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滴眼藥水技巧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滴眼藥水技巧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滴眼藥水技巧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滴眼藥水技巧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Elites insider 企業精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慢性拖拉症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激進型”拖拉症患者,另一種是“逃避型”拖拉症患者。拖拉症的成本高昂是很令人吃驚的!拖延會造成很多不良後果:內疚;小問題變成大問題;心理壓力;挫折忍耐力降低;要達到的主要目標受阻;出現自我傷害行為;經常焦慮和抑鬱。戰勝拖拉症當然是有技巧的。一個簡便而強大的技巧就是除掉...

滴眼藥水技巧 在 CUP 媒體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3 04:04:37

【每滴多到滿瀉的眼藥水】 眼藥水可以滋潤眼睛、消除紅筋,但滴眼藥水可能都需要技巧,不然怎會每次流出眼眶的比吸收到的多,落得一行「眼淚」,反而白白浪費許多眼藥水? . 滴眼藥水自然不用考牌,眼藥水之所以會流到臉頰,其實是因為眼睛盛載不了過多液體,才會有多餘的眼藥水溢出。眼睛的容量明明只有 10 微升,...

  • 滴眼藥水技巧 在 Elites insider 企業精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05 12:00:29
    有 121 人按讚

    『慢性拖拉症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激進型”拖拉症患者,另一種是“逃避型”拖拉症患者。拖拉症的成本高昂是很令人吃驚的!拖延會造成很多不良後果:內疚;小問題變成大問題;心理壓力;挫折忍耐力降低;要達到的主要目標受阻;出現自我傷害行為;經常焦慮和抑鬱。戰勝拖拉症當然是有技巧的。一個簡便而強大的技巧就是除掉環境中誘發我們衝動天性的信號……』

    拖延症:拖延的成本高昂,後果嚴重

    晚上10點多,高明特意從家裡又回到公司,他要把那個拖了半個月的設計圖紙趕出來。客戶已經催了幾次,他在QQ上發了一個抓狂的表情。沒過一分鐘,這哥們聊起剛結束的NBA半決賽來。他從家裡趕過來加班,居然先看了一場比賽。

    沒有誰會否認高明是個才華橫溢的設計師。“就是磨嘰!拖拉症重症患者!”如今的合夥人直言不諱地說,“不到最後時刻不會幹活,兩年裡活生生被他拖黃的項目就有三個。”明明事情擺在眼前,而且舉手就可完成,卻總是拖著不辦——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像高明一樣的拖拉症卻像流感一樣日益蔓延。

    這樣的生活工作狀況在職業相對自由的人群中尤其常見。當天該做的事情總要拖到明天、後天甚至下個星期,雖然心裡著急,可行為上卻總是拖拖拉拉的,進度很慢,不到最後時刻就積極不起來,直到實在拖不下去了才臨時抱佛腳。心理學家給了他們一個專有名詞——“慢性拖拉症患者”。做事拖拉其實是一種“心”病,或者說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拖拉症,就像是網絡時代的“感冒”一樣,雖不致命,卻無處不在。特別是在選擇和誘惑太多、碎片思維盛行的時代,拖拉症更是家常便飯。高曉鬆說:“每次打開跑步機決心鍛煉減肥,就覺得應該先彈會兒琴,打開琴又覺得光彈琴不寫歌浪費,於是打開電腦,然後上網亂看個把小時;腦子被攪亂了,無法寫作,便上樓吃飯,吃完飯腦袋缺血,必須睡一覺,臨睡前安慰自己,雖然吃完了睡覺就會長肉,但是睡醒了會去跑步機上鍛煉減肥……”

    網絡上自稱“拖拉症重病患者”的人越來越多,帶著些許苦惱,夾雜著些許時髦。拖拉症這個400多年前已經出現的詞語,如今在國內迅速擴散流行,讓拖延一族找到了組織,甚至還有人寫了首《拖拉症之歌》。然而,廣大拖拉症患者們嘴上嚷嚷著“我有病”,實際上並不把它當回事。大部分人其實不了解拖拉症究竟是什麼,成因為何,有得治沒得治,更不會為此上醫院掛號求診。

