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深度訪談研究架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深度訪談研究架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深度訪談研究架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深度訪談研究架構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814的網紅飛鳥涼不涼的遊戲營運觀察小站,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海外遊戲營運行銷資訊來源】 粉絲團達到5000追蹤,雖然數量不多也算是一個里程碑。說來有趣,前半年每天還會關注追蹤人數的變化,半年後就沒什麼在意了,寫文章已經變成一個日常鍛煉的過程,然後就莫名其妙走到了現在。 作為感謝,這裏提供一些個人常瀏覽的資訊來源,並提供些使用建議: >歐美遊戲營運相關...

深度訪談研究架構 在 傑哥 |只要有人聽就好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5-29 12:07:02

【 只要有人社群顧問久違的實習生招募來啦!】 好一陣子沒有招募新的實習生,這次因為我們團隊的現任實習生 Jay Lin 準備要去實踐夢想了,所以終於開了「行銷實習生」的缺。  所有實習相關資訊、職務需求、應徵辦法請直接看:https://socialdon.group/intern202106...

  • 深度訪談研究架構 在 飛鳥涼不涼的遊戲營運觀察小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19:39:23
    有 335 人按讚

    【海外遊戲營運行銷資訊來源】

    粉絲團達到5000追蹤,雖然數量不多也算是一個里程碑。說來有趣,前半年每天還會關注追蹤人數的變化,半年後就沒什麼在意了,寫文章已經變成一個日常鍛煉的過程,然後就莫名其妙走到了現在。

    作為感謝,這裏提供一些個人常瀏覽的資訊來源,並提供些使用建議:

    >歐美遊戲營運相關資訊來源:

    GamesBeat
    https://venturebeat.com/category/games/
    大部分歐美遊戲產業的新聞,都來自於此。文章比較雜,但有時候會有深度的訪談文章與產業趨勢資訊。

    GameAnalytics:
    https://gameanalytics.com/insights/blog/
    這個網站本身就是做數據分析SDK,有時會有一些關於數據分析的基礎知識。我覺得算是初入門的朋友可以多看看的網站。

    Gamesindustry:
    https://www.gamesindustry.biz/
    大部分都是產業新聞,但有時候會有精彩的專欄投稿,針對遊戲產業的變化做分析。每年年底也會針對遊戲產業做回顧。

    SensorTower
    https://sensortower.com/blog/
    定期會發布當月全球遊戲收入排行榜、下載排行榜、特定遊戲收入預估等等。對於追蹤遊戲界產品趨勢很有幫助。

    Gamastrua
    https://www.gamasutra.com/category/business-marketing/
    這個網站我通常只看Blog的部分,有時會有些不同領域的業界人士投稿,很值得一看。

    Master the Meta
    https://www.masterthemeta.com/themetas
    專門“分析”歐美遊戲公司策略與趨勢的網站。裡面的文章寫的都很認真,也會討論新上市遊戲公司的策略與商業模式。每週出刊,是我必看的網站之一,但上週開始"富堅",希望它能撐下去。

    GameMakers
    https://www.youtube.com/c/GameMakersStudio/videos
    這也是我基本上每週報到的Youtube頻道,節目常會邀請產業資深人士聊產業趨勢。裡面的團隊組成來自知名遊戲部落格「拆解樂趣 Deconstructoroffun」;部落格更新越來越慢,但GameMakers頻道每週至少一更,看得出重心已經轉移。

    >中國遊戲營運相關資訊來源:

    遊戲葡萄 http://youxiputao.com/
    遊戲陀螺 https://www.youxituoluo.com/
    遊戲大觀 http://www.gamelook.com.cn/

    以上這三個應該是產業比較熟悉的資訊來源,主要就是營運、行銷與產業資訊。不過葡萄跟陀螺的”宣傳軟文“比較多,在看的時候必須多注意。遊戲大觀會有比較多來自歐美日本的翻譯文章,編輯也會補充資料註解,我個人比較推薦。

