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櫃上的書】#和菓子的杏
⠀
「一定要好好學習和菓子的相關知識,因為我們和《源氏物語》中的人物吃相同的和菓子,不是感覺很威嗎?」
⠀
因為小說創作需要,讀了大量日本和菓子的書籍,而除了和菓子製程方式外,我也需要和菓子店鋪販售的實況,於是拿下了這本《和菓子的杏》,想不到它的故事場景竟然是在百貨公司!...
【書櫃上的書】#和菓子的杏
⠀
「一定要好好學習和菓子的相關知識,因為我們和《源氏物語》中的人物吃相同的和菓子,不是感覺很威嗎?」
⠀
因為小說創作需要,讀了大量日本和菓子的書籍,而除了和菓子製程方式外,我也需要和菓子店鋪販售的實況,於是拿下了這本《和菓子的杏》,想不到它的故事場景竟然是在百貨公司!
⠀
《和菓子的杏》,由日本作家坂木司於2010年創作出版,屬於文字好讀、語調溫暖、對白口語化的大眾小說,譯者為經驗豐富的王蘊潔。
⠀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十八歲、喜歡吃東西、如棉花糖女孩般的杏,應徵成為百貨公司美食街裡和菓子店鋪的職員。說起來,故事沒有什麼大幅的劇情演進,比較接近以杏的眼睛,紀錄了與和菓子相關的人、事、物。
⠀
和菓子是一門深遠學問,無論是從歷史、季節、命名來看,都饒富意涵。以糰子和餅作為起源外,日本派出遣唐使前往中國後帶回的「唐菓子」,更是為和菓子的發展帶來極大影響。它的總類繁多,從銅鑼燒、大福到如藝術品一般的練切菓子,都可稱作和菓子,而店舖會依照季節推出對應產品,如:春天的櫻餅、夏天的水羊羹、秋天的栗子饅頭、冬天的鶯餅,十分講究。
⠀
坂木司認為,和菓子的專業知識充滿文字遊戲和象徵隱喻,於是《和菓子的杏》便是以和菓子的歷史性、季節性、象徵性,發展出各種趣味的小小推理-根據顧客購買的產品,推測背後故事。除了和菓子外,也能從書裡一窺百貨公司的工作型態。
⠀
若作為小說來看,有些和菓子知識與故事融合得僵硬,對話淺白,情節鬆散,但若想了解和菓子,《和菓子的杏》的確能輕鬆地讓你擁有一定認識,倒也是不錯選擇。
⠀
🤔大家有推薦的和菓子相關書籍嗎?(不限類型)
⠀
⠀
👇送你去我的書櫃:
No.57 ∣《和菓子的杏》教你日本傳統點心的奧秘。
⠀ http://bit.ly/2Wvcnqx
⠀
⠀
#和菓子的杏 #坂木司 春天出版 #王蘊潔
#日本 #和菓子 #文化 #甜點
#閱讀 #書籍 #文學 #小說 #大眾小說
#和菓子のアン #Japan
#reading #book #literature #novel
⠀
#書櫃上的書
#星期三限定(偶爾是星期四)
#一個星期只推薦一本書
源氏物語在講什麼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從三國演義到江戶女鬼與怪談—《三國演義》東傳日本後的演變
中秋過後的星期日,氣淑風和。經朋友介紹及報名,前往參加居合道場千月堂舉辦的陋室講堂的日本文化活動,了解三國演義在江戶時代日本的演變與發展。
道場位於葵芳地鐵站附近的工廠大廈,門口掛上醒目的牌子,書架上陳列茶道、劍道、日本武術等相關書籍,幾個有點歷史的桐木盒放着茶具與德利。
茶、酒、劍都兼顧到,頓時刮目相看矣。
演講嘉賓姓李,博士論文跟隨中大日本研究吳偉明博士研究三國演義東傳日本的演變。吳教授的《和魂漢神》新鮮滾熱辣,一拳書館的分享會獲益良多轉頭又可拜讀李博士的研究,巧合巧合!
