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為了活下去內容摘錄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為了活下去內容摘錄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為了活下去內容摘錄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為了活下去內容摘錄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和許多病患一起面對疾病的過程中,令我感到驚訝的是,病患在經歷了苦難後,找到不同於患病前的全新世界觀。在心理學上,將這稱為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 PTG)。 創傷後成長,是在病患面對疾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產生的狀況。所以我希望現在正因疾病煩惱的病患,千萬不要有「我得要...

為了活下去內容摘錄 在 等一等 Just A Moment | 心理諮詢平台??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20:27:43

【#等我在書中遨遊】#讓人變幸福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 #阿德勒⁣ ⁣ 你是否質問過——為什麼人們一直無法改變?為什麼我們總是受累於人際關係?為什麼我們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之下?為什麼自卑感總是揮之不去?這或許是因為,我們缺少了被討厭的勇氣。⁣ ⁣ 所謂的「被討厭的勇氣」並不是說要讓我們去專注於被別人討...

  • 為了活下去內容摘錄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06 07:15:00
    有 1,900 人按讚

    和許多病患一起面對疾病的過程中,令我感到驚訝的是,病患在經歷了苦難後,找到不同於患病前的全新世界觀。在心理學上,將這稱為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 PTG)。

    創傷後成長,是在病患面對疾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產生的狀況。所以我希望現在正因疾病煩惱的病患,千萬不要有「我得要跨越悲傷進一步成長才行」的想法。勉強自己積極向前,等同於在自己的傷口上撒鹽。

    世界不存在「面對苦難的正確方法」,一百位病患就有一百種面對疾病的方法。

    遇到痛苦的事情時,不需要扼殺沉浸在痛苦中的心情、氣到發抖的心情。這些負面情緒反而有很重要的意義,最重要的就是別壓抑自己的情感。

    .

    二十七歲就罹患瀰漫浸潤型胃癌的岡田拓也先生,他說從醫生口中聽到「你罹患了癌症,而且相當難以根治」時,他根本無法相信這是現實。

    岡田任職於金融機構,責任感強烈。他近期想要申請派駐海外,下班後會把時間花在學習外語上,也會上健身房培養體力。他的朋友多,但與朋友交流的目的不是為了放鬆,而是重視和可以激勵自己、提升自我能力的朋友相處。

    對岡田來說,人生的目的就是「實現五年後、十年後,甚至更久之後的未來夢想」,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他不惜付出任何努力。

    知道自己再過不久就要迎接「死亡」,領悟「描繪的未來夢想」不可能實現後,他迷失了每天努力的目標。岡田陷入極度混亂,開始不知道活著的意義。

    就在此時,岡田到我這裡接受諮商。我依照我一貫的方法詢問他至今有怎樣的人生,接著告訴他我對他的理解。

    「你是一個為了將來而活在『現在』的人,換一種說法,你是為了將來而犧牲『現在』,所以你不知道『現在』該怎麼活。」

    我說完後,岡田對我說:「我覺得就是這樣,希望你可以和我一起思考,我到底該怎麼辦才好。」

    我也決定陪伴岡田一起面對「該怎麼在完全不同的現實中活下去」這個課題。

    .

    我第二次見到岡田時,他對我說:「我好不甘心我生病。在生病前,我一直覺得自己是運氣很好的人,但並非如此,我抽到下下籤了。」

    我試著對怨恨自己人生的岡田說了這段話。我先說了「說這種話你或許會生氣」之後才問他:「只是一個假設問題,你認為不抽籤比較好嗎?」

    岡田一臉無法理解我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的表情,於是我接著補充:「也就是說,如果你注定有一個會生病的人生,那你是不是認為別出生比較好呢?」

    岡田思考一段時間後回答:「不,我不認為不抽籤比較好,就算是最糟糕的一支籤,還是抽了比較好。」

    「一想到『正常來說,應該可以再活更久』就覺得好不甘心。但是,我可以出生在這個世界上,也是許多偶然交疊之後產生的結果。」

    「老實說我很不甘心,但我很感謝我現在活著,我想要努力活下去。」

    .

