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漢朝地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漢朝地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漢朝地圖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說書 Speaking of Book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嚴格來說,在《三國演義》初登場的曹操形象還算正面,就是一個熱血正義的漢朝忠臣,但僅僅只維持到第四回,便發生了一件讓曹操由白轉黑的關鍵事件──「呂伯奢滅門血案」。 《三國演義》敘述曹操刺殺董卓未成,被迫逃亡。夜裡到父親的結拜兄弟呂伯奢借宿,後因誤會而錯殺呂伯奢一家八口。曹操心知闖下大禍,但牙一咬心...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阿湯趣歷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漢朝地圖 在 亦安。大樹下的羊?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8-10 17:54:16
⠀ ⠀ 簡和犢是兩樣東西,區別主要體現在寬度上。簡細長,牘則更寬。在製作材料上,兩者大體都用竹或木。一般簡多用竹,牘多用木,所以又稱「竹簡」和「木牘」。竹簡在商朝就出現了,後來在戰國時期被廣泛使用,一直用到漢朝。 ⠀ 竹簡的製作方法很複雜,首先得選用上等的青竹裁切成適合的大小和長度。竹簡的寬度在零點...
-
漢朝地圖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05-05 22:16:16李鄭屋漢墓博物館Lee Cheng Uk Han Tomb Museum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東京街41號,是香港歷史博物館五間分館之一,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當中的建築屬於香港法定古蹟。1955年8月,香港政府為應付市民對公共房屋的需求,計劃在李鄭屋村興建徙置大廈。當建築工人於8月9日進行夷平山坡時,無意發現了一個東漢墓穴。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林仰山教授於是帶領學生前往研究發掘。據當年的老街坊回憶,在漢墓正式出土前,曾有建築工人用外衣包著古物運離現場。參考了林仰山等考古學家評估後,市政局加建了鋼筋水泥硬殼,以保護漢墓受風雨侵蝕。漢墓於1957年由市政局接管及開放予公眾參觀,墓內的出土文物都陳列在漢墓旁的展覽館內。1988年12月,李鄭屋漢墓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對於墓主人身份一直是個謎,有的學者認為是鹽官,有人認為是東漢末年的避難貴族。由2005年1月起,為紀念漢墓出土50週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進行一系列的復修工程,包括在墓室頂部加建一個使用鐵氟龍物料製成的天幕,防止雨水造成的滲漏,減低被侵蝕的機會,耗資達100萬港元。墓室過去都沒有採取過任何措施去保護它,在1970年代香港的教科書所見,當時的墓室外圍亦只是一個長滿草的小山坡。直至到1990年代後期,前市政局才在外加建保護設施,並在墓內裝設控制濕度的裝置。今日漢墓的墓室並不對外開放,但是市民可以透過墓室門的玻璃,一睹這個建於東漢時期的墓室的內部情況。根據考古學家推斷,該墓建於東漢時期。而於漢墓出土了58件文物,當中包括最少33件完整文物,例如石屋模型和各種陶器及青銅器等。然而,漢墓中並未發現任何骸骨。漢墓的布局為「十」字形,一共有4個墓室,分別為前室、後室、右耳室及左耳室。中部為穹窿頂。室入口道在正式出土前已遭破壞。墓室屬磚室墓,由平均長40厘米、闊20厘米和厚5厘米的磚塊砌成。大部份墓磚為素面,但亦部份磚塊的側面刻有10多種花紋及文字,包括「大吉番禺」、「番禺大治曆」及「薛師」。而漢墓旁邊的展覽館。除了展出從漢墓出土的陶器及青銅器外,還設有「李鄭屋漢墓」和「華南漢文化」兩個展覽,以文字、照片、地圖、照片和模型等輔助展品,介紹漢墓的地理環境、發現經過和墓室結構。