    >微信公眾號

    如果你對於裝微信沒有心理障礙,以下幾個公眾號是我特別推薦追蹤的:

    「独立出海联合体 」:這裡偶爾會訪問一些成功案例的"細節",包括詳細的市場策略、數據資訊等等。裡面的數據有些我有跟業界的朋友驗證過,基本上蠻符合實際狀況的,建議大家可以追蹤。

    「腾讯GWB游戏无界」:通常會放上這個公眾號的內容,含金量都超級高。裡面大部分時遊戲研發相關,但偶爾跟營運相關的文章,都非常值得一讀。

    「罗斯基」:如果想研究超休閒遊戲的產業變化、最新創意、相關數據、製作流程、變現模式等等,這個公眾號是必追,甚至應該將上面所有的文章都看一遍。

    >遊戲行銷相關資訊來源:

    Mobile Dev Memo
    https://mobiledevmemo.com/
    這個網站每天會把所有跟遊戲行銷有關的新聞,都統整在裡面,不定期也有專欄文章探討最新的遊戲行銷趨勢,算是必看網站之一。不過有趣的是,從iOS宣布捨棄IDFA後,也可以明顯感到編輯群的“焦慮”。

    Udonis
    https://www.blog.udonis.co/
    Udonis算是一家基於數據的遊戲整合行銷公司。這裡面常常會有很詳細的遊戲廣告實務案例與趨勢分析,大部分的文章架構都很清楚,缺點是有時會講太多無謂的細節。

    Mobileuseracquisitionshow
    https://mobileuseracquisitionshow.com/
    這裡常會邀請歐美遊戲業的行銷主管聊聊自己的經驗,有Podcast版也有文字版,而且內容大部分都挺專業,不是公關宣傳的那種,算是我近期的新歡。

    --
    最後還是說一下,使用每個網站前,都還是要先對該網站的”立場“有些瞭解,才不會被表面資訊牽著鼻子走。

    譬如新聞網站大部分都會有宣傳意味在裡面,資訊不一定為真,通常以專欄形式所提供的資料會更有可信度;行銷類的網站則會強化廣告在遊戲營運的重要性,有些細節不一定要照單全收;數據分析的網站,我反而建議不用對”數據“本身太在意,因為遊戲數據的波動性很大,獲取來源、季節、地區、生命週期的不同都會影響數據,重點反而在於數據分析所呈現的結論與邏輯,是否經的起推敲,因為每個遊戲的數據都是獨一無二的。

    希望以上對大家會有幫助,也歡迎分享自己的好網站。

  • 深度訪談研究架構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19 10:35:40
    有 118 人按讚

    【認真聽】當「腐」成為一種主流文化 | #BL文本的系譜 | 《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與《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 // 李長潔 😍
    .
    這一集的標題被兩部BL日劇佔滿<3 雖然我完全不是腐世界的人,但也因為近年的幾部BL(boys’ love)電視、電影作品,被開發出一條新的道路。從前看過中國的網路劇《#上癮》才接觸到這種以女性為主要收視群眾的同志作品(到底可不可以叫同志作品呢?),而在BL原生地製作的《#大叔之愛》(2018)、《#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2019)、《#昨日的美食》(2019)、《#腐女不小心跟gay告白》(2019)、《#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2020)等。
    .
    從文化研究的觀點來看,圍繞著BL文本所構成的腐文化社群,有著某些特定的身分認同、文化實踐,像是「可見」與「不可見」的現身,而閱讀BL文本則是一種對傳統、固定的性別互動的逃逸和抵抗。更有趣的是,BL文本在台灣的發展是與言情小說、少女漫畫、漫畫王、租書店密切相關。今天就來聊聊這些。
    .
    📌 #本集的內容有:
    .
    ▶ 我是30歲的魔法師(?)
    ▶ BL文本的起源
    ▶ 日本現代文學奇書 - 少年愛與A感覺
    ▶ 腐文化裡的身分認同與實踐
    ▶ BL文本的性別想像與抵抗
    ▶ 腐女的身分遊戲
    ▶ 從漫畫租書店開始的台灣BL羅曼史
    ▶ BL次文化的大眾化
    ▶ 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ouu1qkokj0r0875i8aqkdyj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PZ8MHglWFr5CtmvuEg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2QoXWGTZkP3iZWmK6CZ6lM?si=qqdfvszSQLu4GGW3Gz99Tw&utm_source=copy-link
    .
    📣 #apple 聽這裡:https://reurl.cc/V3KKvZ