    慢性拖拉症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激進型”拖拉症患者,其特徵是自信能在壓力下工作,喜歡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以尋求刺激。另一種是“逃避型”拖拉症患者,這類人通常對自己缺乏自信,因害怕做不好事情而遲遲不肯動手。

    由於完成任務的時間跨度較長,有些人總是要熬到最後才動手,這其實是慢性拖拉症的典型表現。這種毛病乍看起來沒什麼了不起,似乎只要下定決心就能很快克服,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這種毛病遠比人們想像得複雜和普遍,而且克服起來難度很大。做事拖拉作為一種不好的習慣,一旦形成就會對當事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從小處說,使當事人不能按時完成工作和學習任務,有時把事情拖到實在不能再拖,即使趕在最後把任務完成,質量也根本無法保證;從大處說,會使當事人形成懶散消極的性格,工作效率和創造力也會大受影響。

    其實,“拖拉症”除了表現在工作上的“拖延”,還包括在一些生活中的事情,如早上鬧鐘響了之後,一定要它鬧到不響才起來;或者是已經到期要還賬的信用卡賬單,卻總要拖個幾天才去交;有些人一直想去考個在職研究生或跳槽,卻遲遲不見行動;甚至有時在家躺沙發裡看電視,可以坐上幾小時連廁所都懶得去……這些似乎很難克服的拖拉,大多又會混雜著內疚、焦躁、逃避等種種複雜情緒,令人沮喪。

    拖拉症的成本高昂是很令人吃驚的!有些人深受拖拉症困擾,並因沒能在最後期限把申請材料湊齊,錯過了一次美國留學深造的機會。前面說到的高明的設計公司因為拖延而黃的三個項目“不算前期費用,損失也在10萬元以上”。而在美國,相關的研究顯示,每年因為不能及時填寫報稅表便浪費了數億美元。哈佛經濟學家戴維·萊布森則證明,由於拖著沒有參加退休計劃,美國工人失去了大量本該領到的退休金。得青光眼的病人當中,有70%僅僅是因為沒按時滴眼藥水便面臨失明危險。

    拖延會造成很多不良後果:內疚;小問題變成大問題;心理壓力;挫折忍耐力降低;要達到的主要目標受阻;出現自我傷害行為;經常焦慮和抑鬱。

    如果一個人總是將事情推遲到將來,那他就是在逃避現實,懷疑自己,甚至是在欺騙自己。拖延時間的心理會使一個人在現實中變得懦弱,並不斷依靠幻想。他們總是不分事情的輕重,一律拖延,明日復明日,最終碌碌無為。

    像高明這類人若有針對性地採取積極措施,改善“慢性拖拉症”是完全可能的。

    戰勝拖拉症當然是有技巧的。一個簡便而強大的技巧就是除掉環境中誘發我們衝動天性的信號,皮爾斯·斯蒂爾在他的著作《拖延心理學2》中講到,“戰拖”技巧都是對付人的衝動性的,別指望意志力,根本就靠不住。

    如果是性格衝動的人,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一旦想到馬上去做,因為等衝動勁頭過了,就會有大量干擾信息湧進來,阻礙你的行動。如果是個慢性子,則可以把一項工作分為若干可付諸行動的小步驟。首先僅僅關注第一步直到把這步完成,然後再繼續下一步。這樣可以避免因自己顧慮過多而產生逃避,進而推遲行動的念頭。只要把它細化,一切就顯得簡單很多。

    當思維過於活躍,無法集中精神完成任務時,不要強迫自己堅持去做。這個時候可以先停下來,做一下放鬆,比如讓身體動動、扭扭腰等。待注意力逐漸回到事件上時,再集中精力完成任務。

    拖拉症的成本高昂是很令人吃驚的!拖延會造成很多不良後果

    要先把任務中最艱難、最重要的工作放在最開始完成,或者把不喜歡的事放在待辦事項的第一位,在強化成就感的同時也避免了因重要任務還未完成而帶來的心理焦慮。要學會將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極少數重要的事情上。

    在工作或學習時,應盡量避開可能分散注意力的事物,例如關掉QQ、MSN等聊天工具、關上門等。而當周圍人拖延或忙於各種非重要事情時,也要學會跳出來,告訴自己要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任務,避免一起陷入這種消極情緒,並嘗試將問題具體化,比如“如果去做,需要哪些東西”、“完成任務要分幾部分”、“準備花多長時間”等。