漢花園位於香港的九龍長沙灣東京街,於1993年12月建成,園內設施仿照漢代風格建造。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管理營運,鄰近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以中國漢朝時代的園林設計為主題,設有多個觀光景點。「妙趣園」:以欣賞石像雕塑為中心,四周輔以涼亭供觀光客休息。「蹴鞠臺」:是無蓋的四方高臺。在1993年時,為紀念香港政府營運香港公營房屋達40年,由當時的香港總督彭定康在這裡親手埋下文物囊。「聽雨廊」:位於「蹴鞠臺」的旁邊,它是一道臨蓄水池邊的有蓋長走廊。「漢舫」:穿過「聽雨廊」就是一條置在蓄水池飾有龍頭的石舫。「怡趣亭」:位於「漢舫」的對面,透過亭的窗借出蓄水池的景致。這裡還設有屋頂倒鉤,讓民眾把自備的雀籠掛於亭頂,欣賞鳥鳴。「蓄水池」:池內飼養了錦鯉及龜。「奕亭」:位於蓄水池的另一方,由4組4柱的方亭所組成,整個亭的支柱為數16根,設有4檯棋盤供予遊客對奕中國象棋或圍棋。
• 蘇屋邨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位於九龍長沙灣,是香港房屋委員會歷史最悠久的公共屋邨之一。蘇屋邨是房委會前身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繼北角邨及西環邨後策劃建設的第三個屋邨,當時獲譽為遠東規模最大的地區性住宅計劃。蘇屋邨於2006年開始計劃分兩期重建,於2009年10月22日封閉第一期,2011年完成清拆,2016 年9月第1期首6幢樓宇重建完成入伙;至2012年年中全邨遷出,於同年11月26日起封閉待清拆,全邨正式進行重建。 -
漢朝地圖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6-05-16 22:58:26香港歷史博物館之"香港故事"展區可劃分為「地貌與氣候」及「動植物」兩個部分。步入展館迎面是一個地球儀,讓參觀者確認中國大陸及香港的位置。向前行是一條由假石塊鋪砌而成的時光隧道,巖壁是仿照岩石倒模而成,幾可亂真;此區藉著岩石及化石標本,闡釋香港四億年來所經歷的地質年代及在各時期的地貌。展區內的影院播映一套總結香港地質演變的影片,還加插特別的熔岩效果,令人有如置身於洪荒宇宙中的感覺。.史前時期:考古資料顯示,香港早在距今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經有人類在此活動,先民多棲息於海邊的沙丘之上。本展區除展出香港地區出土的史前時期石器、陶器和青銅器等文物,還特別搭建了一個長達42米的沙灘場景,展現出生火煮食、搭蓋房屋及打製石器、飾物等活動,除可讓觀眾透過栩栩如生的場景去體驗數千年前先民的生活,又可形象地說明部分陳列文物的實際用途。漢朝至清朝史前時期,活動在嶺南一帶的是南越族,秦漢以後,中原漢族陸續移入嶺南地區,並帶來較先進的文化和技術。隨著唐代大庾嶺的開鑿及宋代珠江三角洲的逐步開墾,移民大增,嶺南地區逐漸發展起來。香港地區與珠江三角洲的發展是同步的。新界的鄧族在宋代定居香港。明清兩代,陸續有更多姓族遷居本區,香港的社會經濟取得一定的發展。這個展區主要通過香港及借自深圳的文物,縷述香港從秦漢至清代的發展。
