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浪漫芭蕾又稱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浪漫芭蕾又稱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浪漫芭蕾又稱產品中有1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最近在家看了不少韓劇、歐美劇跟電影,在這邊整理出來跟大家分享,有些很多人應該看過了,還是可以來交流一下心得或推薦其他好看的作品給我喔^^ ~韓劇~ 《我是遺物整理師》: 經歷過喪親之痛,要不要看這部我猶豫了很久,最後是「鼓起勇氣」按下播放鍵。我很喜歡它的英文片名《Move to Heave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1萬的網紅VOGUE Taiw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VOGUE雜誌12月號裡美美的服裝照片是怎麼拍出來的?本期皮草大衣單元邀請到「模特兒界的徐若瑄」廖奕琁Kelly,替我們示範秋冬大衣的各種款式,用芭蕾舞者的姿態來詮釋,好優雅喔! 冬日逼近,妳需要溫暖的擁抱。馬海毛大衣絕對是對肌膚最奢侈的一種圍繞。「馬海mohair」是安哥拉山羊毛的專稱,阿拉伯文...
浪漫芭蕾又稱 在 啡聞 1 c.c.|法式觀點筆記:文化 X 時事 X 歷史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8-11 18:35:59
「只有用自己的心才能看清事物,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安東尼 · 聖修伯里 ————————— 有沒有哪一本書是你跟身邊的人提到一定會聽過或看過的書呢? 對 G 編來說,大概就是《小王子》吧! 不過⋯⋯即使你看過,也聽過許多分析,但,這些關於《小王子》的冷知識,你都知道嗎? 今天 ...
浪漫芭蕾又稱 在 咩小妤 | Miemiefish ?手寫|正能量|咩式婚禮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9 05:46:20
夢境般美麗的胡桃鉗芭蕾舞劇!!!! . 今晚去看胡桃鉗芭蕾舞劇!!!!!!!!!!!! 這劇太美、場景太華麗、服裝太美、音樂太好聽 我甚至無法用文字形容今晚有多美好多激動了..... . 雖然我知道我常常被美好的事物感動得想哭 然後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而且我愛的東西很多,每個都覺得是最愛的 ...
-
浪漫芭蕾又稱 在 VOGUE Taiw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5-11-23 11:51:46VOGUE雜誌12月號裡美美的服裝照片是怎麼拍出來的?本期皮草大衣單元邀請到「模特兒界的徐若瑄」廖奕琁Kelly,替我們示範秋冬大衣的各種款式,用芭蕾舞者的姿態來詮釋,好優雅喔!
冬日逼近,妳需要溫暖的擁抱。馬海毛大衣絕對是對肌膚最奢侈的一種圍繞。「馬海mohair」是安哥拉山羊毛的專稱,阿拉伯文意思為蠶絲般滑順的山羊毛織物,配置上Desrues珠寶鈕扣工坊的鏤空銀釦,低調奢華。
灰色馬海毛大衣(Chanel)/ 羔羊毛髮帶、戒指(Gucci)
無論是羽毛般柔軟的Cashmere羊絨外套,或輕薄俐落的小羊皮風衣,都是讓冬季造型更加輕盈的關鍵角色。粉蠟筆般的灰藍色帶來雨日的浪漫,亮眼的向日葵黃則一如冬季暖陽。
Cashmere羊絨拼接Nappa小羊皮外套、絲質襯衫、綁腰上的流蘇披肩(皆為Giorgio Armani)/ 黃銅手環(Celine)/ 右:向日葵黃小羊皮風衣(Celine)/ 黑色髮帶、麂皮上衣(Chanel)/ 絲巾(Hermes)
雪白蓬鬆的皮草大衣在LV 2015秋冬巴黎的秀上無疑做了最重量級的開場,時裝秀上的第一套服裝通常能代表此系列的根本精神,但在這場秀上,先是超模Freja穿了這件由安哥拉高山羊毛做成的長大衣出場,接著第二位模特兒穿了短版款式,到第三位粉紅髮超模Fernanda依舊展示了另一套全白長大衣,如北極熊般討喜,也令人印象深刻。
金色鎖頭項鍊(Coach)/ 高山羊毛大衣(Louis Vuitton)
