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減少不平等心得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減少不平等心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減少不平等心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減少不平等心得產品中有2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811的網紅交通大學校友會 NCTU Alumni Association,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孩童教育的大手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印度國際志工團 Jullay 疫情期間服務不間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印度國際志工團Jullay近日以線上對談形式分享團隊成立過程及出團服務心得,並說明今年度目標及資助計畫推廣,期許讓更多人了解並認同服務理念,一同成為印度孩童的教育大手。 2011年人文社會學系潘美玲...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記得打開CC字幕 #托嬰 #保母真難找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

減少不平等心得 在 柴犬_雷夢ʕ •ᴥ•ʔ♡ 小耳朵LEMON?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18 20:35:19

(已截止!) #後退雷夢使用心得 #抽獎 認識雷夢媽的人都知道(到底誰知道啦哈哈哈哈 雷夢媽很懶 能躺不會坐 能坐就不想站(?) 加上雷夢刷牙的時候很愛吃牙膏又很愛咬牙刷🪥 有時候根本把牙刷當潔牙骨在啃 很難讓我好好的認真幫他刷乾淨 所以平常1個禮拜只會幫雷夢刷2次牙⋯⋯(不良示範勿模仿 好里加在...

減少不平等心得 在 曾心怡臨床心理師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9-21 12:45:42

#心理師想說的媽媽愛自己 這些年在不同的場合遇到很多不一樣的母親。 特殊兒的媽媽, 和孩子得在天家再見的媽媽, 感受到被原生家庭與婆家夾擊的媽媽 孩子經歷了創傷的媽媽, 長年偽單親不知終點的媽媽⋯ 每一位母親會遇到的問題, 有時在這些媽媽們身上困擾好像都放大了數十倍, 可能是問題太過錯綜複雜, ...

減少不平等心得 在 羽晴♡來自香港的小姐姐??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24 00:53:33

前排HOME OFFICE成日都係屋企邊食邊工作,真心增磅了不少。夏日炎炎,見到自己太多脂肪都不禁受不了。不過想瘦身都要瘦得健康。最近黃小姐試左呢隻LMS Daytime & Bedtime 🍋 🍊水果瘦身飲品 同 LMS瘦身gel 。  LMS水果瘦身飲品,Daytime 7包 + Bedt...

  • 減少不平等心得 在 交通大學校友會 NCTU Alumni Associatio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16 14:27:40
    有 29 人按讚

    孩童教育的大手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印度國際志工團 Jullay 疫情期間服務不間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印度國際志工團Jullay近日以線上對談形式分享團隊成立過程及出團服務心得,並說明今年度目標及資助計畫推廣,期許讓更多人了解並認同服務理念,一同成為印度孩童的教育大手。

    2011年人文社會學系潘美玲教授成立印度國際志工團Jullay,在印度拉達克(Ladakh)地區服務至今已邁入第十一年,服務對象為當地的寄宿學校—拉達克文殊學校(Jamyang School),為一所提供免費生活照顧與教育,讓無經濟能力取得良好教育的學童也能接受平等教育的學校,但學校位處偏遠且經濟來源不足,時常缺乏教育資源。

    為解決此問題,Jullay團每年為學童設計數位、自然、英文等課程教材,使當地學童能以「大手拉小手」的方式,達成教育資源「分享互惠」的理念,期許學生以不同的教學方法快樂學習、成長。而自2015年起,Jullay團為Jamyang School展開資助計畫,希望透過計畫的推廣,聚集臺灣人的愛心,讓拉達克的孩童離教育不再那麼遙遠。

    在疫情影響下,Jullay團今年無法出團服務,仍為Jamyang School學生準備數位、自然、英文等線上學習教材,使學生學習不中斷,並持續為學校努力推廣資助計畫,以一名學童一年所需費用新台幣一萬五千元為原則,希望今(2021)年能募得七十四位學童所需費用,總計一百一十一萬,以改善學校資金缺乏問題,讓學生在資金及資源充足的狀況下無憂學習。

    Jullay團在這十一年以來的服務過程中,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減少國內及國家間不平等;強化永續發展執行方法及活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並貫徹其服務理念。一路走來堅持著「We are not helpers, but sharers.」的理念,期望成為Jamyang School學童的教育大手。

  • 減少不平等心得 在 心理師的媽寶研究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9-12 21:36:53
    有 260 人按讚

    #心理師想說的媽媽愛自己

    這些年在不同的場合遇到很多不一樣的母親。
    特殊兒的媽媽,
    和孩子得在天家再見的媽媽,
    感受到被原生家庭與婆家夾擊的媽媽
    孩子經歷了創傷的媽媽,
    長年偽單親不知終點的媽媽⋯