    |

    ///// 完整論述 /////
    .
    ▓ #BL文本的興起
    .
    近年的動漫影視作品吹起一股BL風(boys’ love),無論是日劇《大叔之愛》、《如果30歲還是處男 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還是台劇《紅色氣球》、《越界》,或是有點久以前的中劇《上癮》,更有一堆泰劇。耽美男色的作品,成為某種大眾流行文化的類型,也擁有大量的女性觀眾(姨母們、腐女們…),甚至跨域到更廣大的閱聽眾。談到BL文本,就不免地還是要回到日本文化的脈絡中來理解其生產。
    .
    一般來說,日本女性小說家森茉莉的《戀人們的森林》(1961)、《枯葉的寢床》(1962)可以說是BL文本的濫觴。雖然在60年代的少女漫畫裡,就有性別越界的例子,例如池田代理子、手塚治虫。但竹宮惠子的《風與木之詩》(1976)才可以說是少年愛漫畫的骨灰鼻祖作品。該作品帶有古典、西歐風情,以尚未發育第二性徵的少年為主角,劇情相當煽情。也就是說,在70年代,日本少女漫畫的領域接納了少年愛文本,進而80年代時,少年愛類型漫畫正式成為少女漫畫的子類型。
    .
    直到90 年代日本《B-Boy》雜誌為與先前沉鬱耽美或具有情色元素的男性同性愛作品區隔差異,提出「ボーイズラブ」(Boys' Love)一詞企圖將出版品設定為明亮輕快喜劇收場的男性同性愛漫畫,雖最後未能收效,卻使得BL一詞成為後來所有男性同性愛作品的代稱(楊曉菁,2005)。若說耽美與BL有甚麼區分,可能有「名稱」、「風格」、「敘事」三種區分,甚至,BL指稱更加通俗的文本流行。
    .
    ▓ #少年愛的文學起源
    .
    然後再來看一下少年愛概念的系譜,可從稻垣足穗《少年愛的美學》(少年愛の美学)裡見到軌跡,其指出作家森茉莉,是耽美小說的起源,她的小說《戀人們的森林》、《枯葉的寢床》,開啟了女性描寫男同性戀的文學類型。稻垣足穂,是一位新感覺派作家,提倡感受生活中的一切,躍入事物本身的直觀與觸發。1969年以《少年愛的美学》獲得由新潮社推動的「第一回文學大賞」。
    .
    《少年愛的美學》裡蒐集大量東方與西方的少年愛(Knabenliebe)、同性戀資料,也對其進行詳實的解說、細微的敘述,尤其是描繪男性對少男的慾望,少年愛大抵也與日文中的「若眾道」相稱(劉靈均,2019)。《少年愛的美學》的核心論述是「A感覺」,他認為,人的快感包含肛門(A=anus)感覺、陰道(V=vagina)、陰莖感覺(P=Penis)、口腔感覺(O=Oral),廣援博引古今中外對於性快感的描寫比較,並且將其用以解釋對美少年的愛之美好(高橋孝次,2010)。
    .
    「A感覺」的論述,明顯運用精神分析師Sigmund Freud的「反覆說」,他將人做為一個由口到肛門的構器,A感覺是快感的原初,V感覺則是A感覺的派生,P感覺是V感覺的翻轉,那O感覺的進食行為也是性快感的一環。
    .
    所以,稻垣足穗論證到具有A感覺的少年是性的基礎。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到底在講什麼(@@)。總之稻垣足穗認為「A感覺」是「失去的」,其正是「對某種失去的東西的鄉愁」,無論是性的歷史性、現代人的快感、日本傳統中的若眾道。無論他的理論架構你能不能接受,或是感到貶抑女性不合乎性平,這本「奇書」的確理論化了日本現代的美少年文本,奠定男色審美的趣味,也提供了某種具有歷史地位的文學解讀。
    .
    ▓ #BL文本與腐女社群
    .
    記得好幾年前上社會學課的時候,有一組同學彙整了100大重要的BL動漫作品,我只認識《純情羅曼史》、《世界一初戀》,並且對這些作品進行大規模的分析。口頭報告時,她們雙眼燃燒出灼熱的視線,說明為何某些作品是「必看」。那時我第一次見識到「腐女」的力量。
    .
