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混淆變項定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混淆變項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混淆變項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混淆變項定義產品中有5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3萬的網紅蔡依橙的閱讀筆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20 個 #常見的統計錯誤,你犯過,或是犯了卻不知道嗎?⠀ ⠀ MedCalc 的作者 Frank,在 Facebook 分享了一篇跟統計相關的文章,叫做「生物醫學研究文章中,連你都可以發現的 20 個統計錯誤」,很有意思。(連結請見原始貼文) ⠀ 我(蔡依橙)認真看完後,覺得蠻不錯的,於是把這...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鍾日欣,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是JC老師 電腦相關課程授課超過6000小時的一位AutoCAD課程講師 如果這部影片對你有幫助的話,請幫我按個讚,給我點鼓勵,也多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喔~ ----------------------------------------------------------------------...

混淆變項定義 在 懶豹西文?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18 21:23:42

【懶豹西文67】 速懶跟嗨豹已經好一陣子沒有見面了,這次我們做好了萬全的防護措施,打算久違地約出門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約見面時,會需要用到各種疑問詞,把人事時地物搞清楚。這次就跟著速懶來一次搞懂西文有哪些疑問詞跟怎麼使用吧💪 【問事物的定義或無限制回答範圍】 ¿Qué ...? 👉 ¿Qu...

混淆變項定義 在 南聲生生難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03 14:33:11

《#道德浪女:多重關係、開放關係與其他冒險的實用指南》|#JanetWHardy , #DossieEaston|#游擊文化 在定義上,#浪女 是在感情世界中,可能性沒有邊疆的角色。「ㄊㄚ」排除一對一,不侷限任何性別都可以被稱作「浪女」(這也是在書中中文的「他」選擇以注音替代),即便是#無性戀、#...

混淆變項定義 在 Simon Shen 沈旭暉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4-28 09:53:46

上週獲民間記者會邀請,出席他們題為「功能組別/每席必爭/光復議會/時代戰役」的記者會。在過去八個月,我婉拒了他們多次,原因很實際,受眾光譜重疊有限,對雙方都沒有好處。所以他們處於「深黃勇武系」、主動關注通過功能組別爭取雙普選,令人出乎意料。他們不斷告訴我,勇武同樣是食腦的,雖然討厭功能組別,但此刻想...

  • 混淆變項定義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2 14:40:59
    有 438 人按讚

    💥 20 個 #常見的統計錯誤,你犯過,或是犯了卻不知道嗎?⠀

    MedCalc 的作者 Frank,在 Facebook 分享了一篇跟統計相關的文章,叫做「生物醫學研究文章中,連你都可以發現的 20 個統計錯誤」,很有意思。(連結請見原始貼文)

    我(蔡依橙)認真看完後,覺得蠻不錯的,於是把這 20 個統計錯誤的標題翻成中文,協助大家節省時間,如果剛好有興趣的,可再針對該部分去閱讀原文。接著,分享一些我看完之後的想法。


