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沿岸流方向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沿岸流方向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沿岸流方向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沿岸流方向產品中有1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5萬的網紅綠黨,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巡田編:只能轉移塞車路段 淡北道路不宜興建】 文/綠黨副秘書長 李春祥 爭議的「淡水河北側沿河平面道路」開發案,雖然已經通過環評,但是淡水及士林北投兩端都仍有反對聲音,加上中央的32億元補助遲遲未下來,尚難開工。開發單位新北市政府將在9月4日5日兩天再開3場「說明會」。 士林、北投民眾大...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抖音涉國安」vs.「疫苗用鱟血」。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呢,「疫苗用鱟血」獲得50.2%的票數,險勝0.4個百分點;這刷新了上次的紀錄,成為我們節目開播以來比數最接近的一次! 「鱟」這個字念ㄏㄡˋ,不是鱉喔!大家可能覺得鱟這種「活化石」,看起來跟「王蟲」長得差不多...

沿岸流方向 在 故事 StoryStudio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2:10:09

#留言就抽書 【#陳力航:被蘇聯俘虜的日軍,他們在西伯利亞的記憶】 1944 年秋天,人在東京的陳以文,以陸軍特別幹部候補生的身份入伍。入伍後,他先在青森縣八戶接受半年訓練,結訓後,他與同袍被分派到滿洲。 1945 年 4 月底,陳以文乘著軍機抵達駐地杏樹。杏樹位在滿洲國東北部,距滿蘇邊界不遠...

沿岸流方向 在 洪孟楷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18 09:28:33

烟花颱風態勢詭譎,隨之而來的外圍環流旺盛,保護自身安全,請鄉親們切勿前往沿岸地區! 今年第六號颱風烟花速度緩慢、前進方向不定,但外圍環流強盛且伴隨的雨水量很大,千萬要多加警覺! 一早前往三芝芝蘭公園視察防颱準備,風雖然還沒有很大,但沿岸的浪已經明顯有感,公所已在周邊拒好圍籬防止民眾來進入,也再次...

沿岸流方向 在 政經八百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04 15:40:32

#時事星期五資訊不落伍〔03/06-03/12一周大事〕  #政時事  ❶ 原住民持槍打獵違法 釋憲案言詞辯論結束  原住民獵人王光祿因持有空氣槍打獵山羌,被依槍砲彈藥管理條例及野生動物保育法判刑三年半定讞。經提起非常上訴,最高法院認為本案有違憲疑慮而聲請釋憲。  憲法法庭言詞辯論於...

  • 沿岸流方向 在 綠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3 16:39:28
    有 60 人按讚

    【巡田編:只能轉移塞車路段 淡北道路不宜興建】

    文/綠黨副秘書長 李春祥

    爭議的「淡水河北側沿河平面道路」開發案,雖然已經通過環評,但是淡水及士林北投兩端都仍有反對聲音,加上中央的32億元補助遲遲未下來,尚難開工。開發單位新北市政府將在9月4日5日兩天再開3場「說明會」。

    士林、北投民眾大多反對淡北道路。淡北道路開通的理由,是為解決淡水往來台北市區的台二線道路塞車問題。然而淡北道路除了兩端外並無其他出入口,台北市端並沒有接上洲美道路,因此淡北道路只是徒然將塞車路段從台二線移至北投來,車流會堵塞在大度路、中央北路西端。路面的增加容易吸引更多的「穿越」車流,北投民眾擔心未來引入的車流,將癱瘓北投地區的交通。

    開發單位認為淡水人大多支持淡北道路的開發,但是仍有許多住在淡水的人士反對,例如竹圍地區民眾很少有人贊同。又例如台北市前交通局長濮大威也是淡水居民,濮大威明確表示,包括他自己在內的前6任台北市交通局長都反對這個計畫,認為這是違反交通專業意見的計畫。淡北道路的闢建將使淡水河沿岸失去大量的綠地,不管在景觀、休憩或氣候變遷來看都是極大的損失,遑論對生態保護區的傷害。其次,這是一個獨厚來自淡水小客車的計畫,完全違反推動大眾運輸的最基本理念。

    雖然評估交通建設的效益不應過於本位考量,不理會淡水交通需要,而僅擔心對北投交通的衝擊。但如果新建快速道路是為了解救淡海新市鎮的房地產,甚至於開發淡海新市鎮第二期所需,恐怕難以說服在地民眾的支持。