    所謂「腐女」(應該不用解釋了吧),源自於日文中的「腐女子」(fujoshi),最早出現在2000年時的「2channel」網路論壇上,延伸著90年代愛好閱讀耽美小說的女性。
    .
    腐女,指稱喜歡將萬事萬物都解讀為男男同性關係的女性。2005年後,日本媒體開始注意到腐女群體,腐女的名詞正式出現在大眾媒體中。後來,在課堂上,可能是因為我對日本文化的愛好態度,讓很多腐女BL同好們紛紛跳出來討論BL作品,我才驚覺,原來有這麼多人在喜愛BL。
    .
    ▓ #BL文本的性別想像與抵抗
    .
    為什麼某些女性讀者會熱愛閱讀 BL?臺灣地區已有若干研究為上述問題提出解答,例如鍾瑞蘋(1999)的問卷調查分析發現同性戀漫畫閱讀者的閱讀動機包含好奇心、流行感、偷窺感、感官刺激等,閱讀經驗愈多者也可能因社交動機持續閱讀;楊曉菁(2006)、張茵蕙(2007)、及葉原榮(2010)以小規模樣本進行深度訪談,發現女性讀者喜歡 BL 的理由包含對性別刻板印象及父權社會的厭倦與抵抗、對男男曖昧情愫衍生浪漫想像、得以窺視男性/體及性愛情節但可迴避女體成為男性情慾目標等。(轉引自林奇秀,2011)
    .
    周典芳(2010)的訪談研究也有類似發現,她指出 BL 故事中的四種關係性
    以及三種性表現(性愛描述的特徵)是吸引女性讀者的主要理由:在關係性方面,「對等性」係指戀愛雙方常表現出權力關係的平等感;「多樣性」是故事情節設定與角色屬性相對複雜,充滿各種可能性;「禁忌性」是指悖德的同性之愛具有淒楚美感,讀之可獲得感動與勇氣;「現實性」則是指 BL 讀者對女性向讀物中條件優秀男性搭配條件低劣女性的不認同,相較之下,虛構的 BL 故事反而顯得真實(意謂「條件相當的兩個人在一起才是合理的」)。
    .
    在性表現方面,「逆轉性」是指讀者在 BL 閱讀中扭轉了一般女性「被觀看」的經驗,成為觀視性愛與男體的主動者;「人間性」是指 BL 故事中的性是有情感、人性化的,不僅是感官的刺激;「配慮性」則是性愛雙方會體察並關心對方感受(即使是虐待式性愛的描寫亦然)。(轉引自林奇秀,2011)
    .
    而林奇秀(2011)則以「踰越的愉悅」來做為解釋。她以「逾越」概念為基礎,歸納六種「因逾越而愉悅」的閱讀快感。在悖德的愉悅中,讀者逾越以一男一女為主的異性戀體制與社會常規加諸在愛戀雙方身份的箝制;在反抗與逆轉的愉悅中,讀者逾越社會對女性的期待、規範、與桎梏;在控制與匡正的愉悅中,讀者逾越傳統作者相對於讀者、訊息傳送者相對於被傳送者的文本理解模式,奪得積極解讀文本、擺佈文本、改寫文本、或創造新文本的主動權,同時也在這些行動中積極地定義她們心中可愛可親的男性。
    .
    ▓ #腐女的身分遊戲
    .
    透過作品與討論,腐女似乎擁有一個想像(也是真實)的文化社群,社群中的人們有種隱藏的規則:低調地喜歡BL,不要讓他人發現身分。在岡部大介(2008)的〈腐女的身分遊戲-可見與不可見的身分〉中,描述了腐女群體的次文化樣態與身分認同。他用Erving Goffman的劇場理論解釋,腐女的現身,不只是一種對自我的看法,同時是社會關係的反映。岡部認為,腐女身分認同在「可見」與「不可見」的戰略實踐中被構成。
    .
    他們一方面會偽裝(隠れ)成「普通女子」、「低調」,來躲避主流社會、親戚家長、同伴好友的觀察,像是《我家女兒交不到男朋友!!》(ウチの娘は、彼氏が出来ない!!)裡的水無瀨空。但另方面卻會運用「萌語」(萌え語り)、「妄想」(張瑋容,2013),來暗渡自己的喜愛與實踐,像是「攻」、「受」、「總攻」、「總受」的描述,或是描述劇情類型「下克上」、「攻攻」,很多時候也會藉由作品的「類型」(genre)與角色的「配對」(coupling)來表達自身與確認腐認同的存在。
    .
