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海洋文學新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海洋文學新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海洋文學新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海洋文學新詩產品中有3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李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台灣旅日作家獲芥川獎 7月14日,日本文學最高榮譽的芥川龍之芥文學獎宣布:最新得獎者有兩人,一是日本仙台市出身、41歲的石澤麻依;另一位是台灣旅日作家、32歲的李琴峰,她以小說《彼岸花盛開之島》獲獎。李琴峰在台灣讀完大學才去日本留學,母語是中文,她以非母語的日文寫文學作品,而取得這個最高文學獎,實在...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慢行高雄:15條文青帶路,輕鬆遊晃路線」介紹 訪問作者:翁禎翊 內容簡介: 散步碼頭吹風看海,品嚐美味小吃,享受在地慢活情調。 咖啡酒吧X在地美食X風格書店X藝文景點 高雄是一座適合慢行與慢活的城市。 你可以搭船出海,沿著藍色公路飽覽海洋城市的碧海藍天; ...

海洋文學新詩 在 J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18 22:00:10

「 相遇的時候 / 做彼此生命中的好人 」 — 林婉瑜〈相遇的時候〉 - 台灣森永在這次 60 週年與聯合文學雜誌聯名推出了以文學及在地食材為訴求的四季之詩牛奶糖,能夠在牛奶糖盒裡看見文字真是又驚又喜,而其中也有好多作家是我原本就很喜歡的,像是林婉瑜、鯨向海、楊佳嫻、陳繁齊等等 特別的是,除了...

海洋文學新詩 在 沐初雨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8 20:27:13

噓 別說話 在暴風雪尚未降臨之前 抱緊我 盡情的奔馳 別怕我會摔下馬 融雪上踏著蹄印 身下的馬仰頭長嘶 對那些即將到來的災難毫不自知 噓 別說話 趁最後的暖日尚未西下 趕緊加速 加速再加速 飛越山丘 跳過海洋 趁著馬兒躍起的片刻 抓住月亮 快一點 再快一點 我在玻璃窗外 對著陷入昏迷的自己...

  • 海洋文學新詩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06 22:52:38
    有 482 人按讚

    台灣旅日作家獲芥川獎
    7月14日,日本文學最高榮譽的芥川龍之芥文學獎宣布:最新得獎者有兩人,一是日本仙台市出身、41歲的石澤麻依;另一位是台灣旅日作家、32歲的李琴峰,她以小說《彼岸花盛開之島》獲獎。李琴峰在台灣讀完大學才去日本留學,母語是中文,她以非母語的日文寫文學作品,而取得這個最高文學獎,實在很了不起。此外,她已有兩本日文小說由她自己譯寫成中文在台灣出版,分別是2017年獲日本群像新人文學獎的《獨舞》,和2019年入圍芥川獎的小說《倒數五秒月牙》。中文讀者直接讀她用中文書寫,比由他人翻譯會更好。

    日本的文學獎,與香港、台灣的不同。香港較為人知的只有青年文學獎,台灣的文學獎較多,每個獎都分小說、新詩、散文等組別,獲獎之後也不見得可以寫專欄,出書,當作家。日本的文學獎得獎作品的體裁只限小說,一些著名文學獎不是公開徵稿,而是只要寫作者在雜誌或書籍上發表新作品,便會自動列入評選名單,然後評判再從中挑選。通常選出的得獎作品只是一篇,最多兩篇。獲獎作者基本上已獲得雜誌或出版社取用他稿件的機會,可以說已經出道,當以寫作為生的作家了。

    日本各文學獎中,以創辦《文藝春秋》雜誌的日本小說家菊池寬在1935年設立的芥川龍之芥獎和直木三十五獎的歷史最悠久和公信力最佳。芥川獎是頒發給「典雅小說(雅文學)」新人作家的一個獎項,直木獎是頒發給通俗小說作家的獎項。

    日本許多名作家,都因獲芥川獎而成名,如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大江健三郎。
    為什麼日語學得這麼好?
    李琴峰不是第一個用非母語的日文寫小說而獲芥川獎的作家,在2008年,出生於哈爾濱到日本留學並已經歸化日籍的楊逸,憑小說《浸著時光的早晨》獲當年的芥川獎,故事講述1980年代一個青年在中國20年轉型期中的經歷。但這本書沒有被翻譯成中文出版。楊逸也未見有其他著作繼續問世。

