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份安心:#餐廳可加強空氣流通
指揮官陳時中昨日(7/6)在記者會上言明,若開放餐飲業內用,「會有些嚴格的要求」,並提到六點餐飲業者應該做到的事情:社交距離、隔板、不共用餐具、實聯制、量體溫、清潔消毒,無法做到就只能外帶;業者也可以開始準備了。
業者還可以準備第七件事:#加強餐廳的空氣流...
#多一份安心:#餐廳可加強空氣流通
指揮官陳時中昨日(7/6)在記者會上言明,若開放餐飲業內用,「會有些嚴格的要求」,並提到六點餐飲業者應該做到的事情:社交距離、隔板、不共用餐具、實聯制、量體溫、清潔消毒,無法做到就只能外帶;業者也可以開始準備了。
業者還可以準備第七件事:#加強餐廳的空氣流通。
大家都在等待指揮中心頒布正式決定,而若真放寬餐廳內用,不論業者或消費者此刻也都有疑慮。在合法的前提下,各人評估健康風險與營業狀況,說穿了,這其實是 #集體信心 的問題。在這段曖昧不明、疫苗施打持續推進的期間,餐飲業者還能做些什麼賦予多一份安心感?加強營業場所的通風與換氣,是老闆們可以考慮的。
這也是我瀏覽國外資訊時,發現台灣較少人討論的部分。通風(#ventilation)成為美國餐飲業去年下半年起的關鍵字,當時美國各州餐廳開開關關,一度能內用營業時,許多業者著手加強餐廳的通風與換氣設備。這和病毒傳播原理有關,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已說明,如果病毒存在於比飛沫更小的氣溶膠(直徑小於5微米)內,即便病毒量較小,但能懸浮在空氣中較長時間,也能傳播較遠(10公尺)。盡量減少懸浮在空氣中帶有病毒的飛沫或氣溶膠,就成為餐飲業者加強內用信心的另一個目標。
#換氣率是什麼?
餐廳通不通風,衡量的標準是 #換氣率 — 室內空氣與室外新鮮空氣交換的頻率,亦即室內空氣完成循環更新的頻率,通常以每小時為單位計算(air changes per hour,簡稱為 #ACH)。換氣率(ACH)愈高,就愈能減少人們吸入病毒的風險。
目前還沒有任何官方規定的換氣率標準,因為科學家還沒研究出一個人暴露在多少病毒之中才會染疫。不過,根據美國財經網《Quarts》訪問賓州大學建築工程學教授Bill Bahnfleth所指出,室內空間最好至少有3 ACH,理想上是6 ACH— 亦即,一小時最好能完全換氣3次以上,能達到6次(或更多)更好。
如何得知一個空間的換氣率?
你必須知道這個房間含有多少空氣(長 X 寬 X 天花板高度),以及從室外流入的空氣量(每分鐘多少立方英尺)。有一個公式:
換氣率=每分鐘立方英尺 X 60 / 房間空氣含量
腦袋打結了嗎?交給專業的來吧—不妨聘雇工程師、工業衛生師或空調系統業者來做評估。
#如何減少感染風險?