    綠黨認為,為紓解淡水交通而建造的淡江大橋尚未完工,應等淡江大橋完工,觀察其效益,再評估淡北道路是否興建。其次,若希望淡江大橋有效成為台二線的替代道路,八里、五股這端交通建設的改善更重要。例如說,有多少人走台二線是為了連結中山高或64號道路南下?淡北道路的經費應轉用在淡江大橋在八里五股這端的交通改善,以及淡水八里的輕軌的規劃建設,才是真正的「分流」,而不是一直把人車往同一個方向塞。

    第三,回到台二線的拓寬才是解決之道。台二線拓寬的經費主要是土地徵收,道路工程反而簡單,可以分期施做,將瓶頸逐一打開。這個方案優於淡北道路,並保留環境的美好。

    #巡田編

  • 沿岸流方向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31 21:00:24
    有 86 人按讚

    【 在台東看到倫敦巨石陣】
      「讓你久等了!」

    颱風吹襲台灣,風雨飄搖之際,我到了台東火車站旁邊的這個卑南文化遺址公園。空無一人的綠草如菌之上,十多支高達三至四公尺的巨大石柱屹立於風雨之中,等待了我三千年。石柱頂尖被挖空了一個兩個的圓洞,石柱全部方向一致,朝着東北,指向日出的太平洋。

    「怎麼那麼眼熟?」

    對一個遊歷豐富的文明愛好者來講,不可能不眼熟:同樣的史前巨型石柱陣、同樣的圓洞指向,甚至同樣的天文密碼,還出現在相隔一萬公里之外的倫敦郊區Stonehenge巨石陣;我還去過歐洲最邊緣的小島Orkney上的布羅德蓋石柱圈,和這些卑南石柱一樣都朝向大海;以及亞美尼亞的Sisian史前巨石陣,和卑南石柱一樣石頭頂都有圓孔,方便觀察天文。

    英國巨石陣已經被圈起來,遊客不能進入,但知名度較低的Orkney石柱、亞美尼亞石柱都還可以一親芳澤,和眼前的台東卑南石柱一樣零距離接觸。如有雷同,純屬巧合,還是所有智人相同的思維模式?這些橫跨歐亞大陸的史前智人們,在三千至五千年前,放下了手上的石斧,商量結合全村之男丁,用盡方法將上噸的巨大石柱又推又拉集中到村莊中心,然後在柱頂打圓洞、測量方位,最後地上挖坑,合力豎立起來,到了夏至及冬至的那天,太陽準時會由柱頂的圓洞中升起及落下,智人們就在石柱下唱歌跳舞慶祝。

      那個洪荒時代,文字還未出現,秦始皇還未出生。台灣的東部沿岸,就出現雷同歐洲、亞洲的新石器文明,各地的史前智人們並沒有任何交流或觀摩機會,但就各自仰望天空思索,找尋上帝,然後不約而同地,紛紛豎立巨石柱,不是巧合,而是地球村民同源同種的最早證據!

    今日 @頭條日報 專欄: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221/20210827/943388/專欄-非誠勿遊-在台東看到倫敦巨石陣

    #頭條日報 #非誠勿遊 #項明生 #台灣 #台東 #巨石陣

  • 沿岸流方向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21 09:02:55
    有 1,181 人按讚

    【奧麥斯週日通過宮古島附近 東北部沿岸需留意長浪或瞬間大浪】

    原本的熱帶擾動16W因為過去兩天發展狀況明顯好轉、中心附近的對流非常旺盛,在昨天早上快速的被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晚間再度升格為颱風奧麥斯,奧麥斯Omais的意思是漫遊,在它生成之前確實漫遊了一段長遠的距離,從8月7日於中太平洋時被美軍編號為熱帶擾動91C開始,8月10號進入西太平洋變為16W走到現在台灣東南東方的位置,直線距離已經有6800公里遠,移動過程中曾受到太平洋高壓的乾空氣影響,高空冷心低壓活動也使得環境風切時大時小,經歷多次短暫增強、減弱的過程,靠著熱帶洋面的高海溫勉強維持住擾動的型態,8月17日通過關島後,高空的風切、輻散條件改善,終於在昨天成颱。