    用日文寫作的台灣人,之前還有作家東山彰良,以小說《流》獲直木賞,他原名王震緒,家族移居日本,自幼在日本長大,並改了日本名,及繼續發表作品。

    李琴峰至今未入籍日本。她1989年生於台灣,15歲開始自習日文,並創作中文小說。她大學時雙主修日文系與中文系, 2013年赴日就讀早稻田大學日語科碩士課程。畢業後做了三年上班族,現在是專業作家。

    為什麼會想學日語?她說:其實沒什麼契機。15歲的某天,不知為何突然有個念頭,「不然來學個日語吧」,從此開啟了日語學習之路。她說,剛開始只是某種沒來由的念頭,但學了以後,便為日文之美所迷惑,從此欲罷不能。

    日語之美在哪裡?她說,首先是文字,日文字夾雜漢字與假名,密度不均看來像是某種斑點花紋,這就有一種美感,彷彿是漢字的花瓣點綴在平假名的樹梢上,風一吹過,櫻瓣紛紛飄落。

    接著是音韻,日語的音節基本上是「子音+母音」的組合,極富節奏與韻律感,使人不由得想出聲朗誦。

    問李琴峰為何能把日語學得這麼好,她說,「因為我愛上日語了」。
    《彼岸花盛開之島》
    母語是中文,又愛上日語的李琴峰,在獲獎小說《彼岸花盛開之島》中,把中文、日文、台語,還有某些琉球語混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新的語言。她知道在宜蘭的原住民中,有一種和日語混合而成的語言,於是她就做個語言實驗,把3種語言混合使用,這是個新嘗試。

    有評審認為《彼岸花盛開之島》這小說的內容融入多種語言做安排,突顯日語是在變化的,因此得芥川獎對日本文學的意義很大。這可能是評審給李琴峰得獎的原因之一。

    「彼岸花盛開之島」描寫一名漂流到彼岸花盛開的島嶼海邊、失去記憶的少女宇實(umi)來到陌生的島嶼,接觸島上人們的生活文化,島民操的語言是相當獨特的「日本(nihon)語」,但另外有一種稱為「女語」的語言,只有上了年紀的女性才能學習,作為歷史傳承之用。

    這座島嶼只有女性才能傳承歷史,擔任所謂的島嶼領導人,領導人稱為noro,暫譯為「祝女」(祝福的祝),最高領導人是大noro,大祝女。故事寫到,大祝女下令宇實要與同齡的游娜(yona)一同成為祝女。和宇實、游娜同齡的男孩拓慈(tatsu),不得學習女語,但他偷偷地學習,女語學得比游娜還好。拓慈不懂為何男生不得學女語、無法當祝女。宇實與游娜承諾拓慈,倆人若當上祝女就改變男生不能當祝女的規則,並承諾也會教導拓慈歷史。

    為何島上男性無法當領導人、沒有權力?這是作者幻想的烏托邦,它要突破人類自農耕社會以來的男權社會。但烏托邦也不是完美的世界。這座島嶼有光明面,也有陰影的一面。
    彼岸花的雙重隱喻
    《彼岸花盛開之島》想寫的是對人類歷史的一種反思。

    作者李琴峰認為,幾千年來,透過男人的視野、男人的文字書寫的所謂歷史,其實都是經過男性視點解釋的東西,即使是性別較平等的現在,大家習以為常的思維、邏輯、科學乃至政治體制、意識形態都是男人建構出來的。

    於是她思考,有沒有可能跳脫歷史脈絡,幻想出完全不同的一個世界,由女性的邏輯、由女性司掌的世界。

    烏托邦是西洋的概念,若以中國的概念來講,就是桃花源。因此她構思,有沒有可能在日本幻想出一個桃花源。她讀了琉球的神話,神話中有一個位於海洋彼端的神仙居住的樂園。她將這神話引用到小說中。

    烏托邦是人類幻想出來、不可能存在的。對某些人而言,烏托邦可能是理想,但對另外某些人而言,不見得是理想。

    書名《彼岸花盛開之島》,彼岸花是植物「石蒜」的別名,它可以作麻醉劑,也可以在加工後變成毒品,因此是雙重隱喻。同樣的道理,這座島嶼有光明面,也有其陰暗的一面,將男性排除在宗教、政治體制這一點就是陰暗面。

    她說:「歷史不可能完美、人類所建構出的社會制度也不可能完美,包括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世界都不斷地在尋求改善或變革的契機,這座島嶼也走在變革的路上,雖然現在不那麼完美。」

