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法規鑑別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法規鑑別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法規鑑別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法規鑑別表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堅持.張廖萬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教育部藝術教育及藝才班專案報告詢答: 1.因應藝才班人數下降,新課綱應隨時檢討修正 2.提升雙殊生鑑別率發掘並輔導,貫徹適性揚才精神 #因應藝才班人數下降 #新課綱應隨時檢討修正 近年藝才班招生幾乎都沒有招滿,而大學術科測驗音樂組及美術組報名人數亦不斷下降。萬堅肯定教育部減少班級數的因應做法,讓老...

  • 法規鑑別表 在 堅持.張廖萬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12 19:52:56
    有 238 人按讚

    教育部藝術教育及藝才班專案報告詢答:
    1.因應藝才班人數下降,新課綱應隨時檢討修正
    2.提升雙殊生鑑別率發掘並輔導,貫徹適性揚才精神

    #因應藝才班人數下降 #新課綱應隨時檢討修正
    近年藝才班招生幾乎都沒有招滿,而大學術科測驗音樂組及美術組報名人數亦不斷下降。萬堅肯定教育部減少班級數的因應做法,讓老師更能照顧個別學生。而新課綱上路後,藝才班專業課程的學分數是原本的兩倍,可能不利學生培養基本學科能力。因此萬堅也提醒教育部,新課綱應隨時檢討修正,避免學生學習失衡。

    #提升雙殊生鑑別率發掘並輔導 #貫徹適性揚才精神
    雙特生指的是同時兼有資賦優異及身心障礙的孩子,而雙殊生於國外鑑別率至少1.6%,台灣卻僅是0.4% 。萬堅在上一屆任期,就提案要求教育部檢視雙殊生的困境並研議教育方案,即便現有法規已有身心障礙學生具有資賦優異之鑑定與輔導可調整評量工具及程序,仍遠遠不足,因為在地方經費拮据的狀況下,很難有縣市願意承辦。

    在萬堅不斷爭取下,國教署終於在去年研訂「加強推動身心障礙資賦優異學生之發掘與輔導方案」,萬堅也督促應該提升鑑別率,若有優勢能力或特殊潛能,我們就應該投入資源發覺並輔導,並獲潘部長正面回應,表示會全力來做。

    最後,萬堅也邀請潘部長到台中來參與雙殊學生的畫展,就能了解特殊教育還有更多可能性,不該只是單一個案,更可以成為十二年國教的新亮點,真正貫徹108課綱的精神—「適性揚才,成就每一個孩子」!

    👉相關新聞:
    《央廣》雙殊生鑑別率遠比美澳低 教長:全力來做
    https://reurl.cc/o96OVl
    《聯合》主科時數低於體育班 立委憂國中藝才班學力不足
    https://reurl.cc/E2yOQg
    《自由》藝才班招生逐年下滑 教育部擬縮小人數規模、研議退場轉型
    https://reurl.cc/4yO2Yv
    《中央社》立委憂國中藝才班學科時數降 恐影響基本學力
    https://reurl.cc/jq2bm1

  • 法規鑑別表 在 竹北市民代表 陳冠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1-09 06:40:39
    有 51 人按讚

    【監督權與行政權差異概述】

     從一個上班族踏入政治圈也兩年了,發現不少民眾其實常誤以為行政權跟監督權是一樣可以「建設」,所以想概述一下,讓大家了解監督權能做那些事情,以及無法控制哪些「決定」,如未來你也想投身政治,相信這篇多少能有些幫助。

    #行政權與監督權是否對立?
     上至中央立法委員,下至地方議員及鄉鎮市民代表們,「理應」都是行政權的對立面「監督權」,那兩者間一定對立嗎?這倒不一定,因為牽涉變數有很多,如行政權與監督權為同黨多數把持(監督效力薄弱,但市政方向一致),或雙方溝通良好(溝通成本降低,建設順利推行),但陰謀論來看,也不排除是利益分贓、利益交換來談判彼此需求,這裡「需求」不一定是指金錢,可能是政策推動、發展建設。