    罹癌後會意識到死亡,接著就會產生「自己還能活多久」的不安與恐懼,但反過來說,也會產生「其實平安活過今天根本不是理所當然的啊」的想法。當發現時間有限,就會覺得每一天都無比珍貴。

    和家人或朋友共度歡樂時光、看美麗風景、吃美食,這些事情如果不加以意識,或許就是一段視為理所當然而度過的時光,但一想到不知何時可能失去這樣理所當然的每一天,就會感覺這些相當令人愛憐。

    .

    摘錄自《#如果一年後_我已不在世上》
    作者:清水研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的贈書直播談到的內容,今天以文字資料摘錄如上。
    https://fb.watch/4GZw9TGeSQ/

    創傷後成長的其中一個變化,就是開始珍惜有限的生命,並且願意活在當下。在我們大家集體面對創傷事件的現在,這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祝願您,能體會活著並不容易,並且因感受到生命的價值而珍惜!

    .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https://fb.watch/4GZw9TGeSQ/

    .

    以上文字摘錄自
    《#如果一年後_我已不在世上》
    凝視死亡,就是凝視該怎麼活著!日本心理腫瘤科名醫與3500位患者的生命對話,教你活出不後悔的人生!

    活出自我
    博客來|https://reurl.cc/KxEvOq
    金石堂|https://reurl.cc/6yXeGb
    誠品|https://reurl.cc/E2YaYK
    讀冊|https://reurl.cc/2b7v7O
    三民|https://reurl.cc/rakno4

    作者:清水研

    皇冠文化集團

    .

    #博客來六折書展
    《謝謝你知道我愛你:在關係中,面對愛,接受愛,學習愛,放下愛》優惠價180元【優惠期限:4/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87218
    《我想傾聽你:懂得傾聽,學會不過度涉入,讓我們用更自在的陪伴豐富彼此》優惠價180元【優惠期限:4/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7041
    《靜下心去愛:在靜定中找到自己,也圓滿身邊的關係》優惠價192元【優惠期限:4/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5991
    《找一條回家的路:從跟家庭和解出發,再學會修復自己與關係》優惠價168元【優惠期限:4/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3204
    《療癒誌:洪仲清與你書寫談心》優惠價:156元【優惠期限:4/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0127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為了活下去內容摘錄 在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7-24 12:14:22
    有 45 人按讚

    因緣際會在認識了《甘願綻放》作者本人,菁芳是一位聰慧有學者氣質的女子。我們的兩本新書剛好在今年六月出版,朋友也拍下了兩人作品並排置放書店新書區的照片,好似同期畢業的學生。於是趁著赴台北洽談公務,約在出版社附近與她餐敘。彼此聊起寫作生活與出租大叔的陪伴工作,相談甚歡,萌生透過臉書進行文字對談的想法,希望未來也有機會在真實世界對談。
     
    ***
    菁芳問我:銀快,你睡前都看什麼書?
     
    果然是個好問題
    還不曾有人問我這個問題。
     
    原以為是簡答題,三兩句就能說完了。
    結果認真想了很久,才發現~
    愈簡單的題目愈不容易回答。
     
    有人說,睡前讀書應該不好入睡,
    我倒是沒這個問題,想睡的時候,
    不管讀什麼內容,還是照睡不誤。
     
    學生時代的話,數學參考書最催眠了
    讀著讀著就會不小心睡著,
    可能下意識在對抗數學試題,
    我的數學成績是全班最差的,
    經常在班上墊底,本能排斥數學。
     
    有鑑於此,有陣子患上失眠症,
    我認真拿起《費馬最後定理》讀讀看,
    果然有效,不一會兒睡意襲來,
    一覺到天亮,真心不騙。
     
    往往認真想讀的書,愈容易想睡,
    跟工作一點關係都沒有,
    純粹為了在睡前打發時間的書,
    反而愈看愈起勁,不覺得時間流逝,
    猛然想起一看手機竟然已經凌晨四點,
    幸好隔天不用上班,把書往床頭櫃一擱,
    拉上被單,一會兒就酣然入夢了。
     
