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為什麼不能等一下心得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為什麼不能等一下心得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suction (suctionunit)看板BabyMother標題[心得] 《最高的教養》 ...
為什麼不能等一下心得 在 CC | 謝昕璇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7-17 09:41:10
這是我今天在看BBC新聞的時候,看到了這則訊息「Why are we 'milking' crabs for a coronavirus vaccine?」 你們知道嗎? 這存在地球上4億多年時間的活化石生物「鱟」(發音為厚),他的血液幫助人類擋下多少危機,救了多少生命 鱟的血液中含有...
是否因發佈心得而有優惠: no
如何在家庭中培養美國菁英教育小孩在意的數種非認知能力
會在圖書館拿起這本書的理由很奇妙,就只是我很喜歡《最高の離婚》這部戲,看到這本
《最高的教養》,順手拿起來翻翻。原本我對沒有相關背景的爸媽養了幾個孩子就變成教
養專家這類書是沒什麼興趣,但沒想到,意外地得到了許多有幫助的提醒。
本書主旨是,如何在家庭中培養美國菁英教育小孩在意的數種非認知能力(即學科知識以
外的能力),如思考力、溝通力、復原力、獨特突出的能力,以及合作力。
思考力及執行能力
首先吸引我看下去的是,作者提到他十幾年前送小孩去的學校是「回應式教室」,這種教
學方式注重的不是單向的老師傳授課業,老師在課堂上只是幫助擬出目標、示範、然後讓
孩子自己嘗試達到目標。作者也分享了如何在家庭中實踐,說出目標、示範、然後把「如
果是你,你會怎麼做?」當作口頭禪。
書中舉了讓小孩打蛋的例子,看到這段,想到上個禮拜我們家剛好有打蛋事件,但我完全
是個反例。我雖然讓小孩自己打蛋,但是孩子把整個蛋捏爆我還是表現得很不耐煩,之後
重新打蛋還分解步驟叫小孩照做。
我雖然有很多讓小孩一起煮飯的機會、很早就敢讓小孩拿刀,但我們的烹飪過程比較不像
「互動式」。比如說,有一次切菜瓜的時候,我直接跟他說要怎麼切能大小差不多,雖然
我也有解釋為什麼要大小均一,但更好的做法應該是告知大小均一比較好的理由(熟度可
以一致),然後問他「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你想要怎麼做呢?」
家長的責任是搭建鷹架,將大任務切成小任務是鷹架搭建,但如果直接步驟分解得太細,
還指定做法,就比較可惜了。
復原力的培養
作者在復原力章節提到,要刻意帶孩子看見父母的掙扎、挫折、失敗,要帶孩子注意到比
自己的存在還要重要的目標,這也是我們為什麼遇到單次挫折還要爬起來繼續努力的關鍵
,因為我們早就知道遠大的目標不可能一次成功,所以不會聚焦在單次的失敗。
我盤點了一下自己的作法,我很常跟小孩討論推廣台語的理由,他從小也跟著我去跟店家
協商貼台語推廣海報,看到我為了說一場故事的準備過程,以及今年我考台語認證的努力
與失利,我想我應該讓他看了足夠多的掙扎、挫折、失敗吧!