    1. 數值報告時,提供了不必要的精確。例如 60 公斤體重,硬要寫成 60.18 公斤。

    2. 將連續變項分組,變成次序變項,但沒有說明為什麼這樣分。像是 CRP 不以數值去統計,而分成低、中、高三組,卻沒說明為什麼這樣分。

    3. 配對資料,只報告各組平均,卻沒報告其改變。也就是只報告治療前血壓、治療後血壓,卻沒報告有多少人上升、多少人下降、平均下降多少。

    4. 描述性統計的誤用,尤其該用 median (interquartile range) 的,硬是用成 mean +- SD。

    5. 使用 standard error of the mean (SEM) 描述量測的精確度,而非 95% CI。

    6. 只報告 p 值,卻沒提到差值以及臨床意義。

    7. 誤用統計方式。尤其常見的是混淆有母數跟無母數統計方法。

    8. 使用線性迴歸,卻沒有先確定資料之間是真的有線性關係。

    9. 沒有使用全部的資料,然後又沒把去掉的資料「為什麼被去掉」說清楚。

    10. 多組比較的 p 值校正問題。

    11. 在隨機分組研究時,過於詳盡地比較了兩組受試者的基本資料,像是性別比例、年齡、體重、血壓等等,而且資料好得太奇怪。

    12. 報告檢驗數值時,沒有定義 normal 與 abnormal。

    13. 計算 sensitivity 與 specificity 時,沒有說明一些介在灰色地帶的檢查結果,如何呈現與去除。

    14. 使用圖片與表格,只是為了儲存數據,而非以協助讀者理解為出發點。

    15. 畫出來的數據圖,視覺主觀上給人的印象,竟然跟數據本身不同。

    16. 在報告數據與解讀時,搞不清楚 units of observation 是什麼,例如心臟病的觀察研究,在 1000 個患者中有 18 位心臟病發,那 units of observation 就是 18。但如果這個研究是以診斷正確率為主,那 sample size 就是 1000。

    17. 把不顯著的統計,或 low power,解讀成 negative,而非 inconclusive。

    18. 分不清楚解釋性研究與實務性研究,前者為 explanatory / efficacy / laboratory,後者為 pragmatic / effectiveness / real world。嘗試兩種混著做,結果兩邊都做不好。

    19. 沒有用臨床能理解的方式來報告最終結果。

    20. 把統計的顯著性,當成臨床的重要性。例如:癌症用新藥治療,統計上很顯著的好,但追蹤了五年,患者只延長了七天的壽命。這就是統計有顯著,但臨床意義不大的例子。


    🗨 我(蔡依橙)的一些想法

    由統計專業人的角度,來看生物醫學發表,是很有警惕意義的,能讓準備發表的朋友,仔細看看自己是不是也犯了相關的錯誤。

    但另一個角度看,作者也提到,這些錯誤在幾乎一半的生物醫學論文上反覆出現!這就代表,其實生物醫學論文要刊登,並不代表我們什麼錯都不能犯,相反地,這 20 個錯誤裡頭,有些就算犯了,也還是能被刊登。

    以我們自己發表,以及過去協助同學的經驗來說,我會認為 2、7、10、14、15,是初學者也 #必須理解並避開的,其他的則是發表起步了之後,陸陸續續去注意,在往更高分期刊挑戰時,逐漸進步就行。

    實務上,3 分以下的醫學期刊,幾乎沒有專門的統計查核,你只要能通過「一般同行」的統計知識審查就行。也就是說,我是一個放射科醫師,剛開始起步,投稿到放射科 3 分以下期刊,文章中的統計,只要「#一般有在做研究的放射科醫師」覺得可以就行,不見得要到「統計專家看過並挑不出毛病」。

    對於初學者如何起步,實務的協助,新思惟規劃了各種類型的研究課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目前正在開放報名中的,有以下三場工作坊,歡迎您瞭解各課程的課綱後,評估挑選最符合您需求的內容,前來上課,讓我們協助您成功起步。

    🟠 2021 / 11 / 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無經費、資源少也能發表,不用 IRB 且免收案的好選擇。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 2021 / 10 / 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全新改款!跟著國際學者走,讓你寫作投稿都上手。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2021 / 10 / 16(六)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
    把臨床上的各種想法,在 PubMed 化作專業生涯上的里程碑。
    https://casereport.innovarad.tw/event/
    ⠀ ⠀
    不只是說說而已,我們會舉實例,說明其意義、如何避開,在互動實作過程,實際由各位在自己的電腦上操作,從數據到軟體,從統計到繪圖,一次搞定,並避開常見錯誤,是真正以 #初學者起步 為核心的規劃。


    二十個常見的統計錯誤,與實務寫作時的考量。
    🔗 原始貼文 │ https://bit.ly/2WESphu

  • 混淆變項定義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1 11:01:16
    有 143 人按讚

    💥 20 個 #常見的統計錯誤,你犯過,或是犯了卻不知道嗎?⠀

    MedCalc 的作者 Frank,在 Facebook 分享了一篇跟統計相關的文章,叫做「生物醫學研究文章中,連你都可以發現的 20 個統計錯誤」,很有意思。(連結請見原始貼文)

    我(蔡依橙)認真看完後,覺得蠻不錯的,於是把這 20 個統計錯誤的標題翻成中文,協助大家節省時間,如果剛好有興趣的,可再針對該部分去閱讀原文。接著,分享一些我看完之後的想法。