    每一位母親會遇到的問題,
    有時在這些媽媽們身上困擾好像都放大了數十倍,
    可能是問題太過錯綜複雜,
    也可能是身邊的幫手寥寥無幾。

    每每看到這些媽媽們一個人的身軀, 承擔著大大的重量,除了感同身受外
    我有很多話想説:有時是不捨,更多是想要說:

    那是一種換作是我也不會做得更好的佩服。

    然而,不是每個母親都有餘裕來我這說説話,
    有時是被時空與資源限制,
    我相信也有些媽媽被情緒與環境困住,
    沒有覺察到自己需要被幫助。
    如同有許多 #產後憂鬱是無法被自己覺知的,
    以為自己就是什麼也做不好,無助、自責與焦慮像個網把自己籠罩住。

    更可怕的是這些生活的磨練會把 #愛自己 這些聲音當成是多餘的,甚至是感到憤怒:

    「你覺得我不想要對自己好嗎?還是你覺得我有時間嗎?」

    於是照顧自己甚至變成一種自己不想要聽的口號。

    其實真正的愛自己不是生活中每一天的享樂,上次看到一篇文章說“Self care is not only self-indulgence”. 我想強調的不是自我寵暱不好,那也是生活的喘息。而是愛自己更需要是一種在生活中的建立的概念,讓自己更能夠在各種角色中更自由。

    我自己把 #愛自己 分為以下的四點:

    1️⃣設定好人際與情緒的界線:

    這世界上絕對不缺提醒你該怎麼做的人,也不缺會去評論你的各種行為的人。有了家庭成為母親之後這樣子的聲音常常只會多不會少。

    當我們自己發現在意了某個人的言論後,可以做幾個部分:思考對方的角色是什麼,如果對方的角色是只需要評論但並不理解你,或是面對你的生活對方不需要做任何付出與努力的,那我們大可以提醒自己放下這些聲音。

    此外如果我們發現家庭成員的情緒會影響到自己的時候,可以提醒自己『那是屬於誰的情緒』而『誰該對那些情緒做一些處理』。例如當孩子把學校的負面情緒帶回家時,我們可以提醒自己孩子本來就會因為這些事情而不開心,這樣的不開心我們是陪伴孩子去處理而不需要因為孩子把情緒帶回家而感到生氣,因為那是屬於孩子本來就會擁有的負面心情。

    2️⃣提醒自己和配偶是平等的:

    許多全職婦女在面對自己跟配偶的關係上常常會因為自己有沒有收入而感覺到自己不如另一半,因此會自動去縮減自己想要去表達的情緒,或是話語的份量,更甚至是其他人也會這樣提醒自己。

    「另ㄧ半賺錢很辛苦,你多體諒他。」

    但就因為如此,我們格外需要提醒自己:我們跟配偶是平等的。
    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夠因為這個自我提醒,去覺察到自己該怎麼樣去應對我們所感受到的不合理與表達對於對方的期待,減少了默默承受的機會。

    提醒自己平等,讓我們用正確的位置發聲,我們的表達才會具有重量。

    提醒自己平等,我們才能真正地體諒包容伴侶,而不是感到犧牲。

    3️⃣記錄下每一次你對自己滿意的時刻:

    讓自己滿意絕對不只在於年齡與外表,而可能出現在生活中的很多時刻。例如:當你把家裡面打掃得一塵不染的時候,你發現你很享受在這樣子乾淨的氛圍,而這樣的結果是由你創造出來的。例如今天我們成功陪伴了孩子度過一些蠻困難的情緒,我們也可以對自己滿意,因為我們在教養這一塊又多讓自己有了一些心得。

    收集生活中許多對於自己滿意的時刻,我們的自信因此而來。

    4️⃣找到讓妳可以專注在當下的興趣或活動:

    如同前面說到的愛自己絕對不只在於去按摩泡澡享受,很多的時候我們感覺到自己的心思可以離開家庭與生活中的瑣事,是因為我們投入在一件很吸引我們專注力的事。例如:我們可能投入在手工藝上、閱讀一本書而感覺到津津有味,和朋友有ㄧ場很過癮的大聊,甚至我們可能因為喜愛園藝、烹飪,而讓生活增添了驚喜。