    目前奧麥斯颱風結構仍然是西弱東強,環流也比較小,將沿著太平洋高壓邊緣氣流往西北方向移動,移動速度較快,今晚將接近琉球群島,強度仍有小幅增強空間,於明天通過宮古島附近海域,後續將北轉減弱,距離台灣還有一段距離,加上本身環流小,對台灣天氣影響有限,北部、東半部有短暫陣雨的機會,台灣整體的天氣仍然是晴時多雲午後山區雷雨的型態,不過颱風西側外圍有些輕微的沉降作用,感受上會比較悶熱。

    雖然颱風對天氣的影響不明顯,但產生的波浪還是會傳至北部、東半部,沿岸容易有長浪或湧浪出現,配合東北部沿海地形,甚至有瘋狗浪出現機會,建議非必要的話不要接近岸邊,安全為上。下週一隨著颱風北上,台灣附近的西南風會稍增強,西半部沿海風浪將略增,下週二至下週四太平洋高壓勢力將西伸,台灣附近的風向由偏南風轉為東南風,午後熱對流易發展的位置逐漸轉為西半部,下週末太平洋高壓中心甚至會來到台灣北方至琉球一帶,天氣將更穩定,是比較典型、炎熱的夏季天氣型態。

    以上氣象由天氣風險 / 柯聿寧 提供

  • 沿岸流方向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7-21 22:00:18

    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抖音涉國安」vs.「疫苗用鱟血」。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呢,「疫苗用鱟血」獲得50.2%的票數,險勝0.4個百分點;這刷新了上次的紀錄,成為我們節目開播以來比數最接近的一次!

    「鱟」這個字念ㄏㄡˋ,不是鱉喔!大家可能覺得鱟這種「活化石」,看起來跟「王蟲」長得差不多,但對牠實際上能做什麼相當陌生。我們每個人應該或多或少都有打針或接種疫苗的經驗吧?要確認這些醫藥用品安全無虞,其實都要靠鱟血的幫忙。

    鱟流出來藍色的液體就是牠們的血液,因為裡面有銅離子所以呈現藍色,但鱟血的神奇之處並不在於顏色,而是牠們的血液裡有特殊的凝血劑,可以拿來揪出細菌,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具有這種功效的生物,牠們的血液就被科學家拿來製作成「鱟試劑」(LAL),現在醫藥界正在努力研發Covid-19疫苗,也是要靠鱟血從旁協助。

    在鱟試劑發明前,科學家不知道該怎麼確定,新疫苗或藥物是否安全無菌,為了確定新產品沒有被大腸桿菌或沙門氏菌之類的汙染,過去科學家必須抓來一大堆兔子,把疫苗注射進牠們體內,看看兔子有沒有出現症狀,但自從鱟試劑1970年代誕生之後,完全改寫了製藥界歷史!檢測的時候,只要拿一點鱟試劑滴到疫苗或藥物上,如果疫苗裡有細菌,鱟試劑就會把細菌包起來,變成像果凍囊狀的樣子,鱟試劑雖然不能殺死細菌,但等於是一種「警報器」,挽救無數人和兔子的性命,所以鱟血也堪稱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液體之一,甚至被稱作「藍金」。

    其實鱟試劑的製作真的不容易,捕撈外加放血作業,相當費時又燒錢,想做出1加侖(3.8公升)的鱟試劑,平均要耗費6萬美元,相當180萬台幣!業者每年都會捕撈50萬隻鱟,而每一隻鱟都會被抽出大約30%的血液,大家可能很難想像30%有多少,拿我們人類來舉例好了,體重60公斤的人,全身血量大概會有4000ml,如果你跑去捐血,規定是最多一次捐500ml,換算下來也不過12.5%,結果你把人家放血30%,不出鱟命才怪!所以放血的過程中,大約會有30%的鱟撐不過去,要7天後才能回家,而撐過去的倖存鱟就會被放回海中,但其實沒有人知道牠們能不能恢復健康,好好活下去。

    而製藥業者當然堅稱這些鱟都會順利恢復原先的生活,但動物學家追蹤鱟的餘生後發現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有大約10%-25%的鱟在回家幾天後就會死亡。而且研究證明被放過血的鱟會身體虛弱、喪失方向感一段時間,母鱟可能還會有「不孕症」,出現產卵困難的現象,所以動物學家呼籲製藥業對牠們溫柔一點,好增加牠們的存活率,不然總有一天人類會無鱟可用。