    1. 數值報告時,提供了不必要的精確。例如 60 公斤體重,硬要寫成 60.18 公斤。

    2. 將連續變項分組,變成次序變項,但沒有說明為什麼這樣分。像是 CRP 不以數值去統計,而分成低、中、高三組,卻沒說明為什麼這樣分。

    3. 配對資料,只報告各組平均,卻沒報告其改變。也就是只報告治療前血壓、治療後血壓,卻沒報告有多少人上升、多少人下降、平均下降多少。

    4. 描述性統計的誤用,尤其該用 median (interquartile range) 的,硬是用成 mean +- SD。

    5. 使用 standard error of the mean (SEM) 描述量測的精確度,而非 95% CI。

    6. 只報告 p 值,卻沒提到差值以及臨床意義。

    7. 誤用統計方式。尤其常見的是混淆有母數跟無母數統計方法。

    8. 使用線性迴歸,卻沒有先確定資料之間是真的有線性關係。

    9. 沒有使用全部的資料,然後又沒把去掉的資料「為什麼被去掉」說清楚。

    10. 多組比較的 p 值校正問題。

    11. 在隨機分組研究時,過於詳盡地比較了兩組受試者的基本資料,像是性別比例、年齡、體重、血壓等等,而且資料好得太奇怪。

    12. 報告檢驗數值時,沒有定義 normal 與 abnormal。

    13. 計算 sensitivity 與 specificity 時,沒有說明一些介在灰色地帶的檢查結果,如何呈現與去除。

    14. 使用圖片與表格,只是為了儲存數據,而非以協助讀者理解為出發點。

    15. 畫出來的數據圖,視覺主觀上給人的印象,竟然跟數據本身不同。

    16. 在報告數據與解讀時,搞不清楚 units of observation 是什麼,例如心臟病的觀察研究,在 1000 個患者中有 18 位心臟病發,那 units of observation 就是 18。但如果這個研究是以診斷正確率為主,那 sample size 就是 1000。

    17. 把不顯著的統計,或 low power,解讀成 negative,而非 inconclusive。

    18. 分不清楚解釋性研究與實務性研究,前者為 explanatory / efficacy / laboratory,後者為 pragmatic / effectiveness / real world。嘗試兩種混著做,結果兩邊都做不好。

    19. 沒有用臨床能理解的方式來報告最終結果。

    20. 把統計的顯著性,當成臨床的重要性。例如:癌症用新藥治療,統計上很顯著的好,但追蹤了五年,患者只延長了七天的壽命。這就是統計有顯著,但臨床意義不大的例子。


    🗨 我(蔡依橙)的一些想法

    由統計專業人的角度,來看生物醫學發表,是很有警惕意義的,能讓準備發表的朋友,仔細看看自己是不是也犯了相關的錯誤。

    但另一個角度看,作者也提到,這些錯誤在幾乎一半的生物醫學論文上反覆出現!這就代表,其實生物醫學論文要刊登,並不代表我們什麼錯都不能犯,相反地,這 20 個錯誤裡頭,有些就算犯了,也還是能被刊登。

    以我們自己發表,以及過去協助同學的經驗來說,我會認為 2、7、10、14、15,是初學者也 #必須理解並避開的,其他的則是發表起步了之後,陸陸續續去注意,在往更高分期刊挑戰時,逐漸進步就行。

    實務上,3 分以下的醫學期刊,幾乎沒有專門的統計查核,你只要能通過「一般同行」的統計知識審查就行。也就是說,我是一個放射科醫師,剛開始起步,投稿到放射科 3 分以下期刊,文章中的統計,只要「#一般有在做研究的放射科醫師」覺得可以就行,不見得要到「統計專家看過並挑不出毛病」。

    對於初學者如何起步,實務的協助,新思惟規劃了各種類型的研究課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目前正在開放報名中的,有以下三場工作坊,歡迎您瞭解各課程的課綱後,評估挑選最符合您需求的內容,前來上課,讓我們協助您成功起步。