     上述狀況可能是單一選項,也可能是複數加疊而成,總之彼此間「對立」與「和諧」,會因「人事時地物」改變,「認真監督」可能是壞事,「放水監督」則可能早有共識,檯面下真相好壞,通常只有政治圈內人才知曉,而民眾所得知的,通常是經過加工、操作過後「消息」,大部分人是霧裡看花,所以別輕易覺得看新聞就能理解真相,不如找個民代助理、記者朋友打聽可能會更可靠些,民眾唯一能鑑別且有感的,就是建設好壞而已。

     而同樣為監督權的民意代表們,也有偏向認同行政權與反對行政權的人馬,監督權內部出現分歧是常有之事情,對比行政首長「一人」抗衡整個「監督權」來看,不難了解權力的天秤是傾斜、不對等,而每四年選舉洗牌,民意代表快速更替下,經驗又不一定能傳承,Google 也沒辦法教你如何當民代,這導致台灣大多數監督機關都處於「半失能」狀態,畢竟光要養成一個優秀監督權都很難了(需了解地方脈絡、公共工程、法規、預算書、議事規則…且要不怕得罪利益集團來捍衛公眾利益),更何況是找到上述特質的「一群」代議士呢?

    #監督權工作職責
     上網查了一下監督權工作內容,並統整自己經驗,大概分為下列七項:

    1.審議行政權工作報告
    2.審查且同意或否決行政權明年度預決算
    3.質詢、詢問行政狀況
    4.視察各類地方事務
    5.處理民眾各類陳情
    6.審查行政權內部規則
    7.提案與立法功能

     除了第七項「提案權」是比較能有「建設」政績外,其他工作大多還是審查、建議居多,然提案權本身,本質上還是「建議」而已,行政權有權力採納或無視,監督權唯一有主導性的,就是通過或刪除預算,還有質詢首長與各機關主管。

     「那提好的建議給行政首長,就是你的建設啦!」

     很遺憾政治圈不是個講道理或邏輯的地方,更多是看「關係」、「喜好」來決定要不要給你機會表現,如你監督質詢犀利猛烈,惹行政首長不滿,他是能動用各種方式來封殺,以新北市議員 戴瑋姍 為例,除了不讓她出席各類說明會、會勘、協調會,使她容易對市政狀況外,甚至卡住她的「配合款」,讓她建議的公共工程無法落實使用,不懂狀況的陳情人、民眾,就會覺得:「這議員到底有沒有在做事啊?感覺都不給力欸?」,在惡劣點,行政首長把她提的這些好建議,給她同選區的競爭議員來執行,四年選舉一到,結果大家就可想而知了。(新聞內容:https://reurl.cc/m94MKG)

    #回到竹北市來看
     一個城市如何發展,跟行政首長意志息息相關(這也是我上篇希望大家投票要選對人),小型的公共建設,竹北市長是會協助辦理(如我提圖書館增設插座,以便民眾攜帶筆電來讀書使用…等等),但大型公共工程或活動標案,竹北市長有自己想法,且非常難改變,犀利質詢的結果,通常是對嗆結果收場。

     隨便舉幾個例子,就知道不是沒建議,是竹北市長不想做

    1.竹北市至今沒有風雨球場(上屆有民代提案,至今才開始規劃)

    2.竹北活動形象廣告建議(竹北市長的鏡頭終於有少一點了)
    (質詢內容:https://reurl.cc/bRaVrd)

    3.竹北市鋪路都用補丁居多,幾乎沒整段重鋪 (路段有分縣府還是公所鋪設)(質詢內容:https://reurl.cc/XkNG8a)

    4.竹北市沒有兒童特色公園(上屆與本屆都有民代提案,至今才開始研議)

    5.為何竹北大型活動,連三年都是中國電視台包辦?(吵架收場,依然中視得標)(質詢內容:https://reurl.cc/GrLj6D)