    拿美國來說,正常每年春天滿月的時候,會有成千上萬的鱟,爬上美國大西洋沿岸產卵,但是由於棲息地流失,再加上人類過度捕撈,導致過去幾十年來鱟的數量急遽下滑。1990年生物學家原本預估,在美國「德拉瓦灣」的產卵點,有至少124萬隻鱟,但這個數據到2002年也就是短短12年後,暴跌到33萬多隻,等於只剩下原本的四分之一不到。2016年的時候,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就把美國鱟列為「易危」(Vulnerable),專家也預估,美國「鱟口」恐怕持續減少,預估未來40年內數量將暴跌30%。

    而台灣的話,從前台灣西部的沙灘有許多鱟,但現在已經看不到了,如今只有在金門可以找得到鱟的蹤跡,大概20年前,金門古寧頭西北海域的潮間帶,就已經被劃為鱟保育區,明令禁止抓鱟,用漁具或徒手都不行,當地也有取締小組不定期巡邏,同時會進行各項宣導教育、野放鱟寶寶等保育行動。總之鱟的數量真的岌岌可危,牠們明明就是存活了4億多年的活化石,比恐龍還要古老,結果遇上人類就GG了。

    鱟血的使用,在這次肺炎疫情中再度成為焦點,但卻引發動保人士的抨擊。其實近年專家已經研發出一種,與鱟血原理相近的合成替代品(rFC),目前被歐美一些公司所採用,但是今年6月,負責美國製藥安全標準的公司又出來說,他們無法證明這種替代品的效果良好,因此需要繼續使用鱟血這種傳統的檢測,看來短期內,鱟被插吸管放血的畫面還會繼續上演。你們覺得為了救人類,讓動物賠上性命,這樣是合理的嗎?歡迎留言和我們討論。
    如果喜歡我們的節目,記得幫我們在臉書按讚跟分享出去,或是在YouTube訂閱我們的頻道,如果想看更多的國內外新聞的話,也請您上YouTube搜尋寰宇新聞,我們下週見!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 沿岸流方向 在 侯友宜 houyuih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7-07 20:00:00

    防曬工作做好,變身蒙面俠,你準備好與 #侯Sir 一起出發了嗎?

    #新北汐止 #基隆河自行車道 南北串聯,除了往北銜接 #基隆 之外,現在往台北方向也能直通 #南港。日前侯Sir騎上 #自行車,沿著河堤視察河濱步道環境,雖然太陽曬得汗流浹背,但能邊運動邊欣賞沿岸美景,非常值得。

    基隆河左岸是個 #攻擊岸,加上一旁有 #台5線,橋樑結構無法附掛,在新北水漾水利局努力之下,使用 #石籠 的方式達到堤防厚培的工作,讓整個高度提升到8至9公尺,自行車道寬度也可達3公尺。

    以往的 #北三橋 堤防淨高不足,人若要通過只能用爬的,現在把橋下的土挖掉,淨高也下降了兩米半,已經可以騎車經過了。大家也可以在那稍作休息,遮遮陽,非常涼爽。

    今年新北河濱自行車道路網預計將達到207.8公里,新闢的基隆河自行車道汐止至南港段對於雙北自行車道網串聯具有重大意義。還有需要克服的問題,市府團隊繼續努力,打造最友善的騎乘環境,讓大家都喜歡來新北騎車,欣賞我們的好山好水好風景。

    #新北任我行 #新北大工程 #安居樂業 #侯友宜

  • 沿岸流方向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10-13 11:06:48

    本集主題:重返十三行常設展

      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十三行博物館,首先由館方解說員 #鄒昀臻小姐,為大家介紹此常設展,此常設展共分為六個單元:

    單元一 發現十三行

      本單元自博物館一樓大廳左側開始,利用飛機與鐵渣模型的展示及互動設計,重現十三行遺址的發現經過。民國四十四年秋天,一位空軍飛行員隨機飛越觀音山上空時,驚見飛機的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的反應,他以為發現了鐵礦,才會影響羅盤!於是少校決定協同地質學家林朝棨等人前來探勘,才知道在地面上到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其實是史前人類煉鐵的遺留物,另外也發現了許多史前陶片、石支腳與凹石等,由此判斷為史前遺址,並根據此地的地名,命名為「十三行遺址」。
    另外,本區也陳列十三行遺址地層、考古探坑工作模型、遺址發掘影帶等,以傳達考古學相關知識。

