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歷史,我學會了甚麼?
在功利主義籠罩下的香港,香港中學生入讀大學後,大多選擇理科、商科,希望將來尋求一份高薪的工作。歷史科屢屢被忽略,甚至很多人會問:讀歷史究竟有何用?事實上,讀了歷史以後,讀者或會得知過去、現在和將來其實是不可分割的。看看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同學會副會長馬冠堯的見解。
「...
讀歷史,我學會了甚麼?
在功利主義籠罩下的香港,香港中學生入讀大學後,大多選擇理科、商科,希望將來尋求一份高薪的工作。歷史科屢屢被忽略,甚至很多人會問:讀歷史究竟有何用?事實上,讀了歷史以後,讀者或會得知過去、現在和將來其實是不可分割的。看看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同學會副會長馬冠堯的見解。
「自古以來,工程師在應用科學的過程中往往會科學理論簡化,首先是將工程分析定下假設,看看應該引用那條科學理論,然後配合實況,再將方程式簡化。工程成功落實後,這套簡化方法便成習性,一旦失敗,便再研究其原因,改善這套簡化方法,循環不止。幾百年來,工程師是經過不少失敗的痛苦教訓才找出一套合乎科學的方法。這套方法在百年前已寫成規範,當中不斷經過成功和失敗後再改寫而成為今天應用的規範。
香港經歷颱風侵襲後,在1843年明白到以重量克制風力,其後在1889年又了解到以整楝房屋結構去抵禦颱風,1941年更學會量化颱風的威力,其後在1956年將累積經驗寫成法例,到1976年又將研究與經驗結合改寫規範,往後的研究與經驗成果又改寫成1983年規範,這過程是持續性的,未來的研究與經驗成果又會再改寫規範。現今的工程師比前人幸福,他們翻開規範便看到總結。但當他們遇上維修古蹟時,現有規範卻未能提供指引,那麽一來,他們就要翻查舊規範,不單如此,他們更要清楚認識規範的源頭,即上文所述的「簡化方法」,了解假計和簡化原因,回到科學理論上。
在馬頭圍道塌屋事件中,很多人在現場認為混凝土是「豆腐渣」,原因是他們皆以今天的標準去衡量百年前的標準。如果他們翻看香港工程史,應知道馬頭圍道那楝屋的設計是沿甪1915年的規範,那時的混凝土抗力是少於現今的一半,低質量不應大驚小怪。從這點我領略讀歷史的用處。現今的工程師因常引用規範,漸漸忘卻了規範的來源,這點是很危險的,我在這裏必需提醒他們,在所有規範的第一頁皆以深黑色印有一句:「乎合規範不等同豁免法律責任」。這裏我學會讀歷史規範有「解毒」作用,不會盲目跟隨。對一般已讀過歷史的工程師來說,這亦有很大的「警惕」效用。現今很多工程科技已進入電腦年代,如何知道電腦沒有出錯是工程師的首要任務。環顧過去的簡化方法,很多是可以手算的,這堆所謂過時的工具,仍然是核對電腦的最佳方法,這也是讀歷史的好處……」
https://www.mychistory.com/index.php/c001/2/g0002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 在 陳文政 台中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921,二十年過去了😢
現在,我們準備好了嗎?
二十年前的今天,
文政還是社會新鮮人,在民間公司上班
記得那天因為公司要趕出貨
加班到很晚,回家已經快午夜12點了。
當我一如繼往的盥洗完,準備睡覺之前,
1:47分
整間房子突然開始上下震動
102秒後,大自然在台灣的土地與記憶中,
畫下了一條至今難以痊癒的傷疤。
死傷人數超過萬人,
這是繼二戰以後,台灣最多傷亡的災難。
➡921之後的新建物
2003後,政府《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完成了修正,此後興建的房屋結構強度大幅提升,新的建物,防震結構大幅提升。
➡921之前的老市區
但2003年之前的房子呢?這些房子多集中在早年開發的區域,所以這幾年台北都在喊「防災型都更」。因為地狹人稠、產權問題、開發利益分配等問題,推動速度幾乎是0。然而這問題不只存在台北,台中的中區、西區、北區,都是早年就開發的區域,我們的政府至今對於老屋「補強法案」,仍然沒有進度。
請參考:https://udn.com/news/story/11311/4057714
👉晚上經過七期,許多大樓都「沒亮幾盞燈」
👉老舊區域的舊公寓,卻是「戶戶燈火通明」
👉更不要說還有許多老舊的「校舍」、「政府機關」。
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沒有結構健診、沒有補強的法源,也推不了防災型都更
其實,我們都還沒有準備好面對下一個921😢
#921二十週年
#陳文政
#臺中市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