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法院股別命名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法院股別命名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法院股別命名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法院股別命名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永恆不滅的寶石想要放一千年,什麼樣的盒子可以擔此大任?】 #買下最貴的藍 我們先來回憶一下LVMH集團收購Tiffany&Co.的慘烈過程~ 2019年11月,LVMH宣布以每股135元,總價162億的價格併購Tiffany,號稱是LVMH最花錢的收購了。 2020年9月9日,新冠疫情衝擊全...

  • 法院股別命名 在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4 18:05:01
    有 15 人按讚

    【永恆不滅的寶石想要放一千年,什麼樣的盒子可以擔此大任?】

    #買下最貴的藍
    我們先來回憶一下LVMH集團收購Tiffany&Co.的慘烈過程~

    2019年11月,LVMH宣布以每股135元,總價162億的價格併購Tiffany,號稱是LVMH最花錢的收購了。

    2020年9月9日,新冠疫情衝擊全球。LVMH以疫情為由及美國貿易關稅威脅,加上法國政府要求將此交易延至隔年,因此放棄收購。而苦苦等待的Tiffany則指控 LVMH故意拖延收購時間,向美國德拉瓦州地方法院提出訴訟,聲稱LVMH強迫Tiffany重新協商收購價,雙方陷入法律攻防。

    2021年1月雙方終於達成共識,LVMH集團最終以158億美元正式收購Tiffany&Co.,買下該集團有史以來最貴的「藍」。

    #DanielArsham大膽破壞Tiffany藍色盒子 ?!
    回到2021年的現在,Tiffany宣布與美國藝術家Daniel Arsham合作推出「Blue Box, Circa 3021 」雕塑系列。

    由Tiffany 精神象徵的藍色盒子為創意發想的原點,以青銅(近似Tiffany藍)為素材,利用做舊常用的侵蝕技法,想像如果這些盒子擺放千年會變成什麼樣貌?

    Daniel Arsham分享到:「那些能夠一眼被看出來有文化代表性的東西總是非常吸引我,而Tiffany的藍色盒子就符合這個標準。我希望能夠透過這種設計,讓它們和最初設計出來時的樣子有很大區別,用表現他們在幾個世紀之後的樣子,來體現這些物品在我們的時代中是一種極具代表性,能夠長遠流傳下去的物品。」

    #全球限量49只
    這個系列共有49款不同造型盒。每盒都搭配了限量版的白金Tiffany手鐲,每只手鐲裝飾上「Tsavorite」,這寶石原來自肯亞的沙弗國家公園,直到60年代末期才被地質學家坎貝爾布里奇斯(Campbell Bridges)發現,1967年他將寶石帶到紐約,70年代Tiffany & Co.將這款寶石命名為「Tsavorit」。

    一系列的Blue Box, Circa 3021都配上了專門的手提箱用以確保運輸過程中的安全無虞,9月9日開始在Tiffany 紐約旗艦店可以看到。

    留言處看Daniel Arsham親自開箱Blue Box, Circa 3021

    #BeautiMode #LVMH #Tiffany #DanielArsham

  • 法院股別命名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06 11:11:44
    有 14 人按讚

    特朗普留給美國的「特朗普主義」- 李偉東

    特朗普主義到底是一種什麼主義,居然能讓美國一半人反對,另一半人擁護?這個巨大的撕裂是怎麼造成的?

    特朗普快要離開白宮了。但一個新的名詞正在走紅:特朗普主義。而且有媒體評論說,特朗普走了,但特朗普主義留下來了;或,總統輸了,但他的主義沒輸。因為美國有7400萬人投了特朗普的票,並且共和黨有可能繼續掌控參議院,民主黨在眾議院還減少了優勢。

    一般來說,美國某一位做出特别成就的總統,可能會留下一套價值觀和政策組合,被稱為某位總統的主義,如里根主義。

    但特朗普主義到底是什麼?目前還沒人能說清,但又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在沒有清晰定義的時候,這個主義卻已經被命名了。

    過去四年,大多數主流媒體對特朗普主義的評價都是負面的(雖然它剛剛被命名),認為其造成的後果是嚴重和混亂的。可是仍有7000多萬人支持這個主義,並認為自己在這個主義下獲益了,願意繼續生活在這個主義之下。這就使我們不得不回答,特朗普主義到底是一種什麼主義?它居然能讓美國一半的人反對它(還包括幾乎所有盟國人民的討厭),而另一半人擁護?這個巨大的撕裂是怎麼造成的?