    人們在面臨一項新的工作時,會為它的繁重與困難而心情緊張,沈重不安,去除這種緊張、沈重、不安的辦法,只有立刻著手去做這件事。當開始工作之後,我們會很意外地發現,事實並不那麼困難,從而就有了信心。

    此外,要習慣做完事情後給自己獎賞,做完工作後聽一曲優美的音樂,品嘗喜歡的食物,或者看一場自己喜歡的電影,才會逐漸強化對困難的積極出擊,而不是消極拖延。

    #elitesinsider

    加入群組: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26540257666105/

  • 滴眼藥水技巧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7-13 20:01:59
    有 2,511 人按讚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感受是相對客觀的,想法卻是偏向主觀的。比如,「我覺得你不愛我了」是你自己的想法,而「你總是大半夜才回家,我很難過」是感受;「我覺得妳不在乎我」是想法,而「妳一天都不理我,我很孤單」是感受。

    聲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溝通工具,想辦法讓你的聲音抑揚頓挫、富有魅力,就能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你的熱情與自信。如果你不確定自己的聲音是否存在問題,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錄音,然後放給自己聽。

    取自《放棄的魚,就是你選擇熊掌的代價》

    ……………………………………………………………..

    各位朋友,晚安:

    家庭中,語言的表達相當重要,不管是語言本身的內容,或者是語言背後的情緒。

    可是,我跟很多家庭互動,常聽到有人喜歡在家裡發脾氣、罵人,這明顯讓家庭的氣氛沉重,沒有人好過,包括喜歡發脾氣、罵人的人本身。有不少朋友也會說,如果可以選擇,誰想要發脾氣?誰想要罵人?

    是的,這是可以選擇的!

    而且有很多方法,在版面上反覆討論幾年了。有朋友會說,如果大家都能按照他的期待,變成他想要的樣子,他怎麼會需要發脾氣、罵人呢?

    真可惜,沒有人可以完全按照我們的期待生活,連我們自己都做不到!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愛的語言。要有這種表達方式,最好是先能感受到內在的愛,但大部分人連自己都不愛,對自己有諸多要求,也有許多自責。沒有愛,能給出來的,又是什麼呢?

    喜歡發脾氣、罵人,常常是內在感受不到愛的狀態。「我是為你好」常常是口頭上用來合理化自己失控的說法,這麼說的當事人本身內在基本上不太好。

    非暴力溝通運用在職場,有一個特別重要的點,是要常問「要」什麼,要提出「具體」的請求。給出了目標,也要討論出合理的做法,最重要的是能好好聽對方的回饋。

    祝願您,情意相通,和諧相處!

    ……………………………………………………………..

    【文/ 路騁】

    |非暴力溝通|只知道批評指責,怎麼溝通?

    ▍暴力溝通是什麼?

    有一類溝通方式被稱作「暴力溝通」。其實,暴力溝通說的不是肢體動作上的暴力,而是「語言暴力」。

    比如,丈夫對妻子說:「就妳事多,妳到底能不能快一點啊!」妻子對丈夫說:「喝,喝,就知道喝,喝死你算了!」老師對學生說:「笨死了,學問沒長,飯倒不少吃!」老闆對員工說:「你除了遲到還會幹什麼?要不要我送你一個鬧鐘?」

    是否聽著很耳熟?你有沒有覺得被人指責、嘲諷,比被人打一頓還難受?有句老話說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如果把暴力溝通分類,大概有這麼幾種。

    一,道德評判。如果他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他就是不道德的。比如,別人比我更關注細節,他一定有「強迫症」;別人沒有我注重細節,他就是「馬虎大王」。還有一種形式上的道德評判,也是我最反感的—貼標籤。比如,「直男癌」、「拜金女」、「渣男」、「剩女」。這都是拿自己的道德標準去評判別人。喜歡這麼做的人,往往不懂得換位思考, 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個性。