李鄭屋漢墓是1955年政府在李鄭屋村夷平山坡,興建徙置大廈時發現的。從墓室的形制、墓磚銘紋及出土文物等推斷,該墓應建於東漢時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1988年李鄭屋漢墓被列為法定古蹟,得以永久保存。為了穩定漢墓內部的濕度和溫度,減緩墓室的損耗,墓室不對外開放,但觀眾可以透過裝嵌在羨道門口的玻璃,窺探古墓的內貌。漢墓旁邊是展覽館,除了展出從漢墓出土的陶器及青銅器外,還設有「李鄭屋漢墓」展覽,利用文字、圖片、照片、地圖、錄像和模型等輔助展品,介紹漢墓的地理環境、發現經過和墓室結構。許士芬地質館座落於香港大學厲樹雄科學館地下及一樓,佔地約500平方米,所有展品均附上中英對照的詳細解釋。基本陳列共有「動感地球」、「地球的演變」、「地球物質」及「香港地質歷史」四個主題展覽,內設多組模仿戶外環境的大型仿石模型,展示化石的自然產狀及實地考察常見的岩石種類,還有互動地球模型、岩石循環模型、「來製造你的地震」陳列及輕觸屏幕等與訪客相互動的展品。東平洲,屬於香港大埔區島嶼,亦是香港最東北的島嶼,位於大鵬灣,其東面對岸為深圳之大鵬半島及南澳鎮,兩者距離比和香港其他島嶼還要近。東平洲全島為面積1.16平方公里,為船灣郊野公園(擴建部份)的其中一個島嶼。由於自然侵蝕,島上滿布有6500萬年歷史的頁岩,成為郊外旅遊及地理考察的熱點。東平洲附近海域則為香港第4個海岸公園——東平洲海岸公園,岸邊有貝殼及珊瑚生長。
漢朝地圖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嚴格來說,在《三國演義》初登場的曹操形象還算正面,就是一個熱血正義的漢朝忠臣,但僅僅只維持到第四回,便發生了一件讓曹操由白轉黑的關鍵事件──「呂伯奢滅門血案」。
《三國演義》敘述曹操刺殺董卓未成,被迫逃亡。夜裡到父親的結拜兄弟呂伯奢借宿,後因誤會而錯殺呂伯奢一家八口。曹操心知闖下大禍,但牙一咬心一橫,把為了接風而特地出門添購酒菜的呂伯奢也給殺了。
此時,曹操說出了一句經典台詞:「寧叫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幾乎成為了後世對於曹操的既定印象。
關於這件慘案,倒也不是《三國演義》憑空捏造,歷史上真有此事,而且還有三種版本,各版本的事件過程大致相同,但當事人曹操的態度卻是南轅北轍。
《魏書》:「從數騎過故人成臯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賔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這裡的曹操完全是出於自衛,反而突顯其優秀的危機處理能力。
《魏晉世語》:「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這裡呈現了曹操的生性多疑,但能理解其當下的壓力之大,一點風吹草動就可能會引起劇烈反應
《異同雜記》:「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這裡的曹操事後的情緒極為悲傷,也沒有大開地圖砲。
無論是哪種版本,都沒有如《三國演義》般將曹操往死裡打,極盡抹黑之能事。
然而,這也不能將責任全怪罪到《三國演義》,作為娛樂大眾的章回小說,小說就是要有戲,有戲來自於衝突,衝突得要有正反兩派。
既然代表蜀漢的劉備等人是絕對的善,那麼站在對立面的曹操,就必須扮演絕對的惡了。
➤〈從「超世之傑」到「亂世奸雄」,《三國演義》最大反派曹操的被黑化之路〉:https://bit.ly/ThreeKingdoms2
漢朝地圖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戰國名將生死錄】馬陵之戰:一個強權的殞落
作為戰國歷史往事的開篇(雖然在粉絲團的朋友,你們應該是從末期的起翦頗牧、中期的濟西之戰,看到如今的初期文章,所以觀看順序反而是顛倒狀態。其實這不是失誤,這個觀看順序是為了致敬諾蘭導演的「天能」,我佈這個局很久了,大家有注意到嗎......好吧,以上都是我垃圾話,我純粹是因為初期文章最晚完成,所以現在才貼上),我們有必要先好好了解:何謂戰國時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時開端?