Fendi是唯一自設皮草工坊的奢華品牌,擁有技藝精湛的皮草打樣師、服製師、染色師等專業工匠,不僅品質是全球最高,對待皮草的方式與手法已然像是一門藝術。從1965年Karl Lagerfeld加入Fendi,開始將在歐洲進行百年的傳統皮草工藝帶向更新更前衛的境界,至今Fendi的皮草無論在時尚史或是時尚界,都擁有崇高的殿堂級地位。氣勢如虹的貂毛大衣,簡單搭配黑或白色系更能襯托不凡氣質,裸膚色的Nappa小羊皮包更添優雅。
紅色貂毛大衣(Fendi)/ Nappa小羊皮Bounce手袋(Loewe)
Shearling是常被廣為運用的一種皮革,中文又稱翻羊皮大衣,因為體積通常較大也較厚重,因此不只在女裝,男裝上更常見到翻羊皮的運用。Stuart Vevers在接任美國精品品牌Coach設計師之後,便將Shearling選定為代表品牌精神的皮料,因為Shearling能表現美式原創風格,又帶有輕鬆自在的氣息,穿起來奢華又率性,表現年輕女孩的活力與特色。Shearling特色是一體成型,一面是捲捲的短羊毛而另一面是麂皮。中性的翻羊皮大衣搭配女性化的洋裝,更能展現酷甜衝突感。
翻羊皮長大衣(Coach)/ 白色蕾絲上衣(Gucci)
√ 快來訂閱 Vogue 頻道:http://bit.ly/2eoVk7R
-------------------------------------------------------------
⊙ VOGUE Facebook 粉絲專頁:http://smarturl.it/qo9tkf
⊙ VOGUE 官網影音專區:http://www.vogue.com.tw/live/
⊙ The Scene Facebook 粉絲專頁:http://smarturl.it/pdjxq0
⊙ GQ 官網:http://www.gq.com.tw/
⊙ GQ Facebook 粉絲專頁:http://smarturl.it/r9gauv
浪漫芭蕾又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近在家看了不少韓劇、歐美劇跟電影,在這邊整理出來跟大家分享,有些很多人應該看過了,還是可以來交流一下心得或推薦其他好看的作品給我喔^^
~韓劇~
《我是遺物整理師》:
經歷過喪親之痛,要不要看這部我猶豫了很久,最後是「鼓起勇氣」按下播放鍵。我很喜歡它的英文片名《Move to Heaven》,也是劇中主角父子開設的遺物整理公司名稱,中文名翻譯得很浪漫:「天堂移居」。
「我們要為你搬最後一次家。」全劇十集,每集基本上算一個獨立故事,從職業災害、孤獨老死、同志戀人、國際孤兒等議題,反思人性與死亡。不灑狗血卻催淚,是感動而不是傷痛的眼淚,看完之後暖暖的,更珍惜身邊的親人朋友。
先別管「曹尚久」李帝勳像不像潘瑋柏了,他的演技、肌肉都在水準之上;「韓可魯」陳峻相從《愛的迫降》北韓F4老么,變成亞斯伯格症患者,入木三分;還有池珍熙,怎麼有皺紋還是帥?
《如蝶翩翩》:
講夢想、講遺憾、講人生、講失去、講原諒。為家庭付出一輩子的老爺爺,最大的夢想是上台跳芭蕾,面對外界眼光、家人唱衰、身體限制⋯⋯76歲的資深男星朴仁渙,用他每一條神經都有戲的表情,把堅持、失落、害怕等不同層次的情緒轉折,刻畫得精準到位,更與27歲的宋江擦出精彩火花,堪稱最強忘年CP。
宋江的肉體很值得意淫,但也不要忽略了演老奶奶的79歲資深女星羅文姬,她對先生的態度從反對到支持,從理解到不捨,非常令人動容。
《Mouse》:(中文譯名《窺探》)
你相信惡人的基因是與生俱來的嗎?故事靈感來自韓國2017年的女童分屍案,兇手竟是一位少了鏡像神經元,沒有負罪感的少女。《Mouse》原名呼應劇情,遠比中譯的《窺探》有意思。從連環殺人事件中追本溯源、抽絲剝繭,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兇手?劇情反轉燒腦,中段一度太複雜差點看不下去,所幸最後幾集收尾收得漂亮,還是可追。
接下來,一起來期待《上流戰爭3》,看看Penthouse還能多荒謬。
~歐美劇~
《第二聲響鈴》:
超好看的西班牙電影《佈局》導演奧瑞歐保羅的作品,男主角馬里奧卡薩斯也是《佈局》那一位。首集從男主角切入,他因一場意外殺人入獄;第二集改由以女警的角度切入,之後每一集,都是以一個角色來鋪陳,由其所經歷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拼湊出完整故事。到第八集完結篇的最後半小時,你還沒把握,你該相信誰?