    以下分四個層面來分析一下特朗普主義的價值觀,以及在這個價值觀之下的政策組合,再看看特朗普主義四年來如何深刻改變和撕裂了美國,並即將成為一種影響深遠的政治遺產。

    特朗普主義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特朗普主義的價值觀和執政口號就八個字:美國第一(或至上)、美國優先。但這個價值觀卻不是特朗普的創造,而是對美國歷史悠久的右翼保守主義價值觀的複述和繼承。美國優先的觀念和口號至少始於1884年。共和黨1894年就將美國優先作為競選口號之一。1920年以後,這個口號又與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口號,即「美國是百分百美國人的美國」合流,後者成為這種價值觀的具體解釋。後來這個口號就一直是3K黨的政治格言。

    這個價值觀和口號,實際是美國奴隸制的思想遺存和胎記,稍有合適的氣候,就會像病毒基因一樣發作。後來的孤立主義和種族隔離政策都與這一基因有關。而1960年代的種族平權運動針對和要破除的正是這一價值觀和口號。戰勝了這一價值觀,黑人和其他少數族裔以及婦女才逐步獲得了完整的選舉權(雖然這個權利早就被憲法修正案確立了),美國才變成世界的民主燈塔(原來僅是自由燈塔),整個國家才開始尊重一系列的普世價值。可以說,美國成為世界民主燈塔是努力戰勝自身的「黑暗基因」(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和美國優先的、自私的孤立主義)的結果。但2016年,這個基因構成的價值觀,又以特朗普主義的面貌重新捲土重來了。

    是什麼氣候讓特朗普主義滋生的?答:全球化。

    全球化讓美國既自豪又失落。

    自豪的是美國所有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帶富裕地區的人民(他們構成了支持民主黨的藍州和紅州中的城市地帶),因為全球化就是他們發動的。他們促成了美國的產業升級——從傳統工業盈利升級到用新技術、新業態和金融資本在全球市場獲利。很多新興的中產階級迅速富裕起來了,也帶動了社會理念的進一步左傾化。他們因而很自豪。

    失落的是美國中南部鐵鏽州和小城鎮及鄉村的居民(他們構成了這次大選支持特朗普的主要群體)。他們失業增加,平均工資下降,而且對前景沒有希望。

    就是說,美國先在經濟上撕裂了,然後才發生政治撕裂。特朗普就是在這種大氣候下應運而生的。他的出現給一半疲軟的美國,注入了一針興奮劑。但特朗普主義對美國的長遠而言卻是一劑毒藥。

    美國面臨的問題實際是需要兩黨合作,共同解決分配機制和強化再就業培訓及社會保障的問題。但兩黨很難合作,因為他們價值觀衝突。民主黨的解決辦法帶有左傾的社會主義色彩(僅是色彩而已,與中國的專制社會主義完全不同,實際是北歐的民主社會主義的降格版),當然主軸仍是支持全球化的普世主義和國際主義。而共和黨推出了特朗普主義。

    美國優先、美國第一、美國至上這些價值觀一提出,立刻得到了處於失落中的一半美國人民的認同。儘管特朗普本人有很多道德瑕疵,但還是有很多美國人喜歡和呼應他的價值觀,認為他可能給自己帶來希望和改變。

    在美國優先的價值觀基礎上,特朗普提出了自己的一套世界觀,給美國問題找到了一隻替罪羊(有沒有罪和有多大罪,並不是重點,關鍵是這隻羊可以「替罪」),並提出了解救美國於水火的總體方案。