    學生很愛探詢一個問題,腐女群體究竟跟非腐女群體有何不同?沒想到,還真的有人做這個研究。宋佳的〈腐女的形象調查〉,以大學生358名(男性106 名、女性250名)為樣本,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發現,腐女們容易受到非腐女與一般男性忽視,但他們接受自己,不在意他人眼光,他們的生活因為BL作品的愛好而感到豐滿充實。我們可以見到岡部所言的「腐女的可見與不可見」的延伸,腐女的「可見」實踐,有時候是一種對「汙名化」(stigma)的抵抗,也展現腐文化對腐女所產生的意義豐沛世界。其他還有相關延伸出的腐類型還有「腐男」、「腐人」、「腐死鳥」,「腐教」、「BL腦」,也是蠻有趣的討論。
    .
    從前日本的腐文化社群常遭受批評,愛情至上論展現的,其實只是她們利用來逃避困擾女性的性別議題。不過,直至今日,在性別運動更加顯著的現在,透過對BL文本的接觸、對同性愛的BL式認識,讓許多腐女、腐男們願意更進一步地去認識同性戀群體的真實生活與權益。
    .
    ▓ #90年代的租書店 #台灣的BL文本殖生
    .
    回到台灣的BL文本,其興起與日本的耽美文學有極大的直接連結。對於台灣的少女來說,言情小說是很重要的浪漫啟蒙、性愛啟蒙。這個文學領域,讀者、作者、編者都是女性,性別化產業的特色得以令其充分演繹台灣當代女性的愛慾想像(有別於瓊瑤)。自1990年代初期,這個產業成熟完備,然後以「租書店」、「網咖」、後來有「便利商店」作為重要的傳播場域。有著時代性的意義。(楊若慈,2012)
    .
    台灣本土言情小說與日本 BL 文化之所以產生聯繫,乃是因為二者共通的主要傳播與流通場域,也就是台灣獨有的漫畫租書店使然。女性讀者們在漫畫租書店,閱讀消費這些平價、淘汰率高、收藏價值低、故事公式化的文學商品,BL類型的漫畫文本也影響到言情小說的閱讀嗜好,開始有日本BL輕小說出現,也有台灣作者出版BL言情小說,例如知名的《烈火青春》系列。台灣的女性讀者亦逐漸發展出看BL漫畫的喜好。(楊若慈,2012)
    .
    而言情小說的BL文本,並非與同志文學相同,白先勇的《孽子》、朱天文的《荒人手記》、吳繼文的《天河撩亂》。同志文學某個程度上,還是比較真實地、寫實地表達著同性戀主體與群體的內心刻劃與社會處境。但BL文本則聚焦在男男之間的戀愛關係,較不牽涉到社會處境,各種阻礙困難都可以在愛情的力量中,被迎刃而解。
    .
    ▓ #BL文本的大眾化 #推一部日劇
    .
    近年有許多電視劇推出以BL為主題的作品,或是原著,或是改編漫畫,也造成了一股「賣腐」風潮,這個賣腐以異性戀男主角為CP,打造各種BL浪漫幻想,也更將BL文本從次文化推向主流。
    .
    BL劇不是同志劇,可以想想那些歐美的同志電視劇,如《同志亦凡人》(Queer as Folk),那是真真實實給同志族群欣賞的戲劇(不過,這個時候應該要問問腐人類們,看到同志劇的感覺是甚麼)。
    .
    談談最近看的一個奇妙的BL劇《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這個設定實在是太神奇了。故事中的異性戀直男男主角,身處在以BL為架構的世界中,為了防止自己陷入戀愛,因此努力的在避開各種 BL 漫畫裡的套路,避開一切有可能會被「掰彎」的場景。有時候想避卻避不了,套路與反套路的攻防戰,就在男主角戰戰兢兢的防堵中出現趣味。
    .
    只要兩個男人對到眼,就會展開命運之戀的世界!小混混和乖乖男餐廳的邂逅,明明不怎麼美好卻會被腐腦和戀愛濾鏡看成浪漫的狀態。其他像是「路倒的陌生人」、「聚會裡跟你一樣無法進入狀況的男子」、「隔壁跟你借筆記的男子」,看著男主角不斷地解釋各種腐場景,也讓我好好地學習了一番。
    .
    可以更令人深思的是,如果我們把劇名改成「絕對會變成異性戀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異性戀的男人」,是不是可以讓我們同理心地思考身處於異性戀世界中的同志朋友呢?