首先,不同史家對戰國時代的開端都有各自的看法,老ㄕ則採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版本,也就是以「三家分晉」作為開始。那何為三家分晉?這又要從「晉國」的歷史背景開始說起。
話說周朝建立時,由於自身實力不足,所以將土地分給諸侯,讓諸侯去管理基礎不穩的地區。晉國就是封建的諸侯國之一,他的首任君主是周成王的弟弟,與周王室關係相當親密。時間來到東周時代的前期,也就是大家較熟悉的「春秋」,此時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許多強大的諸侯國在實際地位開始凌駕於周王室之上;不過,此時因為外族入侵嚴重,諸侯們會公推一個「霸主」,透過尊崇周王室的表面行為去團結諸侯,之後領導各國對抗外族的威脅。而晉國在春秋時代長期居霸主地位,其中最著名的事蹟,莫過於晉文公擊敗挑戰周王室權威的楚國。
可到了春秋中後期,許多國家的「大夫」開始凌駕「諸侯」。
所謂大夫,本來是諸侯的臣子,但隨著大夫深耕地方並長期執政,他們的影響力開始超越上司,甚至是上司的上司,也就是周天子。
例如:孔子有一次看到魯國的大夫─季孫氏,在自家庭院擺出「八佾舞」,讓重視禮制的孔子憤怒大罵:「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原來按《周禮》規定,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也就是8X8,共64人舞蹈)、諸侯為六佾、卿大夫四佾、士用二佾。結果身為大夫的季孫氏用周天子禮儀(這概念可以想像成市議員擺出總統級國宴),可見他超級藐視禮制。
昔日強大的晉國也沒躲過大勢所趨,最終被原本侍奉的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了土地及人民。隨後,周天子追認三家分晉的合理性。
為何老ㄕ以三家分晉作為戰國開端?因為此事代表周朝禮樂制度的進一步崩壞。
春秋時代,雖然諸侯國已經藐視周天子,但仍會把作為立國基礎的禮儀拿出來做樣子。比如做為春秋首霸的齊桓公,當年他率領各國聯軍對抗楚國,楚國派人去問:「老兄,你幹嘛派大軍逼近我國?」齊桓公回答:「我要打你,原因之一是你竟然沒給周天子貢品!」這話看實際層面其實非常搞笑,因為齊桓公跟周天子並不親密,這很像一個學校孩子王,領著一大群同伴去堵其他學校的熊孩子,然後說原因是:「因為你沒還我隔壁班阿明的橡皮擦!」
但從齊桓公凡事都要使用周天子的名義,就知道這人多少是講規矩的。所以有次,齊桓公跟魯國談判,結果一個叫曹沫的魯國將領突然就在會議上脅持齊桓公:「把你侵占魯國還來,不然我要你命。」齊桓公無奈之下,只能接受。結果等到曹沫放走了齊桓公,齊桓公立刻跟他手下表示:「把曹沫給我抓過來剁了!」此時,輔佐齊桓公的超級政治家─管仲,立刻說:「算了吧,與其出爾反爾,不如就守信用的歸還魯國土地,各國看您這麼守規矩,一定聽您的號令,這樣能獲得的好處一定更多。」之後形勢的發展果然如管仲所料,可見春秋時代,大家還講表面文章也有基本底線。
但三家分晉,卻是直接把上下尊卑的規矩打破,重點是:身為規矩的名義老大─周天子,對此卻是一點異議都沒有。可見此時是真正的禮崩樂壞,凡事只講拳頭而不講道理。如果說戰國時代是以背叛、霸凌、壞規矩做為開端,那用一個字就可以定調這個時代的氛圍,那就是……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戰國認知的誤區
再來,戰國時代何時結束?我採用司馬遷的說法,也就是西元前221年,秦滅六國。這時我們就要提到一個名詞:戰國七雄。
拜舊課綱的教科書內容所賜,不少人對秦、楚、韓、趙、魏、齊、燕,這七個戰國強權有些記憶,而教科書通常還附贈一張戰國七雄的形勢圖去強化心心學子們的印象。但其實教科書提供的,通常是戰國晚期的形勢圖,雖然沒錯,但容易造成兩個錯覺。
第一就是:國家數目很少。
實際上,戰國初期仍有不少中小型國家,像是老牌諸侯國:魯、衛、宋,或是邊疆民族建立的國家:越、中山、巴、蜀,甚至是一些有功之臣的私有土地也可成為一個國家,代表有:戰國四公子的孟嘗君領地─薛國、商鞅因改革有功而獲得的封地─商。這些名不經傳的國家,有些實力不容小覷,像是越國曾屢敗楚國及齊國,所以當時的天下大勢其實尚未明朗化,戰國七雄更是尚未成形。
第二就是:用土地面積衡量國家實力。
乍看戰國七雄地圖,楚最大、秦次之,接下來是燕、趙兩國,而韓國土地小的可憐。這一方面容易讓人覺得土地越大的國家實力就越強,另一方面也會讓人疑惑:就韓國這個份量,怎麼也能被稱為七雄之一?