    他認為,是全球化坑害了美國;是普世主義和國際主義坑害了美國;是WTO規則不利於美國,讓美國在國際上吃了虧;是美國過多地承擔了國際義務,不堪重負,拖垮了美國;是無節制的移民搶奪了美國工人農民的飯碗,而且還帶來了恐怖主義的威脅。所以解決問題的辦法是,退出全球化,「不再為價值觀而戰」。這是他2016年的競選口號,意思是熄滅燈塔主義,不再管世界上哪個國家是否專制,只看他們是否在貿易中佔了美國便宜,然後強調公平貿易,把美國吃的虧補回來。

    那麼,在全球化浪潮中,哪些國家佔了美國便宜呢?與美國做生意的所有國家都是,因為貿易規則對美國不利,使美國失去工作、產業和技術優勢。而這其中佔了美國最多便宜的是中國。中國正用中國模式搶走美國的工作、經濟發展、技術成果,並威脅了美國的安全。普通民眾不管特朗普說的中國佔了美國便宜有沒有經濟學和數字支撐,也不理會中國的貿易順差不等於貿易利潤這個經濟學常識,總之他們迅速接受了特朗普給美國問題找來的替罪羊。

    在上述價值觀和世界觀之下,特朗普主義的政策組合拳推出了。

    特朗普主義的政策組合及成果

    特朗普的國內和國際政策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同時列出實施四年的成果):

    1. 減稅。效果不錯,提振了經濟,紅州工人平均工資有所增加。疫情前就業率一直很高。

    2. 用優惠政策鼓勵產業迴流。效果不大,迴流不多。

    3. 刺激股市,吸納資金,提振經濟氣場。雖有起伏,但效果一直不錯。

    4. 廢止奧巴馬醫保,但四年都沒提出替代方案。

    5. 與全球打貿易戰,但主要針對中國。與盟國的貿易戰,在不管盟國感受和有傷同盟關係的前提下,對美國經濟有利。但對中國的貿易戰歷經三年多,美國有收穫(如要求中國尊重智慧財產權和加大購買等方面),但主要目標,即通過加高關稅了迫使中美貿易逆差下降,收效不大。

    6. 試圖縮小美國債務,但反倒加重了,今年美國政府赤字將超過3兆,政府債務將接近GDP總額。

    7. 收緊移民政策,建牆阻擋非法移民。造成了很多社會問題,如造成很多父母與孩子分離,國際影響很壞。收緊移民政策和限制排斥中國留學生後,也惡化了美國吸納國際人才的環境,對美國長久發展不利。

    8. 退出十一個國際組織和多邊協議,使美國對世界的領導力嚴重衰退。盟國關係嚴重受損。

    9. 放棄人權外交和對國際人權事業的支持,對內又頻繁打壓媒體,行事獨裁霸道,使美國的國際民主排名逐年下降。傷害了美國民主燈塔形象。

    但他承諾的減稅、貿易戰、促使產業迴流,只管美國的事不管世界的事等,都在努力做。在選民中贏得了「兌現承諾總統」的好評。所以很多人願意再給他四年,讓他繼續「兌現」。如果沒有新冠疫情的拖累及他在處理新冠疫情問題上的糟糕表現,他很有希望連任。

    但另一半選民則認為,特朗普的新孤立主義和排斥全球化,使美國的國際形象和國際地位嚴重受損,使依賴全球化生存的藍州人民前景看淡。更重要的是他掀起的孤立主義和排斥移民的白人至上種族主義,使新老移民都感受到了威脅。特别是四年來他對美國民主的破壞,令人憤怒,所以他們要把他選下去。