    🟠 2021 / 11 / 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無經費、資源少也能發表,不用 IRB 且免收案的好選擇。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 2021 / 10 / 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全新改款!跟著國際學者走,讓你寫作投稿都上手。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2021 / 10 / 16(六)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
    把臨床上的各種想法,在 PubMed 化作專業生涯上的里程碑。
    https://casereport.innovarad.tw/event/
    ⠀ ⠀
    不只是說說而已,我們會舉實例,說明其意義、如何避開,在互動實作過程,實際由各位在自己的電腦上操作,從數據到軟體,從統計到繪圖,一次搞定,並避開常見錯誤,是真正以 #初學者起步 為核心的規劃。


    二十個常見的統計錯誤,與實務寫作時的考量。
    🔗 原始貼文 │ https://bit.ly/2WESphu

  • 混淆變項定義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20 15:45:17
    有 541 人按讚

    Joe:「美國打算聯合G7成員國,一同反抗中國在許多國際議題的影響力,中國跟平常一樣,繼續嗆回去,中美相敬如兵。」

    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峰會,美國總統Biden帶頭團結西方組成國際陣線,以對抗中國日增的影響力達成共識,G7領袖峰會今天會後發布25頁的聯合聲明,涵蓋議題從疫後復甦、全球經濟、稅改、貿易到氣候等,還要求中國尊重人權與基本自由,尤其攸關新疆和香港自治,還說G7會繼續就如何挑戰中國在全球經濟的舉措保持諮商。

    「華爾街日報」指出,這份聯合聲明不大可能有任何立即的實質影響,雖然克服部分歐洲領袖對用字太強恐激怒中國的憂心,在一些議題成功點名中國北京,但美國仍沒能在聲明裡就強迫勞動一事具體點名中國來譴責,法國總統馬克宏表示,他渴望就諸如氣候變遷等議題繼續與中國接觸,這點不會改變,各國需對中國待以尊重。

    G7領袖90分鐘峰會裡主要的焦點都在中國,儘管與會領袖普遍同意中國北京是隱憂,但對與中國相關的用字拿捏,看法分歧,一些與會人員還在敏感議程期間被要求不得用手機以免洩密,Biden力求要高分貝具體譴責中國強迫勞動一事,但最終各國領袖還是折衷,把議題拆成兩項:一方面提高對中國境內的人權關注,另一方面以不直接點名中國北京的方式對強迫勞動提出警告,Biden與西方領袖雖以強硬用字對待俄、中,展現團結陣線應對一系列威脅,但從終止燃煤發電使用的具體時間表,到資助窮國基建投資以抗衡中國北京「一帶一路」的金額,都沒有共識,此外,G7要求中國需尊重基本自由之餘,仍沒能就禁止西方實體與個人參與涉及強迫勞動相關的計畫達成共識,事前大張旗鼓要對付中國北京侵害人權,最終只落得一紙模糊的宣言,要盟邦設立工作組「釐清強化合作領域,以及為消除全球供應鏈中一切形式的強迫勞動而集體努力」。

    另有美國媒體認為,儘管Biden呼籲採取更鷹派的立場,但其他領袖擔心此舉恐使G7被視為反中組織,德國總理梅克爾對成立特別工作組表示歡迎,但不想將其定義為反中行動,還說「這個小組不是為了反對某事,而是為了支持某事」,Biden結束在英國舉行的G7峰會後將轉赴布魯塞爾,參加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峰會,預料Biden會重申歐洲仍為關鍵盟邦、北約仍是西方安全重要基石等立場,以修補Trump時代美國與歐洲及北約的裂痕。華府益發在安全上聚焦中國的做法,並非所有盟國都買單。基於地緣關係,中國對北約沒有直接軍事威脅,連美國在北約的代表都坦言,若太過強調應對中國,會分散北約對主要目標俄羅斯的注意。

    法國正推動歐洲在防衛議題上應有更大戰略自主;法國國防部長先前也對北約抗中抱持懷疑,認為歐洲不需像美國那樣憂慮中國,G7領袖公報首度提及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怒嗆,七國集團峰會公報提及涉華議題,就涉港、涉疆、台灣、涉海等問題對中方蓄意污衊,干涉中國內政,此舉嚴重違背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違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暴露出美國等少數國家人為製造對立隔閡、擴大分歧矛盾的不良用心,中方對此強烈不滿,堅決反對。涉疆、涉港、台灣事務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部勢力干涉,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決心堅定不移。