實際上,對於古代國家,國土面積並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因素有二……地力及人口。
試想你擁有一望無際的土地,可卻是一片荒漠,那有價值嗎?就算土地資源很多,但沒半個人居住,那這塊土地能夠有效開發嗎?所以燕、趙、秦三國看起來土地雖大,但很多地區土地貧脊又靠近邊疆民族,對國家的GDP貢獻也就難以期待,而生活條件這麼惡劣的地方,自然無法期待有大量人口定居。
韓國雖小,但它的國土全是高度開發地區,人口密集且經濟上量小質精的搭配,甚至讓韓國在科技表現上居於各國的前段班,像是遠程武器的弩,當時人有「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的評價,近戰武器的劍也是「陸斷牛馬,水截鵠鴈」、「當敵則斬堅甲鐵幕」,所以韓國在初期還是擁有一定競爭力。
而燕國雖大,但位置偏僻又大多土地資源匱乏,導致這個國家的國力長時間處於弱勢。史記紀錄燕國,提到該國的第一代君主是燕召公,然後是「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啥意思?就是開國第一代君主掛掉後,接下來有好幾代君主連名字都不知道,簡直邊緣到了極點,若是強國,又豈會淪落到如此地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個強權的崛起
那有沒有土地大、資源好、人口多的國家呢?其實是有的,那就是魏國與齊國。
先說齊國,背靠大海擁有漁鹽之力,尤其是鹽,這是人生活的必需品,甚至在漢朝以後還被列為國家專賣品好斂財,可見齊國佔有不小的天然優勢。另外齊國的開發歷史很早,是西周最初建立幾個諸侯國之一,歷經數百年的經營,此地的人口發展極具規模,當時人形容齊國首都臨淄「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白話翻譯:人多到展開衣袖可以遮住太陽,每人揮一把汗就像下雨,走路時彼此會肩碰肩、腳挨腳)。」
相比之下,魏國是個年輕的國家。魏國本屬於春秋大國─晉國的一部分,後來三家分晉,魏國就以今日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立足,而這些地區很多是周朝時代高度開發的蛋黃區,按電玩術語,魏國就是開局即土豪的優勢狀態。
不過凡事有一好無兩好,齊、魏兩國也有各自的毛病。
先說齊國,最大的問題就是……軍事能力很菜。生活在戰國時代的荀子曾這麼評價:「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就是齊軍比魏軍爛,魏軍又打不贏秦軍。就連在齊國訓練部隊的軍事家─孫臏,都曾說:「齊軍以怯戰聞名。」
再說魏國,翻看地圖,不難發現該國位處中央地帶。好處是:四通八達的交通,壞處是:四面都是敵人,而且有方便的通交隨時來胖揍你!