    特朗普主義的動員方式

    所謂動員方式,是指特朗普上台伊始就登記競選連任,他執政的四年,核心目標就是連任,並試圖建立一個永久的「特朗普王朝」,所以他需要動員粉絲和擴大粉絲隊伍,以保證自己能夠連任成功。因此,特朗普這四年從來就沒做過所有美國人的總統,他只做自己基本支持盤的總統,或者說他只是紅州的總統。他被盛讚的「兌現承諾」,只針對他的粉絲群,從不考慮對其他人群和國際盟友的傷害,以及對美國民主的破壞。他從未想過要彌合國內分歧和團結全體人民,相反他主動擴大分歧,撕裂美國,用炒熱分歧和利用自媒體把自己每天變成爭議話題中心的方式吸引眼球,擴大擁躉。

    美國這四年好像回到了1930年代初的德國。特朗普像希特勒每天攻擊仇敵英國和法國一樣,每天攻擊中國(中國有沒有錯和該不該攻擊是另一個問題,中國在他那裡完全是刺激選舉激情的假想敵和道具),以此激發美國人民的憤怒和恐懼,以及需要找一個超人拯救美國的想象,而他自己就是那個超人或「美國隊長」。同時他每天攻擊美國內部的敵人和外國勢力代理人(把民主黨描繪成美國的共產黨、中國的代理人),如同希特勒攻擊猶太人出賣和坑害了德國一樣。他用一種誇大的外部威脅加上無中生有的內部敵人,給美國施加了一種大禍降至的恐怖氣氛,以及如果不選他就將國破家亡的恐懼(他說如果選擇「中國喬」,美國將被中國統治)。他把和平年代的競選連任,變成了戰爭動員。把僅僅只有政策分歧的競選對手描述成了內部敵人、罪犯和叛國者。他用煽動「民粹經濟主義」和反擊國內外敵人及激發愛國主義的方式來搞競選。他告訴美國人民,支持特朗普就是愛國和守衛國家。支持他的對手就是對國家的背叛和引狼入室。

    分析了特朗普價值觀(源自3K黨的格言)、世界觀(納粹式的受虐悲情)和政策組合拳,以及他的競選動員方式(完全是納粹式的)之後,我們可以定義特朗普主義了。特朗普主義就是美國版的「墨索里尼法西斯主義」,或尚未完全成功就被識破了的「美國納粹主義」。我們知道,3K黨的美國優先綱領和行動方式,早年就被定義成美國式的法西斯主義。而法西斯主義崇拜本來就是美國的另類傳統和面像(從拿破崙手扶法西斯束棒的雕像就可看出)。特朗普主義不過是這個極右精神和美國另類面像的現代化身,是美國傳統病毒的再次肆虐,只不過它變異成了「特朗普病毒」而已。

    特朗普主義是一劑美國經濟的短期興奮劑——如同希特勒最初也振興了德國經濟一樣,但卻是長久的毒藥。因為他復活了美國病毒(極右翼的種族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和反智主義),傷害了美國民主,撕裂了美國族群,毀壞了美國的國際聯盟,(在疫情中)嚴重損傷了美國生命,破壞了美國的好人傳統,把美國變成了一個政治領袖可以天天說謊和破壞民主的不良社會,同時他與國際專制勢力的勾兌和不顧人權利益的唯利是圖,極大地傷害了美國的國際道義形象,使民主燈塔黯然失色。特朗普主義並沒有讓美國再次偉大,而是將本來偉大的美國拖向深淵。所以他每天貌似恨恨不已的中國,卻把他稱做「川建國同志」。

    特朗普主義與民主燈塔主義的衝突

    美國人民用選票,以微弱優勢極為驚險地趕走了一個「納粹主義幼蟲」。但這卻無法改變特朗普主義的長久影響和他的制度遺存(被改變了的最高法院和共和黨繼續佔優勢的參議院)。

    接下來民主黨和共和黨都應該反思。

    民主黨應該反思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彌補失落人群的生活和控制疫情,以及激進的進步主義對保守主義人群的傷害。

    共和黨應該反思,四年來為何被特朗普綁架,失去了共和黨的本來面目。特朗普的以美國優先為口號的新納粹主義,真是你們想要的嗎?你們也想拋棄美國的民主燈塔主義嗎?