《陌生人》:
接在《第二聲鈴響》後看的,同樣只有8集。有一天,陌生女子在一個校園裡跟一名男子說:你老婆流產、懷孕都是假的。有一天,陌生女子去跟咖啡店老闆娘說:你女兒被包養。神秘的陌生女子不斷出現,找不同對象揭穿他的或他不知道的秘密,最後拼圖湊齊,你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涉及的議題有青少年、嗑藥、夫妻關係、代孕⋯⋯等。前三分之二好看,後面兩集有點爛尾,不介意的話可以看看,反正每集都不長,節奏很快。
《誰殺了莎拉》:
莎拉開心地乘著拖曳傘迎風飛翔,突然安全繩鎖斷裂,她掉下來死了。誰殺的?開船的男友?帶罪入獄的哥哥?第一季10集緊湊、懸疑、刺激,好看得要命。第二季開頭幾集,明顯為了要拓展故事,每個角色的背景開始做各種合理與不合理的延伸,但常看歐美劇的朋友大概也習慣了。
幸好,最終還是有把一切合理化,編劇花了兩季幫觀眾找到兇手,但最後又埋下伏筆,第三季要來了,因為⋯⋯兇手不一定是兇手。我倒是覺得不必了。
~傳記與紀錄片~
《侯斯頓傳奇》:
恕我時尚品味不足,在此劇之前我不認識這位傳奇設計師,朋友跟我說:「他是上一代,很有名的設計師。」反正,我就是用看一個人物傳記的方式來看,6集篇幅很好入口。從他的天份、奮鬥、成名、輝煌、失意⋯⋯故事發展曲線不令人意外,但我喜歡它的服裝、場景、音樂,那個年代紙醉金迷的奢華與墮落,被詮釋得好迷人,歌曲好好聽。後來看了網路文章,有劇中角色和真實人物的造型對照,真的是神複製,復刻得很到位。
《Homecoming》:
這是碧昂絲2018年在Chochela音樂節備受讚譽的演唱會,曾吸引4300人在線同時收看。除了舞台演出,這部片還穿插籌備這場演唱會的幕後故事、碧昂絲的心情與口述。所謂「籌備過程」,不是只有讓造型師量量身材做衣服,不是把歌唱一唱舞練一練,而是告訴你,她和團隊如何以三四個月時間,將她的構想從0到發展到最後成為舞台上200人陣仗一起完成的精彩大秀。
Homecoming是返家、返校,這場演唱會是她產後重返舞台,當藝人20多年,舞台是她某種形式的家;卸妝之後,她角色切換回人妻、人母,家裡還有先生以及三個孩子等著她回家。更重要的,家是源頭,碧昂絲在紀錄片不斷強調種族與性別意識,「黑人女性」是她與生俱來的身份,她背負這樣的重量前行,以
自己的努力與成就,告訴更多人,不要害怕,不要放棄。
我在觀賞的時候,數度想到張惠妹,不論是天后氣場、表演台風,還是這些年來阿妹在推動原住民文化與同志平權運動的付出。如果德州有碧昂絲,亞洲也該好好珍惜我們的張惠妹。
《Homecoming》真的很好看,沒看過的朋友不要錯過。
#我是遺物整理師 #如蝶翩翩 #Mouse #窺探 #宋江 #李昇基 #池珍熙
#第二聲鈴響 #陌生人 #誰殺了莎拉
#侯斯頓傳奇 #HomeComing #Beyonce #碧昂絲
浪漫芭蕾又稱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約瑟夫‧布羅茨基詩中的巴洛克敘事 ◎蕭宇翔
“It seems that what art strives for is to be
precise and not to tell us lies, because
its fundamental law undoubtedly
asserts the independence of details.”