    二,做比較。「你看隔壁家的孩子,學習多用功啊」、「你看你們公司小王,多上進啊」比較本身就是對溝通對象的一種貶低。

    三,強人所難。比如父母會嚇唬孩子:「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妻子會威脅丈夫:「你不把薪資單給我,咱們就離婚!」

    ▍非暴力溝通

    這種動不動就「撂狠話」的溝通方式,真的達到目的了嗎? 事實上,這麼說話,聽的人要嘛反抗,要嘛就傷心透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你除了讓自己痛快,根本得不到其它任何好處。溝通在很多時候是為了解決問題,而非暴力溝通也能做到。

    運用非暴力溝通,有以下3 個關鍵步驟,我給你分別拆解一下。

    第一,提出陳述,不做評論。

    我們往往會直接評論別人的行為表現。比如,「你怎麼那麼倔」、「你完全沒有時間觀念」、「你花錢毫無節制」。但是這種評論很容易帶上自己的情緒和評判標準,會讓對方覺得我是在批評他。這容易讓對方產生逆反心理:「你說我倔,那我就倔給你看!」

    所以,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步驟就是觀察,認真觀察正在發生的客觀事實,然後就事論事,只陳述事實,不發表評論。比如,不要說「你這個人就知道發脾氣」,相反,你可以說「你今天發了兩次脾氣」。再比如,「你這週上班遲到了三次」、「你這個月買包花了三萬多元了」,這都是比較具體的觀察和陳述。

    第二,表達感受,不加想法。

    說到感覺,一定得注意區分感受和想法。我對此有個小技巧,感受是相對客觀的,想法卻是偏向主觀的。比如,「我覺得你不愛我了」是你自己的想法,而「你總是大半夜才回家,我很難過」是感受;「我覺得妳不在乎我」是想法,而「妳一天都不理我,我很孤單」是感受。

    只有區分了感受和想法,你才不會把莫須有的事強加在別人身上。也許,丈夫半夜回家確實是因為加班;女朋友不回微信確實是怕影響你準備第二天的考試。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表達想法,上來就是一頓批評,再聽對方解釋,那對方很可能也就沒心情向你解釋了。

    第三,明確需求,不要含糊。

    如果你想要求對方為你做一件事,該怎麼說呢?還是上面的例子,妻子抱怨丈夫回家太晚,怒氣沖沖地對他吼道:「你除了工作就是工作,能不能少花一些時間在工作上!」結果,丈夫報了個高爾夫球班,這回倒真是少花時間在工作上了,但是回家更晚了,問題還是沒解決。其實,妻子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比如「我希望你每週至少有兩個晚上在家吃飯」,或者「你是否可以每週至少抽出三天輔導孩子功課」。也就是用具體的描述來提要求,而不是只說抽象的話。

    ◎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是用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的態度來完成對話的方式。用該理論的提出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Marshall B. Rosenberg)的話來說,就是「情意相通,和諧相處」。

    ◎一句話理解非暴力溝通: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

    |非語言溝通|只關注語言本身,怎麼溝通?

    ▍溝通方式的重要性

    你是否有過這種經歷:剛跟別人吵完架,你仔細復盤說過的每一個詞,覺得都沒有問題,你占了所有的道理,你把對方說得啞口無言。

    他怎麼就不承認錯誤呢?他怎麼還生氣了呢?我年輕時經常有這樣的困惑,感覺跟人溝通特別費勁,我說得那麼清楚,這人怎麼就聽不懂呢?等到30 多歲,我才漸漸明白一個道理:溝通時,你說了什麼不重要,怎麼說的才重要。

    ▍非語言溝通是什麼?

    如果把溝通分解成3 個部分,即語言內容、眼神手勢、語速語調,你覺得哪個部分最重要?