     建議的公共工程與施政方向是否能如願,不是我能控制,這要看行政首長本身意願,但我能控制且確定做出「政績」的事情,就是想辦法刪除有問題預算,並如實報告竹北目前市政狀況給各位,謝謝大家耐心閱讀完近1700字的長文,希望本篇能幫助大家了解到監督權與行政權差異。

  • 法規鑑別表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5-12 20:00:02
    有 1,290 人按讚

    協助他們看診時,我建議盡量使用他們能接受的觀念與名詞。在不說謊的原則下,巧妙地說明,有時候會有不錯的效果。

    舉例來說,有些長輩不能接受自己要去看「失智症」,卻能接受自己是「腦退化,記憶不好」,而接受治療,就可以「顧腦」。

    長輩無法理解「血管性失智症」,但能接受「腦部小中風,需要治療」。他們不容易想像「抗憂鬱劑」的藥理、原理,卻能接受「調整腦部內分泌」的觀念。所以,我們應當多加嘗試不同的說法,找到長輩能接受的方式,協助他們就醫,或是接受適當的治療。

    取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

    *********************************

    各位朋友,晚安:

    「身為父母,需要學習如何適當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如何說出內心需要協助的想法,不管是外在的或是內在的需求。」

    過去傳統的教育,讓長輩很難好好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要。所以常常進行曖昧溝通,拐彎繞路地暗示自己的「想要」。有些甚至動輒使用責罵的方式,讓成年子女或老年配偶疲於奔命。

    所以我跟銀髮族相處的時候,會很誠懇地說明表達的重要性。直接、清楚、具體,有「愛」也要說出來,親子在人生最後一段相伴,少點遺憾多點愛。

    摘文是我很常被問到的問題,剛好早上朋友也在留言處提問,所以我把這一篇找出來回應。真要執行,也不一定容易,也許用勁巧妙,也要幾個月才能生效。

    祝願您,能重視心理健康,養腦練心長智慧!

    *********************************

    堅持不去精神科看病,怎麼辦?

    【文/ 蔡佳芬】

    「○○號,○○○請進診間。」診間護理師親切地叫喚初診的新病人。
    「今天來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嗎?」我端詳面前這位看起來憂心忡忡的女士,邊開口詢問。
    「醫生,其實不是我要看。我不是病人,是我媽有狀況。」她回答。
    「這樣啊,病人有來嗎?依照規定,必須親自診察本人才行哦。」
    「醫生,真的很抱歉。我想帶她來,但是她都不肯。我不知道怎麼辦,只好掛自己的號,先來跟妳討論。」
    高女士不停點頭、拜託,急得淚都要飆出來了。

    上面這種情景,每個月總是會重複好幾次地出現在我的診間,我相信有不少的精神科醫師門診也有類似的經驗。
    或許你發現自己的親友可能有精神、情緒問題或是失智等症狀,但不管怎麼勸說、哄騙、拜託,都難以撼動病患的抵抗,他們就是不願意來看精神科門診。
    依照法規,醫師不能對於未曾親自診察的病患,給予診斷或是開立藥物。看著那些痛苦的家屬,我心裡雖然能了解,卻無法違規來協助。畢竟看病不能隔空抓藥,或是單憑想像。
    之前有不少報章雜誌的記者前來採訪我,大家都有志一同地問,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勸病患就醫呢?