from The Candlestick by Joseph Brodsky
|賦格與俄語
布羅茨基曾自言,最早教會他詩歌結構的啟蒙老師即巴赫(J.S. Bach)。與其說音樂值得詩歌嚮往,不如說這是藝術具備的公分母,在這點上,布氏幾乎發展了一整套韻律理論,藉音樂的特性深刻地反觀詩歌。他認為:「所謂詩中的音樂,在本質上乃是時間被重組達到這樣的程度,使得詩的內容被置於一種在語言上不可避免的、可記憶的聚焦中。換句話說,聲音是時間在詩中的所在地,是一個背景,在這個背景的襯托下,內容獲得一種立體感。」(註一)「包括音質、音高和速度,詩歌韻律本身就是精神強度,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它們甚至不能替代彼此。韻律的不同是呼吸和心跳的不同。韻式的不同是大腦功能的不同。」(註二)音樂是以音符與節拍承載時間,而對詩歌而言則是韻律和語氣,如何藉此重構時間(或說面對消逝),此即作詩法。
從各種層面來講,巴赫的作曲法和布羅茨基的作詩法的確相像得不可思議。譬如巴赫窮盡一生不斷改進的的賦格曲式,宣示了一整個巴洛克時代的成就。賦格可分成兩大類:一種輕快簡單如舞曲,風格飄逸;另一種則結構嚴謹,由層層模進所交織串聯,厚重而壯麗。這兩種風格剛好可以蓋括布羅茨基一生的詩風。
如同巴赫的音樂,布羅茨基的詩風同樣既古典又現代,事實上,布氏認為:「現代主義無非是古典的東西的一種邏輯結果──濃縮和簡潔。」(註三)這是因為在俄羅斯,布氏生長的城市,彼得堡──基本上就是這樣一個混合體,古典主義從未有過如此充裕的空間去填充現代,幾百年裡義大利的建築師紛至沓來,抑揚格節奏在這裡自然如鵝卵石,布氏認為,彼得堡不僅是俄羅斯詩歌的搖籃,更是作詩法的搖籃,在曼德爾施塔姆的詩中足以看見彼得堡的天使壁畫、金色尖頂、柱廊、壁龕,當然還有文明的末日景觀。(註四)
於是我們看到布羅茨基在遵守嚴格韻律之餘,常以古典的耐心,巴洛克式的句法層層雕琢、延展,甚至在長詩〈戈爾布諾夫與戈爾恰科夫〉裡,將兩名精神病患的交談分切為片斷的組詩,相互衝突而又離不開彼此的兩人,類似區分大腦兩半球官能的對稱,這表現在詩章結構、內容的平行現象和各章編排的對稱與反差。十四章標題的總合構成了「十四行詩」一樣的文本。對稱嚴格之外,十四章的篇幅是均等的:各有一百行,第一章和第十三章例外,是九十九行。所有「對話」的各章都用十行詩節,每節各有五個同樣的對偶的韻腳,這無疑是强調二重性的又一種方法。(註五)巴赫以同樣的方式創作賦格曲並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在音樂裡,這稱作對位法。總總精妙的巧合不僅讓我揣想,巴赫之於布羅茨基,是否如坂本龍一之於德布希,認為自己是前者的轉世。
然而,詩歌畢竟是獨立於音樂的另一種藝術,其最重要的素材不是音符與節拍,而是語言。布氏對於自己的母語同樣有著系統性的見解,他認為俄語是一種曲折變化非常大的語言,你會發現名詞可以輕易地坐在句尾,而這個名詞(或形容詞或動詞)的字尾會根據性、數和格的不同而產生各種變化。所有這一切,會在你以任何特定文字表達某個觀念時,使該觀念具有立體感,有時候還會銳化和發展該觀念。從句複雜、格言式的迴旋,是大部分俄羅斯文學的慣用手段。(註六)
就語法的錯綜而言,名詞常常自鳴得意地坐在句尾,對於主要力量不在於陳述而在於從句的俄語是相當便利的。此非「不是/就是」的分析性語言──而是「儘管」的綜合性語言。如同一張鈔票換成零錢,每一個陳述的意念在俄語中立即蕈狀雲似地擴散,發展成其對立面,而其句法最愛表達的莫過於懷疑和自貶。(註七)
因此俄語詩歌總的來說不十分講究主題,它的基本技術是拐彎抹角,從不同角度接近主題。直截了當地處理題材,那是英語詩歌的顯著特徵。但在俄語詩歌中,它只是在這行或那行中演練一下,詩人接著繼續朝別的東西去了;它很少構成一整首詩。主題和概念,不管它們重要與否,都只是材料。(註八)
依憑著俄語的不規則語法,離題這件事可想而知卻又非同尋常,原因是它並非由情節的要求而引起,更多是語言本身──意識流不是源自意識,而是源自一個詞,這個詞改變或重新定位你的意識。(註九)數世紀俄語聖殿的「文字辮子」,不可避免地要提到尼古拉‧列斯科夫對高度個人化敘述的偏好(skaz),果戈里的諷刺性史詩傾向,杜斯妥也夫斯基那滾雪球般、狂熱得令人窒息的措辭用語大雜燴。(註十)