    趙立堅說:「我想強調,世界多極化、國際關係民主化是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一國或一個國家集團號令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他指出,當前形勢下,國際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加強團結合作,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而不應基於小圈子搞集團政治,不應以意識形態劃線,打壓不同發展模式,更不應混淆是非,轉嫁責任。最後,他還狂酸「美國病了,病得不輕,七國集團還是給美國把把脈,開藥方。」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1-06-15/589460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6140120.aspx

  • 混淆變項定義 在 鍾日欣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6-07-18 17:13:34

    我是JC老師
    電腦相關課程授課超過6000小時的一位AutoCAD課程講師
    如果這部影片對你有幫助的話,請幫我按個讚,給我點鼓勵,也多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喔~

    ---------------------------------------------------------------------------------------------------------
    環形陣列 ARRAYPOLAR
    ● 繞著中心點或旋轉軸以圓形樣式均勻分配物件複本。
    ● 選取物件:選取要在陣列中使用的物件。
    ● 中心點:指定一個點,以將陣列項目分配於該點周圍。旋轉軸為目前 UCS 的 Z 軸。
     ◆ 基準點(B):指定陣列的基準點。
     ◆ 旋轉軸(A):指定由兩個指定點所定義的自訂旋轉軸。
    ● 關聯式(AS):指定陣列物件為關聯式或獨立。
     ◆ 是(Y):將陣列項目納入單一陣列物件中,類似於圖塊。透過關聯式陣列,您可以編輯性質和來源物件以快速將變更擴展至整個陣列。
     ◆ 否(N):以獨立物件的形式建立陣列項目。對某個項目的變更並不會影響其他項目。
    ● 項目(I):使用值或表示式指定陣列中的項目數目。
    ● 夾角:使用值或表示式指定項目之間的角度。
    ● 填滿角度:使用值或表示式指定陣列中第一個和最後一個項目之間的角度。
    ● 旋轉項目(ROT):控制是否旋轉陣列的項目。
    ● 列數(ROW):設定列數。
     ◆ 列間距:從每個物件上的對等位置測量,指定各列之間的距離。
     ◆ 總長(T):從起點與終點物件上的對等位置測量,指定起點和終點列之間的總距離。
     ◆ 增量高程:設定後續每一列的增加或減少高程。
     ◆ 表示式:根據數學公式或方程式導出值。
    ● 圖層(L):指定圖層的數量和間距 (用於 3D 陣列)。
     ◆ 圖層數:指定陣列中的圖層數。
     ◆ 圖層之間的距離:指定圖層之間的距離。
     ◆ 表示式:使用數學公式或方程式衍生出值。
     ◆ 總長:指定第一個圖層和最後一個圖層之間的總距離。
    ---------------------------------------------------------------------------------------------------------
    註1:此處的"圖層",應該翻譯為"層",表示陣列的層數。翻譯為"圖層"很容易與"圖層性質"的"圖層"混淆。
    註2:舊式的環形陣列可以利用指定"夾角"與"填滿角度"的方式進行陣列,但環形關聯式陣列"項目"為一定要指定的選項。
    ---------------------------------------------------------------------------------------------------------

    學習課程清單 http://goo.gl/hrJzOf
    課程範例下載 https://goo.gl/DhVTau
    網站 http://jc-d.net/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ericjc.tw

  • 混淆變項定義 在 鍾日欣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6-07-18 17:00:00

    我是JC老師
    電腦相關課程授課超過6000小時的一位AutoCAD課程講師
    如果這部影片對你有幫助的話,請幫我按個讚,給我點鼓勵,也多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喔~