    對兩黨而言,這次大選在主義層面的分歧,實際已經上升到了美國立國精神的憲法級別。兩黨都需要好好想想,美國到底要什麼?是民主基礎上的(有邊界的)自由主義,還是自由至上的共和主義?連一個簡單的戴口罩問題,都凸顯了美國人在上述內在價值觀方面的撕裂。正因為這種價值觀撕裂,才讓特朗普主義乘虛而入,把美國的立國精神偷換成了新納粹主義。這是一次差點毀掉美國立國之本的「精神原子彈」大爆炸,他給美國社會造成的傷害和撕裂,需要兩黨精誠合作來修復和彌合。美國的民主和共和兩種主義不該打架,而應共融。民主本來就是一套少數服從多數、又尊重少數和權利制衡的社會秩序,在這個秩序下,自由是有邊界的(不侵犯他人自由)。共和主義(在美國表現為聯邦主義)是美國的另一個秩序,但保守共和主義下的自由也是有邊界的,並不是自由至上的自由。民主和共和兩種社會秩序都可以容納下有邊界的自由,使美國成為民主-自由合一的燈塔。這就是兩黨的契合點。

    原文:金融時報

  • 法院股別命名 在 我的紫袍夢-3年9月的檢察官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18 19:16:27
    有 271 人按讚

    【如果各位道長還想「同行相挺」,以為拿塊遮羞布蓋起來就可以維護住搖搖欲墜的「尊嚴」,那你們跟那些過去你們批評違反正當程序還要「挺警尊嚴」的警官、無視政治責任「官官相護」的政府官員有什麼兩樣?】

    ------

    以下全文引自作者個人臉書:
    昨天晚上跟同學聚會,話題是「人類和動物的區別」,也討論到政治議題(大家比較有興趣的是聽我討論台灣與中國的問題),這麼枯燥的話題也可以聊得太嗨,灌了一堆啤酒,真的不多,就大概大啤酒杯3大杯,結帳掏出歐元時才感覺心痛。
    還好啤酒不算酒(?)一大早還是可以爬起來開完視訊Meeting,接著出門跟同學拿資料,回來的公車上看手機,就發現訊息好熱鬧。
    大家都在討論最近雙寶網紅律師們的拆卷事件以及誤導解剖程序事件,還有不約而同提到聽說最近又有一個地院也發生「拆卷事件」了——這問題或許已經不是某些大律師試圖輕描淡寫的「偶爾的疏失」,真的就是律師倫理的問題,再加上據說司法院也收到民眾寫信相要求「保管好卷宗」,連帶影響的就是未來規定是否要更加嚴格的芻議。

    我上禮拜才跟某位跟我討論一個警方實務問題的某位隊長說:「我已經辭職了,不要叫我檢座,還有不要提醒我以前on call的日子。」不過叫什麼「座」的,是警察圈的習慣,他們就是改不了的。
    粉專 我的紫袍夢-3年9月的檢察官日誌 當初命名時就跟編輯討論過,為什麼強調3年多,是因為資歷真的不長,3年多就覺得應該離開,事實上,我在進司法官學院(司法官訓練)時就決定2年訓練+3年「義務期間」完畢,就要離開。
    多那9個月反而是一場意外,GG專案在我滿第三年時剛動,要收尾。
    為什麼說是一場「(噩)夢」,粉專簡介那邊都有說明開宗明義說明,編輯也是不斷強調「粉專沒有檢察官,大家對檢方有什麼不滿請不要錯棚」「對個案起訴或不起訴不滿,請依法律途徑處理」。

    在職期間,不少同僚就覺得我「太過敢言」,也有實務老師和主任提醒我小心,也有主任跟我說「體系內的檢改注定是一條失敗而且跌跌撞撞遍體鱗傷的路,20年前就是如此。」
    離開不一定是「逃兵」,而是人各有志。
    不然,這麼有正義感的話,大律師們何不轉任檢察官?為何每年申請轉檢的律師少得可憐?