或許是位處四戰之地的危機,魏國在所有國家當中最先做出革新的行動。
魏國的開國君主─魏文侯聘起李悝為相,按《法經》的內容治國。法經的具體內容可以先不用理會,因為真正重要的,是它的核心意義─使用成文法。
前面提到,周朝的統治基礎是禮樂制度,也就是規矩。但很弔詭的,《禮記》卻又提到:「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也就是平民老百姓是不知道規矩怎麼玩的。之所以如此,其實是周初的統治者很刻意的要做初社會階級的差別,這本來沒毛病,因為平民跟貴族的資源不一樣,自然無法讓兩者享受相同待遇。可隨著時間發展,上層人士已經不遵守禮樂制度,這時如果還不置定新規矩將平民階級動員起來,那整個國家將毫無動力,更無法在亂世中競爭。
所以李悝用《法經》,就是告訴極具潛力的平民老百姓以後怎麼跟著國家玩。同時,也制定出升遷制度,認有新發展的人才看到具體清楚的努力方向。所以在魏文侯時代,武有吳起、樂羊,文有孔子的弟子─子夏、技術官員有治水達人─西門豹,堪稱是面面俱到的豪華人才團隊。
另外魏文侯本人也十分聰明的運用外交手段,減少自己四面受敵的處境。曾經韓、趙兩國發生戰爭,然後兩國都派使者拉攏魏國,結果魏文侯沒有趁人之危或坐地起價,反而調解兩國紛爭。此舉讓韓、趙兩國與魏國組成同盟,魏文侯得以解除南北兩面的軍事壓力。
隨後魏文侯憑藉著改革的國力,加上韓趙聯軍的支持;東破齊國,甚至把齊國君主都給俘虜;西攻秦國,取得河西之地,讓秦國只能龜縮一隅;南敗楚國,攻掠下不少土地;另外由異族建立的中山國,也被魏文侯消滅,魏國自此成為率先崛起的戰國首強。
但這一切在魏惠王的時代,完全變調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亂世無信義
魏惠王的名字叫魏罃,是魏文侯的接班人─魏武侯的兒子。當初武侯死前並未確立繼承人,結果造成魏罃與魏緩互相爭奪領導權,起初魏罃佔優勢,魏緩於是逃到趙國,結果韓國君主卻覺得:「現在魏罃只掌握一半的國土,所趁這時候侵略一地能撈到好處。」於是慫恿趙國,聯合進攻魏國。
根基不穩的魏罃很快被聯軍擊敗並被包圍,眼看就是等死的局面,沒想到韓趙兩國卻起了內鬨,因為趙國主張「殺死魏罃、擁立魏緩後,就讓魏國割地,我們就退兵吧」,韓國卻認為「乾脆分裂魏國,魏罃、魏緩個治理一半,如此就永遠消除魏國的威脅」,在各持己見的狀況下,兩國都選擇退兵,魏罃這才殺了魏緩,成為新的魏國君主。
回想文侯時代,魏國對韓趙的矛盾盡心調解,可韓趙兩國卻在多年後趁魏國內亂興風作浪,搞的魏國差點滅亡。如此恩將仇報的舉動完全證明:「戰國是亂世,沒有什麼仁義道德,更沒有永遠的盟友。」這也徹底點燃魏惠王向韓、趙兩國報復的念頭。
西元前354年,趙國攻打魏國的附庸衛國,魏國因此攻趙,並在隔年攻破趙國首都─邯鄲。這次的進攻,可以視為魏惠王復仇的成功,問題是有那麼一句話:「出來混,遲早要還。」韓趙兩國攻魏因此種下仇恨,那魏國以前就沒有攻打過其他國家而結下樑子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霸業崩壞
在魏國大肆擴張時,齊、秦兩國正在蓄力改革並等待反擊的時刻。