既然空氣流不流通很重要,有二種方法可以降低感染風險:
1. 從室外引入新鮮空氣(增加換氣率)
2. 過濾室內空氣(移除飛沫或氣溶膠)
其實,不用想得太複雜:某些空間,可能 #打開窗戶與大門 就足夠了;戶外空間更是理想。你可以看到美國媒體從去年夏天起製作大量「最佳戶外用餐體驗」推薦榜;不過,前提是氣候宜人。當冬天逼近,抬出暖爐已不夠時,你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帳篷、雪屋矗立在人行道或露台上。台灣餐廳有什麼室外空間可以使用?酷暑已至,室外營業切實際嗎?應是大家想追問的。
如果打開窗戶大門不夠有效,室外營業不切實際,業者還可考慮 #加強過濾室內空氣。如果你有空氣調節系統(HVAC),可加裝高品質過濾器,《Quarts》就報導某美國連鎖速食企業希望藉此將換氣率調整到6 ACH以上,那已經是醫療機構的水準。
也可在中央空調加裝UV消毒燈,被吸入空調系統的髒空氣會被UV消毒,再與新鮮空氣一起被送回室內。
沒有中央空調的業者也不必沮喪,一般的 #空氣清淨機 就很堪用了。《Quarts》建議「最小過濾效率值」達MERV 13以上,而一般使用HEPA濾網的空氣清淨機,可過濾99.97%的PM0.3懸浮微粒,就已達MERV 17等級,其售價大概新台幣一萬元上下。
一個比較誇張的例子是紐約米其林三星餐廳Le Bernardin。去年九月底至十一月紐約市准許25%客容量的內用營業時,Le Berbardin安裝了「針尖雙極電離」(Needlepoint Bi-Polar Ionization)系統,是什麼外星文呢?意思是,被釋放進入空氣的電離子,會主動出擊吸附灰塵與病毒,並把它們消除,比起UV消毒燈被動等待髒空氣通過,此系統主動性更強,然其成效未被廣泛背書。
#對抗病毒的工具
和病毒對抗至今,我們都明白,謹慎和謙卑能讓我們不致潰敗。#沒有單一有效的防護措施,以上介紹美國餐飲業者針對空氣流通進行改善,給台灣的大家多一種方案,連同我們原本認知的拉開桌距、增加隔板、清潔消毒等等措施,都是餐廳對抗病毒的工具,希望能讓從業人員安心、消費者放心。
在疫苗施打普及前,疫情隨時可能變化,餐廳營業隨時必須調整— 維持高度彈性與應變能力,進行滾動式修正。而觀察英美五月後餐廳恢復內用後的狀況,即便內用營業額已回到將近2019年的水準,外帶外送也沒有大幅衰退,堪稱強勁。餐飲業還是得多元化收入來源,接下來勢必有一段內用與外帶外送、宅配並行的日子,考驗業者們的營運能力。
滾動式修正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是我不回台灣,是我真的不敢回台灣
今天台灣疫情的新聞
1名「本土感染」案例的女學生
因為曾經在國外確診,曾經打過疫苗,又過去兩天的足跡範圍較廣
新聞下面一堆留言都是把她當作「從國外帶病毒回來」「入境普篩無效」之類的
更有甚者把她當作因為打過疫苗就有恃無恐到處散布病毒
寧可相信她身上帶著的是一個潛伏期超過1個月的病毒
而完全忽略的這是一個本土案例
意思是,有一個本土的傳染源把病毒傳給她
這才是最重要且需要釐清的問題好嗎
今天的這個案例又透露出不少台灣的防疫問題
第一,沒有人是那麼無聊會主動去被感染
任何一個確診者都是所謂的受害者,是被上一個帶原者傳病毒給她的受害者
可是這一年多來的防疫記者會的報告方式,以及所謂對於接觸者或足跡匡列的做法
都只是在讓民眾把這些確診者當作一個發洩口
確診者身上的病毒不會自己冒出來啊,一定是有人傳給他的啊
這個上一位感染者如果沒有被發現
那在這個已經名列確診的確診者A被確診之前,可能早就傳給更多的人了
扣掉潛伏期,真正該公布是在更早之前的足跡才對
因為這其中可能有一個把病毒傳給確診者A的X
但是現在不管中央或地方公布的都是確診A者從採檢到報告出爐這段時間的足跡
當然,如果你跟他足跡重疊,確實有可能被確診者A傳染
但是X同樣具有傳染力,一樣會傳染給別人
而且可能早就有其他的BCDE早就被傳染了而還沒被政府確診而已
但是從過去的「超前佈署」到現在滾動式修正
作法依舊是如此
或許實際上政府確實有做到往前去推足跡跟接觸的人來找出感染源X
但是新聞給出的資訊就是只能讓大家去確認有沒有跟A接觸過
覺得沒有跟A接觸過就是安全了
卻沒辦法讓人注意自己是不是可能接觸過X的人
第二,對疫苗的效果認知不足
因為疫苗長期短缺,能打到疫苗只有少數人
很多人覺得反正也還輪不到自己,所以寧可不想去了解
疫苗從來都不是讓你不會被感染,而是讓你更快的痊癒
疫苗是增加體內的抗體,讓病毒進入身體以後能夠更快的被消滅
但是病毒進入身體,引發身體的免疫反應,這就叫「被感染」了
被感染就有機會散播病毒
尤其打過疫苗後因為減少重症的機率
減輕後的症狀反而更容易讓人忽略自己是帶原者
這些都是應該要讓人們知道的常識
可是現在所有有關疫苗的消息,都只有什麼副作用啊,效果有幾%啊,什麼時候可以打到疫苗啊之類的
打疫苗被塑造成少數有錢有權勢的人的特權
造成一些人打了疫苗以後仍然被感染確診
就開始有人酸什麼疫苗無效啊
甚至把確診者黑成因為打了疫苗就認為自己有免死金牌故意散布病毒
政府的作法同樣都是確診就匡列
打過疫苗的人也不會因為打過疫苗就刻意去舔有病毒的口水吧
怎麼會因為有打過疫苗就變成故意在散佈病毒呢
這種刻意區分種類造成族群撕裂的手段,怎麼有點即視感
第三
這次的這個本土案例的學生
照新聞的說法,9/9自行採檢就已經確定是陽性了
怎麼到今天才確診?