    這小說結局是光明的或灰暗的?她說,由讀者自由想像這座島嶼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李琴峰的小說都貫穿著「逃離」的主題。《彼岸花盛開之島》是幻想可以逃往的不太完美的理想之國。
    逃離與理想國
    李琴峰在2019年的一篇文章中說,在她十幾歲到二十前半段,「在台灣承受過許多不同種類的暴力,度過許多與世界孤絕的黑暗夜晚,忍受毫無道理被強加於身的生之形式,──當二十前半那尚未成熟的我為了逃離而來到日本,終於獲得那一點點自由的空氣時,天曉得我受到了多大的救贖。」但在日本,雖然「窺見過人類的溫暖光輝,也曾承受過令人憤怒甚而落淚的歧視」。

    李琴峰談到在日本租房子,儘管有永久居留權,儘管日語流利,但仍然多次被謝絕入住──就因為她仍是外國籍。管理房產的不動產公司規定,日本人的保證公司費用為房租的50%,而外國人則是100%。

    在她2017年獲獎的《獨舞》中,主角趙紀惠為了擺脫舊日傷痕,從台灣前來日本,卻仍無法從「自己」逃離,於是便決心從人生舞台逃離,嘗試死亡的跳躍。趙紀惠說:「出生並非出於自身意志,是遭人強加之事實。若人類註定無法對抗生之荒謬,那麼選擇從生命逃避的權利,總該是天賦的。」

    在2019年的小說《倒數五秒月牙》裡,在日本工作的台灣女子林妤梅,以及在台灣工作並結婚的日本女子淺羽實櫻,曾是研究所時期的好友,卻有著說不出來的同性情感。研究所畢業後兩人分隔汪洋,彼此的生活都發生了變化。五年之後,兩人終於在東京久別重逢,共度漫長而又短暫的一天。

    逃離與留下,都需要勇氣,因為都要面對不同的問題。於是,在《彼岸花盛開之島》,李琴峰就夢想有一個世界,能夠接受人的不同屬性,卻不為其定義,這樣人類才能回歸單純的存在,並獲得些許自由。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23&eid=185633&year=2021&list=1&lang=zh-CN

  • 海洋文學新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01 21:00:00
    有 146 人按讚

    一滴果汁滴落 ◎鴻鴻

    一滴果汁滴落在
    我正在讀的詩上
    我沒有立即擦拭;
    慢慢暈開了
    這一行的氣味,韻律,情緒綿長。
    一滴果汁滴落,落在
    一位遠方詩人新成的詩作,
    他曾在無知的年少下放
    到更遠的遠方做鍋爐工、煤爐工、車間操作
    在那兒認識了漂鳥草葉和只存在夢裡的姑娘
    入獄,平反,突然又被派去管理倉庫,投閒置散
    這一切都沒有人在意;
    四十七歲的某一天,窗外的櫻花開了
    他想起幼年的小巷,通往那
    內心幽深盡頭的海洋,記憶陽光一樣射入
    牆面的塗鴉,多麼像一首精心安排的詩,乘風
    飛過
    海洋,降落在我的書桌上
    我喝著果汁,心不在焉地
    等著夏天過去。童年的夏季
    我偷過母親的錢筒打過哥哥欺騙過老師
    長大後的某一天,忽然發現自己還愛著一個以上的女子,於是開始寫詩
    長大後的哥哥教我,喝完鋁箔包
    要把它壓扁,減少地球負荷的垃圾
    也算是救贖人類的罪惡吧
    我順手一擠,一滴殘餘的果汁
    濺落在詩人的小巷裡。  一滴
    果汁,誰知道它來自
    遙遠的南非還是哪裡?它在果園內
    聽不見外面的示威,抗爭,歧視,也沒有人在意過
    這麼一顆陰暗的果子。
    它無所謂地生長
    無所謂地被擠壓封藏
    又無所謂地
    滴落;
    或是滿懷盼望地成長
    痛楚地被擠壓,而後
    憂傷地滴落──
    沒錯,這些不過是詩人任意的猜測
    我們無以憑藉
    只有它最後的芬芳
    和顏色,鮮明
    鵝黃,凝固在一首詩上
    當手輕撫,光滑的紙面
    完全無法顯示它和那些字跡的存在
    然而又如此觸目,彷彿
    為了證明回憶的堅定,飽滿
    香馥,甚至帶有甜意
    沒有人會誤會
    它是一滴淚水。