如今魏國因攻趙,造成國內多個地區防務空虛。齊國以救趙的名義,派軍攻打魏國,而齊軍在田忌、孫臏的領導下速攻魏國首都─大梁,造成魏軍回救本國時,被齊軍在桂陵打埋伏。同時間的秦國,則趁魏國注意力被東方齊國吸引時,攻取河西地區的城市,甚至還進一步打下魏國核心重鎮─安邑。就連楚國都趁機攻打魏國南部,造成魏國被三面圍毆的窘境。
但戰國首強的實力非同小可,在重整態勢後,魏惠王先在東線戰場重挫齊軍,使齊國趕緊聯合楚國向魏請求和休兵。然後魏惠王在調動大軍,並聯合12個小諸侯國兵臨西方的秦國,嚇得秦孝公認聳求和。
從桂陵之戰後的一系列操作,可以看出魏惠王頗有手腕,而魏國依舊生猛。對此,其他諸侯國表示:「一次不成功,還可以來第二次呀。」
公元前343年,魏國攻打韓國,然後就是一樣的劇本發展,齊國以救韓的名義攻打魏國,結果在馬陵打埋伏,殲滅10萬魏軍。同一時間,秦國又搞背刺,並且一口氣打下大部份河西地區。
馬陵之戰後,魏國因為損失相當比例的青壯年人口,開始走向衰弱而難以挽救,這當中最悲情的,莫過於魏惠王。除了他葬送父輩們建立的優勢,另一個折磨人的,是他遠超同時代平均的長壽。惠王一直活到81歲,統治魏國50年,是戰國史上統治期第二長的君主(第一名是統治56年的秦昭王),但在他統治中後期,眼睜睜看著各國相繼崛起,自己還必須一再承認他國的權威,比如:統治的第36年尊稱齊國君主為王、統治第47年一口氣承認韓、趙、燕、中山為王(是的,連曾經被打到滅國的中山,魏國都必須和它平起平坐,可見當時的魏國已經是多麼無力),這日薄西山的趨勢,對一生都在奮戰的人來說,那是何等的悲涼。
本來我想就魏惠王喪失霸業的往事總結出一些道理,可我寫到最後卻發現:魏惠王大致上也沒犯什麼致命性錯誤呀。
你若說他窮兵黷武,在亂世中又怎能不大動干戈?你若說他四處結怨,可是有很多敵人不是他主動招惹,而是主動趁火打劫。身處一個隨時變動、充滿背叛、人才流動極大的領導位置,我自認絕對做不來,那我有什麼資格評論魏惠王?真要我說,那就是:不是惠王不努力,也不是惠王沒實力,只是他的競爭者做的比他更好。
經由惠王以及魏國的興衰,我們大致了解戰國的形勢轉變以及時代氛圍,此後,透過不同時期、地區、出身的名將,去更多了解個人在時代下究竟會活出什麼樣的際遇了。所以接下來,歡迎踏進入金老ㄕ建構的戰國歷史,也請大家踏出戰國時代思考模式的第一步吧。
圖片:馬陵之戰示意圖
漢朝地圖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漢武帝為何揪著不放 44年致力消滅匈奴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漢武帝乃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子,於後元三年(前141)登基,共計在位54年。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讓匈奴臣服於中原王朝的皇帝。自元光二年(前133)起,他一直致力於消滅匈奴,花了整整44年才成功。這執著的勁兒不禁令人疑惑:為何他揪著匈奴不放?
