,政治的不穩定,使得臺灣許多年輕學子與移民,遠赴美國、巴西、阿根廷、南非、歐洲、新加坡等地,漂泊的異鄉人反而更易蒙受救恩,四處建立查經班與教會。臺灣的基督徒比率雖少,只有3%,但是在普世華人當中,卻是上帝國度人才重要的供應處,也是文字出版的中心。
1990年代初期,大陸留學生開始大批出國,上帝藉臺灣人所建立的教會,成為他們蒙受救恩的所在。大陸雖然號稱有8~10%的基督徒,隨著兩岸的逐漸開放,臺灣的基督徒前往培訓、支持、幫助、教導,仍是上帝在華人事工的主力。原來上帝保守臺灣,是要使臺灣成為普世華人蒙恩的祝福,甚至未來更能成為其他種族的祝福。有誰想到時代的變化,是如此的奇妙呢?
新時代的使命
1970年,臺灣因著人口的集中、工商業的發展,環境污染急遽嚴重。1980年代,山坡地的開發,凸顯臺灣地質不穩定,導致土石流災害橫行。1990年代之後,臺灣仍然承受百年來最大的「集集大地震」,又承受接二連三挾帶雨量超過1,000公釐的超大颱風。我們沒有退後,不只投入污染淨化的工作,環境倫理的提倡,災難重建的工作,並在災區建立新的佈道所。上帝的保守依舊在,我們就沒有退後的理由。
進入二十一世紀,臺灣依然面對許多的危機:國際上孤立的危機、氣候變遷的危機、糧食與能源不足的危機、新傳染病流行的危機,與更重大、更核心的危機――不認識耶穌的救贖、生命沒有終極意義的危機。每一個世代,真正愛臺灣的人,都要像先知哈該領受上帝的吩咐:「你們要上山取木料,建造這殿,我就因此喜樂,且得榮耀。」(哈該書一:8)
上帝的殿在哪裡?那是人的心田。上山取什麼木料來建造?是對所信的耶穌,更深的認識,好用各樣的智慧,將救恩傳開,也許這是滿足上帝眷顧臺灣的心意。
時代在改變,上帝的保守不改變。四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懵懵懂懂間被分別出來,到這裡定居,大多數人依然不知道要事奉真神,我們不過是蒙恩的餘數,卻成為影響普世華人福音的關鍵,甚至將禾場拉得更寬廣。海島的居民啊!你們要讚美主。
末了,憶起馬偕在1896年所寫的《臺灣~我心的所愛》以共勉。
「臺灣,我心的所愛,
值得我一生最佳年日的付出,
是我生命、負擔的中心。
我愛,站在緩緩起伏的山上,
看著下方深深的海灣,與
拍打岸邊的浪濤。
我愛,那些棕黑膚色的中國人、平埔族與原住民,
二十三年之久,對他們傳講耶穌的福音,
為著讓他們得著福音的緣故,
值得我生命一千次的給予。
當我寫到這裡,我心依然遙望,
那遠在太平洋上的島嶼—福爾摩沙
我心的所愛。
但願餘生,力量微薄之時,
能在那拍打的浪濤聲中,
不斷搖曳的竹葉蔭下,
安歇。」
(我在青宣的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