    註:此詩獲得1993年時報文學獎首獎。

    --

    ◎作者介紹
     
    鴻鴻。身兼詩人、劇場及電影編導、策展人。
     
    1964生於台南。曾獲吳三連文藝獎、2008年度詩人獎、南瀛文學獎傑出獎。出版有詩集《土製炸彈》、《女孩馬力與壁拔少年》、《仁愛路犁田》、《暴民之歌》等,2019年最新作品為《樂天島》。散文《阿瓜日記──八0年代文青記事》、《晒T恤》、評論《新世紀台灣劇場》及劇本、小說等多種,創辦《衛生紙+》詩刊(2008-2016)。現主持「黑眼睛文化」出版社及「黑眼睛跨劇團」。

    --

    ◎小編怡璇賞析

    鴻鴻所給人的印象,通常是勇於打破框架的,一方面是他所處的時間軸上,正好承接前行代,因此要如何回應瘂弦等前輩關於「問題最少、最小」、「沒有歷史包袱」的標籤,是當時的他必須去處理的問題;二方面是他寫詩的時間點早,從高中時期(1981年)就陸續寫成詩作,分散投遞在《現代文學》、《創世紀》、《陽光小集》等刊物,無可避免地在成長的過程,對於自我進行定義與再定義。

    這件事情甚至詩人早有意識,在第一本詩選集《黑暗中的音樂》曾自言:「由於寫作時間涵蓋了我成長變化甚大的十五歲到二十五歲,其間對語言的態度隨著對其它事物的認知而迭有更易,展露的風貌自相殊別。」

    詩對於這個時期的鴻鴻而言,更多是作為一種具備詩語言的日記,換言之,這個時期看見的居多還是自己。到了《在旅行中回憶上一次旅行》,可以看見鴻鴻的創作內容逐漸脫離了個人情感,「旅行」既能作為一種與世界聯繫的方式,同時也將個人從舒適圈中抽離出來,這首〈一滴果汁滴落〉便收錄其中,發表後即獲得了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

    這首詩基本上保留了鴻鴻早期的風格,既生活又抒情,但同時又可以見到對於社會的關懷。首句由「一滴果汁滴落在」開啟,以詩人所在的空間切入,這是一滴落在詩句上的果汁。而這滴果汁便隨著推進打破空間與時間的維度,開始藉由浸潤來到「一位遠方詩人新成的詩作」,這裡所提到的勞動階層與任人擺布的生命(他者),都是「這一切都沒有人在意」一句所囊括的對象。

    接著筆鋒一轉又回到「我」本身的生命經驗,這個尋常「我」之所以寫詩,興發於美好的事物:「長大後的某一天,忽然發現自己還愛著一個以上的女子,於是開始寫詩」隨著畫面如同電影按下播放鍵,又回到果汁,這滴果汁明明是「我」順手一擠,詩人卻說「一滴/果汁,誰知道它來自/遙遠的南非還是哪裡?」

    南非作為一個顯而易見的提示,主題已經來到了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暴力與衝突,「一滴/果汁,誰知道它來自/遙遠的南非還是哪裡?」果汁在此詩的作用當中,可以說提供給讀者一個視角(鏡頭所聚焦處),並隨著鏡頭的變換而到處「旅行」,因此「這些不過是詩人任意的猜測」這些不過是詩人串起的故事結構,讀者所擁有的真實,只有那第一顆鏡頭拍下來的:滴落在紙頁上的果汁。果汁的狀態是可以被觀看的,因為「我」與「讀者」在意它的發展,而現實中這些被忽略(不被觀看)的真實,卻反而像虛構一樣,可以任由「我」鋪排操弄。

    這首詩揭示了詩人寫詩已經從純粹的「日記」變為「發聲器」,同樣具備功能性,但前者強調「個人」,而後者則更多面向社會。

    --

    樂天島◎鴻鴻

    B面
    在一座悲劇的島嶼上一定有樂天的島民
    即使地震、颱風、都更,讓他們的財產或親人
    一夕化為烏有,也不能阻止他們爬起來
    繼續打拚,繼續念經,繼續忍氣吞聲
    頂多每週看一次健保給付的醫生



    不管是因為睿智或白目
    樂天的島民任憑每個統治者的課綱覆蓋自己的歷史
    他們學舌,學不像也很自得
    持哪一國的證件無關緊要,只要你愛國
    就算是黑幫,警察也替你開道