    |

    #參考文獻
    .
    1. 高橋孝次. (2010). 『少年愛の美学』 とフロイトの反復説. 千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21), 1-14.

    2. 劉靈均. (2019). 從東亞少年愛到台灣同志: 吳繼文《 世紀末少年愛讀本》 與須永朝彥. 台灣學誌, (18), 43-64.

    3. 楊曉菁. (2005). 台灣 BL 衍生 「迷」 探索.

    4. 岡部大介. (2008). 腐女子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ゲーム: 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可視⁄ 不可視をめぐって. 認知科学, 15(4), 671-681.

    5. 宋佳. (2015, September). 腐女子のイメージ調査. In 日本心理学会大会発表論文集 日本心理学会第 79 回大会 (pp. 2AM-025). 公益社団法人 日本心理学会.

    6. 楊若慈. (2012). 性別權力與情慾展演: 台灣本土言情小說研究 (1990~ 2011). 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1-150.

    7. 張瑋容. (2013). 從 [BL 妄想] 看另類情慾建構-以台灣腐女在 [執事喫茶] 中的妄想實踐為例. 女學學誌: 婦女與性別研究, (32), 97-133.

    8. 林奇秀. (2011). 腐女的閱讀逾越/愉悅感 BL (Boys’ Love) 女性讀者閱讀經驗分析.

    9. 張茵蕙(2007)。薔薇纏繞十字架:BL 閱聽人文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

    10. 葉原榮(2010)。王子的國度:台灣 BL(Boy’s Love)漫畫迷的行為特質與愉悅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新北市。

    11. 鍾瑞蘋(1999)。同性戀漫畫讀者之特性與使用動機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

  • 深度訪談研究架構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7-21 21:12:52
    有 1,116 人按讚

    一個沒有教養經驗的人要來推薦一本所謂教養書,看似違和卻一點都不奇怪。

    我的工作向來是見證「教養」的起點。當胎兒有心跳時,其實就可觀察到每對伴侶對新生命的態度迥異。有些人上網查資料、做筆記,把產檢項目交叉比對,和醫師諮詢討論,深怕自己漏了任何一樣項目,胎兒不小心就輸在起跑點。也有人認定我的孩子不會生病,基本有做就好,無需耗費太多心力。更少數的狀況則是產檢愛做不做,到時候再說。我其實一直蠻疑惑,是什麼樣的背景因素,造就這樣的差異?