    但無論如何、不管在院、檢、律、或是從事其他法律相關工作、媒體或出版、演藝等,學校裡學的基本的風骨還是要有。

    一位律師學姊的臉書提到專門職業人員的形象等話題,她昨天跟我討論此事,我想起一件往事,跟她分享,討論時仔細想來,也許我在兩三年前曾經有點誤解了一位檢察長,嚴格來講,不算是誤解,而是價值有點衝突。
    在司改國是會議期間,很多人對於司法、特別是對於偵查不公開所以「好像很神秘」的檢方有不少誤解——真正應該務實改革的議題,卻反而被視而不見。當時幾位院方學長組成的法改司跟公視合作司改國是無雙會客室節目( http://bit.ly/2YtgVS4 )。他們找上當時還在澎檢的我。
    我第一時間拒絕,因為我當時才剛分發一年多,我曾經想過平平順順的就把三年「義務」服滿,然後出國,不要去沾染什麼改革的議題,自找麻煩。
    後來是兩位當時還不認識的學長私下發訊息找我談,剛好當時的主任晚上加班(晚上8-10點加班在地檢署是常態),看到我這間燈也是亮的,敲門來聊天,我就跟他提到法改司相邀的事情,但是我還沒決定。
    我們討論了一下,當時整個氛圍對檢察體系很不利,覺得總是要有檢方向民眾說明一下檢察官的工作、改革議題到底在吵什麼、什麼是誤會、什麼又是真正應該改的事情。他說這種對外發言的事情 #必須陳報檢察長,所以主任就去找檢察長了。檢察長第一時間沒有決斷,我聽主任轉述是說,檢察長在思考這事情 #是否應該報法務部。
    大概一兩天後吧(隔了多久我忘了),檢察長下來找我和主任,他說他想了一下,考量了承接這個節目是有公信的媒體、節目的出發點是公益,如果透過非官方的討論、新興的臉書直播、Youtube播放,或許能夠讓民眾更能了解檢察官——「這個出發點很好,所以我贊成。」
    不過,檢察長要看節目的內容訪綱,我印給他一份訪綱,沒多久後,他跟我說同意,但是對我在節目上的發言內容,甚至包含語速(一直提醒我講話不能太快,他說:「妳的語速和思維方式有時連我都跟不上」)、服儀這些小細節都提醒。

    討論的過程中,我曾經認為檢察長「相對保守」。
    我去台北錄製節目前一週,檢察長知道這節目車馬費很少(我忘記多少了,只記得當時跟公視笑說,台北澎湖來回飛機機票錢都還不構),但是檢察長跟我說,要我自費注意服裝打扮穿著,他的意思是「雖然這不是官方節目,但是在外人看來,人家就會覺得你給人的印象、談吐的專業程度,會影響檢察官的形象。」
    他還跟我說:「妳不要穿著這一身(指我在澎檢辦公室裡短袖上衣+短褲+拖鞋,因為很熱!)就跑去節目,至少要有個套裝吧?」
    我當時真的覺得檢察長有點古板,因為前幾集的法官、立委就比較隨意。

    結果我回到台北下飛機後,另一位檢方學姊約我去百貨公司,害我花了5000多買了新外套和襯衫(不過學姊不承認是她害我的,她堅持是我自己也想買,事隔已久又沒有證人,我們只好各說各話)。
    所以當時我的外套和襯衫都是新的,看起來比我穿著短裙在澎湖趴趴走的生活照老很多,我當時還覺得為什麼要故意「裝老」。

    唯一讓我感覺比較自由的,就是事前沒有備稿、只有題綱,完全無稿談話,讓我感受到還有一點空氣可以發揮(?)