    以下,我分享幾個方法,希望能對這類的長輩有幫助。

    ■ 方法一:順水推舟
    有時,我們正面勸說無效,就必須要找一些順水推舟的機會。
    因為老化的關係,長輩不免會有一些身體上的小病小痛,當這種狀況發生時,其實就是一個適當的時機點。
    舉例來說,憂鬱症的個案,可能會出現胃口不佳、食欲差、體重下降或者是失眠、多夢等現象。我們可以順著病人的抱怨,建議他們:「這種情況,應該要到醫院去看看醫生,說不定需要進一步的檢查。」又或「我們可以聽聽看醫師有沒有什麼建議,能夠促進胃口,改善身體的健康,讓自己睡得好一點。」
    再舉例來說,焦慮症、恐慌症的病人會出現胸悶、心悸,覺得自己喘不過氣來;手抖、冒冷汗,覺得自己好像快要死掉這樣的症狀。
    當長輩向你抱怨這些不舒服時,我們就可以順著他的話,勸說他到門診去接受檢查或是治療。
    只要病人願意進到醫療院所來,就達成一半的目標。
    記得進入診間時,要向醫師打個暗號,套好招。有經驗的醫師,一聽到陪伴者開的頭,就會有默契的點點頭,順勢安撫第一次來看診的長輩。
    另一方面,醫師也會進行必要的身體檢查。因為對初診的個案來說,身體方面的檢查,也是鑑別診斷所必要的項目。

    ■ 方法二:買一送一
    有許多親友為了要協助長輩接受精神科的治療,都會採取「同時掛號」的方法,也就是向長輩表示:「我也睡不好,我有點緊張,不敢一個人去看,我們一起去看,你陪我。」
    這個方法是成功率不錯的一個招式。一方面可以讓長輩覺得並不是只有他自己這樣,另一方面,也可以營造出看精神科沒什麼大不了。
    時常,我在門診聽到的對話是:「我今天沒有要看喔,我是陪他來的。他說一個人不敢來,所以我才答應跟他一起來。」
    對於比較不容易建立關係的病患,有時候我會先對親友進行問診的動作,並且讓他在一旁聆聽。在過程中,親友就可以把相關的症狀述說一遍。
    這過程有點像是網路上所謂鄉民常見的起手式,就是我有一個朋友他如何如何如何,但其實是在問自己的問題。一樣透過這種拐彎抹角的方式,先暖身,等到時機成熟,醫師會鼓吹長輩:「既然都來了,就順便看一下。」或「排隊排了這麼久,等了好幾十分鐘,不看很可惜。」
    另外一個優點就是,可以藉由這個過程,先消除長輩心中對於精神科或是精神治療的一些誤解。
    舉例來說,很多長輩認為憂鬱症的藥就是會上癮,或者認為藥物就是會傷肝、傷腎。親友可以藉機詢問醫師這些問題,好讓醫師有機會說明清楚。
    之前某個病患天生就只有一個腎臟,於是非常擔心服用的藥物會有腎毒性,因此明明已經嚴重失眠,卻還是不敢就醫。恰巧她陪同另外一個親友來就診,聽到對方問我:「這個藥物會不會傷腎?」
    我首先向對方說明:「腎臟功能可以透過抽血或是尿液檢驗來確保,還有就是現在的藥物有非常多不同的種類可以選擇,可以按照一個人的身體情況來避免比較有風險的副作用。藥物的盒子裡也都有一張說明書,裡面其實有詳細記載;例如腎功能不好的人,這個藥可不可以使用、要不要減量使用、有什麼禁忌,都會寫在上面。如果還擔心的話,可以到藥局窗口去做藥物諮詢。」
    聽到這些說明之後,那位原本站在親戚、朋友身後的長輩突然說:「醫生,我也想加號,我也要看診。」

    ■ 方法三:假傳聖旨
    現在各地都有每年一度的老人健康檢查,這檢查時常都是熱門的項目。
    現在的老人健康檢查內容,其實包含了兩個精神科的基本項目,一個是老年憂鬱症的篩檢,另外一個是失智症的篩檢。當然,也有一些自費的身體健康檢查項目。
    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勸說長輩,以關心他、維護他身體健康為理由,先進行一個全身性的健康檢查。
    通常這些檢查結束之後,都會寄送一份檢查的報告單或者是書面的資料到家裡,裡面會標示紅色的字,是表示需要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或是建議個案到大型醫療院所,接受下一波的診察治療。
    在我的門診裡,就有不少長輩是因為接受老人身體健康檢查之後,拿著這份報告到門診來諮詢的。
    又或是親朋好友可以婉轉地利用幫忙長輩解讀報告的機會,試著說:「上面寫說你要到大醫院去做仔細檢查。」以這樣的方式來引導長輩就醫。