跟之前那個拿陽性檢驗報告搭飛機飛廈門的一樣
之前就已經發生過這樣的事了
怎麼超前佈署到了九月了還是發生一樣的事
這我真的不懂
我現在不敢回台灣
是因為我即使打過疫苗
在搭機過程我做好了完善的保護措施
回到台灣隔離兩周出關甚至過了一兩個月以後
如果我還是被未知的感染源傳染了
一定還是會有人罵我什麼從中國帶病毒去台灣啊(我1月初還在廈門隔離就有人這樣罵過我了)
沒有人會思考究竟是誰在台灣把病毒傳給我的
沒有人會去擔心這個傳染源是否會造成更大的流行
在台灣,一旦被公布確診了,就是死罪,社會性死罪
滾動式修正意思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日動畫心得】我的英雄學院53
。
「最重要的一點是靠預測
而讓預測得以實現的就是經驗
再以經驗為參考,進一步預測
。
我和你們交手的原因
比起語言,更想要用實際經驗告訴你們
。
以後如何面對處理事件的現場」
。
雄英三巨頭,通形未吏生
。
。
諮商的學習也是
#個案概念化=預測。
因為不可能假設千萬種可能,要從其中你認為最可能的路徑開始。
#從交流中驗證=經驗
多重資訊確認,等案主回饋,修正預測
直到找出正確方向
滾動式修正XD
。
實際經驗很重要
經驗後要反思,才能真正吸收
理論信念則是收納的容器(意思是也不能一直埋頭苦幹)
之後面對現場就有一套臨機應變的涵容模式
滾動式修正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多一份安心:#餐廳可加強空氣流通
指揮官陳時中昨日(7/6)在記者會上言明,若開放餐飲業內用,「會有些嚴格的要求」,並提到六點餐飲業者應該做到的事情:社交距離、隔板、不共用餐具、實聯制、量體溫、清潔消毒,無法做到就只能外帶;業者也可以開始準備了。
業者還可以準備第七件事:#加強餐廳的空氣流通。
大家都在等待指揮中心頒布正式決定,而若真放寬餐廳內用,不論業者或消費者此刻也都有疑慮。在合法的前提下,各人評估健康風險與營業狀況,說穿了,這其實是 #集體信心 的問題。在這段曖昧不明、疫苗施打持續推進的期間,餐飲業者還能做些什麼賦予多一份安心感?加強營業場所的通風與換氣,是老闆們可以考慮的。
這也是我瀏覽國外資訊時,發現台灣較少人討論的部分。通風(#ventilation)成為美國餐飲業去年下半年起的關鍵字,當時美國各州餐廳開開關關,一度能內用營業時,許多業者著手加強餐廳的通風與換氣設備。這和病毒傳播原理有關,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已說明,如果病毒存在於比飛沫更小的氣溶膠(直徑小於5微米)內,即便病毒量較小,但能懸浮在空氣中較長時間,也能傳播較遠(10公尺)。盡量減少懸浮在空氣中帶有病毒的飛沫或氣溶膠,就成為餐飲業者加強內用信心的另一個目標。
#換氣率是什麼?