    有時候,閱讀是為了孵夢。
    我是個多夢之人,屬於淺眠的類型,
    為了做奇怪的夢,有時會仰賴閱讀引導,
    夢對我而言,就像意識上的空想旅行,
    有些書,可以帶領我去平行時空,
    體驗現實生活不可能接觸到的世界。
     
    像是奧爾嘉·朵卡萩《收集夢的剪貼簿》
    封面的文案上寫著:
     
    「我在做夢,
     我覺得時間走得沒有盡頭,
     沒有以前,
     也沒有以後。」
     
    幾個人聚在一起圍坐著輪流說故事的畫面,
    像是映在腦海中的黑白電影播放,
    朵卡萩的輕鬆漫談的筆調
    很容易把讀者給織進她的故事裡。
     
    會選這本書閱讀是有理由的,
    作為孵夢的導航裝置,它十分精準到位。
    彷彿在闔上書本稍後做的夢,
    也染上民間傳說的色彩,
    波蘭那種帶有神秘性的寓言裡面,
    我可以進入沒有被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國度,
    毫無壓力的盡情造夢。
     
    昨天我想多讀一點妳寫的《甘願綻放》,
    一翻開篇名即是<讀一些老派的書>,
    覺得有些熟悉的味道自書頁發散,
    宛如打開了注滿精油的瓶子,
    封存在舊時光裡的文字被召喚出來。
     
    不由得想起青春時期
    不曉得跟著誰的腳步
    讀木心的散文《素履之往》
    讀沈從文的《邊城》
    讀溫瑞安的《山河錄》
    讀方娥真的《娥眉賦》
     
    我真是在夜裡讀的,
    可能是夜晚靜得下心來,
    與那些老靈魂特別容易接上線,
    彷彿也在空中開啟了對話。
     
    睡前會在書架上挖一兩本想讀的書,
    挖掘的過程很有趣,明明是自己買來的書,
    突然變得陌生起來,怎不記得買過這樣的書,
    好像不曾翻閱過,是什麼機緣下買的,
    壓根兒想不起來,最後決定放過自己。
     
    也會發生好笑的事,
    睡前認真在書架上挖掘,
    好像要搬進位於地底下的防空洞
    像核災後倖存的難民。
     
    準備好了精神食糧
    以為可以好好度過漫長的夜晚,
    但不知怎的,
    書挑完了準備上床擺好姿態閱讀,
    這時偏偏睡意正濃,
    老花眼鏡還沒摘下,
    瞬間就睡著,
    醒來時手裡還抱著那本書。
     
    稿子寫不出來的夜裡,
    索性找來小川洋子《文稿零頁日記》
    試圖安慰自己其實並沒有那麼糟,
    連心儀的女作家
    也會有絞盡腦汁的時候,
    與其連一個字都動不了筆,
    不如就天馬行空的胡想亂寫,
    說不定還可以蒐集到
    未來什麼故事的靈感題材。
     
    聽起來是個好主意,
    覺得自己總要做點什麼才好,
    閱讀可以安撫躁動不安的靈魂,
    就這個層面上我相信
    小川洋子的文字是我的藥箱。
     
    最近重看《無名指的標本》
    想到書中替別人的回憶製作成標本
    這個特殊職業十分貼近作家這個行當,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純真博物館》
    又和小川的《沉默博物館》有著相仿的性質
    人們透過物件與記憶接軌,
    懷念也好,沉思也罷,閱讀即是星空的仰望,
    排列組合出無限的星宿與幻想編織的銀河,
    那是多麼美好、多麼幸福的體驗與感受。
     