總的來說,布氏認為,俄羅斯詩歌樹立了一個道德純粹性和堅定性的典範,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於保存所謂古典形式而又不給內容帶來任何損害。(註十一)而他與普希金、曼德爾施塔姆、阿赫瑪托娃、古米廖夫,繼承了這些傳統。除此之外,俄羅斯歷史與現實的噸級質量,同樣可視為此種巴洛克作詩法誕生的要素,因為通過在細節上精確複製現實,往往便能產生足夠超現實與荒誕的效果。
布羅茨基身為一個現代人,其語言與內容定然比起生活在古典時期的人更感飢渴、躁動,正因如此,布氏所使用的古典形式與韻律乘載了一股力量,這力量總是從內部試圖吞噬並篡奪本體,形成詩歌內部的最大靜摩擦力,一旦觸發就會以加速度往前衝破。對付這種力量,人類需要古典的耐心,無怪乎布羅茨基經常引用奧登的話:「讚美一切詩歌格律,它們拒絕自動反應,強迫我們三思而行,擺脫自我之束縛。」(註十二)
|呈示部──黑馬
這是一首完成於1962年7月28日的短詩,只有三十五行,布羅茨基只有二十二歲,然而已暴露出布氏善於綿延鋪陳的作詩法──布氏開頭動用了二十八行,傾全力試圖描述黑色的荒野中一匹馬到底有多黑,一系列的形容包括:那馬腿比夜色還黑因此不能融入夜色、黑得沒有影子、黑如針的內部、如穀糧正藏身的地窖,或肋骨間一座空洞胸腔,眼中甚至傾瀉出黑色的光芒......有人說這是俄羅斯式的想像力,實際上,不如說,這是俄羅斯現實的質量,其形容依靠的不是修辭,而是物理或光學,當然還有作者敏感纖細的一顆心。布氏曾引用芥川龍之介的話來形容自己:「我沒有原則,我擁有的只是神經。」(註十三)
一首詩的主要特徵必然是最後一行,不管一件藝術作品包含甚麼,它都會奔向結局,而結局確定詩的形式並拒絕復活。(註十四)〈黑馬〉驚人的結尾,的確拒絕了復活,但與其說是死亡的手勢,毋寧說是「第二次誕生」,這手勢的反轉向讀者指認生活的嶄新,正如馬奎斯《百年孤寂》的開篇:「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必須用手指頭伸手去指。」〈黑馬〉是一首奇蹟之詩,其震懾力或許只有里爾克的〈無頭的阿波羅像〉能匹敵。因為它們做到了同一件事:提醒一個人的被動地位。當我們以為是我們是主格,是觀察者,是生活的主宰,並因此可以置身事外。實際上,某種東西正在高處端詳、物色,伸手指向我們。我們的生活是被選擇的,遠非自己所選。這匹黑馬或是繆斯的化身,也可能是黑帝斯,無論如何,宿命引領牠找上我們,並且,我們必須學會如何駕馭,否則將就被牠踐踏或遺棄。
「為何要將蹄下樹枝踩得沙沙作響?
為何要湧動眼中黑色的光芒?
他來到我們之中尋找一名騎手。」──〈黑馬〉末三句,蕭宇翔譯
|展開部──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
〈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創作於〈黑馬〉的隔一年,顯然他自覺抓到了某種可善加發展的作詩法。這兩百二十七行的輓歌體詩作,十足展現了俄羅斯古典式的耐心,那年布羅茨基只有二十三歲。誰敢將巴黎聖母院的工程交給一個二十三歲的小夥子?因此,當阿赫瑪托娃讀到此詩時驚嘆:「約瑟夫,您自己也不明白您都寫了什麼!」也並非沒有道理。但誰能料到這是讚賞?
布氏的作詩法顯然是致敬,因為他曾譯過多恩的詩作。其詩意冥想往往表現於展開、放大的隱喻。這樣的隱喻和比擬方式又稱為「協奏曲」(來自意大利語concetto,「虛構」,在這裡的意思不是臆想,而是思想的提煉,想象的建構 )。「協奏曲」是全歐洲巴洛克風格的典型特點。(註十五)布氏透過這種方法來重構現實,試圖藉現實質量的高度來還原多恩的死亡。
開頭以「約翰‧多恩入睡了,周圍的一切都已入睡」作為梁柱,接著便是繁複的雕塑、大量裝飾、戲劇性的突出處,其中有關睡眠的動詞出現了五十二種:沉睡、入睡、酣睡、安眠、打盹、睡了,諸如此類,並附上了一百四十三個睡著的物件,包括門閘、窗幔、木柴、窗外下著的雪、監獄、城堡、貓狗、倫敦廣袤的大地、森林與海、大批書籍、人們頭頂上的天使們、地獄與天堂、上帝與惡魔、所有詩行、語言之河、韻律、真理、一切,全都睡著,一步步將敘事的時空拓幅,同時以特寫鏡頭加強景深,並不時跳回重覆的同一句:「全都入睡了,約翰‧多恩入睡了」,彷彿約翰‧多恩既渺小、單一,又等同於萬物──這輕盈、飄逸與向下俯瞰的視角正暗示多恩的死亡,因為只有靈魂可以達到這樣的高度與抽離。這是大沉寂。而到了第九十九行,布氏的聲音才終於介入,扮演多恩的靈魂,這究竟是多恩的獨白,還是布氏與多恩的對話?或許兩者皆是。但絕不可能是布氏的獨白,因為他抗拒以別人的死亡來行自我的抒情,他害怕自己的呢喃蓋過了死者的哭聲。
「是你嗎?加百列,在這寒冬
嚎哭,獨自一人,在黑暗中,帶著號角?