    美國傳播學家亞伯特.麥拉賓(Albert Mehrabian)曾提出一個公式:

    訊息傳遞= 55%視覺+ 38%聲音+ 7%語義

    意思就是說,溝通這件事,只有7% 是關於語言內容的,也就是你說了什麼,剩下的93% 都是關於怎麼說的,也就是「非語言溝通」的部分。這個公式也被稱作「麥拉賓法則」(Rule of Mehrabian),你說話時的手勢、眼神接觸、身體姿態作為重要的視覺元素,發揮了55% 的作用;你的嗓門大小、語調高低、語速快慢作為重要的聲音元素, 發揮了38% 的作用。

    想要做好非語言溝通其實很有難度。因為非語言的部分不像語言的組織、表達那麼容易訓練。我們常常會習慣性地用錯語調,控制不住動作和表情,讓人感覺不舒服,甚至已經被人誤會,自己都還沒意識到。非語言溝通的技巧有很多,我們在這裡只談最重要的3 點。

    第一,眼神:心靈的小窗戶。

    眼神往往能表達一種很強烈的情感。當年我在美國讀MBA 的時候,有一門溝通管理課,專門訓練眼神。為了讓眼睛看起來更明亮、更自信,老師甚至建議大家在演講之前滴幾滴眼藥水。美國人認真起來,有時候也是真可愛。當時,我學到的第一個詞是「Eye Contact」,意思就是目光接觸、眼神交匯。做現場演講時,我總是滿場轉,而不是坐在講台上乾巴巴地講,主要就是為了找眼神。誰「瞅」我,我「瞅」誰,不「瞅」我的,我就走到他身邊,使勁「瞅」他,直到他「瞅」我了為止。瞅著瞅著,他們就不「瞅」手機了,而是開始認真聽我講了。

    那眼神接觸怎麼練?很簡單,從熟人開始,再到陌生人,不躲避眼神,刻意練習直視,不張嘴,就用眼神溝通。慢慢地,你就會發現,你的眼睛會說話了。

    第二,聲音:情感的小象徵。

    有一次,一位義大利知名影星參加一場宴會,有人請他即興表演一段悲劇,於是,他用義大利語唸了一大段「台詞」。儘管聽不懂,但是他那動情的聲音淒涼悲愴,來賓們聽了都止不住地黯然神傷,還有人現場就哭了。不過,一位義大利人卻忍不住笑了。原來這個人唸的根本不是什麼台詞,而是宴會上的菜單。

    所以說,聲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溝通工具,想辦法讓你的聲音抑揚頓挫、富有魅力,就能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你的熱情與自信。如果你不確定自己的聲音是否存在問題,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錄音,然後放給自己聽。

    第三,動作:內心的小表達。

    幾百年前,達文西就說過:「精神應該透過姿勢和四肢的運動來表現。」確實,在溝通中,人的肢體動作也能體現很多種意思。比如簡單的坐姿,略微前傾,傾向對方,這表示謙虛、有興趣;如果是躺在老闆椅上,兩腿蹺在桌上,那肯定是在表示傲慢。手指敲桌子、抖腿,都是焦慮不安的表現。如果你想結束談話了,你就少點頭,多看幾次手錶,這樣不用說話,對方也能明白。

    ◎非語言溝通
    非語言溝通就是指溝透過程中利用身體動作、體態、語氣、語
    調、語速,甚至穿著、空間距離等,傳遞和交流訊息。

    ◎一句話理解非語言溝通:
    說了什麼不重要,怎麼說的才重要。

    .

    以上文字取自
    放棄的魚,就是你選擇熊掌的代價:用得上的商學課,全球超過81萬人訂閱,100則超實用商戰策略:用得上的商学课
    聯經→https://linkingunitas.com/L1493831
    博客來→ https://linkingunitas.com/B1493831
    誠品→ https://linkingunitas.com/E1493831
    金石堂→ https://linkingunitas.com/K1493831
     
    聯經出版

    .

    已額滿_7/14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我們與和解的距離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368801245302/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滴眼藥水技巧 在 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6-08 08:00:00
    有 25 人按讚

    香港防盲協會調查發現, 逾 9 成青光眼患者使用眼藥水的程序和技巧皆不正確,包括 96% 人用眼藥水後未有閉眼一分鐘、49%人沒有拭去眼外的多餘藥水,以及44%人滴多於兩滴眼藥水。

    香港防盲協會公眾教育聯席主席何俊浩醫生表示,不正確使用眼藥水會降低藥水藥效,或病情惡化。同時,研究亦發現,眼藥水有不少副作用,若過量使用,可致心跳減慢和引發哮喘。

    全文:http://bit.ly/2WAjy3i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