    身為奴隸的記憶,讓他們把疫苗當做基因
    時而扮演入侵者,掠奪別人的山林土地
    時而扮演殖民者,苛扣員工和僕傭的假期
    他們給自己的命名都富含高尚的意象
    例如洪蘭或曾志朗



    家庭失和就怪小三,生意失敗就拜妙禪
    黃金套牢就買股票
    霧霾穿堂入室就趁機多製造一些口罩
    安樂死不成就拿刀互砍
    在自己出題的考試裡,拚死拿到高分



    樂天的島民有種無可救藥的天真
    相信消失的正義有一天會回來認親戚
    他們鍥而不捨連署抗議、寫布條、排練行動劇
    還要將遊行留下的垃圾收乾淨
    並把這些都拍成藝術電影



    當惡鄰眼露凶光,有些島民立刻喊出一家親
    還在屁股紋上菊花刺青以示歡迎
    慷慨割捨小時候的恐龍當做見面禮
    無奈即使換了電池還是慢吞吞
    徒然洩漏了從遠古活到今日的卑微意志



    即使被瘋狂如此折磨
    樂天的島民仍然有機會從眼角的餘光看到自己
    像同情一尾即將被大快朵頤的透抽
    他們也會在咽下自己的觸手時流淚
    那種溫柔,讓他們在末日前還有機會被拯救



    遠方有人獨立公投了,他們笑一笑,繼續看韓劇
    在一座悲劇的島嶼上一定有樂天的島民



    A面

    單車載兒子滑下斜坡
    「河邊到了!」
    我開始唱歌,為了避免指出
    腥味在風中,死魚在淺灘。



    兒子興奮地指著對岸興建的高樓
    「我長大可以開大吊車嗎?」
    你長大開什麼都可以
    但我沒說,那些樓房即將把天空和河岸據為己有。



    「等雨停了,
    我們出去玩好嗎?」
    當然好。但我沒有告訴他
    這場雨會一直下到北極冰層溶光。



    「我可以跟你一起倒垃圾嗎?」
    他喜愛垃圾車的音樂
    跟我小時候一樣。
    我小時候還喜歡聞機車屁股的油煙呢。



    他喜歡看捕鳥人爬樹
    吹捕鳥人的排笛
    但我還在猶豫怎麼告訴他
    捕鳥人手中的繩子是為了自殺。



    天空的每一隻鳥都像我們一樣旁若無人
    水缸的每一尾魚都像我們一樣身不由己
    貓咪的每一次嘔吐都需要關心,而非抱怨
    每一個玩具都有它的尊嚴



    他最愛吃香蕉
    那些飽滿漂亮的香蕉
    他相信,我也相信
    這座島嶼的香蕉可以讓他吃到世界末日。

    --

    〈樂天島〉是鴻鴻的詩集《樂天島》的同名作品,向陽於序言寫道:「這本詩集,因此是鴻鴻對現實社會所進行的「革命詩學」的又一次精采展現。」這篇序幾乎寫明了《樂天島》存在於文學史上的定位與價值,即從「現實主義」到「新現實主義」。「樂天」除了指涉臺灣人民,其實也是孩子的名字,這座島除了屬於臺灣人,也是孩子樂天的島。

    於是,全詩為一題兩式,分別為〈樂天島(B面)〉、〈樂天島(A面)〉,B作為詩人獨白,A則呈現與孩子的對話過程。AB兩面作為一種形式,除了提示其截然不同的兩面性外,也能從這樣的影像語言略窺鴻鴻跨媒介的創作風格。有趣的是,在錄音帶中的B面,通常收錄的是不那麼符合大眾口味的曲目,B面卻先於A面被讀者所見,或許也暗示了B面所談論的內容,過於真實而不受人喜愛。

    A面讓「我」與「孩子」進行對話。以前的鴻鴻便慣於使用童話作為詩語言,如今孩子的童話與大人的童話,要如何進行對話?可以見得「我」縱然知道世界之惡,對於正對這個世界建構認知的孩子,仍然選擇溫柔以對,讓孩子不需要提早成為大人。

    樂天島除了作為「革命詩學」的一部分,同時也告訴了詩人身份上的轉換,除了作為創作者現在更是一名父親,要如何在提筆寫下社會問題時,去面對兒子的探問?鴻鴻的創作歷程於是進入了新的階段。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金車現代詩獎過去有舉辦「網路人氣獎」,2017年是最後一屆人氣獎,在2018年到2019年,可看出明顯競爭強度提高。
     