    ■ 方法四:轉轉遇見愛
    許多長輩平日患有身體的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攝護腺肥大等等,長年都在內科或是家庭醫學科的醫師門診進行追蹤。他們多半與原來的慢性病主治醫師,保持著長久且良好的信任關係。
    當長輩出現精神或者是身心方面的困擾,但是又不願意前往精神科就醫時,可以拜託這些與長輩有良好醫病關係的醫生們幫忙,請他們協助轉診,成功率會比親戚、朋友勸說,來得更高一些。
    許多前來老年精神科門診就醫的銀髮族朋友們常常告訴我:「是某醫師大力推薦我來看妳。」還說其實這位醫師已經勸他來看我很多次了。他想到醫師非常的關心他,又講了這麼多次,覺得不來,好像說不過去,才鼓起勇氣到精神科門診來就醫。
    我非常感謝這些內、外科醫師。他們平日一定是對自己的老病人觀察得非常仔細,看出對方可能有精神科方面的困擾,才會不停勸說,因為他們希望病人能得到更專業的治療。

    ■ 方法五:名人效應
    長輩不去看精神科,有許多的成分都是因為汙名化的關係。
    但隨著時代改變,長輩也會接觸到許多國內外新聞,因此,我不得不說,明星效應還是挺有影響力的。
    我時常在演講中提到,以英國王子哈利為例,他曾經多次在公開場合中,承認自己在母親離世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有憂鬱症的困擾。他在接受了許多年的精神科治療之後,才慢慢地走出來。後來,哈利王子現身說法,鼓勵與他有相關困擾的人勇於求助,勇於接受治療。
    像這樣一個不愁吃穿的皇家貴族,也會遭遇到人生各種無常的打擊,但是他也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哈利王子告訴大家,憂鬱症並不可恥,那是一種疾病,而疾病是可以治療的。

    ■ 方法六:實話巧說
    長輩對於醫學名詞或是疾病的理解,常受到個人教育程度或是文化背景的影響,而有些自己的堅持與解讀。
    在協助他們看診時,我建議盡量使用他們能接受的觀念與名詞。在不說謊的原則下,巧妙地說明,有時候會有不錯的效果。
    舉例來說,有些長輩不能接受自己要去看「失智症」,卻能接受自己是「腦退化,記憶不好」,而接受治療,就可以「顧腦」。
    長輩無法理解「血管性失智症」,但能接受「腦部小中風,需要治療」。他們不容易想像「抗憂鬱劑」的藥理、原理,卻能接受「調整腦部內分泌」的觀念。所以,我們應當多加嘗試不同的說法,找到長輩能接受的方式,協助他們就醫,或是接受適當的治療。

    為了減少長輩到精神科就醫的障礙,精神醫學界也做了許多努力。
    有些醫院故意不用「精神科」三字,而改成「身心科」。有些醫療院所則是開立老年精神科門診,強調「老年」兩字,表示是為長輩設立。另外,也有醫療院所開設睡眠特別門診、記憶特別門診、失智特別門診等。在大型的醫院裡,也設有「整合門診」,裡面包含與精神科整合的門診。
    建議在掛號看診前,先向各地方的醫療院所詢問,是否有上述的服務。
    除了這些拐著彎的善意,真正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是我們能正視每個人的心理健康需求,了解精神醫學也是醫學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完全的健康包括身心靈全面向,也不再以尋求精神科協助為忌諱。
    不忽視、不歧視,看精神科不需要解釋。

    .

    以上文字取自
    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教你照顧長輩,不心力交瘁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4156

    寶瓶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aquariusfans/

    .

    改為線上直播_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24 基隆免費公益講座_創作我的幸福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4369237288959/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