    比起回憶錄,更傾向讀一些喃喃自語的心境小說,
    像《在自己的房間裡旅行》、《過於喧囂的孤獨》
    或是以女性獨白體著稱,太宰治寫的《女生徒》。
     
    覺得在夜裡讀起來更有魔性,
    你幾乎可以聽見書頁間,
    有誰默默的唸出書中的字句,
    彷彿來自心的誦讀聲,
    不免會被那樣的聲音吸引誘惑,
    掉入書中的世界,像<葉櫻與魔笛>
     
     
    我最愛的枕邊書
    應當是費爾南多.佩索亞《惶然錄》。
    對我來說,它是一本靈感之書,也是永恆之書,
    它既是日記也是哲學筆記,是小說,也算隨筆,
    它沒有辦法被好好歸類在某一種文體,
    始終停留在某種未完成的時態,誘發創作者去思考,
    灰色雲霧的背後應該藏著什麼未解之謎吧,
    如果帶著這樣的心情睡著,總會孵出奇異而有神諭性質的夢。
     
    又或者隨興所至,讀讀吳爾芙的《海浪》
    波赫士的《歧路花園》
    或是《銀河便車指南》系列
    讀讀卡爾維諾的《帕洛瑪先生》
    魔幻又精采的空想之旅《看不見的城市》
    像是睡前的寧靜祈禱,莊嚴又帶有神秘性。
     
    有人曾經向宇宙進行深沉的叩問,
    而我們只要透過閱讀,
    跟隨他們步履走過的節奏前進,
    可以把心事都放下,
    把凡塵瑣事徹底隔絕在門外,
    靜享字裡行間多旋律和諧的相處,
    如同巴哈的平均律與賦格,
    從簡單到複雜,從個體到宇宙,
    渾然一體,純然寂靜的感知世界。
     
    像《愛因斯坦的夢》
    像《g先生:關於宇宙創造的小說》 
     
    這些書給了造夢者一個寬闊的天與地,
    靈感全面啟動的渦輪引擎,
    不是能那麼快讀完的書本,
    陪伴我無數個冥想的夜晚。
     
    在疫情全球肆虐的這一年,
    我重讀阿爾貝‧卡謬的《瘟疫》
    讀遲子建的《白雪烏鴉》,
    夜裡讀來最是寒風澈骨。
    聽說人在病入膏肓的時候
    大腦反而會特別清楚,
    就像新冠病毒的擴散,
    強迫人們去思索生命中什麼是重要的事。
    書蟲如我,只願有書本伴隨自己
    度過地球上最後的夜晚。
     
    如果你讀過李娟寫的《最大的寧靜》,
    你會試著拋開既有的成見,
    放下對世間所有的迷戀與執著,
    以信仰般虔敬心情去閱讀字裡行間的美好,
    漠北極荒之地的文學作品,
    在大自然嚴酷環境下生長的牧民,
    生命的意義就不再是嘴巴上說說的空談而已,
    而是扎扎實實來自土地的聲音與靈魂的絮語。
     
    我相信,睡前讀一讀《甘願綻放》的生活隨筆
    有些老靈魂會被溫柔的文字召喚回來,
    容我在此摘錄一段書中的文字:
     
    「凡真實的皆是無可畏懼的,凡是無可畏懼的心皆能自由。真誠的友誼照亮了我們的恐懼與軟弱,讓我們不再活在虛幻的想像與自我瞞騙當中,因而能夠腳踏實地而自由無畏地活下去。」
     
    能夠在睡前好好靜下心閱讀是幸福的,
    尤其在紛擾吵雜的年代更顯珍貴。
     
    文 / 銀色快手 不再失眠的夜晚
    20200722 PM 12:21 桃園 寫作的房間
     
    #許菁芳
    #甘願綻放
    #解憂書店
    #銀色快手

  • 為了活下去內容摘錄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1-13 17:49:18
    有 199 人按讚