    ——小編P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時報文學獎 #鴻鴻 #社會關懷 #南非 #身分轉換 #父親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4/20210401.html

  • 海洋文學新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02 20:30:30
    有 47 人按讚

    ※詩聲字 x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穿梭於複疊時空的精靈――李蘋芬新詩的時間敘事,以〈白色的門〉、〈在母親的房間〉與〈那樣的人〉為例(下) ◎蔡牧希​

    三、打開白色的門,進入母親的房間—―新的空間維度​

    李蘋芬〈在母親的房間〉一詩,在人物繪像之外,打造出另一個時間維度的空間。「母親住進來以前/我安置每一件傢俱/她的地圖漸小/從窗台開始,學習樹的學名/生衰的方位與影子/默記不同深淺的蟲蝕」詩人有意識地藉由擺設,安排空間的語義內容(註6)。在敘事結構中,空間可以「靜態地」(steadily)或「動態地」(dynamically)起作用。詩題〈在母親的房間〉,以靜態空間的形式奠定主題化的固定結構。生命與衰亡、光與影的對位關係,在時間光譜上,拉開時間的縱深。而蟲蝕所暗示的時間線索,讓時序隨著詩句往回追溯,同時沿著語意順流而下。​

    「她住進公寓房子/我的眼睛像她,鼻子不像/在母親的房間/神祇有人的知覺,祂們橫臥,戀愛/與貪嗔。她給我平安與永恆的錯覺/我們一起簡居防火巷/走進傾斜的頹牆,我們一起生活/乾燥,而顯得一致的日常/沒有燭火甚至沒有風」​

    「母親」進入房間之後,「我」的出現,終能進一步為人物形象定錨。但詩人並未在「母親」的人物特徵上做更多定義,反而打破時間序列,將神祇降為與「我們」同為眾生,有愛恨貪嗔;又或將我們提升與神祇同高,進入靜謐的平安與永恆。因此,時序的交錯將過去與未來混而為一(註7)。在「乾燥,而顯得一致的日常/沒有燭火甚至沒有風」的寂靜裡,「房間」成為靜物畫式的描述,並將場面凝固起來(註8)​

    詩的第三、四小節中,「房間」成為背景裡模糊的環境。「睡眠的海洋高溫擴張,漫淹記憶的窪地」,隨著睡眠漂流,詩篇的「母親」從單一人物形象,衍伸為母語、土地或國家的象徵:「(她曾是,其他孩子的母親/她曾有,海峽另一端的生活/方言走音成一千種聲腔/我的舌已不能模仿)/她在北方的炕上烘起一爐子熟爛的冬/她曾圈養一群雞,一座黃土院子」,描繪出母親的群像。眾多意象的聚集,在第五小節化為對原鄉的盼望:「她展開世界地圖/指出太平洋上突起的島,我們的島/它是疣,感到痛/它是密封的氫氣,兀自膨脹」,此處不住高漲的希望,在世界地圖上卻無所依傍,只能如氫氣球孤獨地飄浮,而後不知所向。​

    最後兩節的焦點,又回視到「母親」的人物形象上:「母親很少,從詩裡認出我/好像我同她一樣/都是鉛版上的一個姓名,被重複印刷/但是她知道嗎/每一次印刷/就像一樣的魔術背後有不同的呼吸」。在重複而單一的鉛板上,「詩」與「姓名」被賦予生命與呼吸,其語義與象徵不斷擴充,與「我」同步成長,逐漸遠離母親原本的認知。​

    詩的最末節:「我睡在母親的枕上/她把失眠遺傳給我/將我留在月台。不期然下一班車的來臨/讓空調把晨曦轉進來/輕輕的,輕輕⋯⋯」,將「房間」此一環境,悄然過渡為「月台」。已然失效的物理環境,亦將母親與潛意識海洋封存。在無眠的夜裡,「我」終於能擺脫單調的日常,期待晨曦輕輕地灑進來,重新組構自己的意義世界。​

    四、穿梭於複疊敘事時空——〈那樣的人〉​

    李蘋芬〈那樣的人〉(註9)一詩,綰合時間與空間的敘事變化,進一步臨摹眾生的孤獨群像。​

    詩的開篇先解構「一般人」的組成:「大概有那樣的人/見過之後,錯身進入,不同建築/領子邊上,被他人的髮掠過/有那樣的人,為他編造集體記憶/鬆動鎖鍊般的骨節/以為就此可以碰觸,可以相視」。​