在參加講座前我以為我會讀到關羽在地化成為祭典角色,又或者用潮流文化角度講光榮、真三國無雙,等等。豈料講座內容別開生面,用江戶時代的繪圖插畫以及妖怪角度分析三國演義作品的演變。
日本最初翻譯羅貫中《三國演義》的人是京都僧侶湖南文山,書名名為《通俗三国志》,翻譯年份大約是元祿2年(1689年)。我在コトバンク查閱資料,看見評價是「忠實翻譯」。
李博士比較中文版本與日文版本,卻發現當中加入大量「怪しき」「不思議」等等詞語。經過他的研究,不排除譯者收到江戶時代鬼怪作品的影響,把報夢、各種徵兆都跟鬼神妖怪拉上關係。
至於另一本以圖片講故事的葛飾戴斗的《絵本通俗三国志》就更加不得了,要是讓當時中國的士大夫們看到,不知道會不會嚇得昏倒:酷刑的畫面畫得恐怖、還有關羽化身沒有腳的幽靈飄飄飄⋯
話題一轉,原來李博士對日本的幽靈、妖怪、怨靈等等都有濃厚興趣,從三國演義跳到円山応挙的典型江戶女鬼、鳥山石燕的百鬼夜行。
日本的女鬼基本上都是沒有腳的。關羽去到日本成為畫中人物後,他的鬼魂也沒有腳—Well,這是什麼開心大發現!?
話題轉來轉去,竟然跳到了福岡的太宰府。菅原道真惡靈曾經作祟,如果不是有京都北野天滿宮以及福岡的太宰府,安撫憤怒的鬼魂,他怎會成為保有莘莘學子考入東大京大的學問之神?為什麼日本幾百年來都大權旁落、將軍掌權,等到明治天皇才重新掌權?因為被流放到烏冬王國—讃岐的崇德天皇,要等到1860年代才好好地在白峰神社得到祭祀!
我們可以大膽假設:日本的女人死了好可憐,無論妳是遇到渣男的阿岩又或是打破碟子的阿菊,你就只能永遠當一隻淒厲的女鬼;但如果你是男人,無論你死得多麼冤枉痛苦恐怖,只要得到後人的祭祀就可以成為神明,得到尊敬,保佑萬民。菅原道真如是,關羽自然也一樣。
幕末年間英雄豪傑,吉田松陰也好近藤勇也好,閱讀《三國演義》看的是忠義精神,原來早在他們出生前200年,三國演義在民間的流傳版本竟然如此。
且慢,桃園結義之後集體去「找姑娘」的春宮版《三國演義》江戶版本還未講到呢?看來這些18禁題目,要讓有興趣的朋友們自行發掘了。
圖1的靚女女鬼:上村松園『焔』大正7年(1918)絹本着色
因為怨念導至生靈出竅的女性。若然要數日本文學上最著名的生靈出竅,《源氏物語》六条御息所認第二相信沒有人膽敢認第一。
不要以為靈魂出竅沒有殺傷力,光源氏正妻葵の上算是她殺害的(留言位置貼田中麗奈扮演的六条御息所)。
——————
最後感謝 千月堂(日本居合道 Iaido、拔刀術 Battoujutsu、日本刀 Katana) 提供場地舉辦有趣的文化活動,李博士的分享內容豐富、題材創意十足,獲益良多。
源氏物語在講什麼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年輕時去京都是幸運的,京都會一直跟著你。
每個喜愛京都的人,可能理由都不同,不過能挖掘到自己的內在,並且和京都產生連結,我想正是可以不斷回京都,不斷深入京都的方式,訪談也進行了那麼多人了,我喜歡看著每個京都迷切入京都的方式,還有和京都產生故事的方式,都是那麼不同,也都很迷人。
這次的訪談對象以斯帖,在看她的訪談文字稿時,會想起了不少自己喜愛京都的面向,她喜愛日本寺院、庭園、歷史和古老文化,即使回京都也很多次了,總是還是喜歡逛寺院(這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興趣),她喜歡重覆拜訪同樣的寺院(我也一樣),即使不諳日文,但因為有溫柔與溫暖的心,一樣可以和許多京都人產生交流與情感上的連結,這點也很令人感動。
有一個專門在介紹京都傳統藝術與文化的專頁-厭世京都(如果你喜歡京都傳統藝術,大推),有一次,在介紹伊藤若沖,我看到版主和以斯帖聊起了若沖和等伯等京都大畫家的故事和心之所嚮,這些都是對一般喜愛京都的人來說,可能較冷門或不熟悉的領域,看到兩人在版上的交流,總覺得有著一種眾裡尋他千百度的知音感。
以斯帖訪談文字裡提到的許多寺院、老鋪、咖啡館等,甚至與京都有關的書,很多都是我的心頭好,也是百去不膩的地方,所以讀來特有感覺,至於對於裡京都的博大精深,更是我們一生都探求不完的地方,接下來就請大家好好欣賞以斯帖與京都相遇的詩意溫潤故事吧!