不,這是我,你的靈魂,約翰‧多恩。
我獨自在這高空滿懷悲傷
因為我用自己了勞動創造了
枷鎖般沉重的情感、思緒
你帶著這樣的重負
在激情中,在罪孽中卻飛得更高」──節錄〈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婁自良譯
|再現部──歷史的填縫與增長
布羅茨基的傳記作者列夫‧洛謝夫認為,顯然由於某些內在的原因,布氏感到有必要完成十七世紀的功課,彌補俄羅斯詩史的缺口。這種巴洛克式的敘事詩體在20世紀俄羅斯抒情詩中被視為陳舊的或處於過渡狀態。19世紀「詩體故事」是相當流行的:普希金的《未卜先知的奧列格之歌》、雷列耶夫的《沉思》,托爾斯泰的歷史題材的抒情敘事詩,或如普希金的《箭毒木》、萊蒙托夫的《將死的鬥士》、涅克拉索夫的《毛髮》——這些只是九牛身上的一根毛。(註十六)
到20世紀這種體裁過時了。這些大量有故事情節的詩「是民眾容易懂的」,其實就是蘇維埃俄羅斯文化產品的思想檢查官容易懂,當然,也只有這樣的詩才能服務於宣傳目的。但高雅的現代派俄語詩幾乎完全排除了故事情節。於是早期馬雅可夫斯基或茨維塔耶娃激情洋溢的抒情詩,阿赫瑪托娃情感含蓄的自我反思,曼德爾施塔姆關於文化學的冥思,便傾向於極其準確的自我表現。這種純抒情詩的理想是——作者和作品的「我」的完全同一。這一類抒情詩總是充滿激情,而且詩里的情感總是明確地表現。甚至俄羅斯現代派的長篇敘事詩也是內心的傾訴。(註十七)
然而,俄羅斯的過期品,在那個時期的英語詩歌中卻是典範。托馬斯·哈代、W.B.葉慈、羅伯特·弗羅斯特、Т.S.艾略特、W.H.奧登同樣地既寫第一人稱的詩,也寫關於「別人」的故事。他們對虛構人物進行細致的心理描寫,詳細地描述他們的生活場景,往往在詩中使用直接引語。(註十八)弗羅斯特尤其受布氏推崇,他在訪談中提到:「弗羅斯特的敘事的主要力量——與其說是記述,不如說是對話。弗羅斯特筆下的情節照例發生在四壁之內。兩個人彼此交談(令人驚嘆的是他們在彼此之間什麽話不說!)。弗羅斯特筆下的對話包含一切必要的情景說明,一切必要的舞台指示。描述了佈景、動作。這是古希臘意義上的悲劇,簡直就是一齣芭蕾舞劇。」抒情作品的戲劇化,利用「舞台」、「演員」,使他可以包羅萬象地轉述日常生活的可怖、荒誕,而在浪漫主義抒情獨白的傳統形式中,存在主義悲劇很容易就被偷換成個人的抱怨。(註十九)
布羅茨基從海洋的另一頭提領了勇氣,證明了復古與先鋒並非反義詞,而是「創造」的兩種釋義。前文提到的某種「內在的原因」,正是這跨洋閱讀的效應,從海的另一頭遠望,看到的不是自己的祖國,而是整個世界。因此俄羅斯歷史自覺的根本問題才會產生:是歐洲還是亞洲?對布羅茨基來說,歐洲從它的希臘化源頭開始,就是和諧(結構性)、運動、生命。亞洲是混亂(無結構性)、靜止、死亡。布羅茨基總是把地理(或地緣政治)主題表現於嚴格的對立模式的框架之內:亞洲——西方,伊斯蘭教——基督教,樹林——海洋,冷——熱 。「那裡的氣候也是靜止的,在那個國家……」(〈獻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與此同時西方文明正往前邁進。(註二十)
「……死亡是模糊的,
就像亞洲的輪廓。」──節錄〈1972年〉,婁自良譯
|結語──未完成的賦格
某些「內在的原因」以其迴避、模糊、朦朧的句式,提醒了我們作者論的重要性。布羅茨基之所以會大量閱讀英美詩歌,是因為那時候他被放逐到俄羅斯北方的諾林斯卡亞村去做苦役,這荒涼之地人口稀少,被森林和凍原所覆蓋,蘇聯時期甚至用做核彈試爆。然而重點在於,那裡的環境從17世紀起就很少變化。那是一個停滯甚至往回走的時空,作為放逐和讀詩的場所再適合不過,某種層面上來講,兩者是同一回事,因為緊接而來的總是孤獨,和絕對的遠景。
布羅茨基在那十八個月裡研讀翻譯了大量的英美詩歌,這直接造成了布氏詩體範圍的急劇擴大。這急劇的變化表現在詩的個性的結構,因而布羅茨基急需自我表現的新形式,或者說,新的作詩法找上了他,而他逼迫自己學會如何駕馭,並樂在其中。
其後的流亡也是意料中事,因為詩人的倫理態度,事實上還有詩人的性情,都是由詩人的美學決定和塑造的。這就是為什麼詩人總是發現自己始終與社會現實格格不入。(註二十一)故而當同時代的俄羅斯詩歌傾向減法與抒情時,布羅茨基則使用加法,並盡可能隱匿自己的音色;當蘇聯政府在拆除舊建築、發射衛星、造火箭時,布羅茨基則面向女神柱、迴廊、雕刻與大理石紋。而數十年的流亡經驗在時空幅度與心靈程度上的擴大比起放逐有過之而無不及,帶給布羅茨基更強的漂流加速度,一種從語言本身向外的擴張與膨脹,並且更多謙卑,及更加堅定的作詩法。
奧登曾對布羅茨基說:「J.S.巴赫是非常幸運的。當他想讚美上帝時,他便寫一首眾讚歌或一首康塔塔,直接唱給全能者聽。」的確,只要聽過巴赫最後的「未完成的賦格」,便能感受到那竭力向上攀升的意念,與其說巴赫試圖趨近完美,不如說是親近上帝。