    這種跳躍式的人物臨摹的手法,如楊牧自述其「戲劇獨白」體的技巧:「我在使用一種詩的策略發展那特定的故事,但又不一定順頭中尾的次序呈現,二就像古來那些啟人疑竇,卻回味無窮的傳奇之類的敘事文學一樣,行於當行,止於當止,或發端於敘事末而徐徐倒敘或以跳躍的方式省略,銜接,有話則長,無話則短。」​

    是以「一條孤獨的線/如何複疊成空間/有時我不貪心,把誤認看作遊戲/揣想一種最好的遇見」在時序折返的敘事線上,人的物理特殊性已然泯除,進入到一個更高的時空精神次元:「後來,我談起拯救/無從抗拒質變,冰封的花和白日執念/某些默契懸在危險的線上/易脆,有時不可見」,在真實與隱密之間,生活與意識的碰撞,讓個人不斷產生質變。而詩人走在時空的鋼索之上,極度真實卻也隱密的心跡,多重意義的歧異性與不確定,正與詩的美學不謀而合。​

    結論:讓我們也成為那樣的人​

    李蘋芬靈慧地在時序的罅隙,擾動一場密室的詩風暴,讓讀者隨著思緒的飛行,不自覺改變了日常的節奏。如此走在新的理解軌跡上,我們看似亦步亦趨,卻能在另一個日常的裂隙裡,搬進一場暴風雨,開始敘述自己的生命時空。​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
    #李蘋芬 創作,Instagram:pingfenli​
    #林思彤 手寫,粉專​ 林思彤的臨詩瞳
    #蔡牧希 賞析,Instagram:mushimushitsai​

    (註6)米克․巴爾(Mieke Bal) 《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空間方面的語義內容,可以像人物的語義內容那樣建立起來」,頁160​
    (註7)胡亞敏,〈敘述〉,《敘事學》,頁71​
    (註8)胡亞敏,〈故事〉,《敘事學》,頁165​
    (註9)李蘋芬〈那樣的人〉,發表於《聯合報》,2020-04-02。

  • 海洋文學新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1-27 13:31:41

    本集主題:「慢行高雄:15條文青帶路,輕鬆遊晃路線」介紹
      
    訪問作者:翁禎翊
        
    內容簡介:
    散步碼頭吹風看海,品嚐美味小吃,享受在地慢活情調。
    咖啡酒吧X在地美食X風格書店X藝文景點

      高雄是一座適合慢行與慢活的城市。

      你可以搭船出海,沿著藍色公路飽覽海洋城市的碧海藍天;
      你可以騎單車或散步,細細品味鹽埕巷弄的慢活情調,
      輕鬆恣意品嚐沿途小吃,再找家咖啡店消磨閒適的午後時光;
      你可以跳上輕軌,到棧貳庫欣賞開闊海景,在百年倉庫改建的文創區感受人文氣息;
      你可以在造型新穎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觀賞表演,順道拜訪老店密度最高的鳳山一帶……

      2020年,高雄這個名字正好滿一百年。身為高雄人的凌性傑,本著分享故鄉美好事物的想法,與四位青年作家一起完成的《慢行高雄》,以創作者的眼光書寫高雄的文化與歷史,規劃15條輕鬆遊逛路線,刻意挑選具有文化意義的場景,包括文學館、美術館、絕美圖書館、文青咖啡館、獨立書店、藝術特區、表演場館、百年古蹟,還有風格獨特的在地美食,皆是捷運或輕軌可達。跟著文青玩高雄,放慢腳步、打開感官,你會重新認識高雄。
     
    作者簡介:凌性傑
      高雄人。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班畢業,東華大學中文所博士班肄業。現任教於建國中學。曾獲台灣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著有《文學少年遊:蔣勳老師教我的事》、《男孩路》、《島語》、《海誓》、《自己的看法》、《彷彿若有光》、《陪你讀的書》等。編著有《九歌一〇八年散文選》、《2018臺灣詩選》、《青春散文選》(吳岱穎合編)、《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楊佳嫻合編)、《人情的流轉:國民小說讀本》(石曉楓合編)、《另一種日常:生活美學讀本》(范宜如合編)等。

    作者簡介:尤尊毅
      人類學系畢業。書呆,求知心旺盛,目前最大願望是成為一名雜食者(Omnivores)。曾獲台大文學獎、師大紅樓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