餐廳通不通風,衡量的標準是 #換氣率— 室內空氣與室外新鮮空氣交換的頻率,亦即室內空氣完成循環更新的頻率,通常以每小時為單位計算(air changes per hour,簡稱為 #ACH)。換氣率(ACH)愈高,就愈能減少人們吸入病毒的風險。
目前還沒有任何官方規定的換氣率標準,因為科學家還沒研究出一個人暴露在多少病毒之中才會染疫。不過,根據美國財經網《Quarts》訪問賓州大學建築工程學教授Bill Bahnfleth所指出,室內空間最好至少有3 ACH,理想上是6 ACH— 亦即,一小時最好能完全換氣3次以上,能達到6次(或更多)更好。
如何得知一個空間的換氣率?
你必須知道這個房間含有多少空氣(長 X 寬 X 天花板高度),以及從室外流入的空氣量(每分鐘多少立方英尺)。有一個公式:
換氣率=每分鐘立方英尺 X 60 / 房間空氣含量
腦袋打結了嗎?交給專業的來吧—不妨聘雇工程師、工業衛生師或空調系統業者來做評估。
#如何減少感染風險?
既然空氣流不流通很重要,有二種方法可以降低感染風險:
1. 從室外引入新鮮空氣(增加換氣率)
2. 過濾室內空氣(移除飛沫或氣溶膠)
其實,不用想得太複雜:某些空間,可能 #打開窗戶與大門 就足夠了;戶外空間更是理想。你可以看到美國媒體從去年夏天起製作大量「最佳戶外用餐體驗」推薦榜;不過,前提是氣候宜人。當冬天逼近,抬出暖爐已不夠時,你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帳篷、雪屋矗立在人行道或露台上。台灣餐廳有什麼室外空間可以使用?酷暑已至,室外營業切實際嗎?應是大家想追問的。
如果打開窗戶大門不夠有效,室外營業不切實際,業者還可考慮 #加強過濾室內空氣。如果你有空氣調節系統(HVAC),可加裝高品質過濾器,《Quarts》就報導某美國連鎖速食企業希望藉此將換氣率調整到6 ACH以上,那已經是醫療機構的水準。
也可在中央空調加裝UV消毒燈,被吸入空調系統的髒空氣會被UV消毒,再與新鮮空氣一起被送回室內。
沒有中央空調的業者也不必沮喪,一般的 #空氣清淨機 就很堪用了。《Quarts》建議「最小過濾效率值」達MERV 13以上,而一般使用HEPA濾網的空氣清淨機,可過濾99.97%的PM0.3懸浮微粒,就已達MERV 17等級,其售價大概新台幣一萬元上下。
一個比較誇張的例子是紐約米其林三星餐廳Le Bernardin。去年九月底至十一月紐約市准許25%客容量的內用營業時,Le Berbardin安裝了「針尖雙極電離」(Needlepoint Bi-Polar Ionization)系統,是什麼外星文呢?意思是,被釋放進入空氣的電離子,會主動出擊吸附灰塵與病毒,並把它們消除,比起UV消毒燈被動等待髒空氣通過,此系統主動性更強,然其成效未被廣泛背書。
#對抗病毒的工具
和病毒對抗至今,我們都明白,謹慎和謙卑能讓我們不致潰敗。#沒有單一有效的防護措施,以上介紹美國餐飲業者針對空氣流通進行改善,給台灣的大家多一種方案,連同我們原本認知的拉開桌距、增加隔板、清潔消毒等等措施,都是餐廳對抗病毒的工具,希望能讓從業人員安心、消費者放心。
在疫苗施打普及前,疫情隨時可能變化,餐廳營業隨時必須調整— 維持高度彈性與應變能力,進行滾動式修正。而觀察英美五月後餐廳恢復內用後的狀況,即便內用營業額已回到將近2019年的水準,外帶外送也沒有大幅衰退,堪稱強勁。餐飲業還是得多元化收入來源,接下來勢必有一段內用與外帶外送、宅配並行的日子,考驗業者們的營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