    當我們可以多ㄧ刻時間在愉悅與自己上,自己的形狀又多鮮明了ㄧ分,這是不讓生活淹沒自我的過程。

    生活本不容易,每ㄧ步都值得照顧自己。真正的愛自己是個歷程,有時並不輕鬆,通常也不一定有立竿見影的改變。
    但ㄧ點一滴,深深為自己而行動,那才能讓我們直視自己時也能微笑、喜愛。

  • 減少不平等心得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8-11 14:14:47
    有 284 人按讚


    跨國灰姑娘沒有水晶玻璃鞋、南瓜馬車,她們有的是席地而坐的同鄉情誼與一口一口的家鄉味。
    「跨國灰姑娘」這本書的初版是2008年,資料的收集也早在1998年。但在這個紛紛擾擾、詭譎多變的2020首次翻開此書,卻一點也不過時、反而充滿了既視感。

    芝加哥、台北、馬尼拉、印尼,這本書橫跨四個地域,作者的身份時而是來自「第三世界」的研究生、時而是融入外籍勞工的田野調查員,同時更深入仲介公司考察移工在訓練時的細,同時訪問了雇用移工的雇主,秉持著中立多元不偏坦的角度去剖析外籍移工在台灣的種種現象,再提出改善的方針。
    如果你認為「大家工作都一樣辛苦,憑什麼空姐你去罷工」、「政府為何不大量取締非法移工,讓他們趴趴走成為疫情破口」、「台北車站是台灣門面,這麼多『外勞』席地而坐能看嗎?」看完這本書,我不敢說你會改觀,但或許可藉由書中的歸納敘述,去理解背後的因果。

    *** 「外勞」的面孔既模糊卻又刻板

    這本書開頭就逼著我思索,哪些人是我們心中的外勞?

    我承認在過去,提及外勞,閉上眼絕不會浮現金髮碧眼的商務人士,而是那些膚色較深、來自東南亞的移工。他們的臉恐往往模糊,我甚至也粗魯地認為「菲傭和印傭的差別就是前者會說英文、小聰明但難管理,印傭較純樸、學習力較差,但相對較好用聽話。」殊不知,這些無知的刻板印象和說法很多都是仲介公司為求最大利益所塑造出來,哪個國籍仲介費高就把哪國移工講得好用一些。(什麼商業利益?)刻意塑造的說法。 他們遠渡重洋跨國來台前,早已被層層剝削、教化成我們想像中的樣子。

    我也終於明白,為什麼到車站聚會的印尼移工特別多。因受宗教因素影響,印尼女性不被允許進入清真寺,因此她們不像菲律賓人可在教堂禮拜集會在無處可去又無餘裕到咖啡廳、餐廳消費的狀況下,當然只能群聚在各城市的車站。
    看完這個章節,我不假思索地逼問自己家裡的「外勞兼外配」:「誒,為什麼你在台灣當外科醫師五年就能取得永久居留,同樣來自東南亞的移工,只能待三年就得強制離境,遇到爛雇主還不能更換?」

    他默默地說,「這就規定啊!而且我算是技術人員吧~」
    我雖懶得再爭辯,但其實很想追問:規定也是人制定,而且也不是鐵板一塊,誰說人家就沒技術,我就認為好的「外勞」有時候比好的外科醫師還難找啊!

    p.s 自2016年修法後,外籍移工可在台十二年不需離境。(可展延至十四年)。

    **** 為難女人的到底是女人還是躲在其後的父權體制

    這本書也呼應了台灣至今仍常被提及的現象:每到母親節就會有很多人疾呼,全職媽媽的薪水被低估,即使是雙薪家庭,太太也負責了較多的家務。
    過去我很單純的認為兩個人真的忙不過來,經濟許可不妨請個外勞,大家樂得輕鬆。
    看完這本書我才發現,的確許多職業婦女以「外包」家庭勞務給外勞的方式,換取事業上的進展和免去「第二輪班」的蠟燭兩頭燒,但相對的,女性移工「替代」本地母職的酬勞,換取養育遠方家人的資本,卻仍擔負著「失職媽媽」的內疚,放棄照看自己孩子的機會。同樣都是犧牲自己的母職換取事業,這條女性專屬的產物鏈卻也像鎖鏈般牢牢把家務綁在女人身上。

    那男人的角色又在哪❓
    「我看我太太很辛苦又要上班又要顧小孩,所以我幫她請了一個外勞」
    「我家外勞都是我太太在管,去問他」。

    書中田野故事裡,先生事不關己的回話說明了一切。
    說到底,女就算在外也要「主內」的觀念仍是根深蒂固,甚至是當家務外包後,因性別因素,男主人為避嫌、減少和外傭接觸,加上台灣薪資結構通常男多於女,這筆費用男生出得較多,導致爭辯的時候,男性往往一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就句點。但我認為這句話,其實也是建立在不公平基礎的假齊頭式平等。