然而在普希金說過「上帝像俄羅斯一樣哀傷」,並且布羅茨基模仿了這個句式,寫出:「死亡像亞洲的輪廓」之後,上帝不再是信仰的對象,或許死亡才是。但這並不妨礙布羅茨基的幸運,或許他比巴赫更加幸運,因為上帝畢竟不是一陣音樂,而就布羅茨基對死亡的信仰而言,他認為,寫詩正是練習死亡。因為死亡並非逃避,而具備激活現實的效用,藉此我們活下去,傾全力。(註二十二)這就是為甚麼詩人之死這個說法比起詩人之生聽起來更加具體,因為「詩人」與「生」本是同義反覆,而詩人之死揭示了一首詩的完成,因為藝術終將奔向結局。
世人最後一次見到布羅茨基是在1996年1月27日,亞歷山大‧蘇默金和他們的共同朋友鋼琴家伊莉莎白‧萊昂斯卡亞拜訪了他。妻子瑪麗亞準備了美好的晚餐,以及提拉米蘇,布羅茨基狀態良好,在庭院的草地上喝了高強度的瑞典伏特加,並且一定,他抽了好幾根菸,伊莉莎白即興彈了幾曲鋼琴。深夜,在祝妻子晚安後,布羅茨基說他還得繼續工作,便走進書房。窗外,一團世紀末的烏雲在月亮的催化下像是一顆孤獨的大腦,而星星閃亮如電子迴路,閃爍著隱藏的靈光。他站著抽菸,吸氣的時候眉頭深鎖,那貪婪的胸腔彷彿要將所有元素納入懷中,就像他所使用的語言,永遠不滿,於是只能撲向自己。而當他吐氣時,就像是壞掉的噴火器,以掃射的方式噴濺煙硝,不時岔出幾道烈焰,其熱度足以蒸發貝加爾湖。瑪麗亞在早晨的地板上發現了他,門開著,他正試圖離開房間,臉流血,眼鏡也撞壞了。一根尚未點燃的香菸掉落地面,開門時必然還在滾動,而布羅茨基的心臟必然也還在跳動,儘管再微弱。
最後順帶一提,「賦格」的字源一般認為來自拉丁文的「追逐」或「飛翔」,在義大利語中則是「逃走」。而在俄語裡,如果由布羅茨基親自發音的話,應是絕對的沉默,其理由無比高貴。因為「流亡」這個詞對他而言從來都是一種傲慢或張揚,他認為,這無非是將個人的苦難作為標籤特別化,但他仍難擺脫這段經驗,包括接踵而至的加冕與議論。如今,他以永遠的沉默終結了它。正如布氏自己的詩句:
「黑暗恢復了光明修復不了的東西。」——節錄〈論愛情〉,曹馭博譯
|註解
註一: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1940-1997)《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哀泣的謬思〉p.37-41, 〈在但丁的陰影下〉p.80,〈論W.H.奧登的《1939年9月1日》〉P.263-304,〈取悅一個影子〉p.314
註二: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18
註三: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空中災難〉,p.236
註四: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9-110
註五:參見《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77
註六: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哀泣的謬思〉p.28
註七: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自然力〉p.133-134
註八: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5-106
註九: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自然力〉p.134
註十: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空中災難〉,p.249
註十一: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19
註十二:奧登(W.H. Auden,1907-1973)英語詩人,生於英國,1947年入籍美國,是將布羅茨基引入國際詩壇的關鍵人物。此兩句詩引自奧登的組詩〈短詩集之二〉。
註十三: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水印‧魂繫威尼斯》,上海譯文出版社,p.19
註十四: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2
註十五: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55