    ---------------------------------------------------------------------------------------------------------
    矩形陣列 ARRAYRECT
    ● 將物件複本分配到任何列、欄和圖層的組合。
    ● 選取物件
    ● 關聯式(AS):指定陣列物件為關聯式或獨立
     ◆ 是(Y):將陣列項目納入單一陣列物件中,類似於圖塊。透過關聯式陣列,您可以編輯性質和來源物件以快速將變更擴展至整個陣列。
     ◆ 否(N):以獨立物件的形式建立陣列項目。對某個項目的變更並不會影響其他項目。
    ● 基準點(B):定義陣列基準點和基準點掣點的位置
    ● 關鍵點(K):對於關聯式陣列,請在來源物件上指定一個有效的約束點 (或關鍵點),將其與路徑對齊。如果您編輯結果陣列的來源物件或路徑,陣列的基準點會保持和來源物件的關鍵點重合。
    ● 行數(COL)
     ◆ 輸入行數
     ◆ 輸入行距[總計(T) /表示式(E)]
    ● 列數(R)
     ◆ 輸入列數
     ◆ 輸入列距[總計(T) /表示式(E)]
     ◆ 指定列之增量高程
    ● 間距(S)
     ◆ 輸入行距
     ◆ 輸入列距
    ● 計數(COU)
     ◆ 輸入行數
     ◆ 輸入列數
    ● 圖層(L):指定 3D 陣列的圖層數量和間距
     ◆ 圖層數:指定陣列中的圖層數
     ◆ 圖層之間的距離:指定每個物件的相等位置之間 Z 座標值的差值
     ◆ 總長:在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圖層中,指定物件的相等位置之間 Z 座標值的總差值
     ◆ 表示式:根據數學公式或方程式導出值
    ---------------------------------------------------------------------------------------------------------
    註1:此處的"圖層",應該翻譯為"層",表示陣列的層數。翻譯為"圖層"很容易與"圖層性質"的"圖層"混淆。
    註2:舊式的矩形陣列可以利用指定陣列"角度",但矩形關聯式陣列無法指定陣列"角度"。
    ---------------------------------------------------------------------------------------------------------

    學習課程清單 http://goo.gl/hrJzOf
    課程範例下載 https://goo.gl/DhVTau
    網站 http://jc-d.net/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ericjc.tw

  • 混淆變項定義 在 鍾日欣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6-07-18 16:59:08

    我是JC老師
    電腦相關課程授課超過6000小時的一位AutoCAD課程講師
    如果這部影片對你有幫助的話,請幫我按個讚,給我點鼓勵,也多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喔~

    ---------------------------------------------------------------------------------------------------------
    矩形陣列 ARRAYRECT
    ● 將物件複本分配到任何列、欄和圖層的組合。
    ● 選取物件
    ● 關聯式(AS):指定陣列物件為關聯式或獨立
     ◆ 是(Y):將陣列項目納入單一陣列物件中,類似於圖塊。透過關聯式陣列,您可以編輯性質和來源物件以快速將變更擴展至整個陣列。
     ◆ 否(N):以獨立物件的形式建立陣列項目。對某個項目的變更並不會影響其他項目。
    ● 基準點(B):定義陣列基準點和基準點掣點的位置
    ● 關鍵點(K):對於關聯式陣列,請在來源物件上指定一個有效的約束點 (或關鍵點),將其與路徑對齊。如果您編輯結果陣列的來源物件或路徑,陣列的基準點會保持和來源物件的關鍵點重合。
    ● 行數(COL)
     ◆ 輸入行數
     ◆ 輸入行距[總計(T) /表示式(E)]
    ● 列數(R)
     ◆ 輸入列數
     ◆ 輸入列距[總計(T) /表示式(E)]
     ◆ 指定列之增量高程
    ● 間距(S)
     ◆ 輸入行距
     ◆ 輸入列距
    ● 計數(COU)
     ◆ 輸入行數
     ◆ 輸入列數
    ● 圖層(L):指定 3D 陣列的圖層數量和間距
     ◆ 圖層數:指定陣列中的圖層數
     ◆ 圖層之間的距離:指定每個物件的相等位置之間 Z 座標值的差值
     ◆ 總長:在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圖層中,指定物件的相等位置之間 Z 座標值的總差值
     ◆ 表示式:根據數學公式或方程式導出值
    ---------------------------------------------------------------------------------------------------------
    註1:此處的"圖層",應該翻譯為"層",表示陣列的層數。翻譯為"圖層"很容易與"圖層性質"的"圖層"混淆。
    註2:舊式的矩形陣列可以利用指定陣列"角度",但矩形關聯式陣列無法指定陣列"角度"。
    ---------------------------------------------------------------------------------------------------------

    學習課程清單 http://goo.gl/hrJzOf
    課程範例下載 https://goo.gl/DhVTau
    網站 http://jc-d.net/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ericjc.tw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