    單元二 搶救十三行

      1989年政府計劃在十三行所在地進行污水廠興建工程,此舉勢將徹底破壞十三行遺址,考古學家大力呼籲保存遺址,並在社會大眾的熱烈迴響下,進行十三行遺址的搶救工作。本單元的主要用意,即在紀錄此一臺灣社會史上的重要事件,呈現當年文化保存與經濟發展間的矛盾,以收鑑古知今之效,並希冀這樣的衝突不再重演。
    展場中陳列了當時的簡報與影像紀錄,並藉由怪手、抗議海報與探坑出土文物的模型擺設,帶領觀眾回到搶救發掘現場,感受當時的壓力與無奈。

    單元三 探索十三行

      舊名八里坌的八里,山水環繞、雨量均勻,氣候溫熱宜人,其東南側為沖積平原之外,後方是觀音山,西北接大海,東北側為淡水河口,水陸資源非常豐富,相當適合人類居住,早在西班牙、荷蘭時期,八里即有平埔聚落。本館特設立「八里坌繁榮時期」、「回到清初漢人出入墾時期」、「回到荷西時期」及「回到史前時期」等四個時期進行介紹。其中史前時期的展區中,我們設計了刺青、捕鹿的互動設計,及仿製原住民獨木舟的陳列,藉此呈現部分原住民生活的面貌。
      要了解八里,除了從歷史面向外,地理環境的演變亦不可忽視,因此為瞭解八里地區的自然環境,及遺址分布與地質環境變遷的關係,特於五處地點鑽取連續岩蕊,希望由該地沉積物內容,探究當時期的地形及演變。經研究,挖仔尾至十三行遺址一帶,一萬年前為陸地,一萬年至六千年間因全球海平面上昇,而為海水淹沒。一直到六千年前左右,全球海水面沒有顯著的改變,這一帶才因沉積物而成為陸地。陸地的誕生,提供了十三行人的居住場所,一千八百年前,十三行人在此大規模定居。
      臺灣北部東北季風強盛,產生東北往西南方向的沿岸流及輸砂。近十年來,臺北港防波突提的興建,使得淡水河口以南、防波堤以北之海岸泥沙淤積加劇;反之,臺北港西南之海岸則加速侵蝕,人為的建物成為海岸線變遷的另一主因。

    單元四 走進十三行

      在這個單元裡,我們利用考古學家的研究結果及合理的推測想像,復原了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呈現他們的生計活動、交易、墓葬、工藝技術、服飾、家屋與聚落等各個面貌。為了讓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更為逼真,我們將此區營造成劇場,利用音效、燈光及旁白,帶領觀眾認識十三行人一天的生活。
      當時為求復原圖的逼真與生動,繪製者除了設定時間及場景,親自自八里海灘取景攝影外,並聘請演員充當原住民,扮演劇場中的角色,以進行拍攝紀錄,再依據其成果繪製。

    單元五 遇見十三行

      這個單元是我們展覽的重點所在,因為遺址出土的文物就陳列在這裡。藉由實際文物的擺設,帶領觀眾想像十三行人的生活面貌。除了文物外,此區對於十三行人的墓葬、遺址的出土現象,也做了更為詳細的解說。另外,利用十三行出土人骨所復原的十三行人面貌亦陳列在此。
      復原十三行人面貌計畫是國內考古學界首次與國外學者合作所進行的研究計畫。在計畫執行的過程中,亦遭遇許多困難,例如十三行人骨,因長期埋在地下,經常受地層擠壓或各種侵蝕因素,而脆弱變形,或分離散落,增加復原工作的難度。再者,人骨只能提供頭型和面形,關於眼耳口鼻和鬚髮等部分之復原,就需要依賴相關之生物性資料和民族誌比對資料。另外,人的神韻和性格,及其容貌上的裝飾,都需要參照相關的民族誌資料。這個計畫總共成功地復原了一位男性、一位女性和一個兒童的面貌。

    單元六 認識十三行

      這個展區中強調的是資訊的傳遞,讓有興趣深入探究的觀眾,得以在本區中自我探索。因此本區主要為互動的考古遊戲,及相關的影帶:如「複製文化層─展示製作紀錄」、「考古發掘日記」、「如何測出十三行人的年代」、「臺灣的平埔族」以及「臺灣的南島民族」等。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