    之前公視播出的紀錄片《神奇的母乳》有提到一小段母乳庫的歷史。
    摘錄我碩士論文中,一小段西方社會「奶媽的歷史」與大家分享
    【擠乳器出現:人奶商品化,奶媽消失】
    19世紀開始發展的科學母職使得母職也開始醫療化,「奶媽」這個肩負餵養自己與雇主小孩的職業,也同時被醫療化了。Golden關於美國奶媽社會史的研究指出, 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因為嬰兒餵食關乎兒童的健康,於是兒科醫師出面設立機構管理奶媽。在奶媽到服務家庭之前,會先幫她們做身體檢查,確定身體的健康狀況。對奶媽同時設立了科學與道德標準,有一整套醫學的流程,篩選合適奶媽,還將她們的乳汁置於顯微鏡下檢查。到了二十世紀,即便於家庭裡服務的奶媽近乎消失,醫院與孤兒院為要了降低嬰兒死亡率,尤其是醫院的早產兒沒有人奶幾乎活不了,所以仍然雇用奶媽。對機構來說,有擠乳器之後,請乳汁提供者定時到醫院,使用擠奶器將乳汁擠出,負擔的成本較低。於是機構逐漸不再雇用奶媽,乳汁提供者的社會階級也開始發生轉變。以往擔任奶媽多為社會中下階級,大多數為單親媽媽,擔任奶媽成為機構中的工作人員,有一份正式工作的收入,可以同時改善家庭經濟與社會處境。而只要將奶擠出送至醫院,讓提供乳汁的母親,轉為以中產階級增加家庭收入為主,奶媽於是消失。
    因為醫院裡的早產兒與病嬰,一直都還是有人奶的需求,所以擠乳器是醫院當中必備的「醫療器材」,人奶也成為一種「治療藥物」。即便社會開始轉為配方奶餵食為主,仍有一些兒科醫師一直努力著。1910年,在美國波士頓的Fritz Talbot醫師,為了幫病嬰尋找奶媽,找了三天都還找不到,讓他深刻體會失去奶媽對嬰兒存活的影響,成立了「波士頓奶媽管理中心」(Boston Wet Nurse Directory),希望能夠維持讓這些孩子活下去的人奶來源。一樣在波士頓的另一頭,一位細菌學家Francis Parkman Denny為了救細菌感染生病的寶寶,央求哺乳中的鄰居手擠一些乳汁餵孩子,只喝了3盎司寶寶就活了下來,讓細菌學家大嘆人奶的「殺菌力」無敵,於是在Tolbot成立奶媽管理中心的隔一年,成立了美國第一家母乳庫。Denny參考乳牛擠乳器的設計,設計了人類使用的擠乳器,尋求捐乳者用擠乳器將乳汁擠出。而因為父母越來越覺得寧可收到罐裝人奶,也不願意雇用奶媽住在家中,Tolbot醫師後來也將奶媽管理中心改為母乳庫,稱為「母乳管理中心」(Directory of Mother’s milk)。
    隨著配方奶餵食新生兒成為主流,母奶商品化與治療效果又開始被擠壓到邊緣。1920至1930年代蓬勃發展的母乳庫(人奶買賣),也開始面臨經營困難的問題。到最後能留下來的,大多靠的是慈善捐款,Talbot成立的母乳庫在1962年結束,象徵著「商品化人奶」時代的結束。因為人奶對早產兒與病嬰的治療用途需求仍在,人奶變成一種「禮物」,是捐奶者「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表現。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公捐的血庫開始大量成立,曾有人想要讓母乳庫也跟血庫一樣依需求成立卻沒有成功,因為血液沒有替代品而母奶有。1930年兒科名醫William McKim Marriott 在其著作的教科書寫著「無法得到母親餵養的孩子,人工餵養與收集來的人奶餵養有著一樣的功效。」 時至今日,母乳哺育提升,人奶有沒有可能再度「商品化」?有一個母奶媽媽曾分享,她在台北工作,孩子在台中給外公外婆照顧。第一次用宅急便寄送冷凍母奶回台中時,上頭內容物註明「母奶」,宅急便說這是「體液」,無法運送。後來她重新改寫為「乳製品」,母奶就送回台中了。我們是如何看待「擠出來的奶」呢?

    圖片來源 https://pxhere.com/
    謎之音: 猴子媽媽怎能如此淡定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