    作者簡介:翁禎翊
      1995年生,台大法律輔修日文系畢業,現在就讀台大法研所民法組。白天是法律系的助教,職業教民法;晚上告訴自己要持續寫點東西,努力當作家。覺得愛不是只有一種形式,遺憾與美麗往往是一體兩面的同義詞。曾獲余光中散文獎、林榮三文學獎等。作品入選《九歌108年度散文選》。經營文字帳號:@jhenyi.weng。

    作者簡介:陳宗佑
      建中紅樓詩社,臺大哲學系畢,咖啡成癮。曾獲臺大文學獎、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周而復始地,我們甘願在重複中令時間走遠,只因往復的形式如此近似永恆。

    作者簡介:黃立元
      澎湖長岸人,臺大人類所畢業,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人類學博士生。定居高雄、臺南兩城十年,臺北求學十年。曾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紅樓文學獎,作品入選《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試著在生活、書本與田野的間隙裡,摸索詩、民族誌與小說的輪廓。
       
      
    出版社粉絲頁: 木馬文化 ECUS Publishing House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海洋文學新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12-13 00:15:57

    本集主題:「慢行高雄:15條文青帶路,輕鬆遊晃路線」介紹
      
    訪問作者:陳宗佑
        
    內容簡介:
    散步碼頭吹風看海,品嚐美味小吃,享受在地慢活情調。
    咖啡酒吧X在地美食X風格書店X藝文景點

      高雄是一座適合慢行與慢活的城市。

      你可以搭船出海,沿著藍色公路飽覽海洋城市的碧海藍天;
      你可以騎單車或散步,細細品味鹽埕巷弄的慢活情調,
      輕鬆恣意品嚐沿途小吃,再找家咖啡店消磨閒適的午後時光;
      你可以跳上輕軌,到棧貳庫欣賞開闊海景,在百年倉庫改建的文創區感受人文氣息;
      你可以在造型新穎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觀賞表演,順道拜訪老店密度最高的鳳山一帶……

      2020年,高雄這個名字正好滿一百年。身為高雄人的凌性傑,本著分享故鄉美好事物的想法,與四位青年作家一起完成的《慢行高雄》,以創作者的眼光書寫高雄的文化與歷史,規劃15條輕鬆遊逛路線,刻意挑選具有文化意義的場景,包括文學館、美術館、絕美圖書館、文青咖啡館、獨立書店、藝術特區、表演場館、百年古蹟,還有風格獨特的在地美食,皆是捷運或輕軌可達。跟著文青玩高雄,放慢腳步、打開感官,你會重新認識高雄。
     
    作者簡介:凌性傑
      高雄人。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班畢業,東華大學中文所博士班肄業。現任教於建國中學。曾獲台灣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著有《文學少年遊:蔣勳老師教我的事》、《男孩路》、《島語》、《海誓》、《自己的看法》、《彷彿若有光》、《陪你讀的書》等。編著有《九歌一〇八年散文選》、《2018臺灣詩選》、《青春散文選》(吳岱穎合編)、《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楊佳嫻合編)、《人情的流轉:國民小說讀本》(石曉楓合編)、《另一種日常:生活美學讀本》(范宜如合編)等。

    作者簡介:尤尊毅
      人類學系畢業。書呆,求知心旺盛,目前最大願望是成為一名雜食者(Omnivores)。曾獲台大文學獎、師大紅樓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

    作者簡介:翁禎翊
      1995年生,台大法律輔修日文系畢業,現在就讀台大法研所民法組。白天是法律系的助教,職業教民法;晚上告訴自己要持續寫點東西,努力當作家。覺得愛不是只有一種形式,遺憾與美麗往往是一體兩面的同義詞。曾獲余光中散文獎、林榮三文學獎等。作品入選《九歌108年度散文選》。經營文字帳號:@jhenyi.weng。

    作者簡介:陳宗佑
      建中紅樓詩社,臺大哲學系畢,咖啡成癮。曾獲臺大文學獎、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周而復始地,我們甘願在重複中令時間走遠,只因往復的形式如此近似永恆。

    作者簡介:黃立元
      澎湖長岸人,臺大人類所畢業,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人類學博士生。定居高雄、臺南兩城十年,臺北求學十年。曾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紅樓文學獎,作品入選《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試著在生活、書本與田野的間隙裡,摸索詩、民族誌與小說的輪廓。
       
      
    出版社粉絲頁: 木馬文化 ECUS Publishing House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