註十六: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58-60
註十七: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60
註十八: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61
註十九: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61-62
註二十: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92
註二十一: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17
註二十二: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2
--
美術設計:Sorrow沙若
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03.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布羅茨基 #巴洛克 #賦格 #黑馬 #俄語 #巴赫 #蕭宇翔
浪漫芭蕾又稱 在 SJKen的浮光掠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醉好的時光》、《85年的夏天》轟動金馬,強勢入圍歐洲電影獎,台灣與歐洲品味同步
由《謊言的烙印》(The Hunt)逗馬宣言世界級名導湯瑪斯凡提柏格(Thomas Vinterberg)攜手丹麥一哥邁茲米克森(Mads Mikkelsen)的最新電影【醉好的時光】(Another Round),在日前公布的2020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中,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編劇與最佳歐洲大學電影等五項大獎提名,領先群倫。
而法國大導演歐容的同志純愛電影【85年的夏天】(Summer of 85)也獲得肯定,入圍最佳導演。
兩部電影分別在金馬影展台灣首映,【醉好的時光】放映後好評不斷,討論度破表,高居觀眾票選排行榜。
而【85年的夏天】更是在開賣後迅速秒殺,堪稱影展觀眾年度最為期待的作品,此片於本週日(11/15)即將首映,勢必為影展帶來另一波高潮。
昨晚公布的歐洲電影獎入圍名單,更是證明台灣影迷觀眾的口味與歐洲同步,可以說是走得很前面。
而因為歐洲電影獎的肯定,兩部作品分別代表丹麥與法國角逐奧斯卡國際影片的機會也跟著水漲船高。
【醉好的時光】預計於2021年第一季在台上映,而【85年的夏天】即將於12月18日與全台觀眾見面。
【醉好的時光】描述四位都在高中教書的哥兒們面臨中年危機,偶然得知一項理論,主張人類體內本來就應該存在微量酒精,若能適時買醉,血液保持0.05%酒精濃度必能恢復元氣,活力加倍。
這群大叔於是展開酒精計畫,效仿邱吉爾與海明威,每日喝了再上。而因為飾演漢尼拔在台灣擁有一票死忠粉絲的丹麥一哥邁茲米克森片尾一場酒後起舞戲,讓原本就擅長爵士芭蕾的他得以一展身手,更讓一堆迷弟迷妹們直呼上映後要再次二刷三刷,成功營造口碑。
而在台灣擁有一群熱情支持者的法國導演歐容,將青少年文學經典〈在我墳上起舞〉搬上大銀幕,新作【85年的夏天】以擅長的情慾題材與驚悚元素,把少男們的同志戀情拍得浪漫又殘酷,兩位年輕俊美演員從青春迷惘到為愛痴狂的演出,層次鮮明吸睛。
故事描述1985年的夏天,海濱小鎮少年亞雷希斯在一次翻船意外結識出手相救的大衛。一個文靜羞怯,一個熱情大膽,性格迥異的兩人卻擦出愛的火花,沿著海岸燃燒,從電影院、雜貨店、舞廳,到波光粼粼的海上小船,燒出最純粹的情感,也煉出猜忌心魔。隨著一名女孩的介入,這場夏日戀曲逐漸走向變。
受到歐洲面臨第二波新冠肺炎高峰的影響,歐洲電影獎取消原本預計在冰島舉辦的實體典禮,決定改在柏林舉辨線上頒獎典禮,也把典禮拆成五天頒發,從12月8日至12日陸續頒獎,彰顯歐洲電影的強大實力。
今年已經是第33屆的歐洲電影獎,向來是奧斯卡指標性獎項,多部電影在歐洲電影獎獲得肯定後,幾乎都會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獲得肯定。過去幾年歐洲電影獎的最佳影片得主有《真寵》、《沒有煙硝的愛情》、《抓狂美術館》、《顛父人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