北方匈奴嚴重威脅漢朝安全
從漢朝立國開始,匈奴就一直是其最大威脅。公元前201年( 漢高祖六年),匈奴冒頓單于將劉邦圍困於平城白登山。若不是靠賄賂冒頓的閼氏(妻子),大漢朝的高祖劉邦恐怕就要死於平城,立國四百餘年的漢朝將不復存在,華夏的歷史也將徹底改寫。自那之後,劉邦意識到由於中原內地常年戰亂,經濟倒退,民生凋敝,武力解決匈奴的時機還不成熟,於是決定採取和親政策,維護邊境安全,說白了送人又送錢。
從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至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的66年時間裡,漢朝總共給匈奴單于送去了10位宗室公主,另絲綢、糧食、珍寶無數。然而,這堪稱屈辱的代價並沒有換來邊境的安寧。雖有和親協議,但匈奴時常背信棄義,侵入漢朝邊境,搶奪財物,劫掠百姓。以下是史料記載中有關匈奴侵略漢地的部分記錄:「匈奴日已驕,歲入邊,殺略人民畜產甚多,雲中、遼東最甚,至代郡萬餘人。」
呂后時期,匈奴兩度侵入狄道;漢景帝時,匈奴侵入上郡、雁門等邊關重鎮; 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單于率14萬騎兵入侵漢地,直抵寶雞鳳翔一帶,離漢都長安僅剩200里,幾乎一日可下,京師震恐。後來漢軍雖經苦戰數月將匈奴兵逐出漢地,然而卻因國力等原因未能殺出國境,擴大戰果,自此之後匈奴更加驕橫。
實際上,匈奴和中原王朝的恩怨可以追溯到漢朝之前的東周戰國時期。當時的趙國由於地處北方,時常被匈奴侵略,苦不堪言。趙武靈王為了抵禦北方匈奴人的侵擾,在全國實行胡服騎射,這才逐漸在與匈奴的對抗中佔據上風。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逐匈奴,並在北方邊境長期駐守一支二三十萬人的強大長城軍團,專門用以防禦匈奴,可見匈奴軍隊戰鬥力之強。
後來秦末天下大亂,匈奴趁機再次奪取河套地區,並逐漸形成大型帝國,成為中原的更大威脅。可見,對於漢武帝來說,匈奴與漢朝的矛盾既是國仇,又是家恨,甚至可以說已經超越了朝代的界限,上升到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恩怨和對抗的層次。作為中原王朝天子的漢武帝,怎能不認真對待呢?
漢武帝個人的政治夢想
漢武帝從小文韜武略,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縱觀他的一生,除了竇太后掌權的那幾年,他幾乎都在征戰,不僅北征匈奴,還東擊朝鮮、西拓西南與閩越。如此看來,漢武帝十分好武,而且樂此不疲。不過最重要的是他有著打通河西走廊、前往遼闊西部的政治夢想。眾所周知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中亞、西亞的必經之路,更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黃金通道。所以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河西走廊關乎一個國家政治經略、經貿促進、文化交融的鴻圖大夢。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必須擊敗匈奴。
爭奪西域主導權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漢朝要想打通前往西方世界的商路即絲綢之路的安全暢通,就必須先奪取河西走廊(今甘肅),而要保證河西走廊以及絲綢之路的長期安全又必須控制廣大西域(今新疆)。然而,北方強鄰匈奴已經先於漢朝一步佔據了河西走廊並控制了西域,它不可能乖乖地將控制權讓給漢朝。這樣,地區內的兩大強國在這一區域就出現了利益的重疊。
漢朝為了達成自己的戰略目的,就不可避免地要跟匈奴發生衝突。所以,漢匈之戰不僅是復仇之戰,也是一場事關國家利益的生死爭奪。誰在這場戰爭中獲勝,誰就能獲得國際話語權,誰就能通過輸出國家的軟硬實力主導國際秩序。從這個意義上說,漢匈戰爭也是一場事關國際秩序主導權的戰爭。
總結
一代雄主漢武帝,生逢其時,他從父親漢景帝手裡接過了一個強大帝國,同時上天也給他安排了一個強大的對手——匈奴。這個對手給他的祖先帶來了太多的屈辱,給他的百姓造成了太多的苦難,這個對手更是橫亙在漢帝國崛起道路上的攔路虎。深謀遠慮的漢武帝怎麼能放棄這個洗刷恥辱、彰顯國威、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漢民族的恥辱似乎注定就是輪到漢武帝來洗刷,漢民族的榮耀似乎注定該由漢武帝來發揚。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知史小編按:本文的“漢族中心”或“大漢族主義”觀點值得斟酌,知史並不鼓勵。中原王朝和遊牧匈奴帝國之間的衝突和融和,是漢朝歷史的重要部分,必須從地理環境和資源分配等角度,作出更深刻的解讀。其中一個重要的關注點是,漢武帝獲取河西走廊的控制權後,有利中原王朝發展與西域中亞的貿易和文化交往。)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