    我記得該節目是事前錄製剪輯,之後某週一集臉書直播。我負責的這集直播時,我跟朋友出去吃飯然後看花火,花火結束後回到辦公室,看到一位學長的訊息:「我竟然看到你們老闆在線上看直播,他比妳緊張。」
    我有什麼緊張的?都錄完了。隔天檢察長說:「我有上臉書看完直播,表現很好。」
    我當時聽前幾集錄節目的學長說,庭長或是院長沒有這麼「關切」,所以我覺得上一輩的檢察官跟院方相較之下,更保守。

    在我今天收到的訊息以及眾多關於律師倫理、相驗與解剖、網紅作秀等議題的討論中,我覺得最值得分享的,是一位檢方資深學長的肺腑之言,也是他在體系中奮鬥了幾十年、到現在來沒有當「逃兵」的真心話,他是針對網紅律師對於「相驗與解剖」的誤導內容提出的評論:
    〔話說這些明知實務經驗不如檢察官的律師都還懂得「尊重」,不然還知道藏拙,不敢如此跟檢察官對著幹,反唇相譏。現在是真的把檢察官當稻草戳,口無遮攔,沒料到會被前檢察官洗臉,這也是 #為何一再挑妳的前檢察官身分的原因,因為看準了「現職的」自顧不暇,還有 #倫理規範綁手綁腳,才會 #任人作賤至今〕
    學長認為,如果不懂相驗與解剖,就不要拿著律師的身分胡說,甚至說什麼解剖「殘酷」 。

    不過讓我覺得有意思的是,他對「為何一再挑妳的前檢察官身分」那段的解讀,這還是我沒想到的。
    我在想,學長口中的「倫理規範」是不是就是當年檢察長心目中所想的「形象」問題,最後變成過度的「謹言慎行」,連對於外界對於程序的誤導與誤會都默不作聲。
    有些體會在心中朦朧的形成,這確實是價值衝突的問題。
    但我一時也說不清感受,只覺得可悲。

    我不論在離職前或離職後,我對於體系內的問題,都是願意說出來的,從來沒有害怕得罪大官、學長姊,法務部長也好、某些檢察長也好,對於他們的問題,我也公開批評甚至投書過了。
    我從來沒有因為自己曾經待過檢方就不討論檢方的問題,反而是針對律師市場逐漸沉淪、反智與愚民化的作秀市場、市場無法進行公平的選擇導致劣幣驅良幣的文化有意見但卻隱忍不發很久了。
    律師做為司法程序重要的角色,偏偏這個作秀文化不斷惡化,人民被敲盤子重金聘用的律師,卻往往反而是司法程序中讓人頭痛的角色;在我看來很多表現亮眼的律師,因為沒有站上作秀舞台,反而默默無名。這才是對於司法的斲傷。
    我之前承辦一件上新聞的案件,曾經遇到幾次律師嚴重違反倫理規範,而且作秀到侵害當事人權益的情況,曾經和當時所在地檢署檢察長陳報是否應由地檢署送懲戒,檢察長也認為嚴重,但是 #考慮該律師背後勢力龐大,還是忍耐息事寧人。畢竟「事不關己,何必樹敵」。

    為什麼我過去針對這議題一直沒有直接正面破題提出,為什麼一直忍著委婉地講?因為這個市場問題因素太過複雜,背後涉及很多很多複雜的制度、人性議題,很難一次講完。
    更不要說,律師圈更加人多嘴雜,什麼惡性攻擊、造謠抹黑都有,連跑去跟教授講不實內容(但事實上已經三審定讞還有新聞報導)的事情都幹得出來。說實在話,連律師圈的前輩也都不想惹。
    直到最近的這一連串荒腔走板事件,拆卷也好、未卜先知鐵口直斷公務員責任也好、甚至是說解剖殘酷說家屬應該去看韓劇也好……太過荒謬,是值得討論這個議題的時機了。

    過去的鄉愿,確實是錯誤的。正是因為大家的鄉愿,助長了這股歪風,變成嚴重影響法律人形象的妖氣在作亂。

    如果各位道長還想「同行相挺」,以為拿塊遮羞布蓋起來就可以維護住搖搖欲墜的「尊嚴」,那你們跟那些過去你們批評違反正當程序還要「挺警尊嚴」的警官、無視政治責任「官官相護」的政府官員有什麼兩樣?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