美國名校的招生一點也不「客觀」
台灣人對於入學考試,都有著必須「公平」、「客觀」的期待,但是本書作者的看法是,
美國名校篩選學生的目的在於「培養出可以貼近人們感受、關心社會問題,能夠引領世界
的領導者」。
以這個目標來說,「客觀」的用考試成績來篩選,是否可以達到目的呢?作者認為大學錄
取學生必須創造多樣性,使學生們能夠互相刺激,進而達到整體的發展。所以,在成績達
到一定水準之後,大家比的就是「突出」,若是沒有與眾不同之處,就相當於隱形人,「
既然是隱形的,那就沒什麼用了。」
回過頭來看台灣社會,若家長覺得政治好髒髒、社會議題不關我的事情、賺錢比較重要,
這樣教出來的孩子能是突出、與眾不同的嗎?家長自身必須對在意社會、對議題有想法。
我時常覺得自稱中立,其實只是沒有在思考而已,但這樣的人通常還很驕傲自己中立,真
是令人不解。
在觀察中發掘孩子的熱情
本書引用了一名媒體主編的話:「我認為父母親的職責就是要幫助孩子將其熱情(喜好)
引導至目標,因此,我總是鉅細靡遺的觀察孩子們所發出的興趣訊號。」
孩子的興趣可能是一陣一陣的,但我在這方面簡直可以說是洪水式的提供,發現小孩喜歡
什麼,那陣子就努力提供那一方面的資源,例如我兒子陸續對對火車、警察、消防隊這些
方面很有熱情,所以我們在疫情不嚴重的時候曾有假日沒事就搭火車晃的消遣、家裡買很
多相關繪本、一個月內安排兩次消防隊參訪,以及他自己用零用錢買的各種家長看不出有
什麼不同的TOMICA警車、消防車。
家長很容易因為「自己覺得」要學一些其他的什麼、不要偏廢比較好,但因為「突出」的
技能一定是要持續不斷的努力,所以這邊很重要的是「孩子的」興趣,而不是父母認為的
重要能力。
以上擷取了一些讓我印象深刻的觀念與技巧,書中分享了好多鋩角。看了許多書,我認為
父母真的不是靠直覺就可以做好的,有很多事情必須刻意練習,尤其是必須學會對孩子好
好講話、問對問題。
--
更多教養書、繪本心得--
https://reurl.cc/r107vb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6.212.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635780770.A.091.html
※ 編輯: suction (114.36.212.3 臺灣), 11/01/2021 23:46:05
書中提到20年前的美國就有少數的教育機構這樣做,那看來現在已經推廣到一般學校了?
台灣不知道普及度如何,不過我追蹤一個從芬蘭引進情緒教育的粉專 芬紛聊天,也是最
近回台在學校做情緒教育,但我想應該不是多數學校。如果學校還沒有做,爸媽要自己努
力囉。
作者是日本人,有提到日本不鼓勵個人有自己的意見,也就是說要維護皇城內的和氣。他
的觀察中,美國人就很習慣大家意見一定會不相同。在前者環境中可能是學會看人家臉色
,後者環境中要學習的是如何表達自己意見跟接納不同的意見。
我真的蠻討厭要維持皇城內和氣的風氣,有些議題正反兩面的價值觀是兩極的,要說自己
中立不就是在表達「我不思考我驕傲」嗎@@
看芬紛聊天真的會很羨慕他們的教育,不過如果台灣家長觀念還很老舊,在台灣推行的成
效可能也不會太好吧!有不少家長支持盪鞦韆要計時呢…
我覺得我文章講得太不清楚了,我蠻喜歡有正、反兩面的討論,畢竟在同溫層中要看到異
溫層的資訊也滿依賴討論的。但我不太喜歡在認真討論的時候對方丟一句「你有立場」然
後也不參與討論就跑了,我當然有立場啊誰沒立場XD
關於討厭的政治人物如果推出了我喜歡的政策而且執行力很好這個問題,我剛有想了一下
也許我是會支持的,因為我目前支持的對象就是因為他推出的政策我覺得很好我才從無感
變喜歡(雖然執行
方面不會百分百,而且還可能被折衷掉)。
家長對小孩的要求,自己要先做到,我是這樣要求自己的。
對象的確很重要。對於不方便討論的對象我還是會說「我覺得OO政策不錯(或不好)」看
反應才知道能不能聊。
當然人也不可能事事了解、事事關心,但不了解的時候說自己不了解比說自己沒立場很中
立要真誠多了。
在網路比較能深入討論,即使被戰到氣怫怫,過程中我應該還是能獲得一些什麼的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