    弔詭的是,女主人和女傭除了互利共生、某種程度也是在競爭。比較容易被外包出去的常是打掃、洗衣、幫小孩換尿布、整理環境。為避免「母親」角色被弱化,幫家人煮一頓晚餐、念讀本給小孩聽這些原本「應該」媽媽做的事則通常會被保留。看到那段分析時,也讓我重新理解自己往年回娘家聚餐時的行為。我也會很「社會化」地夾起一口菜說「姑,這個是小菲煮的吧!我還是覺得妳做的比較好吃誒!」

    因為我知道,廚房這個領域是已經退休二十年的她可以一展長才的地方,讓小菲分掉她的辛苦可以,但可不能剝奪掉她的成就感。但小菲在我家工作到底有沒有成就感呢?我好像完全忽略了這件事,現在故人已歸鄉,無從追問了。

    **** 從外籍移工和雇主的互動學「管理」

    除了從公共政策和兩性分工的角度去探討移工議題外,作者也深度訪問了雇主和僱傭對彼此的態度,做出交叉比較。

    有些雇主覺得我是移工在台的監護人,食衣住行皆得由我掌控,也有人強調,阿姨是來我們家幫忙的,要予以尊重,不能把他們當下人看。從雇傭的角度來看,有些移工覺得我事情做好就躲遠遠的互不相欠,當然也有被惡意對待的外勞仍用盡心力想討好雇主。這樣上對下關係的排列組合,既融合了遙遠的種族差異,又混雜著如家人般的貼近,在我看來根本就是超高難度的公司管理學啊!

    但愈讀,我也愈覺得雇主、僱傭好像傳統的婚配,唯有掀起蓋頭才知道對方長怎樣、合不合適、速不速配。而僱傭永遠是故事裡的小媳婦,沒有權力抗爭、只能祈禱對方善待自己,不要被任意「休妻」。當苗頭不對,也沒人幫忙,只能變成「落跑新娘」一途。

    雖然大家都說婚姻就像經營公司,夫妻就像隊友同事。我倒是天真的認為,現代勞資雙方的關係應該也要越來越貼近自由戀愛下的婚姻,老闆和雇主在權力對等下,共同為事業打拼。當發現雙方理念不合要「離婚」時,能有合理的法條保障雙方利益,而不是像傳統嫁娶,弱勢那方總是有苦說不出,眼淚往肚裡吞。

    在「跨國灰姑娘」這本書裡處處可見作者對母職的關切,同樣是平權的議題,比起內閣女性成員的比例,我揣測她和我一樣,對於現代母親承受的壓力焦慮,以及如何盡可能達到家務事兩性平權分工等更有興趣。也難怪她在十多年後延續這個議題,寫出「拼教養」這本大作。

    這兩本書在很多面向給我更多的力量與勇氣。首先作者和我一樣不曾當過母親,過去我也會自我懷疑,這樣的我到底夠不夠格在「母職」這個議題為媽媽發聲、盡心力。 看了這兩本書,我更相信,也許正因為我不曾深陷這個角色,反而更可以用中立客觀的分析目前看到的困境與問題,不帶偏見地去反思自己的觀點,提出解決的策略。

    再來她也提醒了我社會運動不能和醫療相比,那個成效和回饋往往是很慢且不立即的,不是一兩天,也不是懷胎九月就可瓜熟蒂落。作者在書中提及,1998年時報紙社論竟有人以「不做家事的女人,人人嫌」的標題投書評論請移工協助家庭勞務的現象。我看到的瞬間覺得跨張又震驚,如果現在報社登出這樣的言論,應該早就被抗議翻了!

    仔細想想,又覺得很感動,原來這二十年來,社會改變得如此多,這中間多少人悶著頭努力付出才有今天。雖然至今網路仍會出現,為了鼓勵爸爸多做一點而提出男性在某些育兒能力優於女性等性別刻板的言論,兩性平權至今仍難逃討價還價的魔咒。但回頭看過去,又覺得性別平權的觀念一路都在前進、未來可努力的空間仍很大、阻礙也永遠不會小。所以,如果現在我什麼都不做,未來二十年的人會不會怨我笑我呢❓

    #跨國灰姑娘
    #藍教授是我的偶像

    喜歡這本書或是對類似議題也很有感的的大家,期待你留言和我討論喔!
    *留言有我最近剛看完的兩本,也歡迎大家分享心得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