1.請您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是學甚麼的?做過甚麼事情或工作呢?現在的狀態是?
我是以斯帖,喜歡畫圖,高中參加過卡漫社,大學時期讀的是法文,擅長的科目大都跟文學有關,是個徹頭徹尾的文科人,讀碩士時雖然研究所本身的研究方向多偏政治經濟,但我卻私心地以研究文化遺產觀光為論文題目,出社會後決定追從興趣進修了設計相關的課程,目前是平面設計師,努力朝網頁設計師邁進。
2.談談你和京都的緣分是何時開始的?第一次京都是甚麼時候呢?
從以前就喜歡待在古老、有歷史感的地方,廟宇、教堂或清真寺建築裡有種令人平靜的氛圍,雖然我不是特別哪一宗教的信徒,但我想無論是哪個宗教的神明都沒有規定「異教徒」不能感受宗教建築的美好,所以比起東京,最先讓我對日本感到興趣的是京都。
國三時第一次讀了夢枕貘的《陰陽師》後便對京都有著魔幻般的憧憬,其中充滿妖鬼的優雅古都和神秘莫測的晴明,在枯燥痛苦的求學生活裡為我點亮些許微光,平安京在我心中,就像書中說的一樣,像一道咒語,不斷召喚著我。
升高中的暑假和家人終於第一次踏上京都,從京都車站走出來的瞬間立即被其充滿現代感的外觀嚇到,不但不覺得醜,反而感到相當有趣,我印象非常深刻,那時候應該是正在舉辦紀念新選組的活動,車站外貼了好大張的淺蔥色底的宣傳海報,讓高中時期身為卡漫社社員的我相當興奮。
3.總共回去了幾次京都?或是曾經長住京都多久?
目前至今去了11次(老實說是11還是12自己有點模糊)
4.不斷回京都的原因是甚麼?或是選擇住在京都(或在京都念書、打工)的原因是甚麼?
每次去京都都會在心裡想說「嗯,來那麼多次,下次一定要去其他地方了!」
但每一次計劃旅行時又會「不小心」看到跟京都有關的新消息,新開的咖啡店、甜點店,哪家老舖又重新轉型設計了新的產品等,或許其實是心中根本還覺得不夠吧,那些造訪過的、沒造訪過的店家,那些還未去參拜過的寺院,每一次總是會有還看不盡的遺憾,所以每一次又不斷「回家」。
我自己非常喜歡參考各個寺廟的季節限定參拜行程,習慣先去觀光案內所看有什麼特展,每一間寺廟都有寶物,展出的時間也都錯開,每一個季節都有東西可看,這也是讓我非常期待去京都的原因。
5.你不斷回京都或住在京都,多年來,對京都的感受是否有改變?