    懷孕在我認為就好像跑馬拉松,到終點領獎品後,卻又是一場無止盡的超馬,隨著網絡媒體發達,正向、安定、幸福各種教養法的資訊垂手可得,大街小巷充滿了『幼兒潛能開發」「全美教育」的補習班,走進書店『如何教出OO小孩』的書籍總是攻佔排行版, 社群媒體各種育兒、教養的社團如雨後春筍。看似資訊充足的全球化環境,我發現身邊的父母(尤其是媽媽)比起我們上一個世代,對如何教小孩這個課題卻益發的徬徨不安,無所適從。

    「拼教養」這本書有別於市面上其他教養書,他不是要教妳如何當一個「好」的父母而是利用更廣的視野去盤點自己現有的資源,評估自己的能力到底「可以」當一個怎樣的父母。

    作者和他的研究團隊實際的深入近六十個家庭、透過訪談、近距離觀察孩童在家庭和學校中如何與師長父母互動,以社會科學的角度去剖析城市和鄉村,中產階級和勞動階級在教育資源和觀念上的落差,以台灣歷史的脈絡去連結世代之間對教養態度的大不同。用更宏觀的視野去回答我上述的疑惑以及化解家長在教養上的集體焦慮。

    整本書架構和深度宛如一本博士論文,不過作者和編輯功力相當深厚,即使完全沒有社科背景的人也不會感到艱澀難懂,生動的人物對話很快的讓妳身歷其境,甚至產生自我投射。 對於完全沒有教養經驗的我,這本書書同時讓我對過去的行為和觀念作出一些反思。

    **小孩教育最大的成本不是金錢,而是母親的事業和時間

    「小孩的成長不會等你,但妳的事業和病人也不會等妳 」
    猶記三年前,同事為了讓孩子在放學時可以看到媽媽,放棄對於產科醫師最重要的接生和夜診,或許是我深感在「拼事業」這條路上被孤單的拋下,我如此冷酷地做出這樣的回應。

    明明妳就有婆婆後援,妳是不是在逃避妳的工作?妳先生也是每天都夜診,妳要讓小孩知道工作對於媽媽也很重要啊!這些尖銳的話,好險當時我理智的吞了下去,透過此書給我的視野,讓我重新思考並同理她。在傳統思維影響下,即使她的薪資和先生相當,她仍覺得指導孩子作業、準備手作晚餐是她的使命,先生如果無法 「幫忙」她就得另作打算。另一方面,她也不想將照顧孩子的事情轉移到婆婆身上,除了不想失去教養主導權,她更不樂見上一代重男輕女的態度在她的下一代重演。她的決定不僅是她個人的決定,背後隱藏更複雜的社會文化因素。
    **你的父母不只是你的父母

    「拼個幾年,未來人生選擇會更多,不要去學那些才藝好浪費去間,對未來有用嗎?」看到這段時我既視感的紅了眼眶,活在智育導向的年代,每當我有新的想法或是想學的東西,只要非關乎考試,總會換來一句「學這沒用啦!」我對於現代的小朋友能有多元化的刺激學習機會,總是很欣羨甚至對長輩有些怨懟,透過此書的分析,我更能理解,活在那個先吃飽再說的年代,他們在自己可付出的資源和時間下,給予他們認為對我最好的教養模式,走過威權戒嚴到民主開放,他們各有各的困境和矛盾,也為了我一直在滾動式修正和我相處的模式,漸漸放手,尊重我是個獨立的個體。透過此書,這些小埋怨似乎雲淡風輕。我要趁此機會說一聲,謝謝你們的付出。接下來換我逼你們乖乖去運動了。

    用學術架構療癒教養帶來的焦慮,用空拍的視野撫平世代間的矛盾,透過理解換來和解。這是一本很用心、有深度有廣度的書,適合所有曾以各種形式被教養長大的我們。對,即使妳和我一樣沒有教養下一代的需求,也值得一看。

    #拼教養

    期待看過書的妳和我分享心得喔!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