不是說「年輕時去巴黎是幸運的,巴黎會一直跟著你」嗎?我想對京都來說也是一樣的。
第一次去的時候,有種和偶像見面的迷妹心理,什麼東西和體驗都很珍貴,什麼嘗試都是第一次,我還記得連去餐廳吃飯時,把覺得設計得很漂亮的紙杯墊,小心翼翼的收進包包帶走,還有像去文之助茶屋吃蕨餅時拿到的火柴盒,到現在都還留著,這些細小瑣碎的事物彷彿連結我和京都的記憶,當然也包含與我前往旅行的家人的記憶。我到現在(前年)去京都時也依然不忘去觀光案內所收集好看的平面文宣,我想應該也有人跟我一樣,房間有一個地方都要拿來收藏那些紙張,也捨不得丟。
這幾年下來,或許是自己也慢慢成熟,開始自己有能力可以花錢出國,京都對學生時代的我來說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地方,旅遊資訊和消息更加流通,讓我感到自己似乎逐漸能和這座城市平起平坐了。讀文化人類學時,恰巧讀到了有關「部落民」的事情,我感到相當震撼,雖然我明白日本是個至今階級相當依舊嚴明的國家,雖然嘴上沒說,但部落民就像他們心中的潛意識歧視,範圍不只是京都,是整個關西地區都是如此。我後來也特別留意了部落民的居住地,去現場一探究竟,大概就在出町柳車站附近往北的區塊,確實,和熱鬧繁華的市區相比,和賀茂川旁的高級別墅住宅區相比,那裡特別顯得破落且安靜。
後來在百萬遍手作市集前,我遇過兩次反對核武的團體在抗議連署,那時候台灣恰巧也經歷完太陽花學運,就和家人跑去連署了(笑)還得到兩隻可以動的紙鶴小禮物,成員都是老太太,很親切地示範給我看紙鶴要怎麼動。
或許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黑暗面吧,不想讓外人知道的地方,京都也是慢慢在我心中從高不可攀的夢幻都市逐漸走下天際,當然,我也因此更能用客觀的眼光看待京都。
6.談論一個你在京都難忘的經驗?或是你和京都的故事?
有一年冬天去京都,沒遇到雪反而下起冷雨,我和媽媽去參拜真如堂,適逢淡季果然只有我們跟三兩外國人觀光客,真如堂的工作人員發現我們原來不是日本人,一位老先生立刻拿著英文解說走出來,一間間帶我們介紹。真如堂其實不大,參觀完本堂後去了其他間和室欣賞障壁畫,那麼冷的天氣裡,我們兩人包成粽子,老先生身上應該只穿了襯衫和毛衣,他講解認真,雖然英語算不上非常流利,但加上肢體語言和我對日文的一知半解,還算溝通愉快,講解到後來看到老先生的鼻涕都快流出來了,覺得有點不捨。
其中,他講解一面障壁畫,一朵蓮花盛開,凋謝,枯萎,最後蓮花的種子遺落下來,而一旁不理解生死循環的白鶴則露出疑惑的神情,像是在說著「為什麼?為什麼?」,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天氣寒冷加上沒其他觀光客,總覺得特別能體悟畫中的情感。
老先生講解完後親切地和我們道別,走進員工室拿起日清泡麵準備用餐,後來我二訪真如堂便沒有再看過他,希望他至今依然身體健康。
7.在京都,你有認識到甚麼樣的人或事情,對你來說,很深刻或是意義重大的呢?
這件事應該要說從之前一次,京都遭遇很嚴重的颱風摧殘說起,有定期關心京都的人應該都知道嵐山淹大水以及平野神社倒塌的悲傷消息,那時候看到新聞覺得「哇,好嚴重喔我的天啊」,忽然想起我非常喜歡的一間寺廟就在嵐山的山上,聽說連化野念佛寺都休息一天整理寺境,我突然非常擔心那間寺廟的情況。不會日文的我意外地找到寺廟的官網(而且還有英文版),於是我寫了一封英文信過去詢問狀況,不到一小時我便收到寺廟人員(後來才知道原來是現任住持的父親)的回信,更令人感到驚喜的是他以流利的英文回覆,並表明十分感謝我的關心,他們只有境內倒了幾棵松樹,其餘建築和最著名的羅漢像們均無大礙。
去年疫情剛開始時,日本有一陣子鬧口罩荒,我後來透過社群媒體聯繫上他們,得知他們沒有太多口罩可以使用,附近藥妝店也完全缺貨,雖然很想寄口罩,但台灣那時也禁止寄口罩到國外,所以我後來把手工布口罩寄過去,並隨信附上可以放不織布在裡面等說明,過了一陣子後便收到他們的道謝訊息,他們也在社群媒體上發出那三個口罩的感謝文(我自己是有點尷尬啦)。我想明年或後年,再次能造訪京都的時候,應該可以去跟他們真人相認一下了吧(笑)
8.你最喜愛京都甚麼季節?你最難忘的京都旅行(生活)經驗是?
我自己喜歡冬天,老實說就是因為人比較少啦(掩面)加上還有冬季限定的甜點!
有一次關於雪的印象非常深刻,那是在曼殊院外面的弁天茶屋用餐,冬天客人很少,店裡面只有我跟家人,暖爐的熱氣和燃香的香味讓整個空間非常舒適,環境相當清幽,廚房內細小的聲音彷彿遙遠,我們坐在可以看到外面小庭園的窗邊,天氣晴朗,餐廳外通往曼殊院路上蒼茫灰濛的樹群被陽光刷上一層亮白,標準的冬日景象。老闆將我們的餐點送上後,此時外面突然下起雪來,第一次清楚地在陽光中看見雪花,真是如櫻花花瓣,一片片交疊著落下,身在室內的我們像是觀看著無聲電影,鏡頭跟隨輕如棉絮的飛雪於空中漫舞,只見雪花一下往右傾斜,一下往左飄移,順著某種節奏,慢慢停歇於石頭或青苔上,第一次發現原來雪的美,並非只有高山雪原那種遼闊,也有細緻優雅的時刻。
順帶一提,弁天茶屋是主推蔬食的素食餐廳,雖然我是個無肉不歡的人,但他們的料理卻非常好吃,推薦給之後有興趣造訪的人。
9.你最喜歡或推薦用甚麼方式認識京都?為什麼?
我自己喜歡走美食+咖啡+寺廟(無限輪迴)的行程,美食跟咖啡應該不用多說,日本食物鮮少會讓人失望(當然是偶有踩雷),如果能對日本文學、古蹟、日本傳統美術或佛教藝術有更多了解並有興趣欣賞,我想應該會對這個城市更加著迷。
例如說,在嵐山和宇治都有源氏物語的重要場景,可以或多或少感受並想像一下當時的風情,或著是在參觀寺廟時因為某一尊佛像雕刻令你感動,或著是因為看了動畫來到桝形商店街,探訪最接地氣的在地店家,看到江戶時代保存至今的和服等,我覺得一定會對京都更加喜愛。
同樣,這裡貼文只刊出一半,有興趣的朋友請點閱網站文章詳閱全圖文,京都迷訪談計畫已經完成九篇,歡迎大家也回頭回味這些與京都產生連結的迷人故事。
源氏物語在講什麼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狩野派春櫻】🌸
暖風絲絲,寒意褪去,櫻花樹早已收到訊息,纖粉新白急著綴滿枝頭,除了爭相感染春天氣息的人們,就數鳥兒最開心了。牠們時而飛翔時而跳躍,上上下下啁啾唱和,就是讓你無法忽視牠們的存在。
《緋連雀櫻竹圖》(Waxwings, Cherry Blossoms, and Bamboo)描繪江戶時期的京都晚春時分,花鳥爭鳴的美景。畫面裡有三隻朱連雀和一棵櫻花樹,一旁竄出幾株綠竹,若以櫻花樹幹糾結遒勁的情況看來,應該也是位歷經風霜看盡人間事的櫻花界大老了。
朱連雀們捱著櫻花樹分據位置,各有姿態。上方那隻氣定神閒地棲身樹枝,中間那隻正飛離枝頭,樹下那隻則站在石頭上,留意著溪流裡任何可疑的大餐出現。
朱連雀因為羽翼尾端會呈現朱紅色而得名,又名小太平鳥。畫家以細膩的筆觸捕捉了雀鳥羽色豐美靈動可愛的模樣。由於朱連雀在交配後會彼此娑磨表達愛意,因此成為婚姻和睦與家庭繁榮的象徵,可能也是這幅畫的一種隱喻。
------------------
再看櫻花樹。無論是舒展花瓣、輕颺葉片或是蒼勁枝幹,細描淡墨之間,機敏動人翩然呈現。
這幅相當傑出的花鳥作品來自江戶時期「狩野派」(Kanō)罕見的女畫家-清原雪信(Kiyohara Yukinobu,1643-1682)。日本現代女性藝術家依舊不算多數,何況是風氣更加封閉的400年前。
更加難得的是,在那個極度男尊女卑、男外女內的年代,加上狩野派本身〝排女〞傳統的局面下,清原雪信的藝術成就廣獲認可,從她得以在作品落款題名就知道,藏家都很樂意收藏她的作品。
因此清原雪信絕對是少數中的少數,得以接受貴族、武士、富商和寺廟委託作畫,獲取酬勞的女性職業畫家。
------------------
基於傳統觀念,當時女子即使具備藝術天分,結婚時嫁妝或許也會包含一套畫具,然而繪畫才能頂多只能用來作為對內展現美德的方式之一,而動筆作畫也僅侷限於自家大宅之內。作品如同貞操,可不能入了外人的眼,更何況是流落到市面上銷售。
然而清原雪信憑什麼突破窠臼,發展天賦開創藝術事業?
有部分真要多虧她出身京都藝術家庭,還有個相當叛逆的畫家老爹-久隅守景(Kusumi Morikage,c. 1620-1690)。
------------------
清原雪信的父親-久隅大叔也是受教於狩野派,還娶了恩師,亦為狩野派大師的狩野探幽(Kanō Tan'yū ,1602- 1674)家姪女為妻,生下清原雪信這個藝術天分驚人的女兒,是狩野探幽最得意的門徒之一。
但是久隅大叔卻非常沒在怕,他跳脫狩野派自室町幕府時代以來為宮廷和權貴服務的模式,在作品中流露對農民與貧民的關懷。為此,久隅大叔還跟狩野大師翻臉,於是他老人家一氣之下回到家鄉加賀,轉任前田家族的官方畫家。
有這樣思想特立的老爹,教養女兒的方式自然不凡,何況又是自小便流露才華的孩子。
久隅老爹的繪畫技藝相當出色,從清原雪信還是小女孩的時候開始,便手把手地教導她作畫技巧,陪伴她練習,剛好彌補那時女子無法外出接受教育的限制。然而不僅如此,得到父親和狩野大師的指點之餘,久隅老爹後來甚至讓清原雪信跟隨其他畫家學習。能做到如此,要有多大的膽識和遠見!
------------------
未曾辜負老爹勇於反抗傳統的決心,清原雪信努力學習琢磨技巧,接受花鳥、風景、人物畫等不同主題的訓練。無論是小型捲軸或是大型屏風,她都能運用細緻嚴實的手法,優雅從容的風格,以女性特有的柔美特質,既遵循狩野派之風,又從中開創自我格調,完美結合水墨、金箔與色彩,傳達細膩人物與四季風貌。
如此傑出,當然有能耐成為江戶少見,廣受稱譽的女性職業畫家。
清原雪幸一生都待在京都,影響日本文化至為深遠的《源氏物語》也成為她重要的取材來源,她的起居出入正好都是《源氏物語》的背景所在地。
由於狩獵派講究血緣關係,清原雪幸後來嫁給狩野探幽另一名學生Kiyohara Hirano Morikiyo。丈夫也是位畫家,應該能夠理解妻子對事業的追求並欣賞她的天賦。可惜清原雪幸年僅39歲即早早離世。
------------------
其實就連清原雪幸的祖母也是嫁給狩野探幽的學生,足見狩野派多麼重視家族紐帶。
這或許也是狩野派能從15世紀室町幕府中期開始,歷經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等朝,直到19世紀江戶末期約400年,無論幕府勢力如何更迭,始終屹立不搖,獨攬幕府畫師一職,領導正統,成為日本史上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畫派的原因之一吧。
結合日式裝飾趣味,強調金箔輝映,走出傳統中國水墨畫風,狩野派單憑家族淵源能夠產出如此大量的藝術能人,還真是史上與世上少見。儘管狩野家族成員後來可包含血親、姻親與收養等其他關係。
------------------
有時候,無需濃色艷彩,更顯淡逸出塵,清原雪幸的《緋連雀櫻竹圖》即為如此。
當初要是不分性別,受教機會均等,狩野派會不會開創更精采的藝術成就?😎
#京都的春天多美🌸🌸